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召唤练习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废墟的召唤学案及练习

废墟的召唤学案及练习

《废墟的召唤》学案本文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呼声。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墟(xū)璞(pú)廓(kuò)皱(zhòu)莽(mǎng)瀛(yíng)胄(zhòu)镂(lòu)怅(chàng)嗫嚅(niè rú)迤逦(yǐ lǐ)绮(qǐ)黛(dài)窸窣(xī sū)蘸(zhàn)2、形近字┏缀(zhuì)点缀┏镂(lòu)镂空┏绮(qǐ)绮丽┣辍(chuò)辍学┗楼(lǒu)楼房┗倚(yǐ)倚靠┗啜(chuò)啜泣┏嚅(rú)嗫嚅┏渺(miǎo)渺小┣儒(rú)儒家┗缈(miǎo)缥缈┗孺(rú)妇孺3、多音字┏(qiāo)静悄悄┏(bó)停泊┏(guān)观看悄┫泊┫观┫┗(qiǎo)悄然┗(pō)湖泊┗(guàn)道观4、词语解释【轮廓】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或线条,也指事物的概括。

【宛如】好像。

【甲胄】盔甲。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欣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怅然凝望】若有所失的凝神观望。

【悄立】默无声息地站立。

【如泣如诉】像哭泣又像倾诉。

【暮色四合】形容天气变黑暗,多指夜幕降临。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然而充满正气。

【嗫嚅】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匹夫有责】普通百姓都有责任。

【迤逦】曲折连绵。

【绮辉】美丽的光辉。

【宛在】宛然还在,好像还在。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5、文学常识真空(1)宗璞,现代__(性别)作家。

原名___,作品有小说____<_____等,其中作品____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_____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童话___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废墟的召唤九年级语文练习方案一 语文版

废墟的召唤九年级语文练习方案一 语文版

废墟的召唤九年级语文练习方案一【同步达纲练习】一、基础题(6分)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轮廓(kuò)干皱(zòu)远瀛观(guàn)B.雕镂(lòu)海藻(zǎo)绮辉(qǐ)C.窸窣(sù)嗫嚅(rú)废墟(xū)D.召唤(zhāo)迤逦(lǐ)停泊(bó)2.选择用词正确的一组( )(2分)(1)右侧在夏天是一片荷塘,现在也只剩下了冬日的。

(2)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

(3)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忽高忽低,如泣如诉。

(4)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

A.凄冷广阔呼啸冷清B.清冷广阔呼啸凄清C.凄冷广阔呼啸清冷D.清冷开阔呼啸凄清3.选择书写正确的一组( )(2分)A.呈现干皱寂寞奇耻大辱B.遗迹凝固石碑鲜嫩润择C.楚词艳丽苍烟瞬息万变D.藤萝花瓣桔梗满怀热眈二、整体感悟(4分)1.“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这句话中的“铺天的霞锦”指什么?(2分)2.作者凭吊废墟的目的是什么?(2分)三、课文阅读题(19分)阅读课文第三部分(11~19段),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下列词语。

(2分)嗫嚅:理直气壮:2.选文第2段中“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本句话中的“尽责任”指什么?作为一个中学生,你觉得自己应尽的责任是什么?(4分)3.选文第4段,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2分)4.你如何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

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4分)5.你如何看待青年人的话语,试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3分)6.作者写“我”与年轻人对话的目的何在?(4分)四、类文阅读题(17分)紫藤萝瀑布宗璞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同步练习+语文版含解析word版

【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同步练习+语文版含解析word版

废墟的召唤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轮廓.(kuò)远瀛.观(yín g)甲胄.(zhòu)嗫嚅..(niè rú)迤逦..(xī sū)..(yǐ lǐ)窸窣绮.辉(qǐ)黛.青色(dài)2.读准多音字(1)远瀛观.:guàn其他读音:guān 组词:观赏(2)悄.立:qiǎo 其他读音:qiāo 组词:静悄悄二、重要词语1.莽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2.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3.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回事一样。

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4.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5.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

形容声音凄切哀怨。

6.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7.嗫嚅: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8.瞬息万变:形容极短时间内就发生很多变化。

9.迤逦:曲折连绵。

10.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11.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三、背景知识有关火烧圆明园的资料: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四、作家作品宗璞,原名冯钟璞。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1928年生于北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休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又得外国文化长期耳濡目染,她的作品蕴涵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

主要作品有小说《红豆》《后门》《三生石》,童话《花的话》《总鳍鱼的故事》,散文《西湖漫笔》《奔落的雪原》《花朝节的纪念》《三松堂断忆》等,出版了多种小说散文童话选集。

由《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组成的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是宗璞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废墟的召唤阅读训练及答案

废墟的召唤阅读训练及答案

废墟的召唤阅读训练及答案废墟的召唤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给加点字词注音。

嗫嚅()()迤逦()()方外观()绮辉()2.选择用词正确的一组()(1)右侧在夏天是一片荷塘,现在也只剩下了冬日的。

(2)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

(3)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忽高忽低,如泣如诉。

(4)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

A.凄冷广阔呼啸冷清B.清冷广阔呼啸凄清C.凄冷广阔呼啸清冷D.清冷开阔呼啸凄清3.选择书写正确的一组()A.呈现干皱寂寞奇耻大辱B.遗迹凝固石碑鲜嫩润择C.楚词艳丽苍烟瞬息万变D.藤萝花瓣桔梗满怀热眈4.'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这句话中的'铺天的霞锦'指什么?5.作者凭吊废墟的目的是什么?读选文,回答问题: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

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巧的方形的亭基。

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

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

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

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

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

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

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

废墟的召唤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案教案标题:废墟的召唤教学目标:1. 了解废墟的背景和特点,理解废墟的召唤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2. 学习废墟的召唤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提倡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活习惯。

教学准备:1. 废墟的图片和文字材料。

2. 活动准备材料:画纸、颜料、毛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引入:1. 向学生展示废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废墟的思考与猜想。

2. 与学生讨论废墟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废墟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探究:3. 提供废墟的背景材料,让学生研究并分析废墟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4. 引导学生思考,废墟是否能够被召唤回来,如何召唤回废墟。

实践:5.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座废墟进行研究和创作。

6.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废墟,绘制废墟的平面图,并标注出特点和重要部分。

7. 每个小组成员以废墟的角色,讲述废墟的故事并进行展示。

8.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探究废墟召唤的方法和技巧。

拓展:9.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现有的人类文明,避免废墟的产生。

10. 鼓励学生提出环境保护建议,并组织相关活动,宣传环保意识。

总结:11. 与学生总结废墟的召唤过程和技巧,回顾学习内容。

12.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学到的知识,对废墟和环境保护有所感悟。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让学生了解废墟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废墟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并学习废墟的召唤技巧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时,通过提倡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结合实地考察和讨论,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知废墟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及背景,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1.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对文章主题进行初步思考。

第二章:理解课文2.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明确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2 学生分段落进行讨论,理解每个段落的主旨。

2.3 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含义。

第三章:探讨主题3.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主题“废墟的召唤”的内涵。

3.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进行思维的碰撞。

3.3 教师总结学生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主题。

第四章:品味语言4.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特色,如词汇、句式、修辞等。

4.2 学生自主分析并分享自己觉得精彩的语句。

4.3 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欣赏文章的语言。

第五章:拓展延伸5.1 教师提出与文章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2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进行回答。

5.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六章:课堂互动6.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中废墟的召唤的理解。

6.2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将文章中的场景呈现出来。

6.3 教师对学生的互动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第七章:废墟的考察7.1 教师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废墟,让学生亲身感受废墟的氛围。

7.2 学生观察、记录废墟的景象,思考废墟对他们的召唤。

7.3 教师对学生的考察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废墟的召唤。

第八章:写作练习8.1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以废墟的召唤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8.2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进行写作。

8.3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第九章:课堂分享9.1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9.2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评价。

9.3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废墟的召唤。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3废墟的召唤练习【新版语文版】(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3废墟的召唤练习【新版语文版】(含答案)

《废墟的召唤》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覆没.()充塞.()远瀛.观()嗫嚅.()迤.逦()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轮kuò()chà异()废xū()甲zhòu()停zhì()固níng()3.下面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绮辉:美丽的光辉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怒骂。

B.迤逦:曲折连绵匹夫:一个人,泛指平常人。

C.凭吊:对着遗体怀念旧事。

怅然凝望:若有所失地凝神观望。

D.充塞:充满;填满。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4. 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2)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3)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4)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5.学习《废墟的召唤》一文后,九年级某班同学进行了以“是否重建圆明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假如你是该班的一员,请你参加下面的活动。

(1)下面是王林同学搜集到的资料,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

日前,北京大学6位专家指出,圆明园存在着比防渗工程更大的破坏活动。

专家认为,对近万米具有300多年历史的经典园林驳岸进行彻底翻建,是对历经沧桑后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技术和艺术的破坏;而对圆明园自然植被以近乎“三光”方式肆意伐掉,并连根铲除,再用挖掘机造山、大面积种植人工草和“观赏花木”的做法,不仅是对具有北京平原上少见的生态多样性的圆明园陆面植被的毁灭性破坏,而且也将带来对圆明园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和景观体验的毁灭性破坏。

(2)针对圆明园有没有必要重建,班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重建派认为,圆明园是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重现圆明园辉煌,不仅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古代建筑的风采,而且建筑与废墟对比所产生的震撼力远比单纯的废墟强烈得多。

《废墟的召唤》学案(三)

《废墟的召唤》学案(三)

第3课废墟的召唤
_____班______号姓名_____________ 完成评价:_________
【目标导航】
1、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2、品位作者纯洁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预学导学】————我自学能力如何呢?
1、一读课文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廓()藻()胄
()嗫嚅:()
迤逦()窸窣()绮()(2)请写出相关的词语的意思
若无其事:奇耻大
辱:
醒悟:慷慨激
昂:
理直气壮:瞬息万
变:
凭吊:
2、相关链接:圆明园简
介:
3、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第四部分
(—):
(2)本文标题“废墟的召唤”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你能从文中再找出一处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废墟的召唤练习
一、选择训练
1.下列红色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轮廓(kuò) 干皱(zòu) 远瀛观(guàn)
B.雕镂(lòu) 海藻(zǎo) 绮辉(qǐ)
C.窸窣(sù) 嗫嚅(rú) 废墟(xū)
D.召唤(zhāo) 迤逦(lǐ) 停泊(bó)
(1)右侧在夏天是一片荷塘,现在也只剩下了冬日的_________。

(2)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_________。

(3)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_________,忽高忽低,如泣如诉。

(4)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_________。

A.凄冷广阔呼啸冷清
B.清冷广阔呼啸凄清
C.凄冷广阔呼啸清冷
D.清冷开阔呼啸凄清
A.呈现干皱寂寞奇耻大辱
B.遗迹凝固石碑鲜嫩润择
C.楚词艳丽苍烟瞬息万变
D.藤萝花瓣桔梗满怀热眈
A.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意在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废墟的关注,
B.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废墟一样凝固的事物的关注,召唤起一种积极
C.宣扬废墟的警示作用,呼吁人们正视废墟。

D.让人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5.“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这句话中的“铺天的霞锦”指( )
A.远山被夕阳落照所染之色。

B.作者所向往的未来。

C.象征着我们的祖国已经无比的强大,屈辱已成历史。

D.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的前景。

任?”本句话中的“尽责任”指( )
A.呼吁人们不忘废墟,努力奋斗。

B.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保护像圆明园这样的废墟。

C.指如何为祖国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

D.废墟就是历史,我们都有责任铭记历史。

二、填空训练
1.宗璞,现代
奖,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童话
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2.框外
3如酒,
4.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是通过对
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
写了一个百废待兴、渴望变革、期待新生的废墟。

5.文中通过“我”与
面对
6.全文写景抒情的中心是
三、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

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巧的方形的亭基。

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
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

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

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

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

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了,了。

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

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

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

我毕竟没有凝固──
1.选文中空白处应填的词语是( )
A.停止凝固
B.停滞凝固
C.停滞僵化
D.停止僵化
2.上文将一组建筑遗迹比作“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这样作比的效果是( )
A.这样作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的直观感受,又便于作者借此抒
B.突显这里一片断壁残垣,给作者造成的直观印象。

C.破败的景象使作者内心受到冲击,“覆没的船只”实际是在表现作
D.含蓄地写出了作者的内心体验,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3.对本文题目“废墟的召唤”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的题目借“废墟的召唤”来暗示对改革的呼唤。

B.也是在呼唤人们为处于落后状态的祖国和民族奉献自己的聪明才
C.题目体现了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在告诫人们牢记历史不要忘记过
D.号召人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凝固了的历史”是含蓄语句,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 )
A.在比喻建筑的遗迹。

B.把历史停留住。

C.把历史保存了下来。

D.就是指历史的见证。

5.上文第一段末句说“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这句运用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6.“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吗?”这两问有何不同?又有什么关系?
7.结合课文语境,对下列各句作批注。

(1)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2)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答案
一、选择训练
1.答案:B
解析:注意平时积累,形成查词典的习惯。

A中“皱”读音为
“zhòu”,C中“窣”读音为sū,D中“召”读音为“zhào”。

2.答案:C
解析:结合语境,查词析意。

选项的考察在于词的近义,咀嚼甄别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3.答案:A
解析:平时养成积累音近、形近、意近的字词,注意辨析。

B中“润
择”应为“润泽”。

C中“楚词”应为“楚辞”。

D中“满怀热眈”应为“满怀热忱”。

4.答案:B
解析:找出作者形容废墟的词句,分析综合。

从作者描绘废墟的词语“寂寞”、“空荡荡”、“悠闲”、“若无其事”,以及“它是在召
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来思考。

5.答案:D
解析:结合课文的主旨与这个比喻句的喻体来看。

从“霞锦”是美丽的、令人充满向往的角度进行思考。

6.答案:C
解析:联系本文的写作主旨思考,“尽”在这里是“全部用出”的意思。

二、填空训练
1.女、冯钟璞、《红豆》、《桃源女儿嫁窝谷》、《三生石》、《弦上
的梦》、《总鳍鱼的故事》
2.娇红、鲜嫩润泽、雨后初晴
3.浓处、淡处、紫藤萝、霞锦、花瓣
4.圆明园景物拟人
5.年青人、全社会、青年人
6.废墟的召唤
三、阅读训练
1.B
2.A
3.C
4.D
5.答案:这里用的是拟人修辞手法,为下文道出“废墟的召唤”作铺
垫。

解析:从“奇耻大辱”、“悠闲地”、“若无其事”这些形容人的词语可看出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联系上下文可知其起铺垫作用。

6.答案:前一句是设问句,后一句是反问句;第二句的反问正好回答了
第一句的问题。

解析:熟悉各种特殊句式,从设问的句式分析。

7.(1)答案: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

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解析:本单元的目标中要求熟练运用作批注的学习方法。

作批注就是在阅读时把对原文内容或表达方面的理解、体会、评判、质疑、勘误、引申开去的看法,由此及彼的联想和对原文疑难、关键之处的注释、阐发写在原文书页的相关位置。

答案围绕文章主旨即可。

(2)答案:本句从空中鸦噪与废墟的静对比,写出废墟的空旷、寂寥。

“粉红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

作者的心情由阴转晴,表达了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下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解析:联系文旨,批注分析要有深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