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导学案(1)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导读(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三国演义导读(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三国演义导读(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三国演义导读(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人们学习兴趣的不断提高和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电影和电视剧等受欢迎的视听作品不断涌现,但是文学作品在传承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而且也具有非常广泛的呈现方式,例如以电影、电视剧、音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呈现。

而《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代表之一,在历史传承、文化影响力和文学价值方面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

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文知识结构,对《三国演义》进行文学导读教学,使学生通过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的研究,从感性认知逐渐转向理性认识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一、选取教材和设置教学目标1、教材选取《三国演义》中含有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词、逼真的真实细节和强烈的人文情感,而且结构严谨、语言优美,非常适合作为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之一。

因此, 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作为教材。

2、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让学生对《三国演义》有一个全面且深刻的理解,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综合发展。

二、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1、教学方法本次教学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为学生提供书面材料和一些活动学习,同时要求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究,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展示。

2、教学过程第一节《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通过课件、PPT、影片等方式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向学生展示,分析“三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分裂、文化交流、军事斗争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人物形象和文学语言的相互关系,所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第二节《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如刘备、曹操、孙权等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真正揭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行为特点和演义风格。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和阅读感受,并参考相关材料,对人物形象的深度分析和评价。

三国演义说课导学案

三国演义说课导学案

三国演义说课导学案【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掌握《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三国演义》,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难点:理解《三国演义》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分析《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复杂性。

三、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展示《三国演义》的封面和名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展示】2. 通过图片或短视频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景象,介绍《三国演义》背后的历史背景。

【导读】3. 阅读故事开头的部分,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了解过《三国演义》吗?它讲述了什么故事?【阅读理解】4. 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第一回,然后进行集体讨论,回答以下问题:a.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他是如何创作这部作品的?b. 《三国演义》以何种历史事件为背景展开故事?c. 《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指的是哪三个国家?d. 《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形象和性格如何?e. 《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和故事核心是什么?【深入分析】5.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主要人物进行研究,并回答以下问题:a. 选定的人物是谁?他在《三国演义》中扮演什么角色?b. 研究这个人物的形象、性格、行为和话语,探究他的价值观和思想。

c. 分析这个人物在故事中的重要性,以及他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合作分享】6. 学生将各自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分享,让其他同学了解更多的主要人物形象。

【归纳总结】7. 教师总结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和核心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演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和教益。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个导学案,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还能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发展。

《三国演义》 导学案

《三国演义》 导学案

《三国演义》导学案《<三国演义> 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等,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战争策略、政治斗争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智慧,培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品味小说中的精彩情节,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感受文学的魅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和重要人物形象。

(2)理解小说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

2、难点(1)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2)探究小说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三、学习方法1、阅读法:认真阅读原著,做好读书笔记,记录重要情节和人物的言行。

2、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对小说中人物、情节和主题的看法。

3、分析法:对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进行深入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三国演义》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小说家,除了《三国演义》,还著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作品。

2、创作背景《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的历史为背景,反映了那个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矛盾。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罗贯中在民间传说、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历史知识,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

3、作品影响《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在中国广泛流传,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读者的喜爱。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也成为了戏曲、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形式的重要素材。

五、学习过程1、阅读原著(1)制定阅读计划,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对《三国演义》的通读。

(2)阅读过程中,注意标记不理解的字词和语句,通过查阅工具书或请教老师同学解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导学案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作者、思想内容、价值等;2.识记一些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熟语、歇后语;学习过程【知识链接】1.作者及名著的形成《三国演义》的编撰者是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

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

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

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

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三国演义》的形成:晋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宋代讲史平话“说三分”;元代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明初罗本贯中编撰《三国志通俗演义》;清初毛纶毛宗岗整理和评点《三国志通俗演义》。

2.故事梗概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倔起,成鼎足之势,直至最终都被西晋所灭,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

本书就是以此为历史背景演绎出的一部历史小说。

汉末爆发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豪强,他们彼此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战。

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辨继位,为外戚何进所制,宦官杀死何进。

袁绍起兵诛杀宦官,又被董卓打败,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

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以貂蝉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然后联合各路豪强,杀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所杀。

随后,袁绍军与另外17镇诸侯割据混战,最后,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袁绍、袁术等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刘备最初转徙不定,直至他三顾茅庐。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 人教版完美版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 人教版完美版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人教版完美

一、教学目标
- 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 掌握《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 研究分析《三国演义》中的重要场景和片段
-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背景介绍
- 介绍《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时期- 分析《三国演义》的创作动机和影响
2. 作者简介
- 了解罗贯中的生平和成就
- 探讨罗贯中为何选择创作《三国演义》
3. 基本情节
- 简要概括《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巩固章节划分和主要事件
- 引导学生思考各个阶段的意义和影响
4. 主要人物
- 列举《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并对其特点进行简要描述- 分析人物关系和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5. 重要场景和片段
- 选择《三国演义》中的若干重要场景和片段进行分析
- 引导学生理解场景和片段的意义,并进行深入讨论
三、教学方法
- 合作研究: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
- 课堂演讲:学生自行选择和解读《三国演义》的场景和片段并进行演讲
- 分析阅读: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对《三国演义》进行分析和反思
四、教学评价
- 课堂参与度: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研究来评价
- 课堂演讲和解读:对学生的解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 阅读反思和分析:通过学生的阅读作业和分析报告来评价
五、教学资源
- 《三国演义》教材和导读教案
- 课堂投影仪和多媒体设备
- 学生个人阅读资料
以上是《三国演义》导读教案的完美版。

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名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价值;识记与《三国演义》有关的熟语、歇后语;掌握名著欣赏的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语言积累以抢答的形式完成;通过人物、故事分析掌握名著欣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中国文学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经典,树立积极人生观;通过鉴赏典型形象获得精神愉悦。

教学重点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语言知识积累;了解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阅读经典,树立积极人生观。

教学过程一、美轮美奂入三国1、播放《三国演义》序幕及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一提起《三国演义》,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英雄我们脱口而出: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的确,这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智谋、权术、机变、口才、勇气……在三国鼎立的舞台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下面我们进入《三国演义》。

二、温故知新明方法1、你知道小说的定义吗?阅读小说的方法有哪些呢?2、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它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阅读能力的考查离不开小说的文体特点。

要求我们能够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这三个要素,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主题,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三、不求甚解说内容1、提问:孙刘联军和曹操集团之间的一场战役,曹操战败,三国鼎立局面基本形成。

这以少胜多的经典,是后人品味三国文化最为津津乐道之处,这是那一次战役?(赤壁之战)2、介绍著作内容。

(1)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

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导学案(高中语文必修五)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导学案(高中语文必修五)

新都一中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编制 : 周敏《三国演义》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作者、思想内容、价值等;2.识记一些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熟语、歇后语;3.通过鉴赏典型形象获得精神愉悦;确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社会历史观;教学重难点:1、故事主要情节的了解、中心人物的剖析、思想倾向的认知;2、相关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文学作品与历史记载的比较鉴赏。

导学过程:一、名著链接:展示《三国演义》篇首词。

临江仙(明·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二、名著形成西晋陈寿《三国志》宋讲史平话“说三分”元话本《三国志平话》明罗贯中编撰《三国志通俗演义》清毛纶毛宗岗整理和评点《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名著认知:《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为元末明初小说家它是为中国第一部小说,小说开山之作,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1,史实:广义上的“三国”,起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止于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司马炎灭吴,前后相续近一个世纪。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分裂时期,产生了北方、西蜀、江东三个割据政权。

在这广阔的背景下,活跃着一大批影响深远的政治人物,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长为后人所追思。

2,情节:《三国演义》一共回,它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分归晋五大部分。

(三国三大战役:之战、之战、夷陵(猇亭)之战。

)3,人物三雄:、、三绝:奸绝、智绝、义绝蜀汉五虎将:关羽、、、、。

曹魏五良将:张辽、、、、。

孙吴五都督:、鲁肃、吕蒙、、诸葛恪。

著名谋臣:卧龙、凤雏、、郭嘉、荀彧、贾诩,,4,思想主题:①:基本思想倾向是拥刘贬曹。

既有对军阀混战的乱世的愤慨,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又有对“明君贤臣”仁政统治模式的讴歌与呼唤,对重建正常的封建秩序的渴慕。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5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5

三国演义教学设想:1、我所理解的“导读”课程应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介绍名著的特色、亮点以及主旨,让学生围绕这几个点去读、去思考,会加深对名著的理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阅读名著;另一个方面就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本节课正是围绕这两点设计实施的。

2、学生因为观看过电视剧,历史课上也学到过一些三国知识,所以对《三国演义》已经有了一些了解。

由此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把相关知识回忆起来,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

3、《三国演义》可讲的内容较多,40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挑选几个比较重要的点切入。

对于作者、版本、成书过程等比较直观的信息点,学生可在教材上读到,所以就直接删掉了。

4、教学方式上注重多让学生参与,讨论、比赛、竞猜、提问、访谈等多种互动方式相结合,尽量做到以学生为主导。

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里的战争描写及主要人物形象;2、简单探讨小说主旨;3、认识小说深远的影响;4、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学计划:40分钟一、导入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学生跟唱,引出课题。

二、了解《三国演义》里的战争描写1、提问:提到《三国演义》,你想到了什么?(战争、英雄等)引出《三国演义》里全景式的战争描写2、资料补充教师介绍:《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

它描写战争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史中是罕见的。

学生齐读:《三国演义》共写四十多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包容了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的战役,写得各有个性,绝少雷同:或鸟瞰全局,或特写片段;或以寡敌众,或以弱制强;或设伏劫营,或围城打援;或江上水战,或陆上车攻;或强攻,或智取;以致火攻、水淹、马战,乃至徒手搏斗,表现各异,充分显示了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作者笔下的战争,多数并不表现得惨烈可怕,而如一曲英雄的史诗,在激扬高昂的格调中,往往洋溢着诗情画意。

有时在激烈的战争中,又穿插着一些比较轻松地场面,显得张弛有度,富有节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本书阅读------------《三国演义》把《三国》读“薄”,掌握三国故事情节脉络;把《三国》读“厚”,了解三国时代背景;把《三国》读“活”,抓住三国人物精彩片段;把《三国》读“死”,熟记三国诗词常识。

曹孟德、刘玄德、孙仲谋,“德”“谋”对决,纵横驰骋;诸葛亮、周公瑾、司马懿,“智”“慧”对决,明争暗斗;曹子桓、曹子建、曹仓舒,“亲”“情”对决,手足相残;关云长、吕奉先、张文远,“忠”“勇”对决,义薄云天。

来吧,学历史,使人明智;读文学,享受人生沉浮的洗礼!导读任务(一)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一回二、讨论主题1.你知道什么是演义吗?从《三国演义》这个名字上你能知道些什么?2.关于作者知多少?“三国”历史知多少?3.小说前面的《临江仙》词是点睛之笔,其风慷慨悲凉,传唱不绝,背诵这首词并默写一遍。

4.梳理本回情节脉络(答案不固定)十常侍之乱→()→幽州募兵→三英结识→()→剿灭黄巾5.刘关张三人出场时面貌各异,均有肖像描写,请根据文字描述为三人画像,比一比谁画的像。

(不求形同,但求神似)7.仔细阅读刘备、曹操出场的文字,看看有什么不同,想想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

导读任务(二)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二回1.梳理小说本回情节脉络刘备赴任安喜→()→挂印弃官→灵帝驾崩→()二、讨论主题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鞭打督邮”情节,可适当发挥,注重细节。

2.在鞭打督邮事件时张飞和刘备各有怎样的表现?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采用什么表现手法?导读任务(三)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三回概括故事情节 :二、讨论主题1.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谈谈李肃是如何说服吕布投奔董卓的。

2.结合第三回情节,谈谈吕布的性格特点。

3.谈谈你对董卓欲废帝的看法。

导读任务(四)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四回概括故事情节:二、讨论主题1.有人说,董卓在如何对待现任皇帝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你赞成吗?请结合本回阐明理由。

试评价这个人物形象。

2.请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嫩草少帝在永安宫作的五言律诗。

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

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

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

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3.结合本回语句,概括曹操人物形象。

导读任务(五)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五回到第七回概括故事情节:二、讨论主题1.在“温酒斩华雄”一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关羽的英雄形象?2.关于关羽出战前那杯酒的处理有何意义?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英战吕布”情节,可适当发挥,注重细节。

4.你知道什么是玉玺吗?5.第七回描写了公孙瓒与袁绍的战争,这场战争中作者着墨最多赵云,试就文段分析赵云的人物形象。

导读任务(六)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八回至第九回概括故事情节:二、讨论主题1.概述王司徒的连环计,并分析王司徒能够施行连环计的原因。

2.像董卓这样一个老于世故的人,为什么会走上贪恋女色,自取灭亡的道路呢?还有哪些历史人物跟他犯同样的错误?试举一例简析。

3.董卓被骗去“未央宫”前后,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董卓的?这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导读任务(七)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十回至第十二回概括故事情节:二、讨论主题1.在第十一回中,刘备为什么坚决拒绝陶谦的徐州之托?2.吕布谋臣陈宫言“曹操是极能用兵之人”,试列举曹操“极能用兵”的事例。

导读任务(八)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十三回到第十六回概括故事情节:二、讨论主题(四选二)1.张飞和吕布的矛盾如何产生?张飞的行为反映了其怎样的性格特点?2.曹操为何要兴义兵勤王?此举有何远见?3.这一节中讲述了孙策创业之初的艰难历程。

孙策原本寄人篱下,得人指点后继承父志,一手创办了江东基业,更在其弟孙权手中发扬光大,最终得以与曹魏、蜀汉抗力。

你认为,江东集团在乱世中生存和发展的优势有哪些?4.刘备被吕布杀败,只得出逃许都,投于曹操门下。

对此,曹操手下的谋士产生了分歧:荀彧和程昱认为应杀刘备以绝后患,郭嘉则认为决不可杀。

最终曹操听取了郭嘉的意见。

若你是曹操,是否会杀刘备?为什么?三、阅读任务宛城之战中,曹操折了大将典韦。

在祭奠典韦时,曹操哭道:“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

”虽有收拢人心之嫌,亦是真情流露。

请结合书中内容,模仿曹操的口吻,写一段文字缅怀典韦。

本次任务可选取第一人称,用现代汉语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导读任务(九)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到第二十回二、讨论主题(三选一)1. “借粮官之头”可谓是曹操将其“奸雄”性格发挥至极致的手段,当下更有人据此称曹操为“厚黑学”之鼻祖。

你怎样看待曹操此举?2.曹操欲讨袁绍,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

从这一说法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3.吕布戎马一生,最终死在了白门楼上。

可怜一代豪强,化作乌有。

你认为,吕布败在何处?三、阅读任务刘安为款待刘备,杀妻作食。

此举向来为人诟病,也是读《三国》者津津乐道之事。

读书至此,你有何感想?请撰一小文,题为《小议刘安杀妻》。

导读任务(十)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到第二十四回二、讨论主题(二选一)1.祢衡是闻名天下的名士,其“裸衣骂贼”之举骇动朝堂,请谈谈你对当时名士之流的看法。

2.在第二十四回中,曹操被称作“国贼”。

曹操为何被冠以如此名号?你如何看待他玩弄权术之举?三、阅读任务“曹刘煮酒论英雄”一节,历来传作佳话。

二人英雄之论,颇耐人寻味。

一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更有惊天骇地之势。

据曹刘二人言语,列出当时天下的主要势力,并试着分析各家实力。

导读任务(十一)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到第二十八回二、讨论主题(二选一)1.有人说,“土山约三事”一节中,既有关羽的仁义,又有曹操的仁义。

如何理解?2.“千里走单骑”使得整个三国全成了关羽一人的舞台。

仔细读读这一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试着从中发掘关羽的性格特点。

三、阅读任务“古城聚义”是三国中少有的温情画面,刘关张三兄弟在经历了乱世中的大悲大喜之后,终于再度相逢,更加上有赵云等人的加入,使得刘备势力于此东山再起。

请模仿刘关张三人的口吻,虚构一段三人重逢时的对话。

导读任务(十二)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到第三十二回二、讨论主题(二选一)1.孙权承父兄遗志,坐领江东。

有人认为,孙权的才干不及曹、刘二人,你怎么看?孙吴又何以成为日后鼎立之一足?3.袁绍死后,其集团为何分为两派、产生内讧?三、阅读任务官渡一战,曹操以弱胜强,更借此奠定了北方基业,历来为史家称道。

在这一战中,曹操得在何处,而袁绍又失在何处?谈谈你的看法。

导读任务(十三)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到第三十六回二、讨论主题(三选一)1. 这一节中,郭嘉因病英年早逝。

赤壁之战后,曹操曾痛哭郭嘉道:“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你如何看待曹操此语?2. 刘表虽为人正派,在乱世中却不足成事。

三国群雄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身上的哪些特质阻碍了其发展?3. 刘备感慨“髀肉复生”,因而堕泪,历来为后人感慨。

这一举动体现了刘备怎样的心态?三、阅读任务徐庶是《三国演义》中的悲情人物,其满腹才华无处施展,留下了一桩“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

本书的后半部分,徐庶几乎再无出场,有人认为其“最苦”。

你怎样看待徐庶的选择?若你是徐庶,又会怎么做?导读任务(十四)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到第四十回二、讨论主题(二选一)1. “三顾茅庐”是全书一重笔。

在见到孔明之前,刘备曾先后把孔明的友人、兄弟、丈人等人误当做卧龙相认。

在这些人身上,有哪些共性?2. “隆中对”是针对蜀汉制定的战略方针,使刘备感慨“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那么,从曹魏和孙吴两方的角度考虑,又可制定怎样的方针?三、阅读任务读书至此,卧龙孔明终于出山,三国乱世也将揭开新的一幕。

请用现代汉语描述一下刘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导读任务(十五)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至第四十四回二、讨论主题(二选一)1. 长坂一战,留下不少传奇:子龙的单骑救主,糜氏的慷慨牺牲,张飞的一夫当关,刘备的掷儿马前,都是可歌可泣、动人颇深。

请选取你感触最深的一个故事,给大家讲讲。

2. 孙权何以决定抗曹?你对孙权这一人物有无新的认识?三、阅读任务“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中令人乐道的一节,孔明凭胸中才识,以一己之力对抗一众江东才俊,打了一场漂亮的辩论。

仔细读读众人相互辩驳的言语,从江东众人的论点中,可见他们对联刘抗曹存在哪些质疑?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导读任务(十六)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至第四十八回二、讨论主题1. 周瑜曾对孔明动过几番杀心?你如何看待周瑜的这一做法?2. 如果说“古城相会”以温情取胜,那么“横槊赋诗”就当以慷慨著称。

大江之上,曹操大醉而歌,一首《短歌行》传于后世,读来令人心怀激荡。

聂绀弩先生曾著文提到:有此一节,就使得曹操“压倒当时的一切人物”。

默写《短歌行》并针对聂绀弩先生的话谈谈你的看法。

导读任务(十七)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到第五十二回二、讨论主题“赤壁之战”一节,篇幅巨大、内容庞杂。

作者不惜笔墨,着力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实是《三国演义》一书中最为精彩的第一重笔。

读至曹操败走华容道,关于赤壁之战的内容已基本结束,请复述赤壁之战的内容,想想孙刘联军为了击败曹操分别采取了哪些计策?这些行动为联军提供了怎样的优势?导读任务(十八)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到第五十六回二、讨论主题(二选一)1.古有昭君出塞,今有“中美合作”。

历史上,两国之间常常将婚姻作为一种外交手段,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本节中的孙刘联姻便是个著名的例子。

你如何看待这种所谓的“政治婚姻”?2.刘备到东吴和亲,与孙权首度会面。

所谓英雄相惜,二人题词甘露寺,扬鞭驻马坡,并辔而回,传为佳话,又是难得的温情画面。

然而,两人所留下的“恨石”又昭示了什么?三、阅读任务刘备远赴东吴、身陷虎口,之后却又得以带着夫人全身而退,全赖孔明的三个锦囊,由此留下了“锦囊妙计”的说法。

想一想,锦囊中的三条计策分别有何作用?导读任务(十九)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到第六十回二、讨论主题1.庞统素有“凤雏”之称,与孔明齐名。

然因其形貌丑陋,起初既不为东吴所用,又不得刘备厚待,一度屈任县令。

从这一节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2.刘备议取西蜀,蜀中人士分为两派:一方暗为内应,欲助刘备取代刘璋之位,如张松、法正;一方极力劝谏,反对刘备入蜀,欲助刘璋稳守基业,如王累、黄权。

你怎样看待这两派人物?导读任务(二十)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到第六十四回二、讨论主题1.曹操受封公卿、荣加九锡,荀彧却慨然长叹。

之后,曹操送空食盒与荀彧,荀彧会意,服毒身亡。

其中原委,作者并未点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