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唐朝社会的影响
唐朝的宗教文化与佛教艺术

唐朝的宗教文化与佛教艺术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之一,它的宗教文化和佛教艺术在当时就已经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并影响了以后的历史。
今天,我们来谈谈唐朝的宗教文化和佛教艺术。
一、唐朝的宗教文化唐朝是中华文明的一段非常璀璨的时期,它在文化方面有着非常深厚的积淀,强大的文化底蕴是唐朝人民宗教文化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唐代,佛教和道教是中国境内最为盛行的宗教信仰,其中以佛教为主。
尤其在唐代的初期,佛教在唐朝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均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佛教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化的独特形式,这也为唐朝的宗教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土壤。
在唐代,寺庙的规模不断扩大,僧侣的数量不断增加,佛教文化和信仰在社会上蔓延开来。
同时,佛教的宗教教义也不断深化,几乎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这使得佛教在唐朝社会中具有强大的社会、文化、思想等多重影响力。
唐朝的宗教文化得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快速发展,同时佛教艺术的繁荣也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二、唐朝的佛教艺术唐朝的佛教艺术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唐朝,佛教艺术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发展,它的独特魅力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在唐代,佛教艺术的风格多样,形式丰富,各种佛像、佛塔、佛教经典等均有所涉及。
尤其是唐代大士像充分体现了唐朝佛教艺术的特殊性。
这些作品充满神秘感和仪式感,无论是创作工艺还是艺术手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佛教对于唐代社会的影响力。
唐代还出现了一种特别的佛教艺术形式,就是佛教音乐和歌舞。
在佛教音乐和歌舞当中,佛教的精神和艺术特色被完美地表现出来。
佛教音乐和歌舞通过宗教仪式、善无畏、业无罪、证无生等四种佛教思想艺术手段,达到了宣扬佛教思想的目的,并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当时佛教的发展。
三、唐朝宗教文化与佛教艺术对当今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唐朝的宗教文化和佛教艺术对我们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随处可见。
首先,唐朝的佛教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线的传承和弘扬。
唐朝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

唐朝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宗教信仰对于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唐朝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佛教、道教和一些民间信仰,这些信仰在当时社会中共存并相互影响,构成了唐朝宗教信仰的多元面貌。
首先,佛教在唐朝的兴盛对于宗教信仰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隋朝时期起,佛教在中原地区逐渐传播,并得到国家的支持,唐朝更是成为佛教发展的最高峰。
唐朝皇室和贵族们纷纷皈依佛教,用来显示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宗教虔诚。
例如,唐太宗李世民皈依佛教时,还亲自为法师剃度,佛教徒地位得到空前的提升。
此外,唐朝在对外交往中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佛教不仅传播到周边国家,还传入日本,对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道教也是唐朝的宗教信仰之一,它与佛教并存,并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道教强调修道养生,追求长生不老,并以此吸引了一大批修道者。
唐朝皇帝对道教也非常重视,许多皇帝都有供奉神明的习惯。
尤以唐玄宗时期最为著名,他甚至自称为“神仙皇帝”,树立了道教信仰在社会中的崇高地位。
此外,道教还对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唐三彩”就是道教文化的产物之一。
除了佛教和道教,唐朝民间信仰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民间信仰主要包括儒教、神灵信仰和巫术信仰等。
儒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朝依然具有重要地位,影响了社会风气和治理原则。
同时,唐代人们对神灵的信仰也非常深厚,常常在神龛或庙宇中供奉神明,祈求平安和祥瑞。
此外,一些巫术信仰仍然在民间流传,人们相信巫师能够驱邪避凶,解决各种问题。
这些民间信仰反映了人们对于心灵寄托和精神追求的需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宽慰和希望。
综上所述,唐朝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是多元且并存的。
佛教和道教在唐朝的兴盛带来了宗教思想和文化的繁荣,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民间信仰也在唐朝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人们提供心灵寄托和信仰依托。
唐朝的佛教繁盛大唐国教的崛起

唐朝的佛教繁盛大唐国教的崛起唐朝的佛教繁盛:大唐国教的崛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和强盛的朝代之一,亦是佛教在中国达到巅峰的时期。
佛教在唐朝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和庇护,成为了当时的国教,对社会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在唐朝的起源和传播、法相宗的兴盛、佛教与文化艺术的交融以及最后的衰落等方面进行探讨,为读者展示唐朝佛教的繁荣与国教的崛起。
一、佛教在唐朝的起源和传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末年,唐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发展最为繁荣的时代。
佛教在唐朝开始时还属于较小的宗教群体,但得益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庇护和支持,佛教开始迅速传播。
唐太宗曾亲自迎请印度高僧鸠摩罗什来中国翻译佛经,为佛教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在唐朝中后期,佛教的传播更加广泛和深入。
特别是武则天时期,她倡导佛教,并且将自己视为觉者,号称佛子天。
她大力兴修寺庙,促进了佛教的繁盛。
由于社会稳定和繁荣,人们对佛教的信仰也进一步增加,佛教的教义和仪式逐渐融入了社会生活。
二、法相宗的兴盛唐朝时期,由于朝廷的支持,佛教各宗派都有所发展,其中法相宗是最为兴盛的宗派之一。
法相宗强调“诸法平等”,认为一切现象和众生都是本来清净的,追求超越一切差别的真理。
法相宗对社会和人民的影响非常深远,推动了佛教的繁荣和国教的崛起。
法相宗的兴盛主要归功于唐代高僧道宣和道宣的弟子们。
道宣尤其是致力于佛教经典的翻译和弘扬,他们的工作使佛教的经典得以广泛传播和流传至今。
法相宗的理论和实践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契合,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认同和拥护。
三、佛教与文化艺术的交融佛教的繁盛不仅在宗教方面有所体现,也对中国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的佛教艺术成就非常突出,寺庙的建筑、佛像的雕塑、壁画的绘制等,都展示了佛教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完美结合。
佛教的传播也使得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得到了丰富和开拓。
唐朝的文人士大夫往往对佛教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他们将佛教的一些思想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唐代的佛教文化

唐代的佛教文化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佛教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唐代,佛教文化经历了一个繁荣期,在它的影响下,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得到了深刻的改变,同时还对东亚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今天,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唐代的佛教文化。
一、唐代佛教的兴盛唐代佛教的兴盛源于佛教的传播,唐玄宗时期,一些印度和西域的佛教僧人前来中国传教,促进了佛教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佛教的崇拜也成为了唐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穷人和富人时常都前往寺庙行香或者放生救赎。
唐玄宗和武则天的崇佛往绩,也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佛教在唐代的发展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的教义得到广泛传播和理解,二是佛教艺术和文化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繁荣时期,三是佛教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影响了整个文化传统。
二、唐代佛教的教义传播佛教在唐代的教义传播,体现在对唐代士人和社会群众信仰转化的普遍影响。
佛教的基本教义和主要观念被越来越多地接受和理解。
其中涌现了一批出色的佛教学者,如鉴真、玄奘、义净等,他们为佛教的传播和教义的解释作出了重要贡献。
佛教教义传播的核心在于禅宗的兴起和发展。
唐代禅宗强调的是直接悟道,其方式主要是靠行禅来达成内心的静修和悟道。
禅宗成为唐代佛教发展的一股强劲派别,过去被视为小众学派的禅宗,将成为中国佛教和东亚文化大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唐代佛教的艺术和文化唐代的佛教艺术和文化,是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壁画、佛像、诗歌、文学等方式,向人们传递智慧和艺术的美感。
唐代壁画被誉为“世界壁画艺术的瑰宝”,唐代佛像的制作技艺也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此外,唐代的诗歌和佛经等文学成就也为佛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唐代佛教的影响唐代的佛教文化,影响着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唐朝的贞观文化和开元文化都是以佛教文化为基础的。
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艺术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佛教文化的影响也扩大到了东亚地区,为东亚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唐朝的佛教与道教

唐朝的佛教与道教一、佛教在唐朝的兴起与发展佛教的传入与佛教在唐朝的兴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佛教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
佛教起源于印度,最早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末年,但真正在唐朝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公元4世纪,东晋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流传,唐朝时成为国家支持的宗教之一。
佛教在唐朝的传播和影响佛教由中原地区向全国传播,得到许多统治者的支持和尊崇。
例如,初唐时期的太宗李世民曾多次赞扬佛教的道德教化作用,推崇佛教为国家宗教。
唐朝的扶植和推广使得佛教在社会各阶层都有影响力,甚至成为社会风尚。
佛教的人数与影响在唐朝,佛教的信徒逐渐增多,出现了大量的佛教文化建筑。
据史书记载,唐朝中期时,佛教信奉者就达到了几百万人。
佛教影响力的扩大也带来了许多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例如佛教寺庙常常开设医药诊所、救济济贫等活动,使得佛教成为社会秩序的一部分。
二、道教在唐朝的发展与繁荣道教的起源与传播道教是中国独有的宗教文化,起源于战国时期。
在唐朝时期,道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尤其是在初唐时期,李世民即位后,他对寺庙、道观的修建加以青睐,为道教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道教在唐朝的繁荣唐朝时期,尤其是贞观年间,道教兴盛达到了一个巅峰。
同时,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道教也适时地提供了精神慰藉和宇宙观念。
大量的道观建设充实了道教的教义。
道教与政治的关系唐朝时期,由于道教对统治者的顺应和奉迎,使得道教的发展与统治阶级产生了密切联系。
例如,许多唐代皇帝自称道教的神威已于天下,认为他们具备了道教所宣扬的无上至尊之位。
因此,皇帝和皇室成员经常参加道教的活动,给予诸多支持。
三、佛教与道教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佛教和道教的相同之处在唐朝时期,佛教和道教之间有相互借鉴和融合的现象。
佛教和道教在宇宙观、生死观、修行方法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因此在唐朝的文化史上,出现了佛道合一的现象。
佛教和道教的互补和融合佛教强调慈悲、舍己为人,追求解脱和涅槃;而道教强调自然、无为而治,追求长生和仙境。
佛教思想与文化在唐代的传播

佛教思想与文化在唐代的传播唐代(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同时也是佛教传播的高峰期。
佛教思想在唐代的传播不仅在中国境内有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对东亚地区的佛教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佛教思想与文化在唐代的传播。
一、唐代佛教的起源与发展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的规模、影响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唐朝的皇帝不止一位是信奉佛教的,加上士族和百姓,实际上是大多数人的信仰。
唐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与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的传入,与佛教经典的翻译离不开关系。
唐代是佛教翻译的黄金时期,佛经翻译家有很多著名的人,如玄奘和鸠摩罗什,他们的翻译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二、佛教在唐代社会中的影响佛教在唐代社会中的影响非常显著。
唐朝时期,不仅皇宫、寺庙、官方机构建立了大量的佛教建筑、文化遗产,而且百姓家中出现了很多佛教艺术、考古遗物,如吐蕃玛尼石、石窟造像等等。
佛教在当时的唐代社会中的影响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佛教医学被广泛运用唐代民间对佛教医学有很多的信仰,佛教医学被广泛运用,被运用到佛教寺庙中。
医院也是严格建立的。
在遇到重要的疾病时,皇宫和其他贵族会派遣名医送到佛教寺庙。
2. 佛教影响到唐代的诗歌唐代的文化艺术也受到佛教的影响。
从诗歌到绘画,佛教经常被这些作品所涵盖。
许多唐代的著名诗人(如白居易、杜甫等)在创作中都使用了佛教的格言或词语,像“如来”、“空”、“涅槃”等这些佛教词汇被广泛使用。
3. 佛教教育在唐代有很高的地位佛教逐渐成为唐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唐朝,佛教出现了许多的道场、僧院,佛教学院等,培养了很多人才。
许多贵族拥有很高的教育背景,在他们的政治事业和文化艺术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 佛教艺术发展迅速在唐代,佛教艺术也达到了巅峰。
唐朝的佛教传播与文化影响

唐朝的佛教传播与文化影响唐朝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在佛教传播和文化影响上也留下了深远的印记。
在唐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成为了当时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佛教在唐朝的传播始于隋朝,当时的唐太宗李世民对佛教持有一定的信仰,他在位期间,大力支持和推动佛教的发展。
李世民在位期间,尊奉佛教,奉行“同心合道”的治国理念,对佛教的发展给予了积极的推动,这也为佛教在唐朝时期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佛教在唐朝的传播主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其中最重要的是佛教经典的翻译工作。
唐代各国如吐蕃、高丽、倭国等向中国派遣学僧到京城长安,学习佛教经典原典和中国的文化。
同时,唐朝也派遣了大量的僧侣到各国传播佛法,推动佛教的传播和发展。
佛教的传播与文化影响不仅表现在艺术上,还表现在哲学、文学和科学等领域。
在唐朝时期,佛教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的儒、道两家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后来的宋明理学和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佛教也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如《金刚经》、《大般涅槃经》等佛经的翻译工作,使佛教的文学艺术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此外,佛教的传播与科学也紧密相关。
唐朝时代,佛教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佛教寺庙中的经院成为了当时研究宇宙和人类身心的学术中心,不少杰出的科学家都是在佛教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
例如,唐代的著名佛教学者、科学家释道宣就曾对天文学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创见的天文观点。
唐朝佛教的传播和文化影响也在社会道德和文化风尚上体现出来。
佛教强调“慈悲为怀、兼爱无私”的精神,对唐朝社会的道德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被誉为“德教”。
佛教弘扬的“以心为主”的思想,对唐代文艺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唐代文艺成为“心灵文艺”,注重表现内在感受和情感体验。
总的来说,唐朝的佛教传播与文化影响在当时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佛教的传播不仅推动了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还在社会道德、文学艺术和科学发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宋元明清五代的宗教信仰与社会历史

唐宋元明清五代的宗教信仰与社会历史中国历史上,唐、宋、元、明、清五代历史相继出现,并且它们在宗教信仰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表现。
通过对宗教信仰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和社会历史的联系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宗教信仰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一、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历史在唐代时期,道教和佛教都成为了强大的宗教信仰。
佛教在唐朝时期,曾经被认为是富有文化内涵和道德伦理的宗教,受到了各阶层人的追捧,特别是佛教禅宗,更是得到了很高的关注度。
唐代佛教促进了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对建筑艺术和书法艺术贡献巨大。
相比之下,另一大宗教信仰道教则传播速度慢,但在唐朝后期却表现出强烈的影响力。
在唐代,尤其是中期,道教在政治和文化层面有了极大的发展,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经济处于富裕阶段,对精神文明有更大的需求。
据史书记载,唐代时,道士有万余人,分散于全国各地,形成了寺庙和道观,并且得到了皇室和贵族的支持。
此外,道教还在唐代提倡了长生不老思想,成为了贵族阶层的时尚,对民间的信仰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宋代宗教信仰与社会历史在宋代时期,佛教的影响力开始逐渐减弱,道教则继续扩张。
这一时期,由于中国经济进入一个较为繁荣的阶段,社会的神秘氛围不断加强,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凸显出来。
此时,一些官僚、文人、士大夫等人士更倾向于崇奉道教,尤其是晚年,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
不过同时,一些理性的人士对于神秘的东西采取更为客观、深入的研究方法,出现了一个比较显著的学术之风。
宋代社会除了东南沿海地区外,宗教信仰并不固执,也不具有极强的斗争性。
三、元代宗教信仰与社会历史元代时期,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由于元氏的外族制度,社会上的信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元代社会的多元化,促进了宗教信仰的发展,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也开端传入中原地区,给中国社会构成了更加多元化的宗教局面。
此期,道教保持着不断增长的势头,而佛教则出现了裂变和疲劳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分析佛教对唐朝社会的影响
中国的宗教很多,土生土长的只有道教,其它都是外来宗教。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外来宗教中,没有一个像佛教那样为民众所广泛接受,无论是高层的统治者还是下层的穷苦百姓都虔诚的皈依佛门;并且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一、政治方面
唐代是佛教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对唐代社会不同阶层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唐代前期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受佛教的影响很大,他们的崇佛行为非常普遍,他们崇佛的原因不是单纯的,是很复杂的。
他们最看重佛教在政治上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地利用佛教来稳定封建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教化民众,甚至改朝换代的有利思想武器;他们也利用佛教进行敛财,追求权势等等;当然,他们对佛教也有着纯粹的精神需求,为自己修功德、为亲人祈福、为亡者表达哀思等等,通过佛教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唐玄宗限制佛教,而在唐朝后期,唐肃宗、唐代宗又再次推崇佛教,导致了相当势力的寺院经济出现,同时又有僧侣干预政事;其后唐宣宗唐懿宗崇佛。
加之唐时禁忌少,科学文化政策开明,总体上看,唐朝统治者大多崇尚佛教,这才是佛教在唐能兴盛的根本历史原因,因为宗教与政治息息相关,宗教必须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之下才能得到兴盛。
二.经济方面
唐朝佛教的进步和发展对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得唐朝经济更加全面、稳定地发展起来。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佛教作为佛教本身作为一种经济实体,尤其是寺院经济的发展,对封建经济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大量的农田都是在佛教寺院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开垦出来的,寺院农业的发展,改变了中国传统农业分散、孤立的小农经营格局,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对社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②佛教特殊的消费形式和消费手段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因为唐朝的佛教活动需要用到各种特定的物品,即宗教商品,承载了佛教的发展,也推动了相关商品的消费;而且唐朝宗教生活较为自由,许多人笃信佛教,并不吝钱财投入到施舍建寺、修经造像等佛教信仰消费当中。
③佛教观念和佛教道德,如业报轮回说,佛性平等及农禅思想等也都通过影响人们的观念和意识而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产生影响,最终促进并加快了唐朝经济的发展。
三.文化方面
佛教文化对唐代艺术的发展及影响:佛教的本土化渐趋成熟,各宗派及佛学理论发展成熟,各宗派及佛学理论发展成熟,佛寺、石窟、塔等佛家建筑的大规模兴建,佛教绘画、造像、壁画等特点显异,雕刻制作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雕刻艺术家们侧重于表现人物造型丰满圆润的肌体,优美健硕的身姿,具有浓厚的写实意味。
在佛教禅理的影响下,使唐诗达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
充满佛理的诗歌主要是对佛教和佛教徒的咏颂,或是对佛教禅理的直接传达。
唐诗中除了表现寺庙建筑、佛教壁画、佛教音乐和梵宇静境等诗作外,受盛行的佛教影响,还出现了许多文士与诗僧交往的唱和之作,《全唐诗》中共收录此类诗篇2273首。
唐代的天文学与数学亦受天竺学术之影响。
不少此类书籍皆随著佛教而输入中国,唐代曾屡次更定历法,如开元时僧大行作大衍历,最称精密。
医学也随著
佛教而输入中国,其中特出者为天竺之眼科医学,天竺佛徒龙树大师便擅长此道,并著《医论》流传中国。
由於佛教经典的翻译,除了佛教思想能在中国散布外,许多新字汇和成语亦因翻译而创造,这对於中国文化之词类内容无疑有有助益。
另外,不少散文之形式,亦是直接从佛法弘扬之方式上转化而来,例如变文、说书、平话以至章回小说等,都能反映其受佛教影响而转变之迹象。
四、社会生活方面
佛教与唐代社会生活也密切相关,对于广大普通民众来说,他们对佛教近乎痴狂的崇拜主要是基于求福求利的现实目的,佛教更广泛地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涉及饮食文化、社会救济、节日习俗及民风等。
为满足佛教僧人饮茶的需要,很多佛教的寺院庙宇大力种茶、制茶,不仅掌握了一些种茶、制茶的方法与技术,甚至还发现了一些新的茶叶品种;佛教倡导善行善举,在日常生活中,僧人们非常认同慈悲为怀的理念,把救苦救难、普渡众生作为他们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佛寺庙宇、僧尼们出现的扶贫济困、施医治病等善行善举也就不足为奇。
佛教的一些独特的节日与中国传统的节令习俗相结合,并逐渐渗透至民间,广大民众受到了较深的影响,唐代前期民间影响较大的节日主要有佛诞节、盂兰盆会、上元节等;这一时期佛教的繁荣与兴盛对民风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社会各阶层逐渐认同佛教的慈悲向善、众生平等、好生恶杀的理念。
但对广大民众阶层来说,也起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如武周长寿元年,朝廷禁天下屠杀及采捕鱼虾,结果“江淮旱,饥,民不得采鱼虾,饿死者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