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血常规知识点,超详细!
血常规24项详细解释

血常规24项详细解释血常规24项主要是检测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它们可以反映人体健康状况。
以下是血常规24项具体项目的详细解释。
一、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是通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变化来检测血液分布宽度(RDW)及红细胞压积(HCT)的参数。
RBC计数减少可能表示贫血;RBC计数升高可能表示多血或者高血压。
二、红细胞形态(RBC Morphology)红细胞形态反映的是血细胞的形态,包括颗粒细胞比例、椭圆细胞比例、有无异常形态细胞等,通过RBC形态的检测可以确定人体的健康状况。
三、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压积是通过比较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液容积来检测血液中红细胞的分布情况。
HCT升高可能是血小板减少或者红细胞浓度提高所致。
四、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通过检测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来确定人体的健康状况,血小板计数减少指的是血小板减少,可能表明机体有出血和感染的风险,甚至可能出现出血性疾病。
五、血小板大小(MPV)MPV是血小板大小指标,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血小板的大小来确定人体的健康状况,MPV升高可能表示血小板增多或出血发生,MPV降低可能是血小板减少所致。
六、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通过检测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来检测人体的健康状况,WBC高可能是某类白细胞变多,表示机体可能存在炎症。
七、大细胞比例(NEUT)大细胞比例是通过比较血液中单核细胞(NEUT)、淋巴细胞(LYMPH)及中性粒细胞(MONO)的比例来检测机体的健康状况,NEUT升高可能表示机体发生了炎症,LYMPH低可能表示免疫功能减退。
八、中性粒细胞比例(MONO)中性粒细胞比例是检测血液中中性粒细胞(MONO)及淋巴细胞(LYMPH)的比例,MONO升高可能表示机体有炎症,LYMPH低可能表示机体免疫功能减退。
九、单核细胞比例(NEUT)单核细胞比例是检测血液中单核细胞(NEUT)、淋巴细胞(LYMPH)及中性粒细胞(MONO)的比例,NEUT升高可能表示机体有炎症,LYMPH 低可能表示机体免疫功能减退。
血常规报告单,一文读懂!(超全版)

血常规报告单,一文读懂!(超全版)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WBC)外周血白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三大类,其中粒细胞又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计数是测定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参考值:•成人:(4-10)×109/L。
•儿童:(5-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 白细胞增多(1)生理性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和婴儿高于成人。
(2)病理性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坏死、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物的急性中毒,应用某些升白细胞的化学药物也会促使白细胞增高。
■ 白细胞减少(1)疾病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2)用药: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
(3)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等。
(4)其他: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
影响白细胞计数的因素较多,必要时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白细胞形态等指标综合判断。
白细胞分类计数(DC)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将血液制成涂片后进行分类,并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
不同因素可导致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发生变化,因此,白细胞分类计数变化,比白细胞总数更能反映机体的生理或病理状态。
参考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7.0)×109/L,百分数50%-70%。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2-0.5)×109/L,百分数0.5%-5%。
•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0.1)×109/L,百分数0%-1%。
•淋巴细胞绝对值(0.8-4.0)×109/L,百分数20%-40%。
血常规22项详细解释

血常规22项详细解释血常规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项目,通过检查血液的各项指标来评估人体健康状况。
血常规检查包括22项指标,下面将详细解释每一项指标的含义和作用。
1. 白细胞计数(WBC):用于评估人体免疫功能和检测感染性疾病。
2. 红细胞计数(RBC):反映人体供氧能力,用于评估贫血、出血等疾病。
3. 血红蛋白含量(Hb):衡量血液携氧能力,用于检测贫血和评估输血需求。
4. 红细胞压积(Hct):显示红细胞的容积比例,可用于评估贫血和其他血液疾病。
5.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反映红细胞大小,可以帮助诊断贫血类型。
6.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衡量单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平均含量。
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反映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浓度。
8.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评估红细胞大小的变异程度,可帮助鉴别不同类型的贫血。
9. 血小板计数(PLT):用于评估血小板的数量,负责止血和凝血功能。
10.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衡量血小板大小的平均值,可提供关于出血和凝血功能的信息。
11. 血小板压积(PCT):评估血液中血小板的比例。
12. 白细胞分类计数(WBC-Diff):分析不同类型的白细胞百分比,用于诊断感染和炎症等疾病。
13.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测量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用于评估炎症和感染。
14. 淋巴细胞计数(Lym):衡量淋巴细胞的数量,用于评估免疫系统功能。
15. 单核细胞计数(Mon):评估单核细胞的数量,可以帮助诊断感染和免疫相关疾病。
16.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测量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可用于检测过敏和寄生虫感染。
17.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Baso):衡量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可作为过敏和其他炎症反应的指标。
18. 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用于评估体内铁的储存和运输状况。
19. 血糖(Glu):测量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可帮助诊断糖尿病和监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血常规项目解读

血常规项目解读血常规是指对血液中的各种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以了解身体健康状况的一种检查方法。
血常规项目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人体的血液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等方面的健康状况。
本文将对血常规项目的各项指标进行详细解读。
一、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计数范围是4.0-5.5×10^12/L。
红细胞计数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的贫血状况。
如果红细胞计数过低,说明人体缺乏铁元素或缺乏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或者有出血等情况。
如果红细胞计数过高,说明人体可能存在肺部疾病或者心脏疾病等疾病。
二、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是4.0-10.0×10^9/L。
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免疫系统的状况。
如果白细胞计数过高,说明人体可能存在感染、炎症等情况。
如果白细胞计数过低,说明人体免疫功能较弱,容易感染。
三、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浓度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
正常成年人的血红蛋白浓度范围是120-160g/L。
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贫血状况。
如果血红蛋白浓度过低,说明人体缺乏铁元素或缺乏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或者有出血等情况。
如果血红蛋白浓度过高,说明人体可能存在肺部疾病或者心脏疾病等疾病。
四、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体积是指红细胞的平均大小。
正常成年人的平均红细胞体积范围是80-100fL。
平均红细胞体积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贫血状况的类型。
如果平均红细胞体积过小,说明人体缺乏铁元素;如果平均红细胞体积过大,说明人体缺乏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
五、红细胞分布宽度红细胞分布宽度是指红细胞大小的变异程度。
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分布宽度范围是11.5%-14.5%。
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贫血状况的严重程度。
全血常规24项详细解释

全血常规24项详细解释全血常规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测方法,用于评估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它包含了24个指标,分别是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红蛋白浓度(HGB)、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淋巴细胞计数(LYMPH)、单核细胞计数(MONO)、嗜酸粒细胞计数(EOS)、嗜碱粒细胞计数(BASO)、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嗜酸粒细胞百分比(EOS%)、嗜碱粒细胞百分比(BASO%)、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例(P-LCR)、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和血浆液化期(PCT)。
首先,红细胞计数(RBC)代表了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是评估贫血和红细胞生成异常的一个重要指标。
正常值范围为男性4.3-5.9×10^12/L,女性3.8-5.2×10^12/L。
红细胞压积(HCT)反映了血液中红细胞的容积比例。
正常值范围为男性39%-50%,女性35%-45%。
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红细胞过多或水分不足,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贫血或血液稀释。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表示平均每个红细胞的大小。
正常值范围为80-100 fL。
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巨幼细胞性贫血,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小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指的是平均每个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总量。
正常值范围为27-34 pg。
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巨幼细胞性贫血,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小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表示平均每个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浓度。
正常值范围为32-36 g/dL。
血液分析知识点总结

血液分析知识点总结一、血常规指标1.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细胞成分,其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的数量,正常成年男性为4.3-5.9×10^12/L,女性为3.8-5.2×10^12/L。
2.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物质,其作用是携氧和释放氧。
正常成年男性为130-175g/L,女性为120-160g/L。
3.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压积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其值与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有关。
正常成年男性为39-50%,女性为35-46%。
4.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人体内的免疫细胞,主要负责抵御病菌和病毒的入侵。
白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正常范围为4-10×10^9/L。
5.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一种细小的细胞片段,主要参与血凝和止血过程。
血小板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
6.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MCV是指统计学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大小,其计算方法为红细胞容积(HCT)与红细胞计数(RBC)之比,正常范围为80-100 fL。
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MCH是指统计学平均每个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的量,其计算方法为血红蛋白浓度(Hb)与红细胞计数(RBC)之比,正常范围为27-31 pg。
8.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MCHC是指统计学平均每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浓度,其计算方法为血红蛋白浓度(Hb)与红细胞压积(HCT)的比值乘以100,正常范围为320-360 g/L。
9.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RDW是指红细胞体积的变异程度,其值越大表示红细胞体积的变异程度越大,正常范围为11.5-14.5%。
10.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是指血液中的年轻红细胞,是骨髓释放的新生红细胞。
其计数可用于评估贫血的类型和程度,正常范围为0.5-1.5%。
血常规24项详细解释

血常规24项详细解释血常规,简称BC,是用来检测和分析人体血液构成情况的一种检查,检查时,一般会使用一种叫做凝血仪的设备,这种设备能够帮助医生们查看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也能帮助医生们更好的了解血液的状态。
从BC中可以从24项指标中了解到一个人的血液构成情况,从而发现有关的免疫系统的疾病,如白血病、贫血、感染等,并及时地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BC中24项指标。
粒细胞(Leucocyte):粒细胞是血液中最先出现的白细胞,一般用于排除急性炎症和感染等情况,粒细胞的数量变化可以诊断出疾病的状况,比如白细胞增多表示有炎症反应,白细胞减少表示出现了贫血症状。
红细胞(Erythrocyte):红细胞是负责载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红细胞的数量变化会引起血红蛋白的变化,对疾病的发生有重要的影响,低于正常水平表示可能出现贫血和急性炎症,高于正常水平表示可能出现肾脏疾病和肝脏疾病等。
血小板(Thrombocyte):血小板称作血液之母,大量缺乏会导致出血,数量过多则会聚集并栓塞血管,对抗感染也十分重要,低于正常水平则可能出现出血症状,高于正常水平可以使血液过黏,从而引发血栓形成。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Granulocyte):中性粒细胞是最多的粒细胞,主要功能是杀灭细菌和病毒,正常水平70%~75%之间,低于此值可能表示造血功能受损,高于此值可能表示出现感染。
淋巴细胞(Lymphocyte):淋巴细胞是粒细胞的一种,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免疫力,其正常水平在20%~40%之间,低于此值可能表示出现抗药性菌群或细菌感染,高于正常水平可能表示出现了慢性病毒感染。
单核细胞(Monocytes):单核细胞也是粒细胞的一种,单核细胞的正常水平为3%~7%,该值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鉴别急性炎症病变,低于此值可能表示出现贫血,高于此值可能表示出现炎症病变。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参与免疫反应的粒细胞,其正常水平在0.1%~2%之间,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对诊断寄生虫病和呼吸道疾病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低于正常水平可能表示出现病毒感染,高于正常水平可能出现原发性结节或寄生虫病。
血常规

红细胞1.红细胞增多。
(1)红细胞相对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所至的脱水,尿崩症,晚期消化道肿瘤,糖尿病酸中毒等均因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而使红细胞呈现相对增高。
(2)红细胞绝对增多:为多种因素引起红细胞数量的增加。
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生活者,新生儿生理性红细胞数量相对增加;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可使红细胞数量病理性增加。
2.红细胞减少可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大量失血三种。
(1)红细胞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纤维化等各种慢性疾病导致肌体长期消耗,如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病,风湿病,内分泌疾病等;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疾病,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或维生素Bi2缺乏导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的红细胞数量减少,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械性溶血性贫血等。
(3)各种急慢性失血,如外伤大出血,手术大出血,产后大出血,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溃疡所致的慢性失血,其他慢性失血等因素可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
血红蛋白1.生理性增高:住在高原地区的居民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往往高于平原地区的居民。
饮水过少或出汗过多,排除水分过多可导致暂时性的血液浓缩,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轻度升高。
新生儿则为生理性增高。
2.生理性减低:婴儿从出生3个月起到15岁以前的儿童,因身体发育较快,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相对生成不足,因而出现相对的减低,可能比正常成人低约10%~20%。
孕妇在妊娠的中后期因血浆容量增加,导致血液被稀释;老年人因为骨髓造血机能减低,可能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减少,也称为生理性贫血,此时需要进行适当的营养与治疗,并不意味着患有贫血性疾病或疾病导致的贫血。
3.病理性升高:(1)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病人,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酸中毒等,由于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导致血液浓缩,会出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的明显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血常规知识点,超详细!
血液常规是体检或者生病住院的时候最常用的一种检查。
血常规的检测方法
很简单,但是检测出来的数据中有很多的检测指标。
如果检测结果不正常,那就
是患者的身体有问题,要做好心理准备,做进一步的检查。
但是有些时候,患者
在做血常规的时候,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指标,从而导致误诊。
医生在门诊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病人手中拿着一份血常规报告单,看着上面
的指标箭头,紧张地问道:“大夫,我是不是得了白血病?”接下来就是血液常
规的介绍。
对于血常规,人们需要先看懂三个指标: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PLT),这三员大将是血常规必须检查的项目,在血液系统中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
在做检查时,医生会抽一点患者的血液,作为检查样本,抽血主要
有两种。
一种是用针刺,抽取食指、无名指、耳垂等部位的鲜血,一种是通过静
脉采血。
虽然抽血方法和抽血方法是不一样的,但是都可以做血液常规。
检测人
员对采集的血液进行稀释后,用显微镜对其进行计数,观察其形态学变化,以确
定其是否存在异常。
一、血常规检查基本项目
1、白细胞检查(WBC)
白细胞对人们的身体有很强的保护意识,是我们抵御外界病毒细菌主要细胞,当外界有病毒细菌侵入我们身体的时候,这时白细胞就会主动出击,白细胞的增
高或降低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①白细胞增多,尤其是嗜酸性白血球增多,最
多见于细菌感染;如果出现了大量的淋巴细胞,那么有可能是病毒感染,如果出
现了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高,那么有可能是因为过敏或者是寄生虫感染。
②白
细胞减少的因素有很多种,比如病毒性感染,化疗等因素都会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
2、血红蛋白检查(Hb)
它能使血液“变红”。
没有这种物质,红血球无法向身体的所有组织和器官
输送氧。
我们经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贫血上,观察血红蛋白是否下降。
贫血是指男
性的 Hb低于120 g/L,女性低于110 g/L,而孕妇的 Hb低于100 g/L。
红细胞
的数量减少并伴有贫血,主要病因以缺铁为最多;具体是什么类型的贫血,需要
根据家族史、临床表现、化验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你也许会问,既然血红蛋白
为组织器官提供了氧,那么它是否越多越好?物极必反,过多的话,就会出现一
些问题,有可能会导致血栓堵塞。
3、血小板(PLT)
它的主要功能是止血,只要发现有流血的地方,血小板就会自动涌上来,发
挥自己的优势。
血小板多还是少,都要引起重视。
①血小板减少的因素有多种:比如人们常见感染性疾病、肝病、脾功能亢进
等因素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
②血小板增加的原因也有很多,除了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之外,还包括急性
出血、炎症、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脾切除等。
有很多种原因会导致血常规异常,而这种异常往往不是因为血液疾病。
因此,在你收到一份用箭头标注的血常
规检查报告时,不要忽视,也不要惊慌,要及时去找血液内科的医生,帮助你找
到原因,并根据原因进行治疗。
二、血常规检查注意事项
1、采血的前一天患者尽量避免摄入高蛋白和油腻的食物,同时也不能饮酒,酒精含量对检查的结果会有很大的影响。
2.在体检的前一天晚上8点之后,为了不影响测试结果,必须在12个小时
内停止进食。
3.在抽血过程中,要尽量保持轻松,避免采血时紧张过度导致血管收缩,让
采血过程带来很大的难度。
4.抽取血液后,患者应该用消毒的棉签稍微轻按3-5分钟主要是为了止血,这时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去揉搓,导致皮下组织血肿。
5.挤压的时间应该足够。
每个人的凝血时间都不一样。
如果表面没有流血,如果不及时停止挤压,很有可能会导致血液渗入皮下,导致淤青。
所以压迫的时间越久,血就会越少。
如果有出血的趋势,则应该更多的加压。
6.抽血后出现头晕、眼花、乏力等晕针的情况,应立即平卧,喝少量糖水,等症状消失后再进行体检。
7.如果局部有瘀血,24 h后用温水敷上,可以促进血液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