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高中语文古诗《苏幕遮》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代表作,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苏幕遮》教案【学习目标】1、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探究,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景和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情感美3、以“荷”为例,探究我国古代诗歌中意象的多元性及其蕴含的民族文化意蕴。

【教学过程】一、导入荷花,君子之花。

李白曾经“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陆龟蒙说“ 此花瑞合在瑶池”。

北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尽荷花品格。

自周敦颐颂莲之后,历代文人咏荷之作迭出,在那田田荷叶之上抒发情怀,托物言志。

依旧是在宋代,这个文人自由而自觉,尽情挥洒自己才情的年代,北宋周邦彦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得荷之神理。

”我们今天且来看,在他笔下的荷花是何等的风姿绰约!让我们以一颗滚烫的心,去慢慢泡开周邦彦的《苏幕遮》,去品味其无穷的荷韵吧。

二、了解作者(打出幻灯)周邦彦(1056—1121),钱塘人,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

他是“婉约派”之集大成者,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王国维评之为“词中老杜”。

著有词集《片玉词》。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古人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让我们在大声的吟诵之中去感悟、体味诗歌的韵味和情感吧。

1、学生大声诵读,读出词的韵味和情感。

刚才大家读得十分热烈,也很投入。

我们要读出这首词的韵味和情感,首先还得熟悉词的内容,那么请一位同学口述这首词的内容。

2、学生口述这首词的内容。

小结:词人客居他乡,远离故土,身沉宦海,俗物缠身,深切地感受到漂泊之苦,于是羁旅愁思成为词人挥之不去的情结。

何事吟余忽惆怅,夏日荷塘似吾乡。

3、个性吟诵,同时点明这样诵读的理由。

轻重、缓急、高低4、学生指出词中上下阕的感情变化。

《苏幕遮(碧云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碧云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碧云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苏幕遮(碧云天)》的诗意,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情感体验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和人生哲理的热爱与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苏幕遮(碧云天)》的作者、时代背景及诗词创作的背景。

2.2 诗词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3 诗词翻译对照现代汉语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义。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诵读、讲解、小组合作、情感体验等方法进行教学。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苏幕遮(碧云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

5.2 诗词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4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5 课堂小结5.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苏幕遮(碧云天)》,并写一篇关于诗歌感悟的短文。

第六章:教学反思6.1 教学效果评价评价学生对《苏幕遮(碧云天)》的理解程度,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

6.2 教学改进措施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第七章:教学评价7.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7.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共同进步。

7.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出改进建议。

苏幕遮周邦彦优秀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优秀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优秀教案【篇一:《苏幕遮》周邦彦教案】【篇二:苏幕遮_教案_(周邦彦)】苏幕遮(周邦彦)教学目的: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品味语言。

4、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好,我们今天来学习周邦彦的《苏幕遮》。

二、解题苏幕遮,词牌名。

三、作者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

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不同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注重抒情言志,而是强调精心勾画,法度井然,注重词境的开拓。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四、朗读课文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学生齐读。

2、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基调是伤感低沉的,因而在语速上要缓慢、低沉、绵长。

大家都知道词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所以词也是非常讲究韵律美的。

《苏幕遮》一词押仄韵到底,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韵脚和重点词的重读,结合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即气韵,读出作品音乐美和情韵美。

3、指定同学朗读。

4、再次齐读五、赏析词义1、整体感知:从结构上来看,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2、(一)词的上片写景:问题一: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明确: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问题二: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听觉)。

《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作为一篇中国古典名篇,苏轼的《苏幕遮》常常被用来教学。

在人教版的高二选修中,也将其作为重要的课文之一。

如何为学生设计一节有趣且有收获的《苏幕遮》教学课程呢?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阐述。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准确理解《苏幕遮》的主要内容,了解其中所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字表达技巧。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剖析文本,撰写相关的文学评论或读后感。

教学重难点:1. 庖丁解牛式的阐释。

2. 突出作者的文学艺术性。

3. 了解宋代文学特点,理解宋代士人的文化背景。

教学内容:1. 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从文学的角度剖析《苏幕遮》。

2. 分析《苏幕遮》的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如借景抒情、夸张和比喻等。

3. 了解《苏幕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畅谈对其中内容的感悟。

教学方法:1. 阅读课: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中的细节和文学技法。

2. 讲解课:对文章结构和文学技法进行剖析,解读文章中的意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3. 讨论课: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提问,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思考,让学生学以致用。

4. 作业课:设计相关的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剖析文章,整理思路,撰写文学评论或读后感。

教学手段:1. PPT讲解:通过图片和文字,向学生详细解释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2. 视频讲解: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章的含义和文学技法。

3. 互动游戏:通过互动游戏的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强化。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2.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完成的作业的质量,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周邦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解读《苏幕遮》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提升人生境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介绍作者周邦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简单介绍《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2.2 课文讲解逐句讲解《苏幕遮》的歌词,解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析词中的情感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蕴。

2.3 词牌特点讲解讲解《苏幕遮》的词牌结构,包括平仄、韵脚等。

示范创作一首《苏幕遮》的词,帮助学生理解词牌的特点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互动讲解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幕遮》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其他词人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3 创意写作引导学生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苏幕遮》的仿写或创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诗词作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4.2 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词作中的表现,包括对词牌结构的掌握和对意境的创造。

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4.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表述和逻辑思维。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包括周邦彦的词作选集、词牌特点的讲解资料等。

推荐一些古典诗词鉴赏的书籍和网站,供学生自主学习。

《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苏幕遮》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代表之一,作为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高中选修课程中,《苏幕遮》也是一个必修的文学作品,因此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苏幕遮》,教师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作品。

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了解《苏幕遮》的作者和作品的背景,理解《苏幕遮》的结构和主题。

(2)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式。

(3)分析《苏幕遮》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其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的技巧。

(4)探究《苏幕遮》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苏幕遮》的阅读与分析。

教师需要对《苏幕遮》的结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文化内涵进行详细分析,并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加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

首先,教师应该对《苏幕遮》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解,从作者、时代、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来分析这部作品诞生的背景。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中所涉及到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教师需要对《苏幕遮》的情节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苏幕遮》的情节发展是层层递进的,令人阅读时难以放下。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度分析《苏幕遮》中情节发展的技巧,探讨作者如何安排情节,为学生提供深度分析的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接着,教师应该对《苏幕遮》中的主题进行详细讲解,并从文化、哲学、思想等多个角度来进行解读。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所反映出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从中找到与自身类似的部分,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最后,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由于文言文较为复杂,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时会遇到些许困难,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指导,提醒学生注意细节、理解词法、句法等基本知识,并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文学素养。

《苏幕遮 》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苏幕遮 》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苏幕遮》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苏幕遮》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苏幕遮》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苏幕遮》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是著名的长篇小说。

作品以明朝万历年间的南京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民间的生活和人情世故。

本文将根据人教版高二选修情况,为学生设计苏幕遮学案,从多个层面全面了解这部经典之作。

一、预习环节1. 推荐阅读《苏幕遮》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建议学生提前阅读,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具体任务在阅读本书时,可以关注以下问题:(1)作品描写的背景是什么?(2)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3)作品中有哪些经典的语句?(4)作品的情节走向如何?(5)你认为作品想要表达什么?二、理解环节1. 详细阅读学生可从多个角度阅读本书,比如说,通过主题阅读、情节阅读等方式理解作品,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定位和分析难点和重点部分。

2. 文化背景了解学生还需在阅读本书的同时,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了解南京明朝时期的风俗习惯,人物性格特点等。

三、交流环节1. 小组讨论学生可分成几个小组,针对本次阅读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体验。

2. 课堂展示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课堂展示,学生可以展示各自的阅读体验,以及自己对故事的见解。

四、应用环节1. 作文要求学生把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写出来,可以写文学评论,也可以写自己的观点等。

2. 创意性思考要求学生以《苏幕遮》为背景,创造自己的文学作品,可以是小说、散文、诗歌等。

(本学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通过对《苏幕遮》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的南京风俗和文化背景,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走向。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理解,增强沟通和表达能力。

在应用环节中,学生可以写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和评论,也可以通过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够开拓视野,拓展知识面《苏幕遮》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2《苏幕遮》是元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文学及中国戏曲史上的珍品之一。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6篇)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6篇)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苏幕遮范仲淹教案(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幕遮范仲淹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1教学目标: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教学重点:1、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

教学难点:全词抒情结构的把握和写景抒情技巧的鉴赏上。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长亭送别》导人二、作者简介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市)人。

宋真宗朝进士。

庆历三年(1043)七月召拜枢密副使,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即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邓州、杭州、青州。

卒溢文正。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词仅存五首。

三、背景解说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

然而这首词写柔情,千回百转。

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

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

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然而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

四、赏析(教师布置赏析作业,课上交流点评)参考示例:(一)上阕写壮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

碧云天,黄叶地两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

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澄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枫之气。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与诗意美。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

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

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接连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幕遮》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作者及其词坛成就。

②把握词中自然清幽的意境,了解用词格律严谨、语言清新自然的特点。

③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词的音韵美。

2、过程与方法鉴赏本词擅长铺叙、用语自然的艺术特色。

3、情感与价值观感悟周词中那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美及含蓄深沉的乡愁。

教学重点:1、美读全词,吟咏情韵。

2、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把握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形象写乡愁;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教学设想1.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学生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和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和意味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3.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盛夏,雨后的清晨,闷热潮湿的房间,依稀可以嗅到昨夜消溽暑用的沉香残味。

鸟儿的叫声带来些许清新的气息。

诗人信步出门,屋外荷花雨后正盛,荷叶上残留着昨夜的雨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逐渐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茶在风中摇摆……诗人就在这样一个早上陷入回忆,梦回故乡……二、作者简介学生参看P50注释①,教师简介: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向神宗献《汴都赋》歌颂新法而升太学正,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周邦彦被挤出京城,到庐州(今安徽合肥)荆州(今湖北)等地做官。

不久,新党重返政坛,官至提举大晟府。

但由于不愿与奸党蔡京等人合作,晚年被逐出朝廷,到顺昌(今安徽阜阳)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地做官。

徽宗宣和三年,病逝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

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

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

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

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

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

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周邦彦,北宋晚期一个重要词人,是北宋晚期的集大成者,他集结了北宋的大成,开拓了南宋的先声。

他开拓出出一种新的作风,不重感发而重思力。

“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周邦彦是以自己的私人得失利害为主的,跟苏东坡以国家得失利害为主是不同的。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三.合作探究(一)诵读初步感知请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自由朗读5分钟,尽量能背诵下来(老师提示朗读要求)点拨:诗是“直觉”的艺术,因此“朗读”是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朗读不是机械的读,而是要美读,也就是体会诗人情感,要读出感情,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a、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这首词读起来很有韵律:因为押韵,上阕:暑、语、雨、举。

下阕:去、旅、否、浦。

b、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教师作诵读技法指导并范读:这首词上阕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绪的变化。

“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此人已经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荷的英姿飒爽。

下阕抒发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四句要放慢语速。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人芙蓉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诵读时要充满深情,以喃喃自语的形式诵读出来。

学生1:“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学生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学生3:“叶上初阳”三句,此人已经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阕抒发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

学生4:“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

学生5:“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人芙蓉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6教师总结:缓慢低沉----欢快活泼-----欣喜轻快----缓慢深情----梦幻轻柔7、点名学生再次朗读。

(朗读、揣摩、指导)c、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带声,因声求气,声情并茂(二)细读理解内容1、【译文】细焚沉香(名贵香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

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

五月,故乡的我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小船,我的梦中来到了荷花塘。

2、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问题: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成了几幅图画?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好?你喜欢哪些词句?然后请学生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意象:沉香、鸟雀、荷、初阳图画: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鸟儿们一大早就已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叽叽喳喳,清脆的鸟叫声相互转告着天气转晴的消息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炼字:“呼”字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呼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遥”“久”“梦”等(三)美读体会情感1、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明确:羁旅之苦、思乡之愁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哪幅图画?明确:第三幅风荷(提示周邦彦的家乡在钱塘)这三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图片让学生自己体会)明确:沉闷欢快欣喜由此得出上片的朗读技巧: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2、根据朗读指导,学生自己美读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四)词文赏析:(前人评周邦彦写词“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

”)——张炎《词源》。

1.“燎沉香,消溽暑”。

A“描写的是哪里的活动?怎样的活动?室内的活动。

梅雨季节,一场连绵阴雨过后的清晨,房间里面又潮又闷,人的心情也闷闷的,词人点起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B那么大家想想,这两句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室内的活动?从嗅觉、触觉两方面来描述的:词人嗅到点燃的沉香弥漫室内的清香,那使人感到闷热的暑气,已经消失。

“消溽暑”,包括触觉上的反应。

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赏析“呼”和“语”。

A.“呼”:鸟雀叽叽喳喳的鸣叫,非常欢快,好像在互相转告和告诉人们天气转晴的消息,“呼”写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词人没有正面写雨,却从“呼晴”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

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B.反衬:“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写法,C、“窥”:(词人听到鸟雀的欢叫之声以后,由于关心天气的阴晴,他立朝窗外望去,看到的便是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东张西望的神态。

)“窥”写出了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东张西望的神态。

D、这两句仅写鸟的鸣叫声?即仅写词人的听觉吗?在这里不仅仅是写鸟的鸣叫声,更侧重于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

作者把鸟儿们写得这么可爱,说明作者高兴。

3.鸟雀的叫声仿佛为这个潮湿闷热的早晨带来了一股清新凉爽的气息。

于是,词人信步走到室外,A、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词人看到的荷塘美景:在这个雨后初晴的早晨,明媚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晒干。

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B、词人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写荷塘美景的?词人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叶上初阳干宿雨”这句很像特写镜头,连荷叶上的雨滴以及雨滴“晒干”的过程也都被摄进画面。

“水面清圆”这句,词人把镜头远远拉开,置于高处,然后俯视整个荷塘,终于摄下那铺满水面的圆圆荷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