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家起源的三个问题

合集下载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为核心,通过教育和思想传播,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从儒学的起源、发展到衰落,全面阐述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又称孔夫子。

孔子是儒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

孔子的学说主要通过口头传承,后来由他的学生编纂成《论语》等经典著作,成为儒学的重要基石。

二、儒学的发展1.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初步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形成为了自己的体系和理论。

孔子的学说成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思想,他的弟子们在各地传播儒学思想,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如孟子、荀子等。

儒学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提倡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2. 秦汉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儒学受到压制,但儒学的思想并未被彻底泯灭。

汉代刘邦执政后,儒学重新兴起,儒家经典成为官方教材,儒学开始在国家教育中占领主导地位。

儒学家如司马迁等通过编纂史书和撰写文章,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儒学的理论。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分化和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浮现了多种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其中,王弼提出了“理气”说,强调理温和的关系;郭象提出了“心即理”说,主张心性即是天理;道家的影响也渗透到了儒学中,形成为了新的儒学流派。

这一时期的儒学发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学者们对儒学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4. 唐宋时期:儒学的复兴与繁荣唐宋时期,儒学再次得到了复兴和繁荣。

唐朝的孔颖达、程颐等儒学家对儒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述,形成为了“二程”学派。

宋朝的朱熹则进一步发展了程朱理学,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观点,对后世儒学影响深远。

儒学在这一时期成为社会上流行的学问,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一、儒家思想的概述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以儒家学派为代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以及良好的政治治理。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起源、核心理念和发展演变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儒家思想的起源1. 孔子与儒家学派的建立孔子(公元前551年 - 公元前479年)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圣人。

孔子的学说强调道德修养、仁爱和君臣之道等,提出了“仁者爱人”和“君子克己复礼”等经典观念。

2. 儒家经典文化的形成《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的总称,其中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重要著作。

这些经典内容涵盖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和理念,是后世学习儒家思想的重要依据。

三、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1. 仁爱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意味着对他人的关爱和关怀。

儒家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认为通过仁爱的实践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社会的和平稳定。

2. 中庸中庸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原则,强调的是人的自我调节和行为的平衡。

儒家认为人应当遵循中庸之道,避免过度和不足,追求一种适度和谐的生活方式。

3. 君子道德儒家思想强调君子的道德修养,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德行高尚、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等美德。

这种道德修养被视为个人修行和社会治理的基础。

四、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1.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发展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

除孔子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儒家学者,如孟子、荀子和程颢等。

他们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不同的诠释和发展,丰富了儒家学说的内涵。

2. 儒家与政治统治的关系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强调君臣之间的道德义务和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政治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儒家与教育传统的传承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倡导以经典为基础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流派,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人本主义、仁爱和和谐。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基本概念入手,探讨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对今天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基本概念儒家思想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关于人的道德和伦理的思考,以及建立和谐社会的途径。

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包括“仁”、“礼”、“义”、“智”、“忠”等。

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代表了人对他人的关怀和爱心。

儒家追求的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和谐,体现在对他人的关心、尊重和倾听上。

同时,“礼”和“义”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其中“礼”强调的是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义”强调的是个人的道义准则。

这些概念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二、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政治、教育、家庭和道德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君子治国”和“仁政”,即通过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

儒家思想认为君主应具备道德高尚的品德和权力的正确运用,关注百姓的幸福和安全。

这一思想为中国古代帝王和政府管理者提供了一种正确的治国理念。

在教育方面,儒家思想提出了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儒家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和教育的传承。

儒家思想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师生关系模式,将师德与学生的品行培养相结合,为中国古代教育方式奠定了基础。

在家庭方面,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儒家思想提倡尊重父母、关爱子女、忠诚于家族和社会等传统价值观,对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道德方面,儒家思想通过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准则,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风尚。

儒家思想与道德教化相结合,使得道德规范成为中国社会的准则,为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的形成贡献了重要力量。

儒学入门300讲 -回复

儒学入门300讲 -回复

儒学入门300讲-回复什么是儒学?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学派,它的发展始于春秋时代,兴盛于战国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强调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仁爱、礼节、忠诚、孝顺等道德原则,追求修养和道德的完善。

下面我们将一步一步回答“儒学”这个主题。

一、儒学起源于哪里?儒学起源于中国,它的发展始于春秋时代。

在这个时候,中国正经历着分裂的局面,国家逐渐由一个共同体变成了多个小国家。

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可以统一思想、建立社会秩序的思想体系,于是儒学应运而生。

二、儒学的创始人是谁?儒学的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于儒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思想被后世称为“儒学”,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三、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即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儒学认为,人们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尊重,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

除了仁爱,儒学还强调礼节、忠诚、孝顺等道德原则,要求人们遵守这些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四、儒学的修养和教育方法有哪些?儒学强调个人的修养和教育,它认为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使个人的品德更加完善。

儒学主张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不仅仅是追求知识的积累。

儒学提倡通过学习经典、书写文章、礼节训练等方式来培养个人的修养。

五、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多大?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并对社会制度、道德规范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学的核心价值观仍然被尊重和传承到今天。

六、儒学在当代社会仍然有何意义?儒学在当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渴望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这与儒学追求的道德理念是一致的。

儒学强调个人责任和自律,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影响。

七、儒学在国际上有何影响?儒学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中国的崛起,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开创儒学以来,儒学经历了秦汉、魏晋、隋唐、宋明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学术传统。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衰落以及复兴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各国相互争霸,社会秩序混乱。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儒学的创始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通过对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研究,提出了“仁”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儒学的核心理念。

孔子强调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培养人的德性和道德品质,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儒学的发展1. 秦汉时期:儒学的兴起与衰落秦朝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严格的法家思想,对儒学产生了压制。

然而,汉朝建立后,儒学得以复兴。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推崇儒学,并将其作为官方思想。

儒学在汉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经学”、“史学”、“文学”等不同学派。

然而,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和外族入侵导致了儒学的衰落。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多元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经历了多元化的发展。

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儒学家开始思考如何应对时代的变化。

他们提出了新的学说,如王充的《论衡》和郭象的“心学”。

这些新的学说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丰富了儒学的理论体系。

3. 隋唐时期:儒学的复兴与繁荣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复兴和发展。

隋文帝和唐太宗都非常重视儒学,推崇儒学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唐代的儒学家陆贽、韩愈等人提出了新的学说,如经世致用、格物致知等,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4. 宋明时期:儒学的整合与发展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整合与发展的过程。

宋代的程朱理学成为了主流,将儒学与道家、佛教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传统。

明代的王守仁提出了“理性论”,强调人的理性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思想文化对之后的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而其中的儒家思想则更是至今仍然被广泛传承和应用的一个思想体系。

那么,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吧。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末期,当时诸侯之间的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孔子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自己的思想探索,他认为社会的问题在于各种道德规范的缺失。

他强调一种名为“仁”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包括了尊重长辈、关爱家人、谦恭礼让等等。

这些道德规范被孔子认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所在,从而逐渐形成了儒家思想体系。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它是指人类本性中的德行和道德情操。

儒家思想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仁”,通过“仁”的实践来建立有序和谐的社会关系。

要实践“仁”,首先要明确人生的目的,也就是“德性”的追求。

在儒家思想中,“德性”是指人们应该有的品行和思想,这些品行和思想要求我们去追求实现最高美德,包括了尽孝、尽忠、尽信、尽仁等。

三、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即强调关注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安危。

而“义”则指行为的正当性,要求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始终保持公正和平衡;“礼”则是一种行为和心理的规范,它要求人在社会交往中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则和礼仪,从而使人类社会得以有序、稳定和谐;“智”则指的是智慧和理性,儒家认为只有充分发扬智慧才能形成高度发达的文化和思想;“信”则是指诚信和守信用,儒家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诚实守信,避免欺骗和虚伪行为,从而产生信任和信赖。

四、儒家思想的影响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全面和深刻的影响,它被后来的文化和哲学所继承和发展,也为中华文化的演变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从古代到现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成为中国现代文化中的一部分。

历史中的儒家学说

历史中的儒家学说

历史中的儒家学说儒家学说的起源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

它以儒家学者孔子为代表,集中阐述了关于社会伦理、政治治理、教育等方面的思想。

儒家学说的出现不仅对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东亚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与儒家学说的形成1.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儒家学说的奠基人。

他在当时的社会动荡中,提出了诸多关于人性、道德和政治方面的观点,后世将这些观点整理为儒家学说。

2.孔子的学生及后续的儒家学者对其思想进行了扩展和深化,形成了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儒家学说的核心观点儒家学说的核心观点围绕着人性、礼道、仁义等方面展开,对于社会伦理和政治治理的讨论尤其重要。

人性观儒家学说认为人性本善,即每个人都具有天赋的善良本性。

人性的善良需要通过良好的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培养和发展。

儒家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修身来实现个人的道德自律,通过治家来维护家庭和睦,通过治国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礼道观儒家学说强调礼乐的重要性。

礼道是一种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它包括了对于个人行为、家庭关系、社会交往等多个方面的规范。

儒家学者认为,通过遵守礼乐,人们能够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仁义观儒家学说强调仁义的重要性。

仁义是指对他人的关爱与尊重,是一种基于人性善良的道德情感和行为准则。

儒家强调个体应该以仁义为核心价值观,通过实践和体现仁义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儒家学说的影响与传承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并且在东亚地区广泛传承。

儒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儒家学说对中国古代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中国古代的帝王统治者都重视儒家思想,将其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以达到社会稳定和治理效果。

2.儒家学说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儒家学说在东亚地区的传承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其他东亚国家如日本、韩国等也有广泛传承。

儒家学说发展的三个阶段

儒家学说发展的三个阶段

儒家学说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儒家学说发展的三个阶段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第一阶段:儒家学说的起源与形成(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儒家学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

儒家学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剧烈的变革,人们开始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秩序以及个体的道德行为。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提出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包括仁、礼、义、智、信等。

孔子认为,仁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仁爱之上,通过礼仪和道德规范来调节人们的行为。

他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强调个体应该以身作则,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的学说得到了一些弟子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儒家学派。

这些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他们通过书写和记录,将儒家学说的思想传承下来,形成了《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

第二阶段:儒家学说的繁荣与发展(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的秦汉时期,儒家学说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

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儒家学说成为了统治者的官方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在这个时期,儒家学者将儒家学说与政治治理相结合,提出了“君子治国”、“仁政”等理念。

他们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民众的生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观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推崇,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儒家学者还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形成了丰富的儒家学说体系。

他们通过对经典的注释和解读,进一步完善了儒家学说的理论体系,使其更加系统和完整。

第三阶段:儒家学说的批判与复兴(20世纪至今)在20世纪以后,儒家学说经历了一段批判与复兴的过程。

在这个时期,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传入中国,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冲击和挑战。

儒家学说遭受到了一些质疑和批判,认为其过于保守和僵化,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2月社科纵横Feb,2005总第20卷第1期S OCI A L SCIE NCES RE VIEW VO L.20NO.1・哲学与史学・关于儒家起源的三个问题马得禹(兰州大学中文系 甘肃兰州 730000)【内容摘要】儒家的起源问题从汉代至今研究者颇多,也有些争议。

纵观古今,到目前为止,所涉及到的有这样三个问题:一是“儒”的来源问题;一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来源问题;一是关于儒家创始人的问题。

【关键词】儒家 起源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5)01-0110-02 关于儒家的起源,研究者已多有论述和考证。

笔者认为所涉及到的问题无非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儒”的来源问题;一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来源问题;一是关于儒家创始人的问题。

其中第一和第二个问题绝大多数学者的观点都是一致的,本文将作以总结性的阐释。

第三个问题是有所争议的,本文试图通过历史推测,作以重新阐释。

一、关于“儒”的来源关于“儒”的来源是从“儒”字的含义和“儒”所代表的人物的身份两方面去研究的。

《周礼・天官・太宰》郑玄注曰:“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

”《周礼・地官・大司徒》郑玄注曰:“儒,乡里教以艺者。

”《礼记・儒行》孔疏引郑玄《三礼目录》又云:“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

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

”《广雅・释古》曰:“儒,柔也”。

许慎《说文解字》说:“儒,柔也,术士之称。

”杨雄《法言・君子》称:“通天地人曰儒”,《风俗通义》称:“儒者,区也,言其区别古今”。

唐・颜师古注《汉书・司马相如传》称:“凡有道术者皆为儒”。

章太炎说,“儒”作“需”,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原儒》中说,儒是“殷商的教士”,以“治丧相礼”为业。

从古人对“儒”的解释来看,“儒”指一类人,根据众多解释认为其性格是“濡”,那么他在当时的身份以及其适合的职业应当是私家讲学的私学之师,讲学者最初是官方的,官方讲学之人一般称为“师”,《周礼・天官・太宰》郑玄注云:“师,诸侯师氏有德行以教民者”。

“儒”字始见于《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清人刘宝楠解释为“儒为教民者之称”,又说:“子夏于时设教,有门人,故夫子告以儒之道”。

这些解释都是从古代典籍中对“儒”的字面上的解释而推断出的它的名称的涵义及身份,那么其来源又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在“儒”字产生之前,这类人应该是干什么的。

除对“儒”的字面解释之外,是要通过他的外在特征去探求他的源头,古人所注重的“衣、食、住、行”其中放在首位的是“衣”。

那么,可以根据他们的服饰再进行推断。

春秋以来有“儒服”一词出现,如《墨子・公孟》:“公孟子戴章甫, 忽(笏),儒服而以见墨子”;《庄子・田子方》托言鲁哀公称“举鲁国而儒服”,《说剑》又记庄子欲“儒服而见(赵)王”;《礼记・儒行》托言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是讨论关于“儒服”的问题;荀子攻击儒者,以“逢衣博带”的服饰为言。

《后汉书・儒林传》注曰:“儒服,谓章甫之冠,逢掖之衣也”。

《礼记・儒行》郑注:“逢,犹大也,大掖之衣,大袂禅衣也。

此有道艺者所衣也”。

《列子・黄帝》称孔子为“逢衣徒”,向秀注:“儒服宽而长大”。

据学者考证,“章甫”是殷代的冠饰,为高高的儒冠;“绅”是扎着宽宽的大布带子; 笏”,就是在腰带上插着笏板。

这种穿着打扮是殷代主持祭祀的巫师们穿的。

衣服都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儒者的服饰来源于史巫的服饰,而且他们在身份性质上有相通之处,都是有道艺之人,并且孔子还说:“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也”(见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中的一篇《要》)。

殷代的统治阶层是以“神”为本的,神的启示及其相关原则在王事活动的一切领域中有着决定性的控制作用,如《礼记・表记》中所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巫师是人与神之间的桥梁,可见其作用之大,地位之高,对知识的统治权也掌握在他们手中。

在周灭商之后,统治阶层主导精神也由“神本”转向“人本”,掌握知识的群体的地位也随之下降,其中一些人也失去以往的官职从而成为私学的传授者,而他们的服饰并没有改变。

这就是儒者与史巫的源流关系。

二、关于儒家思想的来源儒家具有系统思想是从孔子之后才开始的。

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礼”、“道”。

孔子曾自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孔子还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孔子的主张是仁,但他用仁来释礼,而且在礼的框架内去阐述他的仁,可见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仍然是“礼”,也就是说儒家思想的来源便是“礼”了。

关于“礼”的产生,一般认为在三代以前,这是以一些考古发现的礼器得到证明的,到了夏商周三代,礼逐渐成熟完善。

在三代以前的原始社会,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着单纯地为自己的生存而劳动,用暴力的手段获取猎物,在内部表现为一种原始的共产主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农耕的出现,原始部落逐渐分化,出现了基本的社会单位家庭,并且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作为统治者要管理很多家庭组成的国家,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就是“礼”。

“礼”产生于人的意识形态,是人的一种文化现象,如《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焚黍捭豚,汗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礼”是一种仪式,它起源于祀神,古人对天、地、祖先都要祭祀,祭祀时要举行各种仪式,这种活动便是礼的起源。

后来统治者为了能牢固地统治人民,利用原始宗教,将自己的意志归结于上天,认为自己是天子,代天行事,当然非常注重祭天。

关于像天一类的人无法解释的现象都显得很神秘,于是就产生了各种神,通过祭祀来达到敬神祈福的目的。

人们对于祖先也是非常崇拜的,因为要繁衍后代,所以要经常祭祀祖先。

统治者将这些祭祀活动时举行的仪式制度化,便形成了礼制。

使之形成一种规范来约束人民,它是一支无形的力量,使人们的生活形成一种秩序,从而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在生产力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中,上层社会对财富的追求越来越强烈。

社会的发展从蒙昧到野蛮,由野蛮到文明,贪欲成为发展的动力。

在原始社会末期,财富的积累,导致无度的掠夺和厮杀,氏族制度已无能为力,社会失去控制,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危机,统治阶层开始考虑,怎样才能使社会规范化、秩序化。

当然一个社会的运转光靠暴力是不行的,于是作为祭祀鬼神时的仪式经过规范化形成了礼制。

礼制之所以能成为早期社会秩序的支柱,是与周代建立之后,否定“神本”重011视“人本”有很大关系的。

从而使礼制具有了巨大约束力。

它综合体现了人本传统、王权至上、祖先崇拜等因素。

尤其在周公辅政时代使礼系统化。

所以在西周到东周初期维持社会秩序的是礼制。

直到东周,由于分封制的负面效应,加上社会制度的变革。

出现了所谓的“礼坏乐崩”的时代,这个时代也是周礼瓦解的时代,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位思想家———孔子。

他面对着这个发生重大变革的社会,他大声疾呼“克己复礼”,开始周游列国,宣传他的学说,但在都需要改革的国家,无法再运用他的学说,于是他只好将自己的学说传授于门徒,使自己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教育家。

而从他开始,由于弟子们的继承,使儒家正式成为一个流派。

三、关于儒家创始人的问题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焦点集中在是孔子还是周公。

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孔子,证明起来也很轻松,因为关于孔子以及其学说和门徒历史记载非常清楚,只要归纳总结就可以得出结论。

至于周公,就比较困难了,因为他离我们的距离较孔子要远多了,而且缺乏历史依据,那么只能靠历史的推测了。

经过推测,认为周公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不无道理。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曾说:“孔子的道德教训所包含的义务,都是在古代已经说出来的”。

在古代“说出来”的这个人可能是周公。

周公制礼作乐在历史上是被证实了的,而且是广大学者所公认的。

那么周公在制礼作乐过程中是他独立完成的呢,还是有一个集体来统一完成的呢?这个问题解决了,关于周公是儒家创始人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周王朝的建立是在殷商衰败基础上的。

殷商衰败的原因之一是社会秩序的失衡,所以周朝建立初期,便面临一个规范制度、重建秩序的迫切任务。

武王过早地离开人世,年幼的成王难以维持朝政,于是整个国家的统治重任也就落到了武王之弟周公的肩上。

西周才刚刚建立,势单力薄,仅靠周公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渴望贤才的周公就想到了殷代遗民中的儒者。

这些儒者对礼乐当然是精通的。

可能他们后来接受了周公的邀请来辅助周公来完成礼乐。

从周公制出的礼乐制度来看也留有殷代的痕迹,如《论语》所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关于儒者如何参与礼乐的制订已无从考证,但制定礼乐因袭殷商似乎可以找到一些记载,据《尚书・洛告》记载:“周公曰:‘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

余齐百工,平从文化于周。

予惟曰:庶有事。

今王即命,曰记功。

宗以功,作元祀。

惟命曰,汝受命笃弼,不视幼载,乃汝其悉自教工。

孺子其朋,其往!无若火始滔滔,厥攸烁叙,弗其绝。

厥若及彝抚事,如予。

惟以周公往新邑,平向即有僚,明作有功。

’王曰:‘公!予小子其退,即辟于周,命公后。

四方迪乱来定,于宗礼亦未克成。

公功迪将其后,监我士师工,延保文武受命,乱为四辅。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在周朝夺取政权之后的初期仍未能建立起自己的礼乐制度,仍然沿用殷人的制度,因此造成各地秩序的混乱。

因而周初统治者最为忧虑的是,尽快制定符合周王朝利益的礼乐制度,周公制礼作乐对周初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礼记・明堂位》记载,周公相武王以伐纣。

武王崩,成王年幼,周公践天子之位以统治天下。

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七年致政成王。

成王以周公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

由此可以看出,在短短的几年内,周公就制出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礼乐制度。

如凭借周公个人力量完全是不可能的。

根据推断,周公制定礼乐时可能有大量的殷代遗民中的儒者参加。

因为周公所制的礼乐是对殷代的礼制有所继承的,对殷代的礼制最熟悉的当然是遗民中的儒者,通过他们的辛勤劳作,以显示了他们对周公的忠心,因而周公对他们也是非常看重的。

所以儒者与周公之间有着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凭借着周公的影响,使他们的言论以礼乐的形式播扬于天下。

虽然这个时候没有形成一个有意识的、有组织的团体。

但他们的思想已趋于系统化,从而影响着整个社会。

到了春秋时期,由于社会变革,“礼坏乐崩”,儒者的整体力量失去效应,但是他们的思想并未间断,只是由官转为私。

这就有了私学,所以私学最初宣扬的思想还是礼制的思想。

尤其在鲁国,因为周公被封于鲁,当然他的影响也就在鲁地较大,出生于鲁地的孔子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所以周公可以看作是儒家的真正创始人,而孔子只是周公礼制文化的继承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