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说与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比较
浅析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性

浅析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性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性。
小说以文字为媒介,通过语言的表达和想象力的展现来呈现故事和情感;而电影则侧重于图像、声音和视听效果,通过画面和声音来展现故事和情感。
在创作手法、叙事方式、表现形式等方面,小说和电影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它们各自的魅力所在。
小说和电影在叙事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小说以文字为媒介,通过文字的描述和叙述来展现故事内涵,读者可以通过文字的表达来自由地想象和揣摩故事情节,产生共鸣和情感。
而电影则以图像和声音为媒介,通过画面和音效来展现故事情节,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氛围和情感。
由于叙事方式的不同,小说和电影在表现主题和情感方面存在着差异,小说更强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和思想情感的展现,而电影更注重通过画面和声音来呈现故事情节和氛围,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感官体验。
小说和电影在创作手法上也有所不同。
小说是一种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强调对语言的运用和对文学结构的构建,作者通过文字的表达来刻画人物形象、描绘场景和展现故事情节。
而电影则是一种以图像和声音为载体的视听艺术形式,它侧重于图像的运用和声音效果的呈现,导演通过画面和声音的组合来呈现故事情节和情感,通过镜头语言来表现人物内心的世界和情感的传达。
由于创作手法的不同,小说和电影在表现方式和艺术效果上具有各自的特点,小说更加侧重于对语言和文学结构的运用,而电影更加注重于图像和视听效果的展现。
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分别以文字和图像、声音为媒介,通过不同的叙事方式和创作手法来展现故事情节和情感。
小说更侧重于文字的运用和思想情感的展现,较强调读者的想象和感受;而电影更注重于画面和声音的组合和观众的感官体验,较强调观众的视听享受。
由于叙事方式、创作手法和受众群体的不同,小说和电影在表现主题和情感、艺术效果和受众群体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浅谈小说与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比较

浅谈小说与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比较论文摘要:许多文学作品都在被改编的前提下,被导演拍成了备受争议的电影,如《活着》、《芙蓉镇》、《大红灯笼高高挂》、《长恨歌》等等。
虽然电影与小说同属艺术,但其表现故事情节的方式各有不同。
本文将以王安忆的《长恨歌》为例,从人物安排的角度比较电影与小说的不同。
论及小说和电影的不同,主要是指二者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小说是以静止的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语言艺术,电影是以运动的画面和声音为载体的视听艺术。
小说文字经由读者想象还原为画面,而电影镜头则直接传递画面。
[1]这就使得两者同中有异。
时间、地点、人物是作家进行创作时不可忽略的三要素,电影的拍摄也会关注到这三个方面,但却会在具体的操作中出现不同于小说的独特之处。
《长恨歌》是王安忆的长篇代表作之一,小说在结构上分三部分,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一个不平凡的上海女性――王琦瑶起起伏伏的人生。
有人将这部小说梳理出三条清晰的线索:“第一是王琦瑶的遭遇,从片厂拍戏到登上摩登杂志到舞会流连再到选举上海小姐,把她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众人羡慕吹捧的高度,这不是幸事,而是为她的悲剧奠下基础。
到这里是小说的高峰,月以满,则要亏,水到满,则溢出。
王琦瑶戏剧的荣耀开始走下坡路,在人们意味深长的眼里最终成了交际花,勾三搭四,堕了胎,成了最卑微的女人,最后死于他杀,无人同情。
第二条线索是从王琦瑶的友情出发。
从吴佩珍到蒋丽莉到严家师母再到张永红,这些友情不过如水般淡薄,各有各的利益计较,讲不清道不明的各怀鬼胎,但彼此做了个寂寞途里的聊友也未尝不可。
第三条线索是王琦瑶的爱情。
从程先生到李主任到阿二到康明逊到萨沙再到老克腊,王琦瑶并非多情也非滥情,而是生活所逼。
一开始,王琦瑶的生存意识是在爱情前面的;到有那么一刹那爱情的尾巴跳跃到她眼前,也是转瞬即逝,留也留不住。
忧伤的缠绵,总是带着无可奈何的悲情,像随时都要消逝般。
”[2]借助这三条线索可以整体把握王琦瑶的一生,同时读者会发现作家在这其中塑造了许多形象鲜活的人物,他们围绕着王琦瑶以表现她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纠葛。
小说与电影改编的异同分析

小说与电影改编的异同分析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表达方式。
当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异同之处。
本文将从故事表达、角色塑造、视觉效果等方面来探讨小说与电影改编的异同。
首先,小说和电影在故事表达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小说可以通过文字来描绘细腻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读者可以通过想象力来构建属于自己的场景和形象。
而电影则通过视觉和声音来传达故事,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画面和声音。
电影可以通过镜头语言、配乐等手段来增强情感的表达,使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张力和冲击力。
其次,角色塑造也是小说和电影改编的一个重要方面。
小说可以通过文字的描写来深入展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性格,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思想和情感。
而电影则更加侧重于演员的表演和形象塑造。
演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来传递角色的情感和特点。
此外,电影还可以通过服装、化妆等视觉元素来突出角色的形象特点,使观众更容易对角色产生共鸣和认同。
再者,小说和电影在视觉效果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小说可以通过文字的描写来创造丰富多样的场景和环境,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来构建属于自己的视觉世界。
而电影则通过摄影和特效技术来呈现视觉效果,将故事中的场景和环境以具体的形象展现给观众。
电影可以通过摄影的角度和镜头的运用来创造不同的视觉效果,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冲击力。
此外,小说和电影在叙事结构上也有所不同。
小说可以通过描写和叙述来展现故事的发展和转折,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速度和节奏来体验故事的节奏感和张力。
而电影则通过剪辑和音效来控制故事的节奏和紧张感。
电影可以通过剪辑的方式来创造跳跃式的叙事结构,使观众更加投入和紧张地跟随故事的发展。
综上所述,小说和电影在故事表达、角色塑造、视觉效果和叙事结构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
小说可以通过文字来展现细腻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而电影则通过视觉和声音来传达故事。
小说可以通过文字的描写来深入展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性格,而电影则更加侧重于演员的表演和形象塑造。
浅析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性

浅析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性【摘要】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在叙事方式、表现手法、角色刻画、时间空间展示和受众接受程度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小说以文字为载体,侧重于描写和分析角色的内心世界,而电影则通过图像和音频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在角色刻画方面,小说可以更加深入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思想,而电影则更注重通过演员的表演和镜头语言来展现角色的形象。
小说和电影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展示方式也有明显差异,小说可以通过跳跃式的叙述来展示不同时间和空间,而电影则更侧重于通过剪辑和镜头语言来表现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尽管小说和电影各有优劣,但它们在表达方式上各有特点,这种差异性为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关键词:小说,电影,差异性,叙事方式,表现手法,角色刻画,时间,空间,受众接受程度,优劣,特点,创作可能性1. 引言1.1 小说和电影的定义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分别以文字和影像为媒介进行表现。
小说是一种通过文字叙述故事情节、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通常由作者通过文字描述人物形象、场景设置和情节发展。
而电影则是一种通过动态影像、声音和音乐等元素来展示故事情节的艺术作品,通过导演、演员等多种角色合作完成创作。
小说和电影之间在形式表现和传播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它们都是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影响。
小说和电影在表现形式上各有特点,小说通过文字的叙事方式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读者可以通过想象力来感受故事的情感张力和思想深度;而电影则通过影像、声音和音乐等视听元素来传达情节和情感,通过视觉冲击和音乐节奏来营造氛围和情绪。
小说和电影在表现手法上具有独特性,各有千秋。
1.2 小说和电影的特点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
小说以文字为载体,通过文字的描述和描绘来表现故事情节、人物情感等内容,具有文字表达的优势;而电影则是以影像和声音为媒介,通过镜头的视觉呈现和声音的表达来展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视听表达的优势。
小说与影视作品的对比分析

小说与影视作品的对比分析随着现代娱乐产业的不断发展,小说和影视作品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说和影视作品作为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达方式,各自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本文将对小说和影视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异同点,以及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一、故事表达方式小说和影视作品在故事表达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小说可以通过文字描写的方式将读者引入故事情节中,帮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小说的优势在于能够借助文字的力量深入细致地描述角色的内心世界以及环境的细节,使读者更加沉浸于故事之中。
影视作品则通过视觉和声音的手段将故事情节呈现给观众。
影视作品通过演员的表演、场景的布置以及音效的营造,可以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二、视觉效果的表现影视作品在表现视觉效果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通过电影特效、摄影手法和布景等技术手段,影视作品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故事所发生的场景和环境。
观众可以通过视觉感受到更加真实的体验,更容易被故事所吸引。
相比之下,小说在视觉表现方面受限于文字的表达能力,读者需要依靠自己的想象力来构建场景和形象。
三、角色形象的刻画小说在刻画角色方面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通过作者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个性、情感和思想。
小说可以通过长篇描写和多维度的叙述手法展现角色的复杂性和丰满性,使读者与角色建立更为密切的情感联系。
相比之下,影视作品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得角色的刻画相对较为简洁,常常需要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引导来表达角色的个性和情感。
四、叙事结构的处理小说和影视作品在叙事结构的处理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小说可以采用线性叙事或非线性叙事的方式,自由地展现故事的起承转合。
小说作者可以通过章回体结构、倒叙、插叙等手法塑造复杂的故事结构,使读者产生更多的思考和联想。
而影视作品受限于时间和节奏的要求,常常采用线性叙事的方式,以迅猛的节奏将故事情节展现给观众。
综上所述,小说和影视作品在表达方式、视觉效果、角色刻画和叙事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小说与电影改编对比

小说读者与电影观众的期待不同
改编过程中对原著的修改和删减 可能导致原著粉丝不满
电影的表现形式与原著内容不完 全匹配
电影的叙事方式和节奏可能不符 合原著风格
电影改编成小说的优势
电影能够通过画面和 音效直接呈现故事情 节,给观众更强烈的 视觉冲击和感受。
电影的视听效果能 够让观众更加沉浸 在故事中,体验更 真实。
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劣势
小说中的描述需要转化为视觉画面 小说中的想象空间难以在电影中完全呈现 小说中的情感表达难以通过演员的表演完全传递 小说中的情节线索需要在电影中进行取舍和改编
演员选择困难:难以找到与角色形象完全匹配的演员 情节压缩问题:小说情节丰富,电影时长有限,需要适当压缩 艺术表现力限制:小说中的描写和叙述在电影中难以完美呈现 改编难度大:小说语言文字的丰富性和抽象性给改编带来挑战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01
小说改编成电影的 优势
02 小 说 改 编 成 电 影 的 劣势
03
电影改编成小说的 优势
04
电影改编成小说的 劣势
小说改编成电影的优势
小说可以更深入地 挖掘角色内心世界, 展现更丰富的情节 和细节。
小说中的情节可以 更加自由地展开, 不受电影时空限制。
小说语言文字的运 用可以更加深入地 刻画人物形象和故 事背景。
电影的镜头语言和画 面构图能够丰富故事 的表现形式,提供更 多的想象空间。
电影的演员表演和场景 布置能够生动地展现人 物形象和故事背景,增 强观众的代入感。
电影改编成小说可以保留电影中的精彩情节和紧凑节奏,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紧张 感和期待感。
电影改编成小说可以更好地突出主题和人物形象,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内涵和人物性 格。
浅析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性

浅析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性【摘要】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它们在叙事方式、阅读和观赏方式、表现手法、创作和制作过程以及受众群体上都存在着差异性。
小说通过文字描绘丰富的想象世界,读者可以根据文字自行构建场景和人物形象;而电影则通过影像和音效来展现故事,观众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故事情节。
表现手法上,小说侧重于文字描写和心理描写,而电影则更注重画面和视听效果。
在创作和制作过程中,小说作家需要借助想象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而电影导演则需要团队合作和技术支持。
受众群体方面,小说更适合个人阅读,而电影更适合团体观赏。
结合以上差异性,可以得出小说和电影各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关键词】小说、电影、差异性、叙事方式、阅读、观赏、表现手法、创作、制作、受众群体、特点。
1. 引言1.1 小说和电影的本质差异小说和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本质上的差异。
小说是一种文字形式的艺术作品,通过文字表达故事情节、人物心理等内容,读者需要通过阅读文字来感知和理解作品。
而电影则是一种影像和音频结合的艺术形式,通过影像、音效等视听元素来呈现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内容,观众通过视听感知和理解作品。
小说和电影在表现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小说更加侧重文字的表达和描述,通过文字来构建丰富的情节、场景和人物形象;而电影则更加注重视听效果,通过画面、音效等元素来展现故事,从而让观众产生更直观的感受。
小说和电影在受众群体、传播途径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小说更适合于那些喜欢阅读、喜欢沉浸在文字世界中的读者群体;而电影则更适合于那些对视听效果更感兴趣的观众群体。
小说和电影在本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各自具有独特的创作表现方式和受众特点。
在欣赏和评价小说和电影时,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领会它们各自的艺术魅力。
2. 正文2.1 叙事方式的差异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叙事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小说中,叙事通常由文字来呈现,通过描述人物的内心世界、事件的发展与转折等来构建故事情节。
浅析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性

浅析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性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在表达方式、叙事结构、角色塑造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角色塑造和视听效果三个方面对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性进行浅析。
小说和电影在角色塑造上也有差异。
小说通常通过文字来刻画人物的内外在特征,读者可以通过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来想象人物的样貌、性格和思想。
小说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更加细致入微,可以深入到内心世界去探索人物的思想和感受。
而电影通过演员的表演,以及服装、化妆和造型等手法来展示人物形象。
观众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形象来感受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电影对人物的塑造更加直观,观众可以通过观看到的人物形象来理解和感受人物。
小说和电影在视听效果上有差异。
小说是靠文字来创造视觉效果,读者通过阅读文字来想象场景和人物。
小说可以运用丰富的描写手法,通过细腻的文字来表达画面感和情感。
而电影则是通过图像和音效来创造视听效果,观众通过观看电影来感受画面和声音的冲击。
电影可以通过特殊视觉效果、音效设计等来增强观影体验,观众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受电影的感染力。
小说和电影在叙事结构、角色塑造和视听效果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小说更注重对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的描写,通过文字来叙述故事;电影更注重对外在场景和动作的展示,通过镜头语言来叙事。
小说通过文字刻画人物的内外在特征,而电影通过演员形象和表演来展示人物形象。
小说通过文字创造视觉效果,而电影通过图像和音效来创造视听效果。
两种艺术形式各有特点,各有魅力,可以给观众和读者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说与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比较论文摘要:许多文学作品都在被改编的前提下,被导演拍成了备受争议的电影,如《活着》、《芙蓉镇》、《大红灯笼高高挂》、《长恨歌》等等。
虽然电影与小说同属艺术,但其表现故事情节的方式各有不同。
本文将以王安忆的《长恨歌》为例,从人物安排的角度比较电影与小说的不同。
论及小说和电影的不同,主要是指二者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小说是以静止的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语言艺术,电影是以运动的画面和声音为载体的视听艺术。
小说文字经由读者想象还原为画面,而电影镜头则直接传递画面。
[1]这就使得两者同中有异。
时间、地点、人物是作家进行创作时不可忽略的三要素,电影的拍摄也会关注到这三个方面,但却会在具体的操作中出现不同于小说的独特之处。
《长恨歌》是王安忆的长篇代表作之一,小说在结构上分三部分,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一个不平凡的上海女性――王琦瑶起起伏伏的人生。
有人将这部小说梳理出三条清晰的线索:“第一是王琦瑶的遭遇,从片厂拍戏到登上摩登杂志到舞会流连再到选举上海小姐,把她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众人羡慕吹捧的高度,这不是幸事,而是为她的悲剧奠下基础。
到这里是小说的高峰,月以满,则要亏,水到满,则溢出。
王琦瑶戏剧的荣耀开始走下坡路,在人们意味深长的眼里最终成了交际花,勾三搭四,堕了胎,成了最卑微的女人,最后死于他杀,无人同情。
第二条线索是从王琦瑶的友情出发。
从吴佩珍到蒋丽莉到严家师母再到张永红,这些友情不过如水般淡薄,各有各的利益计较,讲不清道不明的各怀鬼胎,但彼此做了个寂寞途里的聊友也未尝不可。
第三条线索是王琦瑶的爱情。
从程先生到李主任到阿二到康明逊到萨沙再到老克腊,王琦瑶并非多情也非滥情,而是生活所逼。
一开始,王琦瑶的生存意识是在爱情前面的;到有那么一刹那爱情的尾巴跳跃到她眼前,也是转瞬即逝,留也留不住。
忧伤的缠绵,总是带着无可奈何的悲情,像随时都要消逝般。
”[2]
借助这三条线索可以整体把握王琦瑶的一生,同时读者会发现作家在这其中塑造了许多形象鲜活的人物,他们围绕着王琦瑶以表现她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纠葛。
每一个人物的出场都各具特色,对于情节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小说在人物的设置上衔接紧密,颇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意味,使得故事情节一环紧扣一环。
由杨智深编剧、关锦鹏导演的电影《长恨歌》,不仅因为汇集了郑秀文、梁家辉、胡军、吴彦祖、苏岩、黄觉这些明星大腕受到大众与媒体的关注,也因为对小说进行了一些改编引发了很多热议。
电影《长恨歌》的故事情节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动,对人物的设置也根据电影时长、画面安排等因素进行了调节。
本文将根据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变化比较《长恨歌》小说与电影的同与异。
一、人物的设置
为了展现王琦瑶传奇的一生,王安忆不惜笔墨,细致地描绘了上海的建筑、风俗及饮食文化,更是精心地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
这其中有王琦瑶的闺蜜,即吴佩珍、蒋丽莉及严家师母;有与王琦瑶发生情感纠葛的程先生、李主任、阿二、毛毛娘舅(康明逊)、萨沙、老克腊;有王琦瑶的女儿薇薇、女婿小林、忘年交张永红等等。
这些人物或先后或同时出现在王琦瑶的生命里,与她一起走过起伏的岁月。
看过电影《长恨歌》的人会很明显地发现,影片在人物的设置方面虽然保留了小说中的大部分人物形象,但在具体的角色安排上出现了与小说不同的地方。
首先,影片中只有蒋丽莉,没有吴佩珍,导演将二者合二为一。
小说中,吴佩珍带着王
琦瑶去片场看热闹、试镜头,影片却在一开始就安排王琦瑶与蒋丽莉出现在片场,还通过蒋丽莉的表哥认识了程先生。
其次,与小说相比,影片没有塑造王琦瑶外婆和阿二的形象,也就回避了王琦瑶在邬桥最落魄的时光。
小说里描写了阿二对上海的向往,这勾起了王琦瑶那颗上海的心,是她重回上海的过渡。
影片对这一部分的处理就没有小说来的自然。
第三,小说中王琦瑶晚年与老克腊产生感情,想依赖他以排遣孤单。
影片将这种感情放置在张永红的男友――长脚身上,使得小说中的老克腊和长脚成为一个人即黄觉扮演的老克腊,也是他最后因为钱财杀死了王琦瑶。
二、人物的出场
小说的核心是人物,作家创作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要全方位地刻画一个人物,就要凭借艺术手段进行表现,即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等。
而电影在展现一个人物时也会采取以上几种方法,不同的是电影比小说的画面感强,给观众以直接的视觉感受。
看一下小说《长恨歌》中对王琦瑶的描写: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
每天早上,后弄的门一响,提着花包出来的,就是王琦瑶;下午,跟着隔壁留声机哼唱“四季调”的,就是王琦瑶;结伴到电影院看费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是一群王琦瑶;到照相馆去拍小照的,则是两个特别要好的王琦瑶。
这是小说对王琦瑶最初的描写。
王安忆用一章的五分之一来介绍王琦瑶,但却没有详细的肖像描写,只笼统的写道“王琦瑶总是闭花羞月的,着阴丹士林蓝的旗袍,身影袅袅,漆黑的额发掩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小说甚至用“她们”代替“王琦瑶”这一个人:“她们有些可怜见的,越发的楚楚动人。
”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而关锦鹏导演的电影《长恨歌》中,王琦瑶一出场时的穿衣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琦瑶穿一件米黄的风衣,戴一条绿色的围巾,提一个碎花布包,留着齐耳短发,让人感觉她学生气很浓。
在这里,郑秀文扮演的王琦瑶绝对化了她的人物特色,使得没读过小说的观众以为王琦瑶就是这样的。
这是电影的独特之处,却也因众口难调在接受部分观众好评的同时承受着舆论的压力。
其他人物在电影里的出场也有别于小说的描述。
如蒋丽莉,小说中说“她出身工厂主家庭,是班上同学中家境最好的之一。
她功课一般,却喜欢在课间看小说,终把眼睛看成了近视,戴着洋瓶底厚的眼镜,那样子越发不可接近”。
而电影里苏岩扮演的蒋丽莉却是一个身着红色旗袍、明眸红唇、爱说爱笑的女孩子。
从电影的画面感上看,对人物形象进行这样的安排有利于整体美感的提升。
三、人物的结局
一个完整的故事会在结尾很自然地交代人物的结局。
不管是小说里的王琦瑶还是电影中的王琦瑶,最后都被人杀害了。
不同之处是,前者不肯借钱给长脚还要他去派出所自首,被恼羞成怒的长脚掐死了;后者知道老克腊被警察追捕,不想让他留宿自己家,走投无路的老克腊用抱枕将其捂死。
小说也交代了其他人物的命运,如“程先生是一九六六年夏天最早一批自杀者中的一人”;李主任在飞机坠毁事件中罹难;蒋丽莉因为生了恶瘤死于不治之症;薇薇和小林结婚后出国了;小说最后没有再提到康明逊。
而电影中人物的命运通过文字的形式被展现出来:程先生在文革时期去到一个小镇进行劳动改造,于二零零一年死于香港;李主任在巴西开了个牧场,于一九八一年死于巴西;康明逊于一九八四年死于三藩市;蒋丽莉一九八九年死于台北;薇薇和她丈夫一起出国了;老克腊在杀死王琦瑶后于一九八三年被判无期徒刑。
从这三个方面看来,影片进行这样的人物设置不仅考虑到角色安排、票房需要,也受到电影总体时长的限制,没有办法详细展现王琦瑶的感情生活,相比于小说中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描写,电影略逊一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电影《长恨歌》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与小说有一定的差别,虽然备受争议,却也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