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空城计》教学设计(实用文本)

合集下载

空城计课文教学教案

空城计课文教学教案

空城计课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朗读课文《空城计》;(2)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及故事情节;(3)分析并掌握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述,培养想象力,感受故事氛围;(3)学会通过成语和典故,拓展知识面,丰富语言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诸葛亮智勇双全的品质,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3)懂得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空城计》的准确朗读;(2)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的理解与运用;(3)对故事情节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 教学难点:(1)成语和典故的含义及用法;(2)古代战争策略的理解;(3)对诸葛亮智勇双全品质的感悟。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录音带或视频;2.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3. 成语和典故的资料卡片;4. 教学PPT或黑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故事氛围;(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对故事情节进行简单复述。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了解历史背景;(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3)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理解其含义。

3.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巩固所学成语;(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运用典故知识回答,拓展知识面。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强语气、节奏的把握;2. 收集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故事或成语,进行阅读分享;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诸葛亮智勇双全品质的短文。

六、教学策略1. 情景再现:通过多媒体手段,如历史剧片段或音频故事,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代战场,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空城计课文教学教案

空城计课文教学教案

空城计课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空城计”这一成语及其含义。

(3)了解中国古代战争策略和智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空城计的含义和应用。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勇于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理解并运用“空城计”这一成语及其含义。

三、教学难点1. 中国古代战争策略和智慧的理解。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空城计》。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教学课件或教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空城计》的背景和故事梗概。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空城计的含义和应用。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城计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学生举例说明,分享自己的见解。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空城计的含义和应用。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运用“空城计”这一成语,写一段话或一个小故事。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

如有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并运用“空城计”这一成语及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能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空城计的含义和应用,并能够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兴趣,对中华民族的智慧感到自豪,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空城计》教学设计教案(精选13篇)

《空城计》教学设计教案(精选13篇)

《空城计》教学设计教案(精选13篇)《空城计》教案篇1常绿树教材分析: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

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学生分析:学生在课前己利用阅览课及课余时间借阅《三国演义》,初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前节课又学习了一些小说的有关知识,对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有一定的识。

初一学生具有好肿、好强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根据新鉴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同标,结合本实验组的研究课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词。

初中语文《空城计》的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空城计》的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空城计》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空城计》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3)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设置、人物形象等。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智谋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空城计》的阅读与理解。

(2)课文中重点字词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2)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知识。

(2)提问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了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认知。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空城计》。

(2)教师提出问题,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设置、人物形象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空城计的智谋之处。

5. 课堂练习:(1)学生抄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价。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三国演义》课文。

2.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背景知识的资料、图片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情节,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空城计》教案

七年级语文《空城计》教案

七年级语文《空城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空城计》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使用。

(3)了解古代战争策略和成语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敢、机智、冷静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空城计》的主要内容及其情节的把握。

2.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 对课文中的战争策略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战争策略的理解。

2. 对成语故事背后文化内涵的挖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战争策略。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空城计》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氛围。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空城计》,初步理解故事情节,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讲解战争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探讨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学会查阅资料、讨论问题。

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生字词,深入思考课文中的文化内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空城计》七年级语文教案

《空城计》七年级语文教案

《空城计》七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空城计》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诸葛亮的智慧。

2.能力目标:学会通过阅读分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探究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智慧较量。

2.领悟诸葛亮“空城计”的内涵,感受其非凡的胆识和智慧。

三、教学难点1.诸葛亮的内心活动及其战略意图的把握。

2.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提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三国故事吗?知道三国中有哪些著名的智者吗?2.学生回答:诸葛亮、曹操、周瑜等。

3.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被后人称为“睿智之士”?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他的故事《空城计》。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生词、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分析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智慧较量,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的“空城计”。

3.讨论诸葛亮的内心活动及其战略意图。

四、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2.学生互相批改,教师讲解答案。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成功实施“空城计”?2.学生回答:诸葛亮的智慧、胆识以及对司马懿的了解。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诸葛亮的智慧,引导学生理解他如何在危急关头化险为夷。

2.分析诸葛亮的内心活动,让学生感受他的冷静、果断和勇敢。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如何应对司马懿的进攻?四、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2.学生互相批改,教师讲解答案。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诸葛亮“空城计”的成功实施,提问: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2.学生回答:智慧、勇敢、冷静、果断等。

二、课堂讲解1.讲解《空城计》中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他如何在劣势中找到优势。

2.分析诸葛亮的胆识,让学生感受他的非凡气度。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诸葛亮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空城计》的读后感。

《空城计》教学设计(教案)

《空城计》教学设计(教案)

《空城计》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空城计》的故事背景和人物角色。

分析并解读《空城计》中的战略思想和战术运用。

掌握成语“空城计”的含义和用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军事战略的运用。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空城计》中汲取智慧,培养勇敢、机智的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空城计》的故事背景,包括历史时期、地点和主要人物。

简要概述《空城计》的情节发展和主要事件。

2.2 人物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包括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特点和性格。

讨论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心理较量。

2.3 成语解释:解释成语“空城计”的字面意思和引申含义。

举例说明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和意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情景,激发学生对《空城计》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战略和战术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解答学生的疑惑。

3.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战略思想和战术运用。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和分析。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兴趣。

记录学生的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了解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空城计》的读后感或分析文章。

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包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如语文课本或相关的文学读物,提供故事的文本材料。

5.2 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5.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文章或网络资源,供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

《空城计》教案-教学教案

《空城计》教案-教学教案

《空城计》教案-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课的生词和重点句型;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了解《空城计》这个故事所蕴含的智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生词和重点句型,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对故事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空城计》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空城计的含义,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2. 词汇学习(10 分钟)
教师讲解生词,学生进行跟读、拼写和造句练习,以加深对生词的理解和记忆。

3. 课文学习(15 分钟)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以理解课文内容。

4. 角色扮演(10 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和决策过程。

5. 总结与评价(5 分钟)
教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学生自我评价在本课中的学习表现。

四、教学延伸
布置学生课后阅读相关的历史故事,了解更多关于空城计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语文:《空城计》教学设
计(实用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七年级语文:《空城计》教学设计(实用文
本)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
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2、加深学生对“智慧”内涵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二、新授
(一)解题、阅读定向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简要介绍小说特点及阅读要点:小说三要素、阅读方法——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
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诸葛亮”及“智慧”。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

(二)检查预习
1、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3、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醒方法:谁?干什么?怎么样?)
(三)由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故事情节
(1)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
事情节入手。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

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

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

(学生划分课文层次。

)
(2)课文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

请大家在“计”字前面各添加一个动词,以此来概括各层的内容。

(教师板书:“计”以及“逼”、“施”、“中”、“释”等。

)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1)逼计: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
(2)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及“正面”。

)
(3)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镇定自若”及“侧面”。

)
本层中写到诸葛亮“笑容可掬”,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他的笑中有何含义?
(4)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教师板书:“料事如神”及“正面、侧面”。

)
本层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义?
(5)教师对本环节小结:总的来看,这篇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如果说情况紧急、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表现的是诸葛亮的“胆”的话,那么他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充分表现了他的“识”。

(教师板书:“胆”及“识”。

)
(6)谁能说说诸葛亮的“胆”和“识”之间的关系吗?
(他的胆来自于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来自他的镇定和冷静的态度。

)
(四)学生讨论拓展
1、现在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
(1)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2)诸葛亮身为蜀国的丞相,在当时的形势下,他的生死可谓关系到蜀国的存亡。

而此时诸葛亮却把自己置身于作战的最前沿,还冒险用了空城计,如果他的计谋不够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现得不够镇定,如果司马懿并不完全像他设想的那样多疑,如果司马懿能听取他儿子的意见,如果司马懿也
冒险进攻等等,后果都将不堪设想,三国的历史恐怕也要重写!你对诸葛亮的这种冒险做法有何看法?
(教师小结: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正是其智慧过人之处。

谨慎而不胆小
,冒险而不盲目,这种冒险精神对我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是有启示的。

)
2、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

你还能列举出其中的一些吗?
(教师:《三国演义》中精彩的篇章很多。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我建议大家课余挤点时间好好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
三、知能迁移
1、写话:对于具有超人智慧的人,像阿凡提、一休,我们对他们总有一种敬佩倾慕之情。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拥有智慧?那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具有智慧?请以“智慧来自( )”为题,写一句或几句话。

2、展示名言:同学们写得很好,都能从某个角度揭示智慧的内涵。

面对智慧,许多名人都对它作了很好的诠释。

现在我给大家介绍几条。

请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

——托尔斯泰智慧出于急难,巧计出于临危。

——莎士比亚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

——高尔基智者所以能和笨者相异,是因为他能思索到底。

——高尔基)
3、请大家来欣赏一下板书,这个形状像什么?(火箭)这让我们想到了不久前发生在我们华夏大地上的一件大事。

(神州5号升天……)航天精神算不算一种智慧?同学们假如我们拥有了智慧,我们应当把它献给谁?
四、小结本课
学习了小说的阅读方法。

对诸葛亮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

对智慧有了新的认识。

五、练习
文后练习四。

教学文本 | DOCUMENT TEMPLATE
七年级语文教案
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
YOU CAN FILL IN THE NAME Here
第1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