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解析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章节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章节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章节版)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 米,课桌的高度约0.75 米。

2.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 分米=0.1米=10-1米;1 厘米=0.01米=10-2米; 1 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 1 微米=10-6米。

3.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有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4.刻度尺的使用规则: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5.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

(答案:可先用小绳测出楼的高度,再用刻度尺测出小绳的长度)(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答案: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曲线的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6.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各个章节重难点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各个章节重难点



第一节:温度
温度的概念及常用单位
温度计的原理、结构和使用方法
不准确温度计的比例对应关系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1、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及能量变化
2、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3、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1、汽化和液化的定义及能量变化
2、汽化的分类、液化的两种方式
水沸腾前后的气泡大小变化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第四节: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条件
2、光的折射定律及应用(作图)
3、常见光的折射现象的解释
有关光的折射的各种作图
第五节: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现象及颜色排列顺序
2、色光三原色及颜料三原色
透明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章:



其应用第一节:来自镜1、分类:凸透镜和凹透镜
2、名词:焦点、光心、主光轴、焦距
3、对光的作用:凸(会聚)凹(发散)
2、质量的性质及测量
天平的使用方法
第二节:密度
1、密度的定义、公式及单位
2、密度公式的应用
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1、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和不规则形状固体的体积
2、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密度和液体密度
测量过程中的误差分析
第四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1、了解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关系
2、密度与物质的鉴别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
????第

??章: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产生原因及传播条件
双耳效应和立体声的理解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各自的影响因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最全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最全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单位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主单位: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km 103101m= 106 um = 109 nm103 mmdm 10 cm10310um 103 nmmm②数不变、记进率、化单位a. 大单位T小单位,乘以进率;b. 小单位T大单位,乘以进率的倒数;c. 规范使用科学计数法;d. 单位使用字母符号书写。

【典例1] 25km = _________ nm由km r nm ,下了四级台阶,进率为1012 所以25km = 25 x 1012 nm = 2.5 x 1013 nm由umm,上了两级台阶,进率为10-6所以25um = 25 x 10-6 m = 2.5 x 10-5 m25um = __________ m 、长度测量1km = 103 m,1.基本工具:刻度尺2•常用工具:直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3•刻度尺的使用:①使用前T三看:看零刻度线、看量程、看分度值。

②使用时T三会:会放: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侧要紧贴被测物体。

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①累积法(以多测少):多用于测量细微物体的直径或厚度。

L总公式为L - (N为数量)N例如:测一张纸的厚度或细金属丝的直径等。

②化曲为直法:用于测量曲线的长度。

用无弹性棉线与待测曲线重合,用刻度尺测出棉线长度即可。

例如:测蚊香的长度,树干的周长。

③滚轮法:先测出某圆的周长,让圆在待测曲线上滚动,记下圈数,用周长乘以圈数即可,多用于测较长曲线的长度。

例如:测操场的周长。

【注意】①测量时不可利用已磨损的零刻度线,但因零刻度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对齐物体时,千万不要忘记最后读数时减去这一整数刻度值。

②刻度尺较厚时,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

物理八年级上册1—3章基础知识总结

物理八年级上册1—3章基础知识总结

物理(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1—3章 基础知识总结第一章 声现象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2、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20Hz —20000 Hz ; 超声波:高于20000 Hz 的声音,人耳不能听到; 次声波:低于20 Hz 的声音,人耳不能听到。

3、噪声的来源: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声音强弱的单位:分贝(dB )。

声音强弱的等级:(1)小于90分贝,保护人的听力; (2)小于70分贝,保证工作和学习; (3)小于50分贝,保证休息和睡眠。

控制噪声的方法: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4、声的利用: (1)传递信息回声定位:利用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纳。

利用声纳系统,能够探知海洋的深度,绘出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在捕鱼时,能够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能够准确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2)传递能量声波能够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能够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第二章 光现象1、光源:太阳、电灯等物体能够发光,这些物体就是光源。

2、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条直线叫光线。

3、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速度为:c=3*108m/s,它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c的3/4。

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c的2/3。

4、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漫反射: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

5、光的折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即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6、光的色散(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2)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全)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全)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全)一、运动的描述- 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 速度的计算公式: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平均加速度、瞬时加速度- 运动图表的解读与绘制二、力的作用- 力的基本概念:力的性质、力的单位-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惯性的原理-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关系、质量的概念与衡量-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与特点三、力的效果- 物体的平衡:平衡的条件、平衡力的合成- 物体的斜面运动:斜面的特点与力的分解- 物体的自由下落:重力的概念与计算、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四、力的工作- 功的概念与计算:功的性质、功的单位- 机械能的转化: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与计算- 能量守恒定律:封闭系统的能量守恒五、简单机械- 机械的分类:杠杆、轮轴、滑轮等- 原理与应用:杠杆原理、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六、电的基本概念- 电荷的概念与性质:正电荷、负电荷、元电荷- 电流的概念与计量:电流的定义、电流的计量单位- 电阻的概念与计量:电阻的定义、电阻的计量单位七、电路基础- 电路的组成:电源、导线、电器- 串联与并联: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特点与计算- 欧姆定律:电流、电阻、电压之间的关系八、静电现象- 静电的产生与消失:摩擦、接触、感应三种方式- 静电的有关现象:电荷的相互吸引和排斥、静电的运动和放电九、影响电阻的因素- 电阻与电线的关系:导线材料、导线截面积、导线长度- 温度对电阻的影响:电阻温度系数的概念与计算十、电能的转化与利用- 电能的转化:发电方式与原理- 电能的利用:电灯、电热器材、电动机等十一、光的反射与折射- 光的传播路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镜面反射:入射角、反射角的关系- 折射定律:折射角、入射角、折射率之间的关系十二、光的色散与成像- 光的色散现象:光的折射与色散的关系-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的特点与成像方式十三、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产生:振动物体产生声音的原理- 声音的传播方式:机械波、纵波、横波- 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十四、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音调: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声音的音量:振幅与音量的关系- 声音在空气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差异十五、物体的状态变化- 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相互转变:凝固、熔化、汽化、冷凝等- 物质的热膨胀:热胀冷缩的原理与应用十六、热量与能量- 热量的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能量与功的关系: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功的计算及单位十七、能源的利用与保护- 能源的分类: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 能源的利用与保护策略: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以上是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知识点

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知识点

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知识点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知识点概述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推或拉的作用。

- 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支持力、张力等。

2. 力的测量- 力的单位:牛顿(N)。

- 弹簧秤的使用:测量力的大小。

3. 力的图示-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 力的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

4. 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 速度和加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速度变化的物理量。

5. 运动的规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牛顿第二定律: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压强和浮力1. 压强- 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的力。

- 压强的计算公式:P = F/A(P为压强,F为力,A为受力面积)。

- 液体压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力。

2. 浮力- 浮力的产生:物体浸入液体时受到的向上的力。

-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重量。

- 浮沉条件: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关系。

三、光的传播1. 光的直线传播- 光线:表示光传播路径的直线。

- 光的遮挡:光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会被遮挡。

2. 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平面镜成像:平面镜反射光线,形成虚像。

3. 光的折射- 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 折射定律:斯涅尔定律,描述光在两种介质界面上折射时的规律。

四、能量的转换和守恒1. 能量的概念- 能量的定义:物体所具有的做功的能力。

- 能量的分类: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等。

2. 能量的转换-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 机械能的转换: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换。

3. 能量的利用- 能源的分类: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一至六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一至六章)

第一章机械运动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L)1、长度单位:米(m)常见长度单位:km、m、dm、cm、mm、um、nm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2、测量工具:刻度尺、皮尺、卷尺、螺旋测微计、游标卡尺等等。

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尺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二、正确使用刻度尺1、会认:单位、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2、会放: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3、会看: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4、会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数字:准确值+估计值(有且只有一位);单位:由分度值决定。

三、误差1、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的来源:(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注意: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

2、注意:⑴误差不是错误,错误应该避免.⑵误差总是存在,不可避免的.⑶减小误差的办法: 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取②使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

③改进测量方法,校准测量工具五、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1、测多算少法(累积法)2、相互配合法(适于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3、化曲为直法(替代法)五、时间的测量1. 时间的单位(1)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

(2)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2. 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和停表(秒表)。

1.2运动的描述一、机械运动1、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

2、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以课本、桌子、粉笔盒为例)4、总结: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二、参照物1、定义:判断物体的运动还是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关于参照物我们应注意:a.要描述物体的运动必须首先选择参照物。

b.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概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概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概览第一章声现象1.1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

1.2 声音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 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

1.3 乐音与噪声- 乐音是指有规律的声波,噪声是指无规律的声波。

-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1.4 声的利用- 声波可以用来清洗物体。

- 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如回声定位。

第二章物态变化2.1 温度-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 常用的温度计有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

2.2 熔化与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吸热。

- 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放热。

2.3 汽化与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吸热。

-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放热。

2.4 升华与凝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吸热。

-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放热。

第三章光现象3.1 光的传播- 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 日食、月食、影子、小孔成像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3.2 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 透镜、水底、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现象。

3.3 光的色散-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3.4 眼睛和视觉- 人的眼睛相当于一个照相机。

- 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第四章机械能4.1 动能和势能- 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4.2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 机械能等于动能和势能之和。

4.3 摩擦力- 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 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4.4 做功和能量-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能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刻度尺、卷尺、米尺等。

(2)长度单位:国际单位:米(m)、常用单位:km、dm、cm、mm、μm、nm 换算关系:1km=103m 1mm=103μm 1μm=103nm 1nm=10-3μm 1nm=10-9m (3)估测:黑板长2.5m、课桌高0.7m、指甲宽 1cm、铅笔芯直径1mm、新铅笔长1.75dm。

(4)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三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②会放:刻度尺要紧贴并平行于被测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③会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会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5)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①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②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圆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③测跑道长度等常用轮滚法(化直为曲)④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2.时间的测量:(1).测量工具:(古代)日晷、沙漏、脉搏;(现代)钟表、秒表(停表)(2)单位:国际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3.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无法消除;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二、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而假定不动的物体。

(2)除被研究对象以外,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

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①确定被研究对象;②选参照物;(即假定不动的物体)③判断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

(3)不能选取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4)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结论一般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⑵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定义:①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②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 公式:V=tS S=Vt t=V S 单位:(国际)m/s 、(常用)km/h 关系:1m/s=3.6km/h 。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3.运动的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直线运动 ⑵曲线运动(根据运动速度)⑴匀速运动 ⑵变速运动4.⑴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

a图像:图a 是某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S 与时间t 的关系图像,图b 是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图像。

⑵变速直线运动:沿着直线但速度变化的运动。

①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公式:V 平 =总总t S ②平均速度物理意义:粗略表示变速运动的快慢。

b5.常识:人步行1.1m/s ,意义:表示人步行1s 通过的路程为1.1m 。

自行车5m/s 、火车140 km/h 、小汽车108km/h 、光速3×108m/s四、测量平均速度1.原理:V=tS 2.工具:斜面(带刻度)、小车、垫块、挡板、刻度尺、秒表、3.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秒表测时间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S 1=t 1= V 1= S 2=t 2= V 2=4.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

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注: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做声波。

3.声速: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注:声速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在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

4.回声:(1)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声音。

注: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此时人离障碍物的距1v t)离至少为17m。

(S=2在屋子里说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更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原声与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差不足0.1s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原声和回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2)回声测距: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离山崖的距离等。

测量方法:测出发出声音到收到回声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相应介质中的传播速度1v t进行计算。

v,代入公式S=25.人们如何听到声音:空气传导:声音经空气传到耳膜,引起耳膜振动,再经听小骨等传给听觉神经和大脑,引起听觉。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和大脑,引起听觉。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等也就不同,人们根据这些差异就能判断声源方向。

二、声音的特性1.音调:人们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单位: Hz。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20Hz<f<20000Hz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

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弱(大小)。

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与人耳到声源的距离有关。

振幅: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声音的品质。

由物体本身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

4.区分声音的三要素:闻声知人(指音色);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三、声的利用1.声包括:声音、超声、次声。

2.声的利用:(1)传递信息:声呐(回声定位)、超声波诊断(B超)、超声波金属探伤、次声波地震预报等。

(2)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污垢、超声除结石。

四、噪音的危害和控制1.乐音:发声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噪声:(1)噪声的定义:①物理学角度,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②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噪声的来源:交通运输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

3.噪声强弱的等级:人们用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

4.减弱噪声的方法:①在声源处减弱(防止噪声产生)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阻断噪声传播)③在人耳处减弱(防止噪声进入人耳)第三章《物态变化》一、温度: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规定:把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叫1℃。

2.摄氏温度t -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单位:摄氏度(℃)热力学温度T: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

单位:开尔文(K)摄氏温度t与热力学温度T的换算关系:T=t + 273 K (即0 K= -273℃)3.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1)构造:玻璃外壳、玻璃泡(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毛细管、刻度和符号。

(2)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3)分类:(4)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两观察”:量程、分度值。

使用时“三让”:①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让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让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1.物态变化:(1)物态:物质的三种状态。

即固态、液态、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物态变化。

2.熔化和凝固:(1)定义: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注:熔化和凝固是互逆的物态变化过程。

(2)熔点与凝固点:①固体分为晶体与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 常见的晶体:冰、海波、金属、石英、水晶、食盐、萘等。

常见的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等。

②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注: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1) 晶体熔化条件:a.温度达到熔点,b.继续吸热。

(固态→固液共存态→液态)晶体凝固条件:a.温度达到凝固点,b.继续放热。

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吸热、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固液共存态时)。

晶体凝固过程的特点:放热、温度保持在凝固点不变(固液共存态时)。

(2)非晶体熔化特点: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固态→变软→变稀→液态)非晶体凝固特点: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三、汽化和液化1.汽化和液化的定义: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注:汽化和液化是互逆的物态变化过程。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定义: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蒸发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的大小;⑶液体表面上空气的流动速度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沸腾注:液体沸点与其种类和大气压的关系,液体种类不同,沸点不同,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条件:a.温度达到沸点,b.继续吸热。

特点: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图像如右图:3.液化的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4.说明:水蒸气:无色透明,看不见、摸不着;白气: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露、雾: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烟:固态小颗粒。

四、升华和凝华1.定义: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注:升华和凝华是互逆的物态变化过程。

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3.常见的升华现象:碘变为碘蒸气、冰变为水蒸气、干冰变为二氧化碳、樟脑球变小、钨丝变细等。

常见的凝华现象:霜、雾凇、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内侧)形成的冰花。

第四章《光现象》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月亮、电影银幕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篝火、蜡烛、电灯、电视屏幕)2.光的直线传播:(1)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也可以在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中传播。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