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史课件整理 (1)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PPT课件

日美战略同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1951年9月,《日美安全保障 条约》签订,日美结成战略同盟。
1960年1月,《日美共同合作 和安全保障条约》签订,加强同 盟关系。
1979年11月,两国发表《日美防 卫合作指针》 将驻日美军与日本 自卫队在战时的合作具体化。
1981年5月,《联合声明》发 表,宣布两国为同盟关系。
• 第三,从经济上看,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外来资金、技术和市 场,日本经济的发展需要外来能源和其他资源,需要广阔的 海外市场。
• 第四,从政治上看,中国为争取有利于国内发展的周边国际 环境,和谐的中日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 国,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必须获得中方的支 持。
• 第五,从历史经验看,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
8
2003年6月6日,上千名日本市民在国会前举 行游行示威,抗议国会通过“有事三法案”。
9
加快政治大国进程
1992年版的外交蓝皮书第一次明确提出: “日本必须向国际社会阐明它争取建立什么样 的世界,追求什么样的目标,并且发挥与国力 相称的领导作用。只有通过这种努力,日本在 国际社会中才能够占有‘光荣的地位’ 。”
92年外交蓝皮书
10
二、世纪之交的日中关系
11
1.日中关系的回顾
二战后,日中关系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 (1)从战争结束到60年代的相互对立时
期; • (2)70-80年代的友好发展时期; • (3)90年代初以来的摩擦显现时期。
12
中日关系主要障碍
二、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80年代确定中日关系四原则
谁都友好”。 • 1978年~1980年,大平首相实行“综合安全保
障战略”。
5
中日关系历史复习课件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5.【2019江西中考】下面年代尺中的“①”处,标注的历史事件是
A.万隆会议
B.第26届联大
①
C.中日建交
D.中美建交 C 1971 1972 1979
6.材料一 温家宝总理同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会谈时指出:”中日两 国有这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也有过50年不幸的历史.日本军国 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 受其害.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就是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开辟中日友 好合作的新道路.”
顶峰
僧人赴日本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明 政府派戚继光抗倭。
原因:幕府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加重; 通过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
19
世 纪 时间: 1868年 明 治 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维 新 影响 :使日本逐步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摆
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
割台湾”。这首诗写于C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3.【2019江苏苏州中考】“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
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炮? 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
叫中国守军撤出宛平?”这是美国记者斯诺在1937年参加日军召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政府签署了 《中日联合声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然而 ,中日关系发展很不顺利, 你能说出阻碍中日之间关系发展的事件吗?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自2019 年起先后六次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参拜靖国神社, 篡改历史教科书等事 件说明什么?
中日关系史PPT课件 通用

2、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三国关系 的基本特征怎样?20世纪70年代以后,三国 关系有何重大变化?
3、现代社会中日两国关系顺利发展的主要 障碍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拓展问题 探究 例2
唐朝时,中国的强大、繁荣吸引着一批 又一批日本人来中国。但那时从海上来中国 是极为危险的,简直是一种把生命作为赌注 的行为。因为当时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均不 发达,而且航海中尚未使用指南针,并且日 本近海在大部分时期内又是台风季节,因此 航行面临着许多难以想象的危险。请你根据 地图大致设计出当时能够到达中国和返回日 本的路线及时间,并简述设计的思路和依据。
反攻阶段
。2. 一份耕耘,份收获,努力越大,收获越多,奋斗!奋斗!奋斗!3. 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4. 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5. 不管现在有多么艰辛,我们也要做个生活的舞者。6. 奋斗是万物之父。— —陶行知7. 上帝制造人类的时候就把我们制造成不完美的人,我们一辈子努力的过程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过程,我们的一切美德都来自于克服自身缺点的奋斗。8. 不要被任何人打乱自己的脚步,因为没有谁会像你一样清楚 和在乎自己的梦想。9. 时间不在于你拥有多少,只在于你怎样使用10. 水只有碰到石头才能碰出浪花。11. 嘲讽是一种力量,消极的力量。赞扬也是一种力量,但却是积极的力量。12. 在我们成长的路上也会遇到一些挫折,一些困 难,那韩智华就是我们的榜样,永不认输,因为我知道挫折过后是一片晴朗的天空,瞧,成功就在挫折背后向我们招手,成功就是在努力的路上,“成功就在努力的路上”!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向美好的明天走去。13. 销售世界上 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14. 不要匆忙的走过一天又一天,以至于忘记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生命不是一场速度赛跑,她不是以数量 而是以质量来计算,知道你停止努力的那一刻,什么也没有真正结束。15. 也许终点只有绝望和失败,但这绝不是停止前行的理由。16. 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7. 我颠覆了整个世界。只为了摆正你的倒影18. 好的想法是十分钱一打,真正无价的是能够实现这些想法的人。19. 伤痕是士兵一生的荣耀。20.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21. 多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可以”,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不可能”束缚,才能不断超越自我。22. 人生本来就充满未知,一切被安排好反而无味——坚信朝着目标,一步一步地奋斗,就会迈向美好的未来。23. 回避现实的人, 未来将更不理想。24. 空想会想出很多绝妙的主意,但却办不成任何事情。25. 无论什么思想,都不是靠它本身去征服人心,而是靠它的力量;不论靠思想的内容,而是靠那些在历史上某些时期放射出来的生命的光辉。——罗曼·罗 兰《约翰·克利斯朵夫》26. 上帝助自助者。27. 你的爸妈正在为你奋斗,这就是你要努力的理由。28. 有很多人都说:平平淡淡就福,没有努力去拼博,又如何将你的人生保持平淡?又何来幸福?29. 当事情已经发生,不要抱怨,不 要沮丧,笑一笑吧,一切都会过去的。30. 外在压力增加时,就应增强内在的动力。31. 我们每个人都应微笑面对人生,没有了怨言,也就不会有哀愁。一个人有了希望,就会对生活充满信心,只要你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以 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32. 勇敢的人。——托尔斯泰《袭击》33. 昨天下了雨,今天刮了风,明天太阳就出来了。34. 是的,成功不在于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只要你努力过,拼搏过,也许结果不一定是最好的那也走过了精彩的过 程,至少,你不会为此而后悔。35. 每一天的努力,以后只有美好的未来。每一天的坚持,换来的是明天的辉煌。36. 青年最要紧的精神,是要与命运奋斗。——恽代英37. 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38. 志不可立无可成之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何所底乎?--王守仁39. 拿望远镜看别人,拿放大镜看自己。40.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41.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曾国42. 在我们能掌控和拼搏的时间里,去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43. 我们不是等待未来,我们是创造未来,加油,努力奋斗。44. 人生如画,一笔一足迹,一步一脚印,有的绚丽辉煌,有的却平淡无奇。45. 脚跟立定以后,你必 须拿你的力量和技能,自己奋斗。——萧伯纳46. 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
中日关系史 PPT课件 课件 通用

②日本统治集团制定“大陆政策”
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④清政府实行“避战求和”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③
3、抗战初期,国共两个战场的相同之处是:
A.采取了相同的抗战路线 B.积极组织民众抗战
C.进行了积极抵抗
D.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基础问题 探究 例1
结合唐代 史实分析古代
——《近代中日关系的特征》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19世 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期间日本不断 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的原因。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19世 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期间日本不断 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的原因。
日本 日本地理条件
中国
军国主义特征
落后 妥协
默许
?
国际社会 纵容
?
建 大社 大会 加的 强过 了渡 中。 国同日本的
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
相互了解和友谊。
结合唐代史实分析古代中日两国 友好交往对两国各产生的影响。
日本
1、友好交往的影响是相互的。
2、但主要是中国文化对日本 中国 的影响。
?
结论
基础问题 探究 例2
“从1894年到1945年这52年内,日本在 华军事行动共计10次,前后共历时35年。 换句话说,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这 半个世纪期间,30多个年头是日本以武 力反对中国。 ”
1、唐朝时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 献的人物是:
A.义净和玄奘
BB.吉备真备和鉴真
C.吉备真备和玄奘 D.义净和鉴真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就有
密切的交往;但在近代日本却成为侵华的 主要国家。回答1-3题。
2、1894年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
中日关系史料辑

日本政治与教育
在政治方面,6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参考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施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订了《大宝律令》。
元至元二年(1336年),日本将军足利尊另立天皇,日本分裂为南北朝,相互攻战。溃兵败将,流亡海岛,与冒险商人结合,至中国沿海走私及掠夺,史称“倭寇”。明太祖朱元璋曾三派使臣至日本交涉,均无结果。为此,洪武、永乐年间,明廷不断加强海防:建立强大水军,加强海上巡逻,针对风汛及倭寇活动规律,春季舰队出海,分路巡弋,相机歼敌,秋季返航;建立沿海卫所,筑城驻军戍守,根据水文、地形,在倭寇可能登陆位置及战略要地,修筑城塞台堡。从辽宁至广东沿海,设50余卫,100多所,1000余寨堡营垒,50余水寨及200余巡检司。戍守卫军及弓兵30余万,装备战船2000余艘。由于拥有强大舰队,所以采取了“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的近海歼敌海防战略方针;“倭来则大船薄之,快船逐之”,使其“欲为内寇不可得”;如进至海岸,则水军与旗军密切配合,协同歼敌。因海防体系严整,又有较大纵深,故倭患损失甚小。至嘉靖时,国势衰微,海防废弛,屯卫制度破坏。舰船十存一二,卫所缺员过半,现存旗军亦多老弱,军官又多世胄纨绔,不习军事。而日本正值战国时期,各方诸侯均拥兵自重,支持倭寇向外掠夺,以补军费。因而中国沿海倭患复炽,又因大批海盗及地方豪绅富商亦与之暗结,致倭寇更为猖獗。
鉴真,姓淳于,扬州人。他对于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他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险,双目失明,终于在754年(天宝十三年)携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日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所建,它对日本建筑有重要的影响。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双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对日本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日文化关系PPT课件

2.中日文化交流 的重要性
学习总结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苏菜:即江苏菜系。由徐海、淮扬、南京和苏南四种风味组 成,是宫廷第二大菜系。今天国宴仍以苏菜为主。
粤菜:即广东菜菜,由广府、客家、潮汕三种风味组成,在中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粤菜馆。在国内、海外影响极大。
闽菜:闽菜是以闽东、闽南、闽西、闽北、闽中、莆仙地方风 味菜为主形式的菜系。以闽东和闽南风味为代表。
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 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 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 教和基督教。中国公民可以 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 仰和表明宗教身份。据不完 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 信徒一亿多人,宗教活动场 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 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 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 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 所。
八大菜系特色菜赏析
肉末海参
一品寿桃
麻婆豆腐
鱼香肉丝
金寿桃 狮子头
清炖蟹粉
烧片槽鸡
剁椒鱼头 叫花鸡
古老肉 西湖醋鱼
中日服装文化看点
1.服饰也能说话 2.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3.服饰代表民族文化的形象,着装
是民族思想的象征。 4.服装文化具有人际传播的功能 5典雅舒展的气度美
服装文化
旗袍:
日本宗教信仰:
日本是个多宗教国家,主要有 神道教、佛教、基督教三个大 的宗教和许多小宗教。日本共 有神道教信徒10523万人,佛教 信徒9419万人,基督教信徒 174.5万人,其他宗教的信徒 1021万人,合计共有各类宗教 信徒209273063人。
中日关系PPT

“从隋朝到唐 朝初期,日本对华 遣使时多为政治目 的,而且带着一种 骄傲态度,甚至是 傲慢。”
------北京大学中国 古代史研究中心教 授王小甫
日本遣唐使纪念碑
遣唐使
日本皇室为汲取隋唐王 朝统治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文 化,多次遣使到中国和唐朝 修好,从制造、建筑到典章 制度,全面向中国学习。自 舒明天皇2年(公元630年)至 宽乎6年(公元894年)间,共 任命遣唐使19次,其中成行 并到达长安的有13次。
风俗习惯上端午节饮菖蒲酒,七月七乞巧节,重阳节 登高都是从唐朝传入。
----选自旧版《历史》教科书
二、明清时期的倭寇问题
倭寇一般指指13至16世纪期间活跃于朝鲜
半岛及中国大陆沿岸的海盗。在倭寇最强盛之时, 他们的活动范围曾远至东亚各地、甚至是内陆地 区。倭寇的组成并非仅限于日本海盗,只是由于 这批海盗最初都来自日本,所以被统称为“倭 寇”。及至后期,由于日本国内政治形势转变, 加上官府的管制,日本人出海抢掠船只的事件逐 渐减少。
致力于和 平与发展的 友好合作伙 伴关系!
1998年《中日联合宣言》签署
2006“破冰之旅”
2007“迎春之旅”
2007融冰之旅
2008暖春之旅
1978邓小平出访日本
2008胡锦涛出访日本
胡锦涛抵达日本开始国事访问
2008年5月6日 中国国家主席 胡锦涛,当地时 间六日下午约一 点四十分,乘专 机抵达日本东京 羽田机场,开始 对日本进行为期 五天的国事访问
日本天皇明仁在皇宫内广场为胡锦涛访问日本举 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历史是最富哲理的教科 书。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 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 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 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 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各国 人民永享太平”。
中日关系PPT课件.ppt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朝皇帝赐一个封 印给日本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 材料一:
《马关条约》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 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白银两亿两; 3、增开沙市、重庆、苏州、 杭州为通商口岸; 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 设工厂等。
靖国神社是日本明治时期建立的,供奉着东条英机等14名二战 甲级战犯和约2000名乙、丙级战犯的牌位。靖国神社已成为日 本右翼势力的精神支柱和聚会地。
2001年8月13日、2002年4月21日、2003年1月14日、2004年1月 1日、日本首相小泉四次参拜靖国神社。
教科书问题
关于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新的教科书不提日本首先 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而用暧昧的“日清两军发生冲 突,日清战争开始了。”
--1895年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日 本发动了九一八事 变,侵占东北三省, 发动七七事变,开 始全面侵华战 争……
中日关系的现状
日本现任主要领导人依然没有放弃参拜靖国神社的立场, 日美两国公然把台湾问题列为日美共同战略目标之一, 日本还在教科书问题上,在东海油气田开采、专属经济 区划分和钓鱼岛主权归属上咄咄逼人,态度强硬,企图 逼我让步,并公开阻挠欧盟解除对我军售禁令等,致使 中日关系出现复杂局面。
韩国国会议员金永镇在东京永田町国会议员会 馆前静坐绝食示威,抗议日本文部科学省审议 通过歪曲历史事实的教科书。
2001年版的日本新教 科书使用率只有0.036 %,这次日本右翼希 望达到10%,但是我 估计到不了 ……
——为本学会 常务理事--林治波
关于南京大屠杀,新的教科书在《日中战争》一节 的正文中的括号内加了一句话:“(那时,日本军 队导致民众中也出现了很多死伤者,这就是南京事 件)”,将大屠杀以“事件”一词轻轻带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的早期现代化运动
※“近代化”:日语中至今仍单纯使用“近代化”,不使用“现代化”概念。
所谓“近代化”,也就是资本主义化,即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和社会政治体制从产生到确立的过程。
它包括生产技术、科学文化、教育、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
※罗荣渠的“现代化”定义:以工业化为核心和主要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向现代工业社会嬗变并引发经济、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重建的大转变历程。
(《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1993年版)北京大学历史系已故罗荣渠教授的遗著《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1997 年),认为19世纪中期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运动经过了三次模式的转变。
一、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历程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的现代化运动大体上都经过了从低层次改革到高层次变革两个发展阶段。
所谓低层次的改革,就是在生产技术、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而高层次的变革则是国家政冶经济制度的改革,其核心是改革派或革命派参与以至掌握国家政权。
近代中日两国的早期现代化运动大体上都是按照这样的先后顺序进行的。
但发展的进程及其成果却有很大的不同。
1、日本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天保改革:日本天保年间(1830—1843)德川幕府和西南各雄藩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
由于连年饥荒,各地民众不断暴动,为加强幕府的统治力量,幕府首席老中水野忠邦于1841-1843年推行改革,由于没有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方向故收效甚微。
而各雄藩同时期的改革却取得了一定成就。
长州藩于1838年压制豪商,保护中下级武士,开展往来大阪的海运贸易,改善了本藩财政。
萨摩藩拖延偿还债务,控制糖的收购和销售,充实了本藩的海军力量。
肥前、土佐等藩也进行了改革。
通过各藩的改革,中下级武士及部分豪农出身的知识分子掌握了各藩的实权,为西南四强藩成为后来倒幕运动的根据地奠定了重要基础。
□安政改革:1853年培理舰队入侵后,为应付外国侵略,幕府和西南各藩在安政年间(1854—1859)进行的改革。
幕府在首席老中阿部正弘主持下进行了幕政改革,如创办洋学所,翻译西书,吸收西洋文化;编练新式海军,加强海防等。
在幕政改革的同时,长州、萨摩、土佐、肥前等藩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如,破格提拔有才干的武士参与藩政,发展藩营企业和对外贸易,鼓励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创办军火工厂,购炮练兵等。
改革进一步增强了西南各藩的实力,为未来的倒幕维新运
动创造了条件。
※1863年8月后,“尊王攘夷运动”转变为武装倒幕运动;1868年初明治新政权的建立,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下级武士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1889年《明治宪法》的颁布及第二年国会的召开,确立了皇室、财阀、军部等特权大资产阶级掌握国权政权的日本式的君主立宪政体——近代天皇制,标志着日本基本上完成了向资本主义近代国家的转型。
至此,日本早期现代化的高层次变革大致完成。
2、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政府的垮台,标志着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高层次变革的初步实现。
二、中日早期现代化运动一成一败的原因
(一)封建土地所有制及其机能有所不同。
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和日本,都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社会,但两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有所不同。
中国自秦汉以后,土地所有有制的基本形态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可以由买卖,土地占有关系处于不稳定状态;而日本则是近似于西欧的领主土地所有制,领主的土地由长子继承.不能买卖和分割,相对地较为稳定。
不同的土地所有制对两国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后果。
第一,中国土地所有的流动性与开放性造成了地主土地制度的稳定性,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不容易分化出革新势力;而日本封闭性的土地占有结构,则容易从封建营垒中分化出反对派。
日本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以及下级武士从封建统治的支柱变成了反封建的领导力量。
第二,中国地主阶级对农民无限制的榨取,造成了农民特别贫困和经济发展的长期停滞;日本幕藩领主对农民有限度的剥削,使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和商品经济在农村中的发展都远胜于中国。
第三,中日两国的封建主阶级,对城市商业和高利贷资本依赖程度有弱强之别,从而使商人在中日两国的地位和作用完全不同。
(二)政治体制不同:中国是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而日本则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幕藩体制。
中国统治阶级内部很难出现反叛力量和从事革新运动的根据地。
日本的幕藩体制:
□幕藩体制:日本德川时代一种政治统治与经济剥削相结合的统治制度。
幕府将军掌握全国最高的政治和经济权力,统领各藩国的二百六十多个大名,以一般武士为统治基础,统治与剥削广大的农工商等级。
※总之,中日两国政治体制的差异,即有无可能从统治阶级内部更多地分化出有组织的反对派,有无实行革新政策的政治据点,是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运动成败的原因之一。
(三)中日两国对待西方先进文化的态度不同
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运动成败,同两国长期以来在吸收先进文化方面持不同态度有很大关系。
开国前西学在两国的传播已出现重大差异,开国后在学习西方、推进本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中日两国也存在不同的心态,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和方法。
1、中国方面:
初步开国到现代化运动正式启动前,林则徐编写了《四夷志》、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采用西方的工业技术以至科学来巩固中国的封建主义的专制统治及“圣道”。
戊戌维新派是在“托古改制”的古旧形式里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加之维新派过分依附于传统的权威,从而使维新运动未能摆脱封建传统的阴影。
“托古”和“尊皇”依然制约、影响了西学传播的深亡度。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的主张与西方典型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也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民族主义。
总之,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先进的中国人,无论是洋务派、维新派、还是革命派都提出了学习西方、改革现状的主张和口号,并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与实践。
尽管他们对西学的认识程度不尽相同,政治主张各有差异,但都未能摆脱旧传统、旧观念的束缚,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未能迈开全面学习西方的步伐。
2、日本方面
19世纪50年代初步开国后,“兰学”转“洋学”。
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后,更明确宣布要“破除旧来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公开表达了向西方学习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1871年11月,岩仓使团前往欧美考察学习。
遍访了欧美12国,不仅使明治政府领导人开阔了眼界、坚定了向西方学习的信心,而且吸收了欧美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的经验,确定了学习的样板和目标。
通过对开国后中日两国学习西方文化的历史过程的回顾,不难看出有一个重要差异,即日本吸收近代西方文化采取“共时性”方式,而中国则采取“历时性”。
前者就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并举,后者就是则伴随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头痛医
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在不同方面分阶段地吸收。
“历时性”的方式,就使中国在不同时期所吸收的西方文化处于割裂状态,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
(四)两国早期现代化关键时期所处的国际环境有所不同。
从低层次改革转向高层次变革是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高层次改革的成边与否与所处的国际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1 9世纪60年代末发生在日本的明治维新与19世纪90年代末发生在中国的戊戌变法,相距虽然仅为30年,但两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则截然同,前者遇到的是各种“助力”,后者则为强大的“阻力”。
日本明治维新时的国际环境十分有利。
第一,中国是当时西方列强争夺的重点,而位于远东边缘的岛国日本,因领土狭小,资源贫乏且战略价值不高而尚未引起西方列强的足够重视。
第二,19世纪中期爆发的伊朗的巴布教徒起义、中国的太平天国滔运动、印度的民族大起义等亚洲各国人民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牵制和削弱了西方殖民者的力量,使其没有余力扩大对日本的侵略;亚洲人民的反抗斗争,也促使殖民者改变了他们对日本的策略。
第三,19世纪50—60年代,欧美各国的国内外局势动荡不安,均无暇顾及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