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_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复习资料
2020春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

第二课明清文化的发展第一框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见学生用书P10]一、明清文化的特点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处于剧烈变动的重大历史转折阶段。
一方面,__文化专制__不断加强;另一方面,__思想文化__、__科学技术__领域萌发出新的气象,由此呈现出沉暮与开新交织的格局。
二、明清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专制1.目的:__巩固统治__。
2.措施(1)文字狱含义统治者故意从诗文中摘取片言只语,罗织罪名,对作者加以严厉惩罚,这种做法称为“文字狱”表现①明朝的文字狱:__朱元璋__屡兴文字狱②清朝的文字狱:清朝的文字狱更多,获罪的大多是__下层知识分子__危害文字狱制造了严重的恐怖气氛,知识分子人人自危,不敢议论时政,不敢研究现实,思想文化领域呈现万马齐喑的景象实质__思想文化专制__(2)科举考试的变化——__八股取士__变化明清时期,仍然采取科举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但考试的内容和形(3)销毁或篡改书籍:清朝在统治安定后,大规模编纂书籍,其中最著名的是《__四库全书__》,但在编纂过程中,清政府对全国图书作了一次大检查,大批书籍被认定对清朝统治不利,遭到销毁或篡改。
◆拓展提升1.文字狱与八股取士的对比2.中国封建社会加强思想统治的主要措施秦朝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统治,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明清文字狱、八股取士3.“四书”“五经”“四书”是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一、选择题1.“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雍正皇帝时期的一位进士因为写了这两句诗而被斩首。
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B )A.设立特务机构B.制造文字狱C.实行八股取士D.设立军机处2.赵秉忠是明朝万历年间的科举状元,他的殿试卷子是我国大陆现存的唯一的状元卷。
该卷肯定涉及的内容有( D )A.经济政策B.时事评论C.诗词歌赋D.“四书”“五经”【解析】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X围内命题,故D项正确。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5.3.2《近代前夜的危

《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丝绸之路开辟②实行闭关政策③郑和下西洋④鉴真东渡日本A.①④③②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上重大事件发生时间的了解。
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鉴真东渡发生于唐朝,明初郑和下西洋,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正确答案为A。
2. 乾隆二十二年,清廷下令关闭宁波等港口,仅留广州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清朝实行的闭关政策是指( )A.全面禁止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易C.不许外国人来华D.禁止中国对外交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清朝闭关政策概念的了解。
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不是禁止对外贸易和交往。
正确答案为B。
3.台湾统一之后,康熙皇帝在与大臣的谈话中说道:“先因海寇(郑成功),故海禁不开为是。
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从中可知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是因为()A.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统治者无视商业利益C.防范西方列强的入侵 D.抵御郑成功抗清力量【解析】本题考查清初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
通过材料分析,可以得出清初统治者实行全面的海禁政策是应对郑成功海外抗清力量的具体措施。
正确答案为D。
4.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月,英国商人洪仁辉第二次率领商船到宁波贸易。
乾隆皇帝担忧“洋船至宁波者甚多。
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一澳门矣,于海疆重地,民风土俗,均有关系”,于是,下令实行“一口通商”政策。
这表明乾隆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法律意识欠缺 B.防止清统治出现危机C.应付中外的不满情绪 D.清政府骄傲盲目自大【解析】本题考查清朝中后期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主要说明乾隆皇帝因为担心洋人来华贸易制造事端,从而关闭通商口岸。
正确答案为B。
5.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
其影响是( )①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②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③使得中国更加闭塞停滞④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闭关政策带来的影响。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https://img.taocdn.com/s3/m/840e9158a45177232f60a252.png)
历史作业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本题2分)《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xiéháng(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 )A. 扩大六部权力B. 改革丞相制度C. 扩大地方权力D. 加强君主专制2.(本题2分)明初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财政、司法和军事。
这一措施有助于(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 削弱地方行政权力C.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3.(本题2分)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自己鲜明的时代主题。
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是()A. 特务统治的强化B. 思想控制的强化C. 文化专制的强化D. 专制集权的强化4.(本题2分)下图对联行文巧妙,其表达的意图是( )A. 赞美唐朝繁荣开放B. 嘲讽宋朝重文轻武C. 抨击明朝专制皇权D. 颂扬清朝帝王功德5.(本题2分)我国古代,自秦汉到明清,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基本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④逐渐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6.(本题2分)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在经济上打击封建地主阶级的行动是A. 陕北起义震惊全国B. 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C. 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D. 共进北京推翻明朝7.(本题2分)下列政权中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是①隋朝②唐朝③元朝④明朝A. ③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8.(本题2分)某人是大明子民,他出生的那年明朝宗室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内战。
请你从以下有关他生活的四个片断中选出不可能是事实的一项A. 清早起来埋头苦读“四书”“五经”B. 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C. 中年时被授予左丞相一职D. 他的儿子被锦衣卫捉去拷问10.(本题2分)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会导致权力的腐败,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对官吏的监察。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课件

清朝:加强西北地区的管辖
(1)平定准噶尔叛乱 (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3)设立伊犁将军
清朝:加强西藏的管辖
1、建立册 封制度
A、赐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 B、赐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2、设置驻藏大臣:1727年(雍正帝)驻藏大 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3、建立金瓶掣签制度
一是保证确定转世灵童的公平性,更重要的 是体现中央权威、维护国家统一。
2.出现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何时?何地?何行 业?其典型表现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征?
明朝中后期
苏州、松江等江南地区 纺织业部门
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以生产商品为目的, (雇主与雇工)
具有雇佣的资本主义
性质的生产关系
3.逐渐形成了资本雄厚的地区性商人群体----商帮 晋商和徽商 4.白银在明代中后期成为主要货币 5.明清时期,中国对外产品:茶叶,生丝,土布,瓷器等 大量进入国际市场。
• A.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B.驱逐了外国殖民势力
• C.增进了中外友好交往
• D.巩固了清朝的海防
农耕文明的繁盛
康熙帝
雍正帝
乾隆帝
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恢 复,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 1.高产农作物甘薯和玉米一定程度解决15世 纪以来中国因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粮食紧 张问题
•
追求民主和科学
思想
对外关系上 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侵略 闭关锁国
对比结论 中国专制主义日趋腐朽,中国国力和西方的差距 大大拉开了。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 12.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志 • 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 B.手工技术水平空前提高 • C.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 D.手工作坊大量增加 • 13.清朝统治者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
[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综合探究
![[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综合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6769b04703d8ce2f01662323.png)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1.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 )A. “贞观之治”B. “乾隆盛世”C. “开元盛世”D. “文景之治”2.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丛书是( )A. 《红楼梦》B. 《永乐大典》C. 《四库全书》D. 《康熙字典》3.法国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A. “贞观之治”B. “乾隆盛世”C. “开元盛世”D. 忽必烈统治时期4.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率领使团来到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A. 为乾隆皇帝庆寿B. 用炮舰打开中国大门C. 传播西方的工业文明D. 开拓英国的海外市场5.当西方各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华文明却日渐落伍。
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有( )①专制皇权高度加强②农业仍然是经济的主体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实行闭关政策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6.下列属于乾隆时期的危机有( )①人口增长过快②1750年中英差距拉开③官员腐败④连年出现文字狱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7.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名义是代表英王为清朝哪一位皇帝祝寿的( )A. 康熙B. 雍正C. 乾隆D. 嘉庆8.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名义是代表哪一位英王为清朝皇帝祝寿的( )A. 乔治三世B. 伊丽莎白C. 维多利亚D. 乔治六世9.乾隆年间,一个英国使团来到中国,他们眼中的中国是一个“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的国家,而在乾隆眼中,清朝是一个“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天朝上国,造成如此反差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朝的闭关政策B. 清政的文化专制C. 外国人对中国不了解D. 乾隆的自夸10.范小静在《十三行故事》一书中写道:“鸦片战争打响,广州的林则徐给朝廷的奏折中这样分析敌情:那些英国人的装束,全身缠裹得紧紧的,腰和腿都僵硬得很,一跌倒在地上就爬不起来。
复习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 王安石变法 的历史背景 是什么?
澶渊之盟
西夏钱币
• 帮小明手绘简易图示说明北宋和南宋 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分布情况。
• “江淮赋税,国用根本” ——杜牧《樊川文 集》 •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范祖禹《宋史》 全国的经济 • “国家根本,全赖于东南” ——黄公度《知 重心完成南 稼翁集》 移 • “东南今为国家根本之地”——张守《毗邻 集》 • “(东南)足以裕国”——范祖禹《宋史》 • “苏湖熟,天下足”
2、如图,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心。阅 读图片,回答问题:
(l)仔细观察图一、图二,从图中分别可提取哪些信息?
(2)图一、图二分别是中外美术作品生动地展现了人类社 会哪一历史阶段城市发展的风貌?突出反映了古代城市的 发展与哪些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3)历史信息的载体与流传方式是多样的。除美术作品外, 学习历史时还有哪些了解历史的途径?
复习: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之二
1、 年,赵匡胤发动 建立宋朝, 定都 。 2、赵匡胤采取了 的策略,士人受到 社会普遍尊重。 3、北宋时期,中国境内还有几个少数民族政 权,主要是 在北部建立的 和 在 西北建立的 。12世纪初, 首领阿骨 打建立 。
4、北宋与辽的和议。历史上称为 。 5、1127年,赵构称帝,定都 ,史称 。 6、南宋时, 是抗金名将,取得 。 7、1206年, 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建 立 。1271年, 建立元朝,定都 。 8、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建立 制度管理, 设 加强西藏管理。 9、 时,全国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河流域 到长江流域的转移。 10、宋元的科技成族奏曰:“汉人无 补于国,可悉空其地以为牧场。” ——《元 史》 材料二 世祖即位之初……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 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颁《农桑辑要》 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中统元年(1260年) 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巡 行郡邑,察举勤惰。——《元史﹒食货志﹒农桑》 材料三(元朝)“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 越海表” 。——《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蒙古贵族什么观点?从材料二看, 元朝统治者采纳了这种观点吗? (2)材料二反映了忽必烈怎样的执政举措?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根据所学知识,为巩固 统一,忽必烈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单元测试题

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40分)1、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宰相)的地位,我国古代设立和废除丞相(宰相)制度的朝代分别是()A、秦朝和明朝B、秦朝和唐朝C、西汉和唐朝D、西汉和明朝2、“商贾大于农工”,列在“士”之后,位置升至第二。
这一变化发生在()A、隋朝初期B、宋朝中期C、明朝末年D、清朝末年3、在目前预防和治疗甲型H7N9等疫病过程中,下列著作中可能提供治疗方法的是()A、《本草纲目》B、《天工开物》C、《徐霞客游记》D《农政全书》4、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能是()A、决定军国大事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5、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A、皇权日益加强B、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C、皇权代替相权D、皇权与相权协调6、当中国的君主集权迈向顶峰的时候,西方国家正()A、进行反封建的思想革命B、开辟新航路C、进行政治革命确立民主政体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7、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正确的是()A、由元杂剧发展而来B、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C、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D、南方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8、明清时期,城市居民的主要娱乐活动是()A、看小说B、观赏戏曲C、书法创作D、绘画9、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并逐渐成为文学主流是在()A、唐宋时期B、宋元时期C、明清时期D、清朝后期10、“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这段话描绘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对外航海活动()A、郑成功收复台湾B、鉴真东渡日本C、戚继光抗倭D、郑和下西洋11、:“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在版图”。
这是张学良先生对一位古代民族英雄的赞词,这位民族英雄是( )A、戚继光B、郑成功C、康熙帝D、左宗棠12、明清商业发达,电视剧《乔家大院》描述的就是这一时期商人阶层发展的传奇故事。
第五单元_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一课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5.1.1 明清帝国的兴替
5.1.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 明清民族政策:明:防御政策(增修长城);
清:怀柔政策(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喇嘛庙、册封达赖、班禅等);
2. 明至清前期,中央政府加强边疆地区管理措施:
①措施:
②意义:维护国家统一,奠定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设置台湾府(系,巩固东南海防)
5.1.3 农耕文明的繁盛
农业①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
②培育、引进、推广大量新品种(甘薯、玉米);明至清前期,我国
农耕文明达到鼎盛手工业棉纺织业特别发达(了解即可)
②民间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明朝中后期,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①工商业市镇兴起;②商帮形成(徽商、晋商)
商业③沿海各地海外贸易活跃
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新旧
5.2.1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目的:维护统治,加强思想文化专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一课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5.1.1 明清帝国的兴替
2.清朝(1636-1912):
5.1.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明清民族政策:明:防御政策(增修长城);
清:怀柔政策(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喇嘛庙、册封达赖、班禅等);
2.明至清前期,中央政府加强边疆地区管理措施:
①措施:
②意义:维护国家统一,奠定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设置台湾府(联系,巩固东南海防) 。
5.1.3 农耕文明的繁盛
农业①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
②培育、引进、推广大量新品种(甘薯、玉米);
明至清前期,我国①工具、技术、产品质量、行业种类、规模、产量超过前代,农耕文明达到鼎盛手工业棉纺织业特别发达
②民间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③明朝中后期,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①工商业市镇兴起;②商帮形成(徽商、晋商)
商业③沿海各地海外贸易活跃
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5.2.1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1.目的:维护统治,加强专制统治权威
2.措施: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
3.明清科举考试制度:八股取士
内容变化: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不准发挥自己见解
形式变化:答卷文体为八部分,称八股文
影响: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目的:为皇帝培养忠实的奴才
5.2.2 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
1.黄宗羲:(1)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2)经济上,认为工商皆本
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反映人们对封建统治的反抗,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
说明了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反封建思想应运而生。
3.在19世纪中期的北京,在徽、汉两个剧种的基础上形成京剧
4.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为世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
5.2.3群星璀璨的晚明科学巨匠
1.明朝科学技术发展原因
社会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繁荣
2.明朝科学巨匠及其他们的贡献
(1)医学家:李时珍
贡献:《本草纲目;创立当时世界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观点等(2)农学家:徐光启
贡献:编写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他被后世誉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他是引进西学第一人。
和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编写《几何原本》
(3)宋应星
贡献:编著《天工开物》,一部总结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
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
贡献:编写了《徐霞客游记》,最早揭示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各种特征。
他是世界上科学考察石灰岩地貌的先驱。
3.明清中国与西方科技差距拉大的原因:
文化专制和八股取士,封建制度日趋衰落,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等
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危机
5.3.1 皇权膨胀
1.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在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设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听命于皇帝。
又设殿阁大学士,为自己的侍从顾问,后形成内阁制度。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2.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控制,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
明朝还设立“廷杖”制度,官员如果违背皇帝的意旨,就会在殿廷上挨板子。
3.清朝初期,政权机构的设置仿效明朝制度,同时保留议政王臣会议。
到了雍正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军机处。
5.3.2 近代前夜的危机
1.“重农抑商”政策
统治者担心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影响农业的发展,危及统治。
中国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闭关锁国
⑴主要原因:以“天朝上邦”自居(夜郎自大的心态)
⑵直接原因:防范自卫(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居民聚集力量抗清)
⑶具体措施:严厉的海禁;只开放四个港口;只允许“广州十三行”经营对外贸易
⑷影响:在抵御媳妇殖民者侵略发挥一定的作用,确使中国更加闭塞、停滞,远离世界发展。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T5.1 回望“盛世”余辉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确立了世界大国地位
2.农耕文明达到鼎盛,农业、手工业、商业取得巨大进步
3.中国经济总量世界领先
4.文化继续发展
T5.2 透视“盛世”阴影
1.人口增长过快——社会危机
2.官员不为民办实事——失去民心
3.思想控制严密——文字狱
4.工业化水平停滞不前——中英差距拉开
T5.3 从马戛尔尼使华看盛世危机
清帝国实质上是虚弱的,中国军队战斗力很弱,所用武器落后。
但清朝统治者仍认为是全世界的“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