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机构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变迁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变迁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变迁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话题。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外交政策不断发展和调整,与此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综述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转变和国际地位的演变,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一、晚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在晚清时期,封建思想和保守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导致中国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
这一政策使中国与外界隔绝,无法融入世界体系。
中国错失了工业革命和殖民体系的机遇,缺乏对外开放的思想和能力,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下降。
二、五四运动后的外交政策转变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的爆发表明了中国人民对于民主、自由和尊严的追求,使得中国开始反思封建思想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此后,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转变为主张独立自主、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方向。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调整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新时代。
新中国外交政策始终坚持均衡发展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争取国家的正当权益。
此外,新中国加强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增强了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这些努力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更多的支持和尊重,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四、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崛起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大转折,也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步摆脱了封闭状态,大胆进行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使得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步提升了自己的国际地位。
五、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亲诚惠容外交政策当前,中国秉持和平崛起和亲诚惠容的外交政策,旨在推动世界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全球事务,倡导多边主义,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外交部发言人制度26年变迁

外交部发言人制度26年变迁: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2009年10月15日,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就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中非合作论坛、东亚共同体、中美军事交流等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马朝旭的回答被外界认为沉稳又不失风趣,富有思辨力。
马朝旭,北京大学国际经济学博士,曾是亚洲大专辩论会的“全场最佳辩手”,2009年2月开始担任外交部发言人。
这位“口才最好”的人,走上了中国最需要口才的岗位。
外交部发言人制度自1983年3月正式创建至今,已经走过26年。
26年间,外交部先后有20多位发言人走上新闻发布台,通过他们的语言、声音、形象、风度,向全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
1983年3月1日,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齐怀远,作为新中国第一位正式的新闻发言人站在中外记者面前:“中国外交部从即日起建立发言人制度。
”这是一次面向全世界的历史性告白。
这一告白,源于一年前发生的一个突发事件。
这一事件催生了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的建立。
1982年3月24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乌兹别克斯坦首府塔什干发表了长篇讲话。
尽管这篇讲话仍不乏对中国的攻击,却传达出几个讯息,明确表明了苏联的对华态度——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调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建议双方进行磋商,采取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措施以改善中苏关系。
敏锐捕捉到这一讯息的中国领导人是邓小平。
“邓小平同志马上注意到勃列日涅夫塔什干讲话所传递的信息。
当时,中美之间有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的会谈取得了进展,‘八一七’公报——中美之间三个公报中的第三个公报即将签署。
中美两国关系的新框架可以说基本确立,着手改善中苏关系的时机正在成熟。
”74岁的外交部老一代发言人,中国驻马来西亚、文莱、泰国前大使金桂华告诉记者,“当时,苏联入侵阿富汗已经两年有余,加上苏美争霸多年,苏联已感到力不从心。
因此,缓解对华关系可能成为苏联对外战略调整政策之一。
苏联领导人讲话所传递出的讯息,为我方调整对苏政策提供了机会。
”“小平同志打电话到外交部,指示立即对勃列日涅夫的讲话作出反应。
中国外交机构的变迁..

1、以苏联为主。两极格局下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 营尖锐对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中苏结盟 2、在国际两极格局冷战对立、国内政权不稳定的背景 下,建立情报司可以更好地搜集到海内外情报,维护国 家安全,统一祖国,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加强国际联 系。
新时期的外 交决策
系统结构设计示意图
1、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新时期我国外交决策特点? 2、为什么会具有这些特点?
参考答案
1、特点: 第一, 外交决策的参与部门更加广泛, “大外交”决策机制基本建立。 第二, 决策咨询渠道更加完善,“官方- 学术界- 民间”格局基本形成。 第三, 民主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外交决策的制定权和影响力从过去 基本上集中于个人层面逐级转移到参与外交决策过程中的各种组 织机构中来。
新中国外交
部门名称 部门主管
办公厅 苏联东欧司 亚洲司
西欧非洲司
王炳南(主任,曾任中共中央外事副主席,40岁) 伍修权(司长,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参 谋长,40岁) 沈端先(司长,时任上海军管会文化管理委员会 副主任,48岁) 宦乡(司长,曾任政协会议副秘书长,39岁)
美洲澳洲司
国际司 情报司 条约委员会 外交政策委员会
柯柏年(司长,曾任中共中央外事组研究处处长, 44岁) 董越千(司长,兼,34岁) 龚澎(司长,曾任香港《中国文摘》主编,34岁)
章汉夫(主任委员,兼,42岁) 周恩来(主人委员,兼,54岁)
1、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外交重心是什么? 为什么?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说明外交部设置情报司的意义。
2、俄国与中国北部地区有领土接壤;俄国对我国北方地区扩张; 北部地区是满族发源地。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落后观念。不利于两国 的正常交往,不利于对俄国的认识,不利于对俄国侵略扩张的防范。
新时期中国外交环境发展变化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首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题目新时期中国外交环境的变化系部:建筑工程系班级:2014200601 队名:一、选择新时期“中国外交环境的变化”的原因:随着中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外交在态势上出现新变化。
(一)中国外交更加积极主动十八大突出了一些新理念。
比如,提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向世界表明中国希望建设什么样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
十八大对全面推进中国外交提出了新要求。
比如,提出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等,表明中国外交在心态、姿态及行动上都将更加积极进取和勇于担当。
(二)中国外交更加全面平衡中国外交在指导原则和布局上都更加注重平衡。
在外交原则上,一是平衡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发展与依靠发展的关系。
由多年来一直注重服务发展、促进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到同时也强调依靠发展,发挥大国作用和影响,更加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二是平衡把握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
在坚持韬光养晦的同时,强调积极有所作为,表现为外交上的主动性、进取性。
三是平衡把握坚持独立自主与发挥大国作用的关系。
坚持不结盟、不干涉内政等原则,同时在国际及地区事务中,积极发挥与自身实力相适应的建设性作用。
十八大首次将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写入报告,既是对国际社会期待的回应,也是中国外交自我调整的表现。
四是平衡把握国际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在领域外交中,十八大除原有意义的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的外交之外,重视海外、海洋、网络、太空等领域的利益维护,首次将“公共外交”写入报告,明确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
中国的历史与外交关系

中国的历史与外交关系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外交关系的发展与演变与其历史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的历史与外交关系的交织。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在古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主要通过朝贡制度来维系。
中国作为一个中心文明国家,周边的国家或地区常常向中国朝贡,表示臣服与尊敬之意。
这种外交关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与文化的繁荣。
然而,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并不仅限于朝贡制度。
随着不同时期的政治变迁,中国政府还通过与周边国家的婚姻联姻、边境条约等方式来维持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这种多元化的外交关系为中国古代的国家安全与繁荣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的外交关系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侵略,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战争与屈辱。
这些事件对中国人民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使中国对外交关系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调整。
以辛亥革命为起点,中国逐渐形成了以维护国家独立和人民自由为主要目标的外交政策。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起并加入了一系列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等。
同时,中国还通过签订一系列的条约和协议,取得了对台湾、西藏等地区的主权。
第三部分:中国当代的外交关系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外交关系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和制造业大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联系日益紧密。
同时,中国对世界事务的参与也日益广泛,通过主动参与多边合作与制定国际规则,积极参与解决国际问题并发挥建设性作用。
中国的外交政策主张和睦相处、合作共赢,强调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端,坚持维护多边主义和国际法治。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努力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如一带一路倡议、可持续发展目标等。
结论:中国的历史与外交关系密不可分。
古代的朝贡制度为中国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近代以来中国通过改革与发展逐渐恢复了自己的主权与尊严,当代的中国则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制定国际规则,成为国际秩序的建设者和贡献者。
晚清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 广州十三行
• 鸦片战争前,中国实行闭关 锁国政策,朝贡外交是中国 处理对外事务的主要方式。 对于西方人不为朝贡只为通 商的交往清政府极为反感, 但是为了体现“天朝”对 “蛮夷”的“加恩体恤”而 仅开广州一口通商,相关的 涉外事务由地方行会组织广 州十三行来管理,而非中央 一级的外事机构和官员。
• 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往使中国接触到了西方的外交方式和西方的礼法, 中国被迫加入到以西方国家为中心的近代国际社会,为适应这些变化,中 国开始改变对外交往的方式并推进外事机关的演变。
内部外交机关的转型
五口
通商大臣
抚夷局
总理衙门
外务部
• 外事机关的演变
• “五口通商大臣”
• 鸦片战争以后, 广州十三行专营外贸的特权被取消, 广州、厦门、上海、宁波、福州等五 口相继开放。 • 为了应付头绪纷繁的通商交涉事宜, 1842年10月, 清廷任命曾代表中国与英方议订《南京 条约》的耆英为两江总督, 兼筹一切通商交涉事宜, 通商大臣之设由此发韧,史称“ 五口 通商大臣” 。 • “五口通商大臣”实际上负责条约中规定的五个开放口岸的对外事务, 是一个兼有外交 权力的职务。但是,在清朝边务体制里五口通商大臣实际上没有直接指挥各口的权利,因 此五口通商大臣虽然为钦差却无权对各口已有各省督抚发号施令,通商大臣与各省督抚之 间互相并不合作。且“五口通商大臣”始终为兼职,不是专官也无专署。 • “五口通商大臣”反映出这一时期外交体制改变的端倪, 但是又说明清政府的不甘于失败, 内心里“ 蛮夷”观念没有改变,着力将与外国打交道的范围限定在较小的范围内。 • “鸦片战争的炮声终未使中国社会从昏睡中惊醒, 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通商大臣的设立, 在清朝统治者的眼里只不过是对咄咄进逼的西方人采取的一种“ 羁糜” 手段。于是, 在 遥距京师的广州, 奉命“ 驭夷” 的钦差五口通商大臣很快与试图建立新的中外交往关系 的西方人陷人了外交僵局。”--袁燮铭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外交体制的变迁

The Changes of Chinese Diplomatic during the Two Opium Wars (1840-42&1958-60)作者: 郭卫东[1]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北京社会科学
页码: 58-6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广州;北京;鸦片战争;外交体制
摘要: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设计的广州外交体制经历了设立、困顿和瓦解的阶段.清朝的外交中心也由南到北转进,先是广州(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钦差大臣),然后江南(两江总督兼办理各国事务钦差大臣),直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北京成立,完成了清朝外交机构的北进和上移.这标志着中国近代外交机制的初建和外交机构从地方到中央的转变.。
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的历史变迁与现实

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的历史变迁与现实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进行归纳和分析。
一、清朝时期清朝时期,中国对外关系以闭关自守为主。
清朝统治者奉行的是“海禁”政策,限制外国贸易和外国人进入中国,这主要是出于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恐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力压迫的增加,中国开始意识到必须开放与外国建立更好的关系。
二、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时期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中华民国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开始了一段新的历史。
在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出现了新的外交思潮,主张以平等、正义和互惠为基础,推动国际关系的发展。
中国的外交政策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心是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安全。
中国积极争取各国的支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中国在这一时期与许多非殖民化和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推动了国际关系的发展。
四、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将自身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了“和平崛起”的理念,并提出了“互利共赢”的发展观。
中国大力推动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并推动了一系列重大的国际多边合作,增强了国际影响力。
五、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和平、发展、合作与共赢。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互利共赢的原则,尊重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发展道路,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
中国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加强与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中国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主持和倡导了一系列国际合作倡议,如“一带一路”倡议。
六、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国与一些国家存在着领土争端和区域紧张局势,如南海争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法律赋予的权威性、专业性的常设外交机构,更适应列强的侵 略。
材料四:民国初年外交部的改组 1912年确定使用“外交部”这个名称。第一任外交总长为陆徵 祥.他按照西方国家外交部的模式锐意改组外交部。 首先,对外交机构进行全面改革。陆徵祥拟订外交部组织法,并据 此制定了《外交部官制》,设总长、次长各一名, 秘书处,四位秘书 擅长不同语种。,对地方涉外机构进行改革,使外交事权更加集中于 中央,扩大了外交部的权威。 其次,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建立起一套 行之有效的规章。明确了选拔外交官原则和标准。建立驻外使领馆 制度、外交官考试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 使领馆人员一律由职业外 交官充任。再次,厘订使领馆经费管理规章。陆徵祥规定使领馆的经 费开支必须编造预算,报部批准。 1、根据材料指出民国初年外交机构的改组有何特点?
1、以苏联为主。两极格局下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 营尖锐对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中苏结盟 2、在国际两极格局冷战对立、国内政权不稳定的背景 下,建立情报司可以更好地搜集到海内外情报,维护国 家安全,统一祖国,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加强国际联 系。
新时期的外 交决策
系统结构设计示意图
2、原因: 第一、改革开放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 广度和深度大大拓展,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和旅游等各 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外交需要综合考虑。 第二、政治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民 众参与意识的增强 第三、互联网等传媒技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外交变化的基 本线索?你认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应依 据哪些原则? 1、线索:“朝贡外交”—--- “两半”社会外 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原则:其一、依据国情;其二、依据世界局势 的变化;其三、维护国家利益;其四、维护世界和 平与发展;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中国外交机构的嬗变
六安一中刘杰
一、中国古代-------理藩院 材料 理藩院初掌蒙古事,随着清廷全国政权的建立,更为总管 蒙古、西藏、新疆等各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清统治者通 过理藩院实施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在清 代前期,理藩院还负责部分外交事务,主要是兼管位于西、北两个 陆地方向的与清朝相邻国家的外交事务。其中,处理和俄国的关系 是理藩院外交事务的重要内容。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理藩院的设置有什么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理藩院初期兼管外交只注重与俄国的关 系?它体现了怎样的外交理念?有何危害? 1、有利于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和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柯柏年(司长,曾任中共中央外事组研究处处长, 44岁) 董越千(司长,兼,34岁) 龚澎(司长,曾任香港《中国文摘》主编,34岁)
章汉夫(主任委员,兼,42岁) 周恩来(主人委员,兼,54岁)
1、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外交重心是什么? 为什么?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说明外交部设置情报司的意义。
1、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新时期我国外交决策特点? 2、为什么会具有这些特点?
参考答案
1、特点: 第一, 外交决策的参与部门更加广泛, “大外交”决策机制基本建立。 第二, 决策咨询渠道更加完善,“官方- 学术界- 民间”格局基本形成。 第三, 民主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外交决策的制定权和影响力从过去 基本上集中于个人层面逐级转移到参与外交决策过程中的各种组 织机构中来。
1、中国第一个近代外交机构,也是清政府最重要的决策机构, 权力很大。其性质为带有半殖民地色彩的外交机构。
2、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推动了经济的近代化(洋务运 动),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但是也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控 制,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
三、外务部(1901年)
材料 由于中日战争的惨败,总理衙门所积极倡导和主持的洋务 运动宣告彻底失败,总理衙门的地位一落千丈。西方列强认为总理 衙门机构臃肿已不能有效地处理突发外交事件,不再适应他们的需 要。因此在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中规定:将总理各国事务衙 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专门办理与列强的外交。同时, 按照列强的要求,清政府陆续增设了商务、学部、实业部、铁路局、 陆军部、海军部等机构来行使原总理衙门的部分职权,从而使各机 构更加专业化。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外务部设立的背景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外务部有何特点? 1、总理衙门的权威下降;总理衙门机构臃肿不专业,不能适应列 强的侵略需要。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战败。
新中国外交
部门名称 部门主管
办公厅 苏联东欧司 亚洲司
西欧非洲司
王炳南(主任,曾任中共中央外事副主席,40岁) 伍修权(司长,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参 谋长,40岁) 沈端先(司长,时任上海军管会文化管理委员会 副主任,48岁) 宦乡(司长,曾任政协会议副秘书长,39岁)
美洲澳洲司
国际司 情报司 条约委员会 外交政策委员会
2、俄国与中国北部地区有领土接壤;俄国对我国北方地区扩张; 北部地区是满族发源地。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落后观念。不利于两国 的正常交往,不利于对俄国的认识,不利于对俄国侵略扩张的防范。
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1861年)为清政府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总理 衙门最初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后来扩大管理办工厂、修铁路、开 矿山、办学校、派留学生等,权力越来越大,举凡外交及与外国有 关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无不归该衙门管辖,成为 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1863年总理衙门下设的总税务司由英国 人赫德继任,赫德在长达45年的任期内参与清政府的内政外交事 务,凡事有关订立条约、对外交涉都得和他商量。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指出总理衙门的地位和性质。 2、据材料概况指出,总理衙门成立的作用。
2、学者李兆祥认为说,民国初年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基本完成。 试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结论的看法。
5
探讨:中国外交观念和外交机构的近代化历程
外交观念的演进(夷务—洋务—外务—外交): 从天朝上国到地下世界(中国的世界到世界的中国) 国际秩序观念的的转变 国家主权与主权平等 民族国家的构建
专业外交群体的出现 外交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外交官的任用:包括任用资格、考绩、升迁、调任的办法以及薪 俸的保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