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8首古诗词 阅读鉴赏题 中考题汇总(背诵 含答案)

《峨眉山月歌》李白
1、全诗感情: 抒发了诗人离乡江行对友人的思念
之情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思念之情。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的作用:
诗中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 渝州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 蜀江行旅图,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 境,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友人的 思念之情。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 两词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 情截然不同。 刘禹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豪放、热情;而马致远却抒发了凄愁。 在 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 《天净沙•秋思》却是借景抒情。
• 7.本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 诗人开阔的视野和豪迈乐观的情怀。
•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 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 扫而空。
• (说明:语言要生动、优美。能说出大体意思即 可)
《秋词》 刘禹锡
3.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 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表达 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心的哀愁。 2.前两句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氛围。 3. 诗歌的前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 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漠 的荒寒和月色的清冷,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 为下文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作铺垫。
4.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 思想感情?
漂泊、人生落魄之悲;隐喻国运衰微,盛时不 再、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的现实。 4.“落花” 的含义: “落花”寓意甚多,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 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5.后两句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_赏析版(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版)整理:童蕾莎七年级上册课外:1《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竟时,终结,这里指死亡。
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螣蛇:传说中龙的一种,能够乘云雾升天。
螣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会变成灰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骥,良马。
枥,马槽。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盈缩:原指木星的长短变化,这里指人的寿命长短)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怡,调养身心。
永年,长寿。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选自《乐府诗集》,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
这是曹操晚年写作的一首富于哲理的诗,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
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过故人庄》孟浩然(过:拜访,探访,看望)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具:准备,置办。
黍(shǔ):黄米饭。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合:环绕。
郭,这里指村庄的四周。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轩,窗户。
场圃,打谷场和菜园。
桑麻,泛指庄稼。
)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
(就:靠近、赴。
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选自《孟襄阳集》。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现在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
就这首诗看,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美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
“过”是“过访”、“访问”的意思。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像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显得轻松自如,简单而随和。
“黍”是田中所收,“鸡”是家中所养,二者正契合“田家”二字,使人联想起。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原文、注释和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原文、注释和译文部编版语文教材《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注释、译文和赏析一、部编版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峨眉山月歌原文:唐.XXX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XXX不见下渝州。
译文:之一: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之二: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
XXX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
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发:动身。
4.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5.下:顺流而下。
6.渝州:今重庆一带。
7..半轮秋:半圆的XXX,即上弦月或下弦月.8.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XXX)为峨眉山附近。
9.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10.夜:今夜11.XXX:月光江南逢李龟年XXXXXX平常见,XXX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光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XXX:唐朝开元、XXX年间的有名乐师,善于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XXX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XXX漂泊江南,卖艺为生。
XXX:XXXXXX的弟弟,名叫XXX,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平常:经常。
XXX:XXX,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XXX的弟弟。
XXX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XXX宠幸。
XXX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XXX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XXX。
[译文]当年,在岐王府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XXX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2019精选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译文及赏析.doc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译文及赏析内容预览:《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南朝钟嵘写了一部《诗品》,品评诗人,区分第等,把曹操的诗置于下品。
可是,曹操的诗却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
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为什么理论家的眼光同读者的赏爱如此大不相同呢?这是一个颇为发人深思的问题。
王大将军击节赞赏的诗,是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龟虽寿》。
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这一组诗,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韩非子?难势篇》记载:“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同矣!”“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七年级语文书上册古诗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一)观沧海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dàn dàn),山岛竦峙(sǒngzhì)。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zaī),歌以咏志。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四)【天净沙秋思】(元)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课外古诗词背诵,共十首。
(五)【龟虽寿·步出夏门行】曹操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六)【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音:黍(shǔ),斜(xiá)。
(七)【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九)【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十)【泊秦淮】(唐)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七年级语文课外古诗元日译文、赏析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1.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 屠苏:屠苏酒。
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
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

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作者简介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 宋爱国诗人。他的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 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 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 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 花烛,夜深谈,以此聊慰思念之情。现实
却话巴山夜雨时。 共剪西窗烛花;再向你 和想象在此交织,分离和团聚在此重叠,
倾诉今夜巴山夜雨中我 构思独特,耐人寻味,因而历来为人传诵。
的思念之情。
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理解默写:
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写诗人夫妻(或朋友)相互思念而无法团聚的 抑郁愁苦之情的两句是:_君__问__归__期__未__有__期___,_巴__山__夜__雨__涨__秋__池__。 2.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表达诗人的美好愿望和对妻子(或友人)的无 限思念及温柔安慰的两句是:_何__当__共__剪__西__窗__烛__,_却__话__巴__山__夜__雨__时_。
语文 ·七年级·上册
二、夜雨寄北
第三单元
李商隐
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怀州 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唐文宗年号)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 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 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 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他 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 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 体”。有《李义山诗集》。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10首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10首1.龟虽寿(曹操)字词掌握:竟:终结、死亡;骥:良马;枥:马槽;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
盈缩:指人寿命的长短;养怡:调养身心。
译文: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槽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依然)不会停止)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注意调养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赏析: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第一层: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揭示了生物有生就有死的自然规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第二层:以“老骥”作比,抒发了诗人自己“壮心不已”的情怀,是本诗的核心所在。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第三层:指出了一个人的自我修养以及主观努力等可以延年益寿的重要性。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附文:与本诗内容没什么联系。
)主题思想:本诗抒发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和他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2过故人庄(孟浩然)译文:老友备好了好饭好菜,邀请我到他的田舍做客。
村庄周围绿树环绕,四周是青山横卧。
推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端起酒杯闲聊着庄稼。
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还来与你饮酒与赏花。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写友人邀我作客。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写农村的优美风光。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写你家的劳动生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写出了友情之深: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主题思想: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了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出了老朋友之间的情谊。
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
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3题破山寺后禅院(题壁诗)(常建)译文:清晨,我步入破山寺,初升的太阳照在高高的林梢上。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谭嗣同
复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及背诵诗歌; 2.理解重点词义,品读鉴赏,把握诗歌内涵; 3.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潼关
sì
谭嗣同
cù
终古高云簇此城Βιβλιοθήκη 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久远
簇拥
终古/高云/簇/此城, 视觉
秋风/吹散/马蹄/声。 听觉
译文: 久远的高高云层簇拥在这座城之上, 秋风吹散了哒哒的马蹄声。
拘束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译文: 黄河流入辽阔的原野还嫌太束缚, 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理解何为平坦。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手法?
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②“犹嫌”“不解”二词将山水赋予了人的神态, ③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 ④表达了诗人内心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的少年意气。
真题链接
1.请从炼字的角度说说“终古高云簇此城”一句中“簇” 字的妙处。
久远的高高云层簇拥在这座城之上,“簇”,以动写静, 写出了潼2.关“1诗城.言请孤志从悬”炼,在字这的崇首角诗山度作说峻者说通岭“过终之描古写中高途云,经簇潼从此关侧城的”面所一见写句所中出闻“,了簇表”潼达字了关的怎妙城样处的的。情高感。?
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 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提示:基于写作背景来 理解)
18岁的谭嗣同当时面对的中国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 欺凌的国家。他对此深感愤慨,渴望报效祖国。
黄河、山脉的磅礴气势带来的视觉冲击,在诗人心灵中引起共 鸣,反映了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 想解放、改造国家的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主旨】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表达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诗词赏析】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间是在秋天。
另外,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而月呢,只有“半轮”,就会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第二句中的“影”指月影,而其中的“入”和“流”,表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对“思君不见”的“君”,是指“月亮”,意思是说在由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的漫长江行途中,江月作伴,如见故人。
融入了诗人因即将远离家乡的那份对亲情,对友情可亲而不可近、可望不可即的无法割舍的情怀之中了。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主旨】全诗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对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诗词赏析】此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
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离乱,年华盛衰,人情聚散,时代沧桑,人生巨变,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主旨】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诗词赏析】从行文思路上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
从内容上看,诗人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百姓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主旨】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词赏析】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洪流。
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
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五)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主旨】本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诗词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阔,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魅力,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六)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主旨】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艺术美感。
【诗词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
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
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
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
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
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
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
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七)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主旨】本诗表明陆游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
但是,诗人空怀壮志,却不为朝廷所重,只能“僵卧孤村”,把为国家恢复中原的理想寄托到梦境之中。
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诗词赏析】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
“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
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
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
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
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八)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主旨】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
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诗词赏析】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啊,云涛,云涛,四面八方尽是滚滚云涛,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
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
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过关练习】(一)(2017·湖南长沙)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折杨柳①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②,立马烦君折一枝。
谁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①选目《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
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
②曲尘丝:指颇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甘肃庆阳)阅读纳兰容若的这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沈!,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注释】浮沈:即“浮沉”。
意谓消息隔绝。
3.这首词的词牌名是()A.忆江南B.如梦令C.天净沙D.沁园春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7·湖南岳阳)阅读徐俯的《春游湖》,完成下面问题。
春游湖徐俯(宋)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注释:断桥:湖水漫过桥面。
5.“夹岸桃花蘸水开”中“蘸”字用得好,请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