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实验果蝇杂交设计书

合集下载

实验三果蝇的饲养和杂交实验

实验三果蝇的饲养和杂交实验

实验三果蝇的饲养和杂交实验(果蝇的饲养和形态学观察)参考教材:张文霞,戴灼华主编. 遗传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p1-7,166-168一、实验目的•1.掌握果蝇成虫性别的鉴别方法•2.认识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突变体的特征•3. 掌握果蝇的饲养方法•4.分组设计方案(选择实验品系、培养方法、杂交方式、检验的遗传规律等)、实施过程并记录,二、实验背景知识•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属节肢动物门,六足亚门,昆虫纲,有翅亚纲,双翅目,芒角亚目,果蝇科,果蝇属,黑腹果蝇。

分布区域: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生活史短,易饲养,繁殖快,染色体少,突变型多,个体小,是模式生物之一三、实验材料•果蝇品系•18#野生型:红眼(+),灰身(+),长翅(+),直刚毛(+)• 2 # :红眼、灰黄体色、残翅(vg)、直刚毛;• 6 # :白眼(w)、灰黄体色、短翅、曲刚毛;•22 # :白眼(w)、灰黄、长翅、直刚毛;• e # :红眼、黑檀体色(e)、长翅、直刚毛四、实验器具和药品•1.用具:麻醉瓶、白瓷板、海绵、放大镜、解剖镜、毛笔、镊子、培养瓶。

•2.药品:乙醚、玉米粉、琼脂、蔗糖、酵母粉、丙酸。

五、实验步骤(一)果蝇的生活史及形态观察•1、果蝇的生活史p10•果蝇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连续的发育阶段,属完全变态发育•20℃~25℃适宜生长,约12天繁殖1代Male/雄Female/雄Sex comb/性梳Abdomen/腹部•(3)果蝇的麻醉处理•在果蝇的性状观察、性别鉴定以及杂交亲本接种等操作中,应先将果蝇麻醉,使其保持安静状态。

麻醉方法如下:•A、准备一只与培养瓶口径相同的空瓶作为麻醉瓶,并配以脱脂棉塞。

•B、去掉培养瓶棉塞,立即与麻醉瓶口相对,培养瓶在上,一手稳住两瓶,另一手轻轻震拍培养瓶,使果蝇落入麻醉瓶中。

•C、滴数滴乙醚于麻醉瓶棉塞内,迅速将两瓶塞住,约30s,麻醉瓶内的果蝇即处于麻醉状态。

遗传实验果蝇综合大实验性状观察及杂交设计

遗传实验果蝇综合大实验性状观察及杂交设计

成虫 图一、果蝇生活史图解
果蝇的生活周期长短与温度关系很密切,30℃以上的温
度能使果蝇不育和死亡,低温则使它生活周期延长,同时生
实验二、果蝇分离定律的实验分析
3、果蝇的活伴性力遗传也实验减分析低,果蝇培养的最适温度20—25℃。
突变性状多,且多数是形态突变,便于观察。
棒眼 B(1)
果蝇的生活周期长短与温度关系很密切,30℃以上的温度能使果蝇不育和死亡,低温则使它生活周期延长,同时生活力也减低,果蝇
认真观察实验室果蝇品系的性状,完成下表
品系
体色
眼色
翅型
刚毛
3




4




6




18




22




26
黑檀



(八)思考题
1、如何准确鉴定果蝇的雌雄个体?最主要特 征是什么? 2、果蝇的生活史分几个阶段? 3、果蝇作为遗传学模式材料的优点有哪些?
附:果蝇综合大实验杂交设计
1、果蝇分离定律的实验分析 2、果蝇自由组合的实验分析 3、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分析 4、果蝇的三点测验实验分析 5、果蝇的连锁与交换实验分析
返回
(六)果蝇的性状
果蝇的性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观察:
每个方面都有不同的性状:
灰体
红眼
体色
黑体 b(2) 黑檀体 e(3)
黄体 y(1) 长翅
翅型
短翅 m(1) 卷翅 Cy(2)

白眼 w(1)
棒眼 B(1)
刚毛
直刚毛 卷刚毛 sn(1)

遗传学果蝇杂交实验报告主要内容

遗传学果蝇杂交实验报告主要内容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眼色分析)一、实验原理及方法生物某些性状的遗传常与性别联系在一起,这种现象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这是由于支配某些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果蝇属XY型生物,共有四对染色体,第一对为性染色体,其余三对为常染色体。

雌果蝇的性染色体构型为XX,、雄果蝇为XY。

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则没有与之相应的等位基因。

将红眼(+)果蝇和白眼(w)果蝇杂交,其后代眼色的表现与性别有关。

而且,正反交的结果不同。

(仅供参考)二、实验材料(品系及性状)亲本正交6#(雌、白眼)X18#(雄、红眼)亲本反交18#(雌、红眼)X 6#(雄、白眼)(可写成基因型)三、实验用品(实验指导书上有)四、杂交实验流程1、培养基的配制,并在培养瓶上写清杂交组合、杂交日期、实验者班级。

室温下培养,至于阴暗温热环境中。

2、两个亲本杂交1、2号培养瓶中分别挑选亲本正交、反交的处女蝇。

3、在接入杂交亲本1、亲本2第七或八天(从开始杂交算第一天)清除所有亲本成蝇。

4、观察正反交组合中不同性别子代1成蝇的眼色,至少观察20只,记录观察结果,并注意是否有例外的情形。

5、从正交组合的子代1中挑选出5对果蝇,放入F 1自交1号培养瓶中,贴上标签,室温下培养(反交组合也一样处理)。

6、在接入子代1培养的第七或八天(从子代1接入新培养瓶算第一天)清除所有子代1成蝇。

7、当子代2数量足够时,观察不同性别的果蝇的眼色,分别统计并做好记录。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图谱分析正交 反交P : X w X w (雌白眼)× X +Y (雄红眼) X +X +(雌红眼)× X w Y (雄白眼)F1: X +X w(雌红眼)× X w Y (雄白眼)X +X w (雌红眼)× X +Y (雄红眼)理论: 1 : 1 1 : 1实际: 25 : 16 20 : 19F2: X +X w X w X w X +Y X w Y X +X + X +X w X +Y X w Y雌红眼 雌白眼 雄红眼 雄白眼 雌红眼 雄红眼 雄白眼理论 1 : 1 : 1 : 1 2 : 1 : 1 实际 13 : 9 : 12 : 10 21 : 11 : 52显隐性判断:正交的结果不论雌雄均为红色,反交的结果是雌性为红眼,雄性为白眼。

果蝇遗传系列杂交实验

果蝇遗传系列杂交实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实验步骤
1.在杂交前19-20天按杂交组合数量,计划和 培养好亲本。
2.收集处女蝇:一般选择在晚上9点钟把亲本 (种蝇)全部活的成虫转出处死(一个都不能 剩),第二天9点钟前(12小时内,最好8- 10小时内)把培养瓶里羽化的成虫转出,并 按♀、♂分开培养,所得的♀蝇即为处女蝇。
3.按各杂交组合需选的果蝇品系,每瓶放入3 -5对,塞好瓶塞,贴好标签,置于25℃恒 温培养箱中培养。
2. 挑处女蝇时, 每次只挑12小时内羽化成 虫,超过12小时的成虫已逐渐 有交配能力,必须一只不留地倒
出处死,才能进行第 二次挑选
3. 刚羽化的果蝇色淡白,体软绵, 难辨♀♂,务必小心区别
4. 使用毛笔和瓷板,要用酒精棉球 消毒,同时必须凉干才能使用。
5. 每个杂交组合放果蝇 2-3对,用毛笔把果蝇扫进 试管,试管要平放,待蝇醒后, 方能竖起,避免果蝇粘在培养
基上被闷死,杂交组合配 好后,放回培养箱。
6. 培养箱温度保持在25℃, 不要随意更改或调整其他旋
钮,以免影响整个实验。
实验结果的观察和统计
1.把各杂交组合的果蝇成虫分别倒出试管, 并逐个组合麻醉,观察性状,做好记录。
2.样本自由度为n-1
4.根据实际观察数计算理论值。 5.计算2 值,结果必须与显著平准作比较
系列杂交实验内容
1.果蝇的单因子实验杂交组合
18#♀ x 2 #♂ (正交) 2#♀ x 18#♂(反交)
2.果蝇二对因子自由组合实验的杂交组合
e♀ x 2#♂ (正交)
2#♀ x e#♂ (反交)
3.果蝇的伴性遗传杂交组合
18#♀ x 22#♂ (正交) 22#♀ x 18#♂ (反交)

遗传学实验果蝇杂交设计书

遗传学实验果蝇杂交设计书
观察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验证遗传规律 探索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发现新的变异类型
实验材料
果蝇的品种和来源
品种:野生果蝇、突变果蝇、转基因果蝇等
来源:自然环境中、实验室培养、基因库等
实验所需的试剂和器材
试剂:果蝇培养 基、酵母菌、青 霉素等
器材:显微镜、 培养皿、离心管、 注射器等
实验步骤
添加副标题
果蝇杂交设计书
汇报人:XX
目录
PA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ART ThreT Two
实验目的
PART Four
实验步骤
PART Six
实验注意事项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实验目的
了解果蝇杂交实验的原理
实验目的:探究 果蝇杂交实验的 原理
实验原理:通过 果蝇杂交实验, 研究果蝇的遗传 规律和基因表达
实验结果分析
数据整理和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 行整理,包括 杂交组合、后 代数量、性状

对整理后的数 据进行统计分 析,计算各杂 交组合的性状
分离比
根据统计分析 结果,判断各 杂交组合是否 符合预期的分 离比,即是否 符合孟德尔遗
传规律
对不符合预期 的分离比进行 讨论,分析可
能的原因
结果解释和讨论
实验结果与预 期一致,表明 果蝇杂交实验
实验步骤:选择 合适的果蝇品种, 进行杂交实验, 观察杂交后代的 表现
实验结果:通过 数据分析,得出 果蝇杂交实验的 遗传规律和基因 表达模式
掌握果蝇杂交实验的操作流程
了解果蝇杂交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熟悉果蝇杂交实验的操作流程 掌握果蝇杂交实验的注意事项 掌握果蝇杂交实验的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
分析果蝇杂交实验的结果

遗传学实验报告——果蝇杂交实验

遗传学实验报告——果蝇杂交实验

遗传学实验报告果蝇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杂交和三点测交实验目的:学习果蝇杂交方法、遗传学数据统计处理方法;实验验证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规律;通过三点测交学习遗传作图。

实验原理: 1. 双因子杂交本实验使用18号野生型果蝇和14号纯合黑檀体、残翅果蝇进行杂交,其中黑檀体对灰体为隐性,残翅对长翅为隐性,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正交 反交18♀×14♂ 14♀ × 18♂双因子杂交遗传图解 2. 伴性遗传杂交本实验使用18号野生型果蝇与纯合白眼果蝇杂交,其中白眼相对于红眼是隐性性状,白眼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

正交 反交18♀ × w ♂ w ♀ × 18♂伴性遗传图解F 1⊗F 2: 灰长:灰残:黑长:黑残=9:3:3:1P灰长黑残F1⊗ F 2: 灰长:灰残:黑长:黑残=9:3:3:1 灰长P 黑残P X +X + X w YP X w X w X+YF 1: X +X w X +YF 1: X +X w Xw Y⊗ ⊗F 2: X + X + X +X + Y X w Y ♀红眼 ♀红眼 ♂红眼 ♂白眼 1 : 1 : 1 : 1 F 2: X +X w X w X X + Y X w Y ♀红眼 ♀白眼 ♂红眼 ♂白眼 1 : 1 : 1 : 1♀红眼♂白眼 ♂白眼♀红眼3. 三点测交本实验使用6号纯合白眼、卷刚毛、小翅果蝇与18号野生型果蝇杂交,获得F 1代后再自由交配即可获得具有8种表型的测交F 2代。

白眼、卷刚毛、小翅均为X 染色体上的隐性性状。

P 6号♀(wsnm/wsnm ) × 18号♂(+++/Y)白卷小红直实验材料:18号野生型果蝇 ,14号纯合黑檀体、残翅果蝇,白眼果蝇,6号纯合白眼、卷刚毛、小翅果蝇;麻醉瓶、酒精灯、玻璃板、毛笔、培养管、酒精棉球、乙醚、解剖镜 实验步骤:1. 杂交前提前将装有不同表型果蝇培养管中的成年果蝇全部放出,确保8-10小时后培养管中的雌果蝇都是刚刚孵化的处女蝇。

果蝇杂交综合实验方案

果蝇杂交综合实验方案

果蝇杂交实验——验证遗传学三大定律1 实验目的:1.1 通过对果蝇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观察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其在后代中的分离现象,验证孟德尔的第一定律——分离定律。

1.2 通过对果蝇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验证孟德尔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1.3 通过位于果蝇性染色体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杂交试验,验证遗传学第三个规律:连锁遗传。

并了解伴性遗传与非伴性遗传的区别以及掌握伴性基因在正、反交中的差异。

2 实验原理2.1 果蝇的生活史:果蝇的生活周期长短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一般来说,30℃以上温度能使果蝇不育或死亡,低温能使生活周期延长,生活力下降,饲养果蝇的最适温度为20~25℃。

生活周期长短与饲养温度的关系果蝇在25℃时,从卵到成蝇需10天左右,成虫可活26~33天。

果蝇的生活史如下:雌蝇→减数分裂→卵受精雄蝇→减数分裂→精子羽化(第八天)(可活26~33天)产第一批卵蛹(第四天)第二次蜕皮第一批卵孵化(第二天)(第零天)第一次蜕皮幼虫(第一天)果蝇的生活周期和各发育阶段的经过时间2.2 果蝇的性别及突变性状的鉴别:果蝇的每一体细胞有8个染色体(2n=8),可配成4对,其中3对在雌雄果蝇中是一样的,称常染色体。

另外一对称性染色体,在雌果蝇中是XX,在雄蝇中是XY。

果蝇的雌雄在幼虫期较难区别,但到了成虫期区别相当容易。

雄性个体一般较雌性个体小,腹部环纹5条,腹尖色深,第一对脚的跗节前端表面有黑色鬃毛流苏,称性梳(Sex combs)。

雌性环纹7条,腹尖色浅,无性梳。

实验中选用的果蝇突变性状一般都可用肉眼鉴定,例如红眼与白眼,正常翅与残翅等。

而另一些性状可在解剖镜下鉴定,如焦刚毛与直刚毛等。

现列表如下:实验中使用的果蝇突变品系2.3 黑体果蝇的体色为黑色(b),与之相对应的野生型果蝇的体色为灰色(+),灰色对黑色为完全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第二号染色体上。

用具有这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性状的遗传行为应符合分离定律。

实验五果蝇饲养和杂交综合实验

实验五果蝇饲养和杂交综合实验
通过实验操作,学习并掌握果蝇的杂交方法,了解杂交在遗传学研 究中的应用。
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观察和分析,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以及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
实验背景
01
果蝇作为模式生物
果蝇具有繁殖周期短、数量大、易饲养等特点,是遗传学研究中的常用
模式生物。
02 03
遗传学的发展
自孟德尔提出遗传定律以来,遗传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果蝇在其 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对果蝇的研究,科学家们揭示了基因的本质和 遗传规律。
数据可视化
利用图表、图像等形式将数据呈现出来,直观展 示数据的分布和趋势。
结果展示形式
1 2 3
文字报告
撰写实验报告,详细描述实验过程、数据处理方 法和结果分析,以及实验结论和意义。
图表展示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如柱状图、 折线图、散点图等),将处理后的数据呈现出来, 直观反映实验结果。
实验五果蝇饲养和杂交综合实验
目录
• 实验目的与背景 • 果蝇饲养基础知识 • 杂交实验设计 • 实验操作步骤详解 • 数据收集与处理 • 实验注意事项及安全规范
01 实验目的与背景
实验目的
学习果蝇的饲养方法
掌握果蝇的饲养技巧,包括培养基的配制、温度湿度的控制以及 果蝇的繁殖等。
掌握果蝇杂交技术
实验材料检查
检查实验所需的果蝇品系、培养基、饲养器具等是否齐全、符合要求, 如有缺损或污染应及时更换。
安全操作规范
个人防护
实验过程中需穿戴实验服、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避免直 接接触果蝇及其培养基。
操作规范
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避免产生误差;使用显微镜等仪器时, 应注意轻拿轻放,避免损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学实验果蝇杂交设计书一、单因子试验1、实验原理分离定律(law of segregation)也称孟德尔分离定律。

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下不互相影响,各自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而在形成配子的时候,就会互相分开,并按照原样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去。

在一般情况下,配子的理论分离比是1:1,子二代(F2)的基因型分离比是1:2:1,若显性完全,F2的表型分离比是3:1。

杂种后代分离出来的隐性基因纯合体与原来隐性亲本在表型上是一样的,隐性基因并不因为和显性基因在一起而改变它的性质。

单因子杂交是指一对等位基因间的杂交。

野生型果蝇是长翅(+/+),其长翅超出腹部末端约1/3.残翅果蝇的双翅已经退化,只留下少量残迹(vg/vg),无飞翔能力。

Vg的基因座位于第二染色体67.0,。

对长翅(+)完全隐性。

用野生型长翅果蝇与残翅果蝇杂交,子一代(F1)全是长翅。

子一代系内交配,子二代产生性状分离,长翅:残翅为3:1,。

基因型为+/vg(长翅)雌雄均可产生两种配子+和vg,并且各占1/2,。

简单列表可知F2的性状比为3:1。

2、实验步骤(1)确定杂交亲本,挑选处女蝇。

选用2#与18#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

选用野生型长翅和突变型残翅果蝇为杂交亲本。

雌蝇一定要选处女蝇。

处女蝇的挑选方法:亲本饲养2周之后,提前10—12小时把培养瓶内所有活的成虫倒干净,然后在倒掉成虫的12小时内吧新羽化的成虫倒出来,装进消毒过的培养瓶或者平底试管进行适度麻醉,麻醉后放在消毒过的白瓷板或者硬纸板上把雌雄蝇分别挑出,雌蝇即为处女蝇。

根据实验所需处女蝇数量的多少,可连续收集,但不要超过3天。

(2)配好杂交组合,进行正、反杂交。

正交组合:野生型长翅(♀)×突变型残翅(♂)。

用消毒过的毛笔把3—4只长翅处女蝇扫入培养瓶中,然后把培养瓶水平放置,一面麻醉状态下的果蝇沾到培养基或水珠而被闷死,随机用同样方法扫入3—4只残翅雄蝇,塞紧棉塞,贴好标签,保持水平直至果蝇苏醒后放入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反交组合:将亲本性别交换。

(3)培养7天之后把亲本果蝇成虫全部倒出来处死。

(4)再过7天F1成蝇出现,把F1成蝇转移到经过消毒的空瓶子里进行适度麻醉,观察F1翅形的变化,并把结果记录。

把5~6对适度麻醉的F1转入另一培养瓶,标明信息。

表2 正、反交F1果蝇翅形观察结果记录表(5)过7天,F1成虫倒出处死,培养基继续培养。

(6)过7天,F2成虫出现,开始观察,可以连续观察7天左右,往后可能有F3成虫出现,所以观察时间不要超过8天。

记录数据,观察过的成虫集中处死。

表3 正、反交F2果蝇翅形观察结果记录表(7)处理数据,并进行卡方检验,来确认是否符合理论猜测比值。

23、实验预期结果(1)F1全部为长翅果蝇,而且正反交结果一样。

(2)F2出现翅形的性状分离,并且数量比大约符合长翅:断翅为3:1,且正反交结果类似。

通过卡方检验证明实际分离比与理论分离比一致。

二、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实验1、实验原理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所决定的两对相对性状,在杂种第二代是自由组合的。

根据孟德尔第二定律,一对基因的分离与另一对(或者另几对)基因的分离是独立的。

一对基因所决定的性状在杂种第二代是3:1,两对不连锁的基因所决定的形状,在杂种第二代就呈9:3:3:1,黑檀体果蝇(e)的体色乌黑,e的基因座位于3号染色体70.7;与e相对应的野生型性状是体色灰黄。

残翅果蝇(vg)的双翅几乎没有,只能看到少量残迹,vg的基因座位于2号染色体67.0;与vg相对应的野生型是长翅。

由于e和vg位于不同源的染色体上,所以两对基因杂种在形成生殖细胞的时候,会产生4种不同类型的配子,其理论比例为1:1:1:1。

如果子一代系内杂交,4种♂配子和4种♀配子可形成16种组合的合子,其中9种组合为长翅灰黄体,3种为黑色长翅,3种为灰体残翅,1种组合为黑身残翅。

2、实验步骤选用2#与e进行杂交试验(1)分别挑选e、vg的处女蝇,要注意麻醉瓶、毛笔、白瓷板的消毒(烘箱60℃烘4h以上)。

(2)把vg♀和e♂放在一培养瓶中,e♀和vg♂放在另一培养瓶中。

操作类似单因子试验。

(3)7天后将亲本倒干净处死。

(4)7天后检查F1成虫的形状。

若全为灰身长翅,则杂交成功,否则为假杂种。

成功的组合挑选5~6对F1成蝇转移到新的培养瓶中继续培养。

(5)7天后倒出F1成虫处死。

(6)7天后,观察F2成虫,可连续观察一周。

表2 果蝇两对基因杂交F2性状观察结果(正、反交合并)(7)统计数据,处理数据,进行卡方检验。

表3 χ2测验统计3、预期实验结果(1)F1全为灰体长翅,且正反交结果一致。

(2)F2出现形状分离,且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黑体长翅:黑体残翅约为9:3:3:1。

且正反交结果类似。

通过卡方检验证明实际分离值与理论分离值一致。

三、三点测交与遗传作图1、实验原理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它们决定的两对形状在F2中是自由组合的。

而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则是连锁的。

同源染色体之间可以发生交换,使子代出现一定数量的重组型,重组型出现的多少反映出基因间发生交换的频率的高低。

根据基因在染色体中直线排列的原理,基因间距离越远,期间发生交换的可能性越大,即交换频率越高;反之则小,交换律就低。

因此交换值(crossing-over value)的大小可以用来表示基因间距离的长短。

但交换值无法直接测定,只有通过基因之间的重组来估计所发生交换的频率。

所以通过计算重组值的大小,可以反映基因之间距离的大小。

金银图距是通过重组值的测定而得到的。

如果基因座相距很近,重组率与交换律的值相等,可以根据重组率的大小作为有关基因间的相对距离,把基因顺序地排列在染色体上,绘制出基因图。

但在基因间相距较远的情况下,可能发生不止一次交换,这时如果简单把重组率当做交换律,就会低估了交换律,图距也会随之变小。

因此需要利用实验数据进行修正,以便正确估计图距。

根据这个道理,可以确定一系列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

本实验通过对同一染色体上3个非等位基因的交换行为来验证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

选用野生型果蝇(+++/+++长翅、直刚毛、红眼)与三隐性果蝇(abc/abc白眼、短翅、焦刚毛)杂交,制成三因子杂种(+++/abc),再把雌性杂种与三隐性个体测交,在测交后代中由于基因间的交换可得到8种不同的表型,经过数据处理,绘制出遗传学图,这样一次实验便可测出3个连锁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距离和顺序,就叫做三点测交或三点试验。

三隐性果蝇(m sn3 w)具有短翅(m翅长至腹部末端)、卷刚毛(sn3)、白色复眼(w),这三个基因都在X染色体上。

把三隐性雌性果蝇与野生型雄蝇杂交,所得F1的雌蝇是三因子杂种(m sn3 w//+ + +),雄蝇是m sn w/|(“/”表示X染色体,“|”表示Y染色体),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测交后代。

F1的雌蝇表现型是野生型,雄蝇是三隐性。

得到测交后代,其中多数个体与原来亲本相同。

同时也会出现少量与亲本不同的个体,称为重组型。

重组型是基因间发生交换的结果。

F1雌蝇是三因子杂种,可以形成8种配子,而F1雄蝇是三隐性个体,它们进行同系近交,即测交,F2可得到8种表型。

根据8种表型的相对频率可以计算重组值,并确定三基因的排列顺序。

因为重组值是表示基因间的交换频率,而图距表示基因间的相对距离,通常是由两个临近的基因图距相加得来的,所以图距往往不同于重组值。

图距可以超过50%,而重组值只会逐渐接近而不会超过50%,只有基因相距较近的时候,重组值才和图距相等。

2、实验步骤选用6#雌果蝇与18#雄果蝇进行杂交实验(1)收集和挑选三隐性品系处女蝇,同时收集挑选野生型雄蝇。

在挑选过程中,注意麻醉瓶等干热消毒,酒精擦拭之后晾干使用。

(2)把挑选到的三隐性雌蝇和野生型雄果蝇,各3~5只,用毛笔扫进空白的培养瓶中进行杂交,操作与注意事项同前。

(3)7~8天出现F1幼虫,处死亲本。

(4)7天后,F1成蝇出现,可以观察到F1雌蝇全部是野生型表型,雄蝇全是三隐性。

挑选20~30对F1果蝇,放到新的培养瓶中继续杂交,每瓶5~6对。

(5)7天后,F2幼虫出现,处死F1成虫。

(6)再继续培养,7天后,F2成虫出现,可以开始观察。

注意适度麻醉,否则可能导致长翅短翅难以分辨。

至少观察250个果蝇,记录数据。

(7)分析数据,计算基因间重组值,绘制遗传学图,进行修正。

3、预期实验结果(1)F1雌蝇全为野生型,F1雄蝇全为三隐性。

(2)F2大部分为野生型或三隐性果蝇,但是会出现不同于亲本的形状组合。

四、伴性遗传1、实验原理很多生物都有性染色体,而性别与这些性染色体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那么这些形状与性别就会有关系。

遗传学商,将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锁控制的形状遗传方式成为伴性遗传。

果蝇的性染色体属于XY型,雄蝇为XY,雌性为XX。

通过果蝇眼色遗传的研究,可以观察到果蝇眼色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可以知道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正交:雌性野生型与雄性白眼杂交,F1全为野生型红眼,F1系内近交,F2♀全为野生型红眼,♂野生型红眼和白眼各占一半。

反交:雌性白眼与雄性野生型红眼杂交,F1♂全为白眼,♀全为红眼。

F1系内近交,F2无论雌雄,均出现各占一半的白眼和红眼。

由此,子代雄性个体的X染色体均来自母本,而父本的X染色体总是传递给子代雌体,这是伴性遗传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可能有X染色体不分离而产生例外情况,会使得反交F1的雌性出现白眼。

2、实验步骤选用18#与22#果蝇进行杂交试验(1)挑选收集♀红眼处女蝇,♀白眼处女蝇。

(2)正交:把雌性红眼处女蝇和雄性白眼各3~4只,放在同一培养瓶中杂交。

反交:雌性白眼处女蝇和雄性红眼各3~4只,放在另一培养瓶中。

(3)把两组培养7天F1幼虫出现,倒干净亲本果蝇处死。

(4)7天后,观察F1成虫性状,记录数据,注意区分性别。

之后各挑3~5对成虫转入新的培养瓶中饲养。

1表2 F1 B组合(反交)♀WW×+Y♂观察结果(5)7天后处死F1成虫。

(6)7天后,把F2成虫转移到另一个空瓶子中,进行适度麻醉,观察眼色和性别,统计2表4 F2 B组合(反交)3、预期实验结果(1)F1成虫中,正交组全部为红眼,反交组♀全为红眼,雄性全为白眼。

(2)F2成虫中,正交组♀全为红眼,♂一半为白眼,一半为红眼。

反交组,无论雄性雌性,均为红眼白眼各占一半。

卡方检验理论与实际观察值相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