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歌舞伎“隈取”与京剧“脸谱”

合集下载

中国京剧与日本歌舞伎的角色比较研究——以“男旦”和“女形”为中心

中国京剧与日本歌舞伎的角色比较研究——以“男旦”和“女形”为中心

作 恰如 其分 地展 示 了杨贵 妃 的妩媚 ,也展 现 了演 员 的演
女 角 融 入 自身 。
京 剧演 员要 求掌 握“ 唱念 做打 ” 四项基 本技 能 。男 旦 尤 其擅 长 “ 唱” , 通过 演员 的 唱法 , 声腔 和发 声 的不 同来 展
现 各 自的 风 格 和 特 征 。 例如 , “ 梅派” 的 唱 腔 是 在 中 文 音 节 的基础 上创 立 的 , 重视“ 字” 的表现 力 。 强化 “ 字” 的 音 乐 性
不 单 是 男 扮 女装 , 为 了看 起 来 比女人 还 女 人 . 需 要 用 心
这样歌、 舞、 演、 剧 浑 然一 体 的歌 舞 伎形 态 。到 了元 禄 时 期 ,以坂 田藤 十郎为 首 的年轻 男演员 成 为歌 舞伎 的主 要
演员 , 女 形 的表 演形 态逐 渐成 熟起 来 。 由此 可 知 ,二 者 的形 成和 发展与 当时的背 景 以及 社 会 发展 状 态密 不可分 。相 对而 言 , 女形 的历 史会 更短 些 。 男旦虽 有着 较 长 的历 史 , 但从 女 演员被 禁止 上 台之后 , 才 渐 渐迎 来 了全盛 时期 。
中 国 的京 剧 与 日本 的歌 舞 伎 是 两 国最 具 代 表 性 的 传 统戏 剧 。本 文从 角色 角度 选取 二者 最具代 表 性 的角色 “ 男旦 ” 和“ 女形 ” 进 行研 究 。京剧 的男旦 和歌 舞伎 的女形 都 是 男扮 女 装来 出演 女性 角 色 ,二者 有 相 当 的可 比性 。 笔者从历史渊源 , 表演 技 法 , 审 美 以 及 现状 等 方 面 来 比 较, 分 析 二 者 现 阶段 发 展 所 面 临 的 问题 , 进 而探 寻 京 剧 和 歌舞 伎未 来 的发展 道路 。

日本国粹歌舞伎

日本国粹歌舞伎

日本国粹--歌舞伎歌舞伎是一种戏剧形式,是日本三大国剧之一,与艺伎、歌舞伎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它有点儿类似于京剧,都是源自民间的传统艺术,都有着华丽的视觉呈现、复杂的程式与讲究。

歌舞伎中既有着以武士、僧侣、公卿等上层社会为描绘对象的「时代物」,也有着取材于市井平民阶级的「世话物」,及女方专门领域的舞踊(舞蹈)剧「所作事」。

另外也有着义太夫狂言、纯歌舞伎与新歌舞伎等之分。

歌舞伎表演中,演员会穿上细緻的服装和花上吸引注目的化妆。

为了让观众可以明白故事,他们的动作都是经过配合和较为明显。

他们也会用日本的传统乐器作演奏,使得整场表演更为吸引。

歌舞伎过去只在日本一个主要地点表演,但现在也可以在一些小城市看得到。

在日本就有一些具历史的表演地点是供歌舞伎表演之用。

如果你是一个首次看歌舞伎的外国人而又不懂日语的话,可能就要依赖英文导览了。

导览人员会用英语告诉你有关表演的资讯,例如故事、歌词和内容的解说,以及舞蹈、音乐等等。

然而英文导览也不是所有表演都有提供。

这样的话你就可能要找以英语演出的表演了。

这也能让你明白表演的内容。

你可以事先查询剧场的日程。

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下歌舞伎中的舞台•道具•隈取•音乐•衣裳:歌舞伎舞台造景之华丽,道具、隈取(脸谱)、服装之繁杂炫美往往令观众们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舞台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定式幕、黑御簾、花道/假花道等组成;道具中仅小道具便有着乘物、气候专用物、发声物、出道具、持道具、本物、伪造物、可消除物、破坏物、构造物等之分;隈取(脸谱)以人物性格区分,按照颜色则主要为赤、蓝、茶三大类;音乐按照演出位置的不同主要分为所作音乐(位于舞台上观众可见)与下座音乐(在黑御簾中演奏),常用乐器有小鼓、大太鼓、三味线、能管等;衣裳则主要以不同纹样表示不同含义,如麻之叶纹样、龟甲纹样、役者纹样等。

—歌舞伎经典名作选—剧情+人物关系全解析:《义经千本樱》《假名手本忠臣藏》《京鹿子娘道成寺》《鸣神》《俊宽》《本朝二十四孝》《熊谷阵屋》《三人吉三》《鱼屋宗五郎》小编介绍了这么多,你喜欢日本国粹歌舞伎吗??。

浅析日本歌舞伎“隈取”与京剧“脸谱”

浅析日本歌舞伎“隈取”与京剧“脸谱”

浅析日本歌舞伎“隈取”与京剧“脸谱”作者:李斐吕俊梅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7期摘要:日本歌舞伎的“隈取”与中国京剧的“脸谱”都是戏剧舞台上具有自己民族特性的戏剧表现艺术,二者既有相似又有不同,比较的意义在于了解对方特点的同时可以更进一步的认清自己。

关键词:歌舞伎;隈取;京剧;脸谱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033-02在东方戏剧艺术中,日本的歌舞伎和中国的京剧分别作为最能代表本国民众艺术水准的戏剧,在东方戏剧舞台上散发着各自的魅力,而二者有一相似之处:为了表现出角色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把角色人物做为载体,通过显而易见的视觉符号向观众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种视觉符号就是歌舞伎的“隈取”与京剧脸谱。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两者的异同。

一、形成(一)“隈取”歌舞伎是日本四大古典艺能之一,四大古典“艺能”就是指“傀儡戏(伎乐)”、“能”、“人形净琉璃”、“歌舞伎”。

歌舞伎形成的最晚,所以其包容性也是最强的,吸收了其他三种艺能的优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质。

这是歌舞伎具有大众性的缘由,也是最能反映日本民族独特的性质和审美观。

“隈取”是指歌舞伎中用于特殊类型的人物的面部化妆的化妆术语。

具体画法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渲染:用水白粉底加红、蓝、褐等颜色渲染,或者用油性染料加以渲染。

“隈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面具。

而且事实上,歌舞伎以前的艺能也都可以称之为面具戏剧,“傀儡戏”、“舞乐”、“能”都使用面具。

歌舞伎,其自身革命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摆脱了面具的制约。

“隈取”基本上都是演员自行勾勒,这就像中国京剧演员自己画脸谱一样。

日本著名戏剧理论家郡司正胜先生,曾经说过日本歌舞伎“隈取”化妆的方法,是从中国戏曲“脸谱”的化妆手法启示而来的,我们姑且不去探讨这种说法的真实性。

发明日本“隈取”化装术的人,被认为是创造武戏的第一代市川团十郎(1660-1704年)。

隈取

隈取

歌舞伎隈取,即歌舞伎之脸谱。

隈为曲洼,指歌舞伎妆容根据面部的凹凸关系,以明暗关系对比的绘画原理创造出来。

歌舞伎隈取以人物性格区分,色分三系。

赤色,英雄人物勇敢、正义、热情
蓝色,阴险、奸诈、残暴、凶恶
茶色,鬼怪
若红色伴以蓝茶黑三色阴影,,则显示角色个性善恶并存。

赤、蓝、茶三色系
其画法,大抵是在白底或红底的脸上,用笔沾颜料,从额头往下刷出对称线条,演员再以手指将线条晕开,从额头往下间以红色、橘色或金色
隈取描绘步骤
一、红隈
代表阳性者有,筋隈、一本隈、二本隈、むきみ隈、猿隈等;半好半坏者,如鯰隈、蟹隈;善意化身者,如石桥隈,火焰隈。

筋隈
一本隈
むきみ隈
赤っ面
鯰隈
景清隈
二、蓝隈
主要有:
1、恶公卿。

眉间、鼻翼和下巴全用蓝色。

2、般若隈。

血红大口,内外眼角有红点,其余部位全用蓝色画成杂乱的云朵、蓝色火苗样的线条。

般若原是一种可怕的女鬼。

据说在宝永二年(1705),市村座扮演女鬼的演员平九郎在家练习化装,这是他的妻子(另一说是他的女仆)回来,看见他的样子(即般若隈),吓得从楼梯上跌下来,当场摔死。

这是日本戏剧史上一段轶事。

時平の隈、公家荒れの隈、公家荒れの隈三、茶色隈
隈取十二种
歌舞伎演者绘。

歌舞伎的详细介绍

歌舞伎的详细介绍

歌舞伎详细介绍一、歌舞伎的历史与发展歌舞伎是十七世纪初江户时代始于出云地方的舞踏而演变的一种舞蹈艺术。

德川幕府建立初期,出云大社的一位叫阿国的巫女创作了一种“念佛踊”(注1)。

她和她的丈夫名古屋山三郎组织了一个戏班演出。

山三郎善于唱歌,而阿国善于舞蹈。

为了修缮某社殿,他们带领戏班从出云来到京都,进行了募捐演出,表演轰动了京都。

而“出云的阿国”也因此而闻名于天下。

这种令人耳目一新、感官刺激强烈、贴近庶民生活的新潮艺术,于庆长八年(公元1603年)起始称“歌舞伎踊”,意即“超出常轨之舞蹈”,受到男女老少的狂热欢迎,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消遣。

由此,歌舞伎也为大家争相模仿。

“16世纪中叶的日本女性,从禁制女性的宗教观、战国隶属观中,刚刚获得了公开出入日本社会的权利。

她们春风得意欣喜若狂,追求女性的解放,极力寻求实现生活享乐目标的生存途径。

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以女性为中心,以表演男女恋歌恋舞为内容的歌舞团体,尤如雨后春笋似地纷纷建立。

”(《日本歌舞伎的艺术变迁》李颖)阿国歌舞伎的出现,触动了江户庶民阶层长期被压抑的心境,唤起了庶民大众欲求人性解放的内在情感;拉开了日本歌舞伎艺术生成的序幕。

继“阿国歌舞伎”之后,歌舞伎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即“游女歌舞伎”时期,这一时期的歌舞伎是由女性演员为主进行表演,甚至以此为媒介进行情色交易。

其演员的身份多为“游女”。

这一阶段的观众基本是欣赏演员的姿色,至于歌舞伎本身的内容则并不关心。

后来因为歌舞伎的演出引发了多次的观众骚乱,甚至发生了歌舞伎演出现场的杀人事件(载于《歌舞伎草纸》的“拔刀骚”)。

于是,宽永六年(公元1629年)德川幕府取缔了全国的游女歌舞伎演出。

其后的“若众歌舞伎”(注2)则引起男风盛行,道德败坏,于承应元年(公元1652年)再次被禁。

后经协商改为由成年男性来演出,歌舞伎进入“野郎歌舞伎”(注3)时代,以此为契机,歌舞伎传人们开始专心研究技艺,以演出内容来吸引观众。

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

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

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一门艺术,国内外都很流行,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

脸谱的主要特点有三点:美与丑的矛盾统一,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其图案是程式化的。

中文名京剧脸谱外文名Beijing Opera概述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特点美与丑的矛盾统一图案是程式化谱的分类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艺术特色在变形、传神、寓意三个方面形成形成大约在150年前左右色画方法揉脸抹脸勾脸脸谱的色彩红黑白黄蓝金紫银绿特点脸谱对于不同的行当,情况不一。

“生”、“旦”面部化妆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

中的脸谱,主要指“净”的面部绘画。

而“丑”,因其扮演戏剧角色,故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形成京剧的形成大约在150年前左右。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

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

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

他们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四喜长于昆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伶,和春武戏出众。

起源京剧脸谱起源于生活。

每个人面部器官的形状、轮廓相似,生理布局也都有一定的规律,面部肌肉的纹理与人物的年龄、生理、经历、生活的自然条件也都有密切关系,所以京剧脸谱的勾绘是以生活为依据,也是生活的概括。

如生活中常说的人的脸色,晒得漆黑、吓得煞白、臊得通红、病得焦黄等,既是剧中人物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的揭示和生理特征的表现,又是确定脸谱色彩、线条、纹样与图案的基础。

脸谱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又是实际生活的放大、夸张。

演义小说和说唱艺术对历史人物的夸张、形象的描写,也是京剧脸谱的依据来源。

日本歌舞伎的舞台表演和音乐功能

日本歌舞伎的舞台表演和音乐功能
关键词:歌舞伎 回舞台 下座音乐 出语
一、 日本歌舞伎的舞台表演 歌舞伎是日本所独有的一种戏剧,也是日本传统 艺能之一。在日本国内被列为重要的无形文化财产,也 在 2005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歌舞伎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能,在舞台构造、 服饰化妆、演剧风格、戏剧结构等各个方面展现着自身 的特色和魅力。歌舞伎的演剧舞台竭尽全力创造了演 剧舞台上时间与空间的自然流动美,这种流动美的实 现主要依赖于歌舞伎剧场特有的“回舞台”和”花道”。 “回舞台”设计的用意并不仅仅在于为了节省移动舞台
雅乐的舞乐和能的表演都使用面具,歌舞伎虽突 破了面具的制约,但是通过”隈取”这种化妆手法我们 还是可以看到面具的痕迹。所谓“隈取”义为在面部画 晕,其中”取”是画的意思, “隈”是晕的意思。因为类似 中国戏剧的脸谱,所以有“隈取”受到了脸谱影响的说 法。“隈取”从色彩系统上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红色系统 的“隈取”表示角色具有正义、超人的力量,蓝色表示恐 怖、阴险、邪恶。另外就是特殊的“不动隈”、 “狮子口”、
(1-10)[M].北 京:中 国 戏 剧 出 版 社 ,1959. 4、 湖 南 省 戏 剧 工 作 室 . 湖 南 师 范 学 院 中 文 系 . 湖 南
地方戏曲史料[G](全套四本),1980. 论著、期刊: 1、范 正 明.湘 剧 高 腔 十 大 记 [M] . 湖 南 : 岳 麓 书 社 ,
出 版 社,2000. 9、程砚秋.戏曲表演的四功 五法[M]北京:北京宝文
堂 书 店,1959. (作者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蒋晗玉
19
华夏艺谭
“土蜘蛛”等表现神佛、动物一类的“隈取”。从舞台效果 来看,与其说是具有象征性,不如说它更接近程式性。 歌舞伎的演剧样式主要体现在“荒事”与“和事”两 艺风上,二者是在元禄歌舞伎时期创造并确立的。“荒 事”是用文雅的道白,隈取的化妆、狂放夸张的表演动 作,表现宫廷、武家的生活情趣。“和事”是用生活的语 言、生活的场景、自然逼真的生活化动作,再现庶民的 感情生活。 二、日本歌舞伎的音乐功能 日本的歌舞伎不是由演员自己来“唱戏”,演员只 是说与做。其音乐完全由伴唱的歌唱演员和说唱演员, 以及乐队来负责完成。因此搞清日本歌舞伎的音乐种 类是很有必要的。按照音乐的功能,可将歌舞伎的音乐 分成两种类型。也就是作为效果音乐的“阴囃子”,又称

京剧脸谱及介绍

京剧脸谱及介绍

京剧脸谱及介绍
京剧脸谱是京剧演员在表演时戴上的特殊面具,用于突出角色的性格特点。

它是京剧的重要表演元素之一,通过不同颜色、纹路和形状的脸谱来表现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格、心境等信息。

京剧脸谱通常根据角色的特点分为各种类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脸谱类型及其相应的含义:
1. 红色脸谱:代表忠勇正直、大义凛然的角色,如吕洞宾、红色娘子军等。

2. 白色脸谱:代表智勇善战、刚正不阿的角色,如霍去病、关羽等。

3. 黄色脸谱:代表机智灵活、狡猾奸诈的角色,如晁盖、秦琼等。

4. 蓝色脸谱:代表威严庄重、高贵典雅的角色,如兰陵王、文天祥等。

5. 紫色脸谱:代表高傲孤独、神秘不可测的角色,如李逵、戏子等。

6. 绿色脸谱:代表冷静深沉、心机深重的角色,如曹操、西门庆等。

7. 黑色脸谱:代表阴险狠毒、邪恶阴暗的角色,如梅兰芳版的程咬金。

上述仅为一些常见的脸谱类型,实际上还有许多脸谱种类和变化。

每个脸谱都有其独特的纹饰和表情,演员通过面部表情,与脸谱相互协调,塑造角色形象,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并感受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绪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日本歌舞伎“隈取”与京剧“脸谱”摘要:日本歌舞伎的“隈取”与中国京剧的“脸谱”都是戏剧舞台上具有自己民族特性的戏剧表现艺术,二者既有相似又有不同,比较的意义在于了解对方特点的同时可以更进一步的认清自己。

关键词:歌舞伎;隈取;京剧;脸谱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033-02在东方戏剧艺术中,日本的歌舞伎和中国的京剧分别作为最能代表本国民众艺术水准的戏剧,在东方戏剧舞台上散发着各自的魅力,而二者有一相似之处:为了表现出角色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把角色人物做为载体,通过显而易见的视觉符号向观众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种视觉符号就是歌舞伎的“隈取”与京剧脸谱。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两者的异同。

一、形成(一)“隈取”歌舞伎是日本四大古典艺能之一,四大古典“艺能”就是指“傀儡戏(伎乐)”、“能”、“人形净琉璃”、“歌舞伎”。

歌舞伎形成的最晚,所以其包容性也是最强的,吸收了其他三种艺能的优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质。

这是歌舞伎具有大众性的缘由,也是最能反映日本民族独特的性质和审美观。

“隈取”是指歌舞伎中用于特殊类型的人物的面部化妆的化妆术语。

具体画法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渲染:用水白粉底加红、蓝、褐等颜色渲染,或者用油性染料加以渲染。

“隈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面具。

而且事实上,歌舞伎以前的艺能也都可以称之为面具戏剧,“傀儡戏”、“舞乐”、“能”都使用面具。

歌舞伎,其自身革命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摆脱了面具的制约。

“隈取”基本上都是演员自行勾勒,这就像中国京剧演员自己画脸谱一样。

日本著名戏剧理论家郡司正胜先生,曾经说过日本歌舞伎“隈取”化妆的方法,是从中国戏曲“脸谱”的化妆手法启示而来的,我们姑且不去探讨这种说法的真实性。

发明日本“隈取”化装术的人,被认为是创造武戏的第一代市川团十郎(1660-1704年)。

他最初“隈取”的画法,是在扮演金太郎时,把整个面部涂成鲜红色,然后再用黑墨描画出两道浓眉。

“隈”,指的是阴影部分,“隈取”就是用红、蓝色勾画出膨胀起来的血管和肌肉的阴影部分。

发明“隈取”画法的是第一代团十郎之子,第二代市川团十郎。

传说他在欣赏牡丹花时,观察到其花瓣的颜色变化从而想到把边缘模糊起来的画法。

(二)脸谱脸谱泛指戏曲中净角、丑角的面部化装。

以前把这种化装叫做勾脸儿、开脸或打脸。

因其颜色及线条表现具有夸张和变形的特点,又称为花脸。

生角和旦角则只有很少一部分勾画脸谱。

脸谱始于古代涂面。

涂面最早记载是在唐代,古时驱摊逐疫之舞都戴面具,到了唐代,则有了以“涂面”(即染面)来化装鬼怪形象。

到了宋代,则有了更多的关于鬼神舞蹈用面具与涂面的记载。

如《硬鬼》、《哑杂剧》中的鬼魂形象,为“面涂青绿,戴面具金睛”,或以“粉涂身,金睛白面,如骼骸状”。

在唐宋时代,涂面主要还是用于滑稽表演。

后来宋杂剧、金院本中的滑稽角色,就是沿着这种路子来化装的。

戏曲形成后,最早的脸谱见于山西明应王庙的元代杂剧壁画中,后来昆曲和弋阳诸腔中明显区别了正净、副净和丑这三个行当,而且正净中又分化出红面、黑面和白面,可以扮演大量不同品质性情的人物形象。

这对脸谱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京剧把脸谱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

乱弹(清代地方戏)之后新兴起的京剧吸收了昆曲和乱弹的传统,博众家之长。

把净行重新划分,并且发展出一批勾脸武生戏,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为脸谱的多样化和精细化做出了贡献,从而形成了今天的京剧脸谱艺术。

歌舞伎的“隈取”与京剧脸谱一个关键性的区别,那就是京剧脸谱是用色彩在面部上画上各种图案,其色彩浓度是一致的,不同颜色之间的界限非常也分明,就好比是一副面具。

与此不同的是,“隈取”的画法则模糊界限,采用渲染的手法。

二、种类(一)“隈取”歌舞伎的“隈取”,与中国京剧的脸谱按角色的分类不同,是按人物的性格来划分的。

如以红色为主的红隈,主要是表现人物所具有的勇敢、正义、热情的性格;以蓝色为主的蓝隈,主要是表现人物所具有的阴险、奸诈、残暴、凶恶的性格。

有一些正面人物则不用“隈取”,仅在面部涂些白粉的叫“素面”,主要是表现人物善良的性格。

歌舞伎的“隈取”使人物性格明朗化,具有善恶界限分明的特点。

其中,“筋隈”(以红色画出肌肉的筋肉纹理多用于正面角色)由初代市川团次郎创造、“般若隈”(把眼角与口涂红,表示女鬼)由山中平九郎创造、“猿隈”(以红色在额头画三条红线,用于勇猛的武士或超人的鬼神)由中村传九郎创造出、“公家恶”(以蓝色为主调,表示与武家对立的朝廷中的恶役)由中岛三浦右卫门创作出。

另外,还有“一本隈”(用红色从额头两侧到眼角再到脸颊画上一根粗的红线条,用于勇士或鬼神)、“剥身隈”(用红色晕染眼角到眉的部位,多用于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火焰隈”(模仿火焰的筋隈画法)等。

其数目可达百余种。

(二)京剧脸谱脸谱是指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面部的化妆。

京剧脸谱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

脸谱根据描绘着色方式,分为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

揉脸:历史比较悠久,一般为整色,庄重威风,加重面部五官的纹理勾画。

勾脸:非常的华丽,颜色多彩,图案丰富,非常绚丽,有的还贴金敷银。

抹脸:面部涂粉不示人以真面目,突出角色的阴险奸诈,多为浅色。

破脸:多用于面貌丑陋或反面角色,其画法脸部不对称,多左右不一。

京剧剧脸谱图案非常丰富,大体上分为眉型图、额头图、眼眶图、鼻窝图、嘴叉图、嘴下图。

每个部位的图案有规律而无定论,变化多端,如:赵公明是财神爷所以面画金钱。

赵匡撤为真龙天子所以面上画以龙眉表示。

典威、窦尔墩等人的脸谱上有其最擅长的兵器图案。

包拯为表示公正清廉,黑色的额头上画一白月牙。

夏侯惊画上红点表示眼眶受过箭伤。

三、色彩象征义色彩象征义是指各种色彩除去其自然色本身具有的意义以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过人文历代的历史传承,留在人们心中的社会民族性的文化涵义。

因此具有极强的民族特征。

(一)歌舞伎“隈取”的色彩象征义“隈取”其夸张性和装饰性的艺术特点,与京剧脸谱是相同的。

不同的是京剧勾画脸谱是红、白为主色,一般以红表现善以白表现恶;歌舞伎的面部勾画则以红、黑或蓝为主,以此分辨善恶,其目的是为了增强角色是性格特征和容貌特点。

“隈取”的画法也有其独特画法,不是把颜料涂满,而是以晕色的手法和白色底子相互衔接,重视空白。

“隈取”的色彩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红色系统的“隈取”表示角色具有正义、超人的力量。

在涂白的脸上用鲜红的颜色画着红筋的粗线条,象征着有超人的武艺和正义感;蓝色系统表示恐怖、阴险、邪恶。

如“女鬼隈”,就是把脸整个涂白,再用蓝色画上几道青筋,描绘出令人生畏的冤魂模样;特殊的“不动隈”(多表示神佛或动物)、“土蜘蛛”(在蓝隈上加上茶色)等表现神佛动物一类的“隈取”。

另外还有很特别的表示滑稽的“戏隈”,表示生气的“肝癪隈”。

(二)脸谱的色彩象征义京剧脸谱的色彩艺术经过历代继承与不断发展完善,已成为京剧艺术的代表视觉特征,广泛吸收继承了民族艺术的宝贵经验,具有用色大胆、注重色彩对比、夸张、灵活等特性,体现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京剧脸谱十分讲究色彩,不同含义的色彩绘制在不同图案轮廓里,人物就被赋予了不同的性格。

京剧脸谱的色彩义具有如下特点:红色脸一般象征正义勇敢、有血性,如关羽、黄盖;另外具有讽刺意义,表示假好人,如叛贼黄巢、宦官刘瑾;也有年轻、红光满面的意思。

黑色脸多是忠耿正直、铁面无私,如包拯;又象征威武有力、粗鲁莽撞,如李逵、张飞、牛皋;另外表示阴阳中的阴,用于鬼魂;也有阴险奸诈、刚愎自用之意,通常代表和尚、太监,也表示老人年迈。

白脸:油白脸象征凶恶、专横,如高登;水白脸多是阴险奸诈、善用心计,如曹操。

紫色脸一般象征刚毅威武、稳重沉着、有正义感不媚权贵,如常遇春,徐延昭;也有面色不好、丑陋之意。

蓝色脸象征架赘不驯、粗鲁又有心计,如窦尔墩、夏侯惇。

绿色脸象侠骨义肠、性格暴躁,如程咬金,青面虎;有时代表绿林好汉。

黄色脸文角色象征有心计,如姬僚;武角色象征勇猛善战,如典韦。

赭色脸象征年纪虽老,但精神还不错,如月下老人。

金色脸一般象征德高望重的神仙,比如说如来佛、二郎神,也有相比较而言低级一些的,如伽蓝;有时也代表猛将。

套金脸,脸部的一部分画上金色,表示其神仙的身份,比如说阎王。

银色脸象征比金色脸低一级的神仙,如木吒。

粉红脸象征年迈气衰、血气不旺,勾这种脸的人基本上是老年人,如黄三太,杨林。

大千世界的各种色彩都有着特殊的含义,人们对色彩赋予了特殊的感情和文化内涵,并使其的运用成为一种主观的符号特征。

日本歌舞伎的“隈取”与中国戏曲的“脸谱”,其化妆手法都是在演员的面部使用不同颜色的底面,作为区分不同戏剧角色的性格特征。

只是在具体颜色的使用上有所不同。

“隈取”以色彩明亮的红色基调表现正义,以暗色系的蓝色基调表现邪恶,并且作为统一标准固定了下来。

而京剧“脸谱”中的色彩所表示的人物性格却并不十分固定,也不像歌舞伎的“隈取”那样有严密的区分正邪之用。

本文对二者进行比较的意义在于,民族性的也是国际性的,了解它方的同时可以更进一步的认清自方。

参考文献:[1]河竹登志夫.丛林春译.戏剧舞台上的日本美学观[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2]李颖.中国传统文化与日本歌舞伎艺变[j].民族艺术,1996.(4).[3]夏日雪.京剧脸谱图案含义[j].新长征,2007.(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