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教案)《虞美人》《苏幕遮》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合集下载

苏幕遮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苏幕遮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苏幕遮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苏幕遮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导入婉约派的词,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大家想一想有哪些?有李清照的《声声慢》、《醉花阴》,柳永的《望海潮》《雨霖铃》,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位婉约派词人的作品,被誉为“词中老杜” 的周邦彦的《苏幕遮》。

二、作者简介: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向神宗献《汴都赋》歌颂新法而升太学正,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周邦彦被挤出京城,到庐州(今安徽合肥)荆州(今湖北)等地做官。

不久,重返政坛,官至提举大晟府。

但由于不愿与奸党蔡京等人合作,晚年被逐出朝廷,到顺昌(今安徽阜阳)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地做官。

徽宗宣和三年,病逝于南京(今河南商丘)。

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别离的趋向。

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开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标准化、精密化。

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

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

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

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奉献与深远的'影响。

三、朗读1.生示范朗读,注意字音。

2.初读此词,你觉得它主要表达了什么感情?答:思乡之情3.那么你觉得朗读时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答:上片欢快,下片黯然神伤4.大家又没有注意,这首词读起来很有韵律,为什么呢?答:因为押韵,韵脚是:1. 暑、语、雨、举。

《苏幕遮》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苏幕遮》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思想,了解作者范仲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02
分析《苏幕遮》的意境和意象
学生应能分析《苏幕遮》中的意境和意象,理解词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
人物情感,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这些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03
掌握《苏幕遮》的艺术手法
学生应能掌握《苏幕遮》的艺术手法,包括修辞、表现手法等,了解这
些手法在词中的作用和意义。
重点难点解析
重点
理解《苏幕遮》的主题思想和作 者的情感表达,掌握词中的意境 和意象分析方法。
难点
深入理解《苏幕遮》的艺术手法 和修辞运用,以及作者如何通过 这些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 考。
学习建议
建议学生在课后复习本节课所学 内容,加深对《苏幕遮》的理解
和认识。
鼓励学生在平时多阅读古典诗词 ,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能够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词创
作。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 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习
效果。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 养,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热爱。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 人生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 态度。
作者二
了解作者在文学史上的地 位和影响
作者三
了解作者的代表作品和特 点
背景介绍
背景一
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时 代背景
背景二
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 涵
背景三
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表 现手法
0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苏幕遮》的词 牌知识。
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 平和文学成就。
理解《苏幕遮》的创 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苏幕遮》讲学稿(教师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苏幕遮》讲学稿(教师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苏幕遮》讲学稿(教师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北宋中后期词坛上一位有代表性的词人。

周词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

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

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

《苏幕遮》就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二、词文赏析:(前人评周邦彦写词“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

”)--张炎《词源》。

此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段落极为分明。

1、“燎沉香,消溽暑”描述室内的活动。

梅雨季节,一场连绵阴雨过后的清晨,房间里面又潮又闷,人的心情也闷闷的。

词人点起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2、这两句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词人室内的活动?明确:是从嗅觉、触觉两方面来描述的。

词人嗅到点燃的沉香弥漫室内的清香,那使人感到闷热的暑气,已经消失。

“消溽暑”句,包括触觉上的反应,这是作者醒后的第一个感受。

3、“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又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明确:听觉方面来写的。

溽暑消失,天气放晴,故鸟雀也十分活跃,鸟雀的鸣声透露出雨后新晴带来的喜悦。

4、“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这又是词人从哪个角度写的?明确:从视觉、听觉方面来写的。

词人听到鸟雀的欢叫之声以后,由于关心天气的阴晴,他立朝窗外望去,首先看到的便是雀儿们立在屋檐上往下窥视,一边彼此叫个不停。

“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

《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作为一篇中国古典名篇,苏轼的《苏幕遮》常常被用来教学。

在人教版的高二选修中,也将其作为重要的课文之一。

如何为学生设计一节有趣且有收获的《苏幕遮》教学课程呢?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阐述。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准确理解《苏幕遮》的主要内容,了解其中所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字表达技巧。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剖析文本,撰写相关的文学评论或读后感。

教学重难点:1. 庖丁解牛式的阐释。

2. 突出作者的文学艺术性。

3. 了解宋代文学特点,理解宋代士人的文化背景。

教学内容:1. 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从文学的角度剖析《苏幕遮》。

2. 分析《苏幕遮》的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如借景抒情、夸张和比喻等。

3. 了解《苏幕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畅谈对其中内容的感悟。

教学方法:1. 阅读课: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中的细节和文学技法。

2. 讲解课:对文章结构和文学技法进行剖析,解读文章中的意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3. 讨论课: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提问,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思考,让学生学以致用。

4. 作业课:设计相关的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剖析文章,整理思路,撰写文学评论或读后感。

教学手段:1. PPT讲解:通过图片和文字,向学生详细解释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2. 视频讲解: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章的含义和文学技法。

3. 互动游戏:通过互动游戏的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强化。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2.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完成的作业的质量,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高二语文古代诗歌散文《虞美人》《苏幕遮》导学案

高二语文古代诗歌散文《虞美人》《苏幕遮》导学案

《虞美人》《苏幕遮》导学案学习目标1. 根据知人论世的学习原则理解诗歌的内容。

2.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把握诗歌的内涵及意象。

一. 《虞美人》知人论世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

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

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

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

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

二. 基础知识1. 词也叫、等。

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兴盛于宋的一种新诗体裁。

句式长短不一,按既定的词牌填写创作。

2. 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取名于项羽宠姬虞美人。

因李煜填此词的名句,又名“一江春水”,此外又名“玉壶冰”等。

3. 下列句子,按风格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③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④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⑤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③⑥/②④⑤ 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③⑤⑥/②④三. 诗词赏析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春花秋月”多给人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引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chéng)触,反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苏幕遮》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代表之一,作为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高中选修课程中,《苏幕遮》也是一个必修的文学作品,因此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苏幕遮》,教师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作品。

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了解《苏幕遮》的作者和作品的背景,理解《苏幕遮》的结构和主题。

(2)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式。

(3)分析《苏幕遮》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其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的技巧。

(4)探究《苏幕遮》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苏幕遮》的阅读与分析。

教师需要对《苏幕遮》的结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文化内涵进行详细分析,并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加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

首先,教师应该对《苏幕遮》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解,从作者、时代、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来分析这部作品诞生的背景。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中所涉及到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教师需要对《苏幕遮》的情节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苏幕遮》的情节发展是层层递进的,令人阅读时难以放下。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度分析《苏幕遮》中情节发展的技巧,探讨作者如何安排情节,为学生提供深度分析的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接着,教师应该对《苏幕遮》中的主题进行详细讲解,并从文化、哲学、思想等多个角度来进行解读。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所反映出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从中找到与自身类似的部分,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最后,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由于文言文较为复杂,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时会遇到些许困难,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指导,提醒学生注意细节、理解词法、句法等基本知识,并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文学素养。

人教版选修《苏幕遮》导学案设计(学生)

人教版选修《苏幕遮》导学案设计(学生)

人教版选修《苏幕遮》导教案设计(学生 )高二语文选修这首词上阕写景,整体风格开朗,朗读时要有一种高兴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绪的变化。

“燎沉香,消溽暑”情绪愁闷,声音低落,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转为高兴,声音洪亮,节奏加速,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这人已经置身室外,视线宽阔,境地清远,朗读时语势要连导教案苏幕遮【学习目标】 1.认识作者及其词坛成就。

2. 掌握词中自然清幽的境界,认识用词格律谨慎、语言清爽自然的特色。

3.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领会词的音韵美。

【要点难点】 1.美读全词,吟咏情韵。

2. 剖析诗词的意象及境界,掌握诗人的感情。

【学法指导】 1.“思、疑、释、练”讲堂模式。

2. 研究法,合作法,朗读法,背诵法。

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知识链接】1.知人论世周邦彦( 1057-1121 ) ,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妙解乐律,擅长作词,宋徽宗时曾任大晟乐府提举官,进一步完美了词的体系形式。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以后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后代更名为《片玉集》。

周邦彦是继苏轼以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不一样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着重抒怀言志,而是重申精心勾勒,法度井然,着重词境的开辟。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以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2.背景介绍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爽自然,是清真词中少量的例外。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 1083 )至哲宗元佑元年( 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就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涨阶段。

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土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纯真。

与杜甫的《月夜》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国维所以夸赞周邦彦:“词中老杜,非先生不行。

”【预习检测】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燎溽楫浦2.联合说明解说要点词语的意思① 燎沉香②消溽暑③鸟雀呼晴④梦入芙蓉浦⑤侵晓窥檐语⑥ 侵晓3.用优美的语言翻译全词4.解答以下问题①上阕写了哪些景, 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②下阕写了什么情?【整体感知】朗读感悟一、品尝诗句,对话沟通这首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上片写景,下片抒怀,表现想念故土的情怀,构想精良,自然天成。

《苏幕遮 》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苏幕遮 》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苏幕遮》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苏幕遮》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苏幕遮》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苏幕遮》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是著名的长篇小说。

作品以明朝万历年间的南京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民间的生活和人情世故。

本文将根据人教版高二选修情况,为学生设计苏幕遮学案,从多个层面全面了解这部经典之作。

一、预习环节1. 推荐阅读《苏幕遮》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建议学生提前阅读,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具体任务在阅读本书时,可以关注以下问题:(1)作品描写的背景是什么?(2)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3)作品中有哪些经典的语句?(4)作品的情节走向如何?(5)你认为作品想要表达什么?二、理解环节1. 详细阅读学生可从多个角度阅读本书,比如说,通过主题阅读、情节阅读等方式理解作品,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定位和分析难点和重点部分。

2. 文化背景了解学生还需在阅读本书的同时,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了解南京明朝时期的风俗习惯,人物性格特点等。

三、交流环节1. 小组讨论学生可分成几个小组,针对本次阅读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体验。

2. 课堂展示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课堂展示,学生可以展示各自的阅读体验,以及自己对故事的见解。

四、应用环节1. 作文要求学生把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写出来,可以写文学评论,也可以写自己的观点等。

2. 创意性思考要求学生以《苏幕遮》为背景,创造自己的文学作品,可以是小说、散文、诗歌等。

(本学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通过对《苏幕遮》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的南京风俗和文化背景,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走向。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理解,增强沟通和表达能力。

在应用环节中,学生可以写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和评论,也可以通过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够开拓视野,拓展知识面《苏幕遮》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2《苏幕遮》是元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文学及中国戏曲史上的珍品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美人》《苏幕遮》导学案(人教版
高二选修)
综合性学习教案
年级:高二编写:谢一彰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编制时间: 2013--12
班次:小组:姓名: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理解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4、背诵两首词。

【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讨论交流、质疑对抗、小结归纳、反思感悟
阅读诗歌常用方法:(1)诵读涵咏;(2)知人论世;(3)入情入境。

【重难点预测】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知识链接】
一、词的一般知识: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为了说明方便,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时期主要风格代表作家
1唐、五代、北宋初年婉约艳丽温庭筠、李煜、晏殊
2、北宋中叶到南渡婉约、豪放并举苏轼、柳永、秦观、李清照
3、南宋前期壮怀高唱辛弃疾、陆游
4、南宋后期哀感低吟姜夔、张炎
二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
【学习过程】
一、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首先请大家自由诵读,诵读时注意
①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轻重、读出感情;
②理解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感情、走进作者内心。

在诵读的基础上共同明确词本的词眼及感情基调(B级)
二、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或者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B级)。

3、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4、从全词来看,哪个字最能直接表现词人的感情?这种感情从何而来?请结合词句回答。

5、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的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写愁?写出了愁的哪些特点?
三、课堂小结
李煜只是李煜,一个文诌诌的词人罢了。

不是勾践,勾践他亡过国,但他能卧薪尝胆”能够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成就复国大业。

而在治国上一筹莫展的李煜面对故国,只能是悲从中来,伤心怀旧,最终死于自己心爱的词。

而李煜的成功,恰恰也是从他做亡国奴的那天开始的,可以说,是亡国的代价,造就了一位可追唐诗的伟大词家。

他的成功,在于他的作品里的凄丽愁绪依然笼罩着千年以后的我们, 我想他在饮下宋太祖赐的牵机药时,心里肯定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哀,一是为帝王的悲哀,二是为诗人的悲哀。

有人说,政治是艺术的天敌,的确,太感性、太重视自己的内心的人是不适合做领导的。

当我们的目光越过千年,看着李煜忧郁的脸,我们会觉得李煜如果不当皇帝,放歌于山林之间,相信一定是陶令一流的谪仙。

五、当堂检测
背诵这首词
《苏幕遮》【知识链接】
1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奇葩,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唐诗的兴盛和发展,达到了古代诗歌史上的巅峰。

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

广义来说,词本属诗之一体,然逐渐与传统诗歌分庭抗礼,经宋代无数词人于此倾注深情, 寄托豪兴,驰骋才华,精心琢磨,创作出
大量晶莹、灿烂、温润、磊
落,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而且具有不同于传统诗歌艺术魅力的瑰宝,遂与唐诗如峰并峙。

唐宋之词,系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可说是前代乐府民歌的变种。

当时新兴乐曲主要系民间乐曲和边疆少数民族及域外传入的曲
调,其章节抑场抗坠、变化多端,与以中和”为主的传统音乐大异其趣;歌词的句式也随之长短、错落、奇偶相间,比起大体整齐的传统古近体诗歌来大有发展,具有特殊表现力。

曲子词、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之名由此而得。

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

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
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正音后、朗读全词。

把不会读的音写在下面,并查工具书。

2、朗读全文并进而试着背诵。

二、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1、上阕写了哪些景,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2、作者感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表现出来的?分析这几个字的妙处。

3、下阕写了什么情?
4、《苏幕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体会一下这景和情联系的纽带是什么,是通过哪个意象反映出来的?
5、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两句,最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句评价?
三、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首词上片,下片,表达了。

四、当堂检测
1、背诵这首词。

2、解释下列字词
溽暑侵晓
窥檐语清圆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谢一彰 3、
翻译下列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