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讨

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讨
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讨

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讨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深刻揭示,蕴含着对生态与人性的反思。生态认知、生态意志、生态审美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位”灵魂,即“真善美”这三位形成的一体就是生态文明,其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广泛的基础理论指导。

标签:马克思主义;生态认知;生态意志;生态审美

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三者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了人类整个实践活动过程的全部,其所产生的实践的结果就是知识、意义和美感的统一,即真善美的同一。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指出实践是自然、社会、人三者之间的联系体,“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1]131。“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2]95即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之间关系。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于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有序、共生共融的生存空间,创造一个天地人和的相互间协调统一的人性世界,重构经济与政治、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实现生态认知、生态意志、生态审美之间的一体化,将其置放于“自然——人——社会”三者之中,对实现生态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为实现中国梦,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五位一体的发展提出有意义的思考。

作为人的主体认知结构、评价体系和审美标准分别由知识范畴、意志规范和美感道德三者组成,所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时代的必须,更是人类自觉行为,是一种思想、一种责任、一种意识、一种情感、一种道德,在这一活动践行中,人的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和谐的理性行为得以生成、限制、规定和发展。通过对生态认知、生态意志、生态审美的思索,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

一、生态认知: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求

马克思理论中关于认知就是一种真理性的认识,指的是对客观规律的能动的反映,也是人进行能动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的结果。其将生态文明的认知放置于整个社会文明发展进步中,其生态理论具有深刻的质的飞跃。可见,生态认知则是包含对生态的真理性认识,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通过人的主观知性而形成的对生态文明发展各种科学知识,例如生态要素、生态特征、生态行为、生态道德、生态技术、生态创新等内容。生态认知的理性特质是指导人行为向善的基石,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准则,只有具备全面而完整的生态认知,才能在实践中更好保护环境,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减少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工具理性与情感感性的整合,这样才能实现生态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生态认知还应具备对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制定和实施的理性认识,“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