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苏幕遮》导学案
苏幕遮(怀旧)导学案2

《苏幕遮》导学案【学习目标】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3、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自主学习】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
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
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
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二、诵读词作,初步感知1、初读要求:读准字音2、诵读:注意节奏、语气、重音,初步把握作者情感。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作品内容)本词主要表达什么情感?2.上片和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三.赏析探究(一)上阕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2、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又是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3、上片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二)下阕1、下片的“好梦”指什么?为什么说“明月楼高休独倚”?2、下片写“黯乡魂,追旅思”,这种“思乡和羁旅”之愁,作者是想如何排遣?3、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
《苏幕遮》学案及答案

二、朗读课文: 1、自读正音正字;2.范读(配乐);3.学生仿读;4.指名朗读、齐读。
1、疏解词语:学生提出生疏的 词语全班讨论交流。
2、学生逐句翻译(可先 草丛。
四、分析课文:
1、上片描写怎样一个画面?分几层写的?动静结合了吗?从哪几个词语可以 看出?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上片描写一幅暮春三月的美景图:雨后新绿、映日残霞、碧水蓝天、茂 密芦苇、翩翩彩蝶。分四层写,动静结合极为鲜明,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 景图。从“过波”“啼鸟”等词语可以看出。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感情和欲 排解愁闷的情怀。
2、下片写怎样一个画面?情感怎样变化的?下片分几层?从哪些词语可以看 出来?答案:下片描绘了一幅故乡的画卷:风和日暖、杨柳依依、行云悠悠、 青山一片。情感由喜而悲,由恬而怨,跌宕起伏变化很大。下片分两层,从 “杨柳”
《苏幕遮》学案及答案
1、你了解的周邦彦:小组交流 收集的资料。
2、知人论世: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末期词学大家。 他的词多写艳情,不少词笔触细腻,变化多端,技巧圆熟,语言精纯,词中又 常夹用叠字、联绵字,收放自如,跳动着内在
的节律,这些均与李清照词风神似,所以有人认为他得李之真传。
(5)分析五首诗的不同主题,以及这五首诗与作者生活背景之间的关系。
3、结构分析
《虞美人》的结构非常紧凑。上片开头就直抒胸臆,用一连串比喻句排比铺叙 了内心的哀愁;下片则将个人感慨、家国沦陷以及生活惨境融入其中,笔意悲 凉凄婉,词人通过上下片之间的对比和呼应,将个人的悲情与国家的命运紧密 地在一起。
意味深长。⑩意境上幽美、清新的山水之境和柔媚、迷人的风情之境交织成篇 耐人寻味。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当堂背诵。教师小结:周邦彦的词深婉曲折、明 丽精巧,“前人有言‘清真词敲金戛玉中极流利者’(见陈洵《海绡说词》), 指的就是这一类。”这首词是作者在京任职期间为感爱人之离而作,为登高有 感而作,为情到深处而作,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这是周邦彦苏幕遮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第1篇周邦彦——《苏幕遮》【年代】:宋【作者】:周邦彦——《苏幕遮》【内容】: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戢轻舟,梦入芙蓉浦。
【作者】: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居士,钱塘(今浙*杭州)人。
他懂音乐,能自作曲,向来被认为是北宋末年的大词人。
其词多写男女之情,讲究形式格律和语言技巧,对词的发展颇有影响。
有《片玉词》。
【注释】:燎:燃。
沉香:水沉木制成的薰香。
溽暑:盛夏湿热天气。
侵晓:破晓,天刚亮。
吴门:本为苏州别名,此指古属三吴之地的钱境(杭州)。
长安:借指北宋汴京。
芙蓉浦:长着荷花的水边。
【赏析】:此词写异地乡思。
上片为眼前所见之景。
夏雨初晴,风荷飘举,清新宜人。
下片由景及情,遥想故乡五月,风光迷人,小楫轻舟,消失于芙蓉浦中。
末句“芙蓉”,与上片“风荷”呼应,点明由此及彼、神思奔驰由来,具见经营之妙。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叶上”三句,笔力清挺,极体物浏亮之致。
胡云翼《宋词选》:周邦彦的词向以“富艳精工”著称;这首词前段描绘雨后风荷的神态,后段写小楫舟的归梦,清新淡雅,别具一格。
第3篇:苏幕遮的诗汇总雪茫茫,纷落地,天地苍苍,坡上炊烟会。
春告家乡松畔水,游子心情,倒海翻*汇。
暗伤神,移步退,月下离分。
母爱难安慰。
明月高悬丝柳翠,痛断肝肠,留下伤心泪。
夜难眠,明月照。
风卷残云,楼上孤灯廖。
明月西斜人早觉。
相思难聊,惆怅情长绕。
月朦胧,浓雾罩。
月*幽明离梦谁能料。
小赋难书相思调。
酒入愁肠,愁绪谁能告?雪花飘,找玩伴,堆雪人来,伙伴都参战。
回忆儿时多少愿,历历屏前,欢笑眸前现。
雪花飞,人不见,两鬓霜银,分外思朋见。
昔日娃娃今日难,岁月蹉跎,永做今生盼。
话残阳、斟满酒。
谁诉离愁,凛冽寒风就。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
(2)理解《苏幕遮》的创作背景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苏幕遮》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苏幕遮》与其它宋词的区别和特点。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3)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周邦彦及其词作特点。
(2)介绍《苏幕遮》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中家乡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幕遮》的特点和价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苏幕遮》。
2.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的短文。
3. 推荐一首类似的宋词,并进行简要分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苏幕遮》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对家乡情感的表达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整理精校版)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必修教案0402 09:39::周邦彦《苏幕遮》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体会词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诗歌鉴能力。
教学方法:在多媒体网络下的协作式教学。
师生相互质疑、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周邦彦(10561121):中国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二、赏析: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为分明。
第一句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第二句写境静心也静。
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
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
是写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是有时间性的景致。
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
动景如生。
这样,我们再回看一起的“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
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片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
《苏幕遮(燎沉香)》导学案1

《苏幕遮(燎沉香)》导学案文题解读一、词人名片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宋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音乐机关)。
精通音律,曾创作了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典丽清雅,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已佚。
钱塘才子周邦彦一生虽然没有遭受苏门词人那样沉重的打击迫害,但仕途并不得意,几度浮沉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流落的辛酸。
这种漂泊的孤独疲倦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所作咏物词既多,如咏新月、春雨、梅花、梨花、杨柳等,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重寄托开辟了蹊径。
二、诗词故事一曲新词动君王传说周邦彦在汴京时,和名妓李师师关系很好,常去她那里玩。
一天晚上,周、李二人正在谈词论曲,忽报宋徽宗驾到。
周邦彦没法脱身,只好藏在墙壁的夹层中。
周在偷听了这二人的谈话后,马上构思,写成了一曲《少年游》。
过几天,当李师师为宋徽宗演唱这首词时,徽宗认为该词讽刺了他,就把周邦彦押出京城。
为救周邦彦,李师师不久又为徽宗演唱了周邦彦写的《兰陵王》,徽宗听完,非常感动,马上下令把周召回,封他做大晟府的乐正。
这样,一曲《兰陵王》打动了宋徽宗,改变了周邦彦的命运。
后来,它迅速传遍京城,人们把它称做“渭城三叠”。
三、文题背景苏幕遮,唐教坊曲,本西域舞曲,是当时高昌国语言音译,原意是披在肩上的纱巾。
宋代词家用此调另度新曲。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的上升阶段。
本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
文本赏读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高二语文《苏幕遮》周邦彦学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一曲风荷寄相思——周邦彦《苏幕遮》学案一、课前预习朗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查阅资料了解创作背景及作者相关介绍。
二、学习过程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介绍《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之情与荷花风姿融在一起的佳作。
作者相关介绍(可以多途径查阅了解)2、诵读指导(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一读诗作,初步感知:①划分节拍:例如:三字句一二式燎/沉香;消/溽暑②朗多诗歌,要求认准字形,音,正确判句,读节奏。
二读诗作,整体感知:请选择最能触动自己心弦的一句词,从情感和技巧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诗句技巧情感燎沉香,消溽暑——触觉——烦闷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听觉,视觉,反衬,拟人—愉悦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视觉,拟人——愉悦故乡遥,何日去?佳家无门,久作长安旅——直抒胸臆——乡愁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如芙蓉浦——对写写手法——思归。
三读诗作,领悟感情:思考问题①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系密切,想想二者之间的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解析(同学们可以围绕风荷,见景生情进行分析作答)问题②诗人以荷入梦,梦回芙蓉浦(家乡)试想如果可以辞官回家,作者会不会回去?为什么?解析:不会回去,入仕是古代文人实现理想抱负的唯一途径,故作者不会回去。
此时的感情只是一个普通人常有的触景生情,即为追求美好生活或享受美好生活远走他乡时怀念故乡生活的情愫。
问题③如果此时作者有机会可以回乡省亲,作者的乡愁会不会消失?解析:不会消失。
因为作者的“乡愁”中含有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与向往。
对诗人来说,家乡,是流逝的时光象征,有他儿时的美好记忆。
那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一去不复返,人终究是要长大的,这种在童年与成年之间的心灵徘徊,在乡村与都市生活之间的情感流连,世人皆有,而本词将这一种感情浓缩成人类情感历程表现出来,令人感慨,引人共鸣。
三、做全词小结,聆听一些名家的诵读。
四、拓展探究1、阅读《苏幕遮怀旧》(范仲淹)分析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景物描写方面特点:①描写视角颇具匠心②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③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优秀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优秀教案标题:苏幕遮周邦彦教案优秀教案目标:1. 了解《苏幕遮》这首古代诗词的作者周邦彦以及其背景和创作意图。
2. 学习《苏幕遮》的内容和意义,理解其中的诗意和情感。
3. 掌握《苏幕遮》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4.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苏幕遮》的内容和意义。
2. 掌握《苏幕遮》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苏幕遮》中的诗意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苏幕遮》的复印件。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古风音乐,营造古代诗词的氛围。
-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古代诗词有什么了解?你们听过或读过哪些古代诗词?Step 2: 介绍《苏幕遮》和周邦彦(10分钟)- 展示《苏幕遮》的课文,简要介绍该诗词的作者周邦彦以及其背景和创作意- 分享周邦彦的其他著名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Step 3: 学习《苏幕遮》的内容和意义(15分钟)- 分段解读《苏幕遮》,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和情感。
- 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Step 4: 掌握《苏幕遮》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15分钟)- 介绍《苏幕遮》的诗歌形式和韵律特点,如五言绝句、押韵等。
- 分析《苏幕遮》的艺术特点,如意境深远、情感细腻等。
Step 5: 诗歌鉴赏和表达(15分钟)- 分组讨论《苏幕遮》的诗意和情感,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苏幕遮》的理解和感受。
Step 6: 总结与拓展(10分钟)- 总结《苏幕遮》的内容、意义和艺术特点。
-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索古代诗词的魅力。
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自选一首古代诗词进行分析和鉴赏,并进行小组分享。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址或博物馆,了解更多关于古代诗词的背景和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幕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预习案】
一、走进作者: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二、知识积累
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
燎( liáo ) 溽( rù) 楫( jí) 浦( pǔ)
2、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燎.沉香( 点燃) 消溽.暑( 湿润) 鸟雀呼.晴( 欢呼)
( 快天亮时) 梦入芙蓉浦.( 水边) 侵晓窥.檐语( 偷看) 侵晓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雨后天晴,鸟雀欢快的鸣叫,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
②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
③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我家本在吴越一带(今钱塘),长久地客居长安
,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烦闷---欢快)
②下阕写了什么情?
【探究案】
⑴作者感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表现出来的?分析这几个字的妙处.
(“呼”和“语”。
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
⑵赏析一下这一首词的中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
(清新的绿荷叶面上昨夜雨后水珠仍在。
但作者仔细的观察水珠被蒸发的过程,形象细微之致,并且其后荷花荷叶摇动,这一定有响动,因此又引出音乐的效果了,手法超凡。
)
⑶如何理解“一一风荷举”的“举”字
(一个“举”字,体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高超,写出了风下荷叶的动态可掬。
)⑷《苏幕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体会一下这景和情联系的纽带是什么,是通过哪个意象反映出来的?
(“风荷”。
词人由眼前的荷花联想到故乡钱塘,由写景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思乡之情。
)
教师小结: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拓展案】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⑴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请简要说明.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⑵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
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 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 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