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发展国有经济说明了什么

西方国家发展国有经济说明了什么
西方国家发展国有经济说明了什么

西方国家发展国有经济

说明了什么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西方国家发展国有经济说明了什么

这些年来.有的人大肆宣传西方国家推行私有化和“民营化”的经验,似乎国有经济在世界各国“都已走入日暮途穷”,国有经济在任何国家都“是没有希望的”,私有化,民营化是唯一可行的出路。这样的宣传带有很大的片面性,给人以心理上和实践上的有害误导。

国有经济已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西方国家发展国有经济由来已久,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就有官办工厂。英国1657年邮政总局就属国有。15世纪下半叶,西欧许多国家把采矿业、冶金业、金属加工业掌握在自己手中。意大利政府办了瓷器厂、挂毯厂等,甚至连罗马的教堂也有官办的制造厂。日本明治政府出于侵略的需要,实行官营模范工厂制度,把大批军事工业、矿山、冶金企业、造船企业和铁路收归国有。如果说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国有经济的作用还不那么明显,一般仅起辅助作用的话.那么,当资本主义进人成熟时期,当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达到不可收拾的局面的时候,尤其是战后西方各国经济凋零,社会矛盾高涨,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以后表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和勃勃生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国有经济的发展就成为必然和必须的东西。

从西方国家的情况看,尽管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发展国有经济的程度并不相同,同一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采取的政策也不一样,然而所有西方国家无一例外地

都发展了国有经济。发展国有经济已成为西方国家的一种普遍现象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掌握着许多国家的经济命脉,在这些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居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半个世纪以来,国有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秩序的维护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起了极其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今后发展会有反复,投资方向和管理方式会不断变化,比重会时高时低,但国有经济会继续得到重视和发展,而不会退出西方国家的经济舞台。这是肯定无疑的。

西方国有经济的发展表现出了这样几个突出特点:?

第一,占的比重很大。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国有经济所占比重最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调查资料,70年代中期,包括美国在内的70多个国家中,国家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中所占比重平均为%,不包括美国在内的近50个国家中,国有经济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在西欧诸国,国有企业产值平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占工业总产值的30%;80年代,多数西欧国家国有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仍达20%以上。1982年,工业发达国家国有工业产值平均占工业总产值的%,投资占%,就业人数占%。在1984—1993年的10年中,美国、日、德、英、法和意大利的政府投资在国内固定资本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分别平均为%、%、%、%、%和%。

国有企业在西欧一些国家居十分重要的地位。1995年,法国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国防工业中,有国有或国家控股50%以上、职工超过500人的大型国有企业有2158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投资占%,出口占1 6%,职工总人数(21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意大利国有企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工业总产值的23%、投资的%、信贷业务的75%和就业人数的%。意大

利两家最大国有企业——伊利集团和埃尼集团有企业1300多家,涉及矿山、机械、石油、化肥、电子、通讯、纺织、宇航等领域;伊利集团的生铁产量占全国的89%,热轧钢占89%,特种钢占55%,发电占62%,造船占70%,电话、空运、电视播送、无线电广播占100%,海运占21%;在金融领域吸收的存款占全国的1 1%,贷款占14%。德国国有企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工业总值的22%、投资的%和信贷金融的%。奥地利国有企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工业总产值的29%、投资的14%、信贷业务的82%和就业人数的10%。正如西方经济学家所形容的,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国有经济和国家的作用无所不在。公民们也许就是在国家开办的医院里出生的,在公立学校受的教育,观看国家资助的频道的电视,或者通过国家职业介绍所找到工作的。很多人住的是公房,他们工作的大楼是根据国家规定设计的。水电、煤气、下水道、交通运输等许多商品和服务以及他们的汽车所用的汽油或许也都是由国营机构提供的。

第二,大都分布在国民经济关键部门。主要是在钢铁、能源、石油、电力、机械等基础工业,铁路、公路、航空、邮电、通讯等公用事业,汽车、造船等机器制造业以及原子能、宇航、海洋、轻工等高科技产业和研究部门。在财政金融部门也占控制地位,军事工业更不用说了。据最近一份统计数字,法国国有工业控制了全国电力工业的90%,钢铁工业的80%,冶金工业的62%,基础化工的48%,航空工业的85%,玻璃工业的35%,制药工业的22%。法国能源和矿业部门的11个国有公司,拥有的国家资产占整个部门的%,年增加值占%,职工人数占86%;交通运输部门18个国有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占全行业的48%,职工人数占%;邮电通讯部门2个大型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占全行业的98%,年增加值占99%,职工人数(万)占99%。意大利国有工业企业产品中,产量达到全国总产量75%的

有钢铁工业、汽车工业、造船工业和电力工业,达到或接受100%的有铁路、航空、煤气、邮政、电讯业。英国国有工业产量达到全国总产量的75%的有采煤、汽车、造船、电力、煤气、铁路、邮政和电讯业。德国达到25%的有石油、汽车、造船工业,达到50%以上的有采煤、煤气业,达到或接近100%的有铁路、航空、邮政、电讯业。荷兰达到75%的有汽车、电力、煤气、航空业,达到100%的有铁路、邮政、电讯业。奥地利和澳大利亚的汽车、电力、煤气、铁路、航空、邮政、电讯几乎全部为国有。新西兰的电力、电讯、航空、邮电、银行等部门均为政府所有,几乎所有大项目都由政府投资。巴西有石油、能源、电信、矿山、铁路和水电六大国有企业,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部门都为国家垄断。对此,美国一位学者写道:西欧资本主义变化巨大,在一些国家国有企业已接近工业部门的一半,控制了经济中的关键产业。欧洲国家政府已在欧洲50个最大公司中的一半拥有直接控股权,很少有人意识到许多人熟悉的公司,如雷诺汽车公司、英国石油公司、瑞典钢铁公司、Rolls-Royce等企业,政府都是唯一的或最大的持股者,西欧的国有企业制造汽车、飞机、计算机软件、办公设备、高级电子设备等。

第三,企业规模大,实力雄厚。西方国家国有企业都有一定规模,且实力强大。1985年按销售额计算的世界最大的50家工业公司中,有7家是国有公司,其中6家是国有跨国公司。1983年伦敦列出的控制了涉外投资80%的500家主要跨国公司中,有19家是国有跨国公司。不少国有企业是集团公司或控股公司,拥有雄厚资本,通常在整个行业中居垄断地位。例如,法国资产超过800亿法郎的最大银行中,国有银行占10家,其中前7家全为国有,资产总额超过2000亿法郎。法国最大的20家工商业公司中,国有公司占13家,其中五大国有工业集团

中,佩西奈—尤吉内一库尔曼有色金属集团拥有资本亿法郎,年营业额亿法郎,垄断了法国的铅、镁产量的100%,铜的70%,不锈钢的45%,轴承的70%;铅产量占欧洲第1位、世界第4位。罗纳—普郎克集团拥有资本亿法郎,年营业额亿法郎,化工产品占法国第1位、世界第9位。圣戈班—蓬阿—穆尔集团拥有资本81亿法郎,年营业额亿法郎,所产玻璃占法国第1位,世界第2位。1995年,德国最大的500家企业集团中,国有或政府持股的有71家,占总数的%。西欧销售额超过50亿美元的40家最大工业公司中,国有企业占16家,占总数的40%。智利最大的国有铜矿是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韩国最大的企业是国有企业,国有浦项钢铁公司垄断了全国的钢铁生产;80年代,有12家国有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我国台湾的国有企业占企业总数的1%,而资本额则占总资本的%。西方有的学者写道:国有经济已成为西方社会最大的生产者,最大的消费者,最大的雇佣者,最大的财产所有者和最大的投资者。这一形容不无根据。

第四,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时而掀起国有化高潮,时而把一部分国有企业卖给私人;近十年来,西欧一些国家推行私有化,国有企业的数量有所减少,但国家总投资并没有减少,而是增加了,许多要害部门的国有企业没有涉及,西方国家始终把国有经济放在重要位置。有些人概括的所谓“私有化”并不准确。实际情况是,有些国家把一些国有企业卖给了资本家,但不是取消国有企业,而更多的是改变经营方式,采取股份制、租赁、承包等形式进行经营,以调整结构,改善经营。一些国有企业出售部分股票,但国家仍掌握持股和重大问题的否决权,对企业进行严密监督,实际上是用另一种方式把企业掌握在自己手中。

为什么会发展国有经济

在西方国家,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是主导一切、垄断一切、覆盖一切的。西方国家的国有经济与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有本质区别,前者本质上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服务的资本主义经济,是用国家的名义装饰起来的、没有私有财产控制的私人生产。恩格斯一针见血地写道:“无论转化为股份公司和托拉斯,还是转化为国家财产,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性。”资本主义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它越是把更多的生产力据为己有,就越是成为真正的总资本家,越是剥削更多的公民。工人仍然是雇佣劳动者,无产者。资本关系并没有被消灭,反面被推到了顶点。

既然私有制主导一切,既然国有经济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为什么还要“用国家的名义把它装饰起来”呢用国家名义装饰起来的国有经济,为什么在诸多西方国家必须和必然发展得占相当比重,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经济命脉,而分散的垄断资本还不能完全取代它从表面看,是“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为什么私人垄断资本不能满足这种需要,而必须发展国有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出现并起重大作用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和发展趋势,显然有客观规律在起作用。

西方国家国有经济之所以得到发展,在不同国家有不同原因,有许多不同的具体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因素在起作用,但归根到底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社会矛盾的反应,是社会大生产发展的要求和集中体现。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生产规模小,生产社会化程度低,主要依靠资本主义私有企业发展生产。“看不见的手”可以决定一切,个别资本可以自由地在市场上驰骋。亚当·斯密的“各个追求私利的结果,正好有效地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利

益”,“投资哪种产业最有利,各个(资本)自己心中最清楚。因此任何政治家企图指导私人企业活动不仅是自寻烦恼,而且是最危险”的教条还能起作用。当时虽然已经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还没有充分展开和暴露。资本主义越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矛盾的性质和尖锐程度就越来越不同既往了。

个别资本追求利润与不能满足资本发展整体需要的矛盾,是这一矛盾的一个直接表现。资本运行的唯一目的是追求利润,追求利润在资本充足和符合社会按比例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发展。但个别资本并不了解社会按比例的需要,也不能按照社会发展需要的比例投资。这特别表现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公共事业的投资上。基础设施投资大,回收期长,收益低,公共事业盈利率更低,甚至必须长期亏损经营。但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可少的。资本家不投资,资本主义国家就不能不代表资本家的总利益出面管起来。这是西方国家发展国有经济,并集中在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重要原因。英国工党政府于1945—1951年发动的第一次国有化浪潮,就是为了发展基本服务和基础设施,特别是能源、交通设施。这些设施无利可图,不存在与私有资本的竞争,也不参予国际贸易,需要的投资量大,私人资本不感兴趣。国家投资可以为私人资本提供廉价服务,降低成本,又可以降低投资风险,于是国家发挥“理想的总资本家”的职能和作用来完成这一任务。英国钢铁工业的国有化也是这样,只是它利润率高,所以反对国有化的势力一度占上风,但终究还是国有化了。法、德、意等国最初几次大的国有化运动,也是这样产生的。

邮电、煤气、电力供应和铁路等部门,西方称之为“自然垄断”行业。这些行业除投资大、要求满足全社会的需要外,还带有垄断性和军事性,由私人垄断,过度竞争,会造成高额利润、资源浪费和居民消费不便,甚至社会混乱。

资产阶级政治家感到“自然垄断”行业被垄断资本控制,于整个资本主义发展是不利的,于是有的行使法律手段加以限制,有的则以国有化的方式把它控制在自己手中,以维护资本主义秩序,为整个资产阶级服务。

六七十年代,法国私有银行种类繁多,结构松散,贷款不顾中小企业、不考虑不发达地区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密特朗看到了私有银行完全被垄断资本控制对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威胁,提出“粉碎大垄断资本对社会经济的控制”,社会党一上台,就把36家存款10亿法朗以上的私人银行收归国有,对3家大银行实现“再国有化”。法国注册银行营业窗口9761个,国有化了8838个,占%,存贷额国有化比重分别达到%和%,政府直接、间接控制银行124家,占法国银行的一半以上。

40年代,英国有500个电厂供电,伦敦有17种直流电压和20种交流电压,300万居民使用各种不同的电压电流,使消费者购买电器成为一件复杂的事件。所以英国工党于1945—1950年实行了电力国有化,把500个独立供电企业划归14个地区供电局,按最低成本建立地区供电网络,供电成本降低了,居民也感到方便了。

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不断产生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供需结构失调就暴发危机,调整经济结构又使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得以继续发展。克服危机和调整结构完全依靠私

人资本自发进行越来越难以奏效,只有从宏观经济出发,行使国家干预,发挥国有经济的作用,结构才能调整过来。这是西方国家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罗斯福通过国家干预使美国度过了30年代的大危机。西欧诸国克服危机采取的是同样的办法。战后英、法等国对落后的无利可图的产业进行大规模调整,淘汰落后行业和设备,挽救处于困境的资本主义企业,帮助垄断资本实行资本转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有化的重要内容和目的。英国通过第一次国有化改造了煤炭、冶金工业,第二次国有化使核电、微电子技术等行业上了一个台阶,使“英国病”得到了缓解。

高新技术产业风险大,投资大,个别资本能力不足,信息不灵,缺乏远见,不肯承担大的风险。在西欧一些国家,往往由国家出资(独资或合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美国垄断资本实力雄厚,则多由个别资本发展。

资本主义国有经济在发展基础设施、公用事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重大新技术等方面,可以利用国家总资本的力量,办一些个别资本不愿办、不能办、无力办的事,为垄断资本提供廉价的原料、廉价基础设施,降低成本、更新设备,采用新技术,为垄断资本总体利益服务。国有经济的发展说明,完全依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已不能做到使资源配置处于最优状态,资本主义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破坏性,必须由国家干预和发展国有经济来加以调整和补充,否则,宏观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比例不可能得到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比例不可能得到满足。资本主义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反映了私有制的局限性和狭隘性。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发展,事实上是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性。

战后法、英等国把大批私有企业收归国有,推行国有化,也出于增强民族独立性,加速本国经济发展,应付国际经济激烈竞争的需要。密特朗上台就提出纲领:“反对由别人来决定我们的生活,反对我们的生产以别国的利益而不是以我国的利益为转移”。他提出“我要用国有化做戴高乐在原子战略方面所做的事,给法国提供一支经济打击力量”。法国1982年颁布《国有化法案》,在一系列国民经济最重要的部门实行国有化,对许多高技术行业进行投资,都是出于这一目的。英国70年代掀起第二次国有化高潮,国有化涉及包括罗尔斯——罗伊斯飞机发动机公司、莱兰汽车公司等制造业,2/3的造船业,以及飞机和导弹制造业和英国最大的机床制造工业——艾尔弗雷德·赫伯特公司,也是出于这一目的。

西方国家发展国有经济,还缘于政治需要。邮政、电讯、造币、国防工业几乎在所有西方国家都属于国有,因为它们涉及到国家机密和安全。多数国家对铁路、航空、宇航实行国有化,也大都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日本1900—1945年掀起长达半个世纪的国有企业热,把铁路、钢铁、电讯、印刷、电力以至粮食经营都收归国有,建立大批所谓“国策企业”、“军需企业”,完全是为扩军备战、进行侵略战争服务的。

总之,生产社会化越发展,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就愈尖锐。这一矛盾在国内的表现就是比例失调、危机不断、增长停滞、两极分化、阶级对立和各种社会矛盾丛生。发展到国与国之间,就是资本输出、争夺市场、以强凌弱、盘剥第三世界,以至武装侵略。所谓“全球一体化”,实质上是生产社会化在世界范围的反应。生产力发达、生产社会化程度高的国家,与生产力落后、社

会化程度相对低的国家在“一体化”过程中的经济地位是不平等的。在“一体化”过程中,不仅西方国家的私人资本,政府及国有经济也不会闲着,会为其总体资本的利益服务。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

对西方国家来说,发展国有经济是对生产社会化的一种默认和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不得不进行的调整。西方政治家们早就认识到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垄断资本是存在矛盾的,认识到单纯依靠“看不见的手”治理高度社会化了的国民经济再也行不通了;必须把“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两手并用,才能缓解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延续维持。因此,近几十年来,国有化和私有化成为西方国家政治力量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以社会党或社会民主党为主的左翼力量,往往更多地主张实行国有化和国家干预,而右翼力量则多主张自由化和私有化。法国社会党1971年的纲领甚至提出:“我们坚决而明确地接受生产资料社会化,否则我们就不是社会主义者。”密特朗还说要“建立法国式的社会主义”。他提出:“我们不仅要实现制止人剥削人的社会愿望,而且还要大大触动经济结构,要实现国有化和真正民主的计划化。”他认为,企业应考虑其社会目的,而不要为自己的私利牺牲社会利益。密特朗所说的“法国式的社会主义”与我们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当然有本质的区别,但他这些主张和国有化的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并表达了群众的一些愿望(出于拉选票的需要),则是无疑的。

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发展,作为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的一种调整,应该说是一种进步。但这种进步并不改变它的资本性质,更不能触动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事实上,西方国家国有化与非国有化都是出于为总

资本服务和维护资本主义秩序的需要,往往交替进行,或同时并举,哪一种方式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就采取哪一种。一些国家在私人资本行将破产时,往往通过高价购买收归国有;有利可图时,又低价卖给私人。二战结束后,美国就曾按原价的15%把大量运输工具卖给私人。联邦德国在1949—1959年间以原价1/4的价格把32个大型国有企业卖给私人。西方有的学者说得好:“在资本主义存在着权力和财产分配不平等的情况下,蕴藏着一种危险,即从这个制度得益最少的那些人(主要是工人阶级)总会力图把它推翻掉。为了把这些威胁减少到最低限度,政府可能采取的手段有三种:高压统治—使用警察或军队强行压服;思想意识——确立一系列维持这个制度合法性的概念或规范;实行一些并不改变或并不危及社会基础结构的改革或让步。发展国有经济是这三种手段中的一种。

西方国家发展国有经济代表着社会主义的入口。它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可能的限度内,越来越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看待,“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表明“越来越被迫起来要求利用这种财富和生产力来为全社会服务,以代替现在为一个垄断者阶级服务的状况”;表明“它不顾资本家的愿望与意识,可以说是把他们拖进一种从完全自由竞争向完全社会化过渡的新的社会秩序”。

几点看法

从西方国家国有经济的发展过程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什么启发与结论呢?

第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决定了国有经济发展的必然性。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为主导。资本主义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重视国有

经济的发展,都把最重要的经济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或者对经济实行各种干预,表明国有经济的发展是必然的、客观需要的,是不以资本家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的发展迫使资本家“在事实上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国有经济为主导不动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的,没有公有制为主体,不把经济命脉牢牢地掌握在代表着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国家手中,并使之不断发展壮大,就没有社会主义;同时,没有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也不能建成社会主义。不能只强调前者而不讲后者,也不能只强调后者而不讲前者。国有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社会化程度决定的,国有经济的发展必须与我国社会化的发展程度相适应;同时,也要从我国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出发,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那种否认公有制为主体,把社会主义国有经济说得一团漆黑,提倡“以民营经济为主体”,说什么“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看”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完全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让这种观点得逞,我们就不可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就会出现历史大倒退。

第二,要认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和重大意义,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又要看到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注意加强宏观调控。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就离不开市场,离不开价值规律的调节,离不开发挥商品生产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市场出效率,出积极性,出动力,出生产力。但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它的局限性,市场不能自发地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或者经过自发无序的竞争和对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以后,才能实现合理配置。在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的情况下,经济发

展完全放任自流必然带来比例失调,而比例失调必然破坏生产力,延缓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宏观调控必不可少。市场经济越发达,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宏观调控就越重要。国有经济既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又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基础及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方法和手段,有共同的一面,但本质不同。这就是它们的所有制基础、生产关系基础有根本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基础上,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全国劳动者和企业劳动者的双重劳动联合体,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本质要求,体现着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职工利益、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宏观经济利益与微观经济利益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内部也存在矛盾,但不像私有制条件下那样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它具有将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生产关系基础和客观条件。我们在宏观管理下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性质、目的和途径与西方国家也有根本区别。因此,那种抽掉市场经济的社会属性,认为不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区别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把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对立起来,只强调市场的作用,反对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反对加强宏观调控的看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三,发展国有经济必须深化改革,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体制。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根本上说是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但公有制建立起来以后,还必须建立一套符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并不断完善,才能使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和优势不断得到发挥,促进生产力更快发展。在这方面,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国有经济由劳动者当家作主,按劳动者的利益和意志办事,为广大劳动

者的根本利益服务,在世界上发展最快,为改变我国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巨大贡献。国有经济的管理方法也并非一无是处,近20年来通过改革开放,对原有体制有很大触动。当然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还有许多明显弊端,还存在许多重大实际问题和矛盾有待解决。只有针对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改革,并调整结构,加速技术进步,国有经济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

西方国家发展国有经济的一些做法我们在改革中是可以借鉴的。如区分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盈利企业和应补贴企业,大企业和小企业分类进行管理,有的直接管,有的间接管;有的由地方政府管理,有的采取租赁、承包、参股方式进行控制;有的要求必须盈利,有的不要求盈利;建立一套监管制度,对所有企业都严格进行监督;国家出面及时对一些落后企业和行业进行调整。这些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社会化生产要求的。方式方法可以参考,但不宜照抄照办。这些办法有成功的,有不成功的;成功的也不一定符合我国国情。至于提倡什么“民营化”、“私有化”,更是根本违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不能容许的。那些片面地宣传“民营化”、“私有化”的观点应受到抵制和谴责。

全面私有化会导致资本家绑架国家,国有化会导致官僚疯狂吞食国家财产,只有全民所有制才是合理的经济体制。

国有经济,体现了真正的国力,可抵御风险,能稳定就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按照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理,美国就不应该种植低利润、低附加值的粮食作物。

可事实恰恰相反,美国不但种植粮食,而且美国的农业补贴是相当高或是最高的。

在西方经济不经济是次要的,美国违背利润最大这一原理实行高农业补贴,说明美国只是在靠核弹与美圆玩弄市场经济,不是在认真实施推行市场经济。美国做的是假市场真殖民,假自由真铁腕。

美国玩市场经济是要把别人的财富玩到自己口袋里,糊涂国家搞市场经济是把自己的财富搞到别人口袋里。

说白了,搞市场经济仅仅当是用一种各国通行、似是而非的市场语言,行未雨绸缪、运筹帷幄之实,而非纸醉金迷、骄奢淫逸、自我毁灭、断送前途。

自由经济放纵贪婪,那是烧多少纸钱都招不回魂且不得超度的东西,所以才会古有红楼今又红楼。

狂热的市场派“精英”是真傻还是假傻?

应当把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吴敬链们送到老少边贫地区扶贫解困、学以致用、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做点实事,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商、误导舆论。

会展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二章会展业对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会展自发展伊始就与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它深刻的改变着一个城市的面貌及命运。会展业的发展会带动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会推动这座城市的市容、公共设施的发展,会带动这座城市以及周边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会提高这座城市居民的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精神风貌的提升。世界各大城市不遗余力的争取各著名国际会展的举办权,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会展业不但可以提升举办城市的知名度和为城市带来直接巨大的经济创收,还给酒店、旅游、金融、交通运输诸多行业带来巨大的商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有许多城市因举办大型国际会展而成为国际化的品牌城市,其中尤以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更为突出。中国贸促会特邀顾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高级顾问俞晓松在第三届中国城市会展高峰论坛上表示,会展业对于一个城市来讲,是城市发展的综合推动力。 2.1 会展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会展不但本身可以产生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拉动城市诸如旅游、酒店、交通运输和通信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有专家估测,国际上展览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系数为1:9。 2.1.1 会展业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世界旅游组织官员约翰.凯斯特说过,会展业是目前旅游细分市场中最重要、做有前景的产业。旅游是会展的附属和延伸,而会展能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会展活动的举办为中心城市带来大量的人流,能为城市的旅游带来一定的客源,很多参会人员在参加会议或展会的同时顺便浏览该地区的旅游景点旅游。同时,很多会展的硬件设施可以转化为旅游景点,像昆明的99世博会举办之后,世博园就转化为旅游景点,不但不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为昆明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说旅游是会展的附属和延伸。当然,除了为城市旅游带来客源外,会展活动的举办能推进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的推广,同时能拉动城市的旅游消费,同时,会展活动的举办能对举办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旅游景区景点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能大力提高会展举办地的知名度和旅游形象,故而会展能推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浅谈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浅谈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摘要】我国是一个自然条件和区域地理条件差异较大的庞大经济主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大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分布呈现巨大的差异性,市场竞争力逐渐让区域间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差异转变为区域间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分布的差异。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与城市化之间密切相关。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而超前或滞后的城市化会严重阻碍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将紧密结合中学地理相关理论,通过对我国各大省区的城市化率做仔细的研究和调查,发现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密切,不同地理环境下二者的协调性不同,且二者的协调性呈现空间集聚状态,西北、东北、西南省内城市化差异大,而东中部地区省内城市化差异较小。 【关键词】城市化率;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关系 0.引言 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涉及到经济、地理、人口、环境等学科的综合性问题。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具有显著地域环境和地域经济差异的国家。在新经济地理视域下,我国的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要知道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域产业集聚、自然地理环境、交通运输条件等密切相关。21世纪新时代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逐渐提出了《推动城镇化进程》与《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时代背景下,研究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互为动因的关系,能够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道路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建议。 1.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1.1数据来源 城市化水平通过城市化率来表示,而人均GDP占有额表示经济发展水平。在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经济发展》一章中提到人均GDP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区域产业结构、收入水平等内容,而产业结构与工资收入与GDP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选取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各大省份的城市化率数据和人均GDP数据(港、澳、台除外),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 1.2计算方法 为了能够量化地表现出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关系,本文将城市化率与人均GDP数据二者的差值表示偏离平均正常水平的程度,通过计算每个省份的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标准差值,来探讨城市化率省内分布情况,并采用空间自相关研究方法探讨二者协调性的空间格局状态。 (1)城市化率计算方式。实际城市化率=(实际城市人口数量/总人口)×100%。由于实际城市人口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每年的城乡人口流动量巨大,人口计算起来想多困难,因此可以用城镇人口乘以4/3的方式估算实际城镇人口。实际城市人口的估算方法:全国的实际城镇人口=(4/3)×城镇人口 (2)标准差标准化的计算方式。通常被认可有效的标准差标准化计算公式如下: 该式中Z表示标准差标准化后的结果,i表示样本变量,表示城市化率或者人均GDP 的平均值,S表示样本标准方差。S的计算公式如下: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地关系(1)

抓好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县政府副县长王洪波 县委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三化”协调发展,把经济做强、工业做大、农业做优、城市做靓、民生做实的基本思路和宏伟目标,给我县城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我们城建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主管城建工作的副县长,如何结合当前全县深化“一创双优”开展“六讲六比两带头”集中活动中,我进行了深入思考,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县委的领导下,重新审视我们的城建工作,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措施,把城市扮靓,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擦亮“名片”,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助推二三五目标早日实现。 一、不断提高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城市作为永续发展的地域空间,是经济、文化、生态、人口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其伴随经济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做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这篇大文章,实现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以城市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综合力的增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对立统一、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1、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次,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扩大投资、推动消费、促进发展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通过城市建设,可以带动房地业、建筑业、商业等十几个相关产业的大发展。从经济发展的全局看,城市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作用,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参与价值的创造。加快经济发展城建必须先行。城市建设的大发展,大变样,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吸纳剩余劳动力、促进招商引资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建设是经营城市增加财力的重要途径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加速向资本的转化,是解决城市建设钱从哪里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政府通过公开拍卖、挂牌出售等方式,把存量土地资源转化为土地资产,实现土地资产价值,进而形成了对城市土地的再投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并加速其向资本的转化,就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建资金短缺与加速城市建设的矛盾,切实积聚城市建设、改造资金,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进一步推动城市建设向高起点、大手笔、大投入跨越。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房地产建设,虽然这个观点是落后的,却是我县目前情况下的唯一选择,是符合目前发展需要

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效应

在我国,会展业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服务业,会展经济具有很强的城市经济特色,以其集聚效应、品牌效应及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对城市形象的树立,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而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汇聚信息流、商品流、技术流、人才流的城市为会展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条件,形成了双向驱动的良性发展模式。 城市经济催生会展行业 城市经济是指能充分体现城市特征和功能的产业及相关活动,而会展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业在城市中的地位与功能是随着城市的规模扩张与职能演变而发展的。目前,城市的职能与产业结构已经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而信息产业、运输业、旅游业、酒店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崛起,为会展业在城市的兴起提供了产业支撑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企业、政府与国际组织寻求信息并加强经济合作、交流的愿望日益加强,迫切需要一个提供商品信息、交流行业发展趋势、获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信息平台。在此背景下,集信息交流、成果展示、先进技术传播、创新集成、交易推动等功能于一体的会展业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得到了迅速发展。可以说,城市的现代服务功能的提升直接和间接催生了会展经济,而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会展经济的运行质量。 发展会展经济要求会展城市有扎实的经济基础、完备的公共基础设施、现代化的会展基础施设、良好的城市形象、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第三产业、便利的交通、便捷的信息流通、高效的政府管理水平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等。也只有具备上述条件,一个城市才有可能建立完善的会展市场发展体系,推动会展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会展经济的发展情况也说明,会展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具备这些优良条件,如德国的汉诺威、英国的伦敦、中国的上海和香港。 会展经济贡献城市发展 作为城市型服务业,会展经济由于其拥有直接性、集聚性和经济性的优势本身就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相关资料显示,会展业利润一般在20%至25%以上,是无污染、高效率的经济模式。会展经济新投资净额的增加也会促进消费的增长,形成乘数效应。会展经济涉及行业众多,集聚放大效应明显,其资源整合功能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 会展业对相关产业具有带动效应 会展业是关联性、外向性极大的产业部门,它的长足发展能培育新兴产业,如会展旅游业,而且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直接和间接发展。首先是会展场馆的建设就涉及规划、房地产和建筑等多个领域;会展活动又能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从而刺激商品和劳务的消费需求,推动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会展参加者往往为外来人口,这为当地的旅馆业、餐饮业、零售业、公共交通业等带来发展机遇,而要成功举办一次大型会展还需要当地交通、物流、电信等基础行业的综合配套支持,这就相应地促进了举办城市综合经济的提升。会展活动,尤其是大型的会展活动还会对其周边地区的各产业产生强大的经济辐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据专家的测算,会展业带来的相关经济效益,直接投入产出比为1∶6,间接的可达到1∶9。2006年,我国会展业直接收入达140亿元左右,由此带动交通、餐饮、通信等10多个相关产业,其收入达1260亿元。 会展业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作为连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最核心的产业环节的会展业,在调节供需平衡、新产业带

西方国家发展国有经济说明了什么

西方国家发展国有经济说明了什么 ?这些年来.有的人大肆宣传西方国家推行私有化和“民营化”的经验,似乎国有经济在世界各国“都已走入日暮途穷”,国有经济在任何国家都“是没有希望的”,私有化,民营化是唯一可行的出路。这样的宣传带有很大的片面性,给人以心理上和实践上的有害误导。?国有经济已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西方国家发展国有经济由来已久,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就有官办工厂。英国1657年邮政总局就属国有。15世纪下半叶,西欧许多国家把采矿业、冶金业、金属加工业掌握在自己手中。意大利政府办了瓷器厂、挂毯厂等,甚至连罗马的教堂也有官办的制造厂。日本明治政府出于侵略的需要,实行官营模范工厂制度,把大批军事工业、矿山、冶金企业、造船企业和铁路收归国有。如果说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国有经济的作用还不那么明显,一般仅起辅助作用的话.那么,当资本主义进人成熟时期,当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达到不可收拾的局面的时候,尤其是战后西方各国经济凋零,社会矛盾高涨,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以后表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和勃勃生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国有经济的发展就成为必然和必须的东西。 从西方国家的情况看,尽管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发展国有经济的程度并不相同,

同一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采取的政策也不一样,然而所有西方国家无一例外地都发展了国有经济。发展国有经济已成为西方国家的一种普遍现象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掌握着许多国家的经济命脉,在这些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居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半个世纪以来,国有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秩序的维护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起了极其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今后发展会有反复,投资方向和管理方式会不断变化,比重会时高时低,但国有经济会继续得到重视和发展,而不会退出西方国家的经济舞台。这是肯定无疑的。 西方国有经济的发展表现出了这样几个突出特点: 第一,占的比重很大。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国有经济所占比重最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调查资料,70年代中期,包括美国在内的70多个国家中,国家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中所占比重平均为16.5%,不包括美国在内的近50个国家中,国有经济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9.5%。在西欧诸国,国有企业产值平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占工业总产值的30%;80年代,多数西欧国家国有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仍达20%以上。1982年,工业发达国家国有工业产值平均占工业总产值的22.5%,投资占14.5%,就业人数占18.2%。在198 4—1993年的10年中,美国、日、德、英、法和意大利的政府投资在国内固定资本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分别平均为15.6%、23.8%、11.6%、17.2%、16.2%和16.7%。?国有企业在西欧一些国家居十分重要的地位。1995年,法国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国防工业中,有国有或国家控股50%以上、职工超过500人的大型国有企业有2158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投资占21.3%,出口占16%,职工总人数(21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0. 8%。意大利国有企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7%、工业总产值的23%、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计划方案说明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 实施方案 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县委先后下发了《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兴村计划”、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模式、促进农村科学发展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稳定。根据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建设有关要求,结合全县农村实际,现就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紧紧围绕“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全省脱贫奔小康示范县、率先建成山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总体目标,大力实施“兴村计划”,全面推行“三三制”,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促

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村科学发展,为实现“三年翻番”、“两个率先”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目标任务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站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坚持“村级主导、市场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培植典型、示范带动,整体联动、部门配合”的原则,创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形式,多途径增加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不断加快山区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亿千百十工程,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县打造集体经济年纯收入亿元村1个、千万元村5个、百万元村10个、十万元村100个,9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彻底消灭“空壳村”。 三、实现形式 1、资源开发型。要结合农村实际,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充分发挥矿产、山林、水能等自然资源优势,挖掘经济潜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矿产资源丰富的村,要积极兴办集体企业,合理开发矿山资源,并由卖原矿向深加工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精细化发展路子,争取效益的最大化。山林资源丰富的村,要抓紧开发林地资源,吸引林业投资项目,特别是在林权制度改革中,既要保留少量的集体林地,也要适当提高

弘扬中央企业先进精神 理直气壮地发展国有经济

弘扬中央企业先进精神理直气壮地发展国有经济 2012年07月26日13:59 来源:《企业文明》2012年第4期作者:鹏程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3 2012年4月9日,中央企业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国资委党委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央企业先进精神报告会,并启动首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青藏铁路建设精神巡回报告会。中央企业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王勇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央企业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中组部副部长王尔乘主持会议,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出席会议。中国石油、航天科技、中国铁建、中国中铁等4家单位的5位同志分别作了关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的报告。 国有企业和时代精神的象征和代表 大庆精神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长期以来,大庆精神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培育和倡导。1964年,毛泽东同志号召“工业学大庆”,并多次接见铁人王进喜同志。1978年,邓小平同志指示“要把大庆油田建设成美丽的油田”。1981年,中共中央47号文件把大庆精神内涵概括为“爱国、创业、求实、献身”。1990年,江泽民同志把大庆精神进一步阐释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逐步培育和形成了大庆精神,并在火热生动的油田生产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在国内,无论是在冰天雪地的海拉尔,还是在炎热干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无论是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还是在低洼泥泞的沿海滩涂,石油人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的坚定信念,挺进荒原,奋战沙海,进军海洋,留下了奋战的身影和坚实的足迹。在海外,中石油大多数油气项目分布在像伊拉克这样的高风险国家和地区,地缘政治复杂,经济发展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局部地区矛盾突出、冲突严重、社会动荡、炮火纷飞。海外石油人远离祖国、家庭和亲人,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恐怖袭击,常年坚守在异国他乡,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献给了祖国石油事业,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艰苦奋斗、海外创业的新篇章。 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同志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铁人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铁人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将以永恒的生命力绽放炽热的光芒。 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中国航天立足国情,自主创新,从1992年立项到2003年首次载人飞行,短短11年就突破了载人航天技术,取得了我国高技术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2005年10月17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喜讯传来,举国欢腾,全世界中华儿女无不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进程中,中国航天人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也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的光荣传承,是我们党、国家、军队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和大力弘扬。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

抓好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县政府副县长王洪波 县委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三化”协调发展,把经济做强、工业做大、农业做优、城市做靓、民生做实的基本思路和宏伟目标,给我县城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我们城建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主管城建工作的副县长,如何结合当前全县深化“一创双优”开展“六讲六比两带头”集中活动中,我进行了深入思考,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县委的领导下,重新审视我们的城建工作,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措施,把城市扮靓,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擦亮“名片”,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助推二三五目标早日实现。 一、不断提高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城市作为永续发展的地域空间,是经济、文化、生态、人口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其伴随经济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做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这篇大文章,实现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以城市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综合力的增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二者相

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对立统一、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1、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次,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扩大投资、推动消费、促进发展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通过城市建设,可以带动房地业、建筑业、商业等十几个相关产业的大发展。从经济发展的全局看,城市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作用,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参与价值的创造。加快经济发展城建必须先行。城市建设的大发展,大变样,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吸纳剩余劳动力、促进招商引资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建设是经营城市增加财力的重要途径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加速向资本的转化,是解决城市建设钱从哪里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政府通过公开拍卖、挂牌出售等方式,把存量土地资源转化为土地资产,实现土地资产价值,进而形成了对城市土地的再投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并加速其向资本的转化,就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建资金短缺与加速城市建设的矛盾,切实积聚城市建设、改造资金,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进一步推动城市建设向高起点、大手笔、大投入跨越。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房地产建设,虽然这个观点是落后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xx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做法、成效

xx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规划及措施 为提高xx镇村级组织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和水平,提升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切实转变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局面,我镇以现有集体资源为依托,多途径探索发展新道路,走出了一条“开创与整合并举”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特色道路。现将我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措施、成效及下一步规划作如下汇报: 一、主要措施 1、重视农村集体经济积累,加强农村集体固定资产管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重点在厉行节约,增加积累,难点在农村集体固定资产的管理。长久以来村集体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利用和发挥,一些老村室、老学校常年闲置,集体固定资产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使用价值,前期积累昙花一现,集体经济前功尽弃。我镇为切实整合现有的村集体固定资产,增加集体经济收入,鼓励并支持各村以承包租赁的方式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加强价值形态的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同时利用午季秸秆禁烧、国家和县级财政资金超常规大投入、各类大型农机具大批量购置这一契机,为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发挥财政一次性大投入、多年收益见效的作用,我镇鼓励各村成立以村级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成立的有xx村农机专业合作社。 2、招商引资,借鸡下蛋。我镇一方面通过制定优惠政

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外来客商到各村创业办厂,通过将集体土地租赁的形式,增加集体性收入。另一方面,加大对各村的资金扶持,帮助有关村建成一批集体性质的主导产业示范基地,并做好相关服务,加快村办企业发展集体经济的步伐。例如xx村于2014年上半年以村的名义集体出资60万元创办了“康乐水泥制品有限公司”,2014年实现经营收入16万元。 3、坚持把夯实基层党建基础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关键之举。xx镇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始终把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当做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切实提高乡村干部尤其是后进村干部的素质,培养一支有一定文化水平,敢创敢干的村干部队伍。为强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认真实施涉及我镇的各项民生工程,我镇实行村级工作“周提示、周评估”和“政务清单”交办等制度,落实“村为主”工作机制,并为全镇9个村选强配齐村民小组长126人参与村级工作。同时注重对软弱涣散村洪河村的整顿,重点整治村干部作风不实、班子不团结、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通过深入分析问题根源,细化整改方案,整顿成效明显。使干部在新形势对于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统一共识,积极探索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发展集体经济工作中去,使基层党组织成为集体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二、主要成效

如何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如何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要更新观念,不能把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仅仅理解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高越好,或者理解为在各类所有制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数量越多越好.我们应当用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重新认识和科学界定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含义. 第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正确导向和对经济运行整体态势的控制和影响上.从战略上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整体调整,既要保持它的一定数量,更要注重整体布局的优化和实力上质的提高.这种战略调整,还必须同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进行. 第三,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需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国有经济要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支撑、引导和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中发挥关键作用.二是,国有经济应当保持必要的数量,但更要注重在整体分布上的优化和经济素质、技术素质、管理素质等方面质的提高,影响力的扩大.三是,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控制力的发挥,不只是通过国有独资企业的作用来实现的,更要通过大力发展由国家控股和参股的混合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来实现,使国有资本发挥“四两拨千斤”

的作用.四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在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不同产业和不同地区,可以有所差别. 第四,正确认识国有经济发展的进退问题.无论是“退”还是“进”,都是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需要.只要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国有企业数量即使减少一些,比重即使适当调减一些,也不会影响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不会影响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和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国有经济主要是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带动力和影响力. 国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集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整体运动趋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浅谈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前提与载体,其系统的技术状态,功能负荷直接影响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与城市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基础设施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物质载体和保障,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前提和基础,是城市产生聚集效应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我国城市体制的深化改革,尤其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确立,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运行效率的基本保证。 工业化是一国经济发展关键,综观各国经济的发展,当代所有发达国家都是高度工业化的国家,而不发达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工业落后的国家,工业化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中间阶段,而基础设施的发展是工业化过程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从工业革命开始,当社会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社会资本有了一定的积累,经济进入为起飞或快速发展做准备的阶段。通过这一时期基础设施的集中大规模的快速发展,工业化的进程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如果经济发展中缺少基础设施的集中发展时期,这种结构的缺陷必然成为今后发展的瓶颈! 基础设施的先行建设是一国经济起飞的一个必要但不是充分的条件,在一国经济可能出现起飞之前,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必须有最低限度的先行社会基础资本建设。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居住条件的改善促进了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城市经济活动的开展严重依赖于道路、供电、供水、污水及固体废弃物等基础设施的发展。纵观我国现行的基础设施基本状况:铁路建设落后,超负荷运转,铁路运载力不足而导致能源损失;公路规模尚小,高速公路处于起步阶段,全国尚未形成具有大规模效益的高等级公路网;长期以来,我国电力供应严重不足、不稳,多数年份电力的增长速度低于同期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水利设施的建设不能满足抗灾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 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是当代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进步状况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大影响城市综合功能的发挥,更不能满足城市发展扩张的需要。城市供水的短缺、城市道路及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滞后,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环境恶化,污染日趋严重;这些现象不仅从宏观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从微观上,影响企业的经济行为和活动结果,而且影响经济的另一微观主体一家庭。从而国家基础设施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社会福利水平的高低。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第二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一阶段正是基础设施必须也能够大规模发展的时期。不失时机地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将为我国经济的起飞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会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会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会展经济、旅游经济、房地产经济被誉为21世纪的“三大无烟产业”,对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那么,具体来说,会展业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到底该怎样看待?会展业是一个高收入、高赢 利的行业,其利润率在20%?30%之间。会展具有桥梁、窗口、展台、连带等功能,在促进商品流通、技术交流、信息沟通及经贸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会展业具有强 大的关联带动效应,会展业具有很强的连带功能。据有关资料显示,国际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 10,即展览场馆 的收入如果是1,住宿、餐饮、运输、通讯、旅游、贸易等相关收入将达到10。国内据上海、深圳测算表明,会展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 9。主要表现在:会展能够吸引大批中外参展、观展人员,从而刺激商品和劳务消费需求,推动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据统计,一个会展商人的消费额要比一个度假游客的消费额高2?3倍;会展业特有的展品、展地和展期三个要素,决定参展商和贸易商的地域和时间的局限性,承展地必须为参展商提供商品展览、研讨会议、新闻通讯、宾馆业等“一条龙”服务,这样就带动了承展地的咨询业、保洁业、广告业、印刷业、旅游业等的快速发展;会展能够推动举办地加强交通业、运输业、电信业、环保业等基

础产业的发展,从而全面提升举办地的综合经济实力。会展可以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在国际上,衡量一个城市能不能跻身于国际知名城市行列,一个重要标志是看这个城市召开国际会议和举办国际展览的数量和规模,一次国际会议或展览不仅可以给举办城市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更能带来无法估价的社会效益。国际展会是最大、最有特色、最有意义的城市广告,它能够向世界各地的参展商、贸易商和观展人员宣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实力,展示城市的风采和形象,扩大城市影响,提高城市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会展业的发达,还有助于加深政府、国内外团体和商界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交流,推动城市间人员的互访和文化的交流。发展会展业要坚定不移会展业是市场经济发展 的产物,先是在沿海地区城市飞速发展,“会展经济”已被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城市所认同,所重视。郑州发展会展业具有一定优势,我们前一段时间考察了上海、深圳等地会展业发展情况,接触了不少从事商贸和会展工作的人士,他们普遍看好郑州发展会展业,认为郑州是举办展会的理想城市。发展会展业要突出个性特色以国际国内会展业发展的 趋势来看,越来越突出个性化特色,深圳的“高交会”、大连的服装博览会、广州的“广交会”等等。那么,发展郑州的会展业也应该考虑郑州有哪些个性,突出个性才能办好特 色,会展业才会有生命力。根据郑州市的区位、交通、

乡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总结

乡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总结 2004年以来,__镇党委政府按照《中共×××委办公室、×××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党办发[2004]52号)文件的要求,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党建工作上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狠抓不放。两年来,全镇的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现将我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总结 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的安排部署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硬任务,纳入整个经济发展规划,常抓不懈,一抓到底。一是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机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明确了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二是建立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责任制,层层签订了责任书,明确责任和奖惩措施。三是相继实行了乡镇副职及党员干部包抓责任制、部门包抓连带责任制、村干部“具体责任人”等制度。四是把乡镇领导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情况纳入工作实绩考核内容,并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把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情况与工资挂钩,抓得好,给予重奖等一系列措施。 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1、健全机制,夯实责任。镇党委政府与各村党总支签订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并明确了各级的责任和奖惩措施。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情况纳入联系领导工作实绩的考核内容。把发展集体经济情况与村干部工资挂钩,实行奖惩责任制。 2、开阔思路,选准路子。镇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发展“一村一品”特色经济。充分依靠各村自然资源优势,建设特色经济强村,实现农村经济由传统数量型向特色质量型的转变。按照“定一个好规划,找一条好路子,富一方群众,活一方经济”的“四一”发展思路和“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村制宜,发挥优势,宜农则农,宜养则养,宜商则商,不断拓宽发展领域,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一是围绕山地优势做文章,发展绿色经济。高堡村利用村集体荒山面积大,适宜桉树生产的优势,采取“支部+协会+农户”的形式,建成了50xxxx油桉基地,通过协会向群众收取管理费作为发展基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04年、2005年分别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xxxx余元。二是走矿产资源开发的路子。__、白塔、照和、红桥四个村委会充分利用集体矿山资源优势,制定优惠政策开发矿产资源,使集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三是抓住曲嵩高速公路、昆沾铁路建设机遇,__、梁田、红桥、白塔、照和等村充分利用征地发展基金,在发展第三产业上下功夫,联合农户或工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生产、营销和加工,兴办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__村、白塔村利用地处集镇附近的区位优势,发展集镇配套服务业,通过经营和服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四是招商引资,借鸡下蛋。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吸引客商到村办企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__村积极支持和配合好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100xxxx珍稀花卉苗木基地和云南绿源菇业有限公司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通过收取管理费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五是采取“公司+支部+农户”的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高堡村在去年与祥龙亚麻有限公司、宣威花椒蔬菜有限公司签订了的10xxxx亚麻种植和40xxxx韩国辣椒种植订单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订单数量,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xxxx元以上。龙海村、袜度村等村积极引进亚麻种植订单,发展

发展壮大国有企业必须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发展壮大国有企业必须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一、前言 当今,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组成了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企业人才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定性力量。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国有企业既面临着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从国际形势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演化为各国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之间的实力较量。这些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从湖北省的实际来看,全省经济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处于攻坚阶段,结构调整处于关键时期,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所有国企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在发展壮大国有企业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国有企业实施“人才强企”的重要意义 1.“人才强企”战略概念论述 当前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经济发展的资源已从以自然资源为主转向以劳动者智力(人才)资源为主,人才资源已上升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直接统领和制约着其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才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企业发展战略、企业人才战略和企业信息化战略三者密不可分。企业发展战略包括了企业的营销战略、市场战略、研发与产品战略、企业人才战略、企业信息化战略、企业风险控制战略等方面的内容。企业人才战略概括地讲就是善于用人、用对人、用好人、留住人、培养人。强企靠人才,这是企业战略性的问题。人才强企战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一定时期时,在最后的竞争结局中竞争的概念上最终还是人才的竞争。在所有有影响力的企业里,企业人才战略都会得到很好的运用,这就体现人才战略的重要性。 2、省国有企业现状 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第一资源”是人才资源。人力资源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兴盛之基,发展之本。随着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湖北省相当一部分国有企的改制,破产和政策性停产等原因,造成企业人才幅度流动或流失。同时,企业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尤为短缺,企业吸纳人才的能力不强,

北京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北京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本文认为:“北京经济”比“首都经济”的提法更适合;“京津经济圈”比“首都经济圈”和“北京经济圈”的提法更合理;北京市的近期目标应该是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区域性综合型国际大都市,中远期目标是建成一个现代的全球性综合型国际大都市;北京不仅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而且也应该是“知识型经济中心”。 关键词:北京北京经济京津经济圈知识型经济中心 (一)关于“首都经济”与“北京经济”的问题 近年来,“首都经济”一词,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之中,但笔者认为“首都经济”的提法值得商榷。理由有以下几点:一是首都是属于政治范畴。首都是全国的首都,是中央机关所在地,其影响力是全国性的。与之相对应,首都经济也应该是影响全国的。事实上,从经济辐射功能的角度上,在我国首都目前的这种影响很小;二是从国外来看,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出现“首都经济”的提法,倒是有人专门研究过大伦敦地区经济或大巴黎地区经济;三是谁也不能保证一国首都或永恒不变的,世界上不少国家的首都并非定位于大城市,有些原来在大城市后迁移到小城市或新区。而北京市作为中国的一个城市,永远不会发生改变,“北京经济”是一个永久性的概念。因此,我们认为,与“首都经济”的提法相比,“北京经济”的提法更适合。 我们知道,城市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有机综合体,其要素可分为两大类:基本要素和非基本要素。一切非地方性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科研机构、基本建设部门、国防军事单位等都是城市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的存在和发展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直接的决定作用。而非基本要素的产品或服务则是为了满足本市居民(而非外埠)需要的。据此研究范式,我们也可以把“北京经济”分为“基本经济”与“非基本经济”两类。前者是指为北京以外的地区(即外埠)服务的经济,后者是为本市(即本埠)服务的经济。从“首都经济”与“北京经济”二者的关系来看,后者应包含前者,“首都经济”应是“北京经济”的一部分。其关系如下:

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

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 发布时间:2007-03-02 文章来源:作者惠寄文章作者:陈柳钦

[内容提要]会展业从发展之初,就和城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会展业的发展必须依托城市的现实基础,城市发展会展业有其必须具备的客观条件。会展经济为城市带来的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得会展业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要:立足城市发展定位会展经济,把会展业的发展和城市发展战略密切相结合;城市政府要做会展经济宏观战略管理者,而不是主导者;将会展经济与城市结构功能的完善相结合;将会展经济与城市的社会、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发展相结合;将会展经济与城市对外开放相结合,走国际化、品牌化的道路。 [关键词] 会展;会展经济;城市;城市发展 一、会展经济及其在我国的发展格局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展览活动由最简单的直接交易演进到现在的展(博)览会、交易会、洽谈会等多种形式,成为生产消费领域的桥梁和纽带。展览的功能也越来越多,不仅限于贸易和经济,还涉及到社会、文化、外交、政治的发展,其影响面和产业关联度随之增强,进而推动了以展览和会议为主、涉及行业广泛的综合性经济形态的发展,从而形成会展产业。会展业是指通过举办各种集会和展览展销会,能够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现象和行为的产业。在宏观经济部门中,会展业属于服务业。由于会展业本身是一种无污染产业,且对整个城市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因此对那些本身地域狭小,但在交通、通讯和对外开放度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的国家或地区来说,发展会展业常常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首选发展战略之一。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现代会展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新生力量。会展经济是指通过举办大型会议、展览活动,带来源源不断的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直接推动商贸、旅游的发展,不断创造商机,吸引投资,进而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并形成一个以会展活动为核心的经济群体。会展经济从内容上可分为会议与展览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二者融为一体,即国际性会议一般以会议为主,但在会议的同期总要结合一些商业化的展览活动;而国际性展览会虽以展览为主,但展出期间各种研讨会、专题会等也越来越多。因而会展经济中的会议与展览两部分不能截然分开。会展业从发展之初,就和城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城市作为人口与经济的聚集中心,也是会展经济的发源地与集中地。从1851年首届世界博览会开幕之日起,现代会展业就开始向城市展现自己独特的魅力,它深刻地影响着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面貌。会展经济为城市带来的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得会展业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欧洲作为世界会展业的发源地,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会展经济整体实力最强,规模最大,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都是世界级的会展业大国。近年来,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阿联酋的会展业也迅速发展,成为本地区的会展大国。纵观世界会展经济在全球发展情况,不难看出,一国会展经济实力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