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烈以德感人原文翻译

合集下载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原文及翻译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原文及翻译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

少师事陈寔①,以义行称②。

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

盗请罪曰:“刑戮是甘③,乞④不使王彦方知也。

”烈闻而使人谢⑤之,遗布一端⑥。

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

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

”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问其姓名,以事告烈。

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

其以德感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注】①少师事陈寔(shí):青年时曾在陈寔门下学习。

陈寔,字仲弓,颍川许人。

少为县吏都亭刺佐,后为督邮,复为郡西门亭长,转功曹。

②称:著称。

③刑戮是甘:甘心受刑被杀。

④乞:请求。

⑤谢:有“看望”的意思。

⑥一端:半匹。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

(6分)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①烈闻而使人谢之()②或问其故()③遗布一端()④至暮,老父还()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少师事陈寔,以义行称A.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B.必以分人(《曹刿论战》)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2:用“/”划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行道一人见而守之(两处,2分)3: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

⑵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鱼我所欲也》)4:从全文看,盗牛者之所以能改邪归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1:派、让;缘故,原因;赠送,给予;到2:行道一人/ 见 / 而守之3:(1)盗牛人怕我知道他的过错,说明她有羞耻之心。

(2)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

4:王烈品德高尚,以德服人,宽容待人,彻底感化了盗牛人。

二9.下列加点的“使"与“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中的“使”意思相同的是( )(1分)A.乞不使王彦方知也 B.烈闻而使人谢之10.解释下列带点的“遗’’的不同含义(2分)①遗布一端( ) ②后有老父遗剑于路( )11.下列“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徒以有先生也 B.以义行称 C.故以此激之 D.以事告烈12.翻译(2分)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

王烈传文言文翻译

王烈传文言文翻译

【原文】王烈,字伯仁,太原人也。

性刚直,好直言。

年二十有五,举孝廉,除郎中。

烈自以才兼文武,每自比于诸葛亮、郭嘉。

尝游京师,与太学生争辩,言辞锋利,无与伦比。

由是名震京师,时人号为“太原烈士”。

烈仕途不顺,累迁至光禄勋。

时值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烈见时局动荡,遂弃官归隐,隐居于太原西山之阳。

山林之中,有一古寺,名“悟性寺”。

烈遂至寺中,参禅礼佛,以求心灵的宁静。

寺中长老见烈才德兼备,遂收其为徒,法号“悟禅”。

悟禅在寺中修行数年,精进不懈。

一日,长老对悟禅曰:“汝修行多年,颇有成就。

今欲往游江湖,广结善缘,以弘扬佛法。

”悟禅闻言,欣然应允。

遂辞别长老,携经卷云游四方。

悟禅行至江南,访一高僧。

高僧问悟禅:“汝修行多年,有何心得?”悟禅答曰:“弟子虽修行多年,然心中仍有疑惑。

愿大师赐教。

”高僧微笑曰:“汝心疑,正是修行之途。

吾有一法,汝可一试。

”言罢,高僧取出一卷经文,令悟禅诵之。

悟禅诵毕,高僧曰:“汝诵经时,心无杂念,已有所悟。

然修行之道,非一日之功,汝宜继续努力。

”悟禅感佩高僧之德,遂留于寺中,潜心修行。

后又游历江湖,广结善缘,弘扬佛法。

期间,悟禅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佛法,传播仁义。

时值东汉末年,群雄争霸。

一日,曹操兴兵征讨徐州,围攻徐州城。

城破之际,曹操下令屠城。

此时,悟禅恰好在徐州,目睹了这场惨剧。

悟禅心生怜悯,遂挺身而出,劝阻曹操。

曹操见悟禅气度不凡,便询问其来历。

悟禅告知曹操,自己是太原悟禅,前来弘扬佛法。

曹操闻言,心生敬意,遂下令停止屠城,并邀请悟禅至府中,共同探讨佛法。

悟禅在曹操府中,与曹操畅谈佛法,使曹操对佛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后,曹操多次邀请悟禅至府中,共同修行。

曹操亦因此事,对悟禅敬仰有加。

后曹操称帝,悟禅遂辞别曹操,继续云游四方。

悟禅游历多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弘扬佛法,救死扶伤。

世人皆称悟禅为“活菩萨”。

【翻译】王烈,字伯仁,太原人。

性格刚直,喜欢直言不讳。

文言翻译翻译

文言翻译翻译

6.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班超从鄯善礼节上的先敬后废,察知有变,便机智诱供鄯善侍 者,断然采取相应措施。 B.鄯善佯结汉朝,暗通匈奴,终于被班超发现,得到应有的下场。 C.班超运用激将法,发动官兵,出敌不意,火攻匈奴,一举获胜。 D.班超英勇善战,出使西域又多谋善断,终于取得巨大胜利。
(1)为什么不扔掉(赶走)这只猫呢(采分点“盍”、“诸”两个兼
(2)这不是你所了解的(采分点判断句式和“是非”、“若”)
(3)我不担心没有鸡吗(采分点“病”是活用) (4)没有鸡,不吃鸡也就罢了,距离饥寒还很远,像这样, 为什么要扔掉(赶走)这只猫呢,(采分点“则己耳”的语 气,“去”、“犹”和“若”、“之”、“何”)
1为什么不扔掉赶走这只猫呢采分点盍诸两个兼2这不是你所了解的采分点判断句式和是非若3我不担心没有鸡吗采分点病是活用4没有鸡不吃鸡也就罢了距离饥寒还很远像这样为什么要扔掉赶走这只猫呢采分点则己耳的语气去犹和若之何越石父贤在缧绁中
文言文翻译巩固性练习
1.字字落实,防止遗漏;
2.分析结构,突破难点; 3.结合语境,减少偏差.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觉广意薄乎? 薄:微薄 1.A(薄:减低) B.明者睹未萌 萌:开始发生,显现 C.可殄灭也 殄灭:消灭 D.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 然:“燃” 2.下列“以”字与其他各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C(连词,表目 A.以超为假司马 B.固以为能 的.A、B、D均 C.欲立大功以求富贵 D.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 为介词) 3.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B(因:乘 A会: A.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 B.因激怒之曰 召集;适逢.C裁: 会天大雨,道不通 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 通“才”;裁决.D C.今虏使到裁数日 D.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使:出使;使者) 唯大王裁其罪 匈奴使来数日

《盗牛改过》原文及译文

《盗牛改过》原文及译文

《盗牛改过》原文及译文赏析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自言改过,且曰:“子既以赦宥①,幸无使王烈②闻之。

”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③遗之,或问其故,烈曰:“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

故与布劝为善也。

”闲年④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行数十里。

问姓名,不以告。

翌日,老父失剑于路。

人拾而守之。

还见之,前者代担人。

老父以为仁者,告之烈。

烈遂使人推⑤之,乃昔时盗牛者也。

【注】①宥:原谅、赦罪。

②王烈:三国时人,以品德高尚闻名;③端:古布帛长度名。

④闲年:隔年。

⑤推:推举,褒奖。

1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4分)(1)盗者自言改过()(2)幸无使王烈闻之()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老父以为仁者,告之烈。

12、根据本文情节内容填空。

(2分)——王烈嘉奖知耻恶者——盗牛者行善受人敬。

13、下列启示与选文无关的两项是()()(4分)A、要充分相信别人。

B、知耻恶者能从善。

C、要勇于改正错误。

D、行善意在图回报。

E、要宽恕他人的过错。

答案:10.(4分)(1)过错,过失(2)让11.(2分)老人认为他是品德高尚的人,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王烈。

12.(2分)盗牛者被抓知悔改(只答“被抓”或“知悔改”扣1分)13.(4分,各2分)A ;D启示文中偷牛的人受到王烈教育后,改恶从善,助人挑担,拾金不昧,还不图虚名,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而王烈的宽容态度也令人钦佩,对犯了错的人宽恕,有时比责罚效果更好。

这个故事给人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如果社会上多些像王烈一样的教育者,也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和谐。

参考译文当时王烈所在的封国中有一位偷牛的人,被牛的主人抓住。

偷牛贼说:“从今以后我一定痛改前非。

您在赦免我以后,希望不要让王烈知道这件事情。

”百姓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了王烈,王烈就拿出一定数量的布赠送偷牛人。

有人问王烈:“这人已经偷了东西,害怕您知道这件事,您反而赠送他布,这是为什么呢?”王烈回答说:“春秋时的秦穆公,有人偷去他的骏马并杀了吃,(穆公抓获偷马人后)却赏赐偷马人酒喝。

(文言文阅读题)“王烈,字彦方”阅读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题)“王烈,字彦方”阅读及翻译

“王烈,字彦方”阅读答案及翻译文言文阅读题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

少师① 事陈窆,以义行称。

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② ,乞不使王彦方知也。

烈闻而令人谢之,遗布一端。

或问其故,骄阳: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良,故以此激之。

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

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问其姓名。

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选自《后汉书独队传记》 [南朝宋 ]范哗)。

【说明】① 师:名词作状语,像对待老师那样。

表示对人的态度。

②(我)甘愿受刑被杀9.以下加点的使与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中的使意思同样的是( )(1 分)A.乞不使王彦方知也 B.烈闻而令人谢之10.解说以下带点的遗的不一样含义(2 分)①遗布一端 ( )②后有老父遗剑于路( )11.以下以与先帝不以臣鄙俗的以用法和意义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A.徒以有先生也 B.以义行称C.故以此激之D.以事告烈12.翻译 (2 分)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

13.王烈凭 ________________使盗牛者弃恶从善的。

(1 分)参照答案:9、 B10、① 赠予②丢掉11、B12、小偷怕我听到他的罪过,这说明有以作恶为羞愧的想法13、对人仗义的态度 (道德感动 )【译文】:王烈,字彦方,太原人。

青年时曾在陈寔门放学习,由于道德崇高,称著乡里。

有个盗牛的被主人抓住,盗犯向牛主认罪,说:判刑杀头我都心甘宁愿,只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这件事。

王烈听闻后派人去探望他,还送给他半匹布。

有人问这是为何 ?王烈说:盗牛人怕我知道他的过失,说明他有羞愧之心。

既然心胸羞愧,必定可以更正错误,我这样做正是为了促进他悔过。

以后有个老汉在路上丢了一把剑,一个过路人见到后就等候剑旁,直到夜晚,老汉回来寻剑,获得了丢失的剑,诧异地咨询他的姓名,并将这件事告诉了王烈。

王烈派人察访守剑人是谁,本来就是那个盗牛的人。

文言文翻译每日一练

文言文翻译每日一练

• ⑴召医而尤其故。
• 译文:把医生叫来责问这是什么缘故。
• ⑵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
• 译文:那个卖药的人欺骗你而把他的老芋头卖出。
2021/10/10
17
• 17、阅读下面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代汉语。
【3月10日 星期五】
• 齐王厚送女,欲妻屠牛吐。屠牛吐辞以疾。其友曰: “子终死腥臭之肆而已乎,何谓辞之?”吐应之曰: “其女丑。”其友曰:“子何以知之?”吐曰:“以 吾屠知之。”其友曰:“何谓也?”吐曰:“吾肉善, 如量而去苦少耳。吾肉不善,虽以他附益之,尚犹贾 不售。今厚送之,子丑故耳。”其友后见之,果 丑。——韩婴《韩氏外传》卷九
• 翻译:景公在位当政时, ①曾连续下雪三天而不放 晴。景公穿着白色的狐裘大衣,坐在大堂一边的台阶 上。晏子入宫觐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 下了三天雪可却不那么冷。”晏子说:“天真的不冷 吗?”景公笑了笑。晏子说: ②“晏婴我听说古代 贤明的君王自己饱了却知道别人饿着,自己暖了却知 道别人冻着,自己安逸了,却能知道别人正在辛劳。 可惜现在您却不知啊!” 景公说:“好!寡人我受 教了。” ③于是拿出裘衣与粮食,发放给那些受饥 寒煎熬的人们。
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
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
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诸有争讼
曲直,将质之于烈, ②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
其以德感人若此。
• 译文: ①小时侯拜陈实为师,因道德高尚为乡里称 道。
• 译文: ②有的人到路上就返回来,有的人看到他的
•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
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 尚。

王烈通识达道 阅读答案附翻译

王烈通识达道 阅读答案附翻译

王烈通识达道阅读答案附翻译王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

以颍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

时颍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见烈器业过人,叹服所履,亦与相亲。

由是英名著于海内。

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

遇岁饥馑,路有饿殍,烈乃分釜庾之储,以救邑里之命。

是以宗族称孝,乡党归仁。

以典籍娱心,育人为务,遂建,敦崇庠序。

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

益者不自觉,而大化隆行,皆成宝器。

门人出入,容止可观,时在市井,行步有异,人皆别之。

州闾成,咸竞为善。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

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已后将为改过。

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

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

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 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

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

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

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

间年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数十里,欲至家,置而去,问姓名,不以告。

顷之,老父复行,失剑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购募,或恐差错,遂守之。

至暮,剑主还见之。

前者代担人也。

老父揽其袂,问曰:子前者代吾担,不得姓名,今子复守吾剑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请子告吾姓名,吾将以告王烈。

乃语之而去。

老父以告烈,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

遂使人推之,乃昔时盗牛人也。

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

时国主皆亲骖乘适烈私馆,畴谘政令。

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

会董卓作乱,避地辽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乐。

东域之人,奉之若君。

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年七十八而终。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叹服所履,亦与相亲履:经历B.遂建学校,敦崇庠序敦崇:重视C.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爱:爱护D.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表:表彰,彰显答案:C根据文意,爱在这里应是吝惜的意思。

高三文言文翻译检测2

高三文言文翻译检测2

1、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001年上海)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

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

”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

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

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

是以未尝一遇。

⑴人或问之:“何为泣乎?”译文:⑵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译文:2、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002年北京卷)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⑴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译文:⑵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2002年全国)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⑴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文:⑵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译文: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2003年全国)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

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

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烈以德感人原文翻译
王烈以德感人原文翻译
以德感人是用自己的品德、德行去感染,感动,感化别人的品德、德行。

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王烈以德感人原文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

少师事陈寔,以义行称。

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

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

”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

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

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

”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问其姓名,以事告烈。

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

其以德感人若此。

译文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

青年时曾在陈寔门下学习,因为品德高尚,称著乡里。

有个盗牛的被主人抓住,盗犯向牛主认罪,说:“我甘愿受到惩罚,但请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这件事。

”王烈听说后派人去看望他,还送给他半匹布。

有人问这是为什么?王烈说:“盗牛人怕我知道他的过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

既然心怀羞耻,必然能够改正错误,我这样做正是为了鼓励他改过。

”后来有个老汉在路上丢了一把剑,一个过路人见到后就守候剑旁,直到傍晚,老汉回来寻剑,得到了遗失的`剑,觉得奇怪便询问他的姓名,并将这件事告诉了王烈。

王烈派人查访守剑人是谁,原来就是那个盗牛的人。

乡里百姓,凡有争讼曲直的事件,都去请求王烈排难解纷,断定是非,由于王烈平素德教影响,有的走到半途,忽然愿意放弃争执,双方和解而回来的,有的望见王烈的屋舍,就感到惭愧,彼此相让而回来的。

可见王烈盛德感化之深,已远胜过刑罚的力量。

注释:
师:名词作状语,以师的礼节(侍奉)
称:(被)称道,称赞
刑戮是甘:意为甘愿受到惩罚
甘:愿意。

乞:只求。

或:有人。

必:一定。

激:鼓励。

还:回来。

问:询问。

乃:原来是
质:询问
遗(布一端):送给,给予。

(后有老父)遗(剑于路):遗失,丢失。

是有耻恶之心:意为这是有羞耻心的表现。

感受
王烈为什么要派人去看偷牛的人,还送他两丈布呢?
因为王烈想要帮助偷牛人走出过错,改过自新。

感受: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只要有一颗羞耻之心,就能改过自新。

题目
12.翻译(2分)
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

13.王烈凭________________使盗牛者弃恶从善的。

(1分)
参考答案
9、B
10、①赠送②丢失
11、B
12、小偷怕我听到他的罪过,这说明有以作恶为羞耻的想法
13、对人仗义的态度(道德感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