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导学案学生版
苏幕遮(怀旧)导学案2

《苏幕遮》导学案【学习目标】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3、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自主学习】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
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
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
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二、诵读词作,初步感知1、初读要求:读准字音2、诵读:注意节奏、语气、重音,初步把握作者情感。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作品内容)本词主要表达什么情感?2.上片和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三.赏析探究(一)上阕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2、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又是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3、上片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二)下阕1、下片的“好梦”指什么?为什么说“明月楼高休独倚”?2、下片写“黯乡魂,追旅思”,这种“思乡和羁旅”之愁,作者是想如何排遣?3、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
《苏幕遮》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思想,了解作者范仲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02
分析《苏幕遮》的意境和意象
学生应能分析《苏幕遮》中的意境和意象,理解词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
人物情感,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这些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03
掌握《苏幕遮》的艺术手法
学生应能掌握《苏幕遮》的艺术手法,包括修辞、表现手法等,了解这
些手法在词中的作用和意义。
重点难点解析
重点
理解《苏幕遮》的主题思想和作 者的情感表达,掌握词中的意境 和意象分析方法。
难点
深入理解《苏幕遮》的艺术手法 和修辞运用,以及作者如何通过 这些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 考。
学习建议
建议学生在课后复习本节课所学 内容,加深对《苏幕遮》的理解
和认识。
鼓励学生在平时多阅读古典诗词 ,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能够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词创
作。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 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习
效果。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 养,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热爱。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 人生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 态度。
作者二
了解作者在文学史上的地 位和影响
作者三
了解作者的代表作品和特 点
背景介绍
背景一
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时 代背景
背景二
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 涵
背景三
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表 现手法
0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苏幕遮》的词 牌知识。
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 平和文学成就。
理解《苏幕遮》的创 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学案15(三单元5《苏幕遮》学生案)

《苏幕遮》导学案编写教师:乔素莲一、走进作者: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词牌苏幕遮,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
“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
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
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二、预习检测:1、解释下列字词溽.暑侵晓..窥.檐语清圆..2、翻译下列句子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三、整体感知1、读过此诗,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里看出来?2、那么作者是借助什么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呢?(一)上片重在写景,景中出现了哪些主要意象?(二)根据三个主要意象概括一下描绘了哪三幅图画?3、我们一起来赏析这三幅画面,看看它们美在哪里?(1)、感官描写(2)、炼字(3)、从意境的角度鉴赏: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为什么说能得荷之神理者?可是,如此美的景致为什么会勾起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呢?(三)下片抒发了思乡之情,那我们看看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你认为前四句哪个字能较好地体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四)作者客居他乡心念故乡,但是这种思念却没有亲口说出来,他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的?用了什么手法?提示:类似手法在思乡诗中比较常见,比如:《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齐读)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宦游在外, “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是作者却不直说自己冬至日形单影只地思念家中的亲人,而是通过设想家中亲人深夜难眠念叨自己这个“远行人”来表达自己思家的复杂细腻情感。
《苏幕遮》导学案

《苏幕遮》导学案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基本内容。
2、探究词人是如何将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结合的。
3、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2、体味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抒情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篇一、文学文化常识积累1、苏幕遮,名。
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
“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
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篇各五句四仄韵。
2、周邦彦(1057—1121),字,号,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宋徽宗时曾任大晟乐府提举官,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形式。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之称,但在内容上有明显不足,多为泛咏旅思、绮情之作。
二、初读诗歌,准确朗读,识字正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燎.沉香()消溽.暑()芙蓉浦.()瞭.望()繁文缛.节()果脯.()干宿.雨()窥.视()通缉.()小楫.轻舟()2、根据拼音填词语。
消rù shǔ舟jí部shǔjí录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燎.沉香(2)消溽暑..(3)干.宿雨(4)芙蓉浦.(5)相.忆否(6)侵.晓窥言语4、熟读诗歌。
读出平仄。
《苏幕遮》双调62字,押仄韵到底。
注意“否”“浦”两字古音有别,在当时与此词前面的韵字同属上声“语”韵。
5、理解诗歌字面意思。
(翻译)课内研读篇一、再读诗歌。
理解诗意。
1、整体感知。
整首词按结构分为几层?所写内容如何理解?2、诗歌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原句回答。
二、反复诵读,品味鉴赏。
1、选取了怎样的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上片中,词人调动了那些感觉器官?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意。
2、下片中,词人把空间的现象落实在两个点上:一是“吴门”,一是“长安”。
他们是用什么联系起来的?课后问题二。
3、赏析。
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人间词话》)。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幕遮》导学案

《苏幕遮》导学案【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先熟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内容,自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再研读本学案。
2.认真限时(30分钟),独立完成,规范书写,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朗诵并背诵一首词---《苏幕遮》过程与方法:把握一个意象-----风荷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一种情感-----思乡重点: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难点:理解揣摩荷花的描写预习案自主学习:一、知人论世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
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不同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注重抒情言志,而是强调精心勾画,法度井然,注重词境的开拓。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二、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诵读提示:这首词上阕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绪的变化。
“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此人已经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阕抒发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人芙蓉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我的疑问】【自主学习指导】知人论世探究案【合作探究·研读剖析】(一)词的上片写景: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明确】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2.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苏幕遮》导学案

《苏幕遮》导学案
三维目标
1.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学习重点
1.朗读指导
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学习过程】
一、合作探究
(一)诵读初步感知
(二)细读理解内容
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问题: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成了几幅图画?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好?你喜欢哪些词句?
然后请学生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
(三)美读体会情感
1、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哪幅图画?
明确:
这三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
2、根据朗读指导,学生自己美读
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
二、作业:背诵《苏幕遮》。
《苏幕遮 》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苏幕遮》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苏幕遮》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苏幕遮》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苏幕遮》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是著名的长篇小说。
作品以明朝万历年间的南京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民间的生活和人情世故。
本文将根据人教版高二选修情况,为学生设计苏幕遮学案,从多个层面全面了解这部经典之作。
一、预习环节1. 推荐阅读《苏幕遮》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建议学生提前阅读,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具体任务在阅读本书时,可以关注以下问题:(1)作品描写的背景是什么?(2)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3)作品中有哪些经典的语句?(4)作品的情节走向如何?(5)你认为作品想要表达什么?二、理解环节1. 详细阅读学生可从多个角度阅读本书,比如说,通过主题阅读、情节阅读等方式理解作品,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定位和分析难点和重点部分。
2. 文化背景了解学生还需在阅读本书的同时,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了解南京明朝时期的风俗习惯,人物性格特点等。
三、交流环节1. 小组讨论学生可分成几个小组,针对本次阅读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体验。
2. 课堂展示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课堂展示,学生可以展示各自的阅读体验,以及自己对故事的见解。
四、应用环节1. 作文要求学生把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写出来,可以写文学评论,也可以写自己的观点等。
2. 创意性思考要求学生以《苏幕遮》为背景,创造自己的文学作品,可以是小说、散文、诗歌等。
(本学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通过对《苏幕遮》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的南京风俗和文化背景,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走向。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理解,增强沟通和表达能力。
在应用环节中,学生可以写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和评论,也可以通过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够开拓视野,拓展知识面《苏幕遮》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2《苏幕遮》是元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文学及中国戏曲史上的珍品之一。
《苏幕遮》导学案(学生)

《苏幕遮》导学案【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先熟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内容,自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再研读本学案。
2.认真限时(30分钟),独立完成,规范书写,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朗诵并背诵一首词---《苏幕遮》过程与方法:把握一个意象-----风荷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一种情感-----思乡重点: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难点:理解揣摩荷花的描写预习案自主学习:一、知人论世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
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不同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注重抒情言志,而是强调精心勾画,法度井然,注重词境的开拓。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二、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诵读提示:这首词上阕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绪的变化。
“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此人已经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阕抒发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人芙蓉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我的疑问】【自主学习指导】知人论世探究案【合作探究·研读剖析】(一)词的上片写景: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2.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二)词的下片抒情1.下阕写了什么情?2.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3.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三)语言品味1.王国维认为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探究指导】注意探究并总结方法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幕遮》导学案
课型:文本研读课编写人:程婷审核人:占江鹏审批人:
导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预习案·
一、走进作者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他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但在内容上有明显不足,多为泛咏旅思、绮情之作。
二、知识积累
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
燎( ) 溽( )楫( ) 浦( ) 芙蓉()
2、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燎.沉香( ) 消溽.暑( ) 鸟雀呼.晴( )
( )
梦入芙蓉浦.( ) 侵晓窥.檐语( ) 侵晓
..
3、翻译全词
·探究案·
①这是一首清疏明快的写景词,请展开联想,上阕描绘了哪几幅图画,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②词人系宋代词坛大家,有高超的遣词造句功力。
请找出上阕中精彩的炼字,并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③《苏幕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体会一下这景和情联系的纽带是什么,是通过哪个意象反映出来的?
·拓展延伸·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杨万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