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6( 秦汉考古:秦汉城市与长城遗存)

合集下载

城市与文化遗产 智慧树知到网课章节测试答案

城市与文化遗产 智慧树知到网课章节测试答案

1、选择题: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2、选择题:考古发现基本上不支持《史记》关于秦始皇陵的记载。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3、选择题: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都证实当初秦始皇陵建有防水设施。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4、选择题:考古发现并不支持《史记》关于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5、选择题:1974年,秦始皇陵兵马俑被发现。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6、选择题: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对研究秦的军事装备、编制和军阵的编列等,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7、选择题:秦始皇陵铜车马采用青铜制作,施以彩绘,并配有大量金银饰件,从大的结构到细微末节,除尺寸同缩小二分之一,其余均与真车马无异。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8、选择题:两乘铜车马,让后人形象地认识了古代的“立车”、“高车”,或称“戎车”(即兵车)以及“安车”。

选项:B:错答案: 【对】9、选择题:兵马俑是彩绘陶俑。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10、选择题:秦陵兵马俑的制作是模塑结合,以塑为主。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见面课:汉唐气韵:西安文化遗产旅游巡礼1、选择题:大慈恩寺是李世民为报答自己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修建的。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2、选择题:碑林最初原是为保存唐代刻的《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而建的。

选项:B:错答案: 【对】3、选择题:“关中八景”之“雁塔晨钟”中的“雁塔”是指小雁塔。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4、选择题:小雁塔属单层多檐塔(指密檐塔)。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5、选择题: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的“杜虎符”是古代调动军队的凭证。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6、选择题:大雁塔坐落在()。

选项:A:大慈恩寺B:大兴善寺C:青龙寺D:荐福寺答案: 【大慈恩寺】7、选择题:小雁塔坐落在()。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素材(新人教版选修6)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素材(新人教版选修6)

第五单元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素材秦始皇长城的地理位置秦始皇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延绵万余里。

与春秋战国时赵、燕、秦的北部长城相比,它不仅向东西两侧延伸,而且也向北扩展了不少。

它的东端辽东是指辽河以东的广大地区,据文献记载,秦始皇长城一直延伸至现朝鲜境内平壤某某江北岸。

秦始皇长城大体可分为东、中、西三段。

它的大致走向是:西起临洮〔今某某岷县〕,沿黄河到河套,从高阙〔内蒙狼某某〕起利用赵国长城,沿阴山经河套地区,包括九原、云中、雁门、代郡。

往东接燕国长城。

沿燕山山脉北支,包括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五郡。

再往东延伸到辽东。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长城大部分均是明代长城,随着岁月的流逝,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种种原因,秦始皇长城仅存少量遗迹。

与明代长城相比,秦始皇长城的位置在明长城的北边,其东段较明长城向北推移五、六百里左右。

二者是不会重合的。

蒙恬秦代名将。

秦统一六国后,奉秦始皇之命,率兵三十万人击败匈奴贵族,收复某某地〔今河套南部地区〕,并以河为塞,某某筑四十四县,迁国内罪人去居住。

他还负责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并修建自九原抵云阳,全长一千八百里的直道,对防止匈奴侵扰作出重要贡献。

胡亥即帝位后,听信赵高谗言,迫使蒙恬服毒自杀。

汉长城汉朝代秦而立,因经常受到北方匈奴侵扰,从汉文帝汉景帝始,就继续修缮长城。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从公元前121年起前后不到十年,便建成了两千多里的河西长城与秦长城相加,汉长城最西至盐泽,全长一万多公里,是修建长城最多最长的封建王朝。

汉代修筑的墙体虽仍多为夯土堆筑或石块垒砌,但比前代高而厚。

汉武帝改进了长城的结构,有的地方不筑长墙,根据险要地形,修筑列城、城障,用烽火相连。

长城沿线附属设施增多,关城、坞堡、障城、亭燧遍布长城沿线,形成完备严密的梯次型军事指挥系统。

武帝以后,昭帝、宣帝还把屯田制度与长城的防御结合起来,成为长城沿线驻军和边民最重要的后勤保障。

汉代长城已不仅仅是阻挡异族进攻之障碍,它被赋予一个新的使命,成为维护丝绸之路安全的守卫者。

【精品文档】中国建筑之古城与长城

【精品文档】中国建筑之古城与长城
交通要方便;生产要发达。
2021/4/7
(二)古代城市的布局 古代城市规划除适应作为大城市的经济生活和防
御需要外,还充分显示了政治上和礼制上的规格。
2021/4/7
许多古城市格局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礼制 思想,也表现出利用自然而不完全循规蹈矩。城池 建设以方形城池为准绳,方形城池是后期城池发展 的主流。
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级珍品”的人类特级文化 遗产。司马台长城是我国唯一一段没有修饰,保留明 朝原貌的古建筑遗址。
2021/4/7
2021/4/7
司马台长城
(六)慕田峪长城
慕田峪一带,长城内外都遍植树木,夏、秋季节,灰 色的长城,如一条游龙,穿行在绿树丛中,虽不及八达岭 长城雄壮,但却显得优美。
前后在这里建都的共有13个王朝,105位帝王, 共为都1650年(除陪都外,为都时间应为1100年左 右)。
白马寺
2021/4/7
(二)安阳——从殷都到邺城——七朝古都
自盘庚迁殷 以来,前后有七 朝定都于此,历 时399年。
司母戊鼎(商)
2021/4/7
(三)西安——从西周丰、镐到隋、唐的汉朝古都
2021/4/7
2021/4/7
平遥古城
古城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
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形式和格局大体未动。
2021/4/7
(二)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古
城坐落在玉龙山下一块海拔2400米的高原台地上, 因为它四面被青山环绕,形状如同一块碧玉大砚, 所以又名大研镇(砚与研同音)。始建于宋末元 初(公元12世纪末至 13世纪中叶),距今大约有 800年的历史,它盛于明清。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 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验笔记整理)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验笔记整理)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研笔记整理)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第二章——秦始皇陵第三章——秦代官吏与平民墓葬第四章——秦各项统一措施第五章——汉代都城第六章——秦汉地方城邑与长城第七章——汉代帝陵与王侯大墓第八章——汉代官吏与平民墓第九章——秦汉时期农业第十章——秦汉时期工商业第十一章——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和铭刻第十二章——秦汉时期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第十三章——秦汉时期的中外交流及同周边地区的联系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秦都城遗址秦咸阳城遗址位于今陕西咸阳市东约15km的窑店一带,南临渭河水,北依咸阳塬。

秦孝公十三年,秦国正式迁都咸阳,秦惠文王时期,对咸阳城宫室进行了扩建,后直至秦统一全国前,秦咸阳城从渭河北岸向渭河以南发展,最终形成了秦都咸阳的渭北咸阳城与“渭南”宫室苑囿的格局。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秦都咸阳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扩建。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工作已开展40多年,已发现战国时代中晚期秦代大量宫殿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居址和墓地,以咸阳塬上今聂家沟至姬家沟之间的遗址最为密集,宫殿建筑遗址群周围大显墙垣遗存,推断这里应为秦咸阳宫殿遗址,以宫殿建筑遗址群为中心,在其西部发现有制陶、冶铸等官府手工业遗址,东部可能为“兰池”及“兰池宫”遗址所在地,西南部大量手工业作坊遗址,秦咸阳城遗址西部发现发掘了大批秦墓,西北部和远郊东南部分布有帝陵区。

宫城城址内发现有西北区、中区和东北区共7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属战国中晚期至秦代,位于亲都咸阳遗址中部地势较高的咸阳塬上。

秦咸阳宫发掘的一、二、三号三处大型建筑遗址中,出土遗物主要包括砖、瓦、瓦当、丝绸等。

“渭南”有秦国的南宫(甘泉宫)、章台、诸庙、阿房宫、上林苑等建筑,其建设始于战国晚。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发现说明,秦咸阳城的宫殿区安排在都城的高亢之地,宫城宫殿区居东西居中位置,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邻近渭水;秦都咸阳置南宫、北宫是就其方位而言,南、北宫建筑功能不同,秦北宫当为秦咸阳城之王宫或皇宫,亦秦咸阳宫,为都城之宫城,大朝正殿所在,一直作为秦咸阳城的政治中枢,渭南甘泉宫即为南宫,秦王政上台后,甘泉宫取代了作为外交活动场所的章台,并安排太后居住,使之成为太后之宫,因此甘泉宫与咸阳宫才有南、北宫之称,异于西汉长安城的两宫制,秦代都城“两宫制”是初期中央集权封建帝国都城的布局特点之一。

《秦汉考古》读书笔记

《秦汉考古》读书笔记

《秦汉考古》赵化成,高崇文PDF版阅读时间:2011-1-6至2011-1-21一、秦都咸阳、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自秦孝公迁都咸阳后,历经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庄襄王、秦始皇、秦二世共七代。

·墓葬以以前在雍城的“集中公墓制”变作了以一代君王为中心的“独立陵园制”。

据推测,秦孝公可能追随其父葬在栎阳附近陵区,而昭襄王、庄襄王及历代秦君多葬在芷阳陵区(秦惠文王和秦悼武王的陵区尚不知晓),而秦始皇则选择在与芷阳一山之隔的骊山北麓。

·秦都咸阳附近还分布有多处平民墓葬区。

其中面积较大,并且进过较多次发掘的有黄家沟墓地、任家嘴墓地、塔儿坡墓地。

·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的考古发现1、秦始皇陵:A陵园与陵区:两重城垣,并形成南北长、东西宽的“回”字形陵园;内城墙厚8.3m,外城墙厚14m;内城墙北面有两门,其余东西南各一门,外城墙各面各一门;两重城垣以内遗址遗迹分布密集,多于葬制和葬仪有关,外城垣外遗址遗迹分保护分散,除了兵马俑和马厩坑等特殊设施意外,大多数遗迹属于修建陵墓的从属性遗留。

B坟丘和地宫:坟丘为三层回状阶梯状;墓室(地宫)为口大底小的多级台阶状的竖穴长方坑,长方向墓穴四边皆有斜坡墓道。

测土东侧弹出五条墓道,中间一条长友60m,西侧墓道呈“巾”字形,北墓道有两条。

每条墓道皆有多个大型耳室,埋藏丰富。

-------秦始皇真狠啊,不过确实有意义在,那么多的汞他哪来的怎么炼的呀,再者,怎么做到司马迁说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C寝殿与便殿。

2、陵园内外的陪葬坑A石质甲胄坑(胄zhou,四声,和头盔同义,或者指帝王家族的后代):石铠甲和石头盔都用质地均匀颜色青灰的石灰岩片和铜条编连而成,四领一排有规律地摆放,大小比例按真人而制,非常笨重,应属于明器。

B马厩坑:秦始皇陵的马厩坑主要有两处,一在陵西内外城之间,一在陵园外墙东侧。

前者规模较大,但只有两座,一座是“双门道马厩坑”,一座是“曲尺形马厩坑”。

中国古代的历史遗址与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的历史遗址与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的历史遗址与文化遗产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址和文化遗产,这些遗址和遗产记录了中国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展示了中国独特的文化。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古代的历史遗址和文化遗产。

1.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中国最著名的古代宫殿之一。

故宫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其宫殿建筑庞大而宏伟,保存完整。

故宫不仅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居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心之一。

它融合了建筑、绘画、雕塑、陶瓷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精华。

2. 长城: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长城起于山海关,绵延数千公里,跨越中国北方的山脉和河流。

它是中国古代为了抵御外族入侵而修建的防线,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文化价值。

长城的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和军事策略。

3. 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的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人物和兵器雕塑的精华。

兵马俑规模庞大,包含了数千个真实大小的陶俑,其中有士兵、军官、马匹等,栩栩如生。

兵马俑的发现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和雕塑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4.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的丽江市,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市之一。

丽江古城建于宋朝,历经了几百年的岁月,仍然保持着原始的风貌。

这里的街道狭窄而曲折,建筑风格独特,可以欣赏到传统的木质结构和石板街道。

丽江古城还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到访。

5. 孔庙:位于山东省的曲阜市,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孔子文化遗址。

孔庙是为了纪念孔子而建立的,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

这里有孔子和他的学生的铜像,以及许多古代建筑和碑刻,展示了中国古代的经学和礼仪文化。

6. 大雁塔:位于陕西省的西安市,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

大雁塔建于唐朝,是为了保护和翻译佛教经典而建立的。

这座塔高达64米,有七层,是古代建筑的杰作。

塔内还收藏有大量的佛教文物和法师的舍利。

中国古代的历史遗址和文化遗产无疑是珍贵而宝贵的财富。

它们不仅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也体现了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初中历史文化遗产知识点整理

初中历史文化遗产知识点整理

初中历史文化遗产知识点整理历史文化遗产是指对于人类历史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的遗址、建筑、文物、技艺、习俗等,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初中历史文化遗产知识点的整理:一、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1.长城:是中国古代防御工事的代表,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是世界上最早和最长的防御工事。

长城起初是为了防御匈奴的侵袭,后来逐渐成为内边防线。

2.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代表之一3.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统一全国的皇帝秦始皇陵的陪葬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4.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宝库,保存了大量佛教壁画、佛像和经文等。

5.颐和园:位于北京市郊区,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

6.南京夫子庙: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学庙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名人的纪念地。

8.故乡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国唐代诗人杜甫的故居,也是中国文化名人杜甫的纪念地。

二、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1.埃及金字塔:位于埃及开罗附近的吉萨地区,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石建筑之一2.希腊雅典卫城:位于希腊雅典市中心,是古希腊的神殿和文化中心,也是古希腊艺术和建筑的代表之一3.巴黎圣母院:位于法国巴黎市,是一座哥特式建筑,被认为是中世纪欧洲建筑的杰作之一4.罗马斗兽场:位于意大利罗马市,是古罗马时期的斗兽场,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斗兽场之一5.墨西哥玛雅遗址:位于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的一些国家,是玛雅文明的遗址,有众多的金字塔、神庙和宫殿。

6.印度泰姬陵:位于印度北方的阿格拉市,是印度著名的豪华陵墓,也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7.英国巨石阵:位于英国索尔兹伯里平原,是一组巨大的石柱排列成环状,是古代人类的重要文化遗产。

8.雅典帕台农神庙:位于希腊雅典市,是古希腊时期最著名的神庙之一,也是古希腊建筑的代表之一以上是初中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些知识点,通过了解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历史知识,还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和建筑风格。

中国的长城考古发现与研究

中国的长城考古发现与研究

中国的长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长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代防御工程之一,它跨越了40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明清时代逐渐完善。

长城既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的象征,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长城的历史和演变过程,众多考古学家和研究人员致力于长城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工作。

本文将介绍中国长城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

一、长城的考古发现中国长城的考古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最早的考古发现可以追溯到1914年,当时瑞典考古学家霍金斯(Johan Gunnar Andersson)在中国内蒙古发现了一段长城遗迹。

随后的几十年里,国内外的考古学家陆续发现了更多的长城遗迹。

这些考古发现为长城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和文献资料。

根据考古发现,中国的长城可以分为北部长城和南部长城两大系统。

北部长城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北京、河北、辽宁等地,而南部长城则分布在陕西、山西、河南等地。

此外,还有一些分散的长城遗迹分布在中国各地。

随着对长城的考古发掘的深入,人们对长城的起始和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早期的长城主要是以土垒为主,后期逐渐采用石砌和砖砌的技术。

长城的布局和设计也逐渐完善,加入了城堡、瞭望塔、箭楼等构筑物,以提高防御效果。

考古发现还表明,长城的修建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的需要,也与农业、商业等经济因素有关。

二、长城的研究成果长城的考古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等。

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长城的认识。

首先,通过考古研究,人们对长城的历史时间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根据发现的遗址和文物,可以追溯长城的起源到公元前7世纪的战国时期。

在秦汉时期,长城的修建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屏障。

而明代时,长城发生了大规模的修建和加固,成为了世界上最长的城墙。

其次,通过对长城遗址和构筑物的研究,人们了解到长城的防御体系和技术特点。

比如,长城修建的位置和布局,能够有效地阻挡敌人的入侵。

同时,长城的设计也考虑到了战争的需要,比如城堡和箭楼能够提供充足的阵地优势,瞭望塔则有助于情报的收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 大纲
第1节 秦汉城市与长城遗迹 第2节 秦汉墓葬 第3节 战国秦汉简帛的发现 第4节 秦汉农业、手工业遗存
第1节 秦汉城市与长城
1.1、秦汉都城与宫殿遗存 (咸阳 — 长安 — 洛阳)
1.2、秦汉地方城邑和普通聚落 (郡/国 — 县治 — 村落)
1.3、长城与直道
1.1、秦汉都城与宫殿遗存
房山窦店古城
窦店古城的布局:
位置:房山区窦店乡大石河东岸。
沿革:战国早期营建,曾作为燕中 都 , 汉代涿郡良乡县县城.
—大小城相套,大城面积约120余 万平方米。
—大城有内外两道城墙,内墙为战 国至汉代修建,外墙三国至两晋时
期。
—小城建于大城废弃之后的北魏时 期。
—大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南可能有一处铸铜遗址。
今天的窦店古城
是连接中原与北方草原唯一的 交通纽带,与长城共同构成秦朝 北疆的防御体系。
秦直道的中间部分,除部分地 段有小的弯曲外,其余地段基本 上是南北直线走向。
修筑时因地制宜,不同地段采 用不同的修筑方法。
修筑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 东汉之后,作用有所减退。
长安城布局的“自然形成说”与“斗城说”
长安城布局的“自然形成说”与“斗城说”
黄晓芬:汉帝都长安的布局形制考》,《汉长安城考古与汉文化》, 科学出版社,2008年。
汉长安城南城城墙遗迹
汉长安城霸城门遗址
霸城门夯土结构遗迹
汉长安城宣平门遗址
汉长安城宣平门遗址平面图
门道
门道
门道
汉长安城厨城门遗址
未央宫遗址平面示意图
未央宫前殿遗址鸟瞰
未央宫前殿复原
未央宫前殿遗址平面示意图
未央宫少府鸟瞰
未央宫石渠阁遗址
未央宫遗址出土文物
未央宫中央官署遗址出土骨签
未央宫前殿遗址出土的木简(线摹本)
桂宫二号殿遗址
建章宫双凤阙遗址
长 乐 宫 排 水 管 道 遗 迹
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平面示意图
汉长安城武库七号遗址鸟瞰
秦咸阳1号宫殿复原透视图与平面图
3号宫殿
—发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遗址中,时代最早、保存 最完好、规格最高的古代 壁画;
—殿址西侧长32.4米,宽5 米的长廊,长廊分为九间 ,房间的东西壁上皆有壁 画,内容有秦王出行图, 车马、人物、花木、建筑 等。
咸阳宫第三号壁画
阿房宫
1)历史文献中的阿房宫
临淄城的布局:
—由大小两城组成,面积约 2000万平方米。 —大城东西4000米,南北4500 米,营建于西周时期;小城位 于大城西南,东西1400米,南 北2200米,战国之后的宫殿区 所在地。 —秦汉时,将宫殿治所、一部 分工商业区设在小城,将大部 分手工业作坊、商业区以及居 民区都设在了大城。
阿房宫的真相
文献中所记阿房宫的空前规模,仅仅是营建时的规 划和设想。
考古发现说明秦代曾对阿房宫前殿遗址进行了大规 模营建,但是秦朝覆灭的时候宫殿地面以上的墙体和 屋顶工程还没来得及进行。
秦末项羽入关时,阿房宫根本无殿可烧。
1.1.2、西汉长安城
-位于西安市西北郊 的渭河南岸。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 定都长安,开始营建长 安城。 —东汉末年毁于战火, 582年杨坚营建大兴城之 后,长安城逐渐成为废 墟。
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平面分布示意图
汉长安城宗庙遗址鸟瞰图
王莽九庙复原图
辟雍
《大戴礼记》:明堂者„„凡九室,一室 而有四户八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
《白虎通》:辟者,璧也,像璧圆以法天 也。雍者,雍之以水,像教化流行也。
汉长安城辟雍复原剖面图
汉长安城的平面布局特点与性质 —宫殿、官署区所占面积特大,占全城的2\3面积。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五步一楼,十步 一阁。
——杜牧《阿房宫赋》
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 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
——《史记·秦始皇本纪》
2)考古发现中的阿 房宫前殿遗址
—发现一巨大的夯土台基, 东西1270米,南北426米, 至今高出地面12米。
—在基址之上未发现秦代的 砖瓦等建筑遗存,更未发 现火烧痕迹。
雒阳城的布局
-“九六城”
-十二城门、二十四街
-南北二宫,占据全程1 /2
-南郊设礼制建筑、灵台和太学 —南宫东南为官府所在地 —布广里、永和里为达官贵族居住
区;百姓居城外。 —工商业区的金市和马市居城外,
金市居城内。 —城东有大批东汉刑徒墓。
洛阳城明堂、灵台复原
1.2、秦汉地方城邑与普通聚落
— 地方城邑:主要有郡国城、县道城、帝王陵邑、列侯 封邑以及属国都尉城等等。目前发现的秦汉城址约620余 座,绝大多数为调查资料,做过考古发掘的较少,可以 确定城址性质的仅300余座。
第五讲 秦汉考古
秦汉时期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
时间范畴:秦统一(公元前221年)~ 东汉灭亡
考古学上,通常将东汉晚期的时间下限定在184年黄巾起义
时间框架:
【秦】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通常将其与战国晚期划在同 一期中; 【西汉早期】 汉初 ~ 武帝元狩五年之前(公元前206—前119年) 【西汉中期】 武帝元狩五年 ~ 宣帝末年(公元前118—前49年) 【西汉晚期】 元帝 ~ 新莽前后(公元前48—公元50年) 【东汉早期】 建武十六年~ 章帝(公元51—87年) 【东汉中期】 和帝 ~ 质帝时期(公元89—146年) 【东汉晚期】 桓帝~ 东汉末期(公元147—220年前后)
—普通聚落:基层居民生活的村落遗址,没有城壕,不 宜保存。目前发现很少。辽宁三道壕和河南三杨庄。
秦汉时期地方城邑的特点: (1)沿用战国旧城; (2)在旧城中改建; (3)新建城市,在旧城基础上建新城。
临淄齐国故城遗址:
-位于淄博临淄区
-西周晚期齐献公迁都临淄至武帝废齐国,作为诸侯国都城长 达700余年。
长安城的营建
-汉初,将秦兴乐宫改建成 长乐宫;同时兴建了未央 宫、武库、太仓、东市;
—惠帝时修筑城墙,设立西市; — 汉武帝修建了桂宫、北宫、
明光宫、建章宫,扩建上 林苑;
—王莽时修建南郊礼制建筑群。
长安城的布局 -总面积为36平方公里,
城墙全长25700米(合 63汉里)。墙基宽 12~16米,高12米余。 — 十二城门 — 八街九陌 — 东西九市 — 一百六十闾里 — 南郊礼制性建筑群
内黄三杨庄遗址
—该遗址首次再现了汉代农业乡里的真实景象。 —发现于2003年,到2008年底,累计完成考古勘探面积 约100万平方米,发现了14处汉代建筑(庭院)遗存。其中 一处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 —发现3条东西向道路,其中村南新发现一条,宽度达20 米。 —在第二处庭院东、北、南三面新发现垄作农田遗迹。 —可能毁于黄河水患,后成为黄河河道的一部分。
1.1.1、秦咸阳城遗址
位置:今西安市西北,咸阳市东北的渭河两岸之咸阳 塬上。
营建历史: 秦孝公12年(-350年)定都 — 秦灭亡(-207年) 战国晚期开始兴建渭南宫庙,咸阳逐渐形成渭北咸 阳城与渭南宫室苑囿的格局。
秦 咸 阳 城 遗 址
咸阳城的布局:北部为咸阳的宫殿区;宫殿区的东部为制陶作
坊,西部为冶铜作坊,应是咸阳的宫廷手工业区;西南为民营手工 业作坊区;中部为居民区,附近也发现了陶窑,但可能属于私营; 西郊为平民墓葬区,东北为国君贵族陵墓。
处宫 殿
区墓 葬
区作 坊 宫阿 房
1号宫殿:平面成凹形,东西130米,南北40米;
实际上是各种不同建筑单元统一于一个整体的高台宫殿 建筑群。现存的壁面上发现了壁画。 始建于战国,属于宫室一类,但并非是大朝正殿。
1.3、长城与直道
什么是长城? 长城是以城墙为主题,与城、障、亭、烽燧组成的综 合防御体系。
秦汉长城的修筑及走向
长城的修筑方法
长城的修筑方法,因地理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变化
河西多为黄土版筑,内有防碱夹层。 河套北部有的用石块砌出外墙面。
秦直道
秦始皇统一后兴建,长“千八 百里”(合今700余公里), “直通之”故名。
—城内格局完全符合《考工记》中“左祖右社”、“面 朝后市)的布局;
—宫殿和宗庙仍然采用高台建筑。
—很可能存在有外郭,居民区和市都可能在外郭里面。
1.1.3、汉魏雒阳城
-汉时改“洛”为“雒”。
—位于洛阳市以东15公里, 北依邙山,南临洛水。
-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 定都洛阳,初平元年董卓 焚洛阳宫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