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目前露天矿面临的水害问题

合集下载

矿井水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方法

矿井水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方法

矿井水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方法矿井水害指的是矿井开采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地下水、地表水、雨水和采矿过程中的用水渗入矿井内部,引起地质环境恶劣,导致矿井生产陷入危机的现象。

矿井开采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水文地质问题,这些问题是矿井水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1.大气水循环作用下的地下水变化:雨水、融雪水渗入地下,随着地下水的流动,最终汇入河流、湖泊等水体,在这个过程中,地下水会被地质构造、岩石层、地下裂缝等吸收和障碍。

2.采矿活动所导致的水质和水量的变化:由于采矿活动和场地的变化,地下水的流动方向也会发生变化,在利用矿井的过程中,需要设置泵站、水闸等设施来控制地下水的流动。

3.矿井周边建筑活动所引起的涌水:由于周边建筑活动,地下水的渗透能力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决定矿井涌水的大小和规律。

4.矿井采矿活动带来的工程施工难度:采矿活动带来的隧道、空洞、井孔等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造成钻孔跑水、溶洞地下河、成岩硬化等问题,这些问题更是矿井水害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

1.矿井水害的防治技术:在矿井水害的防治过程中,要采用各种有效的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地质勘查、地下水减排、岩土工程、井壁注浆等技术手段。

2.矿井水害的防备工作:矿井水害的防备工作是一个早期防范重要的环节,包括但不限于监测、预警、控制水位、封堵水灾等预防措施。

3.矿井废水的排放:尽量对废水进行处理,使废水实现组成与水质标准符合,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对地下水的污染。

4.矿井涌水问题的迅速处理:当矿井发生涌水问题时,要迅速处理,并在救援过程中做好防护措施,保障人员的安全。

同时加强矿井管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防护措施。

总之,矿井水害是一种严重威胁矿业生产的问题,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处理是防止矿井水害的重要手段。

只有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才能有效降低矿井水害的发生概率,确保矿业生产安全。

矿井水害的防治对策

矿井水害的防治对策

矿井水害的防治对策矿井水害是指矿井中水涌入或渗漏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其给生产、采矿和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和难题。

防治矿井水害是矿业生产中的重要课题,既涉及环境保护,又关乎矿山安全和生产效率。

本文将从矿井水害的危害、产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矿井水害的危害矿井水害会引起以下危害:1.降低矿山安全性。

矿井水会导致矿区地下水位上升,增加矿山涌水的风险,影响矿区地质环境稳定性,使矿山开采更加危险。

2.减少矿山产量。

矿井水害会影响矿山正常生产,对矿井进行处理和抽采非常耗费成本,而且会造成矿井生产效率的降低。

3.破坏生态环境。

水对矿山及周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很严重的,会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二、矿井水害的产生原因1.地质因素。

矿井地质构造的不稳定性、地下水流质和分布状况以及地下水化学成分等都会导致矿井水害。

2.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对矿号水文地质环境、大坝和水库、井上设备等方面的影响,都会增加矿井水害的可能性。

3.自然因素。

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等非人为因素也会造成矿井水害。

三、矿井水害的防治对策1.加强监测管理。

采用高科技手段,对地下水位、流量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统计,及时发现和预防矿井水害发生。

2.加强矿山工程建设和维修。

对矿井工程建设过程中地下水流量、压力等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和设计,确保安全可靠;对日常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功能正常。

3.加强防治技术。

采用综合措施对矿井水采取形式化处理和灌溉,增加地下库容,以降低地下水位;采用钻井等技术挖掘异常水源,切断水源,减小矿井水量。

4.加强环保认识。

鼓励矿井企业采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环境保护,建立规范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减少对地下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综上所述,矿井水害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既需要技术手段,又需要管理措施,还需要环保认识的普及。

各地矿山企业应充分认识矿井水害的危害性,加强对矿井水害的防治措施和监控,追求矿山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矿山水土流失现状及对策

矿山水土流失现状及对策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探究矿山水土流失的原因、现状及影响分析当前应对策略的优缺点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矿山开采对水土流失的影响030201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导致水资源短缺,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水资源短缺安全隐患矿山开采工艺不合理开采顺序不当开采深度和强度过大露天开采植被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矿山植被破坏严重缺乏预防措施矿山建设和开采过程中,缺乏对水土保持的重视和预防措施,导致水土流失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治理措施不完善现有的水土保持措施不够完善,无法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问题,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缺乏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03推广绿色开采技术加强矿山开采管理01完善矿山开采管理制度02强化开采监管1实施植被恢复措施23针对矿山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情况,制定详细的植被恢复计划,明确需要恢复的区域和采取的措施。

制定植被恢复计划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进行种植,提高植被成活率和覆盖率。

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对种植的植被进行定期浇水、施肥、修剪等管护工作,确保植被正常生长和发挥水土保持作用。

加强植被后期管护推广工程措施采取护坡工程、拦沙坝工程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

加强技术研发加大对水土保持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水土保持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水土保持的认识和意识。

推广水土保持技术矿山开采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矿山水土流失的危害矿山治理的必要性研究结论研究不足之处研究范围不够广泛目前,对矿山水土流失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某些地区或特定矿山,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

缺乏定量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往往缺乏对矿山水土流失的定量分析,难以准确评估其影响程度和范围。

治理技术不够成熟目前,矿山治理技术还不够成熟,尤其是在恢复植被、改善土壤结构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未来研究方向扩大研究范围加强定量分析研发新型治理技术。

露天煤矿防治水措施分析

露天煤矿防治水措施分析

露天煤矿防治水措施分析摘要:煤矿行业在我国经济市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蕴含着丰富的煤矿资源。

煤矿的开采通常分为井工煤矿和露天煤矿,在煤矿层远离地表时选择向下开采,称为井工煤矿,而煤矿层距离地表较近时选择直接剥离开采,称为露天煤矿。

露天煤矿开采对于气候、环境、水文等自然因素的依赖性较强,开采的危险性较高,且在开采中会汇聚大量的降水与地表径流等。

所以在露天开采煤矿时,要全面了解涌水原因,并制定具体的防治措施,才能保证稳定开采。

关键词:露天煤矿;防治水;措施在开展露天煤矿开采时,发生涌水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员防治意识薄弱,以及勘探工作不完善等,导致降低开采设备的工作效率,影响工程实施,降低了煤矿开采边坡的稳定性,所以在开采前需要充分的做好地表、地下的防水,从而为煤矿开采提供保障措施,降低涌水影响。

一、露天煤矿发生涌水因素分析导致露天煤矿发生涌水的原因很多,不仅会降低采矿设备的工作效率,还会减少工程的下滑速度,增加采矿的危险性。

所以要充分明确涌水发生的因素,才能有效开展防治,具体如下:1.矿山中含有大量水源。

在矿山开采前,需要对周边的地形进行全面的勘察,很多矿山中含有大量的水源,如果不能开展合理的排水,将会导致水位的持续上升,在废弃的煤矿中水源一旦与采场连通,就会出现极大的水压,进而影响采场采矿的顺利作业[1]。

2.人员缺乏防治措施的意识。

人员缺乏防治意识是导致采场面临巨大隐患的关键原因。

如果人员不能全面的掌握矿山的水文数据,或对防水重视不足,将会缺乏相应的防治工程,导致采场面临巨大的安全隐患,从而致使采场发生涌水,造成对场地、人员、设备的威胁。

3.现场与周边水文地质勘察不到位。

在露天煤矿开采时,对周边水文地质的勘察是必备环节,但是如果勘察不到位,或技术不足,就会威胁采场安全。

例如,在勘探期间一般会选择钻孔探水,在钻孔与探空期间要充分的用粘土以及水泥来密封保存,避免出现密封性不足而导致地表与地下水沟通,危及作业区域。

露天矿防排水的安全措施

露天矿防排水的安全措施

2023-10-30contents •露天矿防排水概述•露天矿防排水措施•露天矿排水设备及维护•露天矿防排水安全管理制度•露天矿防排水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目录01露天矿防排水概述露天矿排水的重要性保障矿山安全生产露天矿山的防排水工作是保障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如果排水不当,会导致矿坑积水,增加矿山事故的风险。

防止水患影响水患对露天矿山的影响很大,会导致矿坑变形、边坡失稳、设备损坏等问题,因此防排水工作对于保障矿山正常生产和员工安全至关重要。

03增加安全隐患积水可能会导致地面滑坡、坍塌等事故,给矿山安全生产带来潜在威胁。

水对露天矿的影响01增加开采成本水会稀释矿岩,增加挖掘和运输成本,同时也会使采出的矿石含水量高,需要额外的处理费用。

02影响设备效率水会锈蚀采矿设备,如挖掘机、运输车辆等,降低设备的生产效率。

露天矿防排水的主要任务保障安全生产要确保矿山防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和解决排水问题,保障矿山的安全生产。

提高生产效率要采取合理的防排水措施,以降低水对矿山生产的影响,提高矿山的生产效率。

防止水患影响要采取有效的防排水措施,如建设排水沟、水泵等,以防止水患对矿山的影响。

02露天矿防排水措施定期检查和维护对防排水系统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防止因积水造成安全事故。

雨季加强防范在雨季到来之前,应对防排水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并加强巡查力度,确保矿坑内不积水。

建立完善的防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沟、排水管道、水泵等设施,确保能够及时将矿坑内的积水排出。

建立防排水系统防止地表水流入矿坑挖掘防渗沟在矿坑周围挖掘防渗沟,防止地表水流入矿坑。

设置隔离设施在矿坑周围设置隔离设施,如塑料布等,防止雨水流入矿坑。

加强巡查对矿坑周边进行定期巡查,发现有地表水流入矿坑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矿坑内部的排水措施设置排水沟在矿坑内部设置排水沟,将矿坑内的积水引向排水系统。

安装水泵在矿坑内安装水泵,及时将积水排出矿坑。

试论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试论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试论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摘要】当前,随着露天煤矿数量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对环境特别是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和污染将日趋严重。

这就需要决策者、管理者、生产者有战略眼光和战略胸怀,主动地、积极地改善、美化周边环境,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本文阐述了露天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若干的防治对策,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环境;露天煤矿;开采;防治一、露天煤矿开采引发的环境问题(一)对土地的破坏露天煤矿区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在露天采场的直接挖损、外排土场压占土地和工业广场的占用等。

挖损是对原地表形态、浅部地层、生物种群的直接摧毁,致使原土地不复存在,压占是挖损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岩土堆置于外排土场上造成原地貌功能的丧失。

挖损和压占等工程活动直接破坏了表层的植被,导致这一区域原先处于相对稳定的系统受到干扰,使区域内的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地貌、保水力等生态因子发生巨大的变化。

(二)水污染问题露天煤矿开采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最严重的是煤矿排土场淋溶水。

排土场的煤矸石中富含碱金属、碱土金属和硫等,大气降水淋溶了煤矸石中的无机盐类,含无机盐类的淋溶水流入地表水体会对地表永体造成污染,渗入地下含水层,也会污染地下水体。

此外,采场周围水体和大气降水汇入采场矿坑,也会由于矿坑积水浸润采场的残煤露头,而使煤层中的硫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溶入水体而使地下水受到污染。

(三)空气染污问题露天煤矿排土场污染最严重的因子为剥采区、排土区和运输道路两侧一定范围内的粉尘。

此外,露天煤矿排土场大多没有土地复垦和再植被,每个露天煤矿的外排土场都会形成一个几百到几千公顷的人为荒漠化土地,春秋时节,荒漠化的排土场所产生的扬尘等亦会使周围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

(四)环境地质问题露天采矿形成的矿坑边坡及排土场边坡,由于地质构造、边坡岩体、地表水及地下水作用、采矿工程活动等原因诱发一系列诸如滑坡、塌陷、泥石流等突发*或缓变*地质灾害,危及该地区周边工业企业与民居建筑的安全,造*员伤亡及巨大的经济损失。

浅谈露天开采造成的环境问题

浅谈露天开采造成的环境问题

浅谈露天开采造成的环境问题1 矿山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1.1 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在进行煤矿开采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对当地地质环境的破坏,从而导致大量的自然灾害出现,像山体滑坡、崩塌以及泥石流等,这些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正常生活。

在露天矿山开采中,主要的表现有以下几种:首先是露天开采易造成边坡的地质结构发生改变,在原有的地质结构中,各种结构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平衡,而露天开采则严重打破了这种平衡的存在,尤其是对地表和地面的开挖工作,很容易造成山体出现不稳定情况,一旦出现较为恶劣的天气,这种平衡极易被打破,从而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

然后是矿渣等生产垃圾的随意堆砌,导致当地的土质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更甚者甚至超出了当地环境的承受负荷,出现山体滑坡。

最后是有一部分的矿渣堆放在排水沟内,这种情况下,只要出现下雨天气,沟内的矿渣就会随着雨水的流动形成大规模的泥石流,严重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

1.2 占用和破坏大量的土地采矿业是一项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的行业,其占用的土地主要是用来建设厂房以及相应的工业广场等,除此之外,还会建立相应的交通运输设施,像公路和铁路,这样能够方便生产的煤矿快速运送到使用地,另外,还有生产的大量固体垃圾,也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进行堆放等。

1.3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在进行采矿工作时,往往会对场地周围的植物进行大量的砍伐,造成当地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土地的地表完全丧失了或者部分丧失了生态功能。

大量植被被破坏,导致当地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岩石大量裸露,风华严重,甚至出现荒漠化。

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措施2.1 区分环境问题历史旧账和新帐在对矿山环境进行整治的初期,需要对环境问题的出现进行详细的了解,明白该问题出现是由哪一方导致的。

根据对我国矿山开采企业的调查,发现由当前的企业来承担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相关部门需要根据相关资料的研究,确定历史旧账和新帐,从而明确企业的责任。

浅谈煤矿水害事故原因分析和对策措施

浅谈煤矿水害事故原因分析和对策措施

浅谈煤矿水害事故原因分析和对策措施煤矿水害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五大灾害之一,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加大,煤矿的水害威胁越来越严重,曾多次发生重特大突水淹井事故,尤其近几年来,全国相继发生了多起特别重大水害事故,特别是广东梅州大兴煤矿2005年“8.7”透水事故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水害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认真吸取事故教训,本人浅析水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并针对事故原因提出对策措施。

一、煤矿水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一)直接原因。

1.对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了解不清、盲目开采。

一些矿井在水文地质条件没有查明的情况下,盲目开采,引发透水事故。

2.在水体下采煤防治措施不落实。

一些煤矿违反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在防隔水煤柱中进行采掘活动;有些在水体下开采急倾斜煤层的煤矿,未按三下采煤的规定进行试采,超强度开采,煤层连续冒落,导致透水事故。

3. 超层越界开采,破坏防、隔水煤柱。

部分乡镇煤矿经过多年的开采,资源基本枯竭,为维持生产,违法超(深)层越界开采甚至开采防、隔水煤柱,由于不清楚相邻矿井的地质资料,也不进行探放水,盲目进入积水老空区,发生突水;还有一些矿井,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弄虚作假,将井下超层越界开采区域和存在水患的采掘工作面进行封闭伪装,掩盖真实采掘活动,逃避监管。

4.防治水技术力量及从业人员相关知识匮乏。

多数老空透水在事故发生前,均有明显的透水预兆,但由于煤矿地质和水文地质人员缺乏,矿井没有防治水害的专业知识,不能识别明显的透水预兆,使本可避免的重特大透水事故在同一地区或不同地区重复发生。

5.对已有水患未采取有力措施。

有的矿井在水体下或冲积层下采煤留设的防水安全煤柱不合理;有的煤矿对地面的塌陷坑、废弃的小煤矿充填不实,使地表水溃入井下,导致事故发生。

6.雨季暴雨期井上下水情监测不够。

有的煤矿井口标高低于历史最高洪水位;一些煤矿对断层水、底板水、溶洞水认识不足,未引起高度重视,不认真编制防治水措施,导致突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述目前露天矿面临的水害问题
摘要: 跟随“扬帆煤海•逐梦天山”发展成就观察团参观露天煤矿,露天开
采是我国煤矿开采的两大方式之一。

与地下开采煤矿类似,露天煤矿在开采过程
中同样面临防治水问题,由于我国露天煤矿水害类型相对单一,国内学者鲜有对
露天煤矿的水害特征和防治水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以我国露天煤矿分布范围为出
发点,从充水水源、充水通道、充水强度 3 方面分析露天煤矿水害特征,得出
大气降水、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是主要充水水源;人为开挖形成的直通式通道、
强渗透含水层或透水层、垂向导水钻孔、滑坡形成的地表裂缝等是主要充水通道;季节性变化明显、疏排水周期长、排水量大是露天煤矿疏排水主要水害特征的结论。

关键词:露天煤矿;水害特征;防治技术;疏排水;帷幕截流
露天开采是我国煤矿开采的两大方式之一,自1914年我国第一个露天煤矿
抚顺古城子露天煤矿生产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在此期间,我国露天煤矿的发展
经历了初步发展(1950—1980 年)、加速发展(1980—2000 年)和创新发展(2000
年后)3 个阶段。

露天煤矿开采产量在煤炭总产量中的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目
前约占总产量的 15%[1-2]。

露天煤矿生产过程中同样面临防治水问题。

然而,
由于我国露天煤矿水害类型相对单一,国内学者鲜有对露天煤矿的水害特征和防
治水技术进行深入研究[3-4]。

露天煤矿在剥离、开采过程中,地表水、大气降
水等主要充水水源易通过各类通道向矿坑中心汇集,为实现煤层安全开采,需要
将采坑地下水位控制在剥采标高以下。

长久以来,我国露天煤矿地下水控制方式
粗犷单一,为通过抽水井或利用集水坑进行排水,这种方式对地表和地下水的资
源及水质造成浪费和破坏,影响煤矿周边生态环境[5-7]。

2010 年以后,露天煤
矿生产开始注重环境影响,疏排的矿坑水也逐渐得到充分利用,露天煤矿开始向
科学采矿和绿色矿山转型。

然而,由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矿坑疏排水量依然很大,个别露天煤矿单日疏排水量达数十万立方,多个露天煤矿因疏排水量巨大造
成生产成本增加、环保风险加大等问题,尤其近年来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
的要求,许多地区要求实现矿坑水零排放,这对露天煤矿生产是个全新挑战。

因此,如何优化、转变露天煤矿地下水控制方式是露天煤矿防治水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论文从分析露天煤矿水害特征入手,归纳总结了目前露天煤矿常用的防治水
技术,从露天煤矿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提出以拦截露天坑外围动态补给量、减少矿坑疏排水量为目的的帷幕截流技术。

1 我国露天煤矿分布范围
从地域上分析,我国适合于露天开发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
山西、云南、陕西、辽宁、宁夏、青海、黑龙江、吉林、河南、河北、广西等
13 个省(自治区)[8-10],其中内蒙古、山西、新疆、云南为我国露天煤炭资源
分布的集中区域[2-4]。

从已有普查、预测储量资料中了解,内蒙古准格尔矿区、宝日希勒矿区、伊敏矿区、霍林河矿区、白音华矿区、胜利矿区;山西平朔矿区;新疆大南湖矿区、沙尔湖矿区、五彩湾矿区、大井矿区、西黑山矿区;云南小龙
潭矿区均存在大量适宜于露天开采的煤田。

2 露天煤矿水害特征
借助地下开采煤矿常用的充水 3 要素(充水水源、充水通道和充水强度)概
念分析露天煤矿的水害特征。

2.1 充水水源
采用露采工艺开采的煤矿,煤层埋藏深度普遍在 300 m 以浅,这种本质特
征决定了其充水水源较为固定,即以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为主,地下水为辅。

1.大气降水大气降水是主要的充水水源,包括雨季降水和冬季降雪。

露天矿开挖范围
大,接受补给与汇水面积广,且矿坑剥采中心标高最低,因此,接受大气降水(积雪
融水)补给后,快速汇集流向矿坑;其次,煤层上覆第四系松散层渗透系数大,渗透
能力强,也是大气降水快速入渗补给的有利条件。

据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多个露天煤
矿的统计数据,雨季与非雨季地下水位的变化幅度为 1.0~1.5 m[11];降水后地下水位
响应迅速,说明大气降水对露天煤矿充水影响十分显著。

另外,大气降水也是地表水
体和浅层含水层的补给水源。

1.地表水体地表水体主要指河流、湖泊等一些相对稳定的补给水体,这些水体对露天
煤矿的补给方式为侧向渗透补给,尤其在矿坑持续疏排水的影响下,降落漏斗不断扩
大,使地表水体与矿坑之间的水力梯度增大,形成地表水体对矿坑的稳定补给。

侧向
渗透补给强度和地表水体的规模、地表水体与矿坑之间地层的渗透能力、水力梯度等
参数有关。

2.地下水
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补给,在露天煤矿开采过程中,沿露天
矿边坡和围岩渗出并向矿坑汇集,恶化开采环境,但不会对生产造成威胁。

综合
对比来看,大气降水的补给具有季节性,而地表水体补给相对稳定,二者均为露
天煤矿主要充水水源,地下水是次要充水水源。

2.2 充水通道
充水水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充水通道。

露天煤矿充水通道主要有人为开挖形成的
直通式通道、强渗透含水层或透水层、垂向导水钻孔、滑坡形成的地表裂缝等。

1.人为开挖通道
露天矿剥离、开采后,巨大的矿坑、边坡、临时开挖的水沟等无疑是大气降
水汇集、径流的有利通道,各类充水水源可通过此类通道直接入渗矿坑。

1.强渗透含水层或透水层一方面,强渗透含水层具有较大的入渗系数,可减少大气降
水的径流时间,使其快速下潜入渗;另一方面,对于侧向补给而言,也有利于地表水
体的侧向补给。

露天煤矿开采过程中,煤层含水的情况并不少见,多数情况是地下水
沿煤层裂隙渗出,说明煤层作为透水层,局部接受含水层补给,尤其在隐伏露头区或
“天窗区”接受补给后可沿煤层渗流。

2.
钻孔导水
露天煤矿在前期勘探阶段施工过数量不等的地质或水文地质钻孔,若这些钻
孔封孔质量不良,则会成为潜在的导水通道,钻孔将导通煤层上覆多个含水层,
导致上部混合水入渗矿坑,且这类导水通道一般难以排查。

1.地表裂缝露天煤矿边坡发生滑动后,在地表形成横纵交错的裂缝,有些裂缝在纵向
延伸很深,是大气降水和地表积水良好的入渗通道。

某露天矿周边地表裂缝如图 2 所
示。

综上所述,露天煤矿导水通道与地下开采煤矿导水通道有明显差异,露天煤矿导
水通道的特点是均在浅部发育,有人为通道、天然通道和开采过程中形成的通道 3 种,而地下开采煤矿中经常提到的导水裂隙带在露天煤矿中不存在。

2.3 充水强度
在地下开采煤矿中,充水强度通常以矿井涌水量来表示,借鉴这一概念,用疏排
水量表示露天煤矿的充水强度。

露天煤矿疏排水量的大小与矿坑所处地理位置、
周边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自然环境等直接相关,并且不同露天煤矿的疏排水量
差别迥异,每天的疏排水量由几万方至十几、几十万方不等。

露天煤矿的充水强
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a. 季节性变化明显受地域分布影响,我国多数露天煤矿分布在我国西北、东北
的干旱或半干旱区域,大气降水对矿坑充水影响较大,一般雨季或丰水期,疏排
水量较大;旱季或枯水期,疏排水量较小。

1.
前期疏排水量较大,后期疏排水量稳定露天煤矿开采前,地下水处于自然平衡状态,露天煤矿开采后,打破了地下水的原始状态,补径排条件随之发生改变。

在前期疏排
水过程中,主要是地层中的静储量,水量丰富,疏排水量大,随着疏排水过程的持续,地层中静储量逐渐减少,动态补给量参与其中,受补给条件限制,疏排水量呈逐渐衰
减状态,在某一阶段会达到基本稳定,即疏水量与静储量和动态补给量之和相当。

2.疏排水持续周期长露天煤矿疏排水工作是一项繁重、重复性的工作,通常情况是排
出的地下水经过一定方式的径流后又重新返回矿坑,因此,疏排水工作持续时间长,
难以快速疏干。

3 结论
大气降水、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是露天煤矿主要的充水水源,人为开挖形成的直
通式通道、强渗透含水层或透水层、垂向导水钻孔、滑坡形成的地表裂缝等是主
要的充水通道。

季节性变化明显、疏排水周期长、排水量大是露天煤矿疏排水的
主要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