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2020)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借景抒情、动静结合、抑扬结合、映衬对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卒章显志等,为了便于掌握我们大体分为以下几点:一、抒情手法1、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情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即诗人把自身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予在景物中通过描写予以抒发。

如: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无一字说惜别,无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如江水般绵绵无尽。

意蕴深远含蓄。

3、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生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和情感,诗中的物具有人格化的色彩。

如:明于谦的《石灰吟》借石灰清白的特点来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4、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喻时事。

如: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讽喻当朝。

如唐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

感情深沉,意蕴深邃。

6、叙事抒情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

如:唐白居易的《卖炭翁》二、描写手法1、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使刻画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采用了渲染,是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人们眼前。

2、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于艺术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完整)高中语文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完整)高中语文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渲染孤寂,凄清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哀愁。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知识点精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也就是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六种。

①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所描写的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又如唐朝李华的《春归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例1:[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解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思乡情。

不过这种思乡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通过首句“西风信来家万里”一想便知,是为了寄托自己浓浓的思乡情!这就是借景抒情的美妙之处。

②托物言志。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一般是咏物诗。

③托物寓理。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安石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一般是哲理诗。

④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常见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双关排比、对比、反问等一、修辞手法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夸张)2、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反问)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借代)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对偶)5、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运用了拟人手法,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灵性,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运用谐音双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v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v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

增强了感染力。

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v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v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v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v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v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v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二、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表现手法)、借古喻今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1.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的象征意义;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绝句二首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2020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2020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 分析两首诗的第一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考生需要对 诗句进行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体会其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 第一首诗的第一句中,一个“如”字,将月比作烛。第二首诗 的第一句中,以“晕”代月。而这两句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 则需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王筱云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 成·词曲卷(二)辽、金、元、明、清(词)》
雪与梅花相同之点是颜色、形状和俱在寒天开 放、(应是“,”,原文如此)但梅花毕竟不 如雪花那样耐寒。这首词虽然题作《雪中看梅 花》实际上是“梅花零落之时看雪花”。天风 吹得梅花四处飘落,它的惟一的优势——香, 也零落殆尽,而雪花比梅花更厚实、更能随意 飞舞、傲啸于天地之间。
黄拔荆先生选注的《元明清词一百首》
【说明】通过雪花与梅花的对比,着意歌颂梅花的 品格。笔调生动活泼,语言平易自然,不事雕饰, 意趣横生。
【解释】①风流——风度、标格。②这句意指雪和 梅都是大自然的产物。③萼(厄è)——花萼。这里 指的是花瓣(因押韵关系)。④这句说:仔细一看, 不是雪花,因为雪花没有香气。⑤著(招zhāo)— —等次。⑥散彩——放射出光彩。⑦帘——窗帷。 这两句说:梅花开在空山,放射出光辉异形,雪花 却在人家帘幕下低飞。
以“丝”(思)、“枝”(知)谐音 双关,表达男女之相知相恋相思。“春风” 句用拟人,更进一步地表现出因思念不得而 产生的怨怒之情。
这首元散曲主要 运用了哪些修辞 方法?试作赏析
[注]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 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趱:zǎn 赶快。苫:用草覆盖。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用了什么手法写梅,请具体说明。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借景抒情:作者通过对某 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 方式。
《夜 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 寒蛩四壁诗。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全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情感? 诗人借景抒情(即景抒情)描绘了一幅 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 抒发了诗人遭受打击的怨恨、壮志难酬的 痛苦。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 键时刻要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 心不已的真情实感。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这首 诗。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 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 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显出了 山中的宁静,城外的荒凉,从中更透出一 丝伤春、凄凉之情。
(4)托物言志: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 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 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 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
《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 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抒 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 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以云水的逍遥 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 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托物言志,言浅意深。
(6)叙事抒情。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如 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
(二)描写手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渲染、烘托(正衬)动静结合、虚实 相生、细节描写、白描。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把镜头直接对准描写对象进 行刻画, 侧面描写: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 以物衬物,或以景物衬托人物使所描写 的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归纳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归纳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归纳一.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一般情况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2)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3)借事抒情(即事感怀、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

(4)用典抒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5)借古讽今(借古喻今、怀古伤今):咏史诗中常见表现手法,借历史上事件来讽喻当朝。

3.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区别:(1)“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这些“物”不是“景”,味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

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

“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3)“托物言志”不在内容上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

“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借景抒情、动静结合、抑扬结合、映衬对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卒章显志等,为了便于掌握我们大体分为以下几点:一、抒情手法1、直抒胸臆直接对相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情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即诗人把自身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予在景物中通过描写予以抒发。

如: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无一字说惜别,无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如江水般绵绵无尽。

意蕴长远含蓄。

3、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生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和情感,诗中的物具有人格化的色彩。

如:明于谦的《石灰吟》借石灰清白的特点来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4、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喻时事。

如: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

感情深沉,意蕴深邃。

6、叙事抒情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

如:唐白居易的《卖炭翁》二、描写手法1、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使刻画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采用了渲染,是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活灵活现的体现在人们眼前。

2、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于艺术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烘托包括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

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虚实结合 3、点面结合
7、移步换景 8、远近结合
4、正侧结合 9、明暗结合
5、细节描写
四、表现手法 ——包括衬托、象征、渲染、用典、联想和想象、意象叠加等
(一)
构思立意
包括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以小见大、伏笔照应、抑扬 结合等。
1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甲午江行【注】 毛珝
(二)
修辞手法
包括比喻、比拟(拟人、 拟物)、夸张、借代、双 关、对比等。
1
比喻★★★突出、形象生动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近 王 铚①
山雪银屏晓,溪梅玉镜春。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 索莫②贫游世,龙钟老迫身。 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 【注】 ①王铚:曾为枢密院编修官,因忤奸相秦桧意,遭到贬斥。②索莫: 孤寂沮丧的样子。 第一联写“山”和“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联写“山”和“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包裹着积雪的山峦 像一道银色的屏风;清澄的溪水像一面白玉的镜子。形象地展示出一幅春日 将临的明丽画面。
【答案】运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晴”谐音“情”,有表 示情意绵绵之意。作者采用了传统的谐音双关隐语巧妙表露姑娘 的情思,饶有情趣,富有江南民歌的特色。
6
对比★★★鲜明突出、形象揭露
6.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 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能力。题干已经明确指出表达技巧为对比,所以回 答中应该明确指出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再结合“妙处”,回答对抒发作者情感的好处。抓 住“久”“偶”表明时间的对比,抓住“佳节”“愁”读出隐含的佳节本应该是高兴的情感, 而和现实情感对比;抓住“偶”,表明偶尔坦露心迹,隐含壮志长期隐藏在心中而难酬的苦 闷。 【答案】妙在用三层对比(点明修辞)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 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 (阐释运用)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分析效果)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
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5
双关★★★含蓄委婉、趣味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中第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以小见大★★★知微见著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大 酺【注】 杜审言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 【注】 大酺[pú] :指的是百姓聚集在一起饮宴。古时国家有“吉庆”事,允许百姓聚饮。 王夫之称赞此诗的第三联妙在“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请你说说这两句诗是如何传神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诗第三联中“柳叶”一句,透过片片树叶来显示春色,柳芽舒展是小景,从小景 细致、具体的描写中透露了春的消息,写出了春回大地的大景象,从而用春回大地这个大景 象暗寓了皇恩浩荡如春风这个大主题。 【答案】颈联借景抒情。梅花飘落,柳叶新发,正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季节。皑皑“白雪”, 阵阵冷香,青青柔条,丝丝暖意,形成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春,即使万象更新又给人以希 望。柳遇好风,比喻民逢明君,暗寓了皇恩浩荡如春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韦诗第一句“皎如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赵诗第一句中“侵
残烛”的应是“月”,此句以“晕”替代。赏析修辞手法时要结合诗歌表达
的作者的感情,而这两句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则需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2
比拟★★★形象生动、人格化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 香,
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赏析诗句的表达技巧,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使用的手法,二是这 种手法的具体作用。“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是说卷帘把春愁放出屋外;本 来“愁”是无形无色的,但用“放”“去”等动词,使用了比拟的手法,把 “愁”化无形为有形,使得诗句更加形象化。 【答案】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点明修辞)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 一卷,它竟像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化无形为有形,(阐释运用)使抽象的春 愁变得形象,生动。写出了词人在明媚的阳光伴随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后, 心情为之一畅的感觉。(分析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构思行文艺术。联系全诗看,首联表达了北宋被金国灭亡的悲愤之 情,同时也表达了收复中原的壮志。颔联写江边的营垒由于听命敌国撤除,几代朝臣,白白 地受了百年的忧愁,含有讽刺朝廷的意思,也有劝勉朝廷的意蕴。最后两联表达的则是作者 的豪情及对胜利的憧憬,战马已装铁、征船半起楼、一举尽收、消愁等词句表达得很充分。 由此看来,诗歌的最后一联是卒章显志。
达 技
11、夸张:浪漫、突出醒目 12、反问、设问:深化、强调
0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1)抒情方式
1、借景抒情 5、乐/哀景哀/乐情

三、表达方式
02、间接抒情
2、情景交融 3、寓情于景
6、借古讽今 7、怀古伤今
4、托物言志 8、用典抒情
1、动静结合 6、白描(粗笔勾勒)、工笔细描
(2)描写方式
4 伏笔照应★★★紧凑严谨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这首诗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结构技巧。题干中说“首尾呼应”,因此分析的重点是结合律诗的 特点阐释诗歌是如何首尾呼应的。 【答案】首联开篇就点出“望”字,紧扣诗题,且表现了诗人急于到达目的地的急切心情, 是全篇的精神之所在。尾联写诗人坐在船上看见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丽,于是想 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坐看”照应“望”字和次句中的“遥”字,“霞色晓” 与诗题中的“晓”相呼应,表明是在一个早晨,而所表达的都是诗人急切的心情。因此说, 全诗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4
借代★★★简练、形象、含蓄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
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金]赵秉文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2、开门见山 4、先景后情 6、先总后分 8、铺垫过渡 10、层层深入
1、比喻:突出、形象生动
2、比兴:渲染、导引
3、比拟:形象生动、人格化 4、反复:强调、突出
二、修辞手法 5、对比:鲜明突出、形象揭露 6、对偶:整齐、含蓄

7、借代:简练、形象、含蓄 8、用典: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9、双关:含蓄委婉、趣味 10、互文:言简意赅
5 抑扬结合★★★突出强调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注】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 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 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 迫害。 上片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片写“道是天公果惜花”,二者是怎样的关系?从中可以看 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分析诗句,先写花的可爱,用“道是天公不惜花”衬起,然后再说出花的“百 种千般巧”,丰富了全词的意蕴,突出了作者创作本词的寓意,很耐人寻味。接着写花被 “雨洗风吹了”的惋惜之情。用“道是天公果惜花”来表现作者的不满之情。前句的“道是” 句是扬,后句的“道是”句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任凭风雨摧残 花事的不满。 【答案】欲抑先扬。上片“道是”是扬,下片“道是”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 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 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百川无敌大江流,不与人间说旧仇。 残垒自缘他国废,诸公空负百年忧。 边寒战马全装铁,波澜征船半起楼。 一举尽收关洛旧,不知消得几分愁? 【注】宋理宗端平元年春,宋将孟琪会同蒙古兵攻入蔡州,金国灭亡。六月理宗下诏要收复 三京,振奋军民斗志,重新燃起北定中原的希望,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诗歌最后一联的作用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