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非特异性染色消除方法

合集下载

免疫荧光非特异性染色的消除方法

免疫荧光非特异性染色的消除方法

免疫荧光非特异性染色的消除方法免疫荧光非特异性染色是在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时常常出现的一种问题。

它指的是在一些情况下,由于实验操作不当或试剂配制不当等原因,导致荧光信号出现在与目标分子无关的细胞或组织区域上。

这种非特异性染色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解释性。

因此,为了得到可靠和准确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研究人员需要采取措施来消除免疫荧光非特异性染色。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消除免疫荧光非特异性染色的方法:1.优化抗体浓度和孵育时间:非特异性染色常常与抗体过多或过长的孵育时间有关。

因此,在进行免疫染色实验前,应该对抗体的浓度和孵育时间进行严格的优化。

一般来说,应该根据厂家提供的建议,进行初步的实验,然后根据实验结果调整抗体浓度和孵育时间。

2.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有些细胞或组织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非特异性结合位点,导致非特异性染色。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特异性抗体前处理样本,以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

常用的前处理方法包括用1%牛血清白蛋白(BSA)或非特异性抗血清预处理样本等。

3.优化固定条件:样本处理过程中的不恰当固定条件也可能导致非特异性染色。

所以,在固定样本的时候,应该选择适当的固定剂和固定时间,并避免过度固定。

4.混合多种报告物质:对于存在非特异性染色的样本,可以尝试混合多种报告物质来进行染色,以提高特异性。

常用的报告物质包括荧光标记的二抗、荧光标记的标记物等。

5.设置适当的阴性对照:在进行免疫染色实验时,应该设置适当的阴性对照来排除非特异性染色的可能性。

阴性对照是使用与目标分子无关的抗体或未激光的样品,可以通过对比阴性对照和实验样品的染色结果来判断是否存在非特异性染色。

总之,在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时,消除非特异性染色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优化抗体浓度和孵育时间、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优化固定条件、混合多种报告物质和设置适当的阴性对照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免疫荧光非特异性染色,从而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

免疫组化非特异性背景着色因素及其消除措施

免疫组化非特异性背景着色因素及其消除措施

0 1 / . 1gL卵 白素溶 液 处 理组 织 切 片 2 0 i g ~0 O / 0
n使 内源性 生 物素 结 合位 点饱 和, , 以消 除其 活性 。 化物酶( R ) H P 标记抗体或用过 氧化物酶标记 的其 也可以使用非生物素检测系统如 E
在免 疫组化 各 种 染 色 方 法 中 , 部分 是 用过 氧 大

免 疫组化 的特 异性 , 在 免疫 组 化 染 色 的第 一 步应 成 分之一 , 也 是 导 致 非 特 异 性 背 景 着 色 的 因素 之 故 但
设 法将 组织 中的 内 源性 酶 灭活 , 以保 证 免疫 组 化染 一 。一般稀释后 的抗 体蛋 白表 面带 有正 电 荷或负 电
色的特异 性并且 消 除非特 异性 背 景着 色 。 荷, 如果组织标 本 中也具 有 与之 相 反 的电荷 , 可能 则
造 成 的 非特 异性 背景 着 色问题 , 行 了全 面 的 进 用 H 0 时浓度不能过高 , z 一般为 3 L L 用时也 0m / , 分析 , 出免 疫组 化 染 色过 程 中很 多影 响 染 色 不能过长, 指 一般为 5mn 0mn i~1 i。 效 果 的 因素 , 出了一 些相 应 的 清 除措 施 。 提 112 内源性碱性磷酸酶的消除方法 最常用的 ..
n i0 两 步法, v n i 可
矍‘ 显. 。 使 免源生素干作。 苎底作 : 显 的 有 用 避内性物的扰用 物用 剂 织 : 曼 自
身就含有 2 离子 和 电荷 吸 附 定 量 的 过 氧化 物 酶 和 碱性 磷 酸 酶 ,5i 一 一 。 。 … … -k ' ̄ .兰, - … 内源性酶 同样 也 能 催化 底 物 使 其 显 色 , 而 影 响 到 从 离子作用 是抗 原 抗体 发 生 免疫 反应 不 可缺少 的

消除肝组织免疫组化中非特异性显色的探讨

消除肝组织免疫组化中非特异性显色的探讨

消除肝组织免疫组化中非特异性显色的探讨侯巧燕; 陈罡; 张美艳【期刊名称】《《华夏医学》》【年(卷),期】2005(018)001【摘要】目的 :初步研究加热抗原修复对内源性抗生物素蛋白结合物 (EABA)的影响 ,探讨蛋清液在封闭肝组织 EABA、消除非特异性显色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SP法及蛋清液封闭法 ,对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 30例肝细胞癌组织 ,30例门脉性肝硬化组织 ,10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之周围正常肝组织进行 EABA检查。

结果 :1经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后肝组织中的 EABA被封闭。

2加热抗原修复可造成EABA暴露。

3EABA在正常肝组织、肝硬化组织及肝癌组织中都有分布 ,主要以颗粒状形式存在于胞质中 ,造成非特异性显色。

4 2 0 %蛋清液可封闭肝组织中的EABA,消除它对正常染色的干扰。

结论 :加热修复可使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中的EABA重新暴露 ,暴露的 EABA见于人体正常肝组织、肝硬化组织和肝癌组织中 ,因而对正常免疫组化染色可造成干扰 ;暴露的 EABA可被蛋清液封闭 ,以蛋清液消除肝组织中非特异性显色的方法经济便捷 ,效果良好。

【总页数】3页(P6-8)【作者】侯巧燕; 陈罡; 张美艳【作者单位】广西桂林临床病理诊断中心桂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广西桂林54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32; R392.33【相关文献】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关系探讨 [J], 郭西萍;冯红萍;李国军;钟基大;张继红;曹启军2.消除免疫组化非特异性染色方法研究(附60例分析) [J], 黄燕英;李燕辉;陈小岩3.快速消除胆色素在肝组织免疫组化检测中的应用 [J], 韩永;杨敏;李树林;周会芹;余琦4.免疫组化非特异性背景着色因素及其消除措施 [J], 齐新永5.乙肝血清HBVM与肝组织免疫组化关系探讨 [J], 罗光汉;周桂英;吴继周;江建宁;梁小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过程中出现问题及对策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过程中出现问题及对策

1941年co ons首先用荧光素标记抗体,检测肺组织内的肺炎双球菌获得成功,从而创建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经过60余年的不断发展,由最初的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逐渐发展出现了间接法,免疫酶法,免疫胶体金法,酶标记复合法等等。

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断得到提高,使其成为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中研究组织形态、功能和代谢的一项有力工具[1—3]。

随着该技术应用的普及和深入,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技术作为病理诊断的主要辅助手段,各种新技术的引入以及新抗体相继问世,使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为临床病理诊断、肿瘤性质的判定、预后的估测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但是,由于影响其操作的因素较多,免疫组化质量不稳定常常困扰着免疫组化工作人员。

本文举出了一些染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中可能原因。

1.阴性反应染色结束后,切片中见不到任何阳性信号。

排除掉组织或细胞中确实不表达与抗体相关的抗原的原因外,还可能是染色过程中的某一或某些环节出了问题,出现了假阴性结果。

可能原因如下:1.1操作失误有的组织必须经过抗原修复才能检测抗原表达,却未进行抗原修复[1,2];或选用了只能用于冰冻组织而不能用于石蜡包埋组织的抗体;或一抗失效,也可见于染色过程中漏掉了某一环节;还可能是所选用的检测系统与一抗不匹配,如选用的一抗是兔源性抗体,二抗错选了抗鼠源性抗体。

解决办法:在三抗孵育结束时,将切片上的三抗滴在一张白纸上,再将配制好的DAB滴在白纸的三抗上,观察是否出现棕色。

如果出现了,证明三抗和DAB的配制过程正确。

如果不出现棕色反应,则三抗或DAB的配制过程有误。

1.2假阴性造成假阴性结果的因素一般来自三方面:1.组织处理不当,抗原损失过多或被遮蔽;2.抗体(包括特异性一抗和标记抗体)失活,效价过低或稀释度不合适;3.染色步骤的差错或其他试剂的问题,如显色剂、缓冲液的离子强度及ph值[3]。

解决阴性染色的问题,需要设立“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免疫组化过程的基本技术

免疫组化过程的基本技术







(六)切片的洗涤 滴加抗提前应用0.01mol/LPBS充分洗涤切片, 可浸洗或淋洗,每次10min,共3次。 (七)显色 显色是免疫酶组织化学方法的步骤之一,将配制 好的显色液滴加在切片上,通过酶的催化作用使 显色液中的底物产生着色沉淀。光镜下观察显色 效果,以控制染色时间,一般室温下显色5~ 15min即可。不同的酶所用底物不同,常在显色 前临时用缓冲液配制。 1.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显色液的配制: HRP+DAB+H2O2(二氨基联苯胺)=显色(棕 黄) 用硫酸氨镍或锇酸处理可使DAB的显色加深。
三、对照试验



为了对染色结果作出正确 的判断,染色中用已知抗 原为阳性的标本与带检测 标本同时进行免疫组化染 色,呈阳性反应者为阳性 对照。 如果用确认不含已知抗原 的标本作对照,染色结果 为阴性者称阴性对照。 除此之外,空白、替代、 吸收和抑制试验等也属于 阴性对照。
选择对照片举例
检测抗原 阳性对照
正常鳞状上皮 分化型鳞癌
阴性对照
淋巴结 平滑肌瘤
神经纤维
神经鞘瘤 分化性胃癌 未分化胃癌
平滑肌瘤
鳞癌/腺癌 淋巴结 软组织肿瘤


当染色结果所显示的是阳性对照片呈阳性、阴性 对照片呈阴性时,表明被检测切片的标记结果正 确可靠。
标本号 检测标本 阳性对照 阴性对照 替代抗原对照 结论
1 2 3 4 5 6
+ + + +
+ + + + -
+ -
+ + -
含抗原
不含抗原 操作错误 非特异反 应 非特异反 应 阳性对照 差

免疫组化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免疫组化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免疫组化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生物谷网站当免疫组化染色没有出现预期结果时,应系统地查找原因,而每一次只能排除一种可能的原因。

对照/标本无染色①确认是否忽略了应该加的某种试剂,包括一抗、二抗、三抗及底物等。

②确认所有的试剂是否按正确的顺序加入,是否孵育了足够的时间。

③对照抗体的标签确认是否使用了正确的抗体,以及所用的检测系统是否和一抗匹配,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如果一抗是兔来源的抗体,二抗一定要用抗兔的二抗来匹配;或一抗是小鼠的IgM一抗,二抗必须是山羊/兔抗小鼠的IgM(不是IgG)二抗。

④检查抗体所使用的稀释度及稀释溶液。

⑤检查抗体的有效期和保存条件,尤其是标记了酶或荧光素的抗体,现在大多数试剂公司的抗体均要求在4~8℃条件下保存,应避免反复冻融,试剂保存时一定要避免与挥发性有机溶剂同放一室,以免降低抗体的效价。

⑥检查标本的储存条件,最好用已知阳性的标本来同时做阳性对照。

⑦检查色原/底物溶液,最简单的检测方法是将一滴标记有酶的抗体加入到制备好的底物溶液中,如果底物发生预期的颜色变化,则可排除底物的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底物在制成工作液后应在一定时间内用完,否则会失效。

⑧检查冲洗液是否和反应试剂匹配,溶液的pH值很重要,与过氧化物酶底物匹配的溶液中不应含有叠氮钠。

⑨检查复染剂和封片剂是否和所使用的色原匹配。

弱阳性如果阴性对照没有染色而阳性对照标本弱阳性,除了考虑上述因素外,还应考虑:①标本的固定方式,不当的固定方式或固定时温度过高,都会影响到所检测的抗原的数量和质量。

②不适当的抗原修复方式,由于石蜡切片在制作的过程中固定剂对抗原的封闭作用,必须用抗原热修复或酶消化或两种同时使用的抗原双暴露法,至于使用哪一种方法,应参照生产厂家的说明,同时结合标本的具体情况而定。

③抗体的稀释度是否过高或者孵育的温度/时间是否正确。

一般试剂生产厂家都会对试剂给出一定的使用范围,但是由于使用者的标本来自各种组织,处理过程也不尽相同,所以应参照使用范围,对所使用的一抗进行梯度测试,找出最佳的使用浓度。

免疫组化非特异性染色太深怎么办?

免疫组化非特异性染色太深怎么办?

免疫组化非特异性染色太深怎么办?本人从事免疫组化实验做了好多年了,刚开始做这方面实验,出现了不少问题,最让人头疼的就是非特异性背景染色问题。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亲身实验,摸索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针对免疫组化中存在最常见的非特异性背景染色问题,给予一些本人的见解和经验总结,希望对做科研的工作者们一些帮助和指导,也希望各位专业人士能给予批评指正。

当然这些经验总结和问题的,离不开丁香园、小木虫、中华病理网以及舜百公司专业病理人员的指导和帮助,是这些网站以及专业公司的帮助下,让我受益颇多。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对组织或细胞内抗原或抗体物质定性和定位的组织化学技术。

组织的非特异性染色的机理很复杂,所以控制非特异性背景染色也不容易,现简单介绍一下:一、非特异性染色的识别:常出现在组织边缘、胶原纤维及血浆渗出处,坏死组织及固定不良的组织中心处。

表现为弥漫性,均匀性的背景染色。

也可以是随机分布的阳性反应产物点、团或块状。

二、非特异性染色的原因及避免方法:1. 静电吸附抗体是一种带负电荷的球蛋白,容易和带正电荷的组织相结合在用第一抗体前加制备第二抗体动物之非免疫血清封闭组织上的带电荷基团,从而除去与第一抗体的非特异性结合。

此法为最有效的方法。

如果还不可以的话可能蛋白质封闭不够或所用血清溶血。

2.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红细胞,粒细胞的含量尤其高,镜下可以识别,不要将其当成阳性结果。

石蜡切片3%双氧水-甲醇溶液处理切片;3. 洗涤不彻底保证各步骤的PBS或TBS冲洗的时间和量,方法要得当,最好可以把切片放在装满洗液的染色盒内浸泡一段时间以确保充分清洗。

有一些人鉴于实验经费紧张,那吸管滴加标本上冲洗,这样很难保证冲洗的干净与否。

这实际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4. DAB显色反应时间过长最好是在显微镜下时时观察一避免显色回见过长而引起的非特异性染色背景5.一抗稀释液,可以在一抗稀释液内适当添加1%BSA或合适浓度的二抗来源的血清。

(整理)免疫荧光非特异性染色的消除方法

(整理)免疫荧光非特异性染色的消除方法

免疫荧光非特异性染色的消除方法一、非特异性染色的主要因素组织的非特异性染色的机理很复杂,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点:(1)一部分荧光素未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了聚合物和衍化物,而不能被透析除去。

(2)抗体以外的血清蛋白与荧光素结合形成荧光素脲蛋白,可与组织成分结合。

(3)除去检查的抗原以外,组织中还可能存在类属抗原(如Forssman氏抗原),可与组织中特异性抗原以外之之相应抗体结合。

(4)从组织中难于提纯抗原性物质,所以制备的免疫血清中往往混杂一些抗其他组织成分的抗体,以致容易混淆。

(5)抗体分子上标记的荧光素分子太多,这种过量标记的抗体分子带过多的阴离子,可吸附于正常组织上而呈现非特异性染色。

(6)荧光素不纯,标本固定不当等。

二、消除非特异性染色的方法消除荧光抗体非特异性染色的方法应根据产生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动物脏器粉末吸收法常用肝粉(猪、大白鼠或小白鼠),其次是骨髓粉、鼠脑粉和鸡胚粉等。

每毫升荧光抗体中加入肝粉50~100mg,在离心管中充分混匀,在室温中振动2h,4℃中过夜,再搅拌10min,高速离心(3000~15000r/min)30min,1~2次后,即可使用其上清液。

吸收一般应在临用前进行,吸收后之荧光抗体保存冰箱中勿超过2周。

染色应作吸收前后之比较,吸收时可先用缓冲盐水将组织干粉浸湿,离心(3000~15000r/min)30min,除去上清液,再加入荧光抗体进行吸收,以免消耗过多的抗体。

肝粉或新鲜细胞吸收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消除方法,对荧光抗体的荧光色素和蛋白都有吸附作用。

如检查组织中的病毒抗原时,也可用相同的组织干粉或匀浆沉淀物吸收之。

用脏器肝粉吸收对荧光抗体损失较多,如果根据Hiramotos氏等的方法将组织的20%生理盐水匀浆液,用生理盐水洗2~3次,12000r/min 10min离心沉淀,用其沉淀物吸收其荧光抗体即能完全达到目的,京极方久氏认为这样吸收对荧光抗体几乎没有损失,他们常用此法,效果甚佳,吸收后放置一周左右,用时有必要再吸收一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组化非特异性染色消除方法
一、非特异性染色的主要因素
组织的非特异性染色的机理很简单,其产生的缘由主要可分为以
下几点:
(1)一部分荧光素未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了聚合物和衍化物,而
不能被透析除去。

(2)抗体以外的血清蛋白与荧光素结合形成荧光素脲蛋白,可与
组织成分结合。

(3)除去检查的抗原以外,组织中还可能存在类属抗原(如Forssman氏抗原),可与组织中特异性抗原以外之之相应抗体结合。

(4)从组织中难于提纯抗原性物质,所以制备的免疫血清中往往
混杂一些抗其他组织成分的抗体,以致简单混淆。

(5)抗体分子上标记的荧光素分子太多,这种过量标记的抗体分
子带过多的阴离子,可吸附于正常组织上而呈现非特异性染色。

(6)荧光素不纯,标本固定不当等。

二、消退非特异性染色的方法
消退荧光抗体非特异性染色的方法应依据产生的缘由实行适当的
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动物脏器粉末汲取法
常用肝粉(猪、大白鼠或小白鼠),其次是骨髓粉、鼠脑粉和鸡
胚粉等。

每毫升荧光抗体中加入肝粉50~100mg,在离心管中充分混匀,在室温中振动2h,4℃中过夜,再搅拌10min,高速离心
(3000~15000r/min)30min,1~2次后,即可使用其上清液。

汲取
一般应在临用前进行,汲取后之荧光抗体保存冰箱中勿超过2周。

染色应作汲取前后之比较,汲取时可先用缓冲盐水将组织干粉浸湿,离心(3000~15000r/min)30min,除去上清液,再加入荧光抗体进
行汲取,以免消耗过多的抗体。

肝粉或新奇细胞汲取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消退方法,对荧光抗体的
荧光色素和蛋白都有吸附作用。

如检查组织中的病毒抗原时,也可
用相同的组织干粉或匀浆沉淀物汲取之。

用脏器肝粉汲取对荧光抗体损失较多,假如依据Hiramotos氏等
的方法将组织的20%生理盐水匀浆液,用生理盐水洗2~3次,
12000r/min。

10min离心沉淀,用其沉淀物汲取其荧光抗体即能完全达到目的,京极方久氏认为这样汲取对荧光抗体几乎没有损失,他们常用此法,效果甚佳,汲取后放置一周左右,用时有必要再汲取一次。

肝粉的制法:
(1)将若干只小白鼠或大白鼠放血杀死,取出肝脏,用生理盐水
洗2~3次,除去血液,剥掉表面的结缔组织的脂肪。

(2)剪碎,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至无血色止,然后再加生理盐水
少许,用组织捣碎机或匀浆器作成匀浆。

(3)将肝匀浆装入离心管内(1/3左右),交换地用2~3倍量生
理盐水和丙酮反复洗涤各三次,至上清无血色止,每次完毕先用
2000r/min离心沉淀15 min后,再除去上清液。

(4)最终用丙酮洗涤肝浆,再用布氏漏斗过滤,或离心沉淀,将
沉淀物平铺在干净的玻璃板上,37℃烤干(过夜)。

(5)在乳钵中充分研磨,用120目铜筛筛选过后,分装,密封,
低温干燥保存。

(二)透析法
荧光素如FITC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而蛋白质大分子不能透过,
可将未与蛋白结合的荧光素透析除去。

(1)将标记完毕的荧光蛋白液装入一透析袋或玻璃纸袋内,液面
稍留空隙,紧扎。

(2)浸入0.02mol/pH。

7.1~7.4的PBS中(悬于大于标记物体积约50~100倍的PBS内),在4℃中透析,每日更换3~4次PBS,约5~7天,透析液中无荧即可(在荧光光源照耀下)。

(三)葡聚糖凝胶G-50柱层析法
除游离荧光素可用246cm柱层析法,具体方法参阅其次章。

加入
荧光抗体15~18ml(按床体积的5%~10%加样),使其缓慢渗入柱内,待即将全部入柱时,加入PBS少许,关闭下口,停留30~40min ,
使游离荧光充分进入细筛孔中,然后再接通洗脱瓶开头滴入洗脱液。

加入洗脱液肯定量后,荧光抗体即向下移行,渐渐与存留于上端的
游离荧光素之间拉开明显的界线,随着大量洗脱液的不断加入,二
者分别距离越来越大,荧光抗体最先流出,分前、中、后三部分收集,测F/P比值,合格者合并,浓缩,分装。

洗脱液用20%磺基水
杨酸测定蛋白(发生沉淀反应),连续洗脱,游离荧光素则相继被
洗脱下来,至洗脱液中无蛋白和荧光素后,此层析柱即可再用。

若用以除去荧光抗体中的游离荧光素和硫酸铵等盐类,可先在过
柱前透析一夜,否则,太浓NH4+,在蛋白未完全洗脱时即消失NH4+,因而影响提纯与回收蛋白,一般待洗脱液消失蛋白时,即进行收集,之后消失SO4++(用1%BaCl2检查发生白色沉淀)。

最终是NH4+,(用纳氏试剂检查呈黄棕色沉淀),待洗脱液无SO4++及NH4+后可
再用。

如仅用小量荧光抗体,可用120cm的柱层析柱,取2g Sephadex
G-50装柱,即可过滤2~3.5ml荧光抗体。

(四)DEAE纤维素柱层析法
标记过多或过少荧光素的抗体分子可用DEAE-纤维素柱层析法除去。

方法如下: DEAE-纤维素柱的装柱,洗脱、再生方法等与提纯
IgG方法相同。

装柱所需DEAE-纤维素量以干重每克交换20~50mg标记蛋白量为宜。

常用梯度洗脱法如下:
(1)层析柱用0.01mol/L、pH7.2PB平衡,标记物上柱后,先用0.01mol/L、pH7.2PB洗脱,洗出无色或淡绿色液体,洗脱液量(依据床体积大小每梯度乘3),然后依下列各种离子强度洗脱液,
分别洗脱和收集:
0.01mol/L、pH7.2PBS(0.05mol/L NaCl)洗脱部分1。

0.01mol/L、pH7.2PBS(0.01mol/L NaCl)洗脱部分2。

0.01mol/L、pH7.2PBS(0.02mol/L NaCl)洗脱部分3。

将此三部分收集液(每管5ml)分别测定其F/P比值,0.05mol/L NaCl pH7.2PB洗脱液280nm光密度高峰管合并,浓缩保存备用。

因这部分非特异性染色荧光最少,是比较好的荧光抗体。

其他两部分可以废弃。

(2)柱上吸附的过度标记蛋白可连续增加NaCl的浓度至
2.0mol/L洗脱完。

经过DEAE-纤维素层析后的标记抗体,其抗体量一般约损失50%,
因此有些要求不太高的抗体,如抗细菌荧光抗体,不肯定要这样处理,可用染色效价测定的稀释法除去非特异性染色。

(五)荧光抗体稀释法
先测定荧光抗体特异性染色与非特异性染色的效价,若二者效价
相差较大,则可将荧光抗体稀释至一临界浓度,使特异性染色呈阳性,而使非特异性染色保持阴性,稀释方法和染色效价测定方法相同。

(六)纯化抗原法
用各种方法提纯单一成分的抗原是产生单价特异性抗体的最主要
条件。

近代免疫化学技术(免疫汲取法)和柱层析法等供应了很大
的可能性,可参考有关专著。

(七)纯化抗体法免疫汲取法
例如抗IgA血清的纯化方法---免疫汲取法。

如分泌型IgA(SIgA)抗原纯度不高,所制的抗血清常与IgG呈交叉反应,为此需要汲取,常采纳纯化的人IgG戊二醛聚合物加以汲取纯化。

方法如下:
1、人IgG聚合物的制备在5ml含40mg/ml人IgG的0.1mol/L pH7.0磷酸缓冲溶液中,加入2.5%戊二醛溶液1ml,边加边搅,
5min即消失混浊,逐现大块胶块,放置30min后,用研钵将凝胶磨细,继用 1.0mol/L pH7.0磷酸缓冲溶液反复洗涤3次,末次加蒸馏水至20ml,即为人IgG聚合物悬液。

2、免疫汲取法将待汲取的抗SIgG血清加入待量IgG聚合物悬液,置室温搅拌60min,离心沉淀,上清液即稀释1倍的纯化抗SIgA血清。

如用IgG聚合物作少量分次汲取,其效果更好。

(八)伊文氏蓝(Evans blue)衬染法
用0.01%伊文氏蓝的0.01mol/L pH7.2PBS稀释荧光抗体,可将背景细胞和组织染色,呈红色荧光,与特异性黄绿色荧光形成鲜亮的对比,削减了非特异性荧光,宜作常规应用。

伊文氏蓝一般先配成1%溶液,保存于4℃,用前再稀释至0.01%用以稀释荧光抗体。

此外,还可以用胰酶消化组织切片或用10%牛血清蛋白封闭法等消退非特异性染色,提高特异性染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