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李时勉传》原文及翻译
李勉埋金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李勉埋金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原文天宝中(1),有书生旅次(2)宋州(3)。
时李勉少年贫苦,与此书生同店。
而不旬日,书生疾作(4),遂至不救,临绝(5)语(6)勉曰:“某(7)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于此得疾且(8)死,其命也。
”因出囊(9)金百两遗(10)勉,曰:“足下为余毕死事,余金奉家人可否?”勉许(12)为办事。
及礼毕,置(13)金于墓中,而同葬焉。
后数年,勉尉开封。
书生兄弟赍(14)洪州牒(15)来,而累(16)路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17)开封,诘(18)金之所。
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19)。
(选自《尚书谈录》)。
译文天宝(唐玄宗年号)年间,有一个书生旅行居住在宋州(今河南商丘)[1] 。
当时少年的李勉贫穷困苦,和这个书生同住在一家店里。
没过多长时间,书生患了病,无法医治。
书生临死对李勉说:“我家住在洪州,我将到北都(今太原)谋求官职,在这里得病将要死了,这是我的命啊。
”并从口袋里把百两银子给李勉,说:“我的家丁仆人,没有知道这个的,你为我处理完后事,剩下的钱都送给你。
”李勉答应为他办理后事,等到葬礼结束后,李勉却把剩下的`银子放在坟墓里和书生一同埋葬。
几年以后,李勉担任了开封县县尉。
书生的兄弟带着洪州官府开的证明,不停地打听寻找书生的行迹。
到了宋州,才知道是李勉为书生办理了丧事,专门到开封去见他,询问银子的下落。
李勉请他们到了墓地,挖出银子交给了他们。
注译(1)天宝中:天宝年间。
天宝是唐玄宗的年号。
(2)旅次:在旅行中暂时停留。
次,停留。
(3)宋州:今河南商丘。
(4)作:发作(5)绝:死(6)语:告诉,对……说(7)某:代词,不称自己的名时,常用‘某’字代‘我’字(8)且:将,将要(9)囊:口袋(10 )遗(wei):赠送(11)余:剩下(12)许:答应(13)置:放置(14)赍(jī):携带(15)牒:文书(16)累:沿着(17) 诣:往……去见(18)诘(jié):询问,诘问(19)焉:书生的兄弟。
李勉为书生埋金文言文翻译

李勉为书生埋金文言文翻译
在我国古代,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传达了忠诚、善良、正义等美好品质。
其中,《李勉为书生埋金》便是这样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唐朝,李勉是一位家境贫寒但学识渊博的书生。
一天,他在赴京赶考的途中遇到一位身陷困境的书生。
这位书生因为丢失了金银财宝,悲痛欲绝。
李勉在了解情况后,决定帮助这位陌生人。
他偷偷地将金银财宝埋在对方的路途中,以便对方能够找回失物。
在李勉的帮助下,失主最终找到了自己的财物。
而这件事也传为佳话,成为了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李勉的善良举动让人们感叹不已,他的高尚品质成为了楷模。
这个故事背后的道理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它告诉我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不仅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还要有实际行动。
李勉在面对困境时的毫不犹豫,展现了他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其次,故事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
李勉相信失主会感激他的帮助,并归还失物,这种信任使得整个事件得以圆满解决。
最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良的行为会得到美好的回报。
李勉的善举不仅让失主重获财富,也让他的名声传遍了天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同样可以借鉴这个故事,传承善良品质,传递正能量。
当他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应伸出援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们。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给予他人帮助,也能够提升自己的品质,成为更好的人。
总之,《李勉为书生埋金》这个故事传达了忠诚、善良、正义等美好品质,
具有很高的启示意义。
古诗李时勉,名懋,以字行翻译赏析

古诗李时勉,名懋,以字行翻译赏析“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出自文言文《晋书羊祜传》,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
成童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
中永乐二年进士。
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太祖实录》。
授刑部主事,复与重修《实录》。
书成,改翰林侍读。
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
条上时务十五事。
成祖决计都北京。
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忤帝意。
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
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
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
明日,改交址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
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
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
仁宗大渐,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
”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
其夕,帝崩。
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
帝震怒,命使者:“缚以来,朕亲鞫,必杀之。
”已,又令王指挥即缚斩西市,毋入见。
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不相值。
帝遥见骂曰:“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
”时勉叩头曰:“臣言谅阴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
”帝闻言,色稍霁。
徐数至六事止。
帝令尽陈之。
对曰:“臣惶惧不能悉记。
”帝意益解,曰:“是第难言耳,草安在?”对曰:“焚之矣。
”帝乃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
比王指挥诣狱还,则时勉已袭冠带立阶前矣。
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迁侍读学士。
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
皆俯取,时勉独正立。
帝乃出余钱赐之。
正统三年以《宣宗实录》成,进学士,掌院事兼经筵官。
六年代贝泰为祭酒。
八年乞致仕,不允。
十二年春乃得请。
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英宗北狩,时勉日夜悲恸。
遣其孙骥诣阙上书,请选将练兵,亲君子,远小人,褒表忠节,迎还车驾。
景泰元年得旨褒答,而时勉卒矣,年七十七。
谥文毅。
初,敬宗与李时勉同在翰林,敬宗仪观魁梧,时勉貌稍寝,后二人同时为两京祭酒。
《旧唐书—李勉传》“李勉,字玄卿”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旧唐书—李勉传》“李勉,字玄卿”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勉清正李勉,字玄卿。
至德初,拜监察御史。
勋臣恃.宠,多不知礼。
大将管崇嗣于行在朝堂背阙而坐,言笑自若,勉劾之,拘于有司。
肃宗特原之,叹曰:“吾有李勉,始.知朝廷尊也。
”时关东献俘百余,诏并处斩,囚有仰天叹者,勉过问之,对曰:“某被胁制守官,非逆者。
”勉乃哀之,上言曰:“元恶未殄,遭点污者半天下,皆欲澡心归化。
若尽杀之,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
”肃宗遽令奔骑宥释,由是归化日至。
勉以故吏前密县尉王晬勤干,俾摄南郑令,俄有诏处死。
勉问其故.,乃为权幸所诬。
勉询将吏曰:“上方藉.牧宰为人父母,岂以谮言而杀不辜乎!”即停诏拘啐,飞表上闻。
晬遂获宥。
而勉竟为执政所非,追入为大理少卿。
肃宗嘉其守正,乃除大常少卿。
肃宗将大用勉,会李辅国宠任,意欲勉降礼于已。
勉不为之屈,竟为所抑,出历汾州、虢州刺史,除广州剌史。
前后西域舶泛海至者岁才四五,勉性廉洁,舶来都不检阅,故末年至者四十余。
在官累年,器用车服无增饰。
及代归,至石门停舟,悉搜家人所贮南货犀象诸物,投之江中。
人吏诣阙请立碑,代宗许之。
在镇八年,以旧德清重,不严而理。
德宗嗣位,加检校吏部尚书,寻加平章事。
无何,卢杞自新州员外司马除澧州刺史,给事中袁高以杞邪佞蠹政,贬未塞责,停诏执表,遂授澧州别驾。
他日,上谓勉曰:“众人皆言卢杞奸邪,朕何不知!卿知其状乎?”对曰:“天下皆知其奸邪,独陛下不知,所以为奸邪也。
”时人多其正直,然自是见疏。
(《旧唐书·列传第入十一》)【阅读指要】本文通过记叙李勉的一系列事件表现他一生清正的品性,他因此而受到官吏民众的称赞。
文章以“时人多其正直,然自是见疏”之句收束全篇,意味蕴藉,亦令人叹息!【阅读训练】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勋臣恃.宠,多不知礼( )(2)吾有李勉,始.知朝廷尊也( )(3)勉问其故.( )(4)上方藉.牧宰为人父母( )2.在下列横线上填写适当的事例,并注意语言的衔接。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明史 李时传》原文及翻译不分版本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明史李时传》原文及翻译不分版本《明史·李时传》原文及翻译明史原文:李时,字宗易,任丘人。
时举弘治十五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正德中,历侍读、右谕德。
世宗嗣位,为讲官,寻迁侍读学士。
嘉靖三年,擢礼部右侍郎。
俄以忧归。
服除,为户部右侍郎。
复改礼部,寻代方献夫为尚书。
帝既定尊亲礼,慨然有狭小前人之志,欲裁定旧章,成一朝制作。
张孚敬、夏言用事,咸好更张。
所建诸典礼,咸他人发端,而时傅会成之。
或廷议不合,率具两端,待帝自择,终未尝显争。
以故帝爱其恭顺。
四方上嘉瑞辄拜疏请贺帝谦让时必再请由是益以时为忠赐银章曰“忠敏安慎〞俾密封言事久而失之请罪帝再赐焉。
十年七月,四郊成,加太子太保。
雷震午门,彗星见东井,时请敕臣工修省,令言官指陈利害兴革。
帝以建言乃科道专责,寝不行。
其秋,桂萼卒,命时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时张孚敬已罢,翟銮独相。
时后入,以宫保官尊,反居銮上。
两人皆谦逊,无龃龉。
帝御无逸殿,召时坐讲《无逸篇》,銮讲《豳风•七月》诗,武定侯郭勋及九卿翰林俱入侍。
讲毕,帝退御豳风亭赐宴。
自是,数召见,谘谋政务。
十二年,孚敬复入,銮以忧去,献夫致仕。
时随孚敬后,拱手唯诺而已,以故孚敬安之。
孚敬谢政,费宏再入,未几卒,时遂独相。
时素宽平,至是益镇以安静。
帝亦恒召对便殿,接膝咨询。
时虽无大匡救,而议论恒本忠厚,廷论咸以时为贤。
屡加少傅、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会夏言入辅,时不与抗,每事推让言,言亦安之。
帝待时不如孚敬、言,然少责辱,始终不替。
孚敬、言亦不敢望也。
十七年十二月卒官,赠太傅,谥文康。
〔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三》,有删改〕译文:李时,字宗易,河北任丘人。
李时本人考中弘治十五年进士,改选庶吉士,授职编修。
正德年间,做过侍读、右谕德。
世宗即位后,充任讲官,不久升为侍读学士。
嘉靖三年升为礼部右侍郎,不久因守丧回家。
脱下丧服后,出任户部右侍郎。
后来又改任礼部右侍郎,不久就取代方献夫当上了尚书。
明史·李时传 阅读附答案

明史·李时传阅读附答案明史李时传李时,字宗易,任丘人。
时举弘治十五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正德中,历侍读、右谕德。
世宗嗣位,为讲官,寻迁侍读学士。
嘉靖三年,擢礼部右侍郎。
俄以忧归。
服除,为户部右侍郎。
复改礼部,寻代方献夫为尚书。
帝既定尊亲礼,慨然有狭小前人之志,欲裁定旧章,成一朝制作。
张孚敬、夏言用事,咸好更张。
所建诸典礼,咸他人发端,而时傅会成之。
或廷议不合,率具两端,待帝自择,终未尝显争。
以故帝爱其恭顺。
四方上嘉瑞辄拜疏请贺帝谦让时必再请由是益以时为忠赐银章曰忠敏安慎俾密封言事久而失之请罪帝再赐焉。
十年七月,四郊成,加太子太保。
雷震午门,彗星见东井,时请敕臣工修省,令言官指陈利害兴革。
帝以建言乃科道专责,寝不行。
其秋,桂萼卒,命时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时张孚敬已罢,翟銮独相。
时后入,以宫保官尊,反居銮上。
两人皆谦逊,无龃龉。
帝御无逸殿,召时坐讲《无逸篇》,銮讲《豳风七月》诗,武定侯郭勋及九卿翰林俱入侍。
讲毕,帝退御豳风亭赐宴。
自是,数召见,谘谋政务。
十二年,孚敬复入,銮以忧去,献夫致仕。
时随孚敬后,拱手唯诺而已,以故孚敬安之。
孚敬谢政,费宏再入,未几卒,时遂独相。
时素宽平,至是益镇以安静。
帝亦恒召对便殿,接膝咨询。
时虽无大匡救,而议论恒本忠厚,廷论咸以时为贤。
屡加少傅、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会夏言入辅,时不与抗,每事推让言,言亦安之。
帝待时不如孚敬、言,然少责辱,始终不替。
孚敬、言亦不敢望也。
十七年十二月卒官,赠太傅,谥文康。
(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三》,有删改)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四方上嘉瑞/辄拜疏请贺/帝谦让时/必再请/由是益以时为忠赐银章曰/忠敏安慎/俾密封言事/久而失之/请罪/帝再赐焉/B.四方上嘉瑞/辄拜疏请贺/帝谦让时/必再请/由是益以时为忠/赐银章曰忠敏安慎/俾密封/言事久而失之/请罪/帝再赐焉/C.四方上嘉瑞/辄拜疏请贺/帝谦让/时必再请/由是益以时为忠赐银章曰/忠敏安慎/俾密封言/事久而失之/请罪/帝再赐焉/D.四方上嘉瑞/辄拜疏请贺/帝谦让/时必再请/由是益以时为忠/赐银章曰忠敏安慎/俾密封言事/久而失之/请罪/帝再赐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清因皇帝只一个年号,故常以年号称皇帝,弘治、正德、世宗、嘉靖等都是年号。
《明史》列传第九十七(高中文言文阅读)

《明史》列传第九十七杨最,字殿之,射洪人。
正德十二年进士。
授主事。
督逋山西,悯其民贫,不俟奏报辄返。
尚书李鐩劾之,有诏复往。
最乃与巡按御史牛天麟极陈岁灾民困状,请缓其征。
从之。
历郎中,治水淮、扬。
值世宗即位,上言:“宝应汜光湖西南高,东北下。
而东北堤岸不逾三尺,雨霪风厉,辄冲决,阴阻运舟,良田悉遭其害。
宜如往年白圭修筑高邮康济湖,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可百年无患,是为上策。
其次于缘河树杙数重,稍障风波,而增旧堤,毋使庳薄,亦足支数年。
若但窒隙补阙,苟冀无事,一遇霪潦,荡为巨浸,是为无策。
”部议用其中策焉。
出为宁波知府。
请罢浙东贡币,诏悉以银充,民以为便。
世宗好神仙。
给事中顾存仁等皆以直谏得罪。
会方士段朝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云以盛饮食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帝立召与语,大悦。
朝用言:“帝深居无与外人接,则黄金可成,不死药可得。
”帝益悦,谕廷臣令太子监国,“朕少假一二年,亲政如初。
”举朝愕不敢言。
最抗疏谏曰:“陛下春秋方壮,乃圣谕及此,不过得一方士,欲服食求神仙耳。
神仙乃山栖澡练者所为,岂有高居黄屋紫闼,靡衣玉食,而能白日翀举者?臣虽至愚,不敢奉诏。
”帝大怒,立下诏狱,重杖之,杖未毕而死。
最既死,监国议亦罢。
明年,勋以罪瘐死。
朝用诈伪觉,亦伏诛。
隆庆元年,赠最右副都御史,谥忠节。
(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方士段朝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云以盛饮食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B.会方士段朝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云以盛饮食/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C.会方士段朝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云/以盛饮食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D.会方士段朝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云以盛饮食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部议”,旧时指中央各部内的决定。
在文中指的是户部部内的决定。
李师中直言文言文翻译

李师中直言文言文翻译1. 晋书李熹传文言文翻译李憙传,李憙,字季和,上党铜鞮人。
父新李牷,是汉朝大鸿胪。
李憙年轻时有好品行,广博地演习精深地研究,与北海人管宁以贤良被徵召,不去。
几次徵入三府,不就任。
宣帝又徵召李憙任太傅属,以有病为借口坚决推辞,郡县扶他登车上路,当时李憙母亲病重,于是偷偷翻越泫氏城墙第一徒步回家,于是赴上母亲的丧事,议论此事的人赞美他的志气节操。
后来任并州别驾,当时骁骑将军秦朗路过并州,州将毕轨对他恭敬。
让他乘车到官署。
李憙坚决劝谏认为不能那样,毕轨不得已依从了他。
景帝辅政时,任命李憙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李憙到任,被引见,景帝对李憙说:“过去先公徵用你而你不答应,如今我任命你你就来了,为什么呢?”李憙回答:“先君以礼对待我,我得以依照礼决定进仕或退身。
明公用法来约束我,我畏惧法就来了。
”景帝很是器重他。
转任司马,不久官拜右长史。
跟从讨伐毌丘俭回朝,迁任御史中丞。
居官正直,不畏*** 权势,百官为些震肃。
举荐乐安人孙璞,也因有道德而显赫,当时的人称赞他能识别人才。
不久。
迁任大司马,以公事被免官。
司马伷任宁北将军,镇守邺,以李憙为军司。
不久,任命李憙为凉州刺史,加任扬威将军、假节,兼任护羌校尉,安定华夏抵御蛮夷,很有声望业绩。
羌人进犯边塞,李憙趁着有机可乘时,来不及奏报,就适时出兵深入,于是取得大胜,因功劳大免遭谴责,当时的人把他比为汉朝的冯奉世、甘廷寿。
于是请求回京,答应了他。
住在家中一个多月,官拜冀州刺史,逐渐升任司隶校尉。
等于魏皇帝向晋禅让时,李憙以本官行司徒的职务,做太尉郑冲的副手奉持策书。
泰始初年,被封为祁侯。
李憙上疏说:“过去的立进令刘友、前尚书山涛、中山王司马睦、已故尚书仆射武陔各占公家三更稻田,请求免去山涛、司马睦等人官职。
武陔已死,请求贬损他的谥号。
”诏书说:“法律这种东西,天下以它为准绳,不回避皇亲贵族,这之后能实行,我怎能在其间放纵邪枉呢!然而考察此事是刘友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史
原文:
李时勉,名懋,安福人。
成童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
中永乐二年进士。
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太祖实录》。
授刑部主事,复与重修《实录》。
书成,改翰林侍读。
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
条上时务十五事。
成祖决计都北京,时方招徕远人。
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及远国入贡人不宜使群居辇下。
忤帝意。
已,观其他说,多中时病,抵之地;复取视者再,卒多施行。
寻被谗下狱。
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
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
命武士扑以金瓜,胁折者三,曳出几死。
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
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
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
仁宗大渐,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
”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
其夕,帝崩。
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
帝震怒,命使者:“缚以来,朕亲鞫,必杀之。
”已,又令王指挥即缚斩西市,毋入见。
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不相值。
帝遥见骂曰:“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
”时勉叩头曰:“臣言谅暗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
”帝闻言,色稍霁。
徐数至六事止。
帝令尽陈之。
对曰:“臣惶惧不能悉记。
”帝意益解,曰:“是第难言耳,草安在?”对曰:“焚之矣。
”帝乃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
比王指挥诣狱还,则时勉已袭冠带立阶前矣。
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迁侍读学士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皆俯取时勉独正立帝乃出余钱赐之。
正统三年以《宣宗实录》成,进学士,掌院事兼经筵官。
六年代贝泰为祭酒。
八年乞致仕,不允。
(选自《明史》有删节)
译文:
李时勉,名懋,凭字号行于世,安福人。
少年时,冬天寒冷,他常用被子裹着脚放在桶中,诵读不止。
永乐二年中进士。
选为庶吉士,进学文渊阁,参与编修《太祖实录》。
被授予刑部主事之职,又参与重修《太祖实录》。
编修完成,改任翰林侍读。
李时勉性格刚正耿直,常慷慨激昂,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
永乐十九年,三殿遭火灾,成祖皇帝下诏征求大臣的直言之谏。
李时勉上奏章列举十五件时事的弊端。
明成祖决定迁都北京,然而李时勉却说了许多营建北京的不利之处,违背了成祖的心意。
他的建议被搁置下来,成祖又阅读他的其它进言,发现有很多都切中时弊,把他的奏疏丢在地上,又两次拿来细读,最终他的许多建议都得到了施行。
不久,李时勉被谗陷下狱。
一年多才得以释放,经杨荣举荐,李时勉才官复原职。
洪熙元年他又上疏谈论政事。
仁宗非常愤怒,把他召到便殿,李时勉对答不屈服。
仁宗命令武士用金瓜打他,李时勉被打断了三根肋骨,拖出去时差点就死了。
第二天,李时勉被改任交陆道御史,仁宗让他每天审理一名囚犯,上奏一件事。
上了三次奏章,李时勉就被关入锦衣卫监
狱。
李时勉曾对一个锦衣千户有恩,恰好这位锦衣卫千户到监狱时遇到他。
此人秘密找来医生,用海外血竭治疗,李时勉才得以不死。
仁宗病重,对夏原吉说:“李时勉在朝廷上侮辱我。
”说完,勃然大怒,夏原吉劝慰了半天才消除了仁宗的怒气。
这天晚上,仁宗皇帝就死掉了。
宣宗皇帝即位一年后,有人对他说起当初李时勉如何得罪先帝的事。
宣宗皇帝听后非常生气,命令使者说:“把他绑了来,我要亲自审问他,一定要把他杀了。
”过后,又命令王指挥即刻就把他绑起来在西市斩首,不想再见他了。
王指挥从端西旁门出去,先前的使者却已经绑着李时勉从端东旁门进入朝廷,没碰上。
宣宗皇帝远远看见李时勉,就大骂:“你这个小臣竟敢触犯先帝!上疏都说了些什么话?赶快告诉我!”李时勉说:“我说居丧期间不宜亲近宠幸妃嫔,皇太子不宜远离皇帝身边。
”宣宗皇帝听剑这样的话,怒色渐渐平息。
李时勉慢慢数到第六件事就停了。
宣宗皇帝让他全都说出来。
李时勉回答说:“我恐怕已经记不全了。
”宣宗皇帝的怒气越发消解,说:“这只是难说罢了,奏章草稿在哪里?”同答说:“烧掉了。
”宣宗皇帝长长地叹息一声,赞扬李时勉忠诚,马上就赦免了他,恢复他的侍读官职。
等到王指挥从监狱回来,李时勉已经穿好官服站在台阶前了。
宣德五年,《成祖实修完成,之后,李时勉升任侍读学士。
宣宗皇帝到史馆视察,抛撒金钱赐给众学士。
学士们都趴在地上捡钱,只有李时勉一个人正身站立。
宣宗皇帝于是就把其余的钱赏赐给他。
正统六年李时勉接替贝泰做了国子监祭酒。
正统八年请求退休,英宗皇帝没同意。
正统十二年春天才得到批准。
在都门外给他饯行的朝中大臣和国子监学生
将近三千人,有的还远远地把他送上船,等到船开了才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