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由三大系统组成,它们是本我、自我、超我。
在一个精神健全的人身上,这三大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组织结构。
当人格的三个系统相互冲突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即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社会,活动效率随之降低。
一、本我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本我是生长进化的产物,是生理遗传的心理表现,自我是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较高级精神活动的领域。
那么超我就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文化传的运载工具。
一个人饿了,他需要食物;一个人冷了,他需要穿衣服;一个男人有了性的冲动,他就是需要一位女性;有人羞辱了你,你就会愤怒;一个人眼睛受到了强光的刺激,他就要闭上眼睛;这些活动都是人原始本能的需要,而且这些话动都是无意识的,无论你是圣贤哲人还是卑鄙小人都存在这个本能。
人为什么会些本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做为一个机体,由于机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会产生兴奋(紧张),这种紧张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比如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胃部就会产生痉挛,他必须进食才能消除这种紧张感,本我的目标是消除这些紧张,紧张是一种让人痛苦的和让人不舒服的体验,消除紧张以后人才会感到快乐,本我的特点是不能容忍紧张状态,希望立即得到满足。
本我为了解除紧张而产生了两种活动过程:1、行成意象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脑子里就会产生食物的意象,一个口渴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水,这都是由于人的本能需要所产生心理活动,这些意象的产生有效缓解了紧张的压力。
这种由于本能需要而产生意象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为减轻紧张(饥饿是一种紧张)而产生的对所需事物(食物)的记忆意象或联想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
产生这些意象是无意识的,是自动产生的,没有经过思考加工的,一个人的眼睛受强光刺激后会不由自主的闭上,这也是无意识的行为。
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观

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观
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观是他心理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的。
1. 本我:这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本能的部分,它追求快乐和满足,不受任何约束。
2. 自我:这是人格中现实的部分,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及适应现实世界的要求。
3. 超我:这是人格中的道德部分,内化了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对自我施加道德、道德和社会约束。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文化等。
其中,性本能是人格发展的最基本动力。
他认为,性本能是推动人类行为和心理发展的最基本动力,而这种动力在儿童期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此外,弗洛伊德还提出了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这些机制是为了保护自我免受无意识冲突和欲望的伤害。
其中一些机制包括压抑、投射、转移、否认和回避。
这些机制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压力和心理冲突,但如果过度使用或持续使用,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加重。
总之,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观从多个角度解释了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它强调了无意识冲动和欲望的重要性,以及童年时期对个体人格形成的影响。
这一理论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心理学领域,还延伸到其他学科和领域。
通过理解和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以及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问题的根源。
本我 自我 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在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
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
“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本我本我(英文:id)是在无意识形态下的思想,(拉丁字为“it”,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此字为弗洛伊德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
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
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
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主条目:自我心理学上的自我(ego)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
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
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
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self),则包括无意识。
心理学上关于自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复杂,并常牵涉到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超我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
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作者:燕园博思心理咨询/整理在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
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
“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本我(英文:id)是在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拉丁字为“it”,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此字为弗洛伊德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
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
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
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
心理学上的自我(ego)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
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
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
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self),则包括无意识。
心理学上关于自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复杂,并常牵涉到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
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
超我的形成发生在恋母情结的崩解时期,是一种对父亲形象的内化认同,由于小男孩无法成功地维持母亲成为其爱恋的客体,对父亲可能对其的阉割报复或惩罚产生阉割情结(castration anxiety),进而转为认同父亲。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压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
如很多人宁愿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愿想像自己出街时遇车祸的危险,其实后一种的概率远比前者大,这是一种压抑机制的不自觉运用,因为当人意识到每次出街都要面临车祸的威胁时就会感到焦虑,人为了避免焦虑故意将其遗忘。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认为,组成人格的各部分经常发生冲突。
比如: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发现,一部分的自己想做某件事,另一部分的自己想做另外一件事。
弗洛伊德因此创立了人格的结构模型,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一、本我弗洛伊德认为,人刚出生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格结构,即本我。
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只关心如何满足个人需要,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属于人格结构的生物成分。
比如:婴儿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去拿,无论这个东西属于谁。
2.然而现实生活中,想要的东西并不会全部得到,因此本我会通过愿望实现来满足自身需要。
比如:婴儿肚子饿了,周围没有食物,本我就会开始想象食物,以暂时满足自己的需要。
3.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完全隐藏于无意识中,大部分的本我冲动与性和攻击有关。
事实上,人们常常无法察觉到本我。
二、自我在生命的初期,随着婴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格结构的第二部分---自我,开始发展起来。
1.自我遵循现实原则,通过考虑情境现实性,控制本我盲目的冲动,调节本能与环境的关系,负责本我、超我与外界世界的联系,属于人格结构的心理成分。
2.现实中,由于本我的冲动并不为社会所接受,因此会对自我构成威胁。
自我的任务是将本我的冲动控制在无意识当中。
3.自我不仅仅控制本我的冲动,还会以考虑后果的方式,尝试着满足本我的需要,以减轻本我需要没有被满足的紧张感。
比如:小的时候,婴儿通过到父母的碗里抓取食物来减轻紧张状态。
逐渐长大后,他们懂得了社会的规定和约束,虽然饿的时候本我的冲动会驱使他去获取食物,然而自我明白这种行为是不当的。
4.自我在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中自由活动。
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曾说过:自我好像是骑在马背上的人,驾驭着这匹桀骜不驯的马(本我),约束着它前进的方向。
三、超我儿童5岁左右,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开始形成。
1.超我代表社会的理想、价值观,尤其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对个体行为的好坏与善恶有着道德规范的限制,通过抑制本我的冲动,说服自我以合乎道德方式来取代现实的目标,属于人格结构的社会成分。
本我,自我,超我的例子

本我,自我,超我的例子
本我、自我、超我是精神分析学派中的概念,分别指人类内心深处的三个不同层次。
本我:本我是人类心智结构中最早形成的部分。
它存在于无意识中,代表着人类内心中的原始冲动和欲望,是人类生物进化的产物。
本我中的欲望和冲动通常忽视了社会和伦理规范,以满足个人需要为主。
例如,当一个人感到饥饿时,他会感觉到饿,想要吃东西来满足他的需求。
这种欲望来源于本我。
自我:自我是心智结构中的中间层,它代表着人类的现实感知。
自我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而来,使人类能够适应社会规范和现实生活。
自我可以对本我的欲望和冲动进行调节,使其符合社会和人类道德标准。
例如,当一个人感到饥饿时,他会思考吃东西是否适合当前的时间和地点,最终决定是否满足这个需求。
这种思考过程来源于自我。
超我:超我是心智结构中最后形成的部分,它代表着人类内心中的道德和价值观。
超我是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和家庭教育逐渐形成的。
超我中包含了一系列的规范和价值观念,用于调节人类行为以符合社会伦理标准。
例如,当一个人感到饥饿时,他会思考是否应该等待合适的时机,或者是否应该寻求更健康的饮食方式,以符合道德和健康标准。
这种思考过程来源于超我。
总之,本我、自我、超我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三个不同层次,代表着不同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只有当这三个层次协调一致,并与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相符,个体才能获得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本我自我与超我

1.同年龄的人
你所昐望的情人是跟你在思想或言语方面,没有代沟、能平等相处的人。例如:同事、同学或者同一个俱乐部的成员,都是适合你的对象。
2.大哥哥型
你是那种会被有信赖感的人所吸引的人。恋爱时,你希望对方疼爱,但还不至于到达恋父恋母的状态,所以,适合你的人选应该是家中的长男、长女,或者至少有点“老大”派头的。
2.过度者的表现
心理学研究发现,恋父情结的形成有两条轨迹:一是恋父情结多出现于父女相依为命,或父女过于亲近而母女亲近不足的家庭,这是客观的环境方面的原因。二是恋父情结者性格多为内向,且多有娇气、刁蛮、任性,这是主观的个性方面的原因。恋父情结的症结是女儿无法与父亲实现心理分离,甚至有的女儿已经成年还要求与父亲同床而眠,其结果往往很糟糕,不仅会妨碍女孩与同龄男性的正常交往甚至婚恋,即使结婚之后,夫妻感情也难深笃;而且还会影响父亲的婚姻,还可能为此而酿成家庭悲剧。
在心理动力学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佛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本我本我是在潜意识型态下的思想,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此字为佛洛伊德根据乔治·果代克的作品所建。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本我的目的在于遵循享乐原则,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自我心理学上的自我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佛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则包括无意识。心理学上关于本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复杂,并常牵涉到哲学中的形而上学。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在佛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 超我的形成发生在恋母情结的崩解时期,是一种对父亲形象的内化认同,由于小男孩无法成功地维持母亲成为其爱恋的客体,对父亲可能对其的阉割报复或惩罚产生阉割情结,进而转为认同父亲。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本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有:压抑、否认、退行、抵消、投射、升华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
心理学上的自我(ego)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 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 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 止了快乐原则。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 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 中进行调节。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self),则包括无意识。 心理学上关于自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复杂,并常牵 涉到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本我
本我是在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 ,代表思绪的原始程 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 饿、生气、性欲等。 为基础而发展。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 (pleasure principle),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 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弗洛伊 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 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
超我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 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在弗洛伊德的 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 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 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超我以道 德心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超 我的形成发生在恋母情结的崩解时期,是一种对父亲 形象的内化认同,由于小男孩无法成功地维持母亲成 为其爱恋的客体,对父亲可能对其的阉割报复或惩罚 产生阉割情结(castration anxiety),进而转为认1-戈懿冬
在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 精神的三大部分 。1932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 和相互关系。 “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 ”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 “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相互关系
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 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 到合理的解释,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 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 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若个人承 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压力过大而产生焦 虑时,自我就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防御机制 有:压抑、否认、退行、抵消、投射、升华等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