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变换理论与句式变换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变换理论与句式变换分析

第四讲变换理论与句式变换分析

一、结构层次分析的局限和句式变换分析法的产生

上一讲讨论的“层次分析”是分析与研究结构时候所不可缺少的。层次分析理论也有局限,即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例如:

反对的是他。

无法通过层次分析的切分或定性来分化。

层次分析的这种局限促使变换分析的运用。下面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下面的句子中两个例子格式相同,此类序列也都相同(其中“名词L”代表处所的名词性成分,“名词语”代表名词性词语)。比较:

a 戏台上摆着鲜花。(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

b 戏台上演着京戏。(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

如果对这两个句子进行层次分析,“切分”和“定性”都相同,第一层主谓关系,第二层动宾关系。

但是明显能感到a与b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是不同的。 a句表示“存在,静态”,“动词+着”在意思上大致相当于“有”。b句表示“活动,动态”,“动词+着”在意思上表示行为动作正在进行。如果把a句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假定为A义,为“A式”;b为B义,为“B式”。现代汉语句子里有既符合A义又符合B义的歧义句。例如:山上架着炮。

下面就用变换分析来分化上述同形的“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的句式。调查、分析发现,“A式”可以跟“名词语+动词+在+名词L”

句式(称为“C式”)相联系,即“A式”可以变为“C式”。

“A式”→“C式”:

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名词语+动词+在+名词L

a1 台上坐着主席团→ a2 主席团坐在台上

b1 门口站着人→ b2 人站在门口

c1 前三排坐着来宾→ c2 来宾坐在前三排

d1 床上躺着病人→ d2 病人躺在床上

e1 门上贴着对联→ e2 对联贴在门上

f1 黑板上写着字→ f2 字写在黑板上

g1 墙上挂着画→ g2 画挂在墙上

h1 树上钉着广告牌→ h2 广告牌钉在树上

………………

再看“B式”。发现,“B式”可以跟“名词L+正在+动词+名词语”(假设为“D式”)发生联系,而且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保持不变,即“B式”可以变换为“D式”。例如:

“B式”→“D式”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名词L+正在+动词+名词语

a1 台上演着京戏→ a2 台上正在演京戏

b1 门外敲着锣鼓→ b2 门外正在敲锣鼓

c1 外面下着大雨→ c2 外面正在下大雨

d1 大厅里跳着舞→ d2 大厅里正在跳舞

e1 教室里上着课→ e2 教室里正在上课

……………

值得注意的是,“A式”只能变换成“C式”,却不能变换成“D式”。即:

“A式”→“C式”“A式”≯“D式”

“A式”:台上坐着主席团→“C式”:主席团坐在台上

———————≯“D式”:﹡主席团正在坐台上

反之,“B式”只能变换为“D式”,不能变换为“C式”。即:

“B式”→“D式”“B式”≯“C式”例如:台上演着京戏

“B式”:戏台上演着京戏→“D式”:戏台上正在演京戏

———————≯“D式”:﹡京戏演在戏台上

前面说到,“山上架着炮”这一句式有歧义,这也可以通过变换来加以验证,因为,它可有上述两种变换式:

“A式”:山上架着炮→“C式”:炮架在山上

“B式”:山上架着炮→“D式”:山上正在架炮二、句式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和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层次分析的客观依据是句法结构的层次性。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是“句法结构的相关性”。造成这种相关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语言表达要求细致而又经济的原则致使语言中同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句法格式来表达,从而造成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义格式。例如,基本意思是“我昨天由于不小心丢了两把办公室的钥匙”,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可以用不同的说法来表示。例如:

a 我昨天不小心丢了两把办公室的钥匙。

b 我昨天不小心把两把办公室的钥匙丢了。

c 昨天不小心,两把办公室的钥匙我给丢了。

d 昨天不小心,我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丢了。

e 我不小心在昨天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给丢了。

f 是我昨天不小心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给丢了。

e 我昨天不小心,办公室的钥匙给我丢了两把。

而且在对话中,本着说话经济的原则,其中有些成分,如“我”、“昨天”等还可以常常可以省略。例如:

——你昨天玩儿得怎么样?

——倒霉透了,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给丢了。

第二,语言中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而表达意义的句法格式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格式来表达无穷的意义,就致使同一种句法格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从而使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歧义句法格式。例如,“老虎不吃鸡了”和“鸡不吃白菜了”是意思不同的两句话,但在各自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为了说话要经济,这两个意思就有可能会用相同的句子来表示,从而造成歧义句子。请看下面两组例子:

a [“鸡”是吃的受事]

a1 老虎不吃鸡了(回答“老虎还吃鸡吗?”)

a2 老虎不吃了(回答“老虎还吃鸡吗?”)

a3 鸡老虎不吃了(回答“鸡老虎还吃吗?”)

a4 鸡不吃了(回答“鸡老虎还吃吗?”)

b [“鸡”是吃的施事]

b1 鸡不吃白菜了(回答“鸡还吃白菜吗?”)

b2 鸡不吃了(回答“鸡还吃白菜吗?”)

b3 白菜鸡不吃了(回答“鸡还吃白菜吗?”)

b4 白菜不吃了(回答“白菜鸡还吃吗?”)

第三,包含系统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句法结构之间总是存在着某些内在的结构联系。变换分析正是利用这种内在的结构联系来揭示歧义格式各自所联系的同一格式的目的。

以上三点,也说明了使用变换分析的必要性和可靠性。(二)变换分析需要遵循的一些原则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变换”是指句式之间的变换,而不是某个句子之间的变换。按照这一观点,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要得遵守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形成一个变换矩阵。矩阵的左边为原句式及其一个个实例,矩阵的右边为变换式及其一个个实例。箭头表示二者之间的变换关系。看我们前边举过的例子。“A式”→“C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