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命科学《观察与解剖蝗虫》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解剖蝗虫教案

初中生物解剖蝗虫教案

初中生物解剖蝗虫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蝗虫的基本生物特征和内部结构
2. 掌握蝗虫的解剖方法和步骤
3. 认识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教学准备:
1. 实验用蝗虫
2. 解剖工具:剪刀、手术刀、镊子、显微镜等
3. 解剖盘、实验台
4. 解剖图、解剖步骤介绍资料
教学步骤:
1. 引入:介绍蝗虫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和对农作物的危害。

2. 实验准备:学生整理解剖工具,准备解剖蝗虫的实验材料。

3. 解剖步骤:
a. 将蝗虫放在解剖盘上,固定好身体。

b. 用剪刀剪开蝗虫的外骨骼,从背部中间剪开。

c. 用手术刀小心地剥开蝗虫的外壳,露出内部结构。

d. 用显微镜观察蝗虫的内部器官,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

4. 结论:让学生总结蝗虫的内部结构特点,并讨论对农作物的危害。

5. 拓展:讨论预防和控制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的方法,例如使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

教学反思:
1. 解剖实验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学生的安全。

2. 解剖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细节,理解蝗虫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3. 督促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加深对蝗虫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以上是一份初中生物解剖蝗虫教案范本,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祝教学顺利!。

沪教版生命科学第二册《观察和解剖蝗虫》word教案

沪教版生命科学第二册《观察和解剖蝗虫》word教案

沪教版生命科学第二册《观察和解剖蝗虫》word教案课型:实验课
实验目的:
1、明白蝗虫的外形特点,了解其与环境的适应。

2、明白蝗虫的内部结构,进一步了解其各器官的功能。

3、初步学会解剖蝗虫的技能。

实验器材:
材料:蝗虫。

器具:解剖剪、蜡盘、尖头镊子、解剖针、放大镜、纱布、清水。

方法步骤
1、观看蝗虫的外形。

2、解剖蝗虫。

3、观看蝗虫的内部器官、系统。

通过观看和解剖,归纳蝗虫的要紧特点,了解其对环境的适应。

1、取一只蝗虫,放在蜡盘中央,用肉眼和放大镜观看。

(1)观看蝗虫的外骨骼,它有什么功能?
(2)观看蝗虫的头部器官,找到复眼、单眼、口器、和触角。

用镊子小心拆下蝗虫的口器,如此的结构适于如何样的取食方式?
(3)观看蝗虫的胸部。

胸部有几对翅?每对翅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功能是否有差异?胸部有几对足?每对足各有什么特点?这些足的功能各有什么
不同?
(4)观看蝗虫的腹部,找到气门。

2、解剖蝗虫
(1)用剪刀沿着蝗虫躯体左侧气门上方由后端向前端剪至头部,另一侧用同样方法剪开。

用镊子认真地将背部的外骨骼右前向后掀开。

(2)观看蝗虫的气管、消化道和消化腺等结构。

(3)观看蝗虫的生殖腺。

讨论:蝗虫的哪些外部形状特点和内部结构特点是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
教后记:。

初中生物蝗虫教案

初中生物蝗虫教案

初中生物蝗虫教案
教学对象:初中生物学生
教学目标:
1. 了解蝗虫的基本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掌握蝗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
1. 蝗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 蝗虫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
3. 蝗虫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蝗虫的形态特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讲解蝗虫的基本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让学生了解蝗虫的生物学特点。

3. 操作:组织学生进行识别和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并了解蝗虫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蝗虫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危害,让学生认识到蝗虫的重要性和影响。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蝗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
保护意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蝗虫的认识程度和对环境保护的理解程度,鼓励学
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拓展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蝗虫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状况,加深学生对蝗虫的认识
和理解;组织学生进行生态保护活动,呼吁大家共同保护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观察和解剖蝗虫”的实验教学设计

“观察和解剖蝗虫”的实验教学设计

物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关键词
1 教 材 分 析
注意及 时表扬鼓 励 , 逐 步提高 学生学 习的兴趣 和实验
能力 , 提高课堂效率 。 2 教 学 目标
“ 观察 和解 剖蝗虫 ” 是上 海市初 中《 生命 科 学》 第 四章第 二节 的实验教学内容 。因蝗虫 活体材料很难 获 得, 本实 验采用浸 制标本进 行。本节课 以探 究 蝗虫 适 应 陆地 生活的形态 结构 等特征为 主要线 索 , 让 学生 通
小组合作 的成 功及乐 趣 ; 通过 如实记 录、 分析 、 得 出实
验结论 , 学会科学方 法 , 培养严谨 的科学态度 。 3 教 学过程
能力 , 这为本实验 的顺利 进行奠 定 了 良好 的基 础。 由
于大部分学生缺 乏有关 蝗虫 的知 识 , 教 师先播 放蝗 灾
录像 , 引起学生对蝗虫 的关注 , 再通过教 师的示范 与引 导, 让学 生逐步掌握 观察 与解剖蝗虫 的方法 , 在记 录与
结晶牛胰岛素的研 制 国际人类蛋 白质组计划 D N A指纹检测
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 的主要承担者—— 蛋白质
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 的主要承担者——蛋 白质 第二 章第二 节生命活 动的主要 承担 者— —蛋白质 第二章第 三节遗传信息 的携带者—— 核酸
炭疽 9 . 1 1 恐怖袭击事件 减肥瘦身 鲁宾逊漂流记之采集露水
讨 论热点
以先了解一下 : 你们听说过或看 到过蝗虫 吗?请 大家
讲讲蝗 虫是怎样 的?根据学 生 的初步 描述 , 教 师用简
笔画勾 勒蝗虫 的外形 , 重点 突出 口器 、 后足 、 翅, 引起学 作为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1 教学 中的导入内容 。

蝗虫的教案

蝗虫的教案

蝗虫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蝗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危害。

(2)学会观察蝗虫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讲解、观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蝗虫的相关知识。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蝗虫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通过对蝗虫的学习,使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态度和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了解蝗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危害。

(2)学会观察蝗虫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蝗虫的相关知识。

(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通过播放蝗虫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蝗虫的生活习性。

(2)介绍蝗虫的形态特征和危害,使学生对蝗虫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
(1)讲解蝗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危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蝗虫的相关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蝗虫的观察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观察。

3. 教学活动:
(1)讲解:教师讲解蝗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危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蝗虫的相关知识。

(2)观察:组织学生进行蝗虫的观察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
知识和技巧进行观察。

(3)讨论:分组讨论蝗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危害,以及学生对蝗虫的理解和感受。

(4)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蝗虫防治的实践操作,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实践。

指向核心素养的实验教学设计——以“观察和解剖蝗虫”为例

指向核心素养的实验教学设计——以“观察和解剖蝗虫”为例

2019年第22期教育教学4SCIENCE FANS 实验是有生物教学的机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加深生物概念理解、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法。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核心素养版)》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基本理念,指出“生物教学中要加强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实验探究能力”,因此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实验教学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强化实验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核心素养意识”,从而使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生长。

下面以“观察和解剖蝗虫”为例,浅要阐述指向核心素养的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1 细化实验目标,明确核心素养指向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要细化实验教学目标,从而明确实验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价值取向,将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落到细处。

“观察和解剖蝗虫”是沪科版生物第四章生物的类群第二节动物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隶属于观察和解剖一种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遵照当前三维目标体系,知识和技能目标主要包括观察并了解蝗虫内部结构,掌握解剖蝗虫的基本技能,在实验中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素养发展;过程和方法目标主要包括提高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掌握实验观察的一般方法,深入了解蝗虫适应环境能力的原因,强化学生生命观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主要包括培育学生好奇心和开展探究学习品质,学会与人合作,能够进行自我评价等,提升学生理性思维的高度,并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通过细化实验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融合在三维目标中,从而使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化,同时也强化了师生核心素养意识。

2 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生命观念情境教学法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直观形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实验学习的兴趣。

通过为学生实验学习创设情境,从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借助实验情境提升课堂导入的效果,紧紧抓住学生实验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实验学习兴奋点。

“观察和解剖蝗虫”实验的导入环节,教师可运用一组图片和一个微视频创设情境,通过图片展示节肢动物门昆虫的一组图片,在此基础上展示不同类型的蝗虫;最后,借助微视频展示蝗虫适应环境的一些场景片段。

初中生物蝗虫的特点教案

初中生物蝗虫的特点教案

初中生物蝗虫的特点教案1. 知识目标(1)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包括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外骨骼,翅和足的分布等。

(2)掌握蝗虫的生理特点,如呼吸器官为气管,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发达程度等。

(3)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如适应陆地和空中生活的方式,以及蝗虫的繁殖特点。

2.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蝗虫的图片和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生物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

2. 教学难点:蝗虫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发达程度,以及蝗虫适应陆地和空中生活的生理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蝗虫的特点。

2. 利用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蝗虫的图片和实物,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蝗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蝗虫的外形特点。

(2)提问:你们对蝗虫有什么了解?蝗虫有哪些特点使其适应陆地和空中生活?2. 探究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蝗虫的实物,注意其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外骨骼,翅和足的分布等特征。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总结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

3. 探究蝗虫的生理特点(1)教师提问:蝗虫是如何在空气中呼吸的?其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有何特点?(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蝗虫的生理特点。

4. 探究蝗虫的生活习性(1)教师提问:蝗虫为何能适应陆地和空中生活?其繁殖特点是什么?(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第4章 第2节 动物(第9课时) 观察与解剖蝗虫

第4章 第2节 动物(第9课时) 观察与解剖蝗虫

第4章第2节动物(第9课时)观察与解剖蝗虫建平中学西校范晓芳一、设计思路蝗虫,对生活在大城市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关蝗虫的知识学生知道得甚少。

从观察能力分析,学生曾经饲养和观察过蜗牛,有些基础;从解剖能力分析,学生缺少实践;还有学生没有接触过浸制标;从实验过程看,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和解剖;从学生的情感分析,浸制标本跟活体不一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感觉,不敢或不愿触碰它。

综上所述,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适当降低实验要求,如浸制标本质量不高,内脏高度腐烂情况下,只要学生能看到消化管道,就算实验成功。

全课采取先讲后实验、边讲边实验的教法,可采用图片投影进行外形、内部结构的直观教学,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解剖口器和除去部分外骨骼是实验的难点,可采用自制蝗虫口器模型和蝗虫身体模型,边讲解剖要领、边演示操作技能、边学生动手实践,注意及时心理疏导,表扬胆大心细的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以同龄人为学习榜样,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效果。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进一步理解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性。

2.初步学会解剖蝗虫的基本方法。

3.理解蝗虫对禾本科植物会产生重大危害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解剖蝗虫,进一步认识到观察和解剖是了解动物的手段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1.克服对浸制蝗虫标本的不良心理,懂得观察、解剖浸制标本也是重要的科研手段。

2.加深对蝗灾危害性和灭蝗必要性的认识。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1.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

2.学习解剖蝗虫的方法。

难点:1.蝗虫口器的拆卸。

2.正确剥离蝗虫的外骨骼。

四、教学准备1.学生器材:浸制蝗虫、蜡盘、解剖剪、解剖针、放大镜、镊子、大头针、试剂瓶(盛清水)、培养皿、烧杯。

2.教师准备:除与学生器材一样外,还有:自制纸质蝗虫模型、石膏蝗虫模型、多媒体设备。

1、身体分头、胸、2、头部(取食和感觉胸部(运动中心):①足:前足、中足、后足;(指出:由于浸制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第2节动物(第9课时)观察与解剖蝗虫
建平中学西校范晓芳
一、设计思路
蝗虫,对生活在大城市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关蝗虫的知识学生知道得甚少。

从观察能力分析,学生曾经饲养和观察过蜗牛,有些基础;从解剖能力分析,学生缺少实践;还有学生没有接触过浸制标;从实验过程看,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和解剖;从学生的情感分析,浸制标本跟活体不一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感觉,不敢或不愿触碰它。

综上所述,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适当降低实验要求,如浸制标本质量不高,内脏高度腐烂情况下,只要学生能看到消化管道,就算实验成功。

全课采取先讲后实验、边讲边实验的教法,可采用图片投影进行外形、内部结构的直观教学,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解剖口器和除去部分外骨骼是实验的难点,可采用自制蝗虫口器模型和蝗虫身体模型,边讲解剖要领、边演示操作技能、边学生动手实践,注意及时心理疏导,表扬胆大心细的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以同龄人为学习榜样,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效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进一步理解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的相适
应性。

2.初步学会解剖蝗虫的基本方法。

3.理解蝗虫对禾本科植物会产生重大危害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解剖蝗虫,进一步认识到观察和解剖是了解动物的手段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克服对浸制蝗虫标本的不良心理,懂得观察、解剖浸制标本也是重要
的科研手段。

2.加深对蝗灾危害性和灭蝗必要性的认识。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

2.学习解剖蝗虫的方法。

难点:
1.蝗虫口器的拆卸。

2.正确剥离蝗虫的外骨骼。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器材:浸制蝗虫、蜡盘、解剖剪、解剖针、放大镜、镊子、大头针、
试剂瓶(盛清水)、培养皿、烧杯。

2.教师准备:除与学生器材一样外,还有:自制纸质蝗虫模型、石膏蝗虫
模型、多媒体设备。

二、蝗虫的主要外形结构用PPT和模型示教。

1、身体分头、胸、腹。

2、头部(取食和感觉
中心):
①触角:触觉、嗅觉;
②复眼:视觉;
③咀嚼式口器:切、
磨固体食物。

(上颚
2、下颚2、上唇1、
下唇1、舌1)
3、胸部(运动中心):
①足:前足、中足、
后足;
②翅:前翅、后翅。

4、腹部(呼吸和繁殖
中心):
①气门10对:呼吸;
②产卵器:
雌性:雌性尾部末端
分叉。

5、外骨骼:防止体内
水分散失等。

学生听讲。

(参看教材)
为观察和解剖作
适当的知识铺垫。

三、学生实验实验步骤:
①观察蝗虫的外部
形态特征。

(指导分辨蝗虫身
体的左右,即手持
蝗虫的头部朝外,
尾部对着解剖者分辨
左右。

指出背面正中
线、腹面正中线的
位置。


②演示:拆卸口器、
外骨骼的剥离
教师出示自己制作的
蝗虫纸质模型,口器:
边讲边用镊子拆卸蝗
虫纸质口器模型,由
前向后依次拆卸五部
分。

外骨骼:利用蝗
虫纸质模型,边讲边
用剪刀演示去除外骨
骼的步骤和方法。

拆卸翅、足:
要求学生左手捏蝗
虫,右手握镊子取下
各部分。

③解剖并观察蝗虫的
内部结构
(指出:由于浸制蝗
虫内脏已高度腐烂变
形,所以只能指导学
生看以下两个方面)
1、生殖系统:
卵巢1对(雌性):
排卵。

2、消化系统:
消化管道。

★学生2人一小组,一只蝗
虫、一张实验报告、一套实验
器材。

1、外部形态
★观察
一边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的
特点,一边填写实验报告。

★拆卸:
翅、足、口器
①将拆卸下的翅和足依次放
在蜡盘里;
②将拆卸下口器的五部分依
次放在培养皿里。

2、解剖与观察:
①把蝗虫侧放在蜡盘里,左
面向上。

②用解剖剪从身体后端沿
背面正中线稍偏左的地
方剪起,剪开体壁,一直
剪到头部的后面,解剖剪
尖端要向上挑起,以免扎
坏蝗虫的内脏。

③再用同样的方法,
从腹面正中线稍偏左的地方
剪开。

④这时候左半边的
体壁就已剪掉。

把这半边体壁
很小心地用镊子拿开。

⑤最后,用大头针把
蝗虫右半边带有内脏的体壁
固定在腊盘里。

⑥将水滴于内脏上,
再用放大镜观察。

⑦完成实验报告。

增强观察与分析
能力。

1、思考:
从外形结构去思
考为什么蝗虫对
禾本科作物、禾本
科草被能构成跨
省市、大面积生物
灾难?(除食性
外,外骨骼防止水
分散失;咀嚼式口
器切磨固体食物;
后足能跳跃;后翅
飞翔能力很强;复
眼的视力好等)
2、实践:
初步尝试解剖
蝗虫的基本方法。

四、小结
讲评:在肯定大部分学生态度认真、操作规范的同时,指出操作中还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