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4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1)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从诗题、诗文、诗人等多角度学习诗歌,理解诗中情感,体会诗歌意境。

3. 拓展阅读登台咏怀诗歌,迁移诗歌阅读方法。

【课前预习任务】
诵读诗歌。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幽州台的由来。

【课上学习任务】
1.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会阅读诗歌题目,结合注释和诗歌写作背景以及陈子昂生平等资料,知人
论世,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表达的感情。

3.代入自己的真切感受阅读诗歌,画面还原,探索诗人内心,体会诗歌意境。

4.学以致用,拓展阅读登台咏怀诗《登金陵凤凰台》。

【课后作业】
1.整理听课笔记,小结诗歌阅读方法。

2.请描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展现的画面,并谈谈你对这两句
诗的理解。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1.略。

2.答案示例:
画面:当我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

理解: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意思对即可)。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的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的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代诗歌》教材的第四章,内容包括《登鹳雀楼》、《相思》、《静夜思》、《春晓》和《赋得古原草送别》五首古代诗歌。

详细内容涉及每首诗的背景、作者介绍、诗意解读、词汇解析及诗歌鉴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基本内容、诗意和作者的写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首古代诗歌的基本内容、诗意解读和词汇解析。

难点:诗歌的审美情趣和朗诵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古代诗歌》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意境画,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每首诗歌的背景、作者介绍、诗意解读、词汇解析。

3. 朗诵: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掌握诗歌的节奏、韵律和语气。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诗歌的意境、艺术特色和写作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朗诵,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6. 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五首古代诗歌的、作者和主要意境。

2. 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重点词汇、诗句和诗歌结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一首诗歌,分析其意境、艺术特色和写作技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诗意解读和词汇解析。

2. 诗歌审美情趣和朗诵技巧的培养。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互动环节。

4. 板书设计中的重点词汇、诗句和诗歌结构展示。

5.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题目和答案。

一、教学内容(1)诗意解读:针对每首诗歌,教师要深入剖析其内涵,挖掘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

例如,《登鹳雀楼》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相思》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古代诗歌五首》精品教案的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精品教案的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精品教案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韵律、意境等知识;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3. 提高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古代诗歌的意境理解和意象运用。

重点:古代诗歌的形式、韵律、意境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挂图。

学具:古代诗歌选集、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古代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美,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新课导入:讲解《登鹳雀楼》的背景、形式、韵律、意境等,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有初步的认识。

3. 例题讲解:以《望庐山瀑布》为例,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形式美、意境美,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代诗歌。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形式、韵律、意境,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江南春》和《夜泊牛渚怀古》的意境和意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2. 内容:a. 古代诗歌的形式美b. 古代诗歌的意境美c. 古代诗歌的韵律美d. 诗歌中的意象运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古代诗歌五首》中任选一首,分析其形式、韵律、意境,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2. 答案示例:《望庐山瀑布》形式:七言绝句韵律:平仄相间,韵脚为“ou”意境:描绘了庐山瀑布壮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感悟:这首诗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同时也让我对古代诗人的才华赞叹不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意象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歌,如《静夜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以拓宽知识面,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深度;3. 小组讨论的引导和有效性;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示例的深度;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践性。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的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的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第三单元《唐风宋韵》中的《古代诗歌五首》,详细内容包括:1.《登鹳雀楼》——王之涣2.《相思》——王维3.《静夜思》——李白4.《泊船瓜洲》——王安石5.《江雪》——柳宗元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熟悉五首古代诗歌的作者、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能力,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味。

3. 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解析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五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达技巧。

难点:理解并体会古代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古代诗歌五首》原文及译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五首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感想,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2. 作者与背景介绍(5分钟)讲解五首诗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 诗歌朗读与解析(10分钟)(1)带领学生朗读五首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逐句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10分钟)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分析《相思》的主题和意境。

6. 赏析与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赏析五首诗歌,分享各自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五首诗歌的题目、作者、背景2. 诗歌的主题、意境、表达技巧3. 例题解析:《登鹳雀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泊船瓜洲》的主题、意境和表达技巧。

答案要点:《泊船瓜洲》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政治的忧虑,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通过描绘瓜洲的景色,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表达了深刻的情感。

2. 课后阅读:《江雪》,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精选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精选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1.《登鹳雀楼》:诗歌的背景、意境、艺术特点;2.《望庐山瀑布》:描绘自然景观的技巧、诗人的情感表达;3.《赋得古原草送别》:离别主题的诗歌创作、寓意解析;4.《江南春》:江南水乡的描绘、诗人的感慨;5.《夜泊牛渚怀古》:历史典故的运用、诗人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掌握五首诗歌的背景、意境和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3.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理解,诗歌艺术特点的分析;2. 教学重点:五首诗歌的背景知识,诗歌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诗歌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1)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意境和艺术特点;(2)分析《望庐山瀑布》描绘自然景观的技巧和诗人的情感表达;(3)讲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离别主题和寓意;(4)解读《江南春》中江南水乡的描绘和诗人的感慨;(5)阐述《夜泊牛渚怀古》中历史典故的运用和诗人的思考。

3. 互动:(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3)开展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歌;(2)让学生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并分享其艺术特点。

六、板书设计1. 《古代诗歌五首》2. 内容:(1)登鹳雀楼:背景、意境、艺术特点;(2)望庐山瀑布:描绘自然景观、情感表达;(3)赋得古原草送别:离别主题、寓意解析;(4)江南春:江南水乡描绘、诗人感慨;(5)夜泊牛渚怀古:历史典故、诗人思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登鹳雀楼》中的意境,写出自己的理解;(2)以《望庐山瀑布》为例,分析古代诗歌中描绘自然景观的技巧;(3)从《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选取一句诗句,阐述其寓意。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2024)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2024)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2024)教案:《古代诗歌五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中的《古代诗歌五首》,包括《春晓》、《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绝句》和《悯农》五首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

2. 能够理解五首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难点:体会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五首诗歌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 诗歌解析(15分钟)针对每首诗歌,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

3. 诗歌鉴赏(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意境、情感、修辞等方面分析五首诗歌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课本后的练习题,教师巡回辅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黑板上写明五首诗歌的题目和作者,旁边标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

2.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五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请学生分析五首诗歌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和鉴赏五首古代诗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了古代诗歌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后,学生应继续朗读和背诵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其他古代诗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教案:《古代诗歌五首》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代诗歌五首》,具体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雨寄北》、《枫桥夜泊》和《赋得古原草送别》五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

教学内容涉及教材的第三章《唐宋诗歌》第五节《山水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及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五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

2. 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五首诗歌,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诗歌的风景插图,引导学生进入古代诗歌的世界,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五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及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a. 《登鹳雀楼》:王之涣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壮阔的河山,表达了奋发向前的精神。

b. 《望庐山瀑布》:李白以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

c. 《夜雨寄北》:李商隐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雨中的相思之情。

d. 《枫桥夜泊》:张继以优美的诗句描绘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e.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以饱满的情感描绘了草原的辽阔,表达了离别之情。

3. 例题讲解:针对五首诗歌,设计相关题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背诵五首诗歌,并进行默写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5.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六、板书设计1. 《古代诗歌五首》2. 内容:五首诗歌的、作者、诗句及重点词语。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五首诗歌,并默写其中一首。

b. 分析五首诗歌的艺术特色,选择一首进行赏析。

c. 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山水诗的理解。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诗歌,了解更多的诗歌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语文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4授课日期:年月日总课时:15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A.观沧海曹操一、导入新课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正音。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三、合作交流,讨论明确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明确: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四、品读赏析学生谈诗歌基调“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B.次北固山下王湾一、导入新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课文朗读,感知内容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三、合作探究,讨论明确: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四、品读赏析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讨论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全诗和谐优美。

C.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一、导入新课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朗读感知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三、合作探究,讨论明确:[明确]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四、品读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

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

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五、教师小结,布置作业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西江月》、《天净沙秋思》D.西江月辛弃疾一、回顾导入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

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

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

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

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二、朗读感知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三、合作探究,讨论明确:a.上片:写景。

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

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

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四、品读赏析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讨论明确: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外。

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E.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一、导入新课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朗读感知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三、体验反思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

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

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

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四、品读赏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

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五、学生配乐朗读六、拓展延伸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

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七、延伸作业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武原镇中学陆海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