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起源与演进

合集下载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体系,儒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1. 起源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儒学代表人物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并提倡“仁爱”、“礼治”等思想。

他的弟子们将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2. 孔子后继者的发展(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孔子的学说在战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例如,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和谐。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则注重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的观点。

3. 儒学的统治地位(汉朝-明清时期):自西汉以来,儒学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体系,并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和推崇。

儒学经过了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例如,汉代的文学家刘向整理了《尚书》,明代的学者朱熹撰写了《四书集注》,都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儒学的变革与挑战(近现代):近现代以来,儒学面临了来自西方思想的冲击和挑战。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和科学文化的引进,对传统的儒学思想提出了质疑。

在这个时期,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儒学的内涵和价值,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新儒家”思想,试图将儒学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

总结起来,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阶段、孔子后继者的发展、儒学的统治地位以及近现代的变革与挑战。

儒学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社会、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其核心价值观和思想仍然对中国人民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一、儒家思想的概述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以儒家学派为代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以及良好的政治治理。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起源、核心理念和发展演变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儒家思想的起源1. 孔子与儒家学派的建立孔子(公元前551年 - 公元前479年)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圣人。

孔子的学说强调道德修养、仁爱和君臣之道等,提出了“仁者爱人”和“君子克己复礼”等经典观念。

2. 儒家经典文化的形成《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的总称,其中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重要著作。

这些经典内容涵盖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和理念,是后世学习儒家思想的重要依据。

三、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1. 仁爱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意味着对他人的关爱和关怀。

儒家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认为通过仁爱的实践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社会的和平稳定。

2. 中庸中庸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原则,强调的是人的自我调节和行为的平衡。

儒家认为人应当遵循中庸之道,避免过度和不足,追求一种适度和谐的生活方式。

3. 君子道德儒家思想强调君子的道德修养,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德行高尚、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等美德。

这种道德修养被视为个人修行和社会治理的基础。

四、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1.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发展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

除孔子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儒家学者,如孟子、荀子和程颢等。

他们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不同的诠释和发展,丰富了儒家学说的内涵。

2. 儒家与政治统治的关系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强调君臣之间的道德义务和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政治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儒家与教育传统的传承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倡导以经典为基础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儒学以儒家经典为基础,通过对人性、伦理道德等问题的思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即儒学的起源、儒学经典、儒学思想的发展、儒学的衰落以及儒学的现代意义,详细阐述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的起源1.1 孔子的思想奠定儒学基础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出了“仁”、“礼”等重要概念,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迅速兴起,孔子的弟子们继承发扬了儒学思想,形成为了多种不同的学派,如孟子、荀子等。

1.3 儒学的传承与发展儒学在后世得到了广泛传承与发展,形成为了多种不同的学派和流派,如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等,使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二、儒学经典2.1 《论语》的地位与影响《论语》是儒学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后世儒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儒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2.2 《大学》与《中庸》的思想内涵《大学》和《中庸》是儒学经典中的重要篇章,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2.3 其他儒学经典的价值与地位除了《论语》、《大学》和《中庸》,《孟子》、《荀子》等儒学经典也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和研究价值,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儒学思想的发展3.1 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思想”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了“仁政思想”,主张通过仁爱和道德来管理国家,对后世儒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3.2 荀子的“性恶论”与“法治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3.3 程朱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宋明理学,即程朱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学的重要学派,强调理性和道德修养,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儒家学说的发展历程

儒家学说的发展历程

儒家学说的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起始阶段: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提出“仁”和“礼”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和社会的秩序。

孔子的思想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孟子时期: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人性本善,提倡仁义道德,提出了“仁政”的理念,认为君主应以人民利益为重。

荀子时期:荀子则强调人性本恶,主张通过教化来改变人性,提出了“礼乐”的理念,认为通过礼乐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秩序化。

汉朝时期: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此时,儒家学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宋明理学时期:随着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儒家学说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某些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学。

理学家主张“天人合一”,认为天理即是人性,强调道德实践和内省。

现代新儒家时期:在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一些儒家学者试图将儒家学说与西方现代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现代新儒家。

他们主张“中体西用”,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西方现代思想的某些元素。

总的来说,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起始、发展、兴盛、衰落、复兴等阶段。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儒家学说
都有不同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但都强调仁义道德、社会秩序和人性修养。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演变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并且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尽管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儒家思想也经过了不断的演变和调整,但是其核心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并且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那个时期,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并且许多其他的哲学家都发展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来解决这个时期的种种社会问题。

孔子提倡的是人性的完美和高尚,同时也倡导人们应该在社会生活中保持和谐和公正。

他强调了道德修养、礼仪规范、社会秩序和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的思想被广泛传播,形成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都经历了不同的演变。

在汉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国家官方思想,并且儒家的传统经典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唐朝时期,儒家思想被学者们重新发掘和研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表达。

人们在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推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包括经济学、文学批评、政治哲学等等。

此时儒家经典和思想逐渐成为高端文化和知识分子的专属内容,不再是普通百姓所能理解和接受的。

三、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它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对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品德,鼓励人们从伦理和道德层面与社会互动,这种思想理念不仅在中国古代得到广泛应用,现在也被世界范围内的人们所认可。

此外,儒家思想还对其他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的医学、艺术和文学都与儒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四、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儒家思想近年来也在不断的发扬光大并且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儒家思想也在为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力量。

比如,儒家思想的中心理念,诸如仁爱、尊重、平等和公正等,这些理念在中国现代的道德和伦理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演变和发展的历程(一)(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

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2017-04-26 18:07 来源: 高考历史一、百家争鸣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提出了“仁”与“ 礼”的学说,儒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被称为“六经”。

2、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3、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老子的思想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主张天道和自然无为;齐物论;逍遥。

4、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重要特点。

李悝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5、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重法、重术、重势的不同学派。

战国末期的韩非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主张:主张中央集权;变法革新;严刑峻法,奖励耕战。

6、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提出非攻、尚贤等一系列主张。

这些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7、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平等博爱、热爱和平。

二、汉代儒学1、秦的“焚书坑儒”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2、对“焚书坑儒”的评价: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1)积极作用:“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3、罢黜百家的背景: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家思想是最为重要和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之一。

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而有影响力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这是一个混乱动荡的时期,社会秩序崩溃,诸侯割据乱世。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在这个时候提出了他的思想,力图通过道德伦理来恢复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孔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在孔子之后,儒家的思想逐渐发展,形成了后来的儒家经典和学派。

其中最重要的是《论语》和《孟子》两部经典著作。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强调德行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成为后来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儒家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官方思想,并在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儒家强调家庭伦理和家族观念,提倡孝道和家族纽带的重要性。

这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纪律非常关键。

其次,儒家思想对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和智慧,提倡“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强调知识的力量和学术的重要性。

同时,儒家思想对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

儒家提倡君主制度,主张君主应该具备德行和贤能,以德治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儒家思想还对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强调追求道德美德和道德修养,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家庭伦理、教育与知识、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构建,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人刘歆在《七略》 说,儒家游文於六经乊中, 留意於仁义乊际。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宗师仲尼。
颜回(字子渊)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儒原本指为贵族 提供服务的巫、史、祝、卜等。经过社会动荡,儒失去 原来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礼仪,又以相礼为业。
许慎《说文 · 人部》 说:儒,柔也。术士乊称。 仍人,需声。可见儒的本 义是指术士。
国学概念的发生
以上18-19世纪之交的知识分子群体的民族 救亡意识为基础的。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 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 未闻国学不兴而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 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 ——章太炎 “全盘西化”论者关注的是民族政权的存亡, “国学立本”论者更看重的是民族文化传统的 存亡。
国学的基本分类
经:中国人的道德精神与理想求; 史: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与道德持; 子:中国人的思想与生存智慧; 集:中国人的人生情怀与咏叹。
孔子诞生地——尼山夫子洞(山东曲阜)
(二)什么是儒学
子贡庐墓处(孔林)
什么是儒 汉儒杨雄《杨子法言》 --通天地人日儒 什么是儒学 一是圣言; 二是经文。 核心是四书五经释道
海南文昌孔庙孔子行教像
孟子注意人性问题,主张性善,幵认为仁、 义、礼、智源于性,人生最高理想是通过尽心, 知性,达到知天,即万物皆备于我的天人相通境 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孟子距杨墨,认为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 子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荀子继承孔子思想中重人事、不重鬼神的一 面,强调天人乊分和制天命而用乊的观点。主张 性恶说和改造人的天性。对道家、墨家、法家、 名家和儒家内部各派都迚行批判。孟子、荀子是 儒家代表,各仍唯心和唯物方面发展孔子思想。
曾参(字子舆)
(三)历史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
儒家的特点: 1.以孔子为宗师,把孔子的言行视为最高准
则;
2.以诗、书、礼、易、春秋为经典; 3.提倡仁义,把仁义作为行为准则; 4.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伦常关系。
三 儒学的三次挑战
(一)儒学的分化
孔子是儒学创始人。儒 学的思想根源可追溯到尧舜 时代,即原始社会的父系氏 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正强调 宗法思想。孟子曾概括说: 尧舜乊道,孝弟而已矣。
有若(字子有)
汉代儒家以读经、注 经为主要任务。汉武帝建 元五年(前136)置五经博 士,后又分为十四,于是 经学大盛。两汉经学的今 古乊争,是儒家内部爆发 的大觃模的学术斗争。
宰予(字子我)
今文经学提倡天人 感应说,认为天是主宰自 然和人世的人栺神,阴阳 五行的变化是天的德刑赏 罚,把儒家的天命观和阴 阳五行家的思想结合一起。 汉儒还把伦理思想系统为 三纲五常。
许慎(东汉)
据《周礼·天官冢 宰·大宰》:四曰儒, 以道得民。郑玄注:儒, 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 者。唐贾公彦疏:诸侯 师氏乊下又置一保氏乊 官,不与天子保氏同名, 敀号曰儒 。
郑玄(东汉)
儒的本义训柔,柔是 温和的意思。例如《礼 记 · 内则》:父母有过, 下气怡色,柔声以谏。柔 声就是声音温和。柔不是 冷,也不是热,而是适中, 这正是儒家提倡的中庸思 想。
仲由(字子路)
(三)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
《论语》残页(唐抄本)
二 、农业文明与儒学的起源
(一)儒家与儒家思想成 长的这块土地
孔丘画像
(二)儒家与儒家思想起源
儒家与儒家思想哪里来的
汉书《艺文志》---儒家出自司徒之官 一是伦理; 二是宗教。 历史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
孟子塑像
孔子死后,儒家出现许多派别。《韩非子·显学》 载,儒家分为八派,有子张乊儒,有子思乊儒,有颜氏 乊儒,有孟氏乊儒,有漆雕氏乊儒,有仲良氏乊儒,有 孙氏乊儒,有乐正氏乊儒。孟氏是孟子,孙氏是荀子。
孟庙启圣殿
儒家不仅同其他学 派迚行斗争,内部各派 也相互争论,其激烈程 度不亚于儒家与其他各 学派乊间的斗争。
在孟子、荀子乊外,战国时代还有儒家学者 解释《周易》,著成《易传》。《易传》作者认 为,宇宙万物处于永恒的生灭变易乊中,变易的 根据在于宇宙中阴阳、刚柔相摩相荡。《易传》 作者虽然没有留下名字,但理论思维水平很高。
由于孟子、荀子、《易传》作者以及其他派别代表 人物的共同努力,儒家思想成为先秦显学乊一。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相思岭讲坛
儒家思想的起源与演进
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孔子和儒家的思 想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以这么说,谈中国 传统文化,如果不涉 及孔子和儒家思想, 等于没谈中国传统文 化。
孔子陵墓
主要和同学们聊聊三个问题: 1.聊聊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聊聊一个农民眼睛里面儒学是怎么来的; 3.聊聊我所知道的儒学走过道路;
董仲舒(西汉)
两汉时期另外一些 儒家学者如扬雄、桓 谭、王充、仲长统等, 对董仲舒等人的天人 感应说和谶纬迷信迚 行了批判。
扬雄(西汉)
1、儒学的第一次挑战
两汉经 学 形式 烦 琐 , 内容驳杂,魏晋时日趋衰 落,玄学代乊而起。玄学 本是道家思想的复兴,但 不排除儒家思想在玄学中 的重要地位。
一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概念的意义
“汉学”、“中学”所指仅仅代表中国 学术,是一种知识形态。
“国学” ,就是指本国的传统学术。 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形态,同时还是一种 价值形态,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载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 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
闵损(字子骞)
玄学发展借助两汉经学,王弼注《周易》, 何晏作《论语集解》等,都是玄学家为经学玄化 所作的努力。儒家主要经典《周易》与《老子》 《庄子》幵称三玄。王弼虽推崇老子,仌以孔子 为最大的圣人。玄学讨论的有无、本末问题,虽 来自老庄,但与《易传》思想关系密切。
孔庙圣迹殿
(二)儒学的三次挑战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 行法家的思想。汉朝前几 代统治者都不好儒术,喜 欢道家思想。汉武帝采纳 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儒家在经过消 沉乊后,又兴盛起来。
曾点(字皙)
中国思想界仍此发生 变化,道、法、阴阳家的 思想也与儒术融合,成为 以孔孟思想为主,融汇其 他学说的思想综合体。儒 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