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李璟)

合集下载

古词《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作者李璟)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古词《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作者李璟)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李璟[五代]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栏通:阑)(何限恨一作:无限恨)标签婉约、宋词三百首、思念、闺怨、写景、荷花译文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

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

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

(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

(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注释菡萏:荷花的别称。

西风愁起:西风从绿波之间起来。

以花叶凋零,故曰“愁起”。

鸡塞:亦作鸡禄山。

这里泛指边塞。

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

“吹彻“意谓吹到最后一曲。

玉笙寒:玉笙以铜质簧片发声,遇冷则音声不畅,需要加热,叫暖笙。

赏析李璟流传下来的词作不多,所传几首词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这首《摊破浣溪沙》(有些本子作《浣溪沙》)。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

菡萏,荷花的别称。

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

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

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

西风,秋风之谓也。

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

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

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

三、四两句,由景生情,更进一步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

韶光,指春光。

在这里,作家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告诉人们:在这秋色满天的时节,美好的春光连同荷花的清芬、荷叶的秀翠,还有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在浓重的萧瑟气氛中又平添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

“不堪看”三字,质朴而有力,明白而深沉,活脱脱地抒发了诗人的主观感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唐刘禹锡诗句)。

李璟虽然位高为皇帝,但是生性懦弱,再加上当时内外矛盾重重,境遇相当危苦,此时此刻,触景伤情,从而产生无穷的痛苦和哀怨是十分自然的。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古诗赏析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古诗赏析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古诗赏析《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古诗赏析古诗带拼音版tān pò huàn xī shā ·hàn dàn xiāng xiāo cuì yè cán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lǐ jǐng李璟hàn dàn xiāng xiāo cuì yè cán ,xī fēng chóu qǐ lǜ bō jiān 。

hái yǔ sháo guāng gòng qiáo cuì ,bú kān kàn 。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xì yǔ mèng huí jī sāi yuǎn ,xiǎo lóu chuī chè yù shēng hán 。

duō shǎo lèi zhū hé xiàn hèn ,yǐ lán gàn 。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古诗翻译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

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

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

(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

(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古诗赏析《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是南唐中主李璟流传下来的词作之一。

此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写人抒情。

写景从西风残荷的画面写起,以韶光憔悴在加重,更见秋景不堪;写人从思妇怀人写起,梦回而感鸡塞征夫之遥远,倚栏而更见凄凉。

【宋词精选】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赏析

【宋词精选】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赏析

【宋词精选】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赏析【宋词精选】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赏析荷叶的芬芳使绿叶凋零,西风为绿波担忧。

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憔悴不堪。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欣赏李?流传下来的词作不多,所传几首词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这首《摊破浣溪沙》(有些本子作《浣溪沙》)。

词的第一部电影聚焦于风景。

莲花,莲花的另一个名字。

文字语言生动,作者一上来就说:“汉花香卖绿叶残”。

说出“香味”并指出它的“味道”;说“绿色”并强调其“颜色”。

此时,枯叶的味道的确令人忧郁。

西风也叫秋风。

绿波荡漾,秋水盈盈。

如果最后一句话的重点是秋天,那么这句话的重点是秋天的外观。

“悲伤”这个词是秋风秋水的化身。

因此,外部的风景立即与作者的内心情感融为一体,词作笼罩在一种浓厚的凄凉气氛中。

3、来自京圣清的四、两句话进一步突显了作者的主观感受。

时间就是春天。

在这里,作者用自己独特而深邃的感情告诉人们:在这个秋天,美丽的春天,加上荷花的芬芳、荷叶的美丽和观莲人的兴趣,是憔悴的,在浓重的凄凉气氛中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气氛。

“无法忍受”一词简洁有力,清晰深刻,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自古以来,每一个秋天都是悲伤和孤独的”(唐朝刘玉玺的一首诗)。

李?虽然他是一位大帝,但他生性懦弱。

此外,当时还有许多内部和外部矛盾,形势非常危险和严峻。

在这一刻,触摸风景和伤害感情是很自然的,会导致无尽的痛苦和悲伤。

词的下片着重抒情。

首句,托梦境诉哀情。

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鸡塞,鸡麓塞,在今陕西省。

这里泛指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

的确是“雨亦绵绵,思亦绵绵”。

“小楼”句,以吹笙衬凄清。

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彻,遍,段。

吹彻,吹完最后一段),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作家的寂寞孤清。

这两句亦远亦近,亦虚亦实,亦声亦情,而且对仗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

环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凉,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满怀怨恨。

摊破浣溪沙的诗意

摊破浣溪沙的诗意

摊破浣溪沙的诗意1、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作者】李璟,【朝代】五代十国。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2、译文与注释:①、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

②、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

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③、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

④、(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

⑤、(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3、赏析:①、李璟流传下来的词作不多,所传几首词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这首《摊破浣溪沙》(有些本子作《浣溪沙》)。

②、词的上片着重写景。

菡萏,荷花的别称。

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

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

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

西风,秋风之谓也。

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

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

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

三、四两句,由景生情,更进一步突出作家的主观。

4、作者介绍:①、李璟(916-961年8月12日),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皇帝,943年嗣位。

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

即位后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二国。

②、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

不过李璟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力下降。

③、李璟好读书,多才艺。

常与宠臣韩熙载、冯延巳等饮宴赋诗。

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

④、961年逝,时年47岁。

⑤、庙号元宗,谥号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其诗词被录入《南唐二主词》中。

5、体裁沿革编辑:摊破浣溪沙,词牌名。

又名“添字浣溪沙”。

实为“浣溪沙”之别体,不过多三字两结句,移其韵于结句而已,因有“添字”“摊破”之名。

李璟《山花子·菡萏香销翠叶残》赏析

李璟《山花子·菡萏香销翠叶残》赏析

李璟《⼭花⼦·菡萏⾹销翠叶残》赏析《⼭花⼦》李璟菡萏⾹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梦回鸡塞远,⼩楼吹彻⽟笙寒。

多少泪珠⽆限恨,倚阑⼲。

李璟词的感发则是以其⾃然风发的⼀种怀思相望之情致为主的,这⼀⾸《⼭花⼦》,就是最能表现李璟词之此种特⾊的⼀⾸代表作。

它是既有深刻精微的感受,⼜有完美适当之叙写的⼀篇佳作。

“菡萏⾹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开头两句是说,荷花落尽,⾹⽓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使⼈愁绪满怀。

开端“菡萏⾹销翠叶残”⼀句,所⽤的名词及述语,便已经传达出了⼀种深微的感受。

本来“菡萏”就是“荷花”,也称“莲花”,后⼆者较为浅近通俗,⽽“菡萏”则别有⼀种庄严珍贵之感。

“翠叶”也即是“荷叶”,⽽“翠叶”之“翠”字则既有翠⾊之意且⼜可使⼈联想及于翡翠及翠⽟等珍贵之名物,也同样传达了⼀种珍美之感。

然后于“菡萏”之下,缀以“⾹销”⼆字,⼜于“翠叶”之下缀以⼀“残”字,则诗⼈虽未表明⾃⼰的任何感情,⽽对其如此珍贵芬芳的⽣命的消逝摧伤的哀感,便已经尽在不⾔中了。

次句则是写此⼀珍美的⽣命其所处⾝的充满萧瑟摧伤的环境。

“西风”⼆字原以代表了秋季的萧杀凄清之感,其下接以“愁起绿波间”五字,这五字⾜以造成多种不同的联想和效果:⼀则就⼈⽽⾔,则满眼风波,故⾜以使⼈想见其⼀⽚动荡凄凉的景象;再则就花⽽⾔,“绿波”原为其托⾝之所在,⽽今则绿波风起,当然便更有⼀种惊⼼的悲感和惶遽,故⽈“愁起”。

本来⾸句“菡萏⾹销翠叶残”虽然在遣词⽤字之间已经⾜以造成⼀种感发的⼒量使⼈引起对珍美之⽣命的零落凋伤的⼀种悼惜之情,但其所叙写的毕竟只是⼤⾃然的⼀种景象⽽已。

西风之起绿波间,也不过仍然是⾃然景象,但“起”字上加⼀“愁”字,然后花与⼈始蓦然结合于此“愁”字之中。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这两句是说,与韶光⼀同憔悴的⼈,⾃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韶光之憔悴,既是美好的景物时节之憔悴,也是美好的⼈的年华容⾊之憔悴。

李璟《摊破浣溪沙》词两首对比鉴赏

李璟《摊破浣溪沙》词两首对比鉴赏

李璟《摊破浣溪沙》词两首对比鉴赏李璟《摊破浣溪沙》词两首对比鉴赏引导语:摊破浣溪沙,词牌名,一名“山花子”。

南唐中主李璟,分别作了《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与《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两首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对比鉴赏一下这两首词。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五代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鉴赏李璟流传下来的词作不多,所传几首词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这首《摊破浣溪沙》(有些本子作《浣溪沙》)。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

菡萏,荷花的别称。

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

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

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

西风,秋风之谓也。

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

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

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

三、四两句,由景生情,更进一步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

韶光,指春光。

在这里,作家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告诉人们:在这秋色满天的时节,美好的春光连同荷花的'清芬、荷叶的秀翠,还有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在浓重的萧瑟气氛中又平添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

“不堪看”三字,质朴而有力,明白而深沉,活脱脱地抒发了诗人的主观感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唐刘禹锡诗句)。

李璟虽然位高为皇帝,但是生性懦弱,再加上当时内外矛盾重重,境遇相当危苦,此时此刻,触景伤情,从而产生无穷的痛苦和哀怨是十分自然的。

词的下片着重抒情。

首句,托梦境诉哀情。

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鸡塞,鸡麓塞,在今陕西省。

这里泛指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

的确是“雨亦绵绵,思亦绵绵”。

“小楼”句,以吹笙衬凄清。

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彻,遍,段。

吹彻,吹完最后一段),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作家的寂寞孤清。

苏教版选修《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赏析

苏教版选修《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赏析

李璟《浣溪纱》菡萏香销翠叶残
《浣溪沙》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注释]
1.菡: (hàn)
2.萏: (dàn)
[评析]
这是李璟抒写满怀愁恨的小词。

前段就景物写,后段就人事写。

开首先描绘出香销叶残的残荷画面,更从西风愁起,韶光憔悴衬托,使那不堪目睹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来说明“不堪看”到了何种程度。

然后转而从人事来说明。

先就征夫说,“无边细雨细如愁”,细雨是一个织愁的环境,在细雨中入梦,梦中的境界应该是自己日夜思念的美好快乐的境界,可好梦须醒,醒来依然还是远在边荒的鸡塞,这是多么令人难堪的境况!再就思妇说,为了思念远离的爱人,在明月中,小楼中,吹遍了玉笙,清寒入骨,仍未能使远人归来,这又是多么令人难堪的境况!在这样的境况下,无穷怨恨无穷泪,就成为完全可以理解的了。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最新)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最新)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五代: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何限恨一作:无限恨)译文: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残,西风从绿波之间吹起,使人愁绪满怀。

美好的景致与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哪里还忍心再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何限恨一作:无限恨)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

吹到最后一曲,寒笙呜咽之声久久回荡在小楼中。

想起故人旧事,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注释:菡(hàn)萏(dàn)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sháo)光共憔悴,不堪看。

菡萏:荷花的别称。

西风愁起:西风从绿波之间起来。

以花叶凋零,故曰“愁起”。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shēng)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何限恨一作:无限恨)鸡塞:亦作鸡禄山。

这里泛指边塞。

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

“吹彻“意谓吹到最后一曲。

玉笙寒:玉笙以铜质簧片发声,遇冷则音声不畅,需要加热,叫暖笙。

赏析:此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写人抒情。

写景从西风残荷的画面写起,以韶光憔悴在加重,更见秋景不堪;写人从思妇怀人写起,梦回而感鸡塞征夫之遥远,倚栏而更见凄凉。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

菡萏,荷花的别称。

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

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

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

西风,秋风之谓也。

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

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

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

三、四两句,由景生情,更进一步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词鉴赏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李璟)
2011年12月
赏析《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李璟)
【词】
摊破浣溪沙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译】
曾几何时,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凌波出尘,幽幽溢冷香。

却如今满目红消翠减,苒苒物华休。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风乍起,漾漾涟漪,渌波轻蹙。

白驹过隙,又怎奈衣带渐宽,与菡萏韶光患难与共,不忍入目。

烟雨濛濛,南柯梦回,角声远远悠悠。

江畔阁楼中,牵牵绊绊欲理还乱,冰寒的玉笙在素手中呜咽,彻夜未眠。

独倚江楼,妆泪阑干,滴滴哀愁、点点心忧,又如何酿一壶相思将你守候。

【知人论事】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真挚的心,纯粹的词,自由的灵魂,却被迫指点天下。

造化弄人,人就捉弄了天下,愁,也就从此而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十三中称此词“乃古今独赏”: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生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这首词,将一个女子的悲秋念远抒发得淋漓尽致,充满感伤哀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夫妻离别给妇女带来的莫大痛苦。

全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前写悲秋,后写念远。

构思奇巧,自然天成。

充分体现了南唐词坛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特色。

下面进行逐句具体赏析:
“菡萏香销翠叶残”:
词作开篇第一句,遣词造句上便已传达出深微细腻的感受。

“菡萏”出尘脱俗,“翠叶”盎然生机。

然如此菡萏却香消玉殒,如此翠叶却繁华不复,将最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是鲁迅先生心中难掩的悲剧;在其灼灼光华时扼断呼吸,亲眼见证那一寸一寸撕裂般的凋零,
又是如何的肝肠寸断,即使凉薄之人未免感时伤怀,又何况是高不胜寒,难觅钟期的南唐中主呢。

词人虽未直抒胸臆,但其对美好生命消逝摧伤的哀感,已不言而喻。

“西风愁起绿波间”:
珍美的生命在萧索中瑟瑟发抖,满目惶恐。

“西风”二字本已代表秋的萧杀凄清,其下又接“愁起绿波间”,就人而言,满眼风波,内心自然动荡凄凉;就花而论,“绿波”原为其托身所在,而今绿波风起,便更是惊心的悲感和惶惧。

“愁起”者,愁随风起,风起堪愁,愁起难落,漾满绿波。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韶光”即“春光”,引申为青葱岁月。

“韶光”后紧跟“憔悴”,既是美好时节的憔悴,也是人间年华的凋零。

所以下面的“不堪看”,才有无限深重的悲慨,笔力千钧,字字泣血。

是啊,节物更替、生命无常,敏感的词人又怎会错过这微小的心中一悸,菡萏香消玉殒,荷池满目疮痍,岁月剥落了所有灵物的光鲜,让人目不忍视。

即使曾经光华万丈,彪炳千古亦逃不过黄土一抔,长眠地下。

“物极必衰,沧海桑田”终是亘古不变的真谛。

上阕景中虽也有人,但基本是以景物之感发为主;下阕则是写已被景物感发的人之情意。

“细雨梦回鸡塞远”:
此句呼应上阕。

“鸡塞”代指边塞远戍之地。

全句寄托思妇之情,情之所系,梦之所牵,才有着“细雨梦回”的情意。

而终魂悸魄动,南柯一梦,又是美好破碎,令人心中一紧。

“小楼吹彻玉笙寒”:
“小楼”高迥,“玉笙”珍美,“吹彻”深情,方能体会到“细雨梦回”“小楼吹彻”之苦想与深悲,这种彻夜不眠的相思如大雪纷飞,拂了一身还满。

我不由得忆起《春江花月夜》中的女子,“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也是如此心境吧。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到此方将前二句所渲染的悲苦之情一泻而出,正像引满的弓箭,一举中的。

然而一发之后,却又戛然而止,把文笔一推,不复再作情语,而只以“倚栏干”三字做了结尾。

遂使得前一句“泪”与“恨”也都更有了一种悠远含蕴的余味。

几个简单的景物,几笔若有似无的勾勒,便是一幅感情。

倩影一抹倚楼头,玉笙呜咽寒清秋。

月华流照南柯梦,妆泪凝结琉璃愁。

深夜静坐,恍惚中楼台歌榭剪影横斜,一个清冷的身姿于深深浅浅、平平仄仄中吟哦喟叹。

历史是缓还是急?一千多年的时光是长还是短,我的船徜徉于历史的长河,思绪之楫激起了飞花碎玉般的怒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