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习方法指导丛书参考答案

学派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老子 墨子 韩非子 孙武 孙膑
时代
主要主张
著作
春秋 野仁冶的思想曰有教无类尧因材施教
叶论语曳
战国
野仁政冶曰野民贵冶尧野君轻冶和野富贵不能淫袁贫贱 不能移袁威武不能屈冶的道德准则
叶孟子曳
春秋
主张野无为冶袁要求人们顺应自然曰具有辩证思 想
叶道德经曳
1
新课标窑学习方法指导丛书窑历史与社会八年级窑上册
渊圆冤地理环境证明院埃及位于非洲的东北部袁这里终年干旱少雨袁尼罗河成了唯一的水 源遥 若无此水源袁埃及人将无法生存遥 由于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袁河水灌溉了两岸的土地袁还 给地面铺上了一层肥沃的淤泥袁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遥 河水退却后袁埃及人依靠集 体的力量袁用粗糙简陋的工具袁清除荆棘袁排干沼泽袁开沟筑坝袁辛勤耕耘遥
第三课 西方古典文明
我做做 员援阅 圆援悦 猿援粤 源援月 缘援悦 远援粤 苑援阅 愿援悦 怨援悦 员园援悦 员员援悦 员圆援阅
读与思 员猿援渊员冤罗马与迦太基国进行争霸战争遥 罗马胜利袁成为地中海霸主遥 渊圆冤罗马在扩张过程中袁掠夺了大量的奴隶袁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快速发展遥但奴隶地位
低下袁处境悲惨袁与奴隶主阶级矛盾冲突日益激化遥 员源援渊员冤古代的征战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遥 同意袁因为虽然在征战这
公元前 员愿 世纪
印度河与恒河
古埃及
汉谟拉比
渊圆冤印度的种姓制度
第一等级
首陀罗
用野原人冶的手创造
统治阶级
第二等级
刹帝利
用野原人冶的嘴创造
第三等级
吠舍
用野原人冶的腿创造
被统治阶级
优品课件之2018届新教材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复习提纲

2018届新教材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复习提纲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提纲(重要资料妥善保管)【本单元综合解说】本单元主要讲说了中国农耕文明的新高峰――明清两朝的统治(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
这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空前和发展,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疆域版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新旧力量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激烈,君主专制统治高度膨胀。
清朝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钳制思想等政策,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因素的成长,使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发生逆转。
远离世界发展潮流的清帝国陷入深刻的危机【单元重点】【单元难点】 1.明清帝国的兴替和明清的统治者措施及影响; 2.明清巩固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意义; 3.明清农耕文明繁盛的表现 4.文字狱及其危害,八股取士及危害 5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和黄宗羲的主张 6.古典小说的兴起 7.晚明的科技成就8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 1.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及加强边疆地区管理的措施及意义; 2.明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
3.理解文字狱与八股取士的危害及实质 4.掌握明清皇权膨胀的表现 5.理解清朝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政策的影响W 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一、明清帝国的兴替(一)、明朝(1368-1644) 概况: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都城:应天明初的统治:政治:废除丞相、设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迁都北京;→强化皇权经济:奖励垦荒、轻徭薄赋、提高手工匠身份;→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发展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明末农民起义:爆发:1627年;领导人: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结果: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
(二)、清朝(1616-1912):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一)、抵御外来侵略(二)、加强边疆治理★★1.明清民族政策:明:消极防御政策(增修长城)清:怀柔政策(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喇嘛庙,接见蒙古、x藏等首领,与他们联络感情,册封达赖、班禅等);“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形胜顾难凭,在�圆辉谙铡�★★2.中央政府加强边疆地区管理措施:①措施:②意义:维护国家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三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第一课—第三课 练习卷(附答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新课程学业成长评价题(三)第三单元(第一课—第三课)班级学号姓名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A.秦—西汉B.西汉—东汉C.东汉—三国D.三国—东晋2.“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该诗赞颂了秦王赢政哪项历史功绩?()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C.修万里长城 D.书同文,车同轨图1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拓本《秦诏版》,其铭文大意为:‚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了天下,百姓安宁,立下皇帝称号,于是下诏书于丞相隗状、王绾,依法纠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使有疑惑的人都明确起来,统一起来‛。
据此回答3—5题。
3.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应是()A.甲骨文B.大篆C.小篆D.行书4.由材料可知“秦始皇二十六年”是()A.公元26年B.公元221年C.公元前26年D.公元前221年5.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的经济措施是 ( )A.统一思想B.统一车轨C.统一文字D.统一度量衡6.在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重要因素的是()A.大修驰道,使车辆在全国畅行无阻B.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C.统一文字,推行全国D.建立皇帝制度,加强中央集权7.下列举措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A.自称“始皇帝”B.地方设县C.修筑长城D.使用圆形方孔钱8. 假如你穿越到秦朝,在中央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那么你的职务应该是()A. 丞相B.尚书令 C.郡守 D.县令9.毛泽东说:“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犹行秦法政。
”“秦法政”不包括()A.分封制B.中央集权制C.郡县制D.皇帝制10.中国银行行徽(右图2)的外观设计灵感原自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右图3),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A.秦朝B.唐朝 yC.宋朝 21* cD.清朝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第3单元

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局面。
时间跨度: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到东汉政权灭亡。
课节概述:秦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秦朝确立起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推行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政策。
秦后的汉朝,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局面,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科技成就斐然。
阶段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1.掌握秦统一的史实和统一的措施。
2.了解秦朝灭亡和汉朝建立的概况。
3.掌握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4.了解秦汉统治者为抵御匈奴侵扰所采取的巩固边疆的措施及结果。
5.知道秦汉昌盛的文明成就。
【重点】掌握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知道秦末农民起义;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及其影响;汉朝与匈奴关系的变化;秦汉文化、科技成就。
【难点】认识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对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进行评价;我国古代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秦汉文化兴盛原因。
2.推恩令: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王国问题而推行的政策,规定嫡长子继承王位后,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3.大一统: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4.西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区,称为西域。
5.丝绸之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因此,人们称这条陆上中西交通要道为“丝绸之路”。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第三单元复习提纲1、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
2、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
1、含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原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思考:1、 为什么说中华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为什么说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为什么说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为什么说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3、怎样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成因 关系 )我们的民族精神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是一面旗帜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意义)3、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2)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6分)(3)你认为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8分2、材料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身在故土还是异国他乡,每当听到这雄壮激昂、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刻,深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就像看到“神舟”五号飞向太空,看到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材料二: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
根据材料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4分)(2)结合材料一谈一谈材料二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6分)3、辨析题(14分,仅作判断不得分)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诚信缺失、道德沦丧的现象较为严重。
于是,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华传统文化正在失去它的作用。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提纲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引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显示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2)见证: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用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史书典籍,(能够传承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补充: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史书典籍以及包容性三个角度。
(3)中华文化延续和复兴的重要条件:①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②保持民族性: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③体现时代性: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取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时以为为主为我所用,努力保持民族特色;⑤立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2、博大精深表现:(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①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作用。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的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②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区域特色明显(区域性):①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
②表现(或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民族特色鲜明(民族性):关系: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③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的特性。
初三政治“传统美德”知识点总结

“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这一专题是同学们在初三政治复习的难点专题,为了让同学们对这一专题的知识点能够更加清楚,我整理了这一专题的重点。
同学们不妨把以下知识点打印下来,当做复习提纲:1.中华文化的产生、特点及具体内容产生: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
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时俱进。
具体内容: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中华文明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原因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然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去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地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影响(或作用):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及品质内容: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代代传承的传统美德。
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等。
品质:作为传统美德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5.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及作用内涵(涵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作用: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八年级上历史第四单元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第四单元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复习提纲一、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顺序。
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的趋势。
(1)远古: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黄帝炎帝——尧舜禹(2)朝代更替:夏(公元前2070年)——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秦(公元前221)——、西汉(跨公元前后的朝代)——东汉、——三国时期、西晋、东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十国、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对峙时期——元、明、清(3)朝代特点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特点:大动荡、大变革、大解放、大发展)秦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汉唐盛世:汉朝唐朝是我国古代最强盛的两个朝代,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民族融合宋元时期:农牧文化交融,传统科技发达,中外交流频繁,城市商业发达,文学艺术发达①三大分裂时期:A、春秋战国时期(特点:大动荡、大变革、大解放、大发展)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点:政权分裂、民族融合)C、五代十国、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对峙时期(特点: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农牧文化交融)②四大统一时期:秦汉时期西晋时期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③九大统一王朝: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短暂统一:秦、西晋、隋)④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北魏(鲜卑族)、辽(契丹族)、西夏(党项族)、金(女真族)、元(蒙古族)、清(满族)⑤少数民族建立统一全国的王朝:元、清(4)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A、中国历史具有连续性的趋势。
(是世界上唯一连续五千多年,从未中断过的文明)B、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主流。
(统一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合则利,分则害。
)二、中国朝代更替(一)、夏朝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 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启破坏禅让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二)、商朝:甲骨文: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是商王贵族占卜的内容,称为“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课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1.秦朝建立
时间: 公元前221年 建立者:嬴政 定都:咸阳
意义:结束了诸侯国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1.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上:建立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首创“皇帝”一词成为两千多年中国王朝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实行郡县制)
法律上:颁布大量律令
文化上:统一文字,将秦的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
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
统一度、量、衡
(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交通上:大修驰道,拆除所有路障,统一全国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
思想上:焚书坑儒 (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重大损失。)
3.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达长城一带
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1. 秦朝亡于暴政
秦朝的暴政(统治者的残暴,滥用民力;沉重的兵役、徭役;繁重的赋税;刑罚严酷;秦二世更加残暴。),
激起民众的反抗,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2. 秦末农民起义
1) 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蕲县大泽乡 影响: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2) 项羽、刘邦领导的起义
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 ;刘邦率军入咸阳,秦朝灭亡。
3. 楚汉之争与汉朝建立
1)楚汉之争 公元前206年—前202年 项羽、刘邦
2)汉朝建立
时间:公元前202年 建立者:刘邦 (汉高祖) 定都:长安 史称:西汉
4. 西汉初年的统治
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
如:汉高祖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汉文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减轻刑罚;汉景帝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
进一步减轻刑罚等。
在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
第三课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1..汉武帝采取的大一统措施: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加强监察制度,建立刺史制度,设立司隶校尉。
经济上:中央统一铸造货币(五铢钱)
中央统一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 (董仲舒的建议)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长安设太学,地方设官学。)
(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朝廷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
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经济发展,权力集中,思想文化趋于一统的局面。
2.汉武帝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此后,西汉开始由盛而衰,外戚王莽乘机夺取政权。公元25年,西汉皇
族刘秀,即位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第四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1.秦朝与匈奴的关系:派大军北击匈奴,修建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汉与匈奴的关系:
1)汉初,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围困。
2)采取“和亲”政策,汉室将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每年赠送给匈奴大量财物。
3)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先后三次出击匈奴。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并设置郡县,派驻军队,
实施统治。
4)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提出和亲请求,王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3.汉与西域的关系:
1)两汉时,西域是指今天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区。
2)张骞出使西域 第一次在公元前138年,虽未能完成使命,但他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
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第二次在公元前119年,再次出使西域。从此,汉朝和西域的经济
文化交流频繁。(西域的葡萄、核桃、良马、地毯等传人内地;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
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
3)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
4)丝绸之路的开辟
4.汉代对南方的经营:有效管理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
5.汉朝与东亚国家的交往:汉与朝鲜半岛、 日本与汉朝的往来。
第五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已经出现用于绘图和书写的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4
世纪后,纸取代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保存和传播,
这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2.数学:《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是两部传世的秦汉时期数学名著。
3.医学:
西汉时期编定的《黄帝内经》,最早记述了人体解剖知识和血液循环情况,并系统论述了养生的基本原则。
张仲景和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
原则,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医圣”。华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
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发明了一套医疗体操,名为“五禽戏”。
4.史学: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成为此后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范例。
5.宗教: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道教的思想源于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