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元勋、科学家

合集下载

22.“两弹元勋”邓稼先

22.“两弹元勋”邓稼先
不同点:“艰难”强调的是不容易,多形容行动吃力、
生活环境艰苦等;“艰苦”强调的是环境差、
条件差,多形容生活、岁月等。

句:1.那位老人走路十分艰难。
2.边防战士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场面描写。写面对医院
的化验结果,张爱萍部长焦急颤抖、邓稼先微笑平静 的场面。 第二部分(第5-19自然段)爱国情怀。写邓稼先在 生命的最后时刻,在国庆节那天去天安门广场的情景。

易读错字
zhèng

癌症
相濡以沫
多音字

dàn(子弹)
tán(弹出)
è(恶狗) 恶 wù(可恶) ě(恶心)
理解词语
元勋:立大功的人。本课指邓稼先是为“两弹”立大功的人。 造句:朱德总司令可是开国元勋呢!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本课指邓稼 先很满意地沉浸在观看天安门的乐趣中。 畅谈:尽情地谈论。本课指邓稼先和“留美科协”的人尽情 地谈论对新中国的向往。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本课用 来形容人多。 造句:马路上的汽车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改成陈述句)
没有人知道这位瘦削、虚弱的老人就是“中国的原子弹之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邓稼先从远到近,从东到西,围着那杆国旗奔跑起来。(缩句)
邓稼先奔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写指导
左窄右宽。“末”上横 长下横短。
bèi

书写指导
“非”略扁;“车”第 三笔横宜长,托住上部。

中国科学家介绍——邓稼先课件PPT

中国科学家介绍——邓稼先课件PPT
学术问题
人物生平详细介绍:
1924年6月25日(农历五月十九日),邓稼先出生 于安徽省怀宁县城外的邓家大屋,也叫铁砚山房的 祖居内。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大学教授,母亲王 淑蠲女士,操持家务。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 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即北京);清代的大书 法家邓石如(1743-1805年)是邓稼先的六世祖; 邓以蛰四个子女,邓稼先排行第三,大姐邓仲先 (姐夫:郑华炽,物理学家)、二姐邓茂先、弟邓 槜先。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 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 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 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研制 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
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 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 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 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 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 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 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 成”的成果。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 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 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 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 称“娃娃博士”。
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 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 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回国后年8月奉命带领 几个大学毕业生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 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 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 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 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 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 门第的家庭。1999年,中共 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 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 奖章。

国防知识竞赛题库(2)

国防知识竞赛题库(2)

国防知识竞赛题库(2)1、被誉为“两弹元勋”的是哪位科学家(B )A. 黄纬禄B. 邓稼先C. 钱学森D. 钱三强2、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应用力学、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学家,两弹一星元勋,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在钱学森的指导下,经过艰苦的努力,(D )年10月,我国第一枚国产导弹终于制造成功。

A. 1958B. 1959C. 1960D. 19613、现在的鱼雷,发射后可自己控制航行方向和深度,遇到舰船,只要一接触就可以爆炸。

它具有航行速度快、航程远、隐蔽性好、命中率高和破坏性大的特点,可以说是“水中导弹”。

请问世界上第一枚鱼雷是由哪个国家发明的(A )A. 英国B. 德国C. 法国D. 美国4、“努力锻造一支适应人民解放军历史使命要求的强大的人民海军”是谁提出的( D )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5、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国人早在( A )时首次发现该群岛,1621年刊印的《郑和航海图》将其列入中国版图。

A.西汉B.东汉C.南北朝D.三国6、1968年12月,中国海军第一艘(D)级105导弹驱逐舰开始建造。

A.“基级”B.“元级”C.“自豪”D.“旅大”7、圆形,或者称圈形防御是一种首位兼顾的海面对空防御模式,这种防御模式最早是( B )使用的。

A. 日本人B. 美国人C. 英国人D. 法国人8、预警机,又称空中指挥预警飞机,是装有远程警戒雷达用于搜索、监视空中或海上目标,指挥并可引导己方飞机执行作战任务的飞机。

预警机自诞生之日起,就在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大显身手,屡建奇功,深受各国青睐。

1960年1月20日正式装备,请问世界上第一架实用的预警机是哪国的?( A )A. 美国海军B. 英国海军C. 德国空军D. 苏联空军9、中国对预警机的强烈需求完全是被逼出来的。

一名驻北京的外国武官曾直言不讳地对笔者说:“假使台海发生冲突,大陆军队非常需要预警机。

一旦冲突发生,大陆就得让预警机升空,不然的话,大陆空军在未来的台海冲突中什么也干不了!”为此,我国自行研制了( D ) A. “鹰眼”预警机 B. E-3"望楼"预警机C. A-50“中坚”预警机D. 空警-200010、香港、澳门顺利回归,我军分别于( C )开始进驻香港和澳门履行防务。

中国科学家介绍——邓稼先

中国科学家介绍——邓稼先

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 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 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 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 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 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
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 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 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 称“娃娃博士”。


杨和邓学的都是理论核物理,邓稼先做博士论文时, 从俩人的讨论中受益很大。所以他们之间的友情自 然真挚,推心置腹。 1950年8月29日,邓稼先获得 博士后当即回国了。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 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美国报纸登出了中国研究人员 的名单,尽管是英文译音,但杨振宁一看就认定其 中一人是邓稼先。1971年,杨振宁首次回中国时定 的一份要见的亲友的名单中,第一个就是邓稼先。
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成立于抗战极端困难时期,由清 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 条件简陋,生活清苦。尽管如此,联大却有 非常良好的学术空气,先后培养出了不少优 秀人才,邓稼先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 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 的学业。

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
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 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 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 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 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同志长年累月忘我工作,积劳成
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 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邓稼先同志在 弥留之际,他还用生命的智慧和最后一 丝力气,与于敏合著了一份关于中国核 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向祖国献上了一片 真诚,该建议书的内容至今仍然保密。

8、两弹元勋邓稼先

8、两弹元勋邓稼先
课堂小结?邓稼先这位曾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年轻联盟正直纯朴在科学界有娃娃博士娃娃科学家之称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为了我国的核物理事业默默奉献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8、“两弹”元勋邓稼先
顾迈南
邓稼行简介: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中共党员。核物理学 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发展作出了 杰出贡献。他长期甘当无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进了中国 核防御力量的“铁脊梁”之中。
中国震撼世界的第一次
1.1960年11月5日,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实验成功。 2.1964年10月6日,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 3.1964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 4.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枚氢弹空爆实验成功。 5.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获得成功。 6.1975年11月29日,我国发射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首次发射获得成功。 7.1980年5月18日,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发射成功。 8.1982年10月12日,我国第一枚潜地导弹从潜艇上发射成功。 9.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枚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10.1996年7月29日,我国在成功地进行了又一次核试验之后,随即宣布暂停核 试验。 11.1999年7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宣布:中国作为掌握了 原子弹、氢弹技术的国家,经过了不太长时间的努力,就掌握了中子弹技术。 12.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神舟一号”飞船,飞船返回 舱于次日15时41分成功着陆;并于2001年1月10日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 2002年3月25日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
默读课文,说说文章表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 哪些可贵精神?从文中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两弹元勋邓稼先【科学家的故事】

两弹元勋邓稼先【科学家的故事】

两弹元勋邓稼先【科学家的故事】未知发表时间:2012-10-0817:55:20邓稼先(1924—1986)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稼先是安徽人,后来在北京大学当物理老师,1948年10月,邓稼先去美国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级科学进步特等奖,并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邓稼先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都是安徽人,在同一个中学上学,从小两人在一起弹玻璃球、打墙球、比赛爬树,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趣闻】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邓稼先就是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也为此献出了生命.“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链接】核武器是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邓稼先等科学家研究的原子弹和氢弹就是非常厉害的核武器.核武器爆炸的五大危害:光辐射,又称热辐射.核武器在爆炸时,可产生几亿摄氏度甚至几十亿摄氏度的高温,能快速融化一切.光辐射只要涉及到人的皮肤,皮肤就会立即变成焦黄或黑色,并致使人体死亡.冲击波,是一种机械波,通过介质震动传播能量.核爆炸冲击波与普通炸药的震动波性质相同.一枚当量为100万吨tnt的核弹在爆炸时会即刻摧毁5.6公里范围内的全部建筑.冲击波直接作用于人体可造成各种直接冲击伤.早期核辐射,又称贯穿辐射,是核爆炸最初十几秒内放出来的y辐射和中子流.它是核武器特有的一种杀伤破坏因素.人体在早期受到核辐射影响时,易出现休克和中枢神经系统失调,造成器官损伤、内脏组织损伤和免疫系统功能退化等症状.瞬间电磁波,核武器在爆炸时,可使空气发生电离,产生巨大的电磁场,电压为几百千伏.瞬间电磁波可破坏各种武器装备的电子设备,杀伤人员.放射性沾染,这是核爆炸所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地面、空气、人员和武器装备等各种物体的污染,主要释放粒子的y辐射.这些放射性裂变的小微粒悬浮在空气中,造成地面、人员和物体表面沾染,可引发人体引起造血障碍、眼睛白内障、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生育能力下降或胎儿畸变等症状.既然核武器有这么多的危害,为什么我们国家还要研制它呢?以下是我国政府在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时发表的声明:中国发展核武器,并不是由于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是为了防御,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为了防止核战争,消灭核武器.此后,中国政府又多次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就如何防止核战争问题一再提出了建议.中国的这些主张已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赞同和支持.。

中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中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中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中国的两弹一星科学家是指我国在核武器和人造卫星领域的创始人和领军人物。

其中,两弹指的是中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一星则指的是我国首颗成功发射的卫星东方红一号。

以下是中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简介:1.钱三强原子弹研制组织的副组长,曾主持原子弹的三个重要环节:核心部件的设计、质量特性的试验以及装配与测试。

1956年,钱三强被授予中国核工业杰出科技工作者称号,同时成为第一批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人员之一。

2.邓稼先中国核工业和卫星事业的奠基人。

他在1956年担任过“两弹元勋”之一叶剑英逝世后的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1958年,邓稼先接替钱三强,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设计师。

1960年7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3.杨振宁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了破解原子核组成谜团的“质子-中子模型”。

1964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并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科学家。

杨振宁曾不断对原子弹射程、弹头重量等重点技术进行研究,为中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4.朱光亚中国核武器计算机模拟系统始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大气学之父”。

他为中国计算核武器过程建立数值模型,开创了中国核武器计算机模拟的先河。

朱光亚也是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实体产生者之一”,后来他成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

5.聂荣臻中国军事科技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1955年,聂荣臻从国外学成归来,被任命为原子弹研究队伍的军事代表。

在邓稼先、钱三强等科学家的组织下,聂荣臻为我国原子弹的研制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员物资供应,被誉为“两弹元勋之一”。

以上是中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主要资料,他们的贡献将永载史册,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
核试验
邓稼先参与了多次核试验,包括 地下核试验和大气层核试验,为 核武器的研制和试验提供了宝贵 的经验
02
核科技人才培养
核科技国际合作
邓稼先积极参与国际核科技合作, 为中国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形 象,也为中国的核科技事业带来 了更多的机遇和资源
01
邓稼先致力于培养中国的核科技 人才,他担任多个科研机构和高 校的领导职务,为中国的核科技 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
目录
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生前是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邓稼先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先后任教于昆明市文正中学、培文中学 1946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 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学习深造,毕业后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1950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1954年—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副学术秘书
两弹元勋邓稼先
1958年起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九院901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 部九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 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1972年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 1979年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先
邓稼先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科学成就上,更体现在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上。他热爱 祖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奋斗了一生。他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 成为了中国科学家的楷模和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科学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而努力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两弹功臣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邓稼先,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

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与钱学森、钱伟长被周恩来总理合称为“三钱”。

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校长。

早年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并且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

他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中国“两弹一星”突出贡献者。

晚年的钱三强仍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中国“两弹一星”元勋。

1992年逝世,终年79岁。

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 方法,倡导了中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

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中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8年12月5日因乘坐的飞机失事而牺牲。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之父”、“中国原子弹之父”。

1961至1978年研究原子弹和氢弹间,为保密需要化名王京。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于德国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

1936年~1952年,王淦昌在浙江大学任教,先后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在浙大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16年,并培养了李政道、叶笃正、程开甲等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

在70年科研生涯中,他奋力攀登,取得了多项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

1998年12月10日21时48分,王淦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1938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

1958年起,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究生毕业,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核物理学家,中国两弹之父。

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4月参加工作,1970年6月入伍,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博士,研究员、教授。

2002年5月,获南京大学“世纪校友学术成就金质奖章”。

2011年,荣膺感动中国人物。

1997年后担任南京大学校友总会名誉董事长。

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湖北麻城人,理论物理学家。

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45年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

曾任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

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和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四十年代起研究固体物理,后转向量子场论的研究。

开展了应用量子力学到金属、场、核、分子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六十年代初期参与了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工作,是当时理论研究的主要主持人之一,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作出了贡献。

2007年2月28日21时4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图片按顺序分别是:邓稼先、钱三强、郭永怀、王淦昌、钱学深、朱光亚、彭桓武于敏(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1926年8月16日生于天津市宁河县。

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

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

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

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4年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

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

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 2015年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2015年2月27日,于敏获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中国著名科学家张衡(78-139),别名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汉朝官至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衡在公元132年发明了全国第一架地动仪,张衡共著有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祖籍范阳郡遒县,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

他从小接受家传的科学知识。

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

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

在数学方面,他写了《缀术》一书,被收入著名的《算经十书》中,作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可惜后来失传。

祖冲之算出圆周率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

这一纪录直到15世纪才由阿拉伯数学家卡西打破。

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创制了《大明历》,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

在机械学方面,他设计制造过水碓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千里船、定时器等等。

此外,他在音律、文学、考据方面也有造诣,他精通音律,擅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记》。

科学精英李四光简介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

中共党员。

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

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

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

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

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

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

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

20世纪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竺可桢(Chu Kochen)(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1913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

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1918年到1920年任教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

1920年到1929年任南京大学地学系主任。

在此期间,筹建气象测候所,进行气象观测研究,是中国自建和创办现代气象事业的起点和标志。

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

1936年到1949年,他担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

他被公认为“浙大学术事业的奠基人。

1949年10月16日,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竺可桢被公认为中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汉族,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市人,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1985年6月12日,因心脏病突然发作,于日本东京病逝。

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1]美国著名数学史家贝特曼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的院士”。

苏步青(1902.9.23~2003.3.17),原名苏尚龙,著名数学家,共产党员,浙江省平阳县人。

1919年6月,以优异的成绩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

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生院,1931年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同一年3月应著名数学家陈建功之约,载着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的理学博士荣誉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先后任数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训导长和教务长。

其间,他创立了“微分几何学派”。

苏步青人生经历: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

虽然家境清贫,但父母依然省吃俭用供他上学。

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

然而,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

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

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

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

”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