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感人事迹五篇900字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大家知道有哪些吗?于敏事迹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3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精选篇1)于敏(1926年8月16日—2023年1月16日),天津宁河人,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战略科学家,历任二机部九院理论部副主任、九所副所长、所长、九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等。
在我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型基本完整的设想,起到了关键作用。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历经了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亡国奴的屈辱记忆让他从小立下重振河山的志愿。
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年,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从北京大学毕业,留校读研究生兼任助教,导师对他的评价是“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于敏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今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开始了科研生涯,作为当时的“最强大脑”,于敏完全靠自己的摸索掌握了国内没人懂的原子核理论,又出版《原子核理论讲义》,开国内之先河,从没留过洋的他被誉为“国产专家一号”。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精选篇2)在中美激烈碰撞,几乎滑落冷战边缘的今天,审视核武器对于中国的意义,再回看核武器的创造者则更加呈现出一种空前的伟大于敏的诞生以及发挥的作用,不管用怎样的伟大来形容都不为过,堪称20世纪最大的天佑中华之一!这个名字用来回答有哪些国士无双也是完全切题的,只是我认为仅仅是国士无双完全无法将其成就功勋对于国家兴衰民族庚续、对于子孙后代的重要影响反映出来,这个名字需要在一个更高层次的语境中来被提及,只要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还存在,这个名字就应该被顶礼膜拜,这个名字就应当与日月同辉!有朋友评论说不喜欢这种把国家的前途命运与虚无缥缈的所谓天命联系在一起。
2024年赵忠贤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事迹(精选5篇).doc

2024年赵忠贤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事迹(精选5篇)赵忠贤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事迹(篇1)这是“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先生1987年为祝贺物理所高温超导研究而手写的一首《喜迁莺·小令》,一直被赵忠贤珍藏在自己的办公室里。
“为中华物理生根”,这句殷殷嘱托令赵忠贤沉吟不已,遵循至今。
他说:“中国的科技实力花钱买不来,白送更别想,只能立足于自己咬牙攻关、知识报国。
”在物理所,他常告诫年轻人要静下心来做事,而科学研究,需求才是最大的动力——“一是国家需求,二是科学发展的需求。
两者都服务于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回顾百年风华,赵忠贤认为,从“两弹一星”到改革开放以来建立起完整的科学体系,中国的科技发展举世瞩目,“这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
作为我这一代人,最感安慰的是‘我奉献了’”。
对未来,他充满寄望:“现在全国有这么多的科技人员、这么多的团队。
我认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花十年或者二十年的时间,解决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或是一个核心技术问题,加起来那还得了吗?”赵忠贤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事迹(篇2)赵忠贤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主要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潜心致研,为高温超导研究在中国扎根并跻身国际前列作出突出贡献,在国际超导界享有盛誉。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赵忠贤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超导现象指在一定的低温状态下,某些材料中的电子可以无阻地流动,表现出零电阻现象。
在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努力下,超导体的相关研究不断取得突破,不仅表现在基础研究方面,还开拓了技术应用领域。
在超导研究史中出现过两次高温超导重大突破,赵忠贤及其合作者都取得了重要成果: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发现系列50K(开尔文,热力学温度单位)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
1976年,赵忠贤开始从事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的研究。
1986年9月底,他和同事开始铜氧化物超导体研究工作。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赵忠贤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实验室。
姚桐斌两弹一星专家事迹

姚桐斌两弹一星专家事迹姚桐斌两弹一星专家事迹是什么样的呢?姚桐斌为科学领域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姚桐斌两弹一星专家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姚桐斌两弹一星专家事迹(精选篇1)姚桐斌出生于1922年,他所出生的年代并不太平也并不富有虽然他的父亲和哥哥做了一点小生意,但是做生意赚的钱并不足以支撑一个家庭的支出。
为了可以让姚桐斌早早的就为家里面分担,在姚桐斌刚从小学毕业就被父亲勒令退学,甚至姚桐斌父亲扬言如果姚桐斌再坚持上学就打断他的腿。
由于姚桐斌的平时成绩很好,校长觉得他以后肯定大有作为,在校长的亲自拜访和不断劝说下姚桐斌才有了继续上学的机会。
但是,最后在还是因为家庭问题中途辍学。
在以后的几年内都在工作赚取学费,1937年去往上海的一所高中就读,但是求学之路并不顺利。
因为经济条件的问题,住宿费和伙食费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以至于姚桐斌碾转到江西读书。
凭借自己的聪慧和努力,顺利拿到奖学金。
出于自身对地质学的喜爱,姚桐斌选择了贵州的交通大学的唐山工学院,在大学学习的期间姚桐斌没有荒废自己的学业,而是一如既往的努力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毕业。
在工作期间,姚桐斌并没有放弃对学业的继续攻破,在工作期间不忘准备出国留学考试。
姚桐斌两弹一星专家事迹(精选篇2)经查,1968年恰逢____期间,姚桐斌因留学背景被错指反动,不幸成为几名怀恨在心者的攻击目标,遭受致命的暴力,年仅46岁。
对姚桐斌妻子彭洁清来说,这是极度悲痛的时刻。
面对丈夫的遭遇,她心中充满了疑惑和悲伤,凶手逍遥法外令她难以接受。
彭洁清坚持不懈,四处奔波寻求公正,直至1976年,经九年不懈追求,凶手终被抓获并接受审判。
尽管凶手被判15年有期徒刑,但姚桐斌的逝世给国家和人民留下的空缺难以弥补。
1983年,姚桐斌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其对国家航天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姚桐斌的一生,是对祖国无限忠诚的体现,他的结局无比悲壮。
邓稼先最感人事迹材料五篇900字

邓稼先最感人事迹材料五篇900字“轰”,随着一声爆炸声响起,罗布泊上空一团蘑菇云正冉冉升起,此时的中国正为了一件事举国欢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了!而这令人振奋的原子弹的每一个部件都造于一个人之手——两弹元勋邓稼先!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邓稼先的感人事迹范文,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写邓稼先的感人事迹优秀范文一看完影片《邓稼先》,我端坐良久。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是他的同学,但我觉得邓稼先身上有比诺贝尔奖更沉重的东西在里面。
邓稼先先生走的太早了,他只有62岁,这正是一个科学家,尤其是对他这样一位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长期领导集体攻关经历的科学家来讲这正是一个黄金年龄段,但是他却走了。
他虽然走了,但他们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精神财富。
片中有这样一段镜头:邓稼先对工作无疑是全身心地投入的。
在一次航投试验的事故中,邓稼先独自一人前去爆炸区检查,到达投弹落点时,他发现原来是降落伞没有打开,原子弹坠地被摔裂了。
他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随后又惊恐万分地扔掉了碎片。
作为核专家,他当然知道手捧原子弹碎片的危险性,那么强烈的核辐射,对身体会造成多大的危害。
他敢于手捧原子弹碎片,解释只有一种,那就是太投入了,他完全忘了这些基本常识。
他又惊恐万分,他知道,他的生命不长久矣。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邓稼先先生的成就,使他本可在美国享受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但1950年10月,他毅然决然放弃这些,怀揣报国之志,回到了百度待兴的新中国,呕心沥血,殚精竭虑,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整整20年,邓稼先指挥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次核试验。
他从1950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邓稼先,至1958年已成为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物理学家,但为了研制原子弹这一艰巨、光荣、伟大的工作,他无比激动而又喜悦地走到了原子弹设计研制的第一线,从事鲜为人知的工作,并从此在公开场合销声匿迹……。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王大珩事迹材料(6篇)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王大珩事迹材料(6篇)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王大珩事迹材料(精选篇1)王大珩,1915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江苏苏州。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8年赴英留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
“我那时候是才从国外归来,那时候有两条路子,一条路子是国外我原来服务的那个公司,打电报要我回去,还有一条路是到解放区来。
我没走那条路,我到解放区来。
我要为祖国,为我们民族做些事情。
”——这是王大珩当时的想法。
1948年,满怀科技强国的梦想,王大珩从国外回到祖国。
在地下党的帮助下,王大珩成功抵达刚解放的大连,参加创建大连大学。
新中国成立之初,应用光学在我国几乎一片空白,但是如果没有光学,没有光学玻璃,就无法研制出高水平的精密测量设备,国家实力的增强也就无从谈起。
1951年,王大珩受命筹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
面对国家的需求,王大珩运用他在英国工作的经验,在玻璃配方、退火工艺及测试技术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1953年12月,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熔制成功,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制造能力的历史,也为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揭开了序幕。
后来,在王大珩的带领下,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在建所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初步构建了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光学及精密机械学的研究基础,相继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高温金相显微镜等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八大件一个汤”(指8种光学仪器和融化态光学玻璃),一举改变了新中国在该领域一片空白的局面,奠定了国产精密光学仪器的基础。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王大珩事迹材料(精选篇2)在“中国光学英才摇篮”——长春理工大学的校园内,静静地坐落着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王大珩展览馆。
王大珩,应用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长春理工大学创始人,第一任校长。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首届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感人事迹五篇900字

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感人事迹五篇900字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感人事迹作文1做人当如邓稼先!做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做一个忠心报国的伟丈夫!这是我看了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又重读邓稼先传记后,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话。
这一电视连续剧忠实地再现了“两弹一星”元勋可歌可泣的事迹,其中,最为鲜活出挑的人物是核物理学家邓稼先(1924~1986) 这里,仅采撷邓稼先62年人生历程中最精彩的片断:14岁那年,在沦陷后的北平,少年邓稼先当众撕碎了为日寇庆功的纸旗,扔在地上,狠狠地踩上一脚!为了避祸,他随大姐南下四川、云南。
17岁那年,他赴重庆考大学,途中险些被空袭的日机炸死,进一步坚定了他科学救国的志向。
而后进入西南联大,发奋用功,决心“救同胞于水火中”!24岁那年,负笈西渡,进入美国普渡大学,师从著名核物理学家特尔哈尔(Ter Harr),两年完成博士论文《氘核的光致蜕变》。
26岁那年,他在拿到博士学位的第九天(1950-8-29)搭海轮回国,进入中科院原子能所,在彭桓武先生的指导下,踏上开拓我国核物理学研究及其应用的征程。
34岁那年,他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
他的顶头上司钱三强先生问他:“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
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邓稼先心领神会,立即允诺,出任二机部九院理论部主任,从此踏上了研制“两弹”的28年艰辛路。
历史正确地选择了邓稼先,而邓稼先则不辱使命,为“放大炮仗”的宏大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从34岁那年开始,邓稼先隐姓埋名,舍弃天伦之乐,成天钻在荒漠、山沟里,甚至有意识地把性格从爽朗外向转为沉默内敛。
风华正茂的邓稼先作为我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率领28个“娃娃兵”(平均年龄23岁),在攻克两弹基础理论方面所向披靡!他们从无到有,白手起家,从基础理论上攻克了三大难关:原子弹核反应关、中子点火关和引爆关。
邓稼先率领他们用简陋的手动计算器和计算尺通宵达旦地进行计算,计算草稿用麻袋来装,从地板堆到天花板,堆满了一房间。
中国有名科学家事迹五篇优秀范文(精选)

中国有名科学家事迹1邓稼先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在氢弹和原子弹的研制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职务。
他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宇从小就是好朋友。
他们的父母都是清华大学的老师,都住在清华园。
很小的时候两个人就在一块儿玩,后来还在一个中学读书。
他们俩都很聪明,但是性格不同,杨振宇比较机灵,邓稼先沉稳老实。
可是他们都很敬重对方,比对方的优点为榜样互相学习。
这样两人成了好朋友。
长大以后,他们都在美国留学,并且都学习理论物理学,搞原子核物理研究。
邓稼先毕业后不久返回祖国,支持祖国的科技建设,杨振宇则继续留在美国搞科学研究。
邓稼先回国以后,被派去领导和组织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1964年10月2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杨振宇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很为自己的祖国高兴,同时他也很想知道自己的好朋友邓稼先是否也参与了原子弹的研究工作。
但他知道这是国家机密,如果问邓稼先,会让他为难的,所以就一直没问过。
1971年,杨振宇回国,邓稼先到首都机场迎接分别整整二十年的老朋友,两人一见面就没完没了地聊了起来。
但是由于邓稼先从事的工作都是国家机密,两人的谈话总是点到为止,尽量不涉及这方面的问题。
可是杨振宇十分想知道邓稼先是否参与了原子弹的研究,于是就绕着弯子问他:“听说中国研究原子弹的专家中有美国人,有这么回事么?”这个问题让邓稼先很为难。
如果回答说“没有”,就证明了自己很了解参加原子弹试验的成员,这实际上是承认了自己也参与了原子弹的研制;如果回答说“不知道”,又是在欺骗老朋友。
于是他就想出一个既不泄密,也不欺骗朋友的办法,说:“我以后再告诉你吧。
”于是,邓稼先把这个问题向上级汇报,最终得到周总理的批准。
邓稼先这才如实地答复了老朋友的问题。
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个诚实正直的人,无论是对待国家还是朋友,都以诚为本。
1986年,邓稼先病逝,杨振宇为失去这样一位好朋友而十分悲痛,他在从美国发来的电报中说:“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
两弹一星科学家邓稼先观后感

两弹一星科学家邓稼先观后感《两弹一星科学家邓稼先观后感》篇一看了关于两弹一星科学家邓稼先的事迹后,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邓稼先是个啥样的人呢?在我的想象里,他就像一个超级英雄,不过他没有披风和紧身衣,而是穿着朴素的工作服,在那片神秘又艰苦的大西北荒漠里默默地奋斗着。
他面对的敌人不是什么拿着激光枪的外星侵略者,而是那看不见摸不着,却足以让全世界都胆寒的核威胁。
我就在想啊,这哥们儿当时得有多“牛”才能扛起这么重的担子呢?要知道,搞两弹一星那可不像咱们在实验室里做个小实验,那是从零开始啊!啥都没有,就像在一片荒地上要盖起摩天大楼一样。
也许他也会害怕吧,可是他就是有那股子劲儿,就像一头倔强的老黄牛,拉着沉重的犁,一步一步地开垦着中国核武器的处女地。
就说那时候的条件吧,哎呀,简直苦得没法说。
住的地方可能就像个简易的窝棚,风一吹就“嘎吱嘎吱”响,感觉随时会散架。
吃的呢,估计也就是馒头咸菜之类的,哪有什么山珍海味。
可是邓稼先和他的团队就这么坚持下来了。
我有时候就会对比自己,要是我在那样的环境里,估计早就哭着喊着要回家找妈妈了。
我记得有一个场景特别打动我,那就是邓稼先他们第一次试验成功的时候。
我仿佛能看到那朵巨大的蘑菇云在沙漠里腾空而起,像一个巨大的怪兽在咆哮。
那一瞬间,邓稼先的脸上肯定是充满了激动、自豪还有欣慰吧。
他的眼睛里可能闪着泪光,就像一个农民看到自己辛苦耕种的土地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一样。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曾经参加学校的一个科技比赛,我费了好大的劲儿做了一个小发明,当它成功运行的那一刻,我那高兴劲儿啊,就像中了彩票一样。
可是我这跟邓稼先比起来,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啊。
但是呢,邓稼先为了这个伟大的事业付出了太多太多。
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就像在自己身边放了一颗隐形的定时炸弹。
最后他得了重病,这真的让我特别难受。
我就在想啊,为什么这么伟大的人要遭受这样的痛苦呢?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吗?也许这就是他的使命吧,他用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为中国换来了在世界上的一席之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感人事迹五篇900字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人民,他是伟大的祖国人民伟大坚强的儿子,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感人事迹,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感人事迹作文1做人当如邓稼先!做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做一个忠心报国的伟丈夫!这是我看了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又重读邓稼先传记后,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话。
这一电视连续剧忠实地再现了“两弹一星”元勋可歌可泣的事迹,其中,最为鲜活出挑的人物是核物理学家邓稼先(1924~1986) 这里,仅采撷邓稼先62年人生历程中最精彩的片断:14岁那年,在沦陷后的北平,少年邓稼先当众撕碎了为日寇庆功的纸旗,扔在地上,狠狠地踩上一脚!为了避祸,他随大姐南下四川、云南。
17岁那年,他赴重庆考大学,途中险些被空袭的日机炸死,进一步坚定了他科学救国的志向。
而后进入西南联大,发奋用功,决心“救同胞于水火中”!24岁那年,负笈西渡,进入美国普渡大学,师从著名核物理学家特尔哈尔(Ter Harr),两年完成博士论文《氘核的光致蜕变》。
26岁那年,他在拿到博士学位的第九天(1950-8-29)搭海轮回国,进入中科院原子能所,在彭桓武先生的指导下,踏上开拓我国核物理学研究及其应用的征程。
34岁那年,他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
他的顶头上司钱三强先生问他:“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
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邓稼先心领神会,立即允诺,出任二机部九院理论部主任,从此踏上了研制“两弹”的28年艰辛路。
历史正确地选择了邓稼先,而邓稼先则不辱使命,为“放大炮仗”的宏大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从34岁那年开始,邓稼先隐姓埋名,舍弃天伦之乐,成天钻在荒漠、山沟里,甚至有意识地把性格从爽朗外向转为沉默内敛。
风华正茂的邓稼先作为我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率领28个“娃娃兵”(平均年龄23岁),在攻克两弹基础理论方面所向披靡!他们从无到有,白手起家,从基础理论上攻克了三大难关:原子弹核反应关、中子点火关和引爆关。
邓稼先率领他们用简陋的手动计算器和计算尺通宵达旦地进行计算,计算草稿用麻袋来装,从地板堆到天花板,堆满了一房间。
有一次,邓稼先刚休息不久,一听说试验出故障,他冒着风雨,搭吉普车前往,车抛锚了,他下车推行;到了试验场,司机累趴下了,他却精神抖擞地潜心参与排除故障,终获成功。
三年困难时期,他们饿着肚子苦干,他省下自己的口粮,用馒头招待开夜车的“娃娃兵”。
领导不准开夜车,他与伙伴们钻在被窝里打手电筒钻研问题。
在原子弹引爆试验中,装雷管是最危险的事情,邓稼先总是到现场在技工旁边为他们壮胆,为他们遮风挡雨。
为了原子弹试验成功,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40岁那年,1964年10月16日下午,罗布泊上空终于升起了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六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奏响了凯歌,在现场不远处的邓稼先热泪盈眶,久久说不出话来……。
然而邓稼先没有停住脚步。
39岁那年,在聂荣臻的安排下,邓稼先着手为研制氢弹做基础研究,他开始了新的跋涉。
他和他的战友们,群策群力,日夜奋战,经过三年努力,1967年6月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接着,邓稼先为核武器小型化倾注了大量精力。
不幸的是,在一次核试验事故中(事后查出是降落伞问题),邓稼先身先士卒,坚持进入事故发生地区,找到了碎弹,却经受到了超强核辐射,他的身体遭到致命的损伤!在邓稼先生命的最后几年,他醉心于二代核武器研究,拼尽全力,奔波于试验场所。
60岁那年,他参加了突破中子弹原理的核试验。
那时他已经精疲力竭,趴在两位年青人身上才到达目的地。
试验成功使他再次忘形地欢呼。
61岁那年,确诊罹患直肠癌,动了大手术。
但是,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他把病房变成了实际上的办公室。
62岁那年春天,他的病情急剧恶化,癌细胞转移到全身,疼痛剧烈。
他深知自己已经来日无多,却在思索着我国核武器发展的重大问题。
1986年4月2日,他与于敏联合署名,向领导递交了极其重要的建议书,画出了我国核武器发展的新蓝图,对国家现代化国防建设做了最后一份宝贵的贡献。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与世长辞。
他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民族进步的永恒!他用他的纯真高尚、无私无畏、献身热诚,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做人当如邓稼先!育人当如邓稼先!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感人事迹作文2“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或追授给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昨天,中科院发布讣告,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陈能宽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5月27日12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陈能宽,湖南慈利县人,金属物理学家、爆轰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
1923年5月生,1947年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获物理冶金博士学位。
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西屋电器公司研究员。
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实验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主任等职。
1986年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1988年兼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研制工作中,陈能宽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组织并参加了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以及核装置球面同步起爆的方案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感人事迹作文3天之父”和“火箭之王”钱学森、这个耳熟能详的伟大名字,为中国人民所熟悉、所敬仰.他也是全世界人民所敬佩的中国顶级科学家,是中国航天的崇高形象和象征.他生前的丰功伟绩和爱国情怀,他淡泊名利,严谨治学,同国家荣辱与共的不朽精神让世人更加钦佩敬仰.)钱学森曾讲过一句诙谐而意味深长的话“我姓钱,但我不爱钱.”能够诠释他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1958年他著的《工程控制论》一书被译成中文出版,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稿酬加奖金一万多元,全数捐出,给学生买学习用具了. 2001年,钱学森曾获第二届“霍英东杰出奖”,奖金百万港币与早在1994年,他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也是百万港元.两笔奖金的支票还没拿到手,钱学森就让人代他将钱捐给祖国科协沙草产业基金会、西部的沙漠治理事业.而作为可以享受国家领导人待遇的钱学森,却五十年如一日住在老旧的楼房里,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穿了一辈子的中山装,用了五十多年的破提包,他平时和别人联名发表文章,总是把稿费都给合作者.钱学森曾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及中央军委授予的一级英雄模范奖章;2007年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荣获如此之多、如此之重的荣誉,谁能想到为祖国航天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容身之屋,竟然还不到百平方米.而钱学森在这里一住就是50多年.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胡世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到,钱学森生前就是和很多普通人一样,住在这个不到10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他一直就是勤劳简朴,专心的研究科学.他也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不要忘记艰苦朴素.据媒体多次报道,钱老早就为自己做人定下了“四不原则”:“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不接受媒体采访.”后来,这“四条原则”还有了“升级版”为七不,加多了“不兼任任何顾问或名誉顾问、不到外地开会、不出国”.单位要为他建房他不同意,报刊上颂扬他的文章被打招呼“到此为止”.他又说:“我没工夫考虑过去,只考虑未来.”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感人事迹作文4每个人心里可能都会有一个自己从心底敬佩,崇敬的人,这个人是自己的榜样,是自己学习的目标。
我的心中也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也是我国一个民族英雄,因为邓稼先始终奋斗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让我国在军事方面强大起来,再数十年后,他又为国家创造了氢弹,再次让我国在科学事业上再次飞跃。
为你提供邓稼先造原子弹和氢弹的时候,遇到了许多困难,许多技术上的困境,但他从不放弃,一直抱着坚定地信念坚持到底的研究科学技术,最好把国家的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因为从事的事业让他会常常接触有害物质邓稼先的身体曾遭受过三次的伤害,导致他先后做了三次大手术。
本来他的病是可以好起来的,但他没有好好休息,仍然坚持做实验,要造好原子弹。
因为他的身体坚持不住,所以在第三次的手术中,因大出血而死亡。
他的潜心钻研科学事业,忘我工作的精神,使我们感动不已。
我突然想起我自己在困难面前退宿的一件事记得平时做数学作业的时候,总是会遇到难题把我困住,所以我放弃了。
现在想想,自己为什么这么轻易放弃地就被困难吓倒?当我想起邓稼先先生在造原子弹的时候遇到困难都没有轻言放弃,而我却让一道小小的数学题被吓到而放弃对比起来我是多么的渺小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向困难低头,只有少部分人抱着坚定的信念,坚持到底,直到胜利。
所以,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像邓稼先先生学习,学习他忘我工作,遇到困难,自己解决,从不轻易放弃的精神。
把我们中国的名族精神发扬光大。
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感人事迹作文5漫漫历史长路,华夏民族孕育了千千万万的英雄人物。
中国,因他们而崛起,也因他们而鼎盛。
在我脑海中,最不能忘记的,是一生报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这是因为,这学期语文教材上的第一篇课文就是《邓稼先》,紧跟着,老师又让我们观看了电影《邓稼先》,电影叙述了邓稼先在接受国家命令后,带领一群研究人员秘密为中国自主研发原子弹与氢弹,一直奋战在祖国一线,最后因辐射患癌不治身亡。
可以说,邓稼先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事业,奉献给了祖国!我仍记得那样的一幕:在一次原子弹试爆失败之后,必须得有人去到爆炸现场寻找事故原因,在无人愿意的情况下,邓稼先作为领头人挺身而出,穿上了保护服,踏上了茫茫戈壁滩,广阔无垠的沙漠中,邓稼先迈着坚定用力的步伐,一步步走向爆炸中心。
风,卷起了漫天黄沙,四周的植被早已不复存在,就是飞过的鸟儿也不敢降落。
远方,只有邓稼先一人的背影,他到达了爆炸中心,迅速找到了核弹头,他双手轻轻捧起弹头,细细观察,找到了失败原因。
然而,就在接触核弹的一瞬,大剂量的核辐射让邓稼先的身体颤抖起来,脚步也变得慌乱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