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教案《最后一课》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说课稿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说课稿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说课稿篇1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最后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评价七个方面对《最后一课》的第二课时进行陈述。

一、说教材分析:本篇课文处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本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为一篇小说,本文具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环境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以本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有关小弗朗士河韩麦尔先生的精彩段落和生动描写进行揣摩,学习借助人物的心理变化来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和分析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分析,理解典型环境对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帮助作用,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借助课文的学习理解小说的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及依据:(一)课标描述: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感受,真实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能力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点: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法、学法第一,文献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教学时数: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①)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

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6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6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1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

注字音,释词义。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

《最后一课》教案(通用15篇)

《最后一课》教案(通用15篇)

《最后一课》教案(通用15篇)《最后一课》教案1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知识链接一. 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的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 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短篇小说的作之一。

三. 小说文体简介: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自主学习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在下面:-------( xuān) 闹 ---------(chà) 异 --------(ào)悔------------- (qídǎo) ----------( gěng) 住钥匙()气氛()合作探究一、导入二、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10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10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10篇最后一课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情节人物形象上课前(1—10)小弗郎士上课时(11—23)韩麦尔先生下课时(24—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重点〗要点1〖难点〗〖教学过程〗一、复述基本情节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表现了什么?二、阅读11至23段讨论:1、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小弗郎士这次听讲全都懂?明确: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见课后练习三、四)三、朗读最后一个部分讨论1、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明确: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修订本)教学设计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8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8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8篇)《最后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二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间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

3、第一人称的写法。

三教学中注意抓以下几个问题:1、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注意朗读指导,通过朗读要求学生加深感受。

3、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四预习:1、读课文,能简要讲出全文大意。

2、能按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3、正音正字。

4、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把握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检查预习的词语(指名学生为带点字注拼音,并解释)。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戴惩祈诧婉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思量:想念;记挂。

这里指考虑。

惨白:形容景色暗淡。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1──6节,并作指导:(1)“那么……那么……”“婉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4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组织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总结:(先让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并提出分段意见,然后由教师归纳。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最后一课》语文教案优秀教案

《最后一课》语文教案优秀教案

《一课》语文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1.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

1.3能够进行感情朗读,体会文章的感染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2人物形象的把握。

1.3情感朗读与表达。

2.教学难点:1.1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1.2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老师简要介绍《一课》的背景和作者都德。

1.2学生分享对都德的了解和预习课文的感受。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2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

3.分析课文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3.1.1小弗朗士的形象:天真、活泼、贪玩,但在一课中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

3.1.2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严肃、认真、爱国,一段对祖国的告别令人感动。

4.理解课文内涵4.1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一课”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5.情感朗读与表达5.1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2老师点评学生的朗读,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表达情感。

6.课堂小结6.2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片段。

2.以“告别”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较深。

3.在感情朗读方面,学生的表现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行为变化,通过对比他们在课堂前后的表现,深入探讨他们的内心世界。

《最后一课》语文教案(优秀10篇)

《最后一课》语文教案(优秀10篇)

《最后一课》语文教案(优秀10篇)下课的铃声被淹没在哭声中。

昔日无比期盼的下课铃,在此时,班里的所有同学多希望永远不要打响下面是牛牛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10篇《最后一课》语文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教与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与学重难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了解此文的背景和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与学方法: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与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世博会成功举办激发学生强烈民族自豪感,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二、学习新课(一)简介背景及作者。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

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

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正字音祈祷哽咽郝叟懊悔喧闹惨白2、小说常识介绍A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B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教案《最后一课》
初一语文教案《最后一课》
【学习目标】
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学阶段最后的一节课吗?为什么你记得这么清楚?――最后。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这篇文章,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让我们与小说中的人们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字词学习
(3)了解文章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4)品读小弗朗士内心世界
2、听读、默读,完成下列任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可查工具书) 挟()着踱()来踱去诧()异
懊()悔郝()叟qí()dǎo()
(2)、《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国人________。

体裁是
_________,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历史背景创作的。

(4)、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上交流。

3、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2)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
起来。

“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3)课文中最能渲染
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三、交流、展示
(1)上述三个问题
(2)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四、点拨讲解:
1、小说体裁的指导: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其中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学生表达文章的思路。

可能有如下几种:
a、课前、课上和下课
b、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下课
c、上课前,上课时
点拨:以上故事情节的三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
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而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
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
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最后一种划法将故
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缺少了故事的完整性。

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
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
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

(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五、练习测评:
下课以后,小弗朗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任务的语言、表情、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人
物性格的写法。

2、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难点: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弗朗士的内心世界,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往下学习,来了解一下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自主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2)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3)找学生读课文24段——29段,画
出动词并说明其作用。

(4)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
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三、交流、展示,
(1)对文中语句加以揣摩和赏析,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作者描写他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3)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四、点拨讲解
1、学习方法指导:运用比喻、多种描写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

描写手法: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2、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

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

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
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

在对自己工作的深
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
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

“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
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五、练习测评
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
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六、布
置作业
1、积累语言:摘抄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或句子(词语20个以上,句子5句以上),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2、创新写作
续写提示:
①题目设计为《之后》。

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

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
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
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神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
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
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