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果蝇杂交实验报告引言: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

因其繁殖周期短、易于培养和观察,成为了许多遗传学实验的理想选择。

本实验旨在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探究基因的遗传规律和表现型的变异。

实验设计:实验使用了两个具有明显表型差异的果蝇品系:A品系为黑色眼睛、红色身体;B品系为红色眼睛、黑色身体。

实验中,我们将A品系与B品系进行杂交,并观察F1代和F2代的表型分布情况,以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

实验过程:1. 实验前,我们首先培养并繁殖A品系和B品系果蝇,确保实验所需的足够数量。

2. 在实验开始时,我们将A品系和B品系的果蝇分别放置在两个不同的培养瓶中,以避免杂交前的交叉繁殖。

3. 在杂交过程中,我们将A品系的雄性果蝇与B品系的雌性果蝇进行交配,确保每组杂交中的配对数量相等。

4. 杂交完成后,我们将交配后的果蝇分别放置在标记有代号的培养瓶中,以便后续观察和记录。

5. 我们观察并记录了F1代果蝇的表型,包括眼睛颜色和身体颜色。

6. 接下来,我们将F1代果蝇进行自交,培养出F2代果蝇,并观察并记录其表型分布情况。

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F1代果蝇的表型均为红色眼睛和黑色身体,与B品系相同。

这表明红色眼睛的性状是显性遗传性状,而黑色身体的性状是隐性遗传性状。

在F2代果蝇中,我们观察到了红色眼睛和黑色身体两种表型的存在。

根据孟德尔遗传定律,我们预计红色眼睛和黑色身体的表型比例应为3:1。

然而,我们实际观察到的表型比例略有偏离,为2.8:1。

这可能是由于实验中的样本数量较少,导致统计结果的误差。

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果蝇基因的遗传规律。

红色眼睛是一种显性遗传性状,而黑色身体是一种隐性遗传性状。

这意味着只要果蝇携带了红色眼睛的基因,无论其携带的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其表型都会表现为红色眼睛。

而只有当果蝇同时携带两个黑色身体的基因,才会表现出黑色身体的表型。

果蝇的有性杂交实验报告

果蝇的有性杂交实验报告

果蝇的有性杂交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能基本掌握果蝇的杂交技术,并验证和加深理解遗传规律2.实验材料眼色刚毛翅膀翅膀体色眼色刚毛翅膀翅膀体色18#:红眼,直刚毛,长翅,灰身WWSnSnMM VgVg EE(雌): WSnM VgVg EE(雄)6#:白眼,卷刚毛,短翅,灰身wwsnsnmm VgVg EE(雌): wsnm VgVg EE(雄)2#:红眼,直刚毛,残翅,灰身WWSnSnMM vgvg EE(雌): WSnM vgvg EE(雄)22#:白眼,直刚毛,长翅,灰身wwSnSnMM VgVg EE(雌): wSnM VgVg EE(雄)e#:红眼,直刚毛,长翅,黑檀体WWSnSnMM VgVg ee(雌): WSnM VgVg ee(雄)可以获得的雌性杂合体:WwSnsnMm VgVg EE WwSnsnMm VgVg EeWwSnSnMM Vgvg EE WwSnSnMM VgVg EeWWSnSnMM Vgvg Ee wwSnsnMm VgVg EEWwSnSnMM VgVg EE WwSnSnMM VgVg EeWwSnsnMm Vgvg EE设备:双目解剖镜、电磁炉试剂:乙醚、无水乙醇、玉米粉、蔗糖、酵母、琼脂、丙酸器具:白瓷板、毛笔、麻醉瓶、培养瓶和恒温培养箱3.实验原理1.分离定律2.独立分离定律3.伴性遗传4.三点测交重组值(RF)= 重组型数目/(重组型数目+亲本型数目)4.实验步骤1、选处女蝇:分别培养需进行杂交的两亲本果蝇,从子代中分别挑选出处女蝇和雄果蝇。

刚羽化的果蝇在12小时之内不进行交配,所以在这段时间内选出的雌蝇即为处女蝇。

为保险起见,可以在羽化后8小时内挑选。

收集5-10对果蝇后进行下一步实验。

2、杂交:将选出的果蝇进行杂交,在25℃培养。

(>30℃或<10℃)3、倒亲本:6~7天后F1幼虫出现,移去亲本,3 ~4天后F1成蝇出来后观察记录F1的性状。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果蝇杂交实验旨在研究果蝇的遗传规律,通过对不同性状的杂交组合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基因的分离、组合以及连锁和交换现象,验证孟德尔遗传定律,并探究遗传因子在遗传过程中的作用和表现。

二、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2、实验用具:培养瓶、麻醉瓶、毛笔、放大镜、显微镜等3、实验试剂:培养基(玉米粉、糖、酵母粉、琼脂等)三、实验原理果蝇具有生活周期短、繁殖力强、饲养简便等优点,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材料。

孟德尔遗传定律包括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在杂交实验中,通过观察子代果蝇的性状表现及比例,可以推断亲本果蝇的基因型,从而验证遗传定律。

四、实验步骤1、亲本果蝇的饲养与选择选取野生型长翅、红眼果蝇和残翅、白眼果蝇作为亲本。

将它们分别饲养在不同的培养瓶中,在适宜的温度(25℃左右)和湿度条件下培养,保证果蝇的正常生长和繁殖。

2、杂交一代(F1)的制备选取处女蝇:在亲本果蝇培养瓶中,选取羽化后 8 小时内未交配的雌性果蝇作为处女蝇。

处女蝇的选取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杂交操作:将选取的处女蝇与另一性状的雄蝇放入同一培养瓶中进行杂交,做好标记,记录杂交组合和时间。

3、 F1 代果蝇的观察与培养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杂交后的果蝇,待其产卵、孵化和生长。

观察 F1 代果蝇的性状表现,并记录。

4、杂交二代(F2)的制备选取 F1 代中的雌雄果蝇进行自交,同样做好标记和记录。

5、 F2 代果蝇的观察与统计待F2 代果蝇孵化和生长成熟后,观察并统计不同性状的果蝇数量,记录在表格中。

五、实验结果1、 F1 代果蝇的性状表现在长翅红眼×残翅白眼的杂交组合中,F1 代果蝇全部表现为长翅红眼,说明长翅和红眼为显性性状,残翅和白眼为隐性性状。

2、 F2 代果蝇的性状分离F2 代果蝇中出现了长翅红眼、长翅白眼、残翅红眼和残翅白眼四种性状。

经过统计分析,其比例接近 9:3:3:1,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

遗传学果蝇杂交实验报告主要内容

遗传学果蝇杂交实验报告主要内容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眼色分析)一、实验原理及方法生物某些性状的遗传常与性别联系在一起,这种现象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这是由于支配某些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果蝇属XY型生物,共有四对染色体,第一对为性染色体,其余三对为常染色体。

雌果蝇的性染色体构型为XX,、雄果蝇为XY。

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则没有与之相应的等位基因。

将红眼(+)果蝇和白眼(w)果蝇杂交,其后代眼色的表现与性别有关。

而且,正反交的结果不同。

(仅供参考)二、实验材料(品系及性状)亲本正交6#(雌、白眼)X18#(雄、红眼)亲本反交18#(雌、红眼)X 6#(雄、白眼)(可写成基因型)三、实验用品(实验指导书上有)四、杂交实验流程1、培养基的配制,并在培养瓶上写清杂交组合、杂交日期、实验者班级。

室温下培养,至于阴暗温热环境中。

2、两个亲本杂交1、2号培养瓶中分别挑选亲本正交、反交的处女蝇。

3、在接入杂交亲本1、亲本2第七或八天(从开始杂交算第一天)清除所有亲本成蝇。

4、观察正反交组合中不同性别子代1成蝇的眼色,至少观察20只,记录观察结果,并注意是否有例外的情形。

5、从正交组合的子代1中挑选出5对果蝇,放入F 1自交1号培养瓶中,贴上标签,室温下培养(反交组合也一样处理)。

6、在接入子代1培养的第七或八天(从子代1接入新培养瓶算第一天)清除所有子代1成蝇。

7、当子代2数量足够时,观察不同性别的果蝇的眼色,分别统计并做好记录。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图谱分析正交 反交P : X w X w (雌白眼)× X +Y (雄红眼) X +X +(雌红眼)× X w Y (雄白眼)F1: X +X w(雌红眼)× X w Y (雄白眼)X +X w (雌红眼)× X +Y (雄红眼)理论: 1 : 1 1 : 1实际: 25 : 16 20 : 19F2: X +X w X w X w X +Y X w Y X +X + X +X w X +Y X w Y雌红眼 雌白眼 雄红眼 雄白眼 雌红眼 雄红眼 雄白眼理论 1 : 1 : 1 : 1 2 : 1 : 1 实际 13 : 9 : 12 : 10 21 : 11 : 52显隐性判断:正交的结果不论雌雄均为红色,反交的结果是雌性为红眼,雄性为白眼。

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

引言:果蝇杂交实验是遗传学中一项重要的实验方法,通过对果蝇的交配与基因传递进行观察和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和探索基因的遗传规律以及基因变异的机制。

本实验报告旨在阐述果蝇杂交实验的相关概念、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及其分析,并提出一些对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概述: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模式生物。

其繁殖力强、短寿命和基因多样性使其成为遗传学研究的理想模型。

果蝇杂交实验通过对不同基因型的果蝇进行交配,观察后代的表型和基因组成,以了解遗传传递的规律和基因的分离与联合。

正文内容:一、实验设计1.选择适合的果蝇品系2.选择合适的交配模式3.标记果蝇的基因型4.记录并统计实验数据5.设计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二、果蝇杂交基础1.果蝇基因的遗传定律2.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3.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4.分离比和连锁比的计算方法5.遗传图谱的构建和分析三、果蝇杂交实验的常见模式1.单因素杂交2.双因素杂交3.多因素杂交4.杂交断裂分析5.回交和自交的应用四、果蝇杂交实验的结果与分析1.收集交配后果蝇的数据2.观察和分析后代的表型3.使用分离比和连锁比计算基因频率和遗传距离4.判断基因型的遗传方式(隐性、显性、共显性等)5.通过遗传分析进行基因组定位和识别五、果蝇杂交实验的意义和展望1.果蝇杂交实验在遗传学研究中的重要性2.果蝇杂交实验在基因突变和功能研究中的应用3.果蝇杂交实验在医学和农业领域的潜在应用4.结合其他研究方法和技术的进一步探索5.果蝇杂交实验在深入理解遗传学规律方面的未来挑战总结:通过对果蝇杂交实验的设计、实施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的机制。

果蝇杂交实验是遗传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对于揭示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变异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果蝇模型生物在遗传学、医学和农业领域的潜在应用,为人类的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出更大贡献。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利用果蝇杂交实验,观察基因的遗传规律和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红眼果蝇、白眼果蝇。

实验步骤:
1. 将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分别选出若干只。

2. 将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进行杂交,交配前先使其饥饿状态下,然后将它们放在一起,让它们自由交配。

3. 成虫产下的卵子和精子是杂合子,由两对不同的等位基因构成,并能分别由父母两侧遗传给后代。

4. 若果蝇杂合子的两个基因相同,则该果蝇为纯合子,若基因不同,则为杂合子。

5. 将产下的果蝇幼虫放入培养皿中,投喂足够的食物。

6. 在成虫出现后,对产生的后代进行分类和记录,统计各表现型的数量。

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果蝇杂交实验中,由于红眼果蝇是隐性红眼,而白眼果蝇为显性白眼,所以在F1代中,所有果蝇都是带有白眼基因的,但表现型却是红眼。

在F2代中,由于F1代中的果蝇全部是杂合子,所以它们可以产生两种类型的卵子或精子。

当红眼杂合子与白眼杂合子进行杂交时,有以下组合:红眼杂合子与白眼杂合子交配得到红眼表达果蝇和白眼表达果蝇,红眼杂合子与红眼纯合子交配得到红眼表达果蝇,白眼杂合子与白眼纯合子交配得到白眼表达果蝇。

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各表型出现的比例为:红眼表达果蝇和白眼表达果蝇的比例为3:1,符合经典的二项式定律。

实验结论:
果蝇杂交实验结果证明了孟德尔遗传定律。

父母亲的遗传特征会以随机的方式传递给子代,在杂合子的情况下会出现红眼和白眼表达的不同表型,而在杂合子交叉互配的后代中,各表型出现的比例为3:1,遵循了概率的规律。

因此,本实验验证了基因的遗传规律和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果蝇的杂交实验报告

果蝇的杂交实验报告

果蝇的杂交实验报告果蝇的杂交实验报告引言:杂交实验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之一,通过对不同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观察后代的表现,可以更好地理解遗传规律和基因的传递方式。

本次实验以果蝇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果蝇的杂交规律和基因表现方式。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所用的果蝇为常见的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实验室提供了具有不同基因型的果蝇个体。

实验中使用的果蝇培养基为标准培养基,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适宜的温度。

实验一:同种杂交首先,我们选取了具有红眼色的果蝇和具有白眼色的果蝇进行同种杂交实验。

将红眼色果蝇与白眼色果蝇放置在同一培养皿中,观察交配情况并记录。

结果显示,红眼色果蝇与白眼色果蝇交配后的后代中,所有个体的眼色均为红色。

这一结果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中的显性遗传原则,即红色眼睛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白色眼睛的基因为隐性基因。

实验二:异种杂交接下来,我们进行了异种杂交实验,选取了具有长翅和具有短翅的果蝇进行交配。

将长翅果蝇与短翅果蝇放置在同一培养皿中,观察交配情况并记录。

结果显示,长翅果蝇与短翅果蝇交配后的后代中,所有个体的翅膀长度均为中等长度。

这一结果表明,翅膀长度的基因表现出了不完全显性,即长翅和短翅的基因都对翅膀长度产生了影响,但中等长度的基因更为显著。

实验三:杂交后代的基因分离为了进一步探索果蝇基因的分离和重新组合规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杂交实验。

首先,我们选取了具有红眼色和长翅的果蝇与具有白眼色和短翅的果蝇进行交配。

结果显示,杂交后代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表型,包括红眼长翅、红眼短翅、白眼长翅和白眼短翅。

这一结果表明,红眼色和长翅的基因以及白眼色和短翅的基因在杂交后发生了分离和重新组合。

进一步观察发现,红眼色和长翅的基因在杂交后并没有发生重新组合,而是保持了原有的连锁关系。

白眼色和短翅的基因也保持了连锁关系。

这一结果与遗传学家摩尔根的连锁假说相符,即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在杂交后很难发生重组。

果蝇的相关实验报告(3篇)

果蝇的相关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果蝇实验,验证孟德尔遗传学定律,包括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定律。

2. 学习和掌握果蝇的饲养、观察和杂交技术。

3. 提高对遗传学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

果蝇具有以下优点:1. 饲养简单,繁殖速度快,便于实验操作。

2. 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和分析。

3. 遗传变异丰富,便于研究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

本实验主要研究果蝇的遗传学定律,包括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定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野生型果蝇、突变型果蝇(如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培养皿、培养箱、显微镜、解剖针、酒精灯、镊子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温度计、计时器、酒精棉球、乙醚、酒精、清水等。

四、实验方法1. 果蝇饲养:将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分别饲养在培养皿中,注意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2. 果蝇杂交:将野生型雄蝇与突变型雌蝇进行杂交,得到F1代;将F1代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得到F2代。

3. 果蝇观察:观察F1代和F2代果蝇的性状,记录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性状的表现。

4. 数据分析:根据观察结果,分析遗传学定律。

1. 饲养果蝇:将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分别饲养在培养皿中,注意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2. 杂交:将野生型雄蝇与突变型雌蝇进行杂交,得到F1代。

3. 观察F1代:观察F1代果蝇的性状,记录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性状的表现。

4. 杂交F1代:将F1代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得到F2代。

5. 观察F2代:观察F2代果蝇的性状,记录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性状的表现。

6. 数据分析:根据观察结果,分析遗传学定律。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F1代观察结果:F1代果蝇全部表现为红眼和长翅,说明红眼和长翅为显性性状。

2. F2代观察结果:F2代果蝇中,红眼:白眼=3:1,长翅:残翅=3:1,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实验日期:2012年9月28日-2012年10月20日小组编号:周五5组小组成员:白坦蹊陈朱媛呼波王启明【摘要】实验利用果蝇,这一常用的遗传学模式生物,进行杂交实验,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基因连锁交换等遗传学规律。

报告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卡方检验,对三隐性状中的基因遗传距离进行了计算,证明实验数据基本符合假设的。

【实验原理】一、遗传定律1.基因分离定律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状态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在配子形成时,按原样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理论上配子分离比是1∶1,F2代基因型分离比是1∶2∶1,若显性完全,F2代表型分离比是3∶1 。

控制体色性状的突变基因位于2号常染色体,正常体色对黑体完全显性,用正常体色果蝇与黑体果蝇交配,得到F1代都是正常体色,F1代雌雄个体之间相互交配,F2代产生性状分离,出现两种表现型。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不同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间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分配到配子中去,它们所决定的两对相对性状在F2代是自由组合的,在杂种第二代表型分离比就呈9∶3∶3∶1。

控制体色性状的突变基因位于2号常染色体,正常体色对黑体完全显性,控制眼色性状的突变基因位于性染色体。

红眼对白眼完全显性,用黑体红眼果蝇(♀)与正常体色白眼果蝇(♂)交配,得到F1代都是正常体色,F1代雌雄个体之间相互交配,F2代产生性状分离,出现四种表现型。

3.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传递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同,它的传递方式与雌雄性别有关,因此称为伴性遗传。

果蝇的性染色体有X和Y两种,雌蝇为XX,雄蝇为XY。

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W)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W)对白眼(w)为完全显性。

当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时,F1代雌性果蝇、雄性果蝇都为红眼,F2代雌性果蝇都是红眼,雄性果蝇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当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时,F1代雌性果蝇为红眼,而雄性果蝇为白眼,此现象又称为绞花式遗传,F2代雌性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比例为1∶1,雄性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比例也是1∶1 。

4.连锁与交换定律连锁是指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互换是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的交换,从而引起相应基因间的交换与重组。

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连锁的,而同源染色体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一定频度的交换,因此在子代中将发现一定频度的重组型,但一般比亲组型少得多。

5.基因定位基因定位就是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确定基因的位置主要是确定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而它们之间的距离是用交换值来表示的。

只要准确地估算出交换值,并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就可以把它们标志在染色体上,绘制成图。

6.三点测交三点测交是基因定位最常用的方法,它是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用隐性亲本测交,同时确定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二、果蝇的生活史与雌雄辨认1.果蝇的生活史果蝇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连续的发育阶段(图1)。

卵:卵白色,长椭圆形,长约0.5mm,在背面的前端伸出一对触丝,它能使卵附着在柔软的食物上,不至于深陷到食物中去。

幼虫:幼虫从卵中孵化出来后,经过两次蜕皮到第三龄期,体长可达4~5mm。

在解剖镜下观察可见一端稍尖为头部,并且有一黑点即口器;稍后有一对半透明的唾腺,每条唾腺前有一条唾腺管向前延伸,然后会合成一条导管通向消化道。

神经节位于消化道前端的上方。

蛹:幼虫生活七天左右即化蛹,化蛹前从培养基中爬出附在瓶壁上,渐次形成一个棱形的蛹。

起初颜色淡黄、柔软,以后逐渐硬化,变为深褐色,这就显示即将羽化了。

成虫:刚羽化出的果蝇,身体狭长,翅还没有展开,身体较白嫩,此时野生型体色与黑檀体体色都是一样的,没有多大区别。

不久,蝇体变为粗短椭圆形,双翅展开,体色加深,如野生型果蝇的体色成为灰褐色。

图 1 果蝇的生活史2.果蝇雌雄的辨认1)体型雌果蝇体型较大,雄果蝇较小;2)腹部末端雌性腹部椭圆,末端稍尖,雄性末端钝圆;3)腹部背面雌性有明显5条黑色条纹,雄性有三条,前两条细,后一条宽,延至腹面,肉眼看其腹部末端呈现一明显黑点。

4)腹部腹面雌性有较明显的6个腹片,雄性有4个腹片。

5)性梳雄性第一对足的跗节基部外侧有黑色鬃毛状性梳(图3-3),雌性则无。

6)性梳的有无,是鉴别雌雄性果蝇的明显标志之一【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1.用具:显微镜,麻醉瓶,培养瓶,滤纸,毛笔,标签,恒温培养箱2.材料:檀黑体突变型果蝇原种(e)、三隐(白眼、小翅、卷刚毛)突变型果蝇原种(m)3.药品:乙醚,乙醇,培养基二、实验步骤1.设计杂交组合亲本:正交(m雌×e雄),反交(e雌×m雄)正交产生的F1代继续杂交,产生F2代。

2.第二步:(9.28-9.30) 收集处女蝇收集方法:1)放飞成蝇(生长好、接近羽化蛹多者)2)清除成蝇后的10小时内收集处女蝇3.杂交接种(次日就要检查,如有死亡及时补救)。

杂交瓶上注明:杂交组合、实验日期、实验者姓名。

4.部分蛹变黑,F1即将孵出前,移出亲本蝇。

亲本蝇冻存(为防止失败,可留存活蝇适当时间),配制新培养基,用于F1同胞交配。

5.F1代果蝇的观察和交配。

F1代果蝇孵出7-9d观察统计F1,并选10-20对再杂交于6.一个或多个新瓶。

7.F1杂交一周后,移出F1代果蝇。

亲本蝇冻存。

8.第一只F2代果蝇出现后10天内,观察、统计F2代的结果,进行分析【实验结果及分析】一、杂交结果杂交获得的果蝇形状数据见表1、表2。

二、结果分析1.伴性遗传与自由组合定律的检验1)图谱分析正交反交P: EEX w X w(正常体色、白眼、雌)×eeX W Y(黑檀体、红眼、雄) eeX W X W(黑檀体、红眼、雌)×X W Y(正常体色、白眼、雄)F1: EeX W X w(正常体色、红眼、雌) EeX w Y(正常体色、白眼、雌) EeX W X w(正常体色、红眼、雌) EeX W Y(正常体色、红眼、雌)理论: 1 : 1 1 : 1实际: 23 : 27 15 : 14F2:2)适合度测验单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很难得出结论,所以我们再利用适合度测验来进一步分析。

首先分析眼色的伴性遗传:通过适合度测验,可以发现,针对正反交F1代,正交F2代所做的3次适合度测验所得P值均大于0.05,且F1代的P值很高,说明我们得到的实验的数据与理论比率之间差异不显著,假设成立,实验数据可以反应出眼色的伴性遗传规律。

接着对控制眼色的基因与控制体色的基因间的自由组合定律做适合度检验:通过适合度检验,可以发现P值大于0.05,说明实验值与理论值差异不显著,假设成立,即试验中控制眼色和体色的基因服从自由组合定律。

2.基因的连锁与交换三点测交结果见表4:A 红眼长翅直刚毛(+ + +)B 白眼小翅卷刚毛(w m sn)因sn位于w和m中间,三个基因的相对顺序为w sn m。

因此,计算w-m交换率时,应考虑双交换产物。

计算得到的重组率见下表:由实验得到的连锁图如下:w sn m18.4 25.644.0理论连锁图w sn m15.1 19.634.6分析:实验得到了w、sn、m的相对位置,与理论相符合,但基因的遗传距离与理论值有较大的偏差,另外,得到的并发系数大于1,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

分析原因可能是:1)实验过程中对果蝇的性状辨识不够准确;2)记录性状时可能出现了漏记或重复;3)样本数量也可能影响交换率的计算。

【总结与讨论】1)果蝇要麻醉要适度,用毛笔等温和的工具挑取果蝇,以免对果蝇造成伤害;2)果蝇麻醉后应及时观察,以免果蝇苏醒后飞走;3)培养基干湿度适中,防止果蝇粘在培养基上,麻醉后的果蝇应轻轻倒回培养瓶,防止沾上培养基;4)观察性状时要仔细,特别是小翅和长翅的区分要明确;5)及时收集处女蝇,避免处女蝇在杂交实验前已交配;6)小组内分工合作,高效地进行实验和数据统计。

【参考文献】贺竹梅《现代遗传学教程》中山大学出版社当我被上帝造出来时,上帝问我想在人间当一个怎样的人,我不假思索的说,我要做一个伟大的世人皆知的人。

于是,我降临在了人间。

我出生在一个官僚知识分子之家,父亲在朝中做官,精读诗书,母亲知书答礼,温柔体贴,父母给我去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李清照。

小时侯,受父母影响的我饱读诗书,聪明伶俐,在朝中享有“神童”的称号。

小时候的我天真活泼,才思敏捷,小河畔,花丛边撒满了我的诗我的笑,无可置疑,小时侯的我快乐无虑。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青春的我如同一只小鸟,自由自在,没有约束,少女纯净的心灵常在朝阳小,流水也被自然洗礼,纤细的手指拈一束花,轻抛入水,随波荡漾,发髻上沾着晶莹的露水,双脚任水流轻抚。

身影轻飘而过,留下一阵清风。

可是晚年的我却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家庭的衰败,社会的改变,消磨着我那柔弱的心。

我几乎对生活绝望,每天在痛苦中消磨时光,一切都好象是灰暗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千古叠词句就是我当时心情的写照。

最后,香消玉殒,我在痛苦和哀怨中凄凉的死去。

在天堂里,我又见到了上帝。

上帝问我过的怎么样,我摇摇头又点点头,我的一生有欢乐也有坎坷,有笑声也有泪水,有鼎盛也有衰落。

我始终无法客观的评价我的一生。

我原以为做一个着名的人,一生应该是被欢乐荣誉所包围,可我发现我错了。

于是在下一轮回中,我选择做一个平凡的人。

我来到人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既不着名也不出众,但我拥有一切的幸福:我有温馨的家,我有可亲可爱的同学和老师,我每天平凡而快乐的活着,这就够了。

天儿蓝蓝风儿轻轻,暖和的春风带着春的气息吹进明亮的教室,我坐在教室的窗前,望着我拥有的一切,我甜甜的笑了。

我拿起手中的笔,不禁想起曾经作诗的李清照,我虽然没有横溢的才华,但我还是拿起手中的笔,用最朴实的语言,写下了一时的感受:人生并不总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

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阅读自己的人生,体会其中无尽的快乐和与众不同。

“富不读书富不久,穷不读书终究穷。

”为什么从古到今都那么看重有学识之人?那是因为有学识之人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那时因为读书能给人带来快乐。

自从看了《丑小鸭》这篇童话之后,我变了,变得开朗起来,变得乐意同别人交往,变得自信了……因为我知道:即使现在我是只“丑小鸭”,但只要有自信,总有一天我会变成“白天鹅”的,而且会是一只世界上最美丽的“白天鹅”……我读完了这篇美丽的童话故事,深深被丑小鸭的自信和乐观所折服,并把故事讲给了外婆听,外婆也对童话带给我们的深刻道理而惊讶不已。

还吵着闹着多看几本名着。

于是我给外婆又买了几本名着故事,她起先自己读,读到不认识的字我就告诉她,如果这一面生字较多,我就读给她听整个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