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的历史及展望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发展

钓鱼诸岛是由8个无人岛组成,包括 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北小岛、 南小岛、大北小岛、大南小岛等, 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岛屿周围的海 域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五 个台湾本岛面积。
飞濑岛
专题小结
中日关系是重要的双边关系; 四个联合声明是发展中日关系的基石; 能否正确地认识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的本质; 从历史、大局、未来角度思考和解决中日关系中 的问题就是战略高度的基本体现; “正视历史,面向未来”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原则;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是解决中日关系问题的 政策; “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崇高目标等。
3.从文化交流看
2007年4月至 11月,中日举办了 文化体育交流年活动。 温家宝在贺词中说, 一年来,中日文化体 育交流年举办了近 300项丰富多彩的活 动,极大地增进了两 国人民的互相了解。
温家宝总理出席在东京举办的 “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中方开幕式
胡主席提出发展中日关系的六点建议
一、巩固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二、加强战略互信; 三、深化互利合作; 四、增进两国人民感情; 五、建立健全各领域合作机制; 六、扩大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
1998年4月 21日,正在日 本访问的中共 中央政治局常 委、中国国家 副主席胡锦涛 与日本首相桥 本龙太郎在东 京首相官邸会 见。
3.从2001年至2006年的中日关系
小泉纯一郎 执政期间连续五 年参拜靖国神社。 使中日关系达到 最低点,出现 “政冷经热现象” 这是自72年 中日建交以来, 这是两国关系最 糟糕的时期”
1.从政治上看
两国先 后发表了四 个确定中日 关系基础的 政治文件。
1972年9月27日晚毛泽东主席将一部《楚辞 集注》作为礼物,赠送给田中角荣首相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一波三折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1.中日两国的敌对(1949—1971)二战后,日本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旧金山和约》签订后,日本吉田政府于1952年4月与台湾当局缔结《日台和平条约》,建立了所谓“外交关系”,从而为中日关系正常化设置了新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决定采取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渐进积累的方式,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
1952年6月,中日签订了第一个战后民间贸易协定。
1953、1955、1958年又签订了三次民间贸易协定。
但1958年的“长崎国旗事件”一度导致中日贸易中断。
由于双方对发展经贸关系又很强的需求,1962年廖承志与高崎达之助签署了《中日贸易综合备忘录》,即L—T备忘录。
1963年中日友好协会成立,积极开展中日民间交流。
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中日关系受到严重冲击。
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前29多年的两国关系,可以清清楚地看到中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
第一是冷战这一国际大环境;第二是日美关系;第三是日台关系。
2.中日关系的蜜月时代(1972—1991)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剧变。
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感到震撼,谋求同中国邦交正常化的呼声高涨。
1972年9月,田中首相访华,双方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两国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1978年8月,两国又签署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
10月,邓小平访日。
中日关系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1周年。
从表面上看,中日早已和解。
但是,这些年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这两个国家远没有实现真正的和解。
究其根源,是因为中日的和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安排。
两个国家的领导人为了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引导了41年前的正常化。
但是,从上至下的和解往往是脆弱的,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没有对过去战争历史的起码认识和反省,没有民间社会真正的对话和沟通,没有国民教育的反思,历史的旧恨随时可以被重新激活。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展望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展望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初2009级12班张昕如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需要。
两国政府及各界人士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都应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在《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致力于稳定、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彼此间有着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
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日之交源远流长,大约从公元前600年开始,水稻种植、青铜器制造、炼铁、纺织、鞣革、造船技术陆续经由韩国从世界文明中心——中国传往日本。
若干世纪以来,日本一直是以一种求知若渴的学徒身份拜倒在文化宗师的膝下,怀有一种潜伏的自卑心态。
例如,公元5世纪日本引入中国汉字,并且原封不动地使用了四百年。
正是这种仰视强势大国不得不有的谦卑敬畏情绪长期以来酝酿成为一种强烈的出人头地欲望,并对其后的中日风云变幻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近代中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展开,7月27日,日本首相在议会发表演说,扬言要给中国一个教训,重建亚洲新秩序。
在没有正式宣战的情况下,日军在那一年的夏季攻打上海,与蒋介石的精锐部队交战,双方损失惨重,军民死亡人数约为25万。
几个月后,上海沦陷,同年11月,日军炮火紧逼杭州。
从此,中国被日本推着陷入了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日两国人民的关系可以说是互相仇恨。
最近这30多年来,中日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双方已互为重要合作伙伴,相互依存日益加深。
2004年中日贸易额达1678亿美元,与中美贸易、中欧贸易呈三足鼎立之势。
中日关系历史与展望

难面邃大 酬壁密江 蹈十群歌 海年科罢 亦图济掉 英破世头 雄壁穷东 。,。,
自1979年以来的30年中,日本政府对中国一贯地实施了经济援助,累计 约2248亿元人民币的开发贷款以及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和无偿援助。特殊的 历史原因以及复杂的民族情感,使这个规模巨大的援助行动并不为大多数中 国人所知。 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的主要资金来源于日本国民交纳的税金;援助范围包 括中国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经济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开 发、环境保护、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等广泛领域,援助项目遍布中国所有的 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对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发挥了重 要作用。 不管是对放弃战争赔款的善意感谢,还是中日贸易的客观需求,作为中 日经济关系改善的一个象征,日元贷款已经成为中日关系改善的一个象征, 为中国早期经济腾飞作出了重大贡献。
除日元贷款之外,在中日关系风风雨雨的30年间,日本通过派遣海外协 力队、年长志愿者等方式,为中国提供大批志愿者、专家,遍布中国的文 化、教育、卫生、环保等领域。曾经因历史问题水火不容的两国,因为援 助,在扶贫、传染病防治、水资源利用等领域搭起了交流的平台。 30年后,2007年日本与中国双边贸易额达到2630亿美元,中国也首次超过 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 今年3月,日本最后一次向中国提供日元贷款后,日本对华贷款即将结 束,不过日本的对华援助还将存在。
带3000童男女去日本的徐福
徐福等人在九洲岛等地向日本土著民族传播 农耕知识和捕鱼、锻冶、制盐等技术,还教 给日本人民医疗技术等秦朝先进文化,促进 了社会发展,深受日本人民敬重。日本各地 先后涌现出90多个纪念徐福的组织,直接或 间接地促进了日本各界对日本开国史的重新 审视,发出重新编撰开国史的呼声。在裕仁 天皇之弟三笠宫殿下的支持下,1977年卫挺 生《徐福入日本建国考》一书在日本翻译出 版,至今尚无人提出系统有据的反驳意见来。
中日关系的历史反思与现代展望

中日关系的历史反思与现代展望中日关系的发展的开始可以追溯到2200年以前。
公元前210年,暨秦始皇37年,徐福受秦始皇派遣,率童男童女各五百名,并百工、水手、弓箭手三千多人,从无棣东端的马谷山浩浩荡荡地入海,史学界有一种说法,徐福就是日本历史上的开国神武天皇。
从此,中日交流不断。
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一七八四年),志贺岛的一位名叫甚兵卫的普通农民在不经意中,却发现了一枚价值连城的国宝——中国汉光武帝赐给日本当时倭国国王的“汉委奴国王”金印。
唐代,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到了元朝,蒙古人的铁蹄踏遍了欧亚大陆,建立起了史上最大的帝国。
自从唐代武宗灭佛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日本和中国脱离外交关系长达4个世纪之久。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企图改变这种状况,使日本与其他政权和民族一样臣服于蒙古人。
于是忽必烈先后两次派大军东征,但都大败而归。
从这以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完全逆转过来,中国进入了对日屈辱史的时代。
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反观中国,还处在清帝国的统治之下。
于是,日本把侵略的目光投降了中国——它昔日的恩师与友人。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台湾与琉球被日本占为己有。
之后的侵华战争,中国的大半壁江山沦陷。
1937年,日本时隔40年后再次发动侵华战争,就是我们所说的“八年抗战”。
在中共的领导下,我国在一百年来第一次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两千多年的关系史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
200年间数次发动对外战争以及二战后迅速崛起均能很好地证明该民族的两个本性——侵略性与韧性。
2000多年来,日本国力一直落后于中国,因此无法改变与中国关系的从属地位,人民的生活问题尚得不到解决,何谈开疆辟土,对外侵略。
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与未来发展

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与未来发展作为东亚两个大国,中日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两国之间的关系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波折。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历史背景在很长的时间里,中日关系是友好的。
自古以来,中日两个民族并没有太多的矛盾与冲突,相反,在文化与经济方面双方都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交流。
但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友好的关系慢慢转变为敌对的状态。
一、列强侵略亚洲在19世纪后期,列强开始侵略亚洲,这也是中日关系一开始趋于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场列强的争夺中,日本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力量。
作为一个新兴的民族国家,日本希望能够和其他列强一样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殖民地,这也促使日本开始向邻近的亚洲国家扩张。
1894年,日本与中国发生了甲午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轻松击败了落后于时代的中国军队,从而开始控制中国的主权领土。
在此之后,爆发了数次中日战争,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日关系一直处于相对封锁和敌对的状态中。
二、二战后的中日关系二战后,中日关系的状况和全球政治的状况一样,是非常复杂和微妙的。
时间不长,历史记忆深刻,加上形势多变,两国关系的发展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1.美国的干预在经过短暂的和平之后,两国之间又因为美国的干预而产生了新的矛盾。
在冷战时期,美国将日本作为自己在亚洲的盟友。
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开始进行经济的重建和快速的发展,而中国在这个时期却处于相对落后和贫困的状态。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日之间的矛盾也激化了。
例如,在1969年的日本驻华大使村上信夫应邀访问中国之时,日本的自卫队公然进入了钓鱼岛的领空,引起了中国的愤怒,从而导致了中日两国的外交关系一度降温。
2. 1980年代以来的经济合作自1980年代以来,中日两国之间开始进行了经济上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而日本正在将自己的钱和技术投入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钓鱼岛
钓鱼岛
靖国神社
东海油气田问题
• 东海油气田之争 东海大陆架位于中、日、韩三国之间, 是中国大陆领土的自然延伸。东海大陆架 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水产、石油、天然气以 及稀有矿产资源。 • 中方提出共同开发的原则 中方坚持认为,「共同开发」的范围 应是「中间线」以东的区域,春晓等油气 田则是在没有争议的中方领海。
岸信介
尼克松
岸信介
• 1896年生,山口县人。1936年任伪满洲国 工业部部长。1940年回国后任商工省次官、 东条内阁商工相、战后被定为甲级战犯入 狱,1952年获释,当选众议员。1957年2 月就任首相。 岸信介上台后, 极力扶植右 翼势力,怂恿右翼分子的活动,使得一批右翼 团体应运而生。 岸内阁推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1960 年6月19日强行修改《日美安全条约》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与走势孟杰来自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与走势
• • • • • 日本,中国的千年参照 中国与日本双边关系 中日间敏感问题 一旦台海冲突 日比美卷入力度大 中国的台海东海战略
• 中国与日本关系未来十年
参 照 一
•
明代以前作为参照物的日 本,可以说映衬了中国当时 在世界上的地位——只要国 家稳定,根本是没有什么对 手的。
东海石油 钻井平台
巡洋舰
教科书问题
• 关于甲午战争爆发原因 • 关于“九.一八”事变 • 关于卢沟桥事变 • 关于南京大屠杀 • 关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 关于日本的战争罪行
小鹰号航空母舰
安培晋三为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 辩护语录
• 甲级战犯”是东京审判的结果,日本国内法律并 没有给这7名“甲级战犯”定罪(06年2月14日) • 靖国神社供奉甲级战犯牌位没有问题(06年8月 31日,即安培宣布参选自民党总裁前一天) • 日本首相应该参拜靖国神社(近日安培个人网站)
(完整word版)浅谈中日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日关系的回顾与展望摘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需要。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回顾1972年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后, 两国政府为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判, 直到1978年才由邓小平副总理和福田赳夫首相果断决策, 实现缔约, 并经两国最高立法机关批准, 成为正式法律文件。
该条约确认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是两国间和平友好关系的基础,联合声明所表明的各项原则应予严格遵守”, 它确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及“不谋求霸权”的原则。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对此后中日关系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意义。
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的1998年, 江泽民主席访问了日本。
在两国发表的《中日联合宣言》中明确指出: “在当前形势下, 两国合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加, 不断巩固和发展中日友好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也将对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双方确认中日关系对两国均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并深刻认识到两国在和平与发展方面的作用与责任, 宣布面向21世纪, 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但遗憾的是, 刚刚进入21世纪便由于日本领导人的变更而导致日本内外政策改变(以2002年的沈阳总领事馆事件为转折点) , 致使中日双边关系脱离了正常发展的轨道,两国政治关系陷于停滞甚至后退, “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目标难以实现。
此后, 自2006年10月中日两国就克服发展双边关系的政治障碍达成共识, 安倍晋三首相首开“破冰之旅”, 其后经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和同年12月福田康夫首相的“迎春之旅”, 中日关系终于改变了政治关系停滞的局面, 迎来了今天中日关系的新的发展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关系的历史及展望
一.中日关系大致经历了从学生到老师再到竞争对手三个阶段。
1.学生阶段
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日本很早就开始与中国开始交流,据《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供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缓。
”而在唐朝,日本向中国学习更是达到了顶峰,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进行大化改新。
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
645年,即为大化元年。
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
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
但到了明朝,中日先后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特别是嘉靖二年发生在宁波酿成的拼杀事件——“争供之役”更是导致了中日正常的交流关系基本中断。
2.老师阶段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以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而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也逃不了与西方列强直接冲突的命运。
1854年在美国的胁迫下,日本被迫签订了《神奈川条约》,也开始沦为殖民地的进程。
可是面对民族危机,中日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可是只有日本实现了向工业国的转变,成了中国人的导师。
19世纪60年代,以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上层分子掀起了洋务运动,建立起了号称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
而在日本,鸟羽、伏见之战后,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
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将洋务运动的湘淮武卫、北洋舰队击得粉碎,但却第一次彻底将中国人从上朝天国美梦中打醒。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转向日本,以日本为师,想要在日本身上找到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开始派遣第一批留日学生,开启了赴日留学之风。
这部留学史堪称是半本中国现代史:武有黄兴、蒋介石、白崇禧、何应钦等,文有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周氏兄弟等。
他们全是近代中国的风云人物。
3.对手阶段:由不死不休到竞争对手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袭来,日本经济受到重创,为了转嫁危机,以军部为首的军国主义势力抬头。
如果说31年关东军擅自行动制造九一八事变,还不足以将中日带到完全的对立面的话,那么37年的淞沪会战中日完全成为了不死不休的对手抑或说敌人。
45年抗战结束,战败的日本对美国马首是瞻,49年后完全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
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可是经济的往来、政治的互动仍然无法遮蔽双方为竞
争对手的事实。
经济上,日益崛起的中国经济体对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开始了越来越激烈的角逐,近年已经超过日本。
政治上,双方领导人在东亚以及东南亚地区进行频繁的外交,其目的无异于争夺东亚秩序的主导权。
领土上,双方在钓鱼岛的争夺竞争差点已经擦枪走火。
军事上,双方频繁的军演不断刺激着地区敏感的局势。
二.中日关系的展望
1.双方不可能爆发大规模冲突乃至战争
从国际秩序方面来看,国际冲突的实质不是国家利益的冲突而是当时的国际秩序不能解决这一冲突。
当前主导东亚秩序的仍然是美国,由于美国的军事力量的威慑,中国在东海不敢轻举妄动。
同样也是由于美国的存在,日本的军事活动都在美国的节制下,没有美国的授意,日本也不敢擅自对华动手,毕竟现在的日本还承受不起美国的怒火。
对中国方面而言,首先,中国奉行的是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保家卫国的人民子弟兵,注定了不会蓄意挑起事端。
其次,中国海军仍在由浅蓝向深蓝的转变的阶段,我们已经拥有了航母,但没有制空权制海权的航母就是“海上浮动的铁棺材”或者累赘。
历史上,82年的马岛战争,阿根廷的“五月二十五号”航空母舰不仅不敢参战,还让大量的海基航空兵护卫它。
最后,中国几十年的沿海经济建设,已经经不起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如果我们不攻上敌国领土,或许我们连赔偿都拿不到。
从日本方面来看,制约日本最大的因素还是美国。
美国控制了日本军事力量的核心。
日本的F2战机确实性能先进,可别忘了,它的发动机仍然是美国提供的。
日本引以为傲的金刚级驱逐舰,装备异常优异的宙斯盾系统,可是它的数据链仍然在美国手中。
一旦美国将数据链关闭,留给日本的只能是一堆废铁。
对美国方面而言,中日一旦爆发大规模冲突,对美国而言是一种极其艰难的抉择,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美国坐山观虎斗。
二战结束后,美国是极其避免与核大国进行直接冲突。
即便是当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已经出现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美国依然将其克制了下去。
两个核大国之间的冲突,最糟糕的后果就是核战争的爆发,造成双方都无法承受的代价。
因此美国是尽量避免与中国的直接冲突。
但美国对其盟友日本无动于衷的话,必然让其他盟友心寒,美国苦心营造的集体安全体系有可能就此土崩瓦解。
2.双方斗争不断,合作仍是主流
中日不可能爆发大规模冲突并不意味着双方无斗争。
当前双方的斗争的焦点不外乎钓鱼岛与日本二战历史问题。
对中国而言,钓鱼岛问题不仅只在维护领土与主权完整本身,钓鱼
岛还是唯一能与琉球扯上关系的地方。
迈向深蓝的中国海军必须要突破第一岛链,而琉球这是第一岛链的关键点。
解决琉球问题,不仅能东出太平洋,还能从西南方向包抄日本。
所以,中国绝对不会放弃钓鱼岛,只是现在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解决而已。
对日本而言,钓鱼岛牵扯的是东海资源问题,以钓鱼岛为中心可以划一大片经济专属区,专属区下可是大量的可燃冰,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绝不会放弃视为生命的能源。
日本对二战历史的歪曲篡改,牵扯的不仅有中国,还有亚洲的另一些二战受害国。
一个连历史都没法正视的民族,怎么能让它的邻居放心?而对于日本,正视二战侵略历史,对国内的军国主义而言,是毁灭性的,军国主义将丧失其存在的土壤。
但在经全球化的今天,中日加强合作是一种趋势。
经济上,中日存在互补性,日本的高精尖科技与中国的劳动力是可以结合的。
中日分别是世界上第二大第三大的经济体,又隔海相望,加强彼此的贸关系,对双方而言都极其重要。
政治上,双方领导人都对彼此十分看重。
中国要和平的走向太平洋,需要日本最低限度的沉默,同样日本想入常,必须得到中国的支持。
文化上,双方同属东亚文化圈,都受儒家思想、佛教的影响,双方在民族性上都有一定的共性。
同时中国目前在发展中所遇见的问题都能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这一方面而言,日本是中国的一面镜子,对当下的中国有借鉴意义。
中日同为东亚大国,尽管有数不清的历史恩怨,但步入21世纪,面对合作与发展的激荡,双方应摒弃前嫌,加强合作,寻找中日双方的利益交汇点,促使双方关系稳步发展,携手迎接未来的机遇,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