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旅游学概论》说课稿

合集下载

《旅游学概论》说课稿

《旅游学概论》说课稿

《旅游学概论》说课提纲系别:酒店管理系课程的整体设计一、课程的定位与目标(一)课程定位:1、基础性《旅游学概论》课程是旅游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了解旅游及酒店业的入门课程。

它以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构成要素为主线,研究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

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应用性强,强调基础概念,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前位性一般情况下,旅游学概论总是作为其它专业课的前位课程,也就是大一新生在第一学期就会接触到的课程,这对于学生有效把握与后续课程的关联与衔接,将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职业素养,从而为系统、全面地学习如《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其他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本课程是为培养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职旅游专业人才服务的。

旅游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有:旅行社方向——导游、计调、部门经理等;酒店方向——旅游接待、酒店客房、餐饮、康乐等基层服务人员和领班、主管等初中级管理人员;旅游行政单位和其他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岗位等。

学生通过对这门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旅游及旅游业有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职业规划起到积极作用。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有关旅游学及旅游业的基本知识,具备现代旅游管理的基本技能,具有能够运用旅游学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的能力,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强化职业道德观念。

尤其旅游职业道德培养更需要随时随地,贯穿于每一堂课。

教育学生从一个文明的旅游者做起,进而成为称职的旅游从业者。

课程目标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职业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旅游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

2、具有采集使用信息、分析归纳、总结交流经验的能力。

3、能用所学的专业术语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及见解;4、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调查旅游资源,并能对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价;5、能够进行旅游市场调查,并对旅游市场的状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旅游学概论教案模板范文

旅游学概论教案模板范文

授课班级:旅游管理专业1班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 掌握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和旅游业的构成。

- 熟悉旅游政策与旅游行政组织的作用。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旅游现象的能力。

- 提高学生运用旅游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德育目标:- 增强学生对旅游业的认识,激发热爱旅游事业的精神。

- 培养学生尊重旅游文化,维护旅游环境,树立文明旅游意识。

教学内容:一、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旅游对个人、社会和经济发展有何影响?2.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旅游业的繁荣景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旅游学基本概念1. 介绍旅游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讲解旅游学的发展历程,从古典旅游学到现代旅游学。

三、旅游活动基本要素1. 介绍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中介体等基本要素。

2. 分析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之间的关系。

四、旅游业构成1. 介绍旅游业的基本构成,包括旅游企业、旅游中介、旅游设施等。

2. 讲解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五、旅游政策与旅游行政组织1. 介绍旅游政策的基本内容,如旅游规划、旅游市场、旅游安全等。

2. 讲解旅游行政组织的职能和作用,如旅游管理部门、旅游协会等。

六、案例分析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案例,分析旅游活动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提问:旅游对个人、社会和经济发展有何影响?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

二、讲授新课1. 教师讲解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三、互动环节1. 教师提问: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有哪些?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旅游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

旅游概论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旅游概论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旅游概论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旅游概论教案旅游者就旅游活动内容,包括:食、住、行、游、购、娱。

旅游活动基本要素有:旅游活动主体旅游者旅游活动客体旅游资源旅游活动中介体旅游业一、关于旅游者的界定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一)国际旅游者1、国际联盟定义:1937年“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异国旅行和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

”2、罗马会议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定义:1975年成立后采纳了罗马定义。

1981年出版《国内与国际旅游统计资料收集与提供方法手册》对罗马定义作了补充和完善。

国际游客不包括下列人员:(1)意图向目的国移民或在该国谋求就业的;(2)以外交官身份或军事人员身份进行访问的;(3)上述人员的随从人员;特点:(1)以来访者的目的区分其是否旅游者。

(2)根据来访者的定居地(通常居住国),而不是根据其所属国籍来界定其是否属于国际旅游者。

(3)根据来访者停留时间,将国际旅游者分为(过夜)国际旅游者和(不过夜的)一日游游客(或短程旅游者)(4)“游客”称谓用于所有纳入旅游统计的来访者(二)、我国对入境旅游者的界定1、一般将来华旅游入境人员称为“海外游客”,包括: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外国人:外国国籍的人(包括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华人)。

华侨:持有中国护照,但侨居外国的中国同胞。

港澳台同胞:居住在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中国同胞。

2、来华海外游客是指因上述原因或目的离开其长住国(或长住地区)到我国大陆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12个月,并在我国大陆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

3、海外游客分为:海外旅游者海外一日游游客4、非海外游客:政府高层访问团;驻华使领馆人员和长驻我国的外国专家、留学生、记者;航班过境旅客、边境往来的边民;来华定居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胞。

(三)、关于国内旅游者的界定国内旅游者: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

国内一日游游客:中国国家统计局标准:离开长住地外出距离在10公里以上,时间超过6 小时但不足24小时,未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

旅游说课稿

旅游说课稿

《旅游学概论》说课提纲系别:酒店管理系课程的整体设计一、课程的定位与目标(一)课程定位: 1、基础性《旅游学概论》课程是旅游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了解旅游及酒店业的入门课程。

它以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构成要素为主线,研究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

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应用性强,强调基础概念,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前位性一般情况下,旅游学概论总是作为其它专业课的前位课程,也就是大一新生在第一学期就会接触到的课程,这对于学生有效把握与后续课程的关联与衔接,将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职业素养,从而为系统、全面地学习如《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其他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本课程是为培养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职旅游专业人才服务的。

旅游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有:旅行社方向——导游、计调、部门经理等;酒店方向——旅游接待、酒店客房、餐饮、康乐等基层服务人员和领班、主管等初中级管理人员;旅游行政单位和其他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岗位等。

学生通过对这门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旅游及旅游业有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职业规划起到积极作用。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有关旅游学及旅游业的基本知识,具备现代旅游管理的基本技能,具有能够运用旅游学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的能力,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强化职业道德观念。

尤其旅游职业道德培养更需要随时随地,贯穿于每一堂课。

教育学生从一个文明的旅游者做起,进而成为称职的旅游从业者。

课程目标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职业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旅游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

2、具有采集使用信息、分析归纳、总结交流经验的能力。

3、能用所学的专业术语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及见解;4、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调查旅游资源,并能对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价;5、能够进行旅游市场调查,并对旅游市场的状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旅游学概论说课稿

旅游学概论说课稿

旅游学概论说课稿《旅游学概论》课程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内容《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将展示给学生一个充满矛盾的旅游世界。

它以揭示旅游活动主要矛盾和规律为主线,全面系统地分析和阐述了旅游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

具体包括:旅游与旅游学、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旅游产品、旅游市场、旅游环境、旅游效应、旅游政策、法规和组织、旅游业的发展趋势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了解旅游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旅游管理学科的结构体系;能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外旅游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概况;能够掌握旅游活动的三要素(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对象物;媒介——旅游业)、旅游业的构成、旅游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效应、旅游业的宏观管理与协调、旅游业的未来等多方面的问题。

其具体要求是:1.掌握旅游的本质和特征,掌握旅游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2.掌握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掌握旅游业的几大部门及其经济职能。

4.掌握旅游活动及旅游业所产生的各种效应。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系统掌握旅游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学生将有能力对旅游及由于旅游活动而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有更本质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启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灵感。

三、基本要求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入门性课程,将在吸收国内外旅游学研究最新成果和观点的基础上,宏观介绍旅游学的内容和学科体系,将学生带入旅游学科这一充满矛盾的广阔领域。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学习目标:本章主要介绍早期的旅行活动、近代旅游的开端与发展、现代旅游的发展以及中国旅游的发展。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考察,认识其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

第一节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一、旅游的三种形态(一)迁徙1、迁徙的目的。

2、人类社会的几次大规模的迁徙活动。

(二)旅行1、产生的时间:有争议2、旅行产生的前提条件三次社会大分工奴隶制国家的建立3、古代旅行西方古代旅行活动(主要发生在哪些国家)中国古代旅行活动(不同时期的旅行形式)4、古代旅行的特点(三)旅游(一)近代旅游1、时间2、近代旅游产生的背景3、近代旅游诞生的标志托马斯库克、禁酒大会4、近代旅游的特点(二)现代旅游1、现代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2、特点二、三种形态的区别1、迁徙与旅行的区别2、旅行与旅游的区别第二节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一、中国近代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1、时间、产生背景2、现状旅游活动局部存在,但未形成产业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有一定发展3、特点二、中国现代旅游1、时间2、发展阶段(1)开创阶段(1949——1977)特点:政治接待;只有入境游,无国内和出境游。

《旅游学概论》说课稿

《旅游学概论》说课稿

《旅游学概论》说课稿一、课程定位二、课程内容与设计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四、实训条件五、教学资源六、考核方法与教学效果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总体定位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是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本专业的导入性课程。

它以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构成要素为主线,为学生概括旅游者与旅游产业活动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旅游学科的整体框架、研究内容与方法。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就是培育学生的“旅游情结”和“专业思维”,同时,有效把握与后续课程的关联与衔接。

二、课程内容与设计旅游学概论课内容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部分;②旅游活动的构成部分;③旅游的影响研究部分。

旅游学概论课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部分是基础,旅游活动的构成部分是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旅游的影响研究是旅游活动的延伸。

我们基于教材的主体内容,针对每一章都增加了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及时反映了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实践。

三个组成部分有机地联系构成了旅游学概论课完整的课程体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案例分析教学法:保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二)讨论教学法:对部分知识内容以组织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

(三)演示教学法:在部分知识教学中,以多媒体和学生参与表演等方式对知识内容进行演示,从而增进知识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

(四)活动教学法:以各种各样的活动,模拟行业实际情况,在模拟条件下以活动的方式为理论的学习补充实践的场所,培育学生对旅游魅力与价值的感悟能力,从而锻炼学生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而在竞赛活动的氛围中又可以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实训条件校内:校园内校外:夫子庙景区中山陵景区五、教学资源教材:本书编写组.旅游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6教学参考书: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

《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旅游学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所有课程的先修课。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单元:旅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单元(1-2章);旅游活动的构成单元(3-7章);旅游活动产生的影响单元(第8章)。

通过该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旅游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如旅游的历史、旅游的主体、旅游的客体、旅游规划、旅游业、旅游市场、旅游组织、旅游的影响等有比拟深刻的了解, 为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其他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熟悉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实施原那么和基本措施。

第五章旅游业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旅游业与传统产业在划定标准上的差异,熟悉旅游业的构成;了解旅游业在推动旅游活动开展中的作用。

熟悉旅游业的一般特点,熟悉旅游业主要经营部门的基本常识并掌握旅游产品的概念及其特点。

第六章旅游组织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政府支持开展旅游和旅游业的动机以及对旅游开展行使干预的必要性;熟悉政府干预旅游开展的主要手;掌握国家旅游组织的概念及其主要职能;熟悉我国旅游组织的基本状况并了解同我国有关系的主要国际旅游组织。

第七章旅游市场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旅游市场的概念以及对旅游市场进行划分的原因、意义和常用的划分标准,熟悉全球国际旅游客源和客流的地区分布格局,并能据此分析国际旅游客流的主要流动规律。

在了解我国旅游业海外客源市场状况的基础上,熟悉选择海外客源市场时应重点考虑的因素,并能够分析和认识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客源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第八章旅游的影响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熟悉旅游影响的基本表现,了解其产生的基本原因以及决定其程度大小的条件,从而为探讨和认识实现可持续旅游开展的途径打下基础。

三、章节学时分配四、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教材:⑴李天元.旅游学.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参考资料:1.Charles R. Goeldner, et al. Tourism-Principle, Practice and Philosophy, 10th edition.查尔斯・R・戈尔德耐,罗伯特・麦金托什等著.旅游'也教程一旅游业原理、方法和实践.2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谢彦君.基础旅游学.1版.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Brief IntroductionCourse Description:Tourism is a core requirement course to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students. It is a prerequisite course for all the remaining courses in the curriculum.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cours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ourism concepts and theories which covers the chapter 1 and 2; the components of tourism which covers chapters from 3 to 7; and tourism impact study which covers chapter 8.Via the learning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 knowledge and main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which include tourism history, tourists, tourism attractions, tourism plan and development, tourism industry, tourism markets, tourism organizations, and tourism impacts. This course can offer students the knowledge that needed for the further studying of other courses.《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第一章旅游开展的历史沿革1.119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开展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及其性质1.1.1人类最早旅行需要的产生奴隶社会的旅行开展LL4封建社会的良性开展19世纪以前旅行开展的特点1.2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开展的影响1.2.1交通运输条件的开展和意义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诞生1.3现代旅游业迅速开展的原因现代旅游的概念132战后旅游迅速开展的原因教学重点: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和现代旅游的概念教学难点:现代旅游迅速开展的原因第二章关于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2.1旅游活动的概念旅游定义的分析2.1.2“艾斯特”定义的进一步说明旅游活动的界定2.2旅游活动的特征和要素构成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222旅游活动的要素构成2.3旅游活动的类型关于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标准2.3.2以地理范围为标准的类型划分以旅行距离为标准的类型划分2.3.3以组织形式为标准的类型划分以旅游目的为标准的类型划分236其它划分标准2.4旅游活动的性质旅游活动是多种现象的综合表达242旅游活动的根本性质2.5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2.5.2持续性253地理集中性2.5.4季节性教学重点:旅游活动的概念教学重点:旅游活动的性质第三章旅游活动的主体3.1旅游者的概念界定3.1.1国际联盟的规定3.1.2罗马会议的规范3.1.3世界旅游组织的现行解释3.1.4我国对来华入境旅游者的统计口径3.1.5国国内旅游统计的有关规定3.2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条件321支付能力322闲暇时间其他影响因素3.3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条件3.3.1旅游动机3.3.2旅游动机的基本类型333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3.4旅游者的类型3.4.1类型划分的标准和意义3.4.2按基本旅游目的划分的旅游者类型3.4.3不同类型旅游者的基本特点教学重点:1.旅游者的概念及其界定2 .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教学难点:1.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因素2 .旅游者的类型及特点第四章旅游活动的客体4.1旅游资源4.1.1旅游资源的定义4.1.2旅游资源的分类4.1.3旅游资源的特点4.1.4游资源的价值决定4.2旅游资源的开发4.2.1开发工作的必要性4.2.2旅游资源的调查4.2.3旅游资源的评价424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4.2.5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基本内容426开发工作的原那么4.3.1保护工作的重要性4.3.2致使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4.3.3保护工作的途径教学重点:1.旅游资源的分类2.旅游资源的特点教学难点: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原那么与措施第五章旅游业5.1旅游业的概念5.1.1何谓旅游业5.1.2旅游业的构成5.1.3旅游业的性质5.1.4旅游业的基本特点5.2旅行社5.2.1何谓旅行社522旅行社的分类5.2.3旅行社在旅游业中的作用524旅行社的业务开展525我国旅行社的开展现状5.3住宿业与饭店5.3.1饭店在住宿业中的开展5.3.2饭店的类型5.3.3饭店的等级划分与我国星级评定5.3.4饭店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5.3.5饭店中的集团化经营536我国饭店业的开展现状5.4旅游交通5.4.1何谓旅游交通5.4.2旅游交通在旅游业中的作用5.4.4影响旅游者选择旅行方式的因素5.4.5我国旅游交通的开展现状5.5旅游景点5.5.1何谓旅游景点552旅游景点的类别553我国旅游景点的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5.5.4旅游景点在旅游业中的地位555景点经营中的影响因素556我国旅游景点的开展现状5.6旅游业的产品5.6.1何谓旅游产品5.6.2旅游产品的特点5.6.3旅游产品的质量标准5.6.4我国旅游产品的质量管理565质量管理的基本途径教学重点:1.旅游业是否标准产业2.旅游业的性质,旅游业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1.旅游社的作用.饭店在目的地社会经济中的作用2.旅游景点的类别划分.旅游产品的特点,旅游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和衡量标准第六章旅游组织2.1国家旅游组织2.1.1政府对旅游开展的干预2.1.2国家旅游组织2.2我国的旅游组织2.2.1旅游行政组织2.2.2旅游行业组织2.3国际旅游组织632局部国际旅游组织简介教学重点:1 .国家政府支持开展旅游和旅游业的动机2 .政府干预旅游开展的必要性教学难点:政府干预旅游开展的手段第七章旅游市场7.1旅游市场的基本概念7.1.1市场的概念与旅游市场7.1.2客源市场的重要性7.1.3旅游市场细分7.2全球国际旅游客流状况7.2.1国际旅游客流量7.2.2国际旅游客流分布格局723国际旅游客源的分布格局724国际旅游客流规律7.3我国旅游业的客源市场7.3.1入境旅游市场7.3.2国内旅游市场7.3.3出境旅游市场教学重点:1.旅游市场的划分的概念和意义2 .重点客源市场的选择教学难点: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学概论》说课稿

《旅游学概论》说课稿

《旅游学概论》说课稿第一篇:《旅游学概论》说课稿《旅游学概论》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叫肖妮,来自工商系,我今天说的是《旅游学概论》这门课程,主要从课程设置、课程资源、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考核评价、课程特色、课程不足及努力方向等7个方面来说这门课。

一、课程设置 1.课程概况旅游学概论是针对刚入大学校园的旅游管理专业新生而开设的,课时安排,48学时校内理论讲授,外加8学时周末认知实习课,旅游学概论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和入门课,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教育部高校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专业11门必修课程之一;是国内知名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博生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这是2015年硕士入学考试专业目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旅游的学科体系、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为继续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夯实基础。

2.课程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旅游及其相关概念;理解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及其要素之间关系;熟悉旅游活动的本质、内容种类、表现形式及其发展规律;理解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的各种影响。

能力目标:能够结合旅游者需求分析旅游市场状况,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正确的评价,能用旅游学基础知识分析某地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素质目标:具备旅游从业人员所需的行业价值观念和认知;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旅游行业兴趣和愿景。

3.同步与后续课程《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最早开设的专业课之一,没有先修课程,同步课程有《会展概论》、《中国旅游地理》、《中外民俗》等,后续课程主要有《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等。

二、课程资源 1.教学课程资源教材,国内外相关的经典优秀教材主要有以下几本:国外教材:由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旅游与休闲管理学院教授克里斯# 库伯博士chris cooper(克里斯.库珀)编写的《essentials of tourism》旅游精要是欧美国家运用最广泛最具权威性的一本教材,它从全球的视角来介绍旅游的发展实践,书中案例来自对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等地旅游实例的精挑细选,案例精准生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学概论》说课提纲系别:酒店管理系课程的整体设计一、课程的定位与目标(一)课程定位:1、基础性《旅游学概论》课程是旅游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了解旅游及酒店业的入门课程。

它以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构成要素为主线,研究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

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应用性强,强调基础概念,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前位性一般情况下,旅游学概论总是作为其它专业课的前位课程,也就是大一新生在第一学期就会接触到的课程,这对于学生有效把握与后续课程的关联与衔接,将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职业素养,从而为系统、全面地学习如《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其他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本课程是为培养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职旅游专业人才服务的。

旅游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有:旅行社方向——导游、计调、部门经理等;酒店方向——旅游接待、酒店客房、餐饮、康乐等基层服务人员和领班、主管等初中级管理人员;旅游行政单位和其他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岗位等。

学生通过对这门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旅游及旅游业有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职业规划起到积极作用。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有关旅游学及旅游业的基本知识,具备现代旅游管理的基本技能,具有能够运用旅游学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的能力,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强化职业道德观念。

尤其旅游职业道德培养更需要随时随地,贯穿于每一堂课。

教育学生从一个文明的旅游者做起,进而成为称职的旅游从业者。

课程目标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职业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旅游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

2、具有采集使用信息、分析归纳、总结交流经验的能力。

3、能用所学的专业术语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及见解;4、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调查旅游资源,并能对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价;5、能够进行旅游市场调查,并对旅游市场的状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6、能够为今后从事旅游、酒店、导游等工作奠定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就业后继续发展的能力。

素质目标: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

3、具有基础扎实、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强的特点。

4、具有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知识目标:1、掌握旅游学的基本原理,了解旅游学科的结构体系;2、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外旅游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概况;3、掌握旅游活动的三要素(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媒介—旅游业)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4、了解旅游市场概况,掌握旅游市场细分及旅游市场营销的策略与手段。

5、理解旅游业的构成及旅游业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1、课程设计的理念在传统的教学中《旅游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旨在让学生对旅游活动及旅游产业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

按照高职教育改革要求,我在备课时摒弃了一些理论性过强的内容,如:旅游业组织管理、旅游发展模式与战略,这些章节要求学生课下自学。

同时对课本知识重新进行整合,从职业活动的要求出发,增加实践内容,如:设计旅游线路、旅游资源调查等。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突出能力目标,力争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就业后继续发展的能力。

2、课程设计的思路本课程按照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理念,设计了四个模块:旅游基础知识模块、旅游需求模块、旅游供给模块、旅游相关问题研究模块。

每个模块都有不同的项目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市场调查等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三、学生基础和智能特点分析本课程面向的是大一新生,刚刚迈进大学校门,没有任何专业理论基础,甚至对自己的专业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旅游学概论》是学生在第一学期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正式进入课堂教学,摸到书本,接触专业教师,对“专业”的认识才逐渐具体、清晰起来。

可以说第一堂课是进行专业教育的绝佳时机,通过与学生充分沟通,交流专业学习感受,分享旅游实践经验,不仅能够增进师生感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职业的美好向往。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善于思考和发现、分析问题,作为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安排《旅游学概论》在本学期设计的总课时为30课时,授课15周。

我把教材内容按照职业能力要求设计了6个项目任务、15个学习单元,具体内容如下:教 学 内 容 设 计五、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手段1、教学模式:职业活动导向+任务驱动 + 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以未来职业岗位活动为依据设计课程内容,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积极动手动脑完成任务,通过教师引导点拨归纳,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能力,达到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

2、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法在旅游供给与旅游相关问题研究模块中,通常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步骤如下:①确定任务: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使学生更主动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如在“旅游资源概述”单元中,在讲概念之前,我先列举一些事物和现象,让学生分析它们是否属于旅游资源并说明理由,以后的教学内容均围绕这个任务展开。

②自主学习、交流:学生带着任务思考,教师给以相关提示,有些学生会打开书本查找相关知识。

所以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③评价总结: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教师针对学生表现指出优点,提出不足,并总结归纳相关知识。

在这个任务中学生的看法五花八门,教师点评并给出正确答案,使学生在感到意外之余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知识点:旅游资源的内涵及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2)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案例,内容贴近旅游活动的实际,突出专业特点。

如在“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单元中,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实例,通过分析案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考查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掌握与运用。

(3)课堂讨论法课堂讨论主要是给出一个主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每组学生派代表发言,教师给出评价,各组发言完毕,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优点,指出不足,最后给出成绩。

如让学生讨论现在该不该打开秦始皇陵墓,风景区修建索道是否合理等话题,学生纷纷踊跃发言,很多观点新颖深刻,也开阔了教师的思路。

(4)情境教学法教师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

在“旅游者的形成条件”这一单元,我假设了若干情境,使学生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情境掌握要想成为旅游者应具备的条件。

(5)调查研究法教师布置课后调查内容,学生分组利用课余时间分别到景区景点或相关旅游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做好调查记录并做好统计分析,最后根据调查情况作出调查报告。

在“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单元中,我给学生布置任务是分组调查承德八县三区的旅游资源状况,并简单作出评价,将调查评价结果做成课件,由每组选出发言人在课堂上讲解。

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成果展示,学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对承德的旅游资源也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6)讲授法讲授法和以上各种教学方法一起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理论内容变得直观、生动。

课件形式上要图文并茂,辅以动画、专题短片,做到有声有色,动感强。

能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3、考核方式按照目前学校的要求,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80%;(2)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课堂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某些市场调查过程中的团队意识、开拓创新能力等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以及调查结果的完成情况。

这部分占总成绩的15%;(3)出勤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平时的出勤情况,占总成绩的5%。

六、课程对教学条件的要求1、师资条件2、教学环境与设施在课堂上主要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课外调查主要是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相关旅游行业和旅游景区景点等进行调查。

3、教材与教参教材:《旅游学概论》,刘启亮、芬杏娟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教参:《旅游学概论》,苏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旅游体验研究》,谢彦君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旅游文化概论》,王玉成主编,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版网络资源:中国旅游网,中国旅游报,其他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网站等。

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的专业书籍和网上的资源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任务。

教学单元设计课程: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一、介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旅游资源保护的措施、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和内容。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中的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旅游资源保护的措施二、教学目标实现方式和手段1、【任务一】:结合以下案例,分析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有哪些?【导入案例】案例一: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由于大气中严重的煤尘和降雨中的酸性物质过多,每一尊佛像的表面都披上了一层黑纱,许多佛像风化严重,面目全非。

案例二:一些广场为了吸引游客,放养了鸽子,但这些鸽子排出的粪便遍布景区,很难清洗,而且这些粪便对旅游资源的生物化学分解作用也会导致旅游资源的缓慢破坏。

案例三:“水洗三孔”事件2001年12月中旬,曲阜“三孔”管理部门为了以新面貌迎接中国孔子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对孔府、孔庙、孔林进行了全面卫生大扫除,买来升降机、水管、水桶等工具,对文物用水管从上至下直接喷冲,或以其它工具直接擦拭,致使“三孔”古建筑彩绘大面积模糊不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