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XX版七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七下语文第二单元6最后一课(第3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七下语文第二单元6最后一课(第3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祖国,爱人民”。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一部小说,讲述的是在普法战争时期,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德国占领了阿尔萨斯,要求当地学校改教德语,法国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感人故事。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真谛,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爱国主义情感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理解爱国主义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理解爱国主义情感。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录音,让他们在预习时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历史背景资料:为学生准备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情感氛围。
然后简要介绍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边听边跟读,注意生字的发音和词义。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设计范文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设计范文3篇每个学期的最后一课,我们都是开心多一点,但是如果是人生中的最后一课呢?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看一下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设计范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设计范文一这是《最后一课》的第一个教时。
学生已经预读过课文,了解过课文故事的背景。
第一个教学环节:阅读,思考。
(l5分钟)思考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阅读全文。
综合课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
自读课文15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
学生活动第二个教学环节:讨论,朗读。
(30分钟)1.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一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2.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个教师。
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
课堂教学管理水平不大高。
有时还“玩忽职守”……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
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一动不动地瞪着眼睛看周围的东西。
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
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③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
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批评。
赞美法语。
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恨不得把知识全教给我们。
内心的极大悲痛。
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到韩麦尔先生的爱国)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
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高潮。
3.讨论,点拨: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正因为普通,韩麦尔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而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国民族的共同心声……评析作为中小学教材,《最后一课》在我国已有超过大半个世纪的历史。
七年级语文下《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概述文章内容,赏析精彩语段。
2.能力目标:体会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感受小说中传达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社
会影响。
三、教学方法
1.激活学生情感: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产生情感共鸣。
2.品析关键词句:指导学生深入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问题探究法: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小说内涵,提
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历史背景、介绍小说梗概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情境。
2.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了解小说情节。
3.精读品析:挑选课文中的精彩语段,指导学生深入品味,体会人物心理活
动和情感变化。
4.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加深对小说内涵
的理解。
5.小结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要点,强调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6.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者小作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
1.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
自我评价等。
2.评价内容:注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
发展和提高程度。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6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1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
注字音,释词义。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教师要准备好教案才能更好的教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1】《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领会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从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了解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意义。
2、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和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爱国不一定是做轰轰烈烈的大事。
爱祖国,就意味着爱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一样的爱国感情,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但其富有的内涵一样能够拨动每一个爱国者的心弦。
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与小说中的人们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
二、自主感悟默读课文。
要求:快速阅读,最少两遍。
查出不会读的任何生字、生词的读音和含义。
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有什么深刻含义?将你不懂的任何问题记录在笔记上,并尝试做简要解答。
记下你在阅读本文过程中的点滴感想。
三、互动交流学生自由发言,谈阅读的体会、感受和困惑。
教师不予干预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体会。
对于学生的意见和自主体会,其他学生可进行补充或质疑。
教师要做的只是注意控制时间。
四、阅读导引结合阅读后的交流发言,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具体内容讨论归纳出故事情节,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其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
1、“最后一课”上的是一堂什么课?这堂课的特殊含义是什么?有何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法语课,爱国课。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爱国感情更强烈)2、知识先导:同学们都知道记叙文有六要素,小说也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
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因此,阅读小说的时候,可以先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
2024年七年级《最后一课》优秀教案

2024年七年级《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使学生了解《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合作、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最后一课》的文学价值和深层含义。
对主人公情感和心态的把握和理解。
难点:学生对文章深层次情感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如何将文中情感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播放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情感氛围,引出主题。
提问学生对“最后一课”有什么联想和感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阅读理解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教师逐段讲解,解释生词难句,并讨论课文中的重点段落。
深入探究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文章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角色扮演:选取学生扮演文中角色,模拟“最后一课”的情景,增强情感体验。
拓展延伸关联阅读:推荐与课文主题相似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其他国家的“最后一课”故事,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创作表达: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创作与“最后一课”相关的短文或绘画作品。
总结归纳回顾课文要点,强调文章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表扬积极参与和有所收获的学生。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网络资源、实物展示等手段辅助教学。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进行关键词汇的默写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小组讨论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如果我是文中的主人公”的短文。
收集与“最后一课”相关的其他文化材料,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和短文质量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后一课》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必须告别某种重要事物的情况?”比如,毕业告别母校,或者搬家告别好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和爱国情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1.章节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战争与和平》中的《最后一课》。
a.阅读课文《最后一课》,理解故事背景和情节。
b.分析主人公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心理变化,感悟爱国主义情感。
c.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子,提高语文素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和基本情节。这是一篇描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在普法战争中被割让给德国后,孩子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它反映了民族矛盾、爱国情感以及对母语的眷恋。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这个案例展示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一个孩子如何从对法语学习的抵触转变为深刻的爱国情感。
d.了解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历史背景,理解法国民族矛盾和民族自豪感。
2.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掌握课文生词、短语和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b.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c.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最后一课》,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提高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最后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1、环境描写的作用。
2、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3、领会小说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变化及原因。
1、注重阅读产生的语感程度。
2、联系生活,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愫。
初步理解“文学艺术〞和“现实生活〞的紧密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一段背景影片──同学们,这段影片描绘的是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前时的情景。
当时小弗郎士是怎样想的?那时的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著名法国小说家都德笔下短暂而又令人难忘的《最后一课》,共同感受小弗郎士的心灵震撼──二、在预习提示下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2、默读课文,想一想,是哪些事情促使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3、你认为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1、对上述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自由交换看法。
2、分组讨论:⑴上课之前,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而经历了“最后一课〞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⑵找出环境描写的语段或语句,根据语段中所提供的信息和你个人的感受,谈谈其作用。
⑶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细节描写,比方:写赫叟老头儿读书“声音发抖〞而又“乖僻〞。
一方面写出赫叟老头儿冲动、悲愤,对“最后一课〞的珍重,另一方面又表达了“我〞的天真──“想笑〞,心灵的波动──“难过〞,思想的震撼──“真永远忘不了〞。
试从课文中找出细节描写,品味其作用。
分组讨论后,各小组可自由发表小组综合见解。
四、迁移应用,拓展延伸1、如果你是小弗郎士,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是爱国的?2、回忆中国近代史,不乏有中华民族被外寇入侵的历史事件,更不乏有“华人如狗,不准进入〞,“东亚病夫〞的含泪屈辱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XX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教学方法、教具: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介绍故事背景
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
争--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
《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
异族奴隶的痛苦。
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督学()郝叟()()摊()懊悔()
chéngfá()()钥匙()()磨损()qído()()
哽()
2、解释下列词语
督学征发哽踱惩罚
3、学生概述故事的大体内容;
三、整体感知
(一)感知课文
1、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大声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发言,谈读后的体会、感受或困惑;
3、整理归纳: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整理、归纳学生的感受,体会。
引导学生进入初步的课文分析阶段;
(二)初步分析课文
1、提问: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
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学生再读课文,根据介绍的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上最后一课的过程→下课
↓
上课前、上课中
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下课
预习
检查
感知
朗读
思考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
--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
--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最后一课
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
--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
--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思考
讨论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情节)(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心理)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