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最后一课(课件 教案 练习)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7《最后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7《最后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作家作品⑵掌握生字词音、形、义⑶了解小说的三要素2、过程与方法⑴引导学生在描写人物的语句中分析把握人物形象⑵反复诵读,准确理解大意,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主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学习这篇文章,引导学生能理解当时沦陷区人民的这种感情,并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更加热爱自己的母语和祖国。

二、教学重点: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爱国是一个伟大的主题,爱国不一定做轰轰烈烈的大事。

爱祖国,就意味着爱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俗、风情、同胞等等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一样的爱国感情,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但其富有的内涵一样能拨动每一个爱国者的心弦……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

(二)作家作品及故事背景简介:1、作家及作品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作家。

出身法国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就独自谋生。

他的作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2、故事背景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三)小说文体简介:1、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A、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B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最后一课》PPT课件(公开课)

《最后一课》PPT课件(公开课)

5、小说的情节
小说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有的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
都德
都德
共和镇初级中学 谢胜冰
•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中生字、新词 2、收集作者及作品相关文学知识 3、积累有关小说的文学知识 4、理解文中内容,理清情节结构,把握小说主题。 5、掌握写作方法,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6、体会文中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对母语和 祖国的热爱之情。
• 2、“变”在学习环境
学生 最后一课前 的学习环境
开课桌、关课桌 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读书
学习环境 的“变”
最后一课时 的学习环境
拿大铁戒尺敲桌子 大声说:静一点 教室气氛:不严肃、乱、吵 教室后排:一向空着 学生: 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师
老师:夹着大铁戒尺踱来踱去 教室气氛: 庄严、肃穆、悲痛 教室后排: 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表达了小弗朗士对先生的理解、同情、尊敬 对比: 和敬仰之情
• 5、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
心 理 变 化 过 程
教室后几排坐着好多镇上的人 个个都很忧愁 郝瘦老头把法语初级读本摊开 放在膝盖上 听到韩麦尔先生宣布这是最 后一节法语课时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 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
吃惊
诧异
难过 懊悔
• 6、韩麦尔先生说小弗朗士“可怜” 表现在那些方面?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 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 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 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 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 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教学这一课需两课时: •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 国主义情感。 • 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 为第一课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学PPT课件说课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学PPT课件说课
duó
c
dǎo
ào
yào
qiǎnɡ
ɡěnɡ

二、记一记
诧 异:
懊 悔:
祈 祷:
婉 转:
觉得奇怪。
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指说话温和而曲折(但是不失本意);或指(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一、上学路上(1~6) 二、最后一课(7~23) 三、宣布下课(24~29)
yān 咽喉 wŭ 侮辱 yàn 细嚼慢咽 yè 呜咽
词语积累:
歌声悠扬动听。
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声气阻塞。
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民族气节是林则徐“ ”的凛然不惧!
民族气节是孙中山“ ”的豪情壮志!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族气节是文天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浩然正气!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9月,法国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为了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本文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一、读一读
哽住 踱步 惩罚 祈祷 懊悔 钥匙强迫 柏林 郝叟
环境描写作用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天气”“画眉”风和日丽
“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
反映出小弗郎士天真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课件
【中考链接】D
第 二 课 时
学习目标
1、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 2、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探究文章的主旨。 3、学习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祖 国母语的热爱之情。
分析人物形象
自主学习一(20分钟)
1、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 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 这么大的变化?
旅 行 , 身 体 和 灵 魂 总 要 有 一
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事定犹须待阖棺,位卑未敢忘忧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个古 在人 路云 上: 。“ ”读 从万 古卷 至书 今, ,行 学万 习里 和路 旅。 行” 都今 是人 相说 辅: 相“ 成要 的么 两读 件书 事, 。要 。么
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 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 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 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 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 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 ,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 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设置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下 面的情节和小弗朗士思想感情的变化埋下伏笔。
探究主旨
自学指导三(5分钟)
“最后一课” 的特殊含义是什么?从中我们可 以体会到哪些情感?
明确:
①最后的教书生涯;
最后的学习自己母语的机会。
②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无限依恋之情;对 祖国语言的无比珍视之情;对侵略者的无限 痛恨之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明确:
(1)小弗郎士上课前后的变化: 贪玩不爱学习 → 热爱法语; 怕老师 → 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幼稚不懂事 → 热爱祖国。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ppt课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ppt课件
相关历史事件
普法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法国在战争中的表现 和影响。
类似题材文学作品推荐阅读
《最后一课》与爱国主义情怀
推荐阅读《少年维特之烦恼》、《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文学作品, 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爱国情感表达方式。
《最后一课》与教育主题
推荐阅读《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等以教育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思考教育 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在教育中培养爱国情怀。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情节梳理:四部分结构概述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 与课堂情境描绘
交代小弗朗士迟到的 原因,展现其内心的 懊悔与自责。
描述普法战争背景, 展现课堂庄重、严肃 的氛围。
情节梳理:四部分结构概述
第二部分:小弗朗士的心理变 化过程
从最初的茫然、不解到逐渐意 识到最后一课的非凡意义。
描写小弗朗士对法语、对老师 的情感变化,展现其心灵成长 的历程。
《最后一课》与战争题材
推荐阅读《战争与和平》、《永别了,武器》等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战争对 人类的摧残和破坏,以及如何在战争中坚守人性和尊严。
05 思考题引导与课堂互动环 节
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 2
问题1
《最后一课》中的主人公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上 有哪些转变?这些转变对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
创作背景
基于普法战争后阿尔萨斯-洛林地 区的真实情况,通过一堂法语课 的场景,展现了当地居民对母语
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坚守。
主题意义
表达了作者对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珍 视,以及对侵略战争的控诉和对民 族尊严的呼唤。
艺术特色
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塑造, 将一堂普通的法语课升华为民族精 神的象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思 想深度。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PPT课件(5篇)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PPT课件(5篇)

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 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锯木 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 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 告牌前围满了人。
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
象。自然景象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 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象,小弗 郎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 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 又令人沮丧(广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有 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 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 变化的社会环境。
这一句话,还通过孩子的疑惑的眼光,在小说一 开始就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的一件大事。因 此,后来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情节才显得水到渠成。
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的穿戴有何特别? 其用意是什么?
在上最后一课时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 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 的小黑丝帽。”他穿上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 课,也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通过 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 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学习本文通 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2.通过听读课文,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 对重要语句的探讨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突出小说 的主旨。
板书设计
天气暖和、晴朗
最 上学路上 普鲁士并 布告牌
后 一 课
气氛严肃、悲愤 上课之时 “最后一课”意义重大
师生认真教学
宣布放学:神情悲壮、信念坚定
凝聚爱国 主义深情
写作鉴赏
1.细致的心理刻画。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 我多么懊悔!”国土沦丧、失去自由、不许学习自己的母 语,使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万分愤慨,他一下子懂事了,成 熟了。这些心理活动说明侵略者给一个天真的孩子带来多 么沉重的心理伤害,而一个幼稚无知的小学生对自己的祖 国和祖国的语言又是这样的爱。这种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感人至深,使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具有了重大的社会意义。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最后一课》教学课件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最后一课》教学课件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最后一课》教学课件xx年xx月xx日•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过程目•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反思与总结录01教材分析配合单元主题“民俗文化”和“人生之桥”的学习,本课作为第四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面对和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反映出国人在民俗文化积淀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对生命的积极态度。

本课在全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同时从课文中汲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为后续课文学习提供思想支持和方法指导。

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和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同时通过主人公在人生历程中如何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教材编写意图让学生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同时通过主人公赵大伯、钱老五等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教学重点教材编写意图与教学重点教材背景:本课选自《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

本单元主题是“民俗文化”。

通过本单元前面三篇课文的学习学习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理解课文所讲述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赵大伯、钱老五等人物形象,并从中汲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材背景及学习目标0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和能力,但需要进一步强化。

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尚处于培养阶段。

学生对于外国文学作品接触较少,需要拓展其视野。

学生认知及心理特征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情节、人物和主题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逐渐增强。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PPT精品课件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PPT精品课件
• 单•击第此二处级-苦--编心--辑理-转,母拿版倾文注使本了写他样式对一祖连国串的的爱动、作对表敌现人了的他恨的。痛 •3.第找•三出第级四表级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 表达作• 用第五?级
------“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 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 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
书啦。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平时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 • 第三级 子上紧敲着,“静 • 第四级一点,静一点……”
教师• 第五级
平时“我”会迟到 会遭老师的责骂
平时老师穿戴一般
今天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 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 和地叫“我”“快坐好”
单击此中处国的编历史辑是一母部被版侵标略和题反侵样略的式历史,《最后一课》 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请以例句为范, 列举中国人在抗击外族侵略时所表现的高昂气节的句子。
• 单击此民处族编气辑节母是版文文天本祥样“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 第二青级”的浩然正气! •民第族•三第级气四节级 是陆游“_事__定__犹__须__待_阖__棺__,__位__卑__未__敢__忘_忧__国____” 的高尚• 情第五操级! 民族气节是林则徐“苟__利__国__家_生__死__以__,__岂__因__祸_福__趋__避__之___” 的凛然不惧!
民族气节是孙中山“_______驱_除__鞑__虏__,__恢__复__中_华________” 的豪情壮志!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努力学好 祖国语言
维护国家的尊 严,了解国旗、国徽、国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歌式的有关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
全国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 天量课件、教案、试卷、学案 免费下载 |
观课记录
通过观看录像,我校的几位老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总结了一下点:
1.课前进行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和周密的教学环节设计。

2.授课内容来看,由“名言”导入引出本堂课的学习主题,学生可以很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3.整堂课的设计重难点突出,问题设计很好。

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1.课堂容量大,教师讲得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时候不够深入。

3.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如果配乐介绍中国东北部分能放到课堂最后,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会更好。

5.板书需要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