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
2023中国急性缺血性肝功能衰竭诊治指南

2023中国急性缺血性肝功能衰竭诊治指
南
简介
本指南旨在提供诊断和治疗急性缺血性肝功能衰竭的指导,以便医生能够更好地管理该疾病,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诊断
1. 对于患有急性肝功能衰竭症状的患者,应进行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
2. 确定缺血是导致肝功能衰竭的原因,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3. 排除其他可能的肝功能衰竭原因,如病毒性肝炎、药物中毒等。
治疗
1. 确定血流重建的可行性和适应症,并及时进行。
2. 针对急性缺血性肝功能衰竭的不同病因和临床表现,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如保护性维持治疗、病因治疗和功能支持治疗。
3. 进行治疗监测,包括血象、肝功能指标和血流动力学监测。
4. 根据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进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预后
1. 急性缺血性肝功能衰竭的预后与病因和早期治疗密切相关。
2. 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3. 患者在康复期应定期进行随访,评估肝功能恢复情况。
总结
本指南提供了2023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我们希望医生能够根据指南提供的建议,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请医生在实际诊疗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决策,并遵循相关的法律和伦理规范。
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修改版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 (ACLF或SACLF)
2018年指南对 此分型有更新
肝衰竭的诊断
在肝硬化基础上,缓慢出现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
1)血清TBil升高,常<10×ULN
2)白蛋白(Alb)明显降低
3)血小板明显下降,PTA=40%(或INR≥1.5),并排除 其他原因者
4)有顽固性腹水或门静脉高压等表现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合成、解 毒、代谢和生物转化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黄疸、 凝血功能障碍、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 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肝衰竭的诊断
2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按IV级分类法划分)并有以下表现者:
1)极度乏力,并伴有明显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严重 消化道症状
2)短期内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TBil)≥10×正常 值上 限(ULN)或每日上升≥17.1umol/L
3)有出血钡向,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或国际标 准化比值(INR)≥1.5
急性肝衰竭 (ALF)
4)肝脏进行性缩小
肝衰竭的诊断
2~26周出现以下表现者:
1)极度乏力,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2)黄疸迅速加深,血清TBil≥10×ULN或每日上升≥17.1umd/L 3)伴或不伴肝性脑病 4)有出血表现,PTA≤40%(或INR≥1.5)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肝衰竭诊治指南
(2018年版)
姜岭梅
内 容
1 指南制定背景 2 肝衰竭的定义和病因 3 肝衰竭的分类和诊断 4 肝衰竭的治疗
指南制定背景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肝衰竭患者的
诊治一直是临床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多年来,各国学者对肝衰竭的定 义、病因、分类、分型、诊断和治疗、预后判断等问题不断进行探索。
肝衰竭最新诊治指南医学ppt演示课件

2. 中期
肝衰竭诊治指南
一、肝衰竭的定义及病因
(一)、定义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 ,导致其合成、 解毒、 排泄和生物转化 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 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 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
2
(二)病因
肝炎病毒: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 其他病毒: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肠道病毒、疱疹病毒等 细菌及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严重或持续感染(如败血症、血吸虫 病等) 缺血缺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 代谢异常:肝豆状核变性、遗传性糖代谢障碍等 药物及肝嗪酰胺等)、抗代 谢药、 抗肿瘤化疗药物、部分中草药(如土三七)、抗风湿病药物、乙 醇、毒蕈等 妊娠急性脂肪肝 自身免疫性肝病 肝移植、部分肝切除、肝脏肿瘤 先天胆道闭锁 3 胆汁淤积性肝病、创伤、辐射等 .
.
5
二、肝衰竭的分类及诊断
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肝 衰竭可分为四类:
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 ) 亚急性肝衰竭 (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 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CLF)
. 10
慢性肝衰竭
在肝硬化基础上, 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 ①血清 TBil 明显升高; ②白蛋白明显降低; ③出血倾向明显, PTA≤40%(或 INR≥1. 5), 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④有腹水或门静脉高压等表现; ⑤肝性脑病。
. 11
病理表现
(1)急性肝衰竭 肝细胞呈一次性坏死, 可呈大块或亚大块坏死,或桥接坏死 , 伴存活肝细胞严重变性, 肝窦网状支架塌陷或部分塌陷。 (2)亚急性肝衰竭 肝组织呈新旧不等的亚大块坏死或桥接坏死;较陈旧的坏死区 网状纤维塌陷, 或有胶原纤维沉积;残留肝细胞有程度不等的再 生, 并可见细、 小胆管增生和胆汁淤积。 (3)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 在慢性肝病病理损害的基础上,发生新的程度不等的肝细胞坏 死性病变。 (4)慢性肝衰竭 主要为弥漫性肝纤维化以及异常增生结节形成, 可伴有分布 不均的肝细胞坏死。
肝衰竭诊治指南

2.病毒因素:①病毒对肝脏的直接作用。我国以乙型肝 炎患者居多。研究表明,细胞内过度表达的HBsAg可导致 肝细胞损伤及功能衰竭。HBV的x蛋白也可引起肝脏损伤, 在感染早期,x蛋白使肝细胞对TINF—d等炎性介质更敏感而 诱导细胞凋亡,这可能与重型乙型肝炎发病有关。②研究表 明,HBV基因变异可引起细胞坏死,导致严重的肝脏损害。 3.毒素因素:严重肝病患者,由于库普弗细胞功能严重 受损,来自门静脉的大量内毒素未经解毒而溢人体循环。内 毒素可直接或通过激活库普弗细胞释放的化学介质引起肝 坏死,且是其他肝毒物质(如半乳糖胺、CCI。和乙醇等)致肝 坏死的辅助因素,因而可导致肝衰竭的发生。 4.代谢因素:各类慢性肝病患者皆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脏 微循环障碍,血液难以进出肝脏,无法保证对肝细胞的营养 供应。胃肠道吸收的营养成分难以进入肝脏,消化不良;吸 收在血液中的药物难以进入肝脏与肝细胞接触,无法有效发 挥药物疗效;代谢废物难以排出肝脏,成为毒素,滞留于肝 脏,导致肝细胞损伤,而加快肝病进展。 (四)流行病学 我国肝衰竭的病因主要是HBV感染,这也是我国最常 见的肝脏疾病死亡原因,临床表现以慢加急性肝衰竭为主, 其次是药物及肝毒性物质(如乙醇、化学制剂等)导致的肝 衰竭。在我国研究中,免疫抑制剂是HBV再激活的重要诱 因之一,任一HBV血清学标志物阳性的感染者均可发生肝 衰竭,为直接致病机制。大量病毒复制导致肝细胞营养耗 竭;免疫麻痹(与免疫耐受完全不同)是损伤前提。 HBV相关肝衰竭病情严重、并发症多、治疗困难、病死 率高。发病人群以男性居多,女性较少,年龄则以青壮年为 主,且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男性更容易发生重型肝炎有 关,也可能与饮酒因素有关。职业以农民、工人所占比例为
路的几个基因,如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肝衰竭最新诊治指南

D
6
肝衰竭的分类
急性肝衰竭 急性起病,无基础肝病史,2 周以内出现以Ⅱ 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临床表现。
亚急性肝衰竭 起病较急,无基础肝病史,2 ~26 周出现肝 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基础上, 出现急 性(通常在 4 周内)肝功能失代偿的临床表现。
1.早期
(1)有极度乏力, 并有明显厌食、 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2)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TBil≥171μmol/L或每日上升≥17.1 μmol/L); (3)有出血倾向,30%<PTA≤40%,(或 1.5<INR≤1.9); (4)未出现肝性脑病或其他并发症。
2. 中期
在肝衰竭早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以下两条之一者:
考虑到一旦发生肝衰竭治疗极其困难,病死率高, 故对 于出现以下肝 衰竭前期临床特征的患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进行积极处理: ➢ (1)极度 乏力, 并有明显厌食、 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 (2)黄疸升高(TBil≥51 μmol/L, 但≤171 μmol/L),且 每日上升 ≥17.1μmol/L; ➢ (3)有出血倾向,40%<PTA≤50% (或 1.5 <INR≤1.6)。
✓ (3)推荐肠道内营养, 包括高碳水化合物、 低脂、适量蛋白饮食,提供 每公斤体质量35 ~ 40 kcal总热量, 肝性脑病患者需限制经肠道蛋白摄 人, 进食不足者, 每日静脉补给足够的热量、 液体和维生素;
✓ (4)积极纠正低蛋白血症, 补充白蛋白或新鲜血浆,并酌情补充凝血因 子;
✓ (5)进行血气监观测, 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特别要注意 纠正低钠、低氯、低镁、低钾血症;
肝衰竭诊疗指南PPT课件

流行病学
• 我国肝衰竭的病因主要是HBV感染,这也是我国最常见的肝脏疾病死 亡原因,临床表现以慢加急性肝衰竭为主,其次是药物及肝毒性物质 (如乙醇、化学制剂等)导致的肝衰竭。 • HBV相关肝衰竭病情严重、并发症多、治疗困难、病死率高。发病人 群以男性居多,女性较少,年龄则以青壮年为主,且呈上升趋势。
肝衰竭分期
中期:
在肝衰竭早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以下两条之一者:
出现Ⅱ度以下肝性脑病和(或)明显腹水、感染;
出血倾向明显,20%<PTA≤30%(或1.9<INR≤2.6)。
分类和诊断
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2~26周出现以下表现者:
• 极度乏力,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 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值上限10倍或每日上升
≥17.1umol/L; • 伴或不伴有肝性脑病;
• 出血倾向明显,PTA≤40%(或INR≥1.5)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分类和诊断
定义
•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 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
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 症候群。
病因
• 在我国,引起肝衰竭的首要病因是肝炎病毒(乙肝病毒为主),其次
是药物及肝毒性物质(如酒精、化学制剂等)。 • 在欧美国家,药物是引起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酒精性肝
• 腹水; • 伴或不伴有肝性脑病。
分类和诊断
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
• 血清总胆红素(TBil)明显升高;
• 白蛋白明显降低;
• 出血倾向明显,PTA≤40%(或INR≥1.5),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 有腹水或门静脉高压等表现; • 伴或不伴肝性脑病。
肝衰竭诊治指南(完整版)

肝衰竭诊治指南(完整版)肝衰竭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病毒感染、药物或毒物中毒、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性疾病、肝血管疾病等。
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肝衰竭最常见的病因,其中以乙型病毒感染最为常见。
此外,药物或毒物中毒也是肝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一些含有对肝脏有毒性的成分的中药或保健品。
酒精性肝病是发达国家肝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但在我国,由于饮酒文化的不同,其发病率相对较低。
2肝衰竭的分类和分型2.1分类根据肝衰竭的发生时间和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三种类型。
其中,急性肝衰竭是指在健康的肝脏或有慢性肝病的基础上,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肝功能迅速恶化,出现严重的肝功能障碍,多在2周内出现;亚急性肝衰竭是指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肝功能迅速恶化,但病程较急性肝衰竭慢,多在2-12周内出现;慢性肝衰竭是指由于长期的慢性肝病导致肝功能逐渐恶化,出现肝功能衰竭的一种类型。
2.2分型根据肝衰竭的病因、临床表现和病程,可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
其中,按照病因可分为病毒性肝衰竭、药物或毒物性肝衰竭、酒精性肝衰竭、自身免疫性肝衰竭、代谢性肝衰竭、肝血管性肝衰竭等;按照临床表现可分为黄疸型、肝肾综合征型、肝性脑病型、出血型等;按照病程可分为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
3肝衰竭的诊断和治疗3.1诊断肝衰竭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其中,临床表现包括黄疸、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出血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氨等指标;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
在诊断肝衰竭时,还需排除其他肝疾病,如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3.2治疗肝衰竭的治疗应根据病因和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其中,急性肝衰竭的治疗重点是保护肝细胞、纠正代谢紊乱、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同时可考虑实施肝移植等手段;亚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的治疗则主要是治疗原发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并采取相应的支持性治疗措施,如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最新整理)肝衰竭最新诊治指南

(最新整理)肝衰竭最新诊治指南2021/7/26(2)促肝细胞生长治疗促进肝细胞再生,可酌情使用促肝细胞生长素和前列腺素E1(PEG1)脂质体等药物。
(3)微生态调节治疗肝衰竭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道益生菌减少,肠道有害菌增加,而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可改善肝衰竭患者预后。
根据这一原理,可应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乳果糖或拉克替醇,以减少肠道细菌易位或降低内毒素血症及肝性脑病的发生。
4.防治并发症(1)脑水肿①有颅内压增高者,给予甘露醇0.5~1.0Hkg;②襻利尿剂,一般选用呋塞米,可与渗透性脱水剂交替使用;③人工肝支持治疗;④不推荐肾上腺皮质激素用于控制颅内高压;⑤急性肝衰竭患者使用低温疗法可防止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2)肝性脑病①去除诱因,如严重感染、出血及电解质紊乱等;②限制蛋白饮食;③应用乳果糖或拉克替醇,口服或高位灌肠,可酸化肠道,促进氨的排出,调节微生态,减少肠源性毒素吸收;④视患者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酌情选用精氨酸、鸟氨酸-门冬氨酸等降氨药物;⑤对慢性肝衰竭或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可酌情使用支链氨基酸或支链氨基酸与精氨酸混合制剂以纠正氨基酸失衡;⑥对皿度以上的肝性脑病建议气管插管;⑦抽搐患者可酌情使用半衰期短的苯妥英或苯二氮卓类镇静药物,但不推荐预防用药;⑧人工肝支持治疗。
(3)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①推荐常规进行血液和其他体液的病原学检测②除了慢性肝衰竭时可酌情口服喹诺酮类作为肠道感染的预防以外,一般不推荐常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③一旦出现感染,应首先根据经验选择抗菌药物,并及时根据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使用强效或联合抗菌药物、激素等治疗时,应同时注意防治真菌二重感染。
(最新整理)肝衰竭最新诊治指南肝衰竭诊治指南一、肝衰竭的定义及病因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