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植物向光性实验
初中科学精品小论文:探究植物的向光性产生的原因和本质

探究植物的向光性产生的原因和本质【提出问题】春节期间,我在园艺店中看到一株弯曲的小香樟树,这是怎么形成的呢?店里的阿姨告诉我,这利用了植物的向光性。
植物的向光性是怎样一种情况,究竟怎么产生的呢?【建立假设】向光性是指植物体在单向光的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
就此概念我提出了假设:植物的向光性可能与单向光的影响有关。
【实验过程】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冬小麦幼苗六株,硬纸盒一个(盒壁上穿一个孔),如图:实验:将冬小麦分为两组,分别放置于阳台与硬纸盒中,观察冬小麦幼苗生长的方向。
- 1 -五天后,发现两组冬小麦生长情况无较大区别。
【实验反思】将实验与书本反复对照,发现“盒壁上穿一个直径为1厘米的小孔”,以形成单侧光。
【二次实验】实验材料:冬小麦幼苗六株,硬纸盒一个(盒壁上穿一个较小的孔)。
实验过程:仍将小麦分为两组,分别置于阳台与硬纸盒中,观察麦苗生长方向。
实验现象:五天后,置于硬纸盒中的小麦基本向小孔生长。
【本质分析】植物的许多现象都与植物体内激素调节有关。
生长素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它能加快植物细胞生长的速率。
当光照射到植物茎尖端的某一侧时,生长素移向背光的一侧,使背光侧的茎比向光侧的茎比生长快。
所以,茎就会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即向光源的一侧弯曲。
【查阅资料】植物的向光性是指植物随光的方向而弯曲的能力。
当植物受到单侧光作用的时候,就会弯曲生长。
向光性不仅受到单侧光照射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一种可运输物质的调控,这就是植物体内的生长素。
研究发现,如果用单侧光照射植物的尖端,在植物内会产生两种运输方式:植- 2 -物尖端可以感光,于是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生长素从尖端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而在尖端以下是不感光的,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
正是这两种运输方式造成了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从而使背光侧的生长素比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是背光侧的细胞纵向伸长生长快,向光侧的细胞生长慢,结果使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即朝向光源的一侧弯曲,表现出向光源方向生长。
《科学植物向光性的实验》实验报告

《科学植物向光性的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科学植物向光性的实验
实验目的:
1. 探究植物向光性的机制;
2. 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向光性表现。
实验材料:
1. 水培植物(例如豌豆或豆荚植物);
2. 透明的容器;
3. 光源(例如日光灯);
4. 针或细直尺。
实验步骤:
1. 准备透明的容器,并填充适量水;
2. 将水培植物种子放入容器中的水中,并等待其生长成苗;
3. 将容器放置在光源旁边,确保光线照射在植物的一侧;
4. 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
1. 观察到植物在光源一侧生长得更加向光源弯曲,即向着光源生长;
2. 植物的茎和叶片向光源弯曲的角度会随着光源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实验分析:
1. 植物向光性,也被称为光躲避性,是植物对光的感知和响应机制。
植物通过向光生长,可以最大程度地接收到光线进行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
2. 植物的向光性是由植物激素的运输和光反应蛋白的参与控制的。
光线照射一侧的细胞会产生生长素,从而促进该侧的细胞伸长,导致植物向光源一侧生长弯曲。
3. 实验中观察到植物茎和叶片的弯曲角度会随光源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这是因为光线在远离光源处变弱,植物的生长素分布相对均匀,导致植物不再产生明显向光生长的效果。
实验结论:
植物具有向光性,即向着光源生长。
光的刺激会导致植物的一侧细胞产生生长素,导致该侧细胞伸长,引起植物的弯曲生长。
解读达尔文的植物向光性实验

解读达尔文的植物向光性实验
达尔文的植物向光性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实验,被称为“生物物理学之父”。
它是1880年由英国著名学者达尔文进行的一个关于植物植株叶轮对光的反应的实验。
实验过程如下:
达尔文将大米植株放置在黑暗的室内,放置了4种不同的草木芽叶轮。
然后,他在植株上照了一束强光,看看叶轮的反应情况。
令人惊奇的是,虽然放置的位置是不同的,但是所有叶子都紧随着光而旋转,这表明植物有一种成长机制可以导致叶子紧跟光源,即向光性植物。
实验结果表明,植物会针对自身需要的光照,凭借叶轮朝向光源发展。
早期的结果已被认为是生物物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发现,也被称为“光敏机制”。
它也带来了植物行为学的新兴发展。
由此可见,达尔文的植物向光性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实验,被认为是生物物理学的重要发现,它也改变了以前的想法,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了植物朝向光源和行为的机理。
它也为研究光敏应激反应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开展植物行为学的研究,帮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植物与光源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形成的原因。
关于植物生长素与向光性关系的实验探究

关于植物生长素与向光性关系的实验1. 实验原理当植物受到单侧光的刺激时,由于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得多,会使得背光一侧的细胞纵向伸长生长得快,茎则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从而使植物表现出向光性。
2.目的要求初步学会做向光性实验的方法,并通过实验了解植物生长素与向光性的关系。
3.材料用具玉米幼苗,小花盆(或培养皿),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不透光的纸盒,台灯。
4.方法步骤1.取5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把玉米幼苗分别编为1号、2号、3号、4号和5号。
2.按照图4-3所示安排实验装置。
其中,1号和2号玉米幼苗保持完整,3号、4号和5号玉米幼苗的胚芽鞘尖端已经切去在4号玉米幼苗顶端的正中位置放一块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5号玉米幼苗顶端的一侧放一块含生长素的琼脂块。
在2号、3号和4号的纸盒侧面与植物幼苗顶端平齐的部位挖一个小洞,在纸盒外放置一盏台灯,使台灯的灯泡对着纸盒侧面的小洞。
3.接通台灯电源24 h之后,打开纸盒,然后观察并且记录当时这5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5.教学建议本实验未列入教学大纲和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选做。
在本实验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开始实验之前,教师应当向学生介绍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
本实验有四组对照实验,这四组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意图,应当让学生透彻地了解。
①2号与1号对照这一组对照对实验材料的处理相同,都保留胚芽鞘尖端但实验的条件不同,分别为黑暗与单侧光照射。
目的是了解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的外因是单侧光照射。
②3号与2号对照这一组对照对实验材料的处理是不同的,2号保留胚芽鞘尖端,3号的胚芽鞘尖端已经切去而实验的条件则相同——都是单侧光照射。
目的是了解玉米幼苗的向光性与内因——胚芽鞘尖端的存在有关。
③4号分别与2号、3号作对照4号与2号对照:对实验材料的处理不同,2号保留胚芽鞘尖端,而4号则是切去胚芽鞘尖端以后,在胚芽鞘切口正中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但实验的条件相同cc都是单侧光照射。
植物向性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观察和探究植物在光照、水分和重力等外界因素刺激下的向性运动,了解植物向性运动的基本原理,并掌握植物向性运动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小麦幼苗、蚕豆种子、玉米种子等。
2. 实验仪器:培养皿、剪刀、滤纸、不透光的纸盒、锡纸、台灯、胶布、橡皮泥、清水、琼脂等。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 向光性实验(1)将小麦幼苗依次排开,分别栽种在两个花盒中。
(2)在幼苗旁边插一根火柴杆,作为对比的参照物。
(3)用剪刀在不透光的纸盒一侧挖一个直径为1厘米的孔,模拟单侧光照。
(4)将制作好的遮光罩扣住花盒,白天置于阳光充足的地方,夜间用台灯代替光源,使光从小孔中透入纸盒。
(5)每天打开纸盒,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高度、倾角及当日温度、天气等情况。
2. 趋水性实验(1)取几株长势相同但真叶尚未长出胚芽鞘的小麦幼苗。
(2)将幼苗种植在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清水。
(3)观察幼苗根部的生长方向,记录下根部的生长情况。
3. 向地性实验(1)将小麦幼苗横放,放置一段时间。
(2)观察根部的生长方向,记录下根部的生长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向光性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小麦幼苗在单侧光照条件下,向阳的一侧生长速度较快,而背阳的一侧生长速度较慢,表现为向光性运动。
2. 趋水性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小麦幼苗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根部会向着水分充足的地方生长,表现为趋水性运动。
3. 向地性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小麦幼苗在重力作用下,根部向下生长,表现为向地性运动。
五、实验结论1. 植物在光照、水分和重力等外界因素刺激下,表现出向性运动。
2. 向光性运动:植物会向着光的方向生长。
3. 趋水性运动:植物根部会向着水分充足的地方生长。
4. 向地性运动:植物的根部不会朝天上长,而是向下生长。
六、实验讨论1. 植物向性运动与植物激素的关系植物向性运动与植物激素有关,如生长素、赤霉素等。
植物向光性运动的实验观察报告

植物向光性运动的实验观察报告
材料用具绿豆种子,硬纸杯,剪刀,胶布,稻草等。
实验步骤 1.实验前,取若干绿豆种子放温水中浸泡一天,使它充分吸水膨胀。
待绿豆种子发芽,进行实验。
2.取两只纸杯装上适量土和稻草,各播种发芽的种子10粒左右,在一只硬纸杯的一面,割开一个开口(小洞要与绿豆幼苗的顶端基本平齐),盖上用不透光的胶布包裹密封好的杯盖。
3. 让有孔一侧朝向光源,使光能从小孔射入,每天适量浇水并观查幼苗生长方向。
实验预期有小洞的杯内幼苗向洞的方向生长,另一只直立生长。
实验结果有部分幼苗死去(未透光的一只中死亡率较高),其余的还未生长超过2厘米,实验失败。
失败分析幼苗的水分不足,且前段时间天气较冷,幼苗生长缓慢;未透光的一只中光照不足;开口过高。
高二(15)班陈晶。
植物向光性实验 报告

植物向光性实验报告引言植物向光性是指植物对光的方向性反应,通常表现为植物的茎、叶、花等向光源弯曲或倾斜的现象。
通过研究植物向光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长发育过程。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植物向光性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准备•植物样本(如豌豆苗、小麦苗等)•尺子或直尺•光源(如日光灯或台灯)•实验室或室内空间实验步骤1.准备植物样本:选择健康的植物样本,确保它们的生长状态良好。
2.安置光源:将光源放置在实验区域的一个固定位置,确保光源的高度和角度不变。
3.标记植物:使用尺子或直尺在植物茎或叶片上标记初始位置。
4.安置植物样本:将植物样本放置在实验区域中,使其与光源保持一定距离,确保光照强度均匀。
5.观察记录:每隔一段时间观察植物样本的生长情况,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
6.实验控制组:设置一个不受光源照射的对照组,以比较植物向光性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差异。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到了实验结果的数据和现象。
以下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1.植物的向光性表现:在光源照射下,实验组的植物样本向光源方向弯曲或倾斜,而对照组的植物样本则没有明显的向光性表现。
2.光照强度对植物向光性的影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实验组植物样本的向光性表现更为明显,说明光照强度是影响植物向光性的重要因素。
3.光源角度对植物向光性的影响:改变光源的角度,可以观察到植物样本的向光性表现也会发生改变。
不同角度的光源可能导致植物样本向不同方向弯曲或倾斜。
4.植物部位对向光性的差异:不同部位的植物样本在向光性上可能存在差异,根、茎、叶等部位的向光性表现可能不完全一致。
结论与启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1.植物向光性是一种对光的方向性反应,可以帮助植物更好地获取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2.光照强度是影响植物向光性的重要因素,适宜的光照条件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3.光源的角度对植物向光性也有一定影响,不同角度的光源可能导致植物样本在向光性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探究植物向光性实验

探究植物向光性实验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
探究植物向光性实验
观察记录
提出问题:
植物的种子发芽后,生长为什么会发生偏斜?
作出假设:
植物的种子发芽后,朝向阳光存在的方向偏斜生长有可能是因为植物具有向光性。
制定计划:
用小麦做实验,将小麦放到阳光下,观察各阶段小麦的生长方向。
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
为防止无法发芽的风险,所以将小麦种子泡在温水中24小时后,一部分放在湿润的纸巾上,一部分种入土中,等待其发芽。
第二阶段:
纸巾上的小麦已长出发芽,土中的小麦还未发芽。
第三阶段:
土中和纸巾上的小麦都已长出幼苗,并且有轻微向阳光方向倾斜。
第四阶段:
种下的小麦已有较明显的偏斜,于是将余下的种子也浸泡后一并放入盆中。
第五阶段:
纸巾上和土中的小麦皆已长成幼苗,也已有较明显的偏斜,实验结束。
得出结论:
植物的种子发芽后,会发生偏斜,并且是朝向阳光存在的方向,因为植物有向光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植物向光性实验
观察记录
提出问题:
植物的种子发芽后,生长为什么会发生偏斜?
作出假设:
植物的种子发芽后,朝向阳光存在的方向偏斜生长有可能是因为植物具有向光性。
制定计划:
用小麦做实验,将小麦放到阳光下,观察各阶段小麦的生长方向。
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
为防止无法发芽的风险,所以将小麦种子泡在温水中24小时后,一部分放在湿润的纸巾上,一部分种入土中,等待其发芽。
第二阶段:
纸巾上的小麦已长出发芽,土中的小麦还未发芽。
第三阶段:
土中和纸巾上的小麦都已长出幼苗,并且有轻微向阳光方向倾斜。
第四阶段:
种下的小麦已有较明显的偏斜,于是将余下的种子也浸泡后一并放入盆中。
第五阶段:
纸巾上
和土中
的小麦
皆已长
成幼
苗,也
已有较
明显的
偏斜,
实验结束。
得出结论:
植物的种子发芽后,会发生偏斜,并且是朝向阳光存在的方向,因为植物有向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