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 的制约
环境污染不仅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 ,还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度。随 着消费者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他 们更倾向于选择环保形象良好的企业 产品和服务。因此,环境污染问题不 仅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会制约 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生态保护与生态产业链的发展
要点一
生态保护的意义
要点二
04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发 展的途径与政策建议
健全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环境执法监管
总结词
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强化环境执法监管, 是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的重 要途径。
VS
详细描述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 明确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原则和具体法规 要求,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提 供法制保障。其次,要强化环境执法监管 ,加大对企业违法排污的处罚力度,确保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
05
案例分析
国内外成功案例介绍
国内案例
浙江省安吉县的“两山理论”实践。安吉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 指导思想,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绿色经济,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 济发展的双赢。
国际案例
丹麦的贝森宾市是全球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城市。该市通过推广可再生能源、 实施绿色建筑标准等措施,减少了碳排放,并发展了环保产业,为全球城市 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经济水平提高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有更多的财力投入环境保护工 作,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环保意识提升
经济发展带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 也相应提高,环保意识逐渐增强。
环保设施建设
经济发展为环保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有助于完善 环保基础设施,提升环境保护能力。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日益凸显。
人们普遍认识到,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环境恶化又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成为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相互依赖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的。
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资源和环境支撑,而环境的优化和改善也需要经济发展为基础。
只有经济发展良好,社会才有能力进行环境保护。
反之,环境恶化会严重威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破坏环境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系统的崩溃,最终危及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未来。
只有积极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才能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产业的崛起: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很多新兴的环境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比如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技术等,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三、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的挑战1.资源消耗和污染:过度的工业生产和消费模式使得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威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的生存环境。
2.碳排放和气候变化:能源的大规模使用导致大量的碳排放,进而引发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等经济领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四、实现1.转变发展理念: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下的需求,应该转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通过采用清洁能源、循环经济模式等新技术和新模式,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协同发展。
2.加强法律法规的实施: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落实环境保护责任,严厉打击环境犯罪行为,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3.增强环境意识的普及:积极推动公众环境意识的提升,培养人们的环保习惯,通过教育、媒体等手段,让更多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试析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试析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生态环境保护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经济的发展也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支持和技术保障。
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对其保护是人类永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保护生态环境可以保障可持续发展,防止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恶化,从而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长期繁荣。
如果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将给人类社会带来诸多问题,如生态危机、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等,从而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条件。
经济的繁荣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保障。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有更多的财富和资源投入到环境保护当中,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排放标准的改善,实施清洁能源转型等。
技术的进步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方式,推动了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如节能减排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从而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效果。
生态环境保护也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优秀的生态环境可以吸引和保留人才,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生态环境保护也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绿色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将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一方面,过于追求经济发展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的过度开采,损害生态环境。
为了保护环境,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经济资源,增加企业成本,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
为了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激励企业和个人从事环境保护,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惩罚。
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来引导和规范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管理。
建立健全环境评估制度,对经济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确保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试析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试析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摘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相互影响。
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保护生态环境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治理成本,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也有一定影响,过度开发可能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需要协调发展,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生态环境管理,企业应担负起社会责任,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社会也需要积极参与。
只有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未来,需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促进,实现经济繁荣与生态环境共赢。
【关键词】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影响、协调发展、政府措施、企业责任、社会参与、可持续发展、协同促进1. 引言1.1 定义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定义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生态环境保护是指对自然资源环境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以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它包括空气、水、土壤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恢复。
而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旨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繁荣和稳定。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只有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也需要依赖于健康的生态环境,否则经济发展就会遭受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而受到限制。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1.2 重要性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也将受到威胁。
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导致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等问题,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但过度的经济发展也会带来生态环境问题,如能源消耗过大、污染排放增加等,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一、前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一直是一个互相制约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日益受到关注。
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可避免,如何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二、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关系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非常紧密。
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而这些都需要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
因此,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的。
这种依存关系不是简单的增长关系,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制约的关系。
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一方面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稳定性。
三、环境保护的措施为了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1.政策措施:政府必须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
例如: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对环境污染企业进行限制和管理,通过奖励和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2.科技措施:技术创新是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核心。
针对环境问题,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开展环保技术研究,探索低碳、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等。
3.社会措施:社会公众对环保意识的提高也对于环境保护起到重要的作用。
弘扬环保理念,加强环保教育,引导人们成为具有环保责任感的市民,从而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
四、经济发展的措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必须建立在科技创新和资源效益上。
1.加强产业结构调整:要创造出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支持和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排放。
2.强化资源节约效益:重视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发展再生资源利用、发展清洁能源,促进能源消耗的减少,提高能源效率。
3.营造有利环境的市场环境:通过市场化手段提高环保产业发展的效益。
通过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方式,激励环保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五、结论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需求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资源效益。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环境保护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关注焦点。
人们开始关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索如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讨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害的。
大规模的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会导致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引发的健康问题也会增加社会负担。
其次,环境问题对国家形象和国际贸易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环境恶化会导致国际社会对该国的贸易限制,进而阻碍经济的发展。
然而,环境保护并非完全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相反,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的挑战经济发展也给环境保护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追求经济增长往往会导致环境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污染增加。
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给环境带来了重大压力。
其次,工业化的推进和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开发、森林砍伐和水资源的过度利用等问题也给环境带来了威胁。
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虽然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矛盾,但二者并非不可调和。
实际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一方面,环境保护可以为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
发展环保产业、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应用,都可以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为环保提供了基础保障。
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能力进行环境治理和资源保护。
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为了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必须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政府应加强环境立法和监管,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其次,企业应加强环境管理,推进绿色生产,积极采用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
再次,公众应提高环保意识,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
在实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政策时,需要权衡不同利益方的需求,寻求最大程度上的共识。
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首先,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大规模农业生产等经济活动导致环境污染、土地退化和物种灭绝等问题的加剧。
其次,环境保护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环境法规和监管措施的实施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可能降低了其竞争力。
然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
事实上,它们可以相互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几个例子:首先,环境保护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使用,不仅可以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依赖,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
同时,环境友好的技术和产品也具备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商机。
例如,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相关技术和就业的增长。
其次,经济发展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资源。
通过经济的繁荣,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财政资源来支持环境保护。
例如,投资于环境科技研发,改善环境监测和治理能力等。
此外,经济发展还可以促进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
第三,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可以通过政策协调实现。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环境法规和经济激励措施,来引导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
例如,实施污染排放标准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可以强制企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激励企业采用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
尽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一些制约和矛盾,但只有平衡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府、企业和公众应当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政府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框架,鼓励绿色发展和创新,提升环境管理水平。
企业应当履行社会责任,改善生产工艺,采取环境友好型措施。
公众应当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总而言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和全社会的努力,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健康保护。
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当今社会,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备受关注且至关重要的议题。
过去,人们常常认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认为要发展经济就必然会牺牲环境,而要保护环境则会限制经济的增长。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种观点是片面且短视的。
实际上,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良好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一个地区如果拥有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美丽的自然景观等优质的环境资源,那么它就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和技术,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比如,一些旅游胜地因为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从而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相反,如果一个地区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空气污染严重、水质恶劣、土地沙漠化等,那么不仅会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还会使投资者望而却步,导致人才流失,进而制约经济的发展。
比如一些曾经以重工业为主的地区,由于长期的污染排放,环境恶化,使得当地的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不得不花费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来进行环境治理和修复。
经济发展为保护环境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支持。
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才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投入到环境保护中。
例如,通过科技创新,可以研发出更加高效、节能、环保的生产技术和设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通过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入,可以促进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同时,经济发展也能够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需求,而是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时,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然而,在现实中,要实现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并非易事。
一些地方和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过度开发资源、盲目上马高污染项目,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
“发展是硬道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人在一句句响亮的口号的鼓舞下靠着勤劳的双手和富饶的土地建设起自己的国家。
30年的改革成果我们有目共睹,30年的经济腾飞我们无比自豪,30年的伟大成就我们欢欣鼓舞。
可是,30年过后,富饶的土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清澈的河流变成了浑浊的泥浆,蔚蓝的天空变成了灰白的背景……
环顾全球,如今的发达国家在发展的初期,同样肆意地破坏着自己的环境,用高污染的代价换取经济的高增长,直到后来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木糠油事件”等一系列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以后,才开始整治曾经被污染的环境。
回首30年,我们也似乎正在重复着发达国家们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
面对这一切,我们不禁疑问,不禁彷徨。
难道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竞如此格格不入?难道环境的破坏是经济成长的必然代价?难道我们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就不能同时实现?
最近我在《南方周末》上读到这样一篇文章:《保住一江清水,换来贫穷落后?》。
其中的主角就是浙江省开化县,该县地处钱塘江的源头,而钱塘江却是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乃至省会杭州的社会用水的主要来源。
正因如此,开化的环境问题关系到钱塘江的水质,更关系到整个浙江的社会安全与稳定。
因此,2000年,时任浙江省长亲自到开化并提出环境要求:“你们的责任就是要为下游人民送出一江清水。
”由此开始了开化县的污染企业关闭潮。
第一个被省长光顾的开化县造纸厂,成了第一个被开刀的牺牲品,上百名职工,一夜成了失业者。
一度承担了开化县主要供电任务的华埠镇火力发电厂是第二个被牺牲的对象。
因为无法解决污水排放问题,2000年12月,被彻底关停,二百多人因之下岗。
一直作为开化县工业支柱的华埠镇,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
几个县里最重要的大型工厂都遭到了关闭,造纸厂、化肥厂、药厂、发电厂……无一幸免。
此前这些企业每年都能贡献上千万元的利税。
曾经的池淮镇,占去全县的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治理过后,这个原本的财政强镇书记,不得不沦落到向时任的县长借来20万元钱,以便周转。
最终的数据显示,企业关闭潮,全县直接经济损失18.4亿元,每年减少利税3.67亿元,而2008年这个县城的财政总收入才4.9亿元。
“对于欠发达山区县而言,可谓是壮士断腕。
”
而今,10年过去了,开化县以超过80%的森林覆盖率,大气水体质量、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率均名列全国前列……这个浙西小城在生态版图上的分量,一天天地加重。
但“经济与生态”的天平,却从未真正平衡过,在生态荣誉背后,却是它从浙江经济版图上的加速退出。
从原隶属的金华地区经济实力的第二名,一直跌到2001年开始,进入浙江省25个欠发达县市行列。
现在,它的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甚至排名所隶属的衢州市倒数第一。
今天,开化县的官员们忍不住抱怨“钱江源”这个头衔,他越来越像一道紧箍咒,“我们为下游送出了一江清水,换来的却是贫穷与落后。
谁该为我们的牺牲埋单?”
开化的例子似乎再次印证了那个“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定律”:保护环境就无法发展经济。
那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到底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还是并不矛盾且可同时实现的现实目标?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先找出工业革命至今的历史中,环境与经济总是以一对矛盾体共同出现的原因。
工业革命以来的大部分历史进程中,机器的每一次轰鸣都在加快着各个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脚步,也在不同程度上加重这个国家环境的负担。
究其原因,就在于在工业化刚刚到来的时代里,在资本实力与工业基础都相对薄弱的条件下,快速的经济发展所依靠的只能是对资源的大力开发,对自然环境的无尽索求。
加之发展初期的技术相对落后,污水、废气未经处理的
大量排放和对少数能源的大量需求与无节制开采必然导致了环境的进一步被破坏直至不堪重负。
由此看来,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似乎产生了一种必然的联系。
其实不然,这看似必然的结果恰恰是由于曾经的技术条件落后,资金的缺乏和粗放式发展模式的不合理所导致的。
而这些,我们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或完全有能力改变。
因此,要让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要改变粗犷式发展模式,减少污水废气的排放,摆脱对少数能源的过分依赖,大力开发清洁能源。
这不仅是着眼于当下的权宜之计,更是造福于子孙后代,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
然而,这样的说辞是否只是乌托邦式的空想?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答案是肯定的。
山东日照就是最好的例子。
山东日照是一座甚至连中国人都不甚熟悉的经济欠发达小城,最近数月接待的外国记者,却可能超过了它所有的历史之和。
因为全市超过50万台无声运转的太阳能热水器,日照被世界偶然发现,并一跃成为耀眼全球的环保明星。
包括BBC、《华盛顿邮报》在内的世界
级媒体罕有地倾注嘉许,它们称其为“绿色能源典范”。
大约三年前,太阳能成为这个城市最外在的视觉标签,密密匝匝的集热管把几乎每一栋新建建筑装点成被银光包裹的庞然大物。
超过50万台的太阳能热水器无声地运转于日照上空,服务于超过130万名市民。
当地政府宣称城区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率已达99%,并且坚信全城覆盖已指日可待。
这让整个城市前所未有地充满自豪。
那么,是什么让日照有意愿且有能力去完成这样一个覆盖全市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工程呢?
1989年,日照始升级为地级市,彼时还只是一个由分散的农村拼合成的内陆小县城。
经济基础的先天不足和区位的偏居一隅带来挥之不去落寞感——江苏的连云港和山东的青岛两大重镇将其夹击成一个缺乏吸引力的经济洼地,而赖以生存的日照港,也因早期煤价过低而发展不顺难以惠及城市。
在山东的经济成绩表上,常年位于倒数第二的记录让日照颜面失色。
这里工业基础薄弱,商业落后,而人们安于现状。
直到2001年,一位有着留洋经历的大学副校长——李兆前成为市长。
这个当年年仅39岁并拥有博士学位的新型官员,对于生态和环境情有独钟,这可能源于他自己曾经的学术经历。
李上任不久,即出台了180页的《日照生态市建设规划》,提出走绿色城市之路。
“这是惟一的出路。
”原日照市建委主任董淑波说,“日照手里已没有其他牌了。
”
也许很出乎意料,也许很多人会以为日照一定是经济实力雄厚,工业基础坚实。
其实不然,“这是唯一的出路,手里没有其他牌了”。
这就是日照留给我们的答案。
其实,与其说发展清洁的太阳能是日照市在激烈的地方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的无奈之举,不如将他看做是日照市政府的高瞻远瞩。
因为建立在煤炭、石油等有限资源基础之上的工业必将面对这些资源短缺与用尽的一天,而风能、核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宝藏。
日照利用自身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太阳光照充足的优势,大力发展太阳能,不仅赢得国内外普遍赞誉,更使日照市成为了在太阳能大规模发展与应用的先行者,为日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清洁能源的研发与使用探索了一条道路,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收获。
难怪有一个外国记者如此评论:“一座寂寂无名的港城难道掌握了中国通往未来的钥匙?”。
从日照的成功中,我们得到了一个有益结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矛盾。
相反,环境保护与清洁能源的开发使用也能为一个城市充入新的活力与竞争力并提供持续发展的保障。
而实施这一政策的条件必须是决策者要有与过去那些高污染高能耗以带来高增长的的经济模式做了断的勇气,有逐步实现用清洁能源来替代传统能源的高瞻远瞩与历史责任感。
当然这个过程,应当是由社会力量与决策当局共同推动和努力的。
相信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许多人也会同曾经的日照人发出同样的感慨“这是唯一的出路,手里没有其他牌了”。
但愿在不久的将来,能出现更多的像日照一样的利用自身的地理及区位优势发展符合自身条件的清洁能源的城市。
当每一城市都有自己的清洁能源产业,当每一份清洁能源的产业都具有自己的地理及区位的特色,我们的国家方能继续成为前景广阔的国家,我们的经济方能实现低污染,高增长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