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科普小常识
科普:血常规知多少

科普:血常规知多少到医院体检、看病的时候,医生往往会让我们进行血常规检查。
很多人都认为,血常规是一个很常见、很简单的项目,随时都可以做,好像意义也不大。
但其实并非如此,血液常规检查对诊疗行为有非常大的意义,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项目了。
本文将给大家浅讲一下关于血常规的知识,让大家知道,血常规检查有哪些注意事项,为什么血常规检查这么的重要。
血常规检查为什么必不可少?血液流经全身的各个组织和器官,具有运输、调节人体温度、防御、调节人体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等功能,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人体活动存在变化的时候,血液里的“信息”也会发生相应的生理性或病理性改变。
而血液常规通过检查一些血液的有形成分,对血液细胞改变引起的疾病,或者可引起血液细胞改变的疾病,有一定的筛查意义。
血液常规可以说是临床诊疗活动中,各科疾病筛查及诊断所必不可少的检查。
血常规检验包括了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系统等相关指标检测。
医生通过对患者的血常规检查,可以对患者感染情况、贫血情况、甚至对某些血液系统疾病有一些初步的判断;可以对患者进行手术评估;此外,在一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血液常规进行周期性监测,可以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血常规检查需要空腹吗?一般来说,血液常规十分快捷简便,正常人群的餐前餐后血常规的波动不大,并不需要严格患者严格空腹就可以进行检查。
但是当血液中甘油三酯(TG)浓度大于4.02mmol/l时,随着它的浓度升高,血红蛋白(Hb)、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结果也会随之有一定程度的升高【1】。
因此如果患者本身就具有血脂偏高的情况,或者血脂代谢存在异常,还是建议患者空腹或清淡饮食之后,再进行检查。
血常规检验中各个指标的含义是什么?1.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指的是单位血液当中红细胞的总数。
通常情况下,新生儿的红细胞计数的范围应该在(6.0—7.0)×1012/L;婴儿的范围在(5.2—7.0)×1012/L;儿童的范围在(4.5—5.2)×1012/L,成年男性在(4.0—5.5)×1012/L;成年女性在(3.5—5.0)×1012/L。
血常规检验科普小常识

血常规检验科普小常识血常规检查是一种疾病的检查方法,通过对人体血细胞的计数、形态、分布及大小,确定血液的状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
患者的检测结果对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血常规检查中有许多敏感性指标,可以对体内的各种病理变化予以指导和参考作用。
而且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血常规检查可以在病因不明时辅助各种疾病的诊断。
一、什么是血常规?通俗易懂话来说:通过检查血细胞的数量和分不分状态来判断血液的质量,或者检测是否有疾病,如果有疾病,通过检测还可对治疗的结果处理,对是否用药和治疗作出判断。
其中有些指标非常重要,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的测量都有较大价值。
二、抽血后针眼处淤青或鼓包是什么原因?抽血的时候鼓包然后淤青了,在临床上属于比较常见现象,无需太过紧张,如果在抽血结束出现此情况,注意避免抽血处沾水,保持抽血处清洁、干燥,当天尽量避免洗澡或者洗澡时注意保护好抽血处,避免洗浴产品进入抽血处,以免发生感染。
1、操作不当:抽血的时候鼓包可能是抽血时操作不当,静脉穿刺失败,导致针头刺穿血管,使血液外渗到皮下组织而引起皮下淤血。
另外也可能是按压不当所致,一般抽血结束以后,需要用棉签用力按压5分钟左右来帮助血管止血,如果按压部位错误或者是按压的时间过短,都有可能引起出血渗透到皮下组织,导致鼓包淤青的症状。
此时患者可以适当用温毛巾对手臂进行热敷,来帮助淤血快速吸收,3天左右症状会逐渐缓解;2、凝血功能异常:如果患者自身凝血功能较差,可能导致抽血后血管持续出血,引起鼓包然后淤青,此时可以化验一下凝血功能,来进一步明确诊断。
凝血功能异常一般和遗传性因素、血液系统疾病有关,必要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补充凝血因子,补充纤维蛋白酶原等物质帮助进行治疗。
三、晕血、晕针采血怎么办?晕血、晕针是生理表现,更是心理现象,也可能跟体质、个性差异有关。
有晕血、晕针历史的患者一定要告诉医护人员,以便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
一方面请家属陪同,另一方面要尽量避免患者紧张、饥饿、疲劳时采血,采血前我们会对患者进行细致耐心的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在采血过程中与患者交流,分散其注意力,医护人员的技术纯熟、操作利索迅速也能减少患者的疼痛,防止晕血、晕针的发生。
血液检验知识点总结

血液检验知识点总结血液检验是一种通过分析血液成分来评估人体健康状况的常规检查方法。
在临床诊断中,血液检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分析血液中的不同成分,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本文中,我们将全面总结血液检验的知识点,包括血液成分、常见的血液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和意义等方面。
一、血液成分1. 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的主要成分之一,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可以反映一个人体内氧气运输的能力,以及贫血等疾病的存在。
2. 白细胞:白细胞是人体的免疫细胞,可以在身体受到感染或发炎时增加数量。
检测白细胞数量和分类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感染程度和炎症部位。
3. 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中的凝血细胞,主要负责止血和维持血液中的凝血平衡。
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异常会导致出血和凝血障碍。
4. 血浆:血浆是血液中的液态成分,包含水分、蛋白质、糖类、脂质和盐类等。
血浆中的各种物质对维持体液平衡和营养供应有重要作用。
5. 血液生化指标:血液中还包含了多种生化指标,如血糖、血脂、尿酸、肌酐等。
这些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体内代谢、肾脏功能、心血管健康等方面的情况。
二、常见的血液检验项目1. 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等指标。
血常规是最基本的血液检验项目,可以初步评估血液的基本情况。
2.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指标。
凝血功能检查可以评估血液的止血功能和凝血系统的活性。
3. 血型鉴定:通过抗体和抗原的反应来确定一个人的血型,是手术和输血前必须的检查项目。
4. 血液生化检查: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
血液生化检查可以综合评估人体内代谢和器官功能的情况。
5. 免疫学检查:包括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分类等指标。
免疫学检查可以帮助评估人体的免疫功能和炎症状态。
三、血液检验的意义1. 评估健康状况:通过血液检验可以了解人体内的氧气运输、免疫功能、代谢情况和器官功能等方面的情况,有助于评估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血常规检验可以检查出哪些疾病?

血常规检验可以检查出哪些疾病?去医院看病时,医生常会建议我们做血常规检验,其究竟会检查出哪些疾病?是很多朋友疑惑的问题。
因此,下文为您普及一下血常规检验相关知识,让您清楚其可以检查出哪些疾病,不再迷茫。
一、血常规——Hb血常规检查时会查血红蛋白(Hb),正常情况下,男性Hb在120g/L~160g/L间,女性Hb在110g/L~150g/L间,新生儿Hb在170g/L~200g/L间,根据该指标可查出下述几种疾病,一起看下文吧!(1)Hb增高:Hb若是病理性增多,多是因血管畸形和心肺疾病等导致的,例如肺源性心脏病、法氏四联症、肺动脉瘘、阻塞性肺气肿等。
此外,某些肾脏疾病或者肿瘤也会导致Hb异常增高,例如肾胚胎瘤、肾癌、多囊肾等。
(2)Hb降低:Hb若是病理性降低,有可能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的,例如骨髓纤维化所引起的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也有可能是某些因素破坏过多红细胞所引起的贫血,例如海洋性贫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二、血常规——RBC红细胞(RBC)正常情况下,男性RBC在(4.0~5.0)ⅹ1012/L,女性RBC 在(3.5~5.0)ⅹ1012/L,新生儿RBC在(6.0~7.0)ⅹ1012/L。
(1)RBC增高:①RBC增高,可能是腹泻、晚期消化道肿瘤、严重呕吐、大面积烧伤等引起的。
还有可能是心肺疾病引起的,例如慢性CO中毒、慢性肺脏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2)RBC降低:①RBC降低,有可能是慢性失血或者急性失血导致的;②RBC降低,还有可能是生物因素或者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破坏红细胞所引起的;③RBC降低,可能是血管外或者血管内溶血引起的;④RBC降低,可能是造血组织损伤、造血障碍等引起的。
三、血常规——WBC白细胞(WBC)正常情况下,成人WBC在(4.0~10.0)ⅹ109/L,新生儿WBC在(15.0~20.0)ⅹ109/L。
(1)WBC增高:WBC病理性增高,可能是因阑尾炎、脓肿、败血症、猩红热等化脓性感染和急性感染导致的,也有可能是铅中毒、酸中毒、汞中毒等各种中毒导致的。
血常规检查注意事项及查后症状小科普

血常规检查注意事项及查后症状小科普在实际生活中,血常规检查是一项十分常见的血液检查,血常规检查主要是针对血液,通过观察血液细胞的变化,对疾病情况进行诊断。
通常来说,血液中存在的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这三种细胞的检验情况能够将贫血、白血病等疾病初步筛查出来,然后进行血细胞涂片检查,对造血系统进一步观察,其对于了解患者的身体功能具有积极意义,对于疾病的诊断也有重要意义。
1.血常规检查的相关注意事项1.1在血常规检查前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为了保证血常规检查结果的有效性,要避免在检查前进行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会影响检查项目的结果。
人们在进行一系列剧烈运动后,身体中的白细胞水平会升高,即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后,人体中的白细胞也会高于正常水平,所以在进行血常规检查之前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例如:爬楼梯、跑步等这些运动都会有影响。
1.2检查前不需要保持空腹状态。
在许多生化检验之前,通常都需要空腹采血,比如肝功能和血糖检查等。
空腹血通俗来说指的是在早晨未进食的状况下抽取的静脉血。
那么到底血常规检查需不需要采集空腹血呢?这是许多人都关心的话题,血常规检查不用保持空腹状态,许多人对是否需要保持空腹状态有个错误的认知。
认为用餐后检查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其实大家是可以适量饮食的,空腹和不空腹都可以。
但是需要注意不要过度食用刺激性食物,以便造成肠胃部位不适。
1.3检查当天注意穿着。
为了保证血常规检查的顺利进行,避免对检查结果造成影响,在检查当天,不要穿着袖口过紧或者过小的衣服,因为采血需要让患者挽起衣袖,如果袖口过紧,必然会直接影响采血的结果,严重情况下在采血完成后,容易造成手臂部位的血肿,不利于患者健康。
1.4注意检查前的饮食。
在开展血常规检查前,还是应该合理的调整饮食结构,饮食对于将检查结果有着一定影响。
若需要同时进行多项检查,在检查前需要详细向医生询问注意事项,详细询问检查需要完成的时间,在血糖检查前需要保持空腹;在胆固醇检查之前,不要过度食用胆固醇过高的食物,在进行血脂检查之前,要禁食油腻,在进行任何检查前,都需要保持充足的睡眠,保持饮食的清淡,同时也不能过于疲劳,防止对血液检查的结果造成影响。
血常规解读

血常规解读
血常规是最基本的血液检查,血液是由液体和血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是血液的血细胞部分。
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所以血常规主要的解读就是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红细胞系统首先红细胞计数大于正常时,是真性红细胞增多、严重脱水、肺源性心脏病、先心高原地区居民严重受伤、休克等表现。
如果小于正常值多见于贫血、出血。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临床意义和红细胞计数的意义大致相同。
白细胞计数大于正常值,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减少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感染以及严重的败血症、药物或者放射性所致,或者某些血液病小于正常值,可见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化学毒素等引起的骨髓抑制。
血小板系统血小板大于正常值,只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感染炎症、缺铁性贫血等。
血小板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制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药物过敏引起的血小板减少、DIC等等因素。
血常规检验的科普小常识

血常规检验的科普小常识在医院接受体检或者治疗时,拿到一张血液检验报告单是非常普遍的,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份报告单上的各种指标和数字却让人一头雾水。
其中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就是血常规指标。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小常识以及注意事项。
一、什么是血常规血液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身各组织和细胞与血液的流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血液检查可以反映出身体多方面的信息。
其中,血常规检查是一种较为普遍常见的检查方法。
它通过观察血细胞中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等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来判断血液情况以及疾病的诊断。
首先是红细胞计数,该指标反映了人体内红细胞数量是否正常。
如果红细胞数量过低,则可能会导致贫血等问题;而若高于正常值,则可能会存在某些心脏或肺部疾病问题。
其次是白细胞计数,该指标主要用于监测机体免疫功能或感染程度。
如果白细胞计数异常偏高,则通常说明机体正在经受某种感染;而如果过低,则意味着机体免疫系统出现问题。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血小板计数,它能够反映人体止血功能是否正常。
如果血小板数量过低,则可能会导致出血问题,而过高则可能会引起血栓形成等疾病。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指标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测来获得,如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等。
这些指标都能够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对于疾病诊断以及治疗效果观察具有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血液检查时,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前置准备流程。
例如在检查前应该保持充足睡眠、避免饮酒以及大量喝水等操作。
这样才能够保证血液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并为疾病诊断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依据。
二、怎么查看血常规检验报告血常规检验是一种常见的体检项目,也有时候会在医院进行疾病筛查。
当我们拿到血常规报告单时,看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各项指标后带有箭头,很多人容易感到紧张和担忧。
然而,在正确理解这些数据前,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正常范围。
不同的年龄、性别、季节等因素会影响血液中细胞数量及比例的变化。
血常规检查科普小知识

血常规检查科普小知识血常规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对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那么,血常规检查到底是如何进行的呢?下面就为大家科普一下相关的知识。
一、血常规检查的项目血常规检查通常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1. 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反映了人体内红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可以判断血液的供氧能力和质量。
2. 白细胞计数则反映了人体内白细胞的数量,可以评估人体免疫功能和感染情况。
3. 血红蛋白浓度是指血液中单位体积内的血红蛋白质量,可以反映贫血程度和氧运输情况。
4. 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反映了红细胞的大小、含量和浓度,可以帮助判断贫血的类型和原因。
5. 血小板计数则反映了人体内血小板的数量,可以评估血液凝固功能和出血倾向。
二、血常规检查的意义血常规检查是一项常规的临床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情况,从而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提供以下信息:1. 判断贫血的类型和原因:通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可以确定贫血的程度和类型,进而帮助医生找出贫血的原因,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 评估感染的程度:通过白细胞计数可以判断人体免疫功能和感染情况,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表示感染或炎症的存在。
3. 评估出血和凝血功能:通过血小板计数可以判断血液凝固功能和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降低可能导致出血。
4. 监测治疗效果:血常规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治疗效果,如化疗后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治疗的效果。
5. 了解体内炎症情况:通过血沉和C反应蛋白等指标可以了解体内是否存在炎症反应,有助于判断炎症的程度和范围。
三、血常规检查的操作步骤1. 采血:一般采用静脉采血的方式,将采集的血液放入试管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常规检验科普小常识
一、血常规检验误差问题
血常规是人体检查过程中的一项基本检查项目,通过血常规检验观察人体内
血细胞数量变化、形态分布等,可以对检查者的身体健康情况进行检查。
临床上,血常规检验的内容主要有血小板检验、红细胞检验及白细胞检验等,通常情况下,人们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除了身体自然发生的反应会影响检验,一些心理因素
也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而且,很多血常规检验项目的指标本来就属于敏感类,对检验者体内的病理反应较为敏感,所以血常规检验结果中红细胞计数、白细胞
计数等含量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严格把控血常规检验的质量,确保检验结
果的准确性,必须予以血常规检验高度重视。
事实上,血常规检验中常出现许多问题,较为常见的是仪器设备、标本采取
及检验人员操作不规范等带来的问题。
首先是检验设备、仪器或试剂带来的问题,如果对设备的功能及工作原理等不熟悉,不清楚仪器的名称和用途,也不能按照
说明书的指示及时调整设备的指数等,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检验误差。
而且,
设备经过长期的使用,会发生一定的损耗,倘若不进行定期的保养和维护,做完
实验之后不及时清洗或清洗不干净等,都会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甚至是错误。
其次是检验标本的采集造成的实验误差,比较常见的问题多由工作人员操作不当
导致。
比如,在采集标本时,工作人员的抽血速度过快,或使用试管时没有拔针头,造成溶血的情况。
还有血液标本处理不当的问题,工作人员需要在分析检验
项目之前先进行预处理,但很多工作人员却没有操作该步骤。
除此之外,如果标
本放置时间过长、标本盛置容器不干净及血液标本中混入其他的污染物等,都会
造成检验结果异常,影响疾病的临床诊治。
还有比较常见的是由检验人员专业素
养不过关造成的问题,很多检验工作者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所以在检验工作中往
往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
如不遵循规定加入抗凝剂,直接对检验结果造成严重的
影响。
也有的工作人员责任心欠缺,往往工作不认真,甚至在计算检验结果时,
忘记乘算已经稀释的标本等。
当前,血常规检验工作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对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造成不良的影响,进而影响患者的治疗,不利于患者身体的康复等。
二、血常规检验误差分析及应对措施
作为临床检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血常规检验结果对疾病的临床诊疗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旦血常规检验结果出现误差、发生错误,极易带来诊疗失误,延误或加重患者病情等,将给临床工作带来严重的后果。
情况严重的话,将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所以要尽可能地排除失误的发生。
1、熟悉检验设备、仪器及试剂
要想做好临床检验工作,首先需要对检验设备、仪器及试剂等的性能、工作原理及测定方式等进行全面的了解,清楚仪器所发出的各种信号的含义及排障方法。
购置检验设备后,将其安置在远离热源、清洁及电磁干扰源等的地方,使用电子稳压器、妥善接地等。
在日常的检验工作中,每次使用完仪器后对其进行及时的清洗和处理,平时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保养、校正和维修,必要时对设备的性能、技术进行测试及评价等,如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精密度等。
在试剂的选用方面,尽可能地使用配套试剂,以免因小失大。
2、做好标本的采取与处理
检验科工作人员在收到标本之后,应该先对样本进行详细的检查,具体的检查内容可以是判断样本中是否存在小血丝、小凝块等。
如果是对存在小血块的样本进行检验,不仅会收获错误的检验结果,也会导致小孔管堵塞等。
此外,在拿到检验样本之后,可以先进行血涂片工作,以免样本放置时间过长,使血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等。
而对于放置过久的样本,可以在检验时先充分混匀(轻轻反复颠倒5-10次),对于不立即受检的样本,可先进行保存(最好6小时内完成检测),以免样本问题影响检验结果。
3、提升检验人员的职业素养
在正式从事检验工作之前,工作人员应先进行相关的检验知识教育和培训,
通过不断地学习,熟悉检验工作的专业知识,通过加强练习,练就过硬的检验技能,全面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只有掌握好血常规检验的理论知识,
具备分析检验结果的能力,才能正确的进行操作。
只有了解检验仪器、设备的操
作流程和相关注意事项等,才能及时发现设备的问题,避免检测结果失误。
增强
责任意识,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的检验人员,真正降低检验结果问题的发生率,保
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三、小结
在血常规检验工作中,错误的检验结果不仅会影响患者的临床诊断,也会延
误或加重患者病情,直接影响患者的后续治疗,危及患者的生命。
由于每一次的
检验结果可能都关乎着患者的生命,所以每一位检验人员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对
自己进行的每一次检验负责,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尊重患者的生命。
基于血常规检验误差的常见诱因,应该从熟悉检验设备、仪器及试剂,做好标本
的采取与处理、提升检验人员的职业素养等方面出发,只有增强检验人员的工作
责任心,全面提升其素养,才能促进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真正地降低检验结果
误差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