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系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保险系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保险系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保险系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保险学原理

一、教学对象

1. 本课程适合的专业和年级

《保险学原理》是为保险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适用于高等院校保险专业本科2年级学生选读。此外,非保险专业经济类专业三年级本科生也可选修本课程。

2. 本课程要求的预备知识

学习本课程需要预先掌握以下相关知识:经济学、金融学、概率论、财政学等。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

1. 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目的和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保险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机理、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保

险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因而,该课程具有学习保险学科的入门和指导作用

2.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系统地掌握保险学科的对象和主要内容以及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深入地掌握保险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全面地掌握国内外保险理论和实践的历史、现状

与发展。

三、课程内容

绪论,保险的风险基础,保险的经济基础,保险的数理基础,保险的法律性质,保险的含义、本质和职能,保险的分类与种类,保险在社会经济保障系统工程体系中的分工,保险与国民经济,保险经营,保险的基本原则,再保险,保险业的监督管理,财产保险

一、教学对象:

《财产保险》是保险学系学生的专业课,本课程适合两个专业的二年级学生,因为他们已经学习过保险学原理,对保险的基础知识已经有所了解。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

财产保险及人身保险是保险业不可缺少的两大部分。保险系的学生应对财产保险的全部内容认真掌握。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财产保险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在整个保险业发展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财产保险的运行原则、方式及险种。

三、课程内容

财产保险概述,财产保险遵循的基本原则,财产保险合同,财产保险的经营,火灾保险,运输工具保险,工程保险,国内货物运输保险。

人身保险

一、教学对象

《人身保险》是专业基础课,教学对象是保险专业(寿险和非寿险)本科生2年级下半

年的课程。学生应在修完《保险学原理》和《财产保险》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程。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

《人身保险》要求学生掌握人身保险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人

身保险的基本操作程序,人身保险合同和经营管理的基本内容,特别是人寿保险的精算原理。为以后学习保险课程和精算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三、课程内容

人身保险概述,人寿保险,人寿保险的分类,人寿保险合同,人寿保险的数理基础,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经营与管理。

海上保险

一、教学对象本课程视为保险专业本科生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课。要求学生熟悉保险学基本理论、基本险

种理论与实务以及国际贸易实务,航运法规与实务,保险法规及相关国际保险市场发展情况。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由于海上保险是保险方向,亦是保险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保险学理论产生的

源泉和基础。了解和掌握海上保险乃至保险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操作是保险方向本科生最起码应具备的知识。另外,海上保险研究的是一种国际性的社会现象。它与国际航运、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领域息息相关,在中国保险市场实行对外开放及服务贸易逐步走向国际化趋势的前提下,海上保险的发展更成为必要。作为保险方向的本科生应很好掌握海上保险的基本理论、法律原理,保险业务的承包、理赔等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为将来服务于金融保险事业,为开放步伐的加快及中国保险业的国际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海上保险概述,海上保险合同,海上货物运输保险,船体保险,保赔保险(保障与赔偿保

险),海上石油开发与勘探保险,国际货物运输法规与海上货物运输保险,海上运输中的特殊还是实践与海上保险,海上保险操作实务,还是仲裁的制度与海上保险。

保险会计

一、教学对象

1.本课程适合的专业和年级《保险会计》是为保险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本专业性课程。一般而言,保险本科三年级适合学习本课程。

2.本课程要求预备知识学习本课程需要预先掌握以下相关的基础,一般经济学理论、保险学原理、会计学原理以及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再保险等专业课程。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

1.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作用:由于保险会计核算对象是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不仅进一步了解保险公司的业务活动,而且也能进一步掌握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

基本规律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的保险专业知识更加完整。

2.本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了解和掌握保险公司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而且应了解和掌握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基本活动,并能运用保险会计方法分析保险公司经营管理

状况。

三、课程内容

总论,非寿险业务的核算,涉外保险业务的核算,寿险业务的核算,再保险业务的核算,货币资金核算,保险投资核算,保险公司内部往来和委托业务的核算。

保险经营管理

一、教学对象

1.本课程适合的专业和年级

《保险管理学》是为保险专业所有方向的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学习这门课程,需要预先掌

握所有保险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因而,大学四年级学生适合学习本课程。

2.本课程要求的预备知识学习本课程需要掌握以下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的基础知识。一般的经济学理论、管理学院里、保险学原理、法学及经济法概论、人身保险及财产保险的理论与实务等。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目的和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运用他们所掌握的经济学、管理学及保险学理论,分析、论述保险

业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各个层次的管理,同时了解国内外保险管理的理论与实务动态。

2.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通过课堂的学习,系统掌握保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尤其要掌握各个层次的保险管理的内容与方式。

(2)通过市场调查,了解目前国内外保险业管理的最新动态。

(3)通过深入保险公司实习,感受保险业管理的实务。

三、教学内容保险管理总论,保险企业的管理体制,保险企业组织行为与组织机构,保险企业计划管理,

保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保险企业业务管理和代理管理,保险企业财务管理,保险企业投资管理,偿付能力管理,保险行业自身管理,国家对保险业的管理。

再保险

一、教学对象本课是本科专业必修课,在这门课中队在保险的基本原理,再保险业务的活动规律,基本特

征作了揭示。适用于本科三年级。

二、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主要介绍我国再保险的发展,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探讨发展前景,目的在于调动学生

改变现状的积极性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再保险业发展。

三、教学内容再保险基础,再保险的种类及方式,再保险合同,再保险的业务操作,再保险市场,我国的再

保险。

责任和信用保险

一、教学对象本课程使用大量的案例分析进行讲授,另外以安排模拟法庭方式展开课堂讨论,且在教学中

较多地渗透进国内、国外保险业务的做法及发展趋势,并邀请实务界人士进行案例、实务讲授,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性。

责任及信用保险是保险系学生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适合保险专业的四年级学生,因为他们已经学完了保险专业的基础课——保险学原理及保险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责任及信用保险的专业性非常强,设置本科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有关责任保险、出口

信用保险的基本理论,并了解责任及信用保险对整个保险业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要求学生掌握责任及信用保险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及其责任保险和出口信用保险的不同特点。

三、教学内容责任保险:责任保险简介,公众责任保险,产品责任保险,雇主责任保险,雇主职业责任保

险;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用保险概述,出口信用保险的运作,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

风险管理

一、教学对象本课程为大学本科生保险及精算专业四年级开设,为必修课。要求学生具有概率论、经济统

计、保险学基本知识。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实际工作提供专业

基础知识和理论指导。因此,学生应对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性质、原理、特点等有较好的掌握。三、教学内容绪论,风险管理概述,风险管理目标与组织,风险识别,企业财产风险及责任风险分析,风

险估测的基础,事故树分析法,非保险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保险,保险的风险理论。

保险法

一、教学对象本课程是为保险专业四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保险法本身是作为民法及经济法(二级

学科)的一个分支。保险法是规范保险活动的法律法规的总称。是保险市场各类保险活动的行为准则。本课程以我国《保险法》内容为基础,重点介绍保险法理论与实务应用。内容涉及保险法概说、保险基本原则、保险合同法与实务、保险业法及其应用,涉外保险法律关系及其规范。

二、本科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保险理论是为了了解和掌握保险这一社会事务的行为特点、运作规律,以便将

来能直接参与保险活动,而学习保险法制度是为了掌握保险行为规范和准则,使人们将要参与的保险活动更为规范,更为合乎保险客观规律,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基本要求:密切关注保险业各项活动时间及案例,能运用保险知识及法律知识去分析、处理保险问题。

三、教学内容保险法概述,保险法的基本原则,保险合同法及理论,财产保险合同,人身保险合同,保险业

法。

精算数学

一、教学对象保险系精算专业三年级上学期专业必修课。预备知识:高等数学,概率统计,利息理论。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再保险业的运作中,精算业务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从保险的营销、投资的决策、业务的管理、公司的发展到保险的监管都需要运用精算学的知识。虽然精算学是一门高深的应用学

科,但了解其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对从事保险教学与研究和实务工作的人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

三、教学内容生命表,趸缴保费,年金精算现值,分期纯保费与毛保费,责任准备金,养老金精算。

非寿险精算

一、教学对象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保险系精算方向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属选修类型。学分为 3 学分,

每周3 学时。授课时间为大三下学期,讲授19周,考试2 周。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非寿险精算是一项极其重要而高深的工作,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非

寿险精算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适应保险业飞速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绪论,预备知识,风险保费,经验保费法,未决赔款准备金估计,风险理论基础。

利息理论

一、教学对象本课程教学对象为保险系本科三年级学生。要求具有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和保险学的基本

知识。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利息理论》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息的基本理论以及对实务中经常遇见的金融交易有较深刻的认识,并为进一步学习精算知识打好基础。

三、教学内容利息的基本概念,年金,收益率,债务偿还计划,债权与其它证券,利息理论的应用。

寿险精算实务

一、教学对象

《寿险精算实务》是专业课,教学对象是保险专业(主要是寿险)本科生3 年级下半年。学生应在修完《保险学原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和《精算数学》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程。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

《寿险精算实务》要求学生掌握寿险精算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寿险精算的基本操作程序,包括人寿保险的实务经营过程,定价和评估等内容,为学生毕业以后从事寿险业务或精算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寿险和年金种类,寿险核保,寿险再保险,寿险投资、财务及利源管理,保单先进价值与红

利,特殊年金与保险,保险定价概述,资产份额定价法,资产份额定价法的进一步分析,准备金,负债评估,评估的进一步应用。

生命表构造与设计

一、教学对象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我系保险专业精算方向本科四年级学生,属选修类型。学分为3 学分,每

周3 学时。授课时间是大肆上半学期,约讲授19周,考试2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微积分、概率统计、人身保险和精算数学基础。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属专业选修课类型,其目的和作用在于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从事精

算基础工作的思维和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能够掌握从不同的样本数据估计生存模型的各种方法,如传统的精算方法、矩估计方法、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并掌握生存模型估计的一些实际应用。

三、课程内容生存模型的性质和特征,生存模型数学,生命表,从完全数据样本估计表格生存模型,从不完

全数据样本估计表格生存模型,从不完全数据样本估计表格生存模型——矩方法,从不完全数据样本估计表格生存模型——极大似然方法,参数生存模型。

社会保险

一、教学对象本课程为保险专业四年级本科生开设,为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对人身保险方向的本科生为

必须选修的课程,对财产方向的本科生为可自由选修的课程。授课时间为本科大四上半学期,计划授课21 周,其中考试安排2周,实际授课为19周,学分为3 学分,每周3 学时。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社会保险的宏观地位及其重要性。在

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两大核心和支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保险日显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积极作用,在保险专业的众多课程中,基本上都是以商业保险为中

心而设置的。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变革,社会保险以其国家的强制性的法定保险的独特性质参与着社会经济活动,以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左右着社会经济的过程。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在社会经济中交互影响、相互作用,尤其是对商业性的人身保险而言,仅仅学习商业保险是欠缺的,有必要对社会保险进行系统的学习,这样,才能为今后的实践与研究奠定宽厚的基础。第二,本课程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是高年级的学生的语言表达、文学表述、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第三,本课程教学目的还在于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高年级的本

科生对社会保险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

三、教学内容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保险的基本理论,老年社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

险,医疗社会保险,生育与疾病社会保险,非因工伤残社会保险与死亡社会保险,社会保险的管理,现代社会救助与现代社会优抚,现代社会福利,国外社会保险介绍。

保险营销学

一、教学对象

1.本课程适合的专业和年级《保险营销学》是为保险专业本科生尤其是寿险方向的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应用性课程。但是,由于本课程是一门专业课,需要一些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作铺垫,因而,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适合学习本课程。

2.本课程要求的预备知识学习本课程需要预先掌握以下相关的基础知识:一般经济学理论、市场营销学原理、保险学原理、人身保险理论与实务、财产保险理论与实务、消费经济学、心理学原理与消费心理学等。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

1.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目的和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将他们所掌握的经济学及保险学的理论加以运用,既掌握保险营销的基本理论,又能进行保险营销的实务操作。

因而,本课程的开设,既体现了保险学科极强的应用性,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为将来从事保险业打下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从而也市保险学科的教学计划体系更加完善。

完善。

2.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通过课堂学习系统掌握保险营销的基本理论

(2)通过市场调查,了解目前保险营销的主要险种,从份掌握保险市场营销的各种环境。

(3)通过深入保险公司上岗实习,掌握保险营销的实务操作。

三、教学内容一般营销学理论概述,保险营销的主题、客体和对象,保险营销管理程序与营销计划,保险营

销环境分析,保险需求及保险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保险市场营销调研与预测,保险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保险商品策略,保险广告促销策略,保险攻关促销策略,保险人员促销策略,保险营销渠道策略。

保险投资

一、教学对象本课程为大学本科保险及精算专业四年级共同选修课。要求学生具有利息理论、货币银

行学、保险学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了解一般的投资原理、各种保险投资资产的基本

知识、保险投资的特殊性及其风险管理原理、保险投资组合原理、投资技术分析。

三、教学内容保险投资基础,投资环境,投资基金,债券,不动产投资,股票,行情走势图,行情走势

图分析,综合分析与操作对策,投资组合理论。

计算机应用

一、教学对象本课程教学对象市保险系本科三年级学生。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为适应现代化和信息化技术对计算机应用的需要,帮助学生掌握计

算机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种常用软件。

本课程的要求是:

(1)从使用角度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2)掌握中英文文字处理,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表格数据处理等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日常编辑和数据处理工作。

(3)掌握多媒体的应用基础。

(4)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

(5)简单的主业制作。

三、课程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DOS 基础及中英文输入法,Windows 3.0 操作系统,字处理软件Word,

数据库管理系统FoxPro,电子报表软件Excel,多媒体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Windows95 使用基础。

应用统计

一、教学对象“应用统计”是为风险管理与保险系“精算方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学时约60—80

学时,每周3 学时。

要求学生具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的基础。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应用统计”的方法和理论,并实际运用到经济领域,特别是

结合金融、保险中的实际问题,完成从模型——统计分析——算法描述——上机试算的全过程。

三、课程内容多元变量的数字特征及多元正态分布,一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差分析,数量化理

论简介,主成分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判别分析方法,时间序列分析。

运筹学

一、教学对象:

“运筹学”是为风险管理与保险系“精算方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学时约80—90 学时,每周3 学时;要求学生具备“微积分” “线性代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讲授“运筹学”的方法和理论,使学生掌握“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 的具体方法,尤其是把决策论、决策过程、效用理论及模型论等结合运用到金融保险的实际问题中去。

三、课程内容第一部分单纯形:单纯形,整数规划初步;第二部分非线性规划:基本概念和一维搜索,

无约束极值和有约束极值问题;第三部分动态规划:动态规划的基本方法,动态规划典型问题;第四部分排队论:基本知识,排队系统的典型分析;第五部分决策论和模型论初步:决策论,模型论简介。

保险专业英语

一、教学对象本课程是为保险专业本科三年级开设,课程性质为专业选修课。要求学生具备的知识有:保

险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务、英语听、硕、读、写、译能力(四级)。

二、教学目的及对象保险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保险业

与国际上的交流势在必行。为是从事保险专业学习的学生在学好保险基础理论课的基础上能掌握国际上有关保险的理论学说和实践,了解国际上其他国家有关保险业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对基础英语的实践应用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应用协作、口语表达等),特开设该课程,能使或帮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熟练运用英语基本功解决保险实务和操作实务。除具有预备知识外,还要自觉阅读经济类特别是有关世界保险方面的外文资料、文献。

三、课程内容保险业的发展,风险与保险,保险基本原则,保险合同,保险合同的保障内容限制,保险公司

及其经营,保险业监督管理,保险法律制度。

关于加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关于加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制定和使用工作的规定 (2013-2014学年校政字13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有效落实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进一步规范课程建设及其教学标准,加强课堂教学组织,改进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现行《中国人民大学教师本科课堂教学规范》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所有本科课程都应制定并使用教学大纲。各学院(系)、部(处)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并根据教学需要定期组织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和完善。 第二章大纲制定及修订 第三条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自觉编制课程教学大纲,经所在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研究同意后,报学院(系)人才培养(教学)委员会讨论通过,由主管院长签字报教务处备案。

第四条同一门课程若开设多个课堂,原则上由课程负责人负责制定内容基本统一的教学大纲。若确为教学需要,经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研究同意,在基本内容不变的前提下,不同课堂的任课教师可对大纲部分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第五条学院(系)根据学科发展和教学需要,每隔3-4个学年,应自觉组织研究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并要求对课程教学大纲作相应调整;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每学年均应对相关教师的全部教学大纲进行讨论完善。 第六条体育部和其他教学单位组织开设的相关课程,亦需制定和定期修订教学大纲,经相关领域专家审核通过、主管领导签字后报教务处备案。 第三章大纲基本内容 第七条课程教学大纲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课程基本信息:包括课程中英文名称、课程编号、学分、课程性质、授课对象、先修课程要求以及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简介和学习要求等。 (二)任课教师及助教(如有配备)基本信息:包括教师姓名、职称、办公时间及地点、办公电话、邮箱地址;助教姓名、联系方式、助教办公(答疑或辅导)时间。 (三)课程基本内容:包括课程章节名称、主要内容及掌握程度、教学进度、每节课研究性学习要求(包括课前预习、课程

分析化学实验思考题

基础化学实验I (下) 基本知识问答 1指出下列情况中各会引起什么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应采取什么方法避免? 答:(1)砝码被腐蚀:系统误差中的仪器误差,通过校正仪器消除。 (2) 在重量分析中被测组分沉淀不完全:系统误差中的方法误差,通过对比试验消除。 (3) 天平两臂不等长:系统误差中的仪器误差,通过校正仪器消除。 (4) 容量瓶和移液管不配套:系统误差中的仪器误差,通过校正仪器消除。 (5) 试剂中含有微量被测组分:系统误差中的试剂误差,通过做空白试验消除。 (6) 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估测不准:偶然误差。 (7) 某人对终点颜色的观察偏深或偏浅:系统误差中的主观误差,通过严格训练,提高操作水平。 (8) 天平的零点稍有变动:偶然误差。 (9) 移液管移液后管尖残留量稍有不同:偶然误差。 (10) 灼烧SiO2沉淀时温度不到1000C :系统误差中的方法误差,通过对比试验消除。2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消除测定过程中的系统误差? 答: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有方法误差、试剂误差、仪器误差和主观误差。方法误差可 通过对比试验进行消除;试剂误差可通过空白试验进行消除;仪器误差可以通过校正仪器来消除;通过严格的训练,提高操作水平予以避免。 3准确度和精密度有何区别?如何理解二者的关系?怎样衡量准确度与精密度? 答:精密度表示分析结果的再现性,而准确度则表示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精密度高不一 定准确度高,而准确度高,必然需要精密度也高。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精密度 低,说明测定结果不可靠,也就失去了衡量准确度的前提。准确度的高低用误差来衡量;精密度的高低用偏差来衡量。 4某分析天平的称量误差为土0.2mg,如果称取试样的质量为0.0500g,相对误差是多少?如果称量 1.000g时,相对误差又是多少?这些数值说明什么问题? 答:称取试样的质量为0.0500g,相对误差为: E 0.0002 100% 0.4% 0.0500 称取试样的质量为1.000g,相对误差为: E 0.0002 100% 0.02% 1.000 这些数值说明对同一仪器来说,所称质量越大,相对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 5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为土0.02mL ,如果滴定用去标准滴定溶液 2.50mL ,读数的相对误差是多少?如果滴定时用去25.00mL ,相对误差又是多少?相对误差的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0.02 答:滴定用去标准滴定溶液2.50mL,相对误差为:E1 100% °8% 2.50 0.02 滴定用去标准滴定溶液25.00mL ,相对误差为:E2 亦亦100% °.08%这说明使用滴定管时,滴定所用体积越大,相对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 6 化验室常用的普通试剂和指示剂溶液通常采用何种浓度表示方式?如何配制? 答:普通试剂和指示剂溶液常采用质量浓度表示。有的指示剂用量较少,可以质量浓度的分倍数表示。由于它们对浓度的准确度要求不高,所以配制十分方便,称取一定量的物质,放入烧杯中以适量溶剂溶

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附件1: 聊城市技师学院工匠精神教育教学大纲 总学时:10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的教学是中央精神的体现,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现实要求,是新时期技工教育不断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长久需要。 二、学时分配:本课程一共10个课时,分5次授课,每次2课时 三、教材:(《工匠精神读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6年。)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1、目的:本课程以“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为宗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重点通过对以当代“大国工匠”为代表的各条战线上普通劳动者故事的解读,培养学生自主认知、正确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使之具有理解、践行、弘扬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进而为全面提升职业素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己所学专业领域能工巧匠的工作容、真实生活乃至心世界;引导学生立志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优秀工匠、杰出工匠,乃至“大国工匠”。 2、要求:本课程的整个教学实施过程,要求教师从备课到教学,学生从听课到实践,都应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在教与学的各项活动中学习工匠精神、体会工匠精神、实践工匠精神。

五、教学容:本课程的容载体《工匠精神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分为三个模块,采用“总-分-总”结构,各模块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第一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一讲,具有课程概论的意义。通过本讲,主要让学生了解工匠这一庞大社会群体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及群体特征,使学生对工匠及工匠精神的概念形成初步的认识。 第二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二、三、四讲,从三个方面阐述工匠精神的涵构成,是课程的主体容。没有“执着专注”的品质,就不可能做好任何事情;“精益求精”就是将事情做到最好的追求;“创新进取”是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推动所在领域、行业相关技术技能和产品质量的水平不断提升。上述三个方面的涵要素相互联系、相互融通,共同构成工匠精神的核。 第三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五讲,具有课程结论的意义。其要义是基于“知行合一”理论,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将工匠精神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培养学生将个人的工匠之梦融于中国梦的职业理想和家国情怀。

(完整word版)分析化学实验理论题答案

一、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 滴定至临近终点时加入半滴的操作是怎样进行的? 将酸式滴定管的旋塞稍稍转动或碱式滴定管的乳胶管稍微松动,使半滴溶液悬于管口,将锥形瓶内壁与管口接触,使液滴流出,并用洗瓶以蒸馏水冲下。 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之前,为什么要用该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而锥形瓶是否也需用该溶液润洗或烘干,为什么?移取溶液至锥形瓶前,锥形瓶是否需要用原液润洗? 为了避免装入后的标准溶液被稀释而使得溶液浓度变小,使移液管内残留液体的浓度与试剂一致,减少误差;不需要,锥形瓶中有水也不会影响被测物质量的变化;不需要,会使待测液体积比计算的值偏大,使滴定液体积偏大,从而使测出浓度偏大,造成误差. 配制铬酸洗液是否要在分析天平上称K2Cr2O7?为什么? 因为铬酸洗液的配置是重铬酸钾饱和溶液加浓硫酸,重铬酸钾是工作基准物,所以直接称量就可以配置准确浓度的溶液。 如何判断器皿是否洗涤干净? 均匀润湿,不挂水珠。 滴定管滴定开始前应做哪些准备工作与处理工作?为什么?用来滴定的锥形瓶是否需要干燥,是否需要用被滴定溶液润洗几次以除去其水分?为什么? 使用前需用待盛装溶液洗涤,是为了不影响以后溶液浓度减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赶尽管尖气泡,调整零刻度,除去管尖外悬挂的半滴溶液。不需要,因为其他仪器不需要考虑浓度对结果的影响且实验时需加水。 移液管放完溶液后残留在移液管口内部的少量溶液,是否应当吹出去?为什么? 不能,校准移液管体积时不包括管口溶液,不算在移液管的刻度之内。 为什么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等量器不能用去污粉洗涤? 残留的去污粉将会影响实验结果。一般用重铬酸钾洗液泡,再分别用自来水和去离子水冲干净。 滴定至终点时,如何滴加半滴溶液? 当滴定到一定程度时,滴定管嘴部悬有溶液,小心旋动滴定管活塞或挤压胶管,让滴定管下端液体处于悬而未滴的状况,然后轻轻靠一下锥形瓶口内壁,立即用蒸馏水将这半滴冲下去,并振荡锥形瓶。 各种记录应直接记录在实验报告指定格式上,若随意记在手上或零碎纸上可能会出现什么后果? 导致实验数据找不到或混乱。 配制NaOH溶液时,应选用何种天平称取试剂?为什么? 托盘天平。粗称不需要用精密仪器。 有同学认为,滴定管不需要调零,只要分别读取滴定前后溶液的体积读数算出体积差即可得到消耗的滴定剂的体积。该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滴定管上的刻度线并非均匀的,滴定管上下部分体积不等,不调零读数会导致整个实验读数误差增大,不利于实验的进行。 NaOH滴定HCl可否用甲基橙试剂,HCl滴定NaOH可否用酚酞试剂?不可以。因为人眼所能观察到的滴定前后颜色变化的敏锐情况不同,为了尽量减小实验误差,必须选用变色明显的。NaOH→HCl用酚酞,指示剂从无色→有色,浅→深易观察;HCl→NaOH用甲基橙,指示剂从有色→无色,深→浅易观察。 在滴定管装入液体之后,为什么要排出滴定管尖嘴内的空气? 滴定管测量液体体积的原理是“差值原理”,测量方法是“差值法”,若不预先排出滴定管尖嘴内的空气,在放出液体的过程中这些空气必然会减少或者全部排出,其空间被溶液填充,这样必然会导致测量液体体积的误差。 二、硫酸铵肥料中含氮量的测定 分析天平的称量方法主要有哪几种?固定称量法和递减称量法各有何优点?

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 说明 体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健康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必修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健康是每个人生存、文明生活、高效率学习与工作的前提。体育与健康课的功能是综合性的,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它对促进青少年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提高生活质量,调剂学习和生活节奏,增添学习和生活乐趣有重要意义,并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与国家的兴衰和他们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学校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必须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是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初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的。它是国家对全体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教

材,开展教学工作、评估教学质量和进行管理与督导的依据。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一)教学目的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以育人为宗旨,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配合,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与要求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与疾病的抵抗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 2.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技能与方法,使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的目的和任务;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卫生保健知识和青春期自我保护知识;学会锻炼身体的技能与方法,掌握部分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初步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能够初步运用获得的知识技能锻炼身体,进行自我调控,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价。

厦门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XMU Undergraduate Course Syllabus Course name Differential Geometry Course code Category code MATH Programme Semester Semester 1, Year 3 Course type □Basic Common Courses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Disciplinary General Courses Specialized Courses □Other Teaching Processes Course focus Lecture □Experiment □Skill-training □Practical Credit Others Practical Total hours Total learning 3 0 0 0 64 64 0 learning Lecture Tutorial Experiment Prerequisites Mathematical Analysis, Linear Algebra, Elementary Geometry,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1.Course description 2. Learning goals This course is one of geometry courses facing to undergraduate student in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subject for classical differential geometry is curves and surfaces in Euclidean 3- spaces and the research subject for modern differential geometry is general manifolds. This course will focus on the classical one. The content includes the local theory of curves and surfaces, frames and fundamental theorem for curves and surfaces, intrinsic geometry of surfaces. The method for this courses is based on calculus. 3.Teaching approaches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classical differential geometry, that i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methods in geometry of curves and surfaces in three-dimensional Euclidean space, and use this to solve some geometric problems. Train the students their capability of geometric and graphic imagination, from the concrete to the abstract. Meanwhile let the students feel the basic ideas and methods of modern differential geometry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f modern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Lectures, Exercises,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exercising; Mainly blackboard-based teaching and multimedia teaching as supplement. hours=L+T+E+P+O Tick a box Tick a box Filled out by department

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及解答.doc

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及解答(1).doc 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及解答(1) 考生:考试总分:100分考生选择题总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50题) 1.在配位滴定中,要准确滴定M离子而N离子不干扰须满足lgKMY-lgKNY ≥5( B )。 A.对 B.错 2.在实验室常用的玻璃仪器中,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C ) A.量筒和烧杯 B.容量瓶和烧杯 C.锥形瓶和烧杯 D.容量瓶和锥形瓶 3.使用分析天平进行称量过程中,加、减砝码或取、放物体时,应把天平梁托起,这是为了( B ) A.程量快速 B.减少玛瑙刀的磨损 C.防止天平盘的摆动 D.减少天平梁的弯曲 4.化学分析实验室常用的标准物质中,基准物质的准确度具有国内最高水平,主要用于评价标准方法、作仲裁分析的标准( B )。 A.对 B.错 5.酸碱质子理论认为:凡是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就是酸,凡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就是碱( A )。 A.对 B.错 6.下列四个数据中修改为四位有效数字后为0.7314的是( C ): A.0.73146 B.0.731349 C.0.73145 D.0.731451

7.配制碘溶液时应先将碘溶于较浓的KI溶液中,再加水稀释( A )。 A.对 B.错 8.砝码使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后,应对其质量进行校准( A )。 A.对 B.错 9.所谓终点误差是由于操作者终点判断失误或操作不熟练而引起的( B )。 A.对 B.错 10.某溶液主要含有Ca2+、Mg2+及少量Fe3+、Al3+今在PH=10的加入三乙醇胺,以EDTA 滴定,用铬黑T为指示剂,则测出的是( C )。 A.Mg2+量 B.Ca2+量 C.Ca2+、Mg2+总量 D.Ca2+、Mg2+、Fe3+、Al3+总量 11.配制EDTA标准溶液用自来水,在直接滴定中将使测定结果( A ) A.偏大 B.偏小 C.不影响 D.大小不确定 12.浓度≤1μg/ml的标准溶液可以保存几天后继续使用( B )。 A.对 B.错 13.配制HCl标准溶液宜取的试剂规格是( A )。 A.HCl(AR) B.HCl(GR) C.HCl(LR) D.HCl(CP) 14.在实验室中浓碱溶液应贮存在聚乙烯塑料瓶中( A )。 A.对 B.错 15.滴定管中装入溶液或放出溶液后即可读数,并应使滴定管保持垂直状态( B )。 A.对 B.错

XX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模板】(2)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基础植物分子生物技术实验 英文名称:Basic Plant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一、理论课程(或实验课程)课号:********x 适用专业:农学,农学(农产品),农学(种子) 理论课程总学时:0 实验总学时(周学时):16 学分:0.5 开出实验个数:(验证实验个;综合实验 2 个;设计实验个;创新性实验个) 应开实验学期:第七学期 二、实验课程简介 《基础植物分子生物技术实验》内容附属于《基础植物分子生物技术》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一方面进一步印证、巩固和丰富课堂的理论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对生物技术的应用有较深刻的体会。 本实验课程共安排2次实验,均为综合性实验。 三、实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理,能掌握生物技术的关键技术,并完成质粒DNA提取,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等基本实践环节的工作任务;能利用相关知识解决分子生物学中出现问题,对植物生理生化的特性有进一步的了解。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2000年后出版的书籍) 1教材:肖尊安.植物生物技术.化工出版社,2005. 2主要参考书: 王关林,方宏筠.植物基因工程.科学出版社,2002. 胡松年,薛庆中.基因组数据分析手册.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F.M.奥斯伯等.精编分子生物学(第四版).科学出版社,2005. Joe Sambrook, David Russell.分子克隆实验指南(黄培堂等译).科学出

版社,2002. 郭尧君.蛋白质电泳技术(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5. 五、考核办法 完成实验报告程度。 大纲主撰人:韩英鹏 (一)实验项目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质粒DNA的转化 1.实验特点 实验类型:专业基础 实验类别:综合 计划学时:8学时 每组人数:5人 首开日期: 2. 实验目的与要求 2.1目的:学习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质粒DNA的转化的方法。 2.2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农业生物技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运用农业生物技术原理进行对植物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主要仪器设备 4.实验内容提要 重组质粒DNA转化不同细菌有不同的转变效率。目前PUC19对E.Coli, DH5α或JMl09菌株的转化,已达到105~107转化子/mg DNA (最高可达108转化子)。转化效率的高低与实验的成败直接相关。DNA分子转化的过程如下:4.1吸附:完整的双链DNA分子吸附在受体菌的表面。 4.2转入:双链DNA分子解链,单链DNA进入受体菌,另一链降解。 4.3自稳:外源质粒DNA分子在细胞内又复制成双镶环状DNA。 4.4表达:供体基因随同复制子同时复制,并被转录转译。对DNA分子来说,成

西南石油大学本科专业课程项目教学大纲

西南石油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实验项目)教学大纲 编写规范 一、基本要求 1、教学大纲应有利于指导教师组织教学,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学习,能成为教材选用及编写、课堂教学、学生学业检查和成绩评定以及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和标准。 2、教学大纲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实现课程教学目的为目标,以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体系、培养的能力、具备的素质为主线,科学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搭建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进度。避免局限于一本教材或参考书进行编写。其中,有国家指导意见的课程,应在国家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定位进行编写。 3、各教学单位应组织各教研室或课程教学团队认真学习学校有关教学大纲修订的要求及本审定意见,研讨课程教学内容,达成共识,并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进行编写。 4、教学大纲的语言应简明扼要,教学内容的层次及逻辑顺序清楚,重点明确,难点准确,学时分配合理;如对教学方式方法有建议,可进行总体阐述或在各部分中阐述。 5、课程教学大纲的格式符合统一规范。字体、字号规格统一。文本表述要简明扼要、科学规范、层次清楚,杜绝错别字。正式文稿应删除课程不需要的多余栏目(即该大纲未涉及或无内容的栏目)。 二、理论(含实验)课程、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要求 1、基本信息 应准确、完整的填写课程的各项信息,并符合学校的有关规定。 (1)中文名称、课程编码:必须与“教务系统”中培养方案所开课程匹配,且相互统一。 (2)英文名称:按照国际标准,科学、规范、准确翻译中文课程名。 (3)开课学院:教学单位全称。未纳入学院的教研室则填写教研室名。 (4)属性:选择填写“理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之一。以理论授课为主的课程为“理论”类课程,以实验授课为主的课程为“实验”类课程。

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附件1: 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课程编号: 课程中文名称(居中,黑体四号) 课程英文名称(居中,黑体四号) 总学时: 总学分:课程性质:(宋体五号) 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宋体五号) 适用专业及层次:(宋体五号) 相关课程:(宋体五号) 教材:(《》,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宋体五号。) 推荐参考书:(《》,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宋体五号) 一、课程目的及要求 (空两格,说明课程目的及教学基本要求,宋体五号)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空两格,以“章节”为单位说明本章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宋体五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空两格,以“章”为单位说明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宋体五号) 四、主要教学方式 (空两格,宋体五号) 五、典型作业练习 (空两格,宋体五号) 六、课程考核方式 (空两格,宋体五号) 撰写人: 审核人:

附件2: 课程简介模板 ××学院课程简介 课程中英文名称(如化工原理(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课程编号:(宋体五号) 课程性质:(如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宋体五号) 开设学期及学时分配:(宋体五号) 适用专业及层次:(宋体五号) 先行课程:(宋体五号) 后继课程:(宋体五号) 教材:(包括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推荐参考书:(包括参考书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宋体五号) 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 (空两格,简要介绍课程目的,课程主要内容和课程学习要求,宋体五号) 撰写人: 审核人:

附件3: ××专业实践环节教学大纲模板实习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实习周数:适用学期: 学分:实习单位(地点): 一、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二、实习的内容和要求 三、实习的安排和形式 四、成绩考核与评定 五、教材及参考书 主撰人: 审核人: 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学时:适用学期: 学分:地点: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基本要求 三、课程设计方式与安排 四、课程设计报告 1.课程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 2.课程设计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五、成绩考核与评定 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七、教材及参考书 主撰人: 审核人: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设计(论文)周数:适用学期: 学分: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任务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三、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过程 四、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标准与成绩评定 五、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安排 主撰人: 审核人:

实验一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练习

分析化学实验教案 课程目的 1 .正确、熟练地掌握定量化学分析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并掌握典型的分析方法。 2 .充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验;培养手脑并用能力和统筹安排能力。 3 .确立“ 量” 、“ 误差” 、和“ 有效数字” 的概念;学会正确、合理地选择实验条件和实验仪器,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4 .通过自拟方案实验,培养综合能力。如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记录与分析,问题的提出与证明,观点的表达与讨论;树立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意识。 5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培养科学工作者应有的基本素质。 大学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1、预习 看认真阅读教材、有关教科书及参考资料,获得相关知识、规范的基本操作 查从附录及有关手册中查所需物理化学数据 写认真写好预习报告。 在“看、查、思考”式的预习进程中,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内容,主要操作步骤,数据处理方法;提出注意事项,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在此基础上写预习报告。 2、课堂讨论 实验前提问、讨论,掌握实验原理、操作要点、注意事项 观看操作录像或教师示教 实验后分析、总结 实验 (1)独立完成实验——认真、细心、手脑并用。 (2)正确使用仪器,基本操作规范、熟练 (3)仔细观察现象,认真测定数据

(4)及时,如实记录:不用铅笔、不用纸片;不杜撰、不凭主观意愿删去数据,不涂改数据;不用橡皮擦、胶带纸粘去原始数据;记错、看错时正确的改写方法。 (5)勤于思考力争自己解决问题,可查资料、可与教师讨论 (3)(4)(5)可归纳为边实验、边记录、边思考 (6)主动、积极的学习如对实验现象或结果有怀疑,在分析和查原因的同时,鼓励大家研究;对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 (7)重做实验必须得到教师同意 实验报告的书写 (1)预习部分(实验前)目的、原理、步骤、理论值、思考题 (2)记录部分(实验时)实验现象、实验数据 (3)结论部分(实验后)计算结果、问题、讨论 由以上三个时间段写的内容组成了完整的实验报告。 预习报告的书写 实验目的学习的知识与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实验原理为什么要这样做,反应式 实验步骤框加箭头,每一个框为一个操作单元,可以用符号△↓↑d 步骤与原理书写的差别: 步骤:如何做;原理:为什么? 书写报告要求字迹端正,叙述简明扼要,框与箭头整齐 思考题可写在原理后或在最后 在实验前检查预习报告,做好预习报告后才能做实验 化学实验规则 课堂纪律: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请假)、不准大声谈笑、唱歌、离位聊天节约:药品、水、电、气 整洁:书包、衣服放在书包柜;书、笔、报告本等放在抽屉内。废纸、火柴梗放装废物的搪瓷盘内。桌面上:暂不使用的仪器整齐的放在实验桌里面,洗净的玻棒、滴管放在干净的250mL烧杯内,实验中不用的仪器不拿出;桌面的要求,无多余仪器,放置有条理,边做边收拾。实验后,洗净、收好玻璃仪器,抹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抗病性原理实验 Experiments of Principle in Resistance of Plant Disease 一、理论课程(或实验课程)课号: 适用专业:植保(植)、植保(农药) 理论课程总学时:40 实验总学时(周学时):16(4) 学分:0.5 开出实验个数:7(验证实验 5 个;综合实验 1 个;设计实验 1 个;创新性实验个)(选修4个) 应开实验学期:第7学期 二、实验课程简介 植物抗病性原理实验是以植物抗病性机制,植物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及其变异,植物抗病性遗传和变异,植物抗病性鉴定为方要研究内容,通过实验的方法,了解植物体的各种抗病因子在抗病中所起的作用,结合理论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植物抗病性的原理。 实验课程的特点,发展现状 三、实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通过该项实验,使学生掌握重要植物本身结构与形态特征、植物本身含有的物理化学物质、病原菌的变异、品种间的不同抗病性等与抗病相关的因素在实际中是如何作用的,为将来如何控制病害,更好的进行病害防治与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植物病理知识、实验技能和植物抗病性的理论知识支持。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2000年后出版的书籍) (一)教科书 1.植物免疫学李振岐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 2.《植物抗病性原理实验指导》李永刚主编东北农业大学统编教材2004年(二)参考书 1、《植病研究方法》(第三版)方中达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 五、考核办法 本实验采用百分制考核,其中实验操作中表现及出勤占总成绩的20%,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80%。 大纲主撰人:杨明秀 (一)实验项目1 木栓化在植物抗病性中的作用(必修) 1.实验特点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类别:专业基础计划学时:4 每组人数:5~6

(推荐)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分析化学实验基本知识 注:由于在一级、二级纯度的水中,难于测定真实的pH值,因此,对一级水、二级水的pH 值范围不做规定;由于在一级水的纯度下,难于测定可氧化物质和蒸发残渣,对其限量不做规定,可用其他条件和制备方法来保证一级水的质量。 1.1.1 蒸馏水 通过蒸馏方法、除去水中非挥发性杂质而得到的纯水称为蒸馏水。同是蒸馏所得纯水,其中含有的杂质种类和含量也不同。用玻璃蒸馏器蒸馏所得的水含有Na+和SiO2-等离子;而用铜蒸馏器所制得的纯水则可能含有Cu+离子。 1.1.2 去离子水

利用离子交换剂去除水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杂质所得的纯水,称之为离子交换水或“去离子水”。未进行处理的去离子水可能含有微生物和有机物杂质,使用时应注意。 1.1.3 纯水质量的检验 纯水的质量检验指标很多,分析化学实验室主要对实验用水的电阻率、酸碱度、钙镁离子、氯离子的含量等进行检测。 1.电阻率:选用适合测定纯水的电导率仪 (最小量程为0.02μS·cm-1)测定(见表1.1)。 2.酸碱度:要求pH值为6~7。检验方法如下: ① 简易法: 取2支试管,各加待测水样10 ml,其中一支加入2滴甲基红指示剂应不显红色;另一支试管加5滴0.1% 溴麝香草酚蓝(溴百里酚蓝)不显蓝色为合要求。 ② 仪器法: 用酸度计测量与大气相平衡的纯水的pH值,在6~7为合格。 3.钙镁离子:取50 ml待测水样,加入pH=10的氨水-氯化铵缓冲液1 ml和少许铬黑T(EBT)指示剂,不显红色(应显纯蓝色)。 4.氯离子:取10 ml待测水样,用2滴1 mol·L-1HNO3酸化,然后加入2滴10 g·L-1 AgNO3溶液,摇匀后不浑浊为合要求。 化学分析法中,除络合滴定必须用去离子水外,其它方法均可采用蒸馏水。分析实验用的纯水必须注意保持纯净、避免污染。通常采用以聚乙烯为材料制成的容器盛载实验用纯水。 1.2 常用试剂的规格及试剂的使用和保存 分析化学实验中所用试剂的质量,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应根据所做试验的具体情况,如分析方法的灵敏度与选择性,分析对象的含量及对分析结果准确度的要求等,合理选择相应级别的试剂,在既能保证实验正常进行的同时,又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另外试剂应合理保存,避免沾污和变质。 1.2.1 化学试剂的分类

分析化学期末实验考核内容

分析化学期末实验考核内容 一基本操作 1滴定管的基本操作(检漏、洗涤、装液、滴定、读数、复原)。 2容量瓶的基本操作(检漏、洗涤、溶解样品、定容操作、复原)。 3移液管的基本操作(洗涤、移取操作—〈液面调整、放液〉、复原)。 4电子天平的基本操作——直接称量或减量法称量(检查天平、称量、复原等)。 5其它仪器的洗涤、使用。 6溶液配制。 7做过的所有实验及有关内容。 二笔答题 1.配制0.1000mol/L重铬酸钾溶液,主要使用哪些量器? 2.配制重铬酸钾标准溶液的方法是什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3.简单叙述0.1mol/L 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过程。 4.简单叙述硫酸铵中N含量的测定有几种方法? 5.标定NaOH溶液选择何种基准物质?请写出其化学反应。 6.甲醛法测定铵盐中氮含量时,使用了何种指示剂?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7.用EDTA标准溶液直接滴定镁离子时,滴定速度应尽量的快,是否合理,请简述理由。 8.甲醛法测定铵盐中氮含量时,有哪步会造成误差,请简要叙述。 9.差减法称量样品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0.简单叙述实验电子天平(直接称量法)称量某一样品,需要哪些步骤。 11.用电子天平称量时,经常用到“归零”操作。请问这一操作在何种情况下才能使用? 12.用电子天平称量时,经常用到“去皮”操作。请问这一操作在何种情况下才能使用? 13.电子天平底板水平的判断方法是什么?底板不水平应如何处理? 14.分析实验室所用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的感量是多少?可称准至多少? 10.简单叙述使用单盘分析天平(直接称量法)称量某一样品,需要哪些步骤。 11.用分析天平称量时,经常要用到“全开”操作。请问这一操作在何种情况下才能使用? 12.用分析天平称量时,经常要用到“半开”操作。请问这一操作在何种情况下使用? 13.用分析天平称量时,经常要用到“全关”操作。请问这一操作在何种情况下使用? 14.单盘分析天平在何种情况下才能使用调零旋钮。 15.请列举所做过的实验中,有关掩蔽三价铁离子的实验名称及其对应方法。 16.用碘量法测定Cu含量时,应在何时加入KSCN,加入太早或太迟会导致什么问题? 17.碘量法测铜实验中,造成条件电极电位与理论电极电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18.用重铬酸钾法测定Fe含量时,在何时加入磷酸,提前加入或推迟加入会有什么问题?

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说明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体魄是青少年自身发展和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体育与健康课是学校教学科目中必修的基础学科之一.高中体 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是依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修订稿),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殊 要求制订的. 高中是普通教育中高层次的基础教育.高中学生身心的发展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科学技术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他们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与功能,既有现实意义又有长远意义,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通过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指导性文件.它是国家对高中学生体育与健康素质的基本要求,是编写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的依据,是进行教学,评估教学质量和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进行管理与督导的依据. 一,教学总目标 体育与健康教学以育人为本,配合德育,智育和美育,促进高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培养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准备. (一)全面锻炼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培养健康的体魄,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增强体质; 促进学生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的发展和对自然,社会的适应性及应变能力; 增进健康,抵御疾病;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身心素质和心理的承受能力. (二)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满足高中学生对体育知识的需要,,使学生懂得体育在个人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以及体育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提高学生对健康在人的生存与发展中重要意义的认识,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和卫生保健的方法,学会运用体育等手段增进健康; 在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学会科学地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掌握一项或几项运动技能,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和比赛;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能够运用已学过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自主设计锻炼计划,自我调控,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价. (三)对学生进行体育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在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中,使学生明确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提高现代体育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能够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提高对体育的兴趣言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提高体育欣赏水平,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针对体育的特点,培养活泼愉快,顽强拼搏,主动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格;加强人际交往,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胜不骄,败不馁,能够与同学友好合作. 二,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依据,指导思想和原1F (一)构建本课程内容的依据 根据国家和社会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需要以及有关教育 法规,高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现状,体育与健康的学科特点,构 建体育与健康课程. (二)构建本课程内容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学科教育的综合功能,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019.1《分析化学实验》本科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实验》本科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实验 英文名称:Analytic Chemistry Experiments 课程编号:A081530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适用专业: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 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42;课程总学分:1.5;实验课总学时:42 ;实验课总学分:1.5(化学专业)。课程总学时:42;课程总学分:1.5;实验课总学时:42 ;实验课总学分:1.5(应用化学专业)。 开设学期:第二学期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 二、课程简介 分析化学实验是高等师范学校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即是一门独 立的课程,又是与分析化学理论课紧密配合的课程。分析化学实验主要内容 为定量分析实验,重点学习滴定分析法(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的实验原理及基本操作技能。 本课程需完成10个实验项目,大纲共安排实验项目12个:基本操作实验2个、验证实验8个、综合实验2个。12个实验中必做实验8个,选做实验4个,选做实验由学生任选其中2个实验合计组成10个实验。在授课结束后对实验方法、基本操作技能等内容进行考核,要求学生按时、独立完成全部内容。合计42学时。 三、实验课程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基本操作技能和典型的分析测定方法,树立“量”的概念,加深分析化学〈定量〉理论部分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本门课程的要求:为了完成本实验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认真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工作,必须写好实验预习报告,明确各个实验的原理和实验内容,加深对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在实验中做到心中有数。学会正确合理的选择实验条件和实验仪器,掌握天平、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等基本仪器的使用,正确处理实验数据,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可靠。培养学生清洁整齐、有条不紊的良好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细致地进行科学实验的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实验成绩根据实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30%)、加平时实验综合成绩(70%)为实验课程总成绩。 实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授课结束后对实验方法、基本操作技能等内容进行考核。 平时实验综合成绩:平时成绩30%: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纪律考勤等各个环节中的表现综合评定。实验报告40%:实验报告要写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应包含数据处理、误差分析)。 最终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定。 五、实验项目、学时分配情况

浙江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格式

浙江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格式 有机化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有机化学是综合性大学化学系基础课之一,也是生物化学、药物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高分子化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础。通过有机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掌握各官能团结构、性质、制备及其相互转换和有机化学基本原理组成。涉及的官能团有:烷、烯、炔、卤代烃、醇、酚、醚、醛、酮、醌、羧酸、羧酸衍生物、胺、硝基化合物、杂环、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涉及的基本原理有:立体化学、结构解析、自基取代、亲电加成、亲电取代、亲核加成和亲核取代等机理初步。通过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有机化学学科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了解其在化学、化工、环境、材料、能源、生命、医药、农业等学科中的根基地位

及其相互的关系。二、教学内容(一)、结构与性质 1. 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史以及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2. 有机分子的结构:共价键、碳原子的特性; 3. 有机化合物分子的表示法:实验式、结构式、投影式;4. 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碳原子的杂化轨道、σ键和π键; 5. 共价键的属性;键长、键角、键能、极性和极化度; 6. 有机化合物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关系,分子间作用力对溶解度、沸点、熔点、比重的影响。(二)、饱和脂肪烃1. 烷烃的结构:SP3杂化;同系列;烷基的概念;同分异构现象;伯、仲、叔、季碳原子的概念;烷烃分子的构象:Newmann投影式,重叠式与交叉式构象及能垒。 2. 烷烃的命名:普通命名法及系统命名法; 3. 烷烃的物理性质; 4. 烷烃的化学性质:自基取代反应游离基取代反应历程(均裂反应、链锁反应的概念及能量曲线、过渡态及活化能) 5. 氧化反应及热化学方程式; 6. 烷烃的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