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知识与思想的世界

合集下载

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内容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工程师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中国古代公认的最早的和最宽泛的原子论者之一。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该学派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墨子主要思想内容如下:1. 兼爱:墨子主张兼爱,认为人们应当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摒弃私利之心,追求公共福祉。

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知者教人,勇者律人”的理念,强调了个人和社会的道德责任。

2. 尊尚贤才:墨子认为,贤者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知识和能力,应该被尊重和推崇,以带动社会的进步,并使人们受益。

他主张“用人原则”,强调选用贤能之人才能使国家稳定繁荣。

3. 反对战争与武力:墨子渴望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他坚决反对战争与使用武力。

墨子主张国家之间应该通过和谈来解决纷争,而不是动用武力。

他提出了“非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鼓励人们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社会和谐。

4. 力学原理:墨子是中国古代最早研究力学的科学家之一。

他提出了“离合”和“悬鼓”等力学原理,阐述了物体运动的基本原理。

墨子的力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至今。

5. 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墨子提出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思想。

他认为,感性知识是通过五感获得的有限的个别知识,而理性知识是通过思考和推理获得的普遍的知识。

墨子主张人们应该通过理性知识来认识世界,追求真理。

6. 科学实践:墨子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验证。

墨子提倡学习并应用科学知识来改善生活,提高生产力。

他的观点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7. 道德教育:墨子主张实施道德教育,提倡行为的正义和秩序。

他认为道德是稳定社会秩序的基础,应该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总的来说,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尊贤、反战、力学、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科学实践和道德教育。

墨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和科技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提出的理念和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古人的世界观

中国古人的世界观

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中国古人的世界观是指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古人的世界观深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

一、宇宙观中国古人的宇宙观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宇宙循环的观念。

中国古代人认为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宇宙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共同生活和发展。

二、人生观中国古人的人生观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

古代中国人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实现自我价值和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们追求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注重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综合素质。

三、伦理观中国古人的伦理观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亲和力,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助关系;道家思想则注重个体的自由和自由发展。

中国古人注重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四、命运观中国古人的命运观认为命运是一种因果律的体现,强调人的努力和个人的选择能够改变命运。

中国古代人相信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他们追求自身的努力和奋斗,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五、宗教观中国古人的宗教观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为主导。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由发展,强调个人修炼和自我超越。

中国古代人对宗教持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尊重不同信仰和不同宗教的存在。

六、时间观中国古人的时间观强调循环和变化。

中国古代人认为时间是循环的,存在着不断的变化和变迁。

他们注重把握当下,重视人生的瞬间和当下的价值,追求人生的平衡和和谐。

七、知识观中国古人的知识观强调实践和经验。

中国古代人注重实际经验和实践知识的积累,强调实际操作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经验才能获得真知和智慧。

中国古人的世界观是一种独特而复杂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

他们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追求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相信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尊重不同的宗教信仰,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古代文学对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是什么?

古代文学对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是什么?

古代文学对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是什么?在今天看来,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文学对人类思想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古代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历史和文化背景,同时也可以启发我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探讨古代文学对人类思想和文化产生的影响。

一、传达历史和社会文化知识古代文学作品是传承历史和社会文化知识的最佳载体。

无论是《大学》、《周易》、《论语》等古代文献,还是古代神话、诗歌和小说等文学作品,都记录了古代人们的思想、信仰、世界观和道德观念等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

比如说,通过《西游记》中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描绘,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古代人们对神话的认识、对仙界和魔界的想象等等。

同时,古代文学作品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娱乐等日常生活方面的情况。

二、引导思考和探索人生价值古代文学作品总是以人类生存和发展为出发点,探索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例如,老子的《道德经》或庄子的《逍遥游》等古代哲学著作,可以引导我们思考自身的情感、心灵和思想,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生,确立属于自己的生活价值观。

类似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一些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也鼓励我们不断地挑战自我,突破固定思维和价值观,以达到人生的更高境界。

三、塑造社会风貌和审美趣味古代文学作品对于塑造社会风貌和审美趣味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通过反映当时社会的制度、风俗、习惯、态度等方面的内容,古代文学作品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古代文学作品也不断地推进了艺术审美的发展,因为作者们不断创造新的审美方式来描绘人物、品味色彩和构建情节。

四、培育人类情感和精神价值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感、精神价值、道德观念等都与人类心理和情感的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诗经》体现了古代中国民族情感和生命气息,老舍的《茶馆》则描绘了晚清民间生活的真实情景,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则通过表现主人公的坚韧精神和顽强意志为我们传递了深刻的人生价值。

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与知识体系

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与知识体系

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与知识体系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与知识体系源远流长,涵盖众多领域,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贡献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发现,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领域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与知识体系。

一、数学思想中国古代的数学思想在世界上独具一格。

早在古代,中国人就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和计算方法。

《九章算术》是我国很早的一部数学著作,该书系统地总结了古代数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另外,《张丘建算经》等数学著作也对古代数学思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数学思想注重实用,重视问题的实际运用,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

二、天文学与地理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地理学发展得较为成熟。

早在公元前11世纪,中国人就开始观测天象,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历法体系。

《周髀算经》是我国早期的天文学著作,其中提出了“六十甲子”和“二十八宿”等概念,对后来的天文学研究影响深远。

此外,中国人还发明了地震仪、罗盘等测量仪器,并进行了广泛的地理考察和测量,为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医学与药物学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物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古代,中国人就开展了系统的医学研究,并提出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对中医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影响。

另外,《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早期的药物学著作,其中收录了大量的草药和药方,对中草药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农学与农艺学中国古代的农学与农艺学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古代农民通过长期的农田实践和总结,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该书详细介绍了种植、养殖、农具等方面的知识,对古代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中国古代还发明了许多农具,如犁、耕牛、水车等,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五、工艺学与制造业中国古代的工艺学与制造业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技术。

古代中国人在冶金、陶瓷、纺织等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哲思

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哲思

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哲思古代文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们以文学艺术为媒介,以自己的言行来表达对人生的理解和对世界的思考。

他们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崇尚自然,追求精神的升华与境界的超越。

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思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哲思。

生活态度一: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古代文人具有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的特点。

对于他们来说,自由意味着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精神层面的解放与境界的超越。

他们喜欢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远离尘嚣,寻找灵感和创作的空间。

他们常常选择隐居山林或僻静的地方,例如修道观、庐山、黄山等等,以便沉思、悟道和创作。

生活态度二:崇尚自然古代文人对自然怀有崇敬之心,他们认为自然是一个完美的存在,包含着世界万物的真理。

他们喜欢亲近大自然,欣赏山水田园的美景,领悟自然的规律与哲理。

他们经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例如用山水画来抒发对人生的感悟,用诗词来咏史抒怀。

他们通过对自然的赞美和描绘,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同时也传达了对人生哲思的思考。

人生哲思一:孤独与清心寡欲古代文人的孤独与清心寡欲是他们人生哲思中的重要一环。

在尘嚣世界中,他们选择独行独思,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满足。

他们认为,只有淡泊名利,摒弃尘俗之物,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他们通过隐居山水之间,通过诗词文学的创作,表达对尘世的厌倦与超脱,呼吁人们在纷繁险恶的世界中追求心灵的平静和思想的升华。

人生哲思二:追求真理与理想古代文人追求真理与理想是他们人生哲思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他们对人类社会、人生命运、道德伦理等问题进行思考,寻找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他们关注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弱点,行文抒怀,批评时政,通过艺术创作来点明社会的不公和道德的虚伪。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和言行,唤醒人们的良知,引导人们追求真理、正义和善良,以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人生哲思三:对于生死的思考与超越古代文人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与超越是一个重要的人生哲思。

周朝的教育与思想古代中国知识传承的重要环节

周朝的教育与思想古代中国知识传承的重要环节

周朝的教育与思想古代中国知识传承的重要环节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阶段。

周朝的教育与思想系统为古代中国的知识传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周朝教育与思想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周朝的教育制度周朝建立了以“礼”为核心的教育体系。

周朝的教育制度注重培养人的品格与道德,强调君子的修养与德行。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宽容、谦虚、正直等美德,以便为君主和国家贡献。

周朝的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幼年教育、家庭教育和公共教育。

幼年教育主要由家庭进行,注重塑造儿童的品格和习惯。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父辈教育子弟,传授识字、礼仪、经书等知识。

公共教育则由官方负责,设立学宫来培养士人,传授经义、礼制等知识。

二、周代的思想观念周代的思想观念主要体现在《周礼》中。

《周礼》是周朝的法典和礼仪文献,被誉为“百代之宪”。

其中蕴含着周代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周朝的思想观念主要体现在宇宙观、政治观和伦理观三个方面。

宇宙观认为天地万物皆有规律可循,而人应当遵守这些规律。

政治观强调君主应当以仁德来治理国家,而臣民则应以忠诚服务君主。

伦理观则主张人们应该尽善尽美地生活,遵循礼仪之道,维护社会秩序。

三、周朝教育与思想的意义周朝的教育与思想对于古代中国的知识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周朝的教育制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公共教育的设立,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提高了国家整体素质。

其次,周朝的思想观念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路线和价值观基础。

宇宙观、政治观和伦理观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周朝的教育与思想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周朝的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后世教育和学术界的主流思想。

至今,儒家思想仍然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总结:周朝的教育与思想是古代中国知识传承的重要环节。

思行合一的意思

思行合一的意思

思行合一的意思思行合一,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它的核心在于将思想和行动融为一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种思想和态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也可以引领我们走向成功和幸福。

思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思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最早由中国古代的儒家学派提出。

儒家认为,人应该不仅有正确的思想,还要将这些思想付诸实践,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因此,他们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知行合一,是指将所学的知识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将理论变为行动。

知识和理论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而实践则是验证和应用这些工具的过程。

只有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认识世界,理解人生,实现自我价值。

思行合一的生活态度思行合一的生活态度,是指将思想和行动融为一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种态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在工作中,思行合一的态度可以让我们更加专注,更加有条理地完成工作。

我们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

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在学习中,思行合一的态度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知识,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法。

我们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在生活中,思行合一的态度可以让我们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付诸实践,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

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生活的美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幸福。

思行合一的实践方法思行合一的实践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要将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法。

2. 培养实践能力。

要注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素质。

3. 培养创新意识。

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历史文化: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意义和影响

历史文化: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意义和影响

历史文化: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意义和影响引言古代中国被誉为世界上最早具有较高文明程度的国家之一,而其中的四大发明更是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以及指南针,本文将详细讨论每一项发明的意义和影响。

造纸术意义造纸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它使得文字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在此之前,人们主要使用竹简、甲骨等材料记录信息,但造纸术的出现极大地改进了这一情况。

### 影响 - 文字传播和保存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推动了知识和思想的普及。

-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更多的学者和专门职业人才。

- 推动经济繁荣,促进商业交流和财富积累。

印刷术意义印刷术是中国最著名的四大发明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通过活字印刷技术使得图书大规模出版成为可能。

### 影响 - 提高了书籍的生产效率,使得经典著作更加容易获取。

- 扩大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范围,推动了科学、文艺和思想的发展。

- 促进文化交流和对外国文明的了解,推动世界各地文明间的互动。

火药意义火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军事发明之一,它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和创造力。

### 影响 - 改变了战争模式,提高了军队作战效能,对历史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 推动了火器工业和火药化学技术的发展。

- 在工业革命时期被引入世界其他地区并取得长足进展。

指南针意义指南针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辅助工具之一,使导航变得更加准确可靠。

### 影响 - 推动了海洋探索与贸易发展,为整个人类社会带来繁荣与交流。

- 助力航海事业的发展,拓宽了人类探索世界的边界。

- 在导航科学、地理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论四大发明对古代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持久的影响。

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了知识传播和文化繁荣,火药改变了战争形态和技术进步,而指南针则将人类的视野扩展到整个地球。

这些发明标志着中国在古代科技领域取得辉煌成果,在现代世界仍然被广泛应用和尊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國知識與思想的世界第十講醫學體系的建立黃帝內經十八卷。

外經三十(九)卷。

扁鵲內經九卷。

外經十二卷。

白氏內經三十八卷。

外經三十六卷。

旁篇二十五卷。

右醫經七家,二百一十六卷。

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落]骨髓陰陽表裏,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

至齊之得,猶慈石取鐵,以物相使。

拙者失理,以瘉為劇,(以死為生)[以生為死]。

五藏六府痺十二病方三十卷。

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

五藏六府癉十二病方四十卷。

風寒熱十六病方二十六卷。

泰始黃帝扁鵲俞拊方二十三卷。

五藏傷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

客疾五藏狂顛病方十七卷。

金創瘲瘛方三十卷。

婦人嬰兒方十九卷。

湯液經法三十二卷。

神農黃帝食禁七卷。

右經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

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

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

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容成陰道二十六卷。

務成子陰道三十六卷。

堯舜陰道二十三卷。

湯盤庚陰道二十卷。

天老雜子陰道二十五卷。

天一陰道二十四卷。

黃帝三王養陽方二十卷。

三家內房有子方十七卷。

右房中八家,百八十六卷。

房中者,(性情)[情性]之極,至道之際,是以聖王制外樂以禁內情,而為之節文。

傳曰:「先王之作樂,所以節百事也。

」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

及迷者弗顧,以生疾而隕性命。

宓戲雜子道二十篇。

上聖雜子道二十六卷。

道要雜子十八卷。

黃帝雜子步引十二卷。

黃帝岐伯按摩十卷。

黃帝雜子芝菌十八卷。

黃帝雜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

泰壹雜子十五家方二十二卷。

神農雜子技道二十三卷。

泰壹雜子黃冶三十一卷。

右神僊十家,二百五卷。

神僊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於其外者也。

聊以盪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於胸中。

然而或者專以為務,則誕欺怪迂之文彌以益多,非聖王之所以教也。

孔子曰:「索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不為之矣。

」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

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鵲、秦和,蓋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

漢興有倉公。

今其技術晻味,故論其書,以序方技為四種。

《漢書.藝文志》晉侯夢大厲,被髮及地,搏膺而踊,曰:「殺余孫,不義。

余得請於帝矣!」壞大門及寢門而入。

公懼,入于室。

又壞戶。

公覺,召桑田巫。

巫言如夢。

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

」公疾病,求醫于秦。

秦伯使醫緩為之。

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公曰:「良醫也。

」厚為之禮而歸之。

六月丙午,晉侯欲麥,使甸人獻麥,饋人為之。

召桑田巫,示而殺之。

將食,張,如廁,陷而卒。

小臣有晨夢負公以登天,及日中,負晉侯出諸廁,遂以為殉。

《左傳》成公十年晉侯(平公)求醫於秦,秦伯使醫和視之,曰:「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

非鬼非食,惑以喪志,良臣將死,天命不祐。

」公曰:「女不可近乎?」對曰:「節之。

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故有五節;遲速本末以相及,中聲以降。

五降之後,不容彈矣。

於是有煩手淫聲,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聽也。

物亦如之。

至於煩,乃舍也已,無以生疾。

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也,非以慆心也。

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淫生六疾。

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菑,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女,陽物而晦時,淫則生內熱惑蠱之疾。

今君不節、不時,能無及此乎?」出,告趙孟。

趙孟曰:「誰當良臣?」對曰:「主是謂矣。

主相晉國,於今八年,晉國無亂,諸侯無闕,可謂良矣。

和聞之,國之大臣,榮其寵祿,任其大節。

有菑禍興,而無改焉,必受其咎。

今君至於淫以生疾,將不能圖恤社稷,禍孰大焉?主不能禦,吾是以云也。

」趙孟曰:「何謂蠱?」對曰:「淫溺惑亂之所生也,於文,皿蟲為蠱。

穀之飛亦為蠱。

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

皆同物也。

」趙孟曰:「良醫也。

」厚其禮而歸之。

《左傳》昭公元年平公有疾,秦景公使醫和視之,出曰:「不可為也。

是謂遠男而近女,惑以生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

良臣不生,天命不祐。

若君不死,必失諸侯。

」趙文子聞之曰:「武從二三子以佐君為諸侯盟主,於今八年矣,內無苛慝,諸侯不二,子胡曰『良臣不生,天命不祐』?」對曰:「自今之謂。

和聞之曰:『直不輔曲,明不規闇,拱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

』吾子不能諫惑,使至於生疾,又不自退而寵其政,八年之謂多矣,何以能久!」文子曰:「醫及國家乎?」對曰:「上醫醫國,其次疾人,固醫官也。

」文子曰:「子稱蠱,何實生之?」對曰:「蠱之慝,穀之飛實生之。

物莫伏於蠱,莫嘉於穀,穀興蠱伏而章明者也。

故食穀者,晝選男德以象穀明,宵靜女德以伏蠱慝,今君一之,是不饗穀而食蠱也,是不昭穀明而皿蠱也。

夫文,『蟲』、『皿』為『蠱』,吾是以云。

」文子曰:「君其幾何?」對曰:「若諸侯服不過三年,不服不過十年,過是,晉之殃也。

」是歲也,趙文子卒,諸侯叛晉,十年,平公薨。

《國語.晉語八》齊王疾痏,使人之宋迎文摯。

文摯至,視王之疾,謂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

雖然,王之疾已,則必殺摯也。

』太子曰:『何故?』文摯對曰:『非怒王則疾不可治,怒王則摯必死。

』太子頓首彊請曰:『苟已王之疾,臣與臣之母以死爭之於王,王必幸臣與臣之母,願先生之勿患也。

』文摯曰:『諾。

請以死為王。

』與太子期,而將往不當者三,齊王固已怒矣。

文摯至,不解屨登牀,履王衣,問王之疾,王怒而不與言。

文摯因出辭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疾乃遂已。

王大怒不說,將生烹文摯。

太子與王后急爭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摯。

爨之三日三夜,顏色不變。

文摯曰:『誠欲殺我,則胡不覆之,以絕陰陽之氣。

』王使覆之,文摯乃死。

夫忠於治世易,忠於濁世難。

文摯非不知活王之疾而身獲死也,為太子行難以成其義也。

《呂氏春秋.至忠》趙簡子有疾。

扁鵲診候,出曰:「疾可治也,而必殺醫焉。

」以告太子。

太子保之,扁鵲領。

召而入,入而著履登床。

簡子大怒,便以戟追殺之。

扁鵲知簡子大怒則氣通,血脈暢達也。

《太平御覽》卷七三八引楊泉《物理論》醫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

」君以告扁鵲。

扁鵲怒而投其石:「君與知之者謀之,而與不知者敗之。

使此知秦國之政也,則君一舉而亡國矣。

」《戰國策.秦策二》扁鵲者,勃海郡鄭人也,姓秦氏,名越人。

少時為人舍長。

舍客長桑君過,扁鵲獨奇之,常謹遇之。

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也。

出入十餘年,乃呼扁鵲私坐,閒與語曰:「我有禁方,年老,欲傳與公,公毋泄。

」扁鵲曰:「敬諾。

」乃出其懷中藥予扁鵲:「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

」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

忽然不見,殆非人也。

扁鵲以其言飲藥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

以此視病,盡見五藏癥結,特以診脈為名耳。

為醫或在齊,或在趙。

在趙者名扁鵲。

當晉昭公時,諸大夫彊而公族弱,趙簡子為大夫,專國事。

簡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懼,於是召扁鵲。

扁鵲入視病,出,董安于問扁鵲,扁鵲曰:「血脈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嘗如此,七日而寤。

寤之日,告公孫支與子輿曰:『我之帝所甚樂。

吾所以久者,適有所學也。

帝告我:「晉國且大亂,五世不安。

其後將霸,未老而死。

霸者之子且令而國男女無別。

」』公孫支書而藏之,秦策於是出。

夫獻公之亂,文公之霸,而襄公敗秦師於殽而歸縱淫,此子之所聞。

今主君之病與之同,不出三日必閒,閒必有言也。

」居二日半,簡子寤,語諸大夫曰:「我之帝所甚樂,與百神游於鈞天,廣樂九奏萬舞,不類三代之樂,其聲動心。

有一熊欲援我,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

有羆來,我又射之,中羆,羆死。

帝甚喜,賜我二笥,皆有副。

吾見兒在帝側,帝屬我一翟犬,曰:『及而子之壯也以賜之。

』帝告我:『晉國且世衰,七世而亡。

嬴姓將大敗周人於范魁之西,而亦不能有也。

』」董安于受言,書而藏之。

以扁鵲言告簡子,簡子賜扁鵲田四萬畝。

其後扁鵲過虢。

虢太子死,扁鵲至虢宮門下,問中庶子喜方者曰:「太子何病,國中治穰過於眾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氣不時,交錯而不得泄,暴發於外,則為中害。

精神不能止邪氣,邪氣畜積而不得泄,是以陽緩而陰急,故暴蹷而死。

」扁鵲曰:「其死何如時?」曰:「雞鳴至今。

」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

」「言臣齊勃海秦越人也,家在於鄭,未嘗得望精光侍謁於前也。

聞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

」中庶子曰:「先生得無誕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臣聞上古之時,醫有俞跗,治病不以湯液醴灑,鑱石撟引,案扤毒熨,一撥見病之應,因五藏之輸,乃割皮解肌,訣脈結筋,搦髓腦,揲荒爪幕,湔浣腸胃,漱滌五藏,練精易形。

先生之方能若是,則太子可生也;不能若是而欲生之,曾不可以告咳嬰之兒。

」終日,扁鵲仰天歎曰:「夫子之為方也,若以管窺天,以郄視文。

越人之為方也,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

聞病之陽,論得其陰;聞病之陰,論得其陽。

病應見於大表,不出千里,決者至眾,不可曲止也。

子以吾言為不誠,試入診太子,當聞其耳鳴而鼻張,循其兩股以至於陰,當尚溫也。

」中庶子聞扁鵲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撟然而不下,乃以扁鵲言入報虢君。

虢君聞之大驚,出見扁鵲於中闕,曰:「竊聞高義之日久矣,然未嘗得拜謁於前也。

先生過小國,幸而舉之,偏國寡臣幸甚。

有先生則活,無先生則弃捐填溝壑,長終而不得反。

」言末卒,因噓唏服臆,魂精泄橫,流涕長潸,忽忽承(目夾),悲不能自止,容貌變更。

扁鵲曰:「若太子病,所謂『尸蹷』者也。

夫以陽入陰中,動胃繵緣,中經維絡,別下於三焦、膀胱,是以陽脈下遂,陰脈上爭,會氣閉而不通,陰上而陽內行,下內鼓而不起,上外絕而不為使,上有絕陽之絡,下有破陰之紐,破陰絕陽,(之)色(已)廢脈亂,故形靜如死狀。

太子未死也。

夫以陽入陰支蘭藏者生,以陰入陽支蘭藏者死。

凡此數事,皆五藏蹷中之時暴作也。

良工取之,拙者疑殆。

」扁鵲乃使弟子子陽厲鍼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

有閒,太子蘇。

乃使子豹為五分之熨,以八減之齊和煮之,以更熨兩脅下。

太子起坐。

更適陰陽,但服湯二旬而復故。

故天下盡以扁鵲為能生死人。

扁鵲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當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

入朝見,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

」桓侯曰:「寡人無疾。

」扁鵲出,桓侯謂左右曰:「醫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為功。

」後五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血脈,不治恐深。

」桓侯曰:「寡人無疾。

」扁鵲出,桓侯不悅。

後五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腸胃閒,不治將深。

」桓侯不應。

扁鵲出,桓侯不悅。

後五日,扁鵲復見,望見桓侯而退走。

桓侯使人問其故。

扁鵲曰:「疾之居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鍼石之所及也;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雖司命無柰之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