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12大一统的汉朝word教案(16)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材通过介绍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大一统措施,让学生了解汉武帝如何巩固国家统一,增强中央集权。
教材内容丰富,层次清晰,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引导学生认识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秦朝的统一和灭亡,对国家统一的概念有一定认识。
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内容繁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认识汉武帝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大一统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进而引出本课主题——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呈现汉武帝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汉武帝的历史地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教学思路设计】本课主要是讲述两汉兴衰的历史脉络,教材侧重的是西汉,西汉的大一统,通过《守业更比创业难》MV。
设置问题情境导入,启动学生考察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们由艰难守业到天下富强的历程,从历史资料入手,让学生了解汉初的社会状况和文景之治的情景;教学中通过观看资料片,突出“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一教学重点,由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模拟表演,来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难点化化难为易。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最后回顾汉代众帝王的守业历程由学生谈感受,认同:“爱民、廉政、德政”、统一安定的重要、“开拓创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等观点。
在学生如有所思中结束课堂。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的史实;探究汉武帝大一统局面。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概述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播放《守业更比创业难》MV设置问题情境导入,启动学生自学。
(2)从历史资料入手,让学生了解汉初的社会状况和文景之治的情景、学会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法。
(3)通过观看资料片和由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模拟表演。
让学生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史实。
(4)回顾汉代众帝王的守业历程由学生谈感受,让学生从历代汉帝王的做法中获得启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爱民、廉政、德政”、统一安定的重要、“开拓创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史实多,我侧重讲“西汉”,“兴衰”就侧重讲“兴”。
由此我们确定:本课的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
【学法设计】高效自学、合作学习法【导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播放《守业更比创业难》MV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渲染气氛,把学生引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
汉高祖刘邦艰苦创业之后,他及他的继承者面临着更艰难的守业问题。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朝的繁荣与灭亡。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汉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同时掌握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汉朝的建立过程,知道汉朝的历史背景。
2. 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理解其对汉朝的影响。
3. 了解汉朝的繁荣与灭亡,分析其原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汉朝的建立过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难点: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历史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灭亡,引发学生对汉朝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汉朝的统治范围等内容。
(2)讲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包括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开通丝绸之路等内容。
3. 例题讲解:通过示例题目,让学生理解汉朝的统治特点,如:“汉朝与秦朝在统治方式上有哪些不同?”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如:“汉朝的建立者是谁?”“汉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6. 知识拓展:通过多媒体展示汉朝时期的文物、古迹等图片,让学生感受汉朝的文化底蕴。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朝的繁荣与灭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汉朝的建立过程是怎样的?(2)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大一统?(3)汉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 答案:(1)汉朝的建立过程:刘邦建立汉朝,统治范围包括中原地区,实行郡县制。
(2)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开通丝绸之路,促进经济发展。
(3)汉朝灭亡的原因:内忧外患,内部腐败,外部受到匈奴等民族侵扰。
人教版七上《大一统的汉朝》word说课教案

人教版七上《大一统的汉朝》word说课教案大伙儿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差不多脉络。
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大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关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进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要紧史实,评判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依照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两汉兴衰的差不多脉络;把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差不多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判历史人物;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经历差不多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确立依据:第一,那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要紧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差不多脉络,时刻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
因此我依照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因此,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
而思想方面关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明白得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汉、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预习设计】一、认知前提:秦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是却短命而亡,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教训?取代秦朝的是哪个朝代呢?它的命运会是怎样的?二、新知认知:(一)整体感知:通过浏览课本67—70页立之初的经济形势如何?请用一个词来概括,并说明原因。
”(学生回答)教师继续提问,“汉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如果你是汉初统治者,你打算如何做?”(学生回答)“下面我们走进第12课学习第一个部分内容,看一下汉初统治者是如何做的,同学们归纳一下。
”一、交流展示:(1)各小组成员在每组1号的带领下共同交流并展示预习任务问题的答案,然后再由每组每一位同学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小组内能解决的问题。
(2)各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向对抗组提出或其他小组提出,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如果其他小组也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由教师进行点拨或精讲。
(3)学生交流完之后,教师让1、2、3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的重要的简单知识点和难写易错字。
让4、5、6组互相提问不方便板演的知识点。
教师抽查提问7、8组学生。
最后将展示成果进行点评并进行小组量化。
二、精讲点拨阅读课本67——68页黑体字部分,找出汉初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学生读书时间为3分钟)学生回答问题。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

旧县镇中心学校七年级历史学科电子教案课题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课时 1 授课 时间 总课时 12 主备人李强 审核人 李瑞 高良 审核 时间 备 注(修 改) 【教学辅助】小黑板【教学辅助】小黑板【板书课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板书课题)朝(板书课题)师:请大家看多媒体,了解下本课的学习目标【出示目标】1、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2、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史实。
3、分析: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分析: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自学指导 (一)讲述:目标怎样达到呢?下面,请大家按要求自学(二)出示:(二)出示: 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自学指导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P67-70P67-70,,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并划出要点,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并划出要点,1010分钟后,比谁能合上书本正确回答分钟后,比谁能合上书本正确回答1.1.西汉初年为什么会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西汉初年为什么会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2.2.汉武帝即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是汉武帝即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是谁的建议?谁的建议?3.3.汉武帝在思想上有接受谁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武帝在思想上有接受谁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4.4.阅读课文阅读课文p69-70小字部分,简单了解东汉的历史。
小字部分,简单了解东汉的历史。
【先学(展示交流)】教师目光巡视全班。
】教师目光巡视全班。
8分钟后,允许学生小声讨论和举手提问质疑【后教(精讲)】 讨论第一题:讨论第一题:要点:(1)统治者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2)统治者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3)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以德化民”(一)一) 讨论第二题:讨论第二题:要点:在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标与教材】1、【课标要求】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2、【解读课标】继秦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汉朝又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
特别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教学重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了西汉建立的史实,生活中通过影视作品对汉朝的历史已经有所了解,学生通过自学能够知道西汉初期经济萧条和景帝末年经济富足的景象及其原因,也能找到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政治和经济措施,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为什么推恩令能够解决王国问题?为什么儒家学说被确立为正统思想?”三、【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掌握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西汉经济”“王国问题”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分组讨论、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说说你眼中的汉武帝”环节,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认识到中华民族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通过回答问题、动手画图、小组交流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
五、【教学方法和媒体】史料分析法、小组合作交流、问题探究法;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热场:课前播放视频,学生预习本课内容伴着这首雄壮的歌曲,欢迎同学们步入历史殿堂。
有人说:能被学生记住的老师是最幸福的老师;能被老师记住的学生是最优秀的学生。
初一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文

初一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朝大一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汉朝大一统的意义。
3.掌握汉初大一统所带来的变化。
4.学习汉朝皇帝制度的变化。
5.了解汉朝规模的扩大和地位的提升。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需要理解汉朝大一统即统一天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学生需要掌握汉初大一统所带来的变化,以及汉朝皇帝制度的变化。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1.大一统的历史背景介绍战国时期兵家学派的主张和名将项羽的反秦复汉,刘邦的白登之战,推翻秦朝后的天下分裂等历史背景。
2.汉初大一统的变化介绍汉初大一统所带来的变化,比如统一了中国,实行封建制度,开创了皇帝制度等。
3.汉朝皇帝制度的变化介绍皇帝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比如郡国制,制度创新,扩大国土,提高地位等。
4.汉朝规模的扩大和地位的提升介绍汉朝在国土上的扩张,崇尚儒家思想的推广,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等。
教学方法1.讲解式教学2.小组合作学习3.电子课件展示4.讲解案例式练习四、教学流程课前预习学生自主预习学习资料,了解汉朝大一统及皇帝制度的变化。
课堂授课1.针对学生预习内容展开问答互动,梳理汉朝大一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大一统的概念。
2.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汉初大一统所带来的变化,以及汉朝皇帝制度的发展历程。
3.展示电子课件,让学生对汉朝的规模扩大和地位提升有更深入的了解。
讲解案例式练习1.通过历史案例进行实例解释,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汉朝大一统的意义2.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探讨汉朝大一统在后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课后作业1.老师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授课内容,写一篇关于汉朝大一统的意义的小文章。
2.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大一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教学评估1.课堂互动2.小组讨论3.作业评分六、教学资源1.电子课件2.学生教材3.历史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l 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史实多,所以就侧重讲“西汉”,“兴衰”就侧重讲“兴”。
本课的重点子目是“汉武帝的大一统”。
为什么汉武帝在位时能够形成我国第一个鼎盛时代?主要是因为汉初的统治者实施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汉武帝运用自身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长处与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这一系列的措施所造就的。
汉武帝的大一统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l 二、课程标准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l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归纳汉初的统治政策,理解“文景之治”的含义。
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和政治、思想上的措施,知道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于方法:通过《汉武大帝》的主题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理解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认识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
l 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l 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播放视频:《汉武大帝》的主题歌——《最后的倾诉》教师:歌曲中描述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学生:汉武大帝教师:是啊,是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是他实现了汉朝的大一统,使汉朝进入到了鼎盛时期,今天我们大家一起穿越时空,驶入汉朝,去了解汉朝的历史,学习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设计意图:通过这首气势恢弘的歌曲来渲染气氛,使学生进入历史情境。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教师:板书课题,解释“大一统”的含义。
一、休养生息——文景之治展示:“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思考回答: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经济形势?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联系前面所学内容思考)学生: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牲畜奇缺。
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秦的暴政和连年的战乱造成的。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从史料中了解史实。
(论从史出))教师:假如你是汉初的皇帝,该怎么办?学生: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税,发展农业生产;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
展示:图片《汉文帝霸陵》与《秦始皇陵》教师:对比以上图片你发现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如何理解文景之治学生:观察图片,对比分析。
启发:成由俭,败由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同时有利于学生树立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教师:由于汉初的统治者实行仁政,重视生产,到了汉景帝时期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展示:“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教师:这两则材料反映了文景之治时期的怎样的社会状况?学生:社会安定,百姓富裕,粮仓丰满,府库的铜钱多的无法计算。
教师:正是文景之治使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实,进而为汉朝的大一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汉朝的大一统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那么是谁实现了汉朝的大一统,让汉朝进入到了鼎盛时期,我们共同走入汉武帝统治下的汉朝,去从中感悟汉武帝的风采。
二、宏图伟业——汉武帝的大一统展示:教师:说说你所了解的汉武帝的故事学生:积极发言。
教师:汉武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重视人才的选拔,善于使用人才,在位50多年间,大刀阔斧地整顿内政,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开疆拓土,他的雄才大略,使汉朝实现了大一统,达到了鼎盛时期。
然而汉武帝统治前期,由于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令汉武帝烦恼不已,共同去了解一下。
展示:《汉武大帝》诸侯谋反片段教师:通过视频你看到的汉武帝的烦恼是什么?学生:王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中央的统治(设计意图:情景再现,给学生以直观印象。
)展示: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汉书》教师:介绍诸侯国问题的由来。
教师:组织学生组成“汉武帝智囊团”,出谋划策。
学生:组成智囊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展示解决办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展示:削弱诸侯国示意图教师: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削弱了王国的势力,解决了王国问题,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诸侯国问题解决后,汉武帝又有了新的烦恼。
汉武帝新的烦恼是什么呢?学生:诸子百家说三道四,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展示: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教师:汉武帝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学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推行儒学教育。
教师:为了推广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了我国古代最高的学府——太学,以儒家的经典为主要教材,并把通晓儒学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条件,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我国以后2000多年间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学生:畅所欲言,分析两种做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讲解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三、汉史春秋——东汉的统治展示:西汉、东汉朝代更替示意图教师:汉武帝以后,朝政越来越腐败,外戚专权,地主采取各种措施兼并农民的土地,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但很快又被农民起义推翻。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汉朝,他在位期间惩治贪官污吏,社会安定,史称“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宦官、外戚交替专权,东汉的统治开始衰落,184年爆发了黄巾起义,东汉政权瓦解。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教师:汉初的皇帝“以仁政”治国,提倡节俭,使汉朝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积极讨论发言。
教师: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汉的兴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本课的重点。
文景之治是汉朝大一统的客观原因,由于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休养生息,因此出现了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经济基础。
通过“文景之治”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为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做贡献。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是大一统的主观原因。
汉武帝通过颁布推恩令,远征匈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实现了汉朝的大一统,使汉朝进入到了鼎盛时期。
汉武帝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大展宏图,敢想前人所未想,敢于创新,成就了一代伟业。
从中我们看到,创新才能发展,创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
l 六、课堂检测测验题目一:1、汉朝,颁布“推恩令”的帝王是 ( )A.汉文帝B.汉景帝 C.汉武帝D.汉高祖2、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开始()A、战国时期B、秦始皇时期C、汉武帝时期D、光武帝时期3、“国家的仓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都烂了,散钱多的无法计算。
”这段话描绘的情景发生在()A、汉高祖后期B、汉文帝后期C、汉景帝后期D、汉武帝时期4、哪位皇帝在位时,西汉处于鼎盛时期?()A、汉高祖B、汉景帝C、汉武帝D、光武帝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朝的阿房宫,建筑群规模宏大,正殿东西约五十步,南北约五十丈,殿内可容纳一万人。
……为修建这些宫殿,从各地运来最好的石料和木材,有的地方树木都被砍光了。
材料二汉文帝非常注意节俭,并以身作则。
他穿的衣服比较粗糙。
一次,文帝想建一座露台,经计算要花费大量的钱。
他说:“这些钱相当于中等百姓十户的家产,我继承先帝的宫室,还感到惭愧,为什么还要建造露台呢?”阅读材料回答:(1)秦朝的统治者与汉文帝的做法有什么不同?(2)你能说出秦亡汉兴的原因吗?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l 七、板书设计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休养生息——文景之治二、宏图伟业——汉武帝的大一统三、汉史春秋——东汉的统治l 八、教学反思1.本课内容较多,很多地方都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难把握课堂时间。
教师要注意安排时间,处理好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2.课件中有较多的原始史料和考古资料,对一般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困难,这时教师要适当鼓励,对学生的翻译不要求精准。
考古资料的运用时可引导学生观察细节,发现乐趣。
3.对“大一统”局面的客观看法,还是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以后中国历史很长的发展过程中,它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还是占主导地位的。
关于汉武帝实现“大一统局面”而采取的“经济上”和“军事上”措施,对于初中学生,只要简单补充即可,提醒同学们,这些措施在后面的13课和14课将会学到。
4.关于汉武帝的评价上,除了本课知识外,还可告诉学生在接下来的几课书或在课外知识中还有很多与汉武帝相关的内容,要注意全面去看问题。
但评价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时更多的着重点应放在他对历史的影响,看是否促进历史发展,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