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细菌耐药性检测

稀释法的特点
? 定量的药敏试验,测定MIC 、MBC 。 ? 方法比较繁琐,手工操作一般不作为常规试验,常
用于调查罕见耐药。 ? 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
MIC 。
10
二、纸片扩散法( disc diffusion test)
原理:
(Kirby-Bauer 法)
? 将浸有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涂有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 抗菌药物向琼脂四周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
5
6
CLSI 标准 治疗浓度的上限 即表中的 R
治疗浓度
治疗浓度的下限 即表中的 S
耐药
中介耐药 敏感
MIC
7
第一节、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
需氧和兼性厌氧菌
8
需氧和兼性厌氧菌药敏试验的方法
? 稀释法 ? 肉汤稀释法(试管稀释法) ? 琼脂稀释法(平板稀释法)
? 纸片扩散法(纸片法) ? E-试验 ? 联合药物敏感试验
的效果之和; 20%~25%
? 相加作用:它们联用时的效果 等于单用两种抗生素效果
之和; 60%~70%
? 无关作用: 两种抗生素联用的效果, 仅相当于其中一种 具有较强作用的抗生素的效果;
3
血药浓度与 MIC之间的关系
耐药
上限
中介耐药
下限
敏感
4
敏感和耐药的概念
抗菌药物的治疗浓度与MIC 的关系:
? 若MIC 小于治疗浓度, 则为“敏感”(Sensitive , S ),推荐使用。
? 若MIC 大于治疗浓度, 则为“耐药”( Resistant , R );
? 若MIC 介于治疗浓度的上下限之间 , 则为“中度耐药”( Intermediate , I )或中度敏感
细菌对药物的敏感试验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磺胺等抗菌药物广泛应用,导致了耐药菌株不断出现。
测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对于临床治疗中选择用药,避免滥用药、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以及细菌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敏感度的测定方法很多,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方法为Kirby-Bauer 纸片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且重视性好的优点,本法是将含药纸片贴敷在接种细菌的琼脂平板上,利用含药纸片在琼脂上的扩散作用来测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K-B纸片法的原理是建立在抗菌药物抑菌环直径大小与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之间呈负相关的基础上,即抑菌环直径越大,则MIC越小。
结果判定:按抑菌环直径大小报告敏感、中度敏感或耐药。
敏感:是指被测菌株所引起的感染可以用常用剂量的某种抗菌药物治疗。
中度敏感:是指通过提高种抗菌药物的剂量或在该药浓集的部位,细菌生长可被抑制,感染可被治愈。
这类药物毒性较小,剂量可以加大。
β-内酰胺类药物可出现中度敏感。
耐药:是指被测菌株所引起的感染不能用常规剂量的抗菌药物所治愈。
中介度:这一范围是“缓冲域”是由试验的误差造成的不作为报告形式。
如确需明确的敏感度,应重复实验或做稀释法,抑菌环为中介度的药物不可提高剂量。
最低抑菌浓度(MID):抗菌药物能够抑制细菌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浓度。
以针形接种器沾取菌液加至药盒各孔,35℃培养过夜,含抗菌素浓度最低而无细菌生长的(清亮孔),即为MIC。
最低杀菌浓度(MBC):抗菌药物杀灭细菌所需要的最低浓度。
经48小时35℃培养后,含抗菌素浓度最低而无细菌生长的(清亮孔),即为MBC。
由于纸片法影响因素多,很难控制精度,现大多数医院采用MIC测定盒。
MIC由经典二倍肉汤稀释演化而来,具有终点判断精确,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等优点。
此方法采用病美国DYNATECH接种器,更具科学性。
使用国产“华士达微生物自动分析仪”所做的定量药敏(MIC)试验,报告自动由打印机印出,附印出抗菌素对受试菌的MIC外,还可提供各种药物的用量,给药途径(口服、肌注、静滴)及血和尿中可能达到的药物浓度一览表,供临床医师参考。
一般细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稀释法

一般细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稀释法稀释法是用培养基将抗菌药物作不同浓度稀释,再接种待检细菌,定量测定抗菌药物抑制或杀死细菌的最低药物浓度的体外办法,分为肉汤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
稀释法所测得的某抗菌药物能抑制待测菌肉眼可见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成为最低抑菌浓度(MIC)。
CLSI的M07文件系列对于MIC法给出了具体的标准。
(一)肉汤稀释法肉汤稀释法包括常量稀释法(macrodilution)和微量稀释法(microdilution)。
两者原理相同,只是反应液的体积不同。
前者采纳试管,每管中菌药混合物体积为2 mL;后者采纳微孔板,每孔菌药混合物的体积为0.1 mL。
1.原理用MH肉汤将抗菌药物对倍稀释,接种一定量的待测菌,以肉眼看不见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MIC;此办法定量测定抗菌药物杀灭受试菌的最低浓度为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concentration,MBC)。
2.培养基MH肉汤为基础培养基,用于常规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检测。
而相对苛养的细菌,如和流感检测则需要添加养分成分。
虽然不是苛养菌,但也需要添加2%(质量浓度)的NaCI 以提高耐葡萄球菌的检出率。
3.药物稀释 (1)抗菌药物储存液的配制。
抗菌药物干粉不能挺直用于AST,普通保存在-20℃以下的干燥容器中。
用法前先配制抗菌药物储存液,其浓度起码为1000 ug/mL(如1280ug/ML)或最高实验浓度的10倍。
取少量体积的抗菌药物储存液于无菌玻璃、、或小瓶中,密封置于-60℃或更低温度,需要时解冻并且当天用法,用过的储存液应在24 h后丢弃。
大多数的抗菌药物储存液可在-60℃或更低温度保存6个月或以上,其活性无显著变幻。
(2)抗菌药物稀释液的配制。
药物稀释液的浓度参考CLSI M100文件表格2的说明折点,试验室可按照实际调节。
建议挑选的浓度范围起码包括一种质控菌的折点。
对药物储存液举行对倍稀释,其终浓度可为256、128、64、32、16、8、4、2、1、0.5、0.25、0.125 ug/mL(图10-3)。
细菌药敏试验报告解读

快速药敏试验技术
在短时间内获得药敏结果,为临床提 供及时指导。
个体化给药的探索
根据耐药类型,选择最敏感的药 物。
精准医疗在药敏试验中的 应用
利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深入了解 病菌耐药机制,为个体化给药提供依据。
耐药机制的研究
深入研究细菌耐药机制
某些药物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而另一 些药物之间存在拮抗作用,可能会降低治疗效果。因此, 药敏试验中忽视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选择不合适的治疗 方案。
06
未来展望
新药敏试验技术的发展
自动化药敏试验技术
耐药基因检测技术
提高试验效率,减少人为误差,缩短 试验周期。
直接检测细菌耐药基因,预测耐药性 ,指导临床用药。
抑菌作用强,对某些细菌具有高度选择性。
详细描述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对某些细菌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抑制 作用,如对革兰氏阳性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常见的药物有红霉素、阿奇霉素 等。
氨基糖苷类
总结词
对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有强大抗菌作用。
详细描述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对需氧革兰氏阴性杆 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常用于治疗肺炎、肠道感染等。常见的药物有庆大霉素、链霉
耐药(R)
总结词
表示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治疗效果差。
详细描述
在药敏试验中,如果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耐药(R),则说明该药物不能有效地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通常, 耐药(R)表示细菌对抗菌药物的MIC值较高,处于耐药范围,因此治疗效果较差。对于耐药细菌,需要选择其 他敏感的抗菌药物治疗或采用其他治疗策略。
指导临床用药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一)药敏试验的目的测定病原微生物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的试验称为化疗药物敏感性试验(Drug sensitivity test),简称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的主要目的是:①用于测定新的抗菌药物或制剂的抗菌谱;②对病灶分离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应用于测定细菌经过多年后敏感性的变化情况和地区特异性;③在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时,针对病原菌选择合适的首选药物品种。
(二)药敏试验的原理及种类药敏试验是通过培养基培养的细菌确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将被检菌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然后加上不同种类或不同浓度的抗菌药物(或制剂),观察细菌生长发育的速度和程度。
用药后,细菌在培养基上停止生长并且死亡,抑菌圈清晰,说明细菌对药物敏感,药物表现有较强的杀菌作用;用药后,细菌停止生长,但液体培养基经过一定时间后还可能出现浑浊或固体培养基上的抑菌圈不清晰,说明细菌对药物比较敏感,预示药物对被检细菌只是起抑菌作用。
通常判定一种药物对细菌的杀菌或抑菌作用的强度指标是固体培养基中抑菌圈的大小,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抑菌圈的大小与药物对培养基的渗透性是密切相关的。
药敏试验方法较多,但在原理上不外乎是稀释法和扩散法两大类。
而扩散法(包括纸片法、管碟法)通常适用于临床治疗选择药物。
(三)常用培养基制作法1.普通肉汤培养基牛肉浸膏 3.0克蛋白胨 10.0克氯化钠 5.0克蒸馏水 1000毫升放在三角烧瓶中,微温溶解后,调节pH值至7.4~7.6,煮沸10分钟,冷却后的pH值为7.2±0.2。
15磅压力下灭菌15分钟(115℃灭菌30分钟)即得。
本培养基可用作为固体、鉴别、选择等培养基制造的基础原料,大部分细菌都能在其中生长。
1.普通肉汤琼脂培养基照上述普通肉汤培养基的配方及制法,加入15~20克琼脂,加热溶解后,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7.2±0.2,分装,115℃灭菌30分钟,即得。
3.0.5%葡萄糖肉汤培养基蛋白胨 10克氯化钠 5克葡萄糖 5克牛肉浸膏 3克蒸馏水 1000毫升微温溶解后,调节pH值至弱碱性,煮沸后,加葡萄糖溶解,摇匀,滤清,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7.2±0.2,分装,115℃灭菌30分钟,即得。
第4章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第4章抗菌药物敏感试验一、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1.扩散法(K-B法)(1)原理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接种有待检菌的琼脂平板上,该点称为抗菌药源。
药物向周围扩散,形成了随着药源距离增加,琼脂中药物浓度递减的浓度梯度。
在药源周围可抑菌浓度范围内待检菌的生长被抑制,形成无菌生长的透明圈即抑菌圈,其大小可以反映待检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性,并与该药对待检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即抑菌圈愈大,MIC愈小。
(2)实验材料①培养基:采用水解酪蛋白(M-H)琼脂,pH为7.2,琼脂厚度4mm。
对生长条件要求高的细菌,如链球菌属细菌需加入5%脱纤维羊血,嗜血杆菌属细菌需加入1%血红蛋白(含Ⅴ因子)和1%Ⅹ因子复合物。
②抗菌药物纸片:选用直径为6.35mm,吸水量20μl的专用药敏纸片。
制备时取灭菌药敏纸片,经加样或浸泡药物溶液后冷冻干燥,置4℃保存备用,在有效期内使用。
③接种菌液挑取平板上形态相同的菌落4~5个,接种于3~5ml M-H肉汤中,于35℃中培养2~8h。
嗜血杆菌属和链球菌属细菌需用加血肉汤培养过夜。
用生理盐水或肉汤校正菌液至0.5麦氏比浊标准(相当于1.5×109/ml的含菌量)后在15min内接种。
(3)试验方法以无菌棉拭蘸取已制备好的菌液(其浊度为0.5麦氏比浊标准),在M-H琼脂表面均匀涂布接种3次,每次平板旋转60°,最后沿平板内缘涂抹1周。
平板置室温干燥3~5min,后用无菌镊子或专用纸片分配器将含药纸片贴于琼脂表面。
纸片应贴得均匀,各纸片中心相距>24mm,纸片距平板内缘>15mm。
直径为90mm的平板可贴6张纸片。
纸片贴牢后应避免再移动。
平板室温放置15min后倒置于35℃培养箱中培养16~18h后读取结果。
(4)结果解释平板置黑色背景上,从背面量取包括纸片直径在内的抑菌圈直径,单位为mm。
培养基中如果加有血液须打开皿盖从正面测量抑圈菌。
医院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技术要求(2022年版)

(2022年版)1范围 (2)2 术语和定义 (2)3 常规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和报告 (4)4 药敏试验方法 (7)5 各种属细菌药敏试验 (12)6 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QC) (17)7 商品化药敏试验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 (19)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临床各种属细菌的药敏试验方法和试验条件 (23)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不常见苛养菌和非苛养菌药敏试验折点 (27)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临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技术要求,包括常规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和报告、药敏试验方法、各种属细菌药敏试验、常见菌特殊耐药表型检测、药敏试验的质量控制、商品化药敏试验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
本标准合用于开展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各级临床实验室。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合用于本文件。
2.1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指检测微生物(本行业标准特指细菌)对抗微生物药物(本行业标准特指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药物的微生物学试验,简称药敏试验。
2.2最低抑菌浓度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指在琼脂或者肉汤稀释法药物敏感性检测试验中能抑制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2.3折点 Breakpoint能预测临床治疗效果,用以判断敏感、中介、剂量依赖型敏感、耐药、非敏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或者抑菌圈直径(mm)的数值。
2.3.1敏感 Susceptible;S当抗菌药物对分离株的MIC值或者抑菌圈直径处于敏感范围时,使用推荐剂量进行治疗,该药在感染部位通常达到的浓度可抑制被测菌的生长,临床治疗可能有效。
2.3.2中介 Intermediate; I当菌株的MIC值或者抑菌圈直径处于中介时,该数值接近药物在血液和组织中达到的浓度,从而治疗反应率低于敏感菌群。
该分类意味着采用高于常规剂量治疗时或者在药物生理浓集的部位,临床治疗可能有效。
细菌药敏试验

细菌药敏试验实训细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教学⽬标使学⽣掌握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操作⽅法,能够利⽤本试验⽅法选择敏感药物治疗兽医临床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
材料准备1.器材:温箱、天平、打孔机、滤纸、⽆菌试管及吸管、镊⼦、接种环、酒精灯等。
2.试剂:蒸馏⽔。
3.培养基:普通琼脂平板。
4.菌种:⾦黄⾊葡萄球菌及⼤肠杆菌的固体培养物。
5.药品:链霉素、⾦霉素、新霉素、红霉素等抗菌药物。
6.硫酸钡标准管:取1%~1.5%氯化钡0.5ml加1%硫酸溶液99.5ml,充分混匀即成,⽤前充分振荡。
⽅法步骤将抗菌药物置于接种待检菌的固体培养基上,抗菌药物通过向培养基内的扩散,抑制敏感细菌的⽣长,从⽽出现抑菌环。
由于药物扩散的距离越远,达到该距离的药物浓度越低,由此可根据抑菌环的⼤⼩,判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度。
(⼀)含药纸⽚的制备1.滤纸⽚最好选⽤新华1号定性滤纸,⽤打孔机打成直径6mm的滤纸⽚,放在⼩瓶中或平⽫中,在121.3℃灭菌15min,再置100℃⼲燥箱内烘⼲备⽤。
2.药液的配制⽤⽆菌蒸馏⽔将各药稀释成以下浓度:磺胺100mg/ml、青霉素100IU/ml、链霉素、⾦霉素、新霉素、红霉素、多粘菌素1000µg/ml。
3.含药纸⽚的制备将灭菌的滤纸⽚⽤⽆菌的镊⼦摊布于灭菌平⽫中,按每张滤纸⽚饱和吸⽔量为0.01ml计算,50张滤纸⽚加⼊药液0.5ml。
要不时翻动,使纸⽚充分吸收药液,浸泡1~2h后于37℃温箱中烘⼲备⽤。
对青霉素、⾦霉素纸⽚的⼲燥宜采⽤低温真空⼲燥法,⼲燥后⽴即放⼊瓶中加塞,放⼲燥器内或置-20℃冰箱中保存。
纸⽚的有效期⼀般为4~6个⽉。
(⼆)测验⽅法1.钩取⾦黄⾊葡萄球菌和⼤肠杆菌菌落各4~5个,分别接种于⾁汤培养基中,37℃培养4~6h。
2.⽤灭菌⽣理盐⽔稀释培养菌液,使其浊度相当于硫酸钡标准管。
装有以上两种成分的试管须相同,硫酸钡应⽤前需充分振动。
3.⽤⽆菌棉拭⼦蘸取上述⾁汤培养液,在试管壁上挤压除去多余的液体,在琼脂培养基表⾯均匀涂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MIC(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
? 所谓MIC,就是某抗菌药物对某菌株的最小抑 菌浓度。其测定方法是:
? 当MIC 介于治疗浓度的上下限之间时,则 为“中介度”,用“ I”(Intermediate ) 表示。
? 但是药物在局部组织和组织液中的浓度, 往往只有血清浓度的1/2~1/10,故在治疗 局部组织感染时,仅仅以 MIC小于血清治 疗浓度定为敏感往往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应该以 MIC小于血清治疗浓度的 2~10倍, 才是敏感。因此,在治疗局部组织或组织 液感染选用抗菌药物时,一般治疗剂量, 至少应该是抗菌药物对病原菌的 MIC的 3~5倍。
≤0.06
—
≤8
—
≤2
分界点的计算方法
? 选取一大群同种不同株的细菌做药敏试 验(至少选取100株,包括敏感菌株和耐 药菌株),求出该群细菌中每一菌株对 某抗菌药物的MIC及其相应的抑菌环直 径。因抗菌药物对细菌的MIC与其相应 的抑菌环直径呈负相关关系,据此可绘 制回归直线图。方法如下:
? (1)、用试管稀释法分别检测某抗菌药 物对试验菌各菌株的MIC;
三、细菌耐药性检测的常用方式
标准结果判读表
纸片法药敏试验纸片含药量和结果解释以及 MIC 测定结果解释
抗菌药物
纸 片 抑菌环直径(mm)
含药量 耐 药
中介度 敏 感 耐 药
β内酰胺
类:青霉素
族
青霉素
不 产 青 霉 素 10U
≤28
—
≥29 ≥0.25
酶葡萄球菌
肠 球 菌 属 细 10U
≤14
—
菌
3、血药浓度与MIC之间的关系
中毒浓度
致死量 最小中毒量
极量
R
治疗安
全范围
治疗浓度
(常用剂量)
I
? 当MIC 小于血药浓度中治疗浓度的下限时, 则称为“敏感”,用“ S”(Sensitive )表 示。
? 当MIC 大于治疗浓度的上限时,则为“耐 药”,用“R”(Resistant )表示。
? 上述概念虽然考虑到了细菌对抗菌药物 的敏感性,但却忽略了药物的剂量、浓 度和机体的耐受性。
? 从本质上讲: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是敏 感还是耐药,常以该抗菌药物的治疗浓 度(抗菌药物通过常用途径和常用剂量 所能达到的血药浓度)与该抗菌药物对 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关系而 定:
? 若某抗菌药物对某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小于该抗菌药物的治疗浓度, 则为“敏感”(S, Sensitive);若某抗菌 药物对某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
? 目前,临床上选择抗菌药物,常根据抑菌 商数来选择。
? 所谓 “抑菌商数” (Inhibitory Quotient, 简称 IQ),是指某抗菌药物在局部组织或 体液中的浓度除以该药物对感染菌的最小 抑菌浓度所得的商数。即:
局部组织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
? IQ =
MIC
? 抑菌商数越大,抑菌效果越明显;反之, 抑菌商数越小,抑菌效果越差。
? 2、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致病菌的耐 药变迁情况,为医疗行政主管部门的决 策提供依据;
?3、用于某些细菌的鉴别和鉴定:如 Optochin敏感试验、杆菌肽敏感试验和新 生霉素敏感试验,分别用于鉴定不同的 细菌;
? 4、评价新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及抗菌活性 等药效学特性。
二、 敏感和耐药的概念
? 一般认为,某菌株能被某种抗菌药物抑 制或杀灭,则该菌株对该抗菌药物敏感; 反之,则为耐药。
? 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细菌 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实验室监测,为临床上合理 使用抗菌药物提供试验依据。而细菌对抗菌药物 的敏感试验,就是对抗菌药物进行实验室监测的 主要手段之一。
? 目的:
? 1、为临床上治疗某个病人选择最佳抗菌 药物,指导临床用药,避免由于用药不 当,导致耐药菌株产生或造成人体伤害;
— ≥16
链 球 菌 属 细 10U
≤19
—
≥28 ≥4
菌
淋病奈瑟菌 10U
≤26 27—46 ≥47 ≥2
甲 氧 苯 青 霉 1μg
≤9
10—13 ≥14 ≥16
素
苯唑青霉素 1μg
≤10 11—12 ≥13 ≥4
MIC(μg/ml) 中介度 敏 感
— ≤0.12
— ≤8
0.25—2 ≤0.12
—
1ml 弃去
640 320 160 80 40 20 10 5 2.5 1.25 0 药物浓度 U/ml
? 结果观察:含最小药物量仍呈明显不混 浊的一管所含的药物浓度即为该抗菌药 物对试验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
2、血药浓度(血清中抗菌药 物的浓度)
? 在使用各类抗菌药物时,常常会遇到 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血药浓度。例如: 口服抗菌药物总是经肠道逐渐吸收入血 的。因此,血液中的药物浓度是从无到 有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的。即使静脉 注射抗菌药物,因存在着首过效应(第 一关卡效应)和肾脏的排泄作用,血药 浓度也是随着注射的次数而逐渐增高的。
? (1)、取一列洁净无菌的小试管,各管分别 加营养肉汤 1ml;
? (2)、第一管加入含 1280 U/ml的抗菌药物原 液1ml,后倍比稀释至次末管后吸出 1ml 弃去;
? (3)、各管分别加入试验菌液 0.1ml; ? (4)、置37℃孵箱中培养 18~24h,观察结果。
抗菌药物原液(1280 U/ml) 1ml 1ml
细菌的耐药性监测与抗菌药物压力
河南省卫生厅临床检验中心 金雨琦
第一节 细菌的耐药性监测
? 细菌的耐药性监测——药敏试验 ? 概念: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简
称药敏试验)是测定某一菌株对某种抗 菌药物是敏感还是耐药的一种体外监测 试验。
一、药敏试验的意义和目的
? 意义: ? 大剂量、长疗程 ——造成对机体的伤害; ? 小剂量、短疗程 ——诱发耐药菌株的产生。
? (2)、用含一定量该抗菌药物的药敏纸 片,以扩散法分别测出(1)项中各菌株 相应的抑菌环直径;
? (3)、以MIC的对数(为计算方便,可 采取以2为底的对数)为纵坐标;以抑菌 环直径为横坐标,在坐标纸上绘制lgMIC 与抑菌环直径的散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