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划清界限》的读后感
《和孩子划清界限》读后感

《和孩子划清界限》读后感《和孩子划清界限》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和孩子划清界限》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和孩子划清界限》读后感篇1放暑假后,花几天功夫看完她写的《和孩子划清界限》一书,深受启发。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她和孩子“划清界限”的出发点和做法与我的对“划清界限”的理解截然不一。
我的理解是,“划清界限”就是给孩子指定好一件事的条条框框,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务必遵守,认真去做,家长不姑息、溺爱,让孩子八九不离十的按指定的方向去做,做好了,就能得到发展。
现在看,这种想法里面加入了很多家长的意愿和意志,并没有真正从孩子的自身出发解决问题,想孩子所想,即使出发点是对的,但带有强制性。
小巫的“划清界限”也有不娇惯、溺爱、纵容孩子的意思。
不过从意义上讲没有“强制执行”一说,她主张“训育”孩子。
古人说“训育”就是教诲抚育,而“教诲”就是恳切、耐心的启发开导。
多么深刻的一个词,小巫做到了,从案例中看出她自己孩子的身上得到了体现,不得不说,小巫有一种大家风范,教育思想深刻,并置用于实践。
首先,作为家长,要有清楚、深刻、理智的洞察能力,对孩子的所作所为“心知肚明”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做这件事情的动机、原因是什么,即使有时哭闹、发脾气甚至对家长的“恶语中伤”,都有其原因,要“揪根知底”。
而后,给孩子以理解,和孩子“共情”,分析“不良行为”会给他带来什么麻烦,分析解决问题的更好办法,这件事情还可以怎么做,一件事至少有三个解决的办法,给出更好的几条建议让孩子选择。
如果孩子执拗下去,那么按事情的发展,后果自己承担,不带有“惩罚”的性质,让孩子接受自然而然的事情的后果,这就是“训育”。
全书的点睛之笔有必要重温——“好母亲能够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事物,她时刻接受孩子发出的信号,正确的诠释这些信号并且及时的、恰当的做出反应。
和孩子划清界限读后感

和孩子划清界限读后感《和孩子划清界限》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
这本书着重强调了家长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需要划清界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地与孩子沟通和交流。
读完这本书,我深有感触,对于家庭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书中提到了划清界限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而划清界限就是维护这种关系的重要手段。
家长需要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明确表达自己的底线和原则,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明白自己的行为有哪些是可以被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被接受的,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种清晰的界限不仅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也有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
其次,书中提到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作者认为,家长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性,而不是一味地强加自己的意志和要求。
只有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家长和孩子之间才能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同时,家长也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这样一来,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能更加和谐,孩子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家长的教育。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实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作者认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励和奖励,而不是一味地惩罚和指责。
家长应该学会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孩子在积极的环境中成长。
同时,家长也需要学会设定合理的规则和要求,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这样一来,孩子就能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行为准则。
通过阅读《和孩子划清界限》,我对于家庭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需要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划清界限是维护这种关系的重要手段。
同时,家长也需要学会与孩子平等和尊重的沟通和交流,以及一些实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只有这样,家庭教育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合理,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为孩子立界限第二章读后感悟

为孩子立界限第二章读后感悟第一篇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想跟你们聊聊我读《为孩子立界限》第二章后的一些感悟。
这第二章啊,真的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以前我总是觉得孩子还小,能宠就宠着,能顺着就顺着。
可读完这章我发现,我错得离谱!就比如说,孩子想要个玩具,不给买就哭闹。
以前我可能心一软就买了,现在我知道这不行!这不是爱,是在害孩子。
没有界限,孩子怎么能明白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行的呢?还有啊,吃饭的时候孩子挑食,不好好吃饭。
以前我可能追着喂,现在我明白了,要给孩子定个规矩,到点吃饭,过时不候。
不然长大了可怎么办?这一章让我深刻认识到,给孩子立界限不是限制他们的自由,而是帮助他们成长,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是有规则的。
咱们做家长的,不能因为心疼就舍不得给孩子定规矩。
其实孩子比咱们想象的聪明,只要咱们方法得当,他们能理解也能接受这些界限。
而且,当他们在有界限的环境中长大,以后面对社会的各种规则,也能更好地适应,不是吗?这第二章真的让我反思了很多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我得赶紧行动起来,给孩子立好界限,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第二篇嘿,大家好呀!今天来跟你们唠唠我读《为孩子立界限》第二章的那些事儿。
哇塞,读完这第二章,我这心里头那叫一个翻腾哟!以前我总觉得孩子嘛,开心就好,哪想那么多规矩不规矩的。
比如说孩子看电视,一看就停不下来。
我以前总是想,算了,就让他看吧,结果呢,学习都没心思了。
现在我懂了,得给他规定时间,这就是界限。
还有写作业的时候,总是拖拖拉拉。
以前我就干着急,现在明白了,得让他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规定好时间完成,完不成就要承担后果。
这界限一立啊,刚开始孩子可能会不乐意,会哭闹。
但咱们可不能心软,不然以后孩子长大了,没个自律性,那可就麻烦大了。
而且我发现,当孩子知道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心里反而更有安全感。
就好像在一个有围栏的院子里玩耍,他知道边界在哪,能放心地玩。
咱们做家长的,不能只看眼前孩子的哭闹,得为他们的长远考虑。
《和孩子划清界线》第一章读后心得[工作范文]
![《和孩子划清界线》第一章读后心得[工作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f0a319fbe23482fb5da4c9d.png)
《和孩子划清界线》第一章读后心得
假期正在阅读《和孩子划清界线》这本书,今天只读了第一章,作者将对教育孩子的主观看法和客观理论结合起来,感觉很有意义,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心得。
第一章核心内容,焦虑源于父母内心。
这里的焦虑指分离焦虑,以作者收到的读者来信为例,信中的一位妈妈讲述了自己上班和孩子分离时,孩子哭闹不停,妈妈便哄着孩子到花园里,但孩子仍不肯让妈妈离开,这位妈妈很矛盾,不知道是否该辞职回家陪孩子。
经过分析,这种分离焦虑不仅仅是孩子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妈妈“舍不得”和孩子分离。
本来妈妈可以果断离开,可她却从家里拖延到花园里。
此外,这位妈妈说自己内心很矛盾,说明她在分离时的痛苦大于孩子,也许孩子在和妈妈分离之后很快就能开心玩耍了,可妈妈仍然在犹豫,不舍。
还有一点,孩子在分离时表现出来的痛苦是由妈妈折射出来的,孩子哭闹也满足了妈妈不想分离的心情。
在幼儿园小班孩子刚入园时,家长们不同的做法也使孩子有不同的表现。
我接触过小班有两位小女生,小小(2岁多)和曦曦(3岁多)。
小小刚入园时爱哭,妈妈说小小以前上过小托班,不应该再哭的。
老师让妈妈送完就走,家长配合照做了,小小很快就不哭了。
曦曦刚入园时情绪还可以,
几天之后开始哭闹,这种情况也正常,但此后每天曦曦都会哭,
情绪十分激动。
后来老师们发现曦曦一哭,妈妈就会留下来陪她一会儿,以至于曦曦认为只要自己哭妈妈就可以玩一会儿走。
“与其表现痛苦地分离,不如开心地和孩子道别” 虽然孩子一开始会不适应,但长久以来妈妈们果断愉快地道别,并在承诺的时间出现,孩子们会慢慢适应,情绪情绪稳
以上是《和孩子划清界线》第一章的一点收获与感想。
划清你和孩子的界限 读后感

划清你和孩子的界限读后感《<划清你和孩子的界限>读后感》哇塞!我读完了《划清你和孩子的界限》这本书,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呀!这本书里讲的好多事儿,就好像发生在我身边一样。
你说,咱们做孩子的,有时候是不是特希望大人能懂我们的心?就像书里说的,大人老是觉得自己懂,可真的懂吗?比如说,有一次我考砸了,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我回到家,满心期待着爸爸妈妈能给我个温暖的抱抱,跟我说一句:“没事儿,下次努力就行!”可结果呢?他们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数落,“你怎么这么不认真!”“这题都能错?”哎呀,我当时就想,他们难道不知道我已经很自责了吗?这就好像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正疼得要命,他们不是扶我起来,而是在旁边一个劲儿地说我走路不小心,这能不让我委屈吗?再想想书里说的,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我们自己去成长。
这多对啊!就好比小树苗,你要是把它绑得死死的,它能长成参天大树吗?我们孩子也一样啊,总被大人管这管那,怎么能发展出自己的能力呢?还有啊,书里提到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我就想问了,为啥有些家长总觉得自己的想法就是对的,我们的想法就是瞎闹呢?我有个好朋友,特别喜欢画画,可他爸妈非让他学钢琴,说什么学画画没前途。
这不是胡闹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喜好,凭啥大人就能替我们决定呢?记得有一次,我想参加学校的足球社团,可我爸妈说影响学习,不让我去。
我就不明白了,踢足球咋就影响学习啦?锻炼身体,还能培养团队精神,多好的事儿啊!这难道不是和书里说的家长没划清和孩子的界限一个样吗?读了这本书,我真想对大人们喊一嗓子:“给我们点儿自由吧!让我们自己去闯闯!”我们不是你们的附属品,我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路要走!总之,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家长和孩子之间得有个清楚的界限。
家长不能过度干涉我们的生活,得让我们自己去尝试,去犯错,去成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长大,成为有担当、有主见的人!。
读小巫妈妈《和孩子划清界限》有感和孩子划清界限小巫

读小巫妈妈《和孩子划清界限》有感和孩子划清界
限小巫
《和孩子划清界限》是小巫妈妈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如何正确地与孩子
建立界限,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读完这篇文章,我对如何给孩子划清界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明白了孩子的
发展需要一定的自由度,但也要给予他们适当的限制。
只有在适当的范围内自由探索,孩子才能够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兴趣。
其次,文章中提到了要给孩子明确的规则和期望,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会有相应的
后果。
这样,孩子就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此外,作者还提到了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
这样,孩子才
会感受到被重视和被理解,从而更愿意遵守家庭规则和界限。
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我认识到孩子划清界限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
不能过分溺爱,应该给予他们适当的独立空间,同时也要明确界限和规则,以帮助他
们建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成长为独立、负责任的个体,能够迎接未来的挑战。
读小巫妈妈《和孩子划清界限》有感

读小巫妈妈《和孩子划清界限》有感《和孩子划清界限》是小巫妈妈写的一本教育心理学类的书籍,本书主要探讨了如何与孩子划清界限,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触颇深。
首先,这本书给出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和建议,帮助家长更好地与孩子互动。
作者首先强调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她认为沟通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
作者提到了一些沟通技巧,例如倾听、关注孩子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通过这些技巧,可以帮助家长和孩子更好地理解彼此,建立起良好的互信关系。
此外,作者还谈到了一些行为规范的问题,她认为制定明确的规矩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帮助孩子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且遵守规则能培养孩子的自律性。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如何正确表达对孩子的赞赏和鼓励,这对于孩子的成长也非常重要。
其次,作者在书中还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教育理念。
她提到了她与两个孩子的相处之道以及对教育的一些思考。
她强调了教育孩子是一种缓慢而渐进的过程,需要家长耐心和恒心。
这对于现代家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代社会往往快节奏,父母往往不能耐心地陪伴孩子成长。
小巫妈妈的故事和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过程,父母不仅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外在表现,还要培养孩子的品性和内在素质。
再次,我在阅读这本书时,也发现了一些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问题。
例如,我常常以家长的身份为自己的孩子做决定,很少考虑他们的意见和感受。
这使我想起了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孩子的参与感问题,孩子也应该有自己的决策权和发言权。
通过读这本书,我认识到我需要更加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
此外,作者还提到了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我意识到我需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模仿对象。
综上所述,小巫妈妈的《和孩子划清界限》给我提供了很多教育方面的启示。
作者以亲身经历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详细阐述了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通过作者的一些实用方法和建议,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家长耐心和恒心。
为孩子立界限第二篇读后感

为孩子立界限第二篇读后感读了的第二篇,我真的是感触颇多呀!这书中讲的那些道理,就像是一道道光照进了我养育孩子的日常里。
书里提到的给孩子立界限的种种观点,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我家孩子的一件事儿。
那天,孩子放学回家,兴高采烈地跟我说学校要组织一次户外活动。
他那期待的小眼神,仿佛已经飞到了活动现场。
可问题来了,活动的前一天,他却只顾着看电视、玩游戏,作业一点儿都没动。
我一看这情形,心里那个着急呀!但我还是耐着性子跟他说:“宝贝,明天就要去参加活动了,作业还没完成可不行哦。
”他嘴上答应着,屁股却没离开沙发。
我这心里的火“蹭”地一下就上来了,可还是强压着,继续好言相劝。
过了一会儿,我再去看,他居然还在那悠然自得地看着电视,咯咯直笑。
我这脾气真的是忍不住了,大声说道:“你要是再不写作业,明天的活动就别参加了!”这一吼,把孩子给震住了,他眼泪汪汪地看着我,一脸委屈。
说实话,看到他那样子,我心里也不好受。
但我知道,这个时候不能心软,不然他永远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
于是,我坐在他旁边,跟他细细地讲:“孩子呀,不是妈妈不让你玩,但是咱们得先把该做的事情做完,对不对?你要是作业不写,去参加活动也玩不踏实,心里还得惦记着作业,多难受呀。
”他听了,低下头,默默地拿出作业本开始写。
这过程中,还时不时地抬头看看我,好像在观察我的脸色。
我呢,就在旁边陪着他,给他倒杯水,鼓励鼓励他。
等他终于把作业写完,已经挺晚了。
他打了个哈欠,跟我说:“妈妈,我知道错了,以后我会先完成作业再玩的。
”那一刻,我心里别提多欣慰了。
通过这件事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给孩子立界限的重要性。
要是当时我没坚持原则,任由他不写作业去玩,那以后他可能永远都不会明白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先苦后甜。
我们做父母的,总是想给孩子最好的,想让他们快乐。
但有时候,这种过度的宽容和放纵,并不是真正的爱。
就像书里说的,给孩子立界限,是为了让他们在一个有规则、有约束的环境中成长,这样他们才能学会自律,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孩子划清界限》的读后感
《和孩子划清界限》的读后感提要:父母的爱只顾自己去爱,不顾孩子的感受,如果爱的不当,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
以“爱”的名义所产生的心理伤害
更多精品保安
《和孩子划清界限》的读后感
最近看了《和孩子划清界限》更加了解了小巫的成长,忽然有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觉,她的母亲的教育方法,她的对孩子的那种期待,很值得思考和学习。
一、《为孩子立界线》作者克劳德说:“生活的意义并非逃避吃苦,而是在于学习怎样有益地吃苦。
从小学会逃避痛苦的孩子,长大后会经历加倍的痛苦……这些问题都于逃避暂时挣扎的痛苦、逃避自律和延迟享乐的痛苦。
如果我们学会失去即时所需的东西,对于不能马上实现的愿望感到难过,而后适应困境对我们提出的现实要求,欢乐和成功会接踵而至。
”
二、“那些最隐蔽、最私密的东西,雎有最可怕的摧毁力。
父母潜意识的力量大大超过在一个家庭中显而易见的交流。
”
三、父母的爱只顾自己去爱,不顾孩子的感受,如果爱的不当,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
以“爱”的名义所产生的心理伤害,绝不亚于暴力行为留下的重创。
这种爱被称为“慈祥的虐待”。
这种爱经常会披着一件漂亮的外衣:都是为你好!
认清孩子在“共生”、“孵化”和“恢复和睦”期不同的心理、情感需求、并满足他们。
不要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和人格延续,孩子不是我们的克隆,而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分离的个体。
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尊重、接受他们的个性,鼓励他们独立,放手培养他们独自料理生活的能力。
相信自己,信任孩子,从“恢复和睦”期后期,也就是三岁左右开始,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有意识的选择。
不要一味地替孩子生活、替孩子选择、替孩子承担责任,应该由他们自己负责的事情,放手让他们承担;即使行为有所偏差,也要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自然后果。
不要阻止孩子品尝生活的真实滋味,不要过度担忧孩子“吃苦”、“吃亏”,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而是放手让孩子在风雨和浪涛中锻炼、成长,应该由孩子受的“罪”,就让他们去受。
不要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未竞梦想的工具。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自己的生存现状不满,应该自己努力去改变,而不是寄希望于孩子身上——这样做不仅会毁灭孩子的前程,也会给我们带来失望和幻灭。
不要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养老金储蓄,不要对孩子有依赖心理。
现在是独生子女时代,生养完一个孩子,我们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自己的晚年奋斗。
打造自己的生活,做一个独立的人,给孩子以身作则。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为我们自豪,我们就必须首先做让孩子自豪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